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合集下载

三江:天生丽顾的时光边城

三江:天生丽顾的时光边城

( 35 )县被废 。洪武十 四年 ( 3 1 17年 18 年),王朝再度复
治于老堡 ,但仍 “ 官无宁处”,几任官吏不是被赶 就是 条 ,最后竟无一人敢到三江境 内当差 。

o st i onsl u cT r ‘ ON on
势单力薄 的他 ,只好乘舟飘荡 ,最 后飘 到一个叫丹洲 的
也 !”
她俨然 一个 大家闺秀 。由于路途艰难,群 山阻隔, 期 “ 养在深 闺人未识 ”。最近 几十年旅游业兴起 ,随
的改善 ,三江才逐渐 为世 人所 知。在广西的2个 国家 8 县 中,有五个县最 出名 :龙胜 靠梯 田,金秀靠高 山, r 天坑 ,德保靠瀑布 ,唯独 三江 以历史人文胜 出。得天

如果我们硬要挟名人 以 自重 ,将 名头上来 ,无疑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情。 推测李 白曾经路过三江 ,无非是 识 。因为三江县古为 “ 侄僮地 ,隶之i 往西3余 公里 的老堡 口,有浔 、榕 、 0 建王朝桂北驻军的要塞 ,三道石 门天 I 而上二十余里 ,有 一处景观名为 “ f 太
最南端独山县。发源 于独 山县 的都柳江 ( 又名榕江 ),
州省和大西南进入 两广 的重要通道 。都柳江 向东一路流 部、榕江 、从江三县 ,终于进入三江境 内,在老堡 口与 拘浔江汇合 ,注入 融江 ,远奔柳 州柳江 。 姑且大胆推测,李 白也许曾经夜 郎的西部坐船沿着都柳 东到达三江境 内。
生忙于 找工作 的李 白,因诗获 罪被 发配浔 阳 ,又 因
2 1. lC E An O N C l 0 15 r S N TW S O e
市 传t 己

太 白遗岩刻有古人遗作一首:
隆庆六 年,知县 马希武入主怀 远 ,搜刮 民财 ,严刑拷 打筑城 的农 民工,令 “ 诸瑶不能堪”,最后被群众 围杀的事

重修关羽庙碑记

重修关羽庙碑记

重建关羽庙碑记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二贵州宣慰使司祠庙:“关羽庙有二,一在治城南三里新添关;一在治城内南,元初建。

至正间镇守八番顺元等处那怀重建,教授廖志贤记。

”又,嘉靖《贵州通志》卷七祠祀贵州宣慰司云:“关王庙,有二,一在治城南新添关,一在治城内汞院街,嘉靖三十二年新建营房以居军士,众因固址修建。

”又云:“寿亭侯祠,在教场内,嘉靖三年总兵牛桓建并记略: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羽祠贵会城者,胜国镇守八番顺元等处万户那怀鼎建,俗尚倚为公社。

予镇守又明年,爰谋修作新祠数楹祗奉侯。

经始夏六月甲寅,讫工秋七月壬子,因言于众曰:侯绝伦逸群,华夏震愕。

及卒,蜀人祠侯惠陵之左,明侯不二其主也。

贵蜀邻古荆益,侯古荆守,尝开石西土,祠无不可。

前是,那万户剙之而寻废,固兴舍有候于人。

自予复之,嗣此必有同志者相翼共以保之。

”大元江南湖北道宣命虎符武略将军、镇守辰阳路昆阳万户府万户、镇守八番顺元等处万户府事那怀,至正四年①十月承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劄伏选差分镇,至正五年春统领诸翼军马诣府署事。

越明年,三边宁谥,军民安和,城市太平,宛如内郡。

各翼英济显灵武安王祠宇修梁巨栋,丹青焕然。

惟府城东北隅乃邓旧、昆阳、两淮三翼军民所共祀,军民蕃庶,基址旷阔。

然以岁久日深,风雨凌震,非惟己恻,行者怆之。

惟神之灵,兵士是倚,其庙貌如此,可不修举,□念拳拳。

首输己禄,命工度木,开敞旧址。

乃□雄圈以营新制,山环水朝,吉福来萃。

爰以是岁丙戌六月戊申朔旦经始,至十月三日庚申吉竖立,重檐复栋,如翚斯飞,众庶攻之,不日落祀。

十二月甲申,奉安新像,金彩彰施,龙髯凤目,威灵煌煌。

檀拖郑善,竭力助财以成其事,而关周二□,左右具主,塑像彩绘,一一备□。

于是楹栋美焕,门庑增制,粉素营饬,丹□绘图,环以宫墙,崇以陛级。

内则御屏拥壁,画图圣□,神功今古忠□。

俾来者往者观之仰之,孰不敬悦此。

文府吏陈答、刘壁并力捐赀,协赞完就。

至于绮窗朱户,鸾几兽炉,宝盖朱幢,侍卫森列。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九华山寺庙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九华山寺庙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九华山寺庙古拜经台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被称为“一庄一河十四山”的避暑胜地之一。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

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 - 概况<>九华山九华街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境内,东与太平湖毗邻,南与天下名山黄山接壤,山脉连绵起伏,南北透远,东西纵横,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

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享誉海内外。

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九华山以寺庙多,僧尼多,地藏菩萨确有其人其事闻名于世,是一个以融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九华山 - 名称由来九华山,汉称陵阳山,南梁称帻山,盛唐前称九子山。

据《太平御览》记载:“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李白游秋浦时,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遂易名九华山[1] 。

