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合集下载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说说贵州少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学生: XXX学院班级,学号: *********纲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长历史的民族,其主要散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大海”的美名,但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所以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快速消逝。

重点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一)侗族侗族自称 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 、“佄”或“更”字),依照结合国倡议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朝文件。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 、“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其主要散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散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由90年月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遇到很大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快速消逝,状况令人担忧。

怎样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关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

因为,跟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跟着农村的消逝而消亡。

所以,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关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深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由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物质文化的流传,它是文化流传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比若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挪动通信,电话普及城市农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并且“三网交融”全部都信息化、数字化,不只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渐渐消逝、衰败。

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系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趋减少,在这类状况下,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量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许多的省份,汉族占 65%,少量民族占 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量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拥有典型意义。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1、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2、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4、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5、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6、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7、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9、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10、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1、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2、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3、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4、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1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16、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17、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三年级傣族资料

三年级傣族资料

三年级傣族资料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傣族是我国的第25个认定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年级傣族的资料吧。

一、傣族的起源和历史傣族是中国的南方民族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他们曾经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

傣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和茶叶为主要生活方式。

二、傣族的语言和文字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傣-台语族。

傣族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汉字,另一种是傣文。

傣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傣文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傣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傣族的服饰非常独特,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华丽的彩色长裙和上衣。

傣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傣族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泼水节、傣历新年等,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都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喜庆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四、傣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傣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他们崇尚自然,敬畏神灵,尊重祖先。

傣族人民相信佛教,许多家庭都会在家中供奉佛像,每天进行祈福和礼拜。

傣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在家中养一只象征好运的小象,这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

五、傣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傣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傣族人民善于织布和刺绣,他们制作的织物和刺绣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非常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傣族还有独特的舞蹈和音乐,如傣族花灯舞、傣族竹竿舞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六、傣族的民居和生活方式傣族的传统民居是木质结构的楼房,屋顶上有独特的彩色雕花,给人一种古朴而华丽的感觉。

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他们种植水稻、茶叶和蔬菜,养殖家禽家畜。

傣族人民还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尊敬长辈,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七、傣族的美食和特色菜肴傣族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以米饭和米粉为主食,辅以各种蔬菜和肉类。

贵州省苗族侗族风情展示

贵州省苗族侗族风情展示

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 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 族文化的瑰宝”。各民族还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 创造了“石头文化”,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 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 伍龙寺,就是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 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盘龙古柱,大方奢香墓的 圆雕彝族虎头,精美奇特,都是罕见 的艺术杰作,是又一文化遗产的奇葩。
建筑文化
侗寨的鼓楼和风 雨桥,作为侗寨的 标志,虽然不是民 居
却是以民居为主 的侗寨所不可缺 少的公共建筑物
04 风 族 文 化
风族文化
依山傍水的侗寨、风雨桥是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的地方。古朴的风雨桥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侗族 人民成长。
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 节日里身着盛装的苗族少女
风族文化
侗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进 入村寨之前的“拦路歌”、是 他们表示欢迎的一种方式。
02 芦 笙 文 化
芦笙文化
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 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以 雷山郎德寨为代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 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欣赏“铜 鼓坪”、“莽铜芦笙铜鼓舞”,将苗族文化中的“鱼 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 内涵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 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苗 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 性。 ,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 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贵州的民族工艺

贵州的民族工艺

贵州的民族工艺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工艺。

这些工艺代表着贵州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下是对贵州的几种代表性民族工艺的介绍:1. 苗族的刺绣艺术:苗族刺绣是贵州省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民族工艺之一。

苗族女性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和精美的刺绣作品而闻名。

苗族的刺绣作品常常以鲜艳的颜色、精细的图案和丰富的寓意为特点,代表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常见的刺绣作品有苗族传统服装、鞋子、袋子等。