九华山 - 历史回顾据记载,九华山初为道教圣地。

早在汉代陵阳县令(今青阳县陵阳镇)窦伯玉因好神仙道术,遂辞去县令,入九华山修道;其后,三国时道家赵广信和东晋时著名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都曾来九华山采药炼丹;唐乾宁年间道士赵知微在凤凰岭创建延华观,开坛传道,并炼丹于沙弥峰。

九华山天台峰天台寺大雄宝殿九华山,成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从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九华山传经布道,创建茅庵开始的。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今朝鲜南部)国王近亲金乔觉来九华修炼,圆寂后,葬于九华,尊称“金地藏”。

此后,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千余年来,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大体有五个时期: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

2023最新-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 优秀8篇

2023最新-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 优秀8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报告文学优秀8篇要做一份近期的报告文学,你们知道怎么做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报告文学》,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报告文学的篇一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在春秋以前,黔东南被称为“南蛮”或“荆蛮”之地,属牂柯国和楚国的黔中地,后分属夜郎国。

秦时置黔中郡,汉时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

今从江、黎平、锦屏、岑巩和镇远县等地均属武陵郡的镡成县和无阳县,无阳县即今镇远县的前身。

在隋代属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为“道”后,属黔中道。

元代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分属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广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改土归流”“开辟苗疆”,遂废思州宣慰司,分置镇远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隶属贵州布政司,黔东南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清代区划基本袭明代。

民国初改府、厅、州为县,今黔东南辖地分属黔东道和黔中道,黔东道驻镇远,领26县。

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镇远设置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区划多次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东南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1月,设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辖镇远、炉山、黄平、施秉、余庆、三穗、岑巩、天柱、台江、剑河、锦屏和雷山等12县。

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庆县划出归遵义专区,炉山县更名为凯里县(于1984年撤县建市),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五县由都匀专区划入,全州共辖16县(市),州府驻地凯里。

从此,翻开了黔东南历史的新篇章。

黔东南州有不可移动的文物700多处,民族文物十分丰富。

特别是以镇远青龙洞、黄平飞云崖和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乡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镞等文物。

拂去风尘看高碑

拂去风尘看高碑

拂去风尘的高碑自然村落我到高碑去是想了解一下明清两代通行的便道。

据说在那个时候,人们如果不从古驿道行走的话,那时的官商均要从水路而西行,到高碑上岸,步行南岸走便道。

然后随便道过高碑,上熬、地坝,再去接谷陇官道或转入偏桥(现施秉县城)入古驿道。

古时高碑是指天堂坡一带所有的村寨,含乌龟石、上熬、沙冒珪、高碑等地。

不是现在的行政村划地。

高碑在明朝为偏桥卫地,属东路民出洞之抛爪寨。

高碑,苗话叫“野果板”(苗文:veex ghob baib)。

高碑原为施秉土著民——革家居住地。

据考,革家先民是古僚族支系。

现居住这些地区的革家,部分保留了古僚族的“椎髻斑衣”、“穿中而贯其首”,有“鼓角一双”等特征。

据《贵州通志》载:革家是镇远府的“附廊土著民族,黄平蛮僚”。

《镇远府志》(乾隆志)也曰:“犵兜,镇远、施秉、黄平皆有之。

好居高坡,不篱不垣,男子衣类土人,好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背负海巴,蚕茧累累如贯珠。

人多嗜酒,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罗雀,其药箭伤人,见血之死,然无敢为盗。

”现革家分布在施秉近万人。

离开大树脚后,继和先生说,前面就是沙冒珪和高碑了。

我们驱车前行。

路的两边是冬季荒芜的田野。

车路过一个村落时,我看到了落叶的古树,于是叫停了车。

路旁的坎上有几棵桂花树,村下居然有一口古井。

虽然是干旱的隆冬,可清冽泉水还是从岩缝里源源不断的流出来。

井用大方石镶嵌着,而外井则挖掘两个洗衣池。

两个女正在洗衣服。

问及井水是否有干枯的时候,少女回答:“我长这么大没看见干过。

”俗话说:山高水高。

这话不错。

这井的背面没有高大的山脉,我们真不知道这水是从何而来。

水井的东面就是村寨了。

村的古树很多,将村子团团包围着。

村子用条石砌成梯级状,房屋就立建在梯状平地之上。

这一带出产一种石头,呈褐色。

当地人就用它作磨刀石。

粒度,磨料和硬度都不错,磨起刀来省力,不消耗石磨而且刀又很锋利。

在还没有金刚石油石之前,施秉、镇远等地民间用的磨刀石多产自这里。

里甲

里甲

里甲
涪州志(乾隆版)卷十二里甲
国家编立里甲,所以弭盗贼、均徭役、便赋税也。

故周有比闾、汉有亭乡、唐有坊村,名虽不同,而其义则一。

我朝定鼎,诏各府州县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多者为长,余百户为十甲。

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稽奸宄、讲信睦。

四境雍熙,闾阎宁谧,立法之良,于斯为盛。

明编涪陵一十三里,国朝编为三里十八甲,后入武隆二里十三甲。

里有名甲有序,制度井井,村落昭然。

旧志简略不详,兹特胪陈于左:
明编户一十三里
白石、黑石、通济、螺回、李渡、石龙、韩市、长滩、在郭、罗云、芋池、谢石、蔺市。

国朝定鼎,编户三里一十八甲
长滩里、白石里、罗云里。

康熙七年,武隆并入,编户二里十三甲,共五里三十一甲:
长滩里
首甲、上二甲、下二甲、上三甲、下三甲、上四甲、下四甲。

白石里
首甲、上二甲、下二甲、上三甲、下三甲、上四甲、下四甲。

罗云里
首甲、二甲、三甲、四甲。

东里
一甲、二甲、三甲、四甲。

西里
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又七甲、八甲。

长滩里村落地名
马援坝、乌杨树、蒿枝坝、歇马台、上沙溪、麻堆坝、马武垭、落马洞、汪渠沟、长冲坝、凤凰寨、张孙坪、桅杆保(堡?)、碑记关、青羊铺、铜锣铺、林家坝、黑潭坝……。