2. 布依族的印染艺术:布依族是贵州省的第二大民族群体,以其独特的印染工艺而闻名。

布依族的印染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刷染面料,然后将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加工成成品。

布依族的传统印染工艺在中国的纺织品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印染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爱。

3. 侗族的铜鼓工艺: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古老而独特的铜鼓工艺而闻名。

侗族铜鼓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祭祀意义。

铜鼓的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通过手工打造铜鼓的外形和细节,然后用特殊的工序打磨和装饰铜鼓。

侗族铜鼓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侗族人民宗教仪式和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4. 仫佬族的箬竹编艺术:仫佬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精湛的箬竹编艺术而闻名。

箬竹编是一种古老的编织工艺,使用以箬竹为材料制作各种实用的器具和装饰品。

仫佬族的箬竹编作品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形状而备受赞赏,常常作为礼品和纪念品。

贵州的民族工艺代表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这些工艺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贵州省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民族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设立培训机构和推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工艺,以保护和推广贵州省的民族文化。

布依族的介绍

布依族的介绍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贵州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本文集中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概况,分析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以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情况。

标签:贵州语言方言文字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

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贵州共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

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壮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等民族语言保留完好。

回族、白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满族、羌族等民族语言已失传或只有少数老年人能懂一些。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苗族、瑶族、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

二、贵州少数民族语言1.苗族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本民族不断迁徙等原因,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及分布情况十分复杂。

苗语分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三大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鼻冠音声母的类型。

西部方言内部的差别很明显,因而内部又分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内部差异不像西部方言那么明显,所以只分方言——土语两级。

东部方言有两种土语:东部土语在贵州省境内没有分布;西部土语分布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铜仁市的部分苗族村寨。

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与之邻近的地区,清镇、平坝、镇宁、关岭、兴仁、安龙、贞丰、望谟、册亨等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也有分布。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

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1.苗族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

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贵州少数民族构成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构成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构成的特点1. 引言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根据统计数据,贵州省有46个少数民族,其中25个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构成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人口构成、文化特点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 人口构成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苗、侗、仡佬、水、土家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

其中,苗族和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其人口比例分别占总人口的23%和16%。

同时,贵州省的汉族人口也占据很大比例,约为总人口的60%。

这种多元的人口构成使得贵州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方。

3. 文化特点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民俗习惯等方面。

以苗族为例,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女性常戴银饰、穿长裙,并善于织锦绣花的工艺;而侗族则有独特的木楼建筑,以及独特的侗族歌舞等文化表演。

这些文化特点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

此外,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比如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芦笙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载体,也成为了贵州省的独特风景。

4. 经济状况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对于本地的经济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省的一些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然而,近年来,贵州省政府致力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等一系列措施,逐渐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

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

贵州以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尤其是苗族的花山节、长须大风独坐等独特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

5. 总结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构成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从人口构成、文化特点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来看。

在人口构成方面,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特别是苗族和侗族人口占比高。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侗族文化资料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简单介绍阿昌族的资料

简单介绍阿昌族的资料

简单介绍阿昌族的资料阿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缅甸等地区,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民族,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

一、阿昌族的历史渊源据历史学者研究,阿昌族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南方游牧民族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阿昌族成为了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重要商贸通道,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崭新而独特的族群。

二、阿昌族的祖先文化阿昌族的祖先文化主要包括土司制度、傣文化、祭祀文化、舞蹈文化等等。

其中,土司制度是阿昌族的精神支柱,是整个阿昌族文化的核心。

傣文化则是阿昌族与傣族的文化交融后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祭祀文化是阿昌族的一大特色,阿昌族人民尊崇自然,崇拜祖先,认为祭祀是与祖先沟通和祈福的重要形式。

舞蹈则是阿昌族人的精神表达与交流的一种形式,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

三、阿昌族的生活方式阿昌族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其生活方式与环境高度相关。

阿昌族人爱好集市活动,喜欢聚会喝茶、唱歌跳舞,有着独特的社交文化。

另外,阿昌族的服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女性通常穿着彩色的长衫和头巾,男性则穿着彩色衫子和长裤,衣着讲究而独特。