贵州志——精选推荐

贵州志——精选推荐

贵州志 贵州志 贵州通史 贵州是古⼈类的发祥地之⼀。

贵阳发现了旧⽯器时代早期的“⾦阳⼈”(距今⼀百万年),⽽在黔西县的观⾳洞,发现了原始⼈使⽤过的⽯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器时代早期⽂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中晚期的“⽔城⼈”和晚期的“兴义⼈”⽂化遗址。

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类祖先在此⽣息的证据,⽽被誉为“亚洲⽂明之灯”。

⼀、鳖⼈时代(公元前30世纪——春秋) 四五千年前,鳖⼈就⽣活在贵州⾼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地区。

在后世⼈⽂学者的记忆⾥。

他们有双重的⾝份。

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也是古代蜀⼈鱼凫部落的重要⽀系。

鳖⼈是⼈类历史上最早的⽔利⼯程⼤师,贵州境内乃⾄中国境内众多伟⼤的早期⽔利⼯程系统都留下了鳖⼈的⾝影。

公元前22世纪,尧舜命令鳖⼈鲧治⽔,未获成功。

稍晚,鲧的⼉⼦⼤禹治⽔成功,禅让以获天下。

公园前21世纪,⼤禹的⼉⼦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个奴⾪制政权——夏朝。

公元前15世纪,鱼凫⼈建⽴古蜀国鱼凫王朝。

公元前7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蜀国开明王朝。

鳖灵后裔治理蜀国⼗三世,并缔造了蜀⽂化的中⼼——成都城。

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

鳖国的统治中⼼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

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

鳖注:鳖巴——夜郎——⼟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发展的⼀条主线。

早期鳖⼈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可以证明两个事实。

1、鳖即巴,巴即鳖,巴即鳖的变⾳。

2、早期巴⼈的活动中⼼正是在贵州⾼原,⽽三峡及附近地区只是⾛进中原视野最前端的“巴⼈的篱笆”。

⼆、牂牁时代(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 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河⽔域。

远古牂牁⼈属于濮越民系,⼤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国。

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闽越⼈、南越⼈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的祖先。

贵州都匀南明永历皇帝陵调查报告

贵州都匀南明永历皇帝陵调查报告

贵州都匀南明永历皇帝陵调查报告20xx年寒假,笔者到都匀大坪对永历帝陵进行田野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和在黔南州档案局、黔南州图书馆、都匀市图书馆和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把这段历史信息重现,与学界共同探讨。

南明永历帝陵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匀东镇大坪社区高塘山上,北纬26°12′,东经107°36′。

帝陵距都匀市区12.5公里。

大坪高塘山永历帝陵有三墓,中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墓,两侧分别是邬节愍昌期墓和涂编修宏猷墓。

永历帝朱由榔墓高约4米,直径约6米,青石砌垒,上封土2尺许。

永历帝墓碑高约3米,宽约1米,厚约0.13米。

永历帝碑上阴刻楷书“明永历皇帝陵”6个大字。

碑上部游龙腾飞图案,碑下部水纹图案。

邬昌期与涂宏猷墓比永历帝墓略小且后列,墓碑均无生年卒日,平生概文,只有楷书阴刻“邬节愍昌期墓”,“涂编修宏猷墓”。

而其两墓碑规模均比帝墓碑略小,碑上部云彩图案,下部猛虎图案。

帝陵前有一拜台,拜台下有依山而建的长梯。

长梯分为左右两边,中间为空地,用来种植花草以点缀帝陵。

此陵墓对研究南明史一定的学术价值,故都匀市于1986年将南明永历皇帝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末年,由于宦官专揽朝政,迫害异己,政治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1628年,陕北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领导下,爆发十几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

这一年中国政局风起云涌,形成了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三个纪年并存的政权。

而也在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俭在景山上吊,这就标志着明朝基本结束了。

但明朝的“尾声”实际却拖了十七八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死,才划了完整的句号。

南明永历政权也是在这一时期的数个南明流亡政权之一。

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肇庆被拥立称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在后来十多年的对抗清廷斗争中,战火遍及西南地区。

是宋元样式还是宋元实物_时思寺大殿建成年代考察

是宋元样式还是宋元实物_时思寺大殿建成年代考察

是宋元样式还是宋元实物?——时思寺大殿建成年代考察Style or Actual Construction in Song Dynasty and Yua n Dynasty: Discussion o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Time of the MainHall in Shisi Temple喻梦哲 Yu Mengzhe中图分类号 TU-098.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3-739X (2013)02-0156-06[摘 要] 构件样式相较实际建成年代有所滞后的问题,在闽浙一带是个常见现象,这与该地区交通闭塞、社 会风气守旧有关。

一方面这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建筑样式的间接标本,有助于弥补该地区早期遗构数量不足的 缺憾;另一方面,样式随年代演进的特征不够明显,导致我们在判断某些遗构的实际建造年代时,容易产生 讹误,仅凭样式的古老,而将其实物的年代断得过早,产生误导。

该文以时思寺大殿为例,指出其实际建造 年代为清初,而非一般认为的元末,探讨其样式与实物年代间的背离,分析其成因,以期加深对于闽浙交界 地区样式滞后性的了解。

[关键词] 早期样式年代 实际建造年代 滞后性[Abstract] There exist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the later buildings in Fujian and Zhejiang province usually keep some early styles, especially those decoration details. It was usually being explained as a result of the inconvenient traf fi c due to the mountain barrier. On the one hand, the hysteresis in this construction tradition provides us some indirect samples w hich contribute to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the rare early styles, yet on the other hand, it increases the dif fi culties in judging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times of some wooden structures. Taking the M ain Hall in Shisi templ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 nfer the hysteresis around the area throug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hall was actually constructed in Qing dynasty, much later than it used to be considered, and thus deepen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phenomenon by discussing deviation from style and actual time and the cause of its formation.[Key words] Style of early peri o d, Actual construction time, Hysteresis浙江景宁时思寺大殿在构架布置、铺作权衡和部件加工等方面保有浓郁的宋元遗风,然而样 式的古朴并不必然代表建造年代的久远,客观认识此构样式特征与建造年代间的落差,有助于我 们把握本区系内木构样式传播和发展的整体脉络。

碑刻:研究地方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碑刻:研究地方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碑刻:研究地方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张子刚笔者从1990年代起,开始关注历代碑刻,利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先后搜集整理了《从江石刻资料汇编》《从江古今乡规民约实录·从江历代告示实录》《从江古今碑刻实录》《贵州侗族地区碑文荟萃》《黔东南旧志选读》等书稿和资料,同时编制了《贵州侗族地区部分碑刻索引》《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到碑刻是一种研究地方社会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亦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碑刻对研究侗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既能诓正历史文献的误笔,又可补充历史文献记述的缺失。

碑刻是保存在荒郊野外的历史档案,它记述了当地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

笔者在编写《从江县民族志·侗族篇》时,充分运用了碑刻研究成果。

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因而其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生产知识等只靠口传心授。

贵州侗族地区出现以汉字镌刻的碑刻和摩崖相对较晚,从现存南宋景定二年(1261)张开国在锦屏诸葛洞的《诫谕文》摩崖至今,也没有超过900年。

侗族南部方言区又较北部方言区还要晚一些。

这是与国家在侗族地区建政和汉文化传播较晚所分不开的。

碑刻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主要在于它是研究地方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侗族地区的历代碑刻是研究侗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既能诓正历史文献的误笔,又可补充历史文献的缺失。

一是梁维干不是在战斗中牺牲。

1995年9月版《贵州省志·军事志》记述“梁维干起义”后说:“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梁维干部与广西张瑞林、永从六洞吴老贡等侗民起义军结合,再次活跃在下江、永从、丙妹一带。

翌年初,湘桂黔3省兵万余人‘会剿’六洞、四脚牛。

在激战中,梁维干等壮烈牺牲。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梁的墓碑进行记录。

梁是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病逝于家中,而不是在激战中牺牲的。

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清·陈元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32
048
寺庙祠观
三贤祠记
清·袁鸿基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3-34
049
寺庙祠观
二侯祠记
清·龙亨极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28
050
寺庙祠观
二王庙碑记
明·邓钟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5
051
寺庙祠观
谒徐公祠记
清·陈文政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5,又见乾隆《开泰县志》
艺文冬17-18
030
文告示谕
重修南泉山寺观叙
清·胡秉钧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6-47
031
文告示谕
募修王氏合族总祠堂序
清·王世鑫
民国《八寨县志稿》艺文上
31-32
032
文告示谕
明御制敬一碑并序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4-35
033
文告示谕
惜春歌碑
清·毛振翧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艺文志 25
034
文告示谕
劝捐书院膏火序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8-119 ,又见光绪《古州厅志》卷之五 学校志 5-6
014
书院学宫
山长题名碑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0-112
015
书院学宫
天柱县初建儒学碑记
明·张中和
《天柱县旧志汇编》
71-73
016
书院学宫
施秉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落成记
民国·马政修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15-116
017
清·朱凤翔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117

论整理“旧志”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以清光绪《叙州府志》为例

论整理“旧志”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以清光绪《叙州府志》为例

论整理“旧志”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以清光绪《叙州府志》为例赵永康所谓“旧志”,盖指1914年以前官府主持所修的地方志书。

其共同特征主要是使用繁体(包括若干历代异体、别体)汉字,以文言文编写、不加标点且竖排印刷的“白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蜀中各地都在对旧志进行整理,标点、注释印行,以俾更多人读得懂这些前代方志之书,有益于存史、育人、资政,功莫大焉。

然而纵观经过整理的这些旧志,相当一些未能进行学术意义上的校勘,标点亦偶有失当;至于所谓注释,则大多是对辞语进行训诂,而于传人物、考制度、究职官、详名物、明地理的笺注粗疏,对读者读懂旧志帮助并不太大。

明确整理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旧志整理工作的一项要务。

整理旧志的根本目的是应用,用于存史、育人、资政,以垂鉴后世、对外宣传。

整理出来的本子,要大家能够读懂,更要读了有用,而不是制造古董作摆设。

整理的手段和方法,一是要科学,二是要规范,三是要能为当今整理旧志提供借鉴。

子曰:“我欲付之空言,不如见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以清光绪《叙州府志》为例,试就旧志整理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恭陈管见,谨供参考,就教南广河边古庆符(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志鉴研究ZHIJIANYANJIU96方家。

光绪《叙州府志》,知叙州府汾阴王祥麟总纂,江安县儒学训导邱晋成编辑,45卷,120万字,在清康熙《叙州府志》基础之上重新编纂而成。

康熙《叙州府志》成书仓促,只是让当时叙州府所辖各州、厅、县各自修成本地方志,然后简单汇集起来,向上峰“交卷”。

光绪《叙州府志》(以下简称本书)站在全府高度,横排门类,纵写史实,体例比较谨严,保存的史料远较康熙《叙州府志》为多,且距现代较近,对于存史、育人、资政,作用也更大。