四、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非常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马帮节”。

阿昌族的“马帮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马帮经商人的精神而设立的。

此外,年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也是阿昌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五、阿昌族的语言文化阿昌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缅甸语族,是阿昌族人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独特语言体系。

阿昌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和绘画文化,代表着民族文化的高度独特性和深层内涵。

总之,阿昌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其传统文化、节日民俗、习俗礼仪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虽然有些阿昌族人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但是不变的是阿昌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一直流传至今。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这里的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传统,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贵州的文化特色,带您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他们各自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特色。

贵州的文化因此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

二、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苗族的服饰十分华丽,女性常常身着蓝色的长裙和银饰,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苗族的舞蹈和歌曲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此外,苗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如苗族的“龙船节”和“踩山节”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三、侗族文化的魅力之旅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侗族的歌舞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笛子、口弦等乐器演奏出动听的音乐,舞蹈则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侗族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他们建造的“侗寨”是贵州的一大景观。

侗寨以其独特的木质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成为了贵州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四、布依族文化的魅力展示布依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以纺织和染色工艺而闻名。

布依族的服饰和纺织品十分精美,常常以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布依族的染色技术也非常出色,他们通过传统的染色工艺将布料染成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布依族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他们建造的“依族楼”是贵州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水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水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居住在贵州的一些水乡地区。

水族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船屋建筑和水上生活方式而闻名。

水族的船屋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他们将房屋建在木船上,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村落。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收集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收集

贵州印象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难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

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为交际工具。

全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

各族语言内部在语音、词汇上也有小的差异,从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语言里又分为若干方言和土语,其中尤以苗语的方言土语最多,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为若干次方言和土语;瑶语有优勉、斗睦、巴哼3种方言;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种土语;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水语有阳安、潘洞和三洞三种土语;仡佬语有4种方言。

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

水族文字是一种从右向左书写的单音节方块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写或反写的汉字,故又有“反书”之称。

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国传教士和当地苗族人根据苗语西部方言的发音特点研制出的一种拼音文字,俗称“老苗文”。

以上几种文字由于文字本身并不完善,加上它们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数巫师、教徒之中,在民间没有真正推广使用。

解放后,政府分别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并在这几个民族的聚居区内试行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试行工作一度终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试行工作恢复。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对贵州实验推行的苗文(黔东方言)、布依文、侗文进行论证验收,认为已具备正式推行的条件。

199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调查组的意见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向国务院呈文要求正式批准上述三种文字。

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包括苗族芦笙、布依族六月六、侗族大歌、土家族摆手节彝族彝文献、仡佬族吃新节、水族水书、回族清真寺、白族团圆节、壮族壮年、瑶族药浴、畲族粑槽舞、毛南族猴鼓舞、仫佬族仫佬年、满族花塚及羌族羌年;这17张精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将成为贵州今后对外宣传、推介及经贸活动的首选优势文化品牌及专利形象标识。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乂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讣,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乂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乂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乂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源流苗族源于黃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黃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黃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o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黃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乂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汉语言文学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王丽艳余成林摘要:贵州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本文集中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概况,分析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以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情况。

关键词:贵州语言方言文字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

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贵州共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

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壮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等民族语言保留完好。

回族、白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满族、羌族等民族语言已失传或只有少数老年人能懂一些。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苗族、瑶族、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

二、贵州少数民族语言1.苗族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本民族不断迁徙等原因,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及分布情况十分复杂。

苗语分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三大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鼻冠音声母的类型。

西部方言内部的差别很明显,因而内部又分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内部差异不像西部方言那么明显,所以只分方言——土语两级。

东部方言有两种土语:东部土语在贵州省境内没有分布;西部土语分布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铜仁市的部分苗族村寨