清代的“川南道”(永宁道)没有编写地方志,而本书记录了几乎半个“下川南”,其价值更加突显。

清《重修关帝庙碑记》

清《重修关帝庙碑记》

清《重修关帝庙碑记》营口古碑续77清《重修关帝庙碑记》[1]重修关帝庙碑记……旧碣第,云[2]:“重修嘉靖年间”。

诸老成[3]又曰:“灾焚于崇祯末纪”。

我□□□二年[4],邑人杨承武仍其旧制,重改小殿三楹。

今经又甲子一周余矣[10],物换星移,栋宇倾倒。

山右[5]李等来兹见,慨然首解囊金,募告邑里。

庚子[6]夏,鸠工庇材[7]与厥功[8]。

崇高正殿,增建山门,兼配左右两庑,巍巍翼翼……大清雍正元年[9]岁次癸卯季秋榖旦立【注释】[1]《重修关帝庙碑记》选自1928年《满洲建筑协会杂志》。

杂志所录碑文,全文有节略,即原文缺首和尾部文字等,只选用了有关建筑格局、时间等,其余未录。

作者不详,石碑规格不清,碑文尺寸等不详。

原碑立于正殿拜亭前东侧靠内(中间)一侧。

图纸表示有龟趺。

民国九年《盖平县乡土志》载:关岳庙,本邑东门外,原即山西会馆,自民国始改今称。

[2] 旧碣第云:过去(原来)的碑文曾经记载说。

旧碣:原来的碑文;第:这里做连词,表示次序、次第;云:说。

汤显祖《牡丹亭》开篇:“……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3] 老成:褒义词,形容一个人稳重、精明干练,也指年高有德的人(包含“乡老”)等。

《后汉书·和帝纪》:“今彪聪明康彊,可谓老成黄耇矣。

”李贤注:“老成,言老而有成德也。

”[4] 我□□□二年:应为“我朝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

[5] 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

中国古代有“坐北朝南”的讲法。

“坐于”太行山“西”,即太行山右侧为山西,故称山右。

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6] 庚子:当指康熙时的庚子年,即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

[7] 鸠工庇材:鸠:聚集;庀:准备。

招聚工匠,准备材料。

形容建筑工程的准备。

庇,系庀之误。

[8] 厥功:意思是“在某件事上,他的功劳(大)”是用来褒奖某人的功劳和贡献的成语。

柳公权书《九疑山赋》拓本辨伪

柳公权书《九疑山赋》拓本辨伪

柳公权书《九疑山赋》拓本辨伪户崎哲彦【摘要】最近"<九疑山赋>拓本"亮相学界,落款署"柳公权书",又一说柳宗元所撰.九疑山,舜帝之陵;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宗元,古文大作家.则此可谓三绝碑.而作为碑刻多有可疑之处,又多不合<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宋代史书以及明清方志记载.此文收于明初永州方志,非柳公权所书,亦非柳宗元所撰,疑为南宋末道州宁远人黄表卿所作.后人用此仿柳公权书伪刻.论文对<九疑山赋>拓本真赝问题作了考证.【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9【总页数】8页(P15-22)【关键词】《九疑山赋》;柳公权;柳宗元;黄表卿【作者】户崎哲彦【作者单位】岛根大学,法文学部,岛根县松江市,690-85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69.6据我所知,十余年前,牍眠堂马庆才先生发表《发现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本》(载《书法导报》1999年6月23日)(未见)。

据悉①文先国《〈九疑山赋〉拓本是柳公权所书》等。

,拓本装为法帖,全本12页,正文53行,每行11字,碑名4字在首行,每片19.5×9.2厘米,字径见方约1.2厘米,落款署“会昌四年七月河东柳公权书,邵建和镌字”。

拓本首页有“笪重光秘籍之印”,尾页有“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

其中,笪重光(1623-1692),明末清初书画家,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称四大家。

石庵,刘墉(1719-1804)之号,乾隆、嘉庆时期大官,亦书画家,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山阴沈氏”者,绍兴收藏世家,清代晚期及民国期间有鸣野山房沈复粲(1779-1850)、沈知方(1883-1949)等。

可知清初以来相传为宝。

问世后五年似无任何反应,马氏继而发表《小楷〈九疑山赋〉拓本求证》(载《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22日),云:“我在1997年春,偶然得到一拓本,为柳公权书《九疑山赋》小楷拓本。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4•【字号】黔东南府发〔2024〕2号•【施行日期】2024.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24〕2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按照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黔东南党办通〔2023〕1号)精神,黔东南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州人民政府研究,现予公布。

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附件:黔东南州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黔东南州人民政府2024年2月24日附件黔东南州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新增项目(46项,49个保护点)(一)民间文学(Ⅰ)(2项)1.报京古歌镇远县非遗中心2.剑河侗族古歌剑河县非遗中心(二)传统音乐(Ⅱ)(4项)3.思州战鼓岑巩县非遗中心4.苗族夜箫吹奏艺术丹寨县非遗中心5.畲族阿忙民歌麻江县非遗中心6.坪地铛铛鼓天柱县非遗中心(三)传统舞蹈(Ⅲ)(3项)7.水族斗牛舞榕江县非遗中心8.榕江县水族铜鼓舞榕江县非遗中心9.侗族踩虫舞剑河县非遗中心(四)传统美术(Ⅶ)(1项)10.剑河农民画剑河县非遗中心(五)传统技艺(Ⅷ)(18项)11.从江香猪烘烤技艺从江县非遗中心12.红酸汤制作技艺丹寨县非遗中心13.苗族酸汤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凯里市非遗中心14.苗家养发护发液制作技艺麻江县非遗中心15.三穗血浆鸭制作技艺三穗县非遗中心16.三穗干米粉制作技艺三穗县非遗中心17.地湖蜜饯制作技艺天柱县非遗中心18.远口发豆腐制作技艺天柱县非遗中心19.藤编工艺雷山县非遗中心20.榕江濑粉制作技艺榕江县非遗中心21.侗族油茶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镇远县非遗中心三鍫“糊米茶”工艺锦屏县非遗中心22.侗果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23.李氏糕点制作技艺镇远县非遗中心24.苗族渣辣子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25.湾水苗族刀具制作技艺凯里市非遗中心26.达地水族鱼包韭菜烹饪技艺雷山县非遗中心27.雷山盦汤加工技艺雷山县非遗中心28.黄平苗族腌(腤)菜制作工艺黄平县非遗中心(六)传统医药(Ⅸ)(13项)29.小儿惊风疗法从江县非遗中心30.瑶族跌打损伤疗法从江县非遗中心31.苗族医药·苗家古法烙疗丹寨县非遗中心32.仫佬族医药·骨康贴制作技艺麻江县非遗中心33.布依医药(颈、腰椎疼痛酒剂)麻江县非遗中心34.侗族骨伤病疗法榕江县非遗中心35.水族皮肤病疗法榕江县非遗中心36.侗族药浴疗法(偏瘫症冲淋疗法)镇远县非遗中心37.苗药香薰疗法剑河县非遗中心38.苗医火功推拿疗法黄平县非遗中心39.苗医药风湿疗法凯里市非遗中心40.苗族面瘫疗法凯里市非遗中心41.活络油制作工艺及相关疗法凯里市非遗中心(七)民俗(Ⅹ)(5项)42.关秧门黎平县非遗中心43.六月六民歌节剑河县非遗中心44.从江烧鱼习俗从江县非遗中心45.碧档嘎游卯节凯里市非遗中心46.开怀苗族祈雨节凯里市非遗中心二、扩展项目(32项,40个保护点)(一)民间文学(Ⅰ)(2项)47.剑河苗族古歌剑河县非遗中心48.黄平苗族贾理黄平县非遗中心(二)传统舞蹈(Ⅲ)(4项)49.榕江苗族古瓢舞榕江县非遗中心50.剑河苗族木鼓舞剑河县非遗中心51.施秉苗族芦笙舞施秉县非遗中心52.畲族粑槽舞凯里市非遗中心(三)传统戏剧(Ⅳ)(2项)53.瑶白大戏锦屏县非遗中心54.黄平傩戏黄平县非遗中心(四)传统美术(Ⅶ)(3项)55.从江苗族刺绣从江县非遗中心三穗苗族刺绣三穗县非遗中心56.天柱侗族刺绣天柱县非遗中心57.榕江苗族剪纸榕江县非遗中心黎平苗族剪纸黎平县非遗中心(五)传统技艺(Ⅷ)(10项)58.从江牛羊瘪制作技艺从江县非遗中心侗族牛(羊)瘪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59.从江腌鱼制作技艺从江县非遗中心榕江腌鱼腌肉制作技艺榕江县非遗中心腌鱼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苗族腌鱼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60.丹寨苗族织锦技艺丹寨县非遗中心61.苗族鱼酸制作技艺丹寨县非遗中心62.牛丫山茶制作技艺麻江县非遗中心63.龙脚织锦三穗县非遗中心64.竹(藤、蕨)编工艺榕江县非遗中心竹编工艺雷山县非遗中心65.侗族银饰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66.侗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侗族琵琶制作)黎平县非遗中心67.剑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剑河县非遗中心台江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六)传统医药(Ⅸ)(2项)68.苗医药·带状疱疹疗法丹寨县非遗中心69.苗族正骨敷疗法榕江县非遗中心(七)民俗(Ⅹ)(9项)70.苗族斗牛习俗丹寨县非遗中心71.大同堂皇歌会锦屏县非遗中心72.小江“三月三”锦屏县非遗中心73.侗款文化习俗榕江县非遗中心74.侗族开堂镇远县非遗中心75.苗族祭桥节剑河县非遗中心76.施秉正月玩龙灯施秉县非遗中心77.苗族敬牛习俗台江县非遗中心78.水书习俗雷山县非遗中心。

清水江下游苗侗地区碑刻文化调查——以天柱县为例

清水江下游苗侗地区碑刻文化调查——以天柱县为例

源, 历史 上制定 了数 不 胜 数 的 乡规 民约 以 及封 禁 碑, 仅蓝 田镇 贡溪村 关 于保护农 田 、 堰坝 、 山 、 坟 古
墓、 古树 等生 态环 境 的封 禁 碑 , 有 《 放 条木 禁 就 禁
碑》 《 、遵古重刊》 《 、 承先永禁》 《 、杜患碑记》 《 、通 族禁 碑 》 8通 。二 是 天 柱 县 历 史 上 开 发 较 早 , 等
序” 三篇 序 言 。又 如 远 口镇 《 修 远 口吴 氏总 祠 重 牌楼 墙 垣碑记 》 , 烟 ” 几代 同堂 的大 家庭 一 中 以“ ( 烟包 括 若 干户— — 笔 者 注 ) 基 本 统 计 单 位 , 为 碑 上 所 载 的捐 资 者 上 千 烟 , 资 银 元 金 额 逾 万 元 。 捐
刻 分析 , 可能 与 清水 江 地 区历 史 上 政 治 经 济 文化
开发较 晚有 关 。
设儒学学堂的情况 ;展城建楼记》 《 则记载 了天柱 县 城 的扩建 史 况 J 四是 苗 族 侗 族 人 民 乐 于 助 。
人 , 有 修 善 积德 的 优 秀 品 质 , 们 除 了修 桥 铺 具 人
自治州境 内 , 流经 丹寨 、 麻江 、 里 、 凯 台江 、 剑河 、 锦
里 的苗族 和侗 族 人 民长期 以来 靠 山 吃 山 , 养成 了 栽 树造 林 , 护森 林 和保 护 生态环 境 的优 良传统 。 爱
村寨 四周 , 仅 树 冠 如云 , 树 参 天 , 不 古 而且 遍 布神 圣不 可侵 犯 的护寨 风水 林 和景色 宜人 的 自然 风景
的却 洋洋洒 洒 达数 千 言 , 竖 在 高酿 小 学 校 园 内 如
( ) 一 清水容 丰 富 , 形式 多样 , 涉及 清水 江 流域 的社会 政 治 、 事 、 军 经济 、 文化 、 交通 、 水利 、 环

《遗山文集》原本讹误考

《遗山文集》原本讹误考

《遗山文集》原本讹误考狄宝心;陈艳秋【摘要】《遗山文集》原本中的文字有很多值得商兑的地方,其中有作者本人的失误,也有后世刊刻时因形、音、字序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讹舛.前贤虽已对此多有改订,然而忽略或误判之处仍不少.兹就《遗山文集》的碑、记部分新发现的一些问题专门择出,分析成因,区别对待,按原有次序胪列考述,凡15则,以期引起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元好问;《遗山文集》;碑记;校勘【作者】狄宝心;陈艳秋【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忻州034000;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遗山文集》最早有元张德辉类次、中统三年(1262年)严忠杰刻本,已佚。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瀚据中统本翻刻,清康熙华希闵本、四库本、张穆本等皆祖此本,故世人一般视其仍为原本。

原本有后人刊刻时因形近、音近、字序颠倒等原因而讹者,也有著者的失误。

对此,前人已多有订正,但有不少迄今尚未被发现的讹误。

笔者撰《元好问文编年校注》,力求恢复元著原貌,对刻印者之讹径改正文,出校;对元氏的失误则不改,只在校记中说明。

对讹与误的区别,自觉难以判断准确,望得方家指教。

现将碑、记部分按卷次录十数条于下,供同仁讨论。

1.“彰德军”应为“彰国军”。

卷十六《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万公)神道碑》:“明日,出公为彰德军节度使兼应州管内观察使。

”《金史·百官三》“诸节镇”条:“节度使一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

”按此,节度使兼管军政,“军”与“州”应为一地。

然彰德军在今河南省安阳市(《金史·地理中》:“彰德府……宋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治安阳。

天会七年仍置彰德军节度,明昌三年升为府,以军为名。

”),而应州在今山西省应县,两地相去甚远,知原本有误。

明永乐十年(1412年)颁降《修志凡例》16则具体内容

明永乐十年(1412年)颁降《修志凡例》16则具体内容

《修志凡例》具体内容建置沿革分野凡各布政司及各府州县治所,自禹贡、周职方及历代相承建置废兴所隶之分,古今名号之更易,以及国朝之初叛乱,僭据,归附先后,俱各详述始末,仍载天文所属之次。

疆域城池里至凡府州县所隶地理之广袤,所到疆域界限之远近,城池之大小高深,及历代修筑之由,俱合详载。

至于里至所到,旧志多止本府州县所极之处,今合备载本处至南京、北京之远近,及各府县四至八到与邻境州县之相接,而路可通者载之,仍具各府县、城池、山川图。

山川古志所载诸处山川,有与图册所载名号差异者,或前代所载小山、小水之有名,而所收有未尽者,当据见今名目补收之。

或古今名人有所题咏,并宜附见。

坊郭乡镇据见在所有坊巷、乡都、村镇、保社之名收载之。

若古有其名,而今已无者,则于古迹下收之,仍要见其今在某处。

土产贡赋凡诸处所产之物,俱载某州某县之下,仍取《禹贡》所赋者收之。

有供贡者,载其上供之数,或前代曾有所产而后遂无者,或古所无,而今有充贡者,皆据实备载之。

若有所赋田亩税粮,以洪武二十四年及永乐十年黄册田赋额为准,仍载前代税额,以见古今多寡之数。

风俗形势凡天下州县所定疆域、山川,既有间隔,习尚嗜好,民情风俗,不能无异,宜参以古人之所论,与近日好尚习俗之可见者书之。

若其形势,如诸葛亮论金陵云:“钟山龙蟠,古城虎踞”之类。

户口取前代所载本处户口之数,国朝洪武二十四年黄册所报,至永乐十年见在书之。

学校前代建设学校,兴废不一,须考旧志所载,其始因何人而立,后因何而废,及今之见立者在某处。

如有名人贤士碑记所存,则备录之,或学所出有何人物,与其学之规模、制度、斋堂、射圃,并收录之。

军卫据见今治所在某郡县某处,创始于何年、月、日,中间有无更改,及前代并国朝守御将臣攻战勋绩之显著者,俱要收录。

其有演武之处,亦宜详载。

廨舍自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盐运司、府州县及市舶司、司馆驿、巡检司、仓场库务、河泊所等衙门及坛场、铺舍皆是,据今始于何年、月、日,起自何人在郡邑某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申启镳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24
035
文告示谕
县东天会界碑叙
清·廖镜伊
《天柱县旧志汇编》275
036
文告示谕
劝捐天柱石城记
清·杨昌江
《天柱县旧志汇编》271-272
037
文告示谕
敦善录序
清·俞汝本
《天柱县旧志汇编》
270
038
寺庙祠观
重修朱太常祠记
清·张含辉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40
039
寺庙祠观
清·陈元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32
048
寺庙祠观
三贤祠记
清·袁鸿基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源自33-34049寺庙祠观
二侯祠记
清·龙亨极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28
050
寺庙祠观
二王庙碑记
明·邓钟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5
051
寺庙祠观
谒徐公祠记
清·陈文政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5,又见乾隆《开泰县志》
艺文冬17-18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9-60
044
寺庙祠观
太平山重修碑记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2-53
045
寺庙祠观
武侯庙碑记
清·张广泗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61
046
寺庙祠观
济火祠记
清·胡朝云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62
047
寺庙祠观
观音堂碑
明·欧阳瑾
光绪《黎平府志》卷八
41-42
048
寺庙祠观
二贤祠碑记
治河修桥
重修成德桥碑记
张赞台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84-85,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冬20
061
治河修桥
状元桥碑记
明·王之臣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87,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冬13-14
062
治河修桥
重修中林桥记
清·杨焯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87-88
063
治河修桥
回龙桥记
王勋臣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103-104
010
书院学宫
时敏义学碑记
清·彭亿清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4-105
011
书院学宫
龙标书院碑记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2 , 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 冬10-12
012
书院学宫
龙冈书院碑记
清·余泽春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20-121
013
书院学宫
重建榕城书院碑记
清·于克襄
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张子刚编制
序号
类别
标题
作者
所在典籍
书院学宫
铜鼓卫学碑记
明·陈敬宗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36-37
02
书院学宫
创建偏桥卫学碑记
明·秦金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5-96
03
书院学宫
新建偏桥卫学碑记
明·黄龙光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9-101
04
书院学宫
创修凤城书院碑记
清·马士升
《天柱县旧志汇编》268-269
114-115
069
治河修桥
重修偏桥碑记
清·卫既齐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05-106
070
治河修桥
030
文告示谕
重修南泉山寺观叙
清·胡秉钧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6-47
031
文告示谕
募修王氏合族总祠堂序
清·王世鑫
民国《八寨县志稿》艺文上
31-32
032
文告示谕
明御制敬一碑并序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4-35
033
文告示谕
惜春歌碑
清·毛振翧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艺文志 25
034
文告示谕
劝捐书院膏火序
四官庄平寨重修关圣庙碑记
清贺绪蕃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13-114
057
寺庙祠观
重建城隍庙碑记
明·汪梦麟
《天柱县旧志汇编》78
058
寺庙祠观
重建少白先生祠碑记
清·徐立御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 冬32
059
治河修桥
成德桥碑记
明·王三善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84,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冬15-16
060
05
书院学宫
学宫碑记
明·史旌善
光绪《黎平府志》卷七上
29-30
06
书院学宫
增修学宫碑记
清·赵坦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0-31
07
书院学宫
迁建锦屏学宫碑记
清·王达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6-37
08
书院学宫
重修学宫碑记
清·顾培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7-38
09
书院学宫
马狮山碑记
清·陶履诚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重修朱太常祠记
清·李中捷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41-42
040
寺庙祠观
何文烈公祠记
清·吴光廷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3-44
041
寺庙祠观
何忠诚公专祠碑记
清·许乃兴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5
042
寺庙祠观
迎恩寺碑记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0-51
043
寺庙祠观
重修崩坡塘勅封龙王庙碑
清·刘韫良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8-119 ,又见光绪《古州厅志》卷之五 学校志 5-6
014
书院学宫
山长题名碑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0-112
015
书院学宫
天柱县初建儒学碑记
明·张中和
《天柱县旧志汇编》
71-73
016
书院学宫
施秉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落成记
民国·马政修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15-116
017
026
文告示谕
观风告示
清·廖镜伊
《天柱县旧志汇编》
272-273
027
文告示谕
重修青云桥示
清·俞渭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91
028
文告示谕
重修八舟桥引
清·严圣箴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86,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冬27-28
029
文告示谕
重修太平山寺募引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1-52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13-14
022
城池官署
演武堂碑记
清·罗淇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 冬21-22
023
城池官署
演武场碑记
清·韩勋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11-13
024
城池官署
天柱县初建县治碑记
明·徐榜
《天柱县旧志汇编》
70-71
025
文告示谕
重建文昌考棚叙
清·林佩纶
《天柱县旧志汇编》
276-277
城池官署
建施秉县城碑记
明·李曰材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4-95
018
城池官署
修建施秉县石城碑记
清·董良材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04-105
019
城池官署
展城建楼记
明·陈九韵
《天柱县旧志汇编》
74-75
020
城池官署
重修府署记
清·郭怀礼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1-2
021
城池官署
重修古州厅署记
清·王雨溥
88
064
治河修桥
前修青云桥碑记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91
065
治河修桥
碑记
清·王师泰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89-90
066
治河修桥
新河记
明·郭子章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6-99
067
治河修桥
重开诸葛洞碑记
明·彭而述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02-104
068
治河修桥
重修北门外万安桥叙
清·王丙坤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052
寺庙祠观
隆里所忠孝节义祠堂记
清·陈文政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7-38
053
寺庙祠观
莱州省祠记
清·朱敏英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0-41
054
寺庙祠观
于太恭人祠碑
清·段之铎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艺文志 14-15
055
寺庙祠观
天柱士民建朱侯生祠记
明·李绍道
《天柱县旧志汇编》85-87
056
寺庙祠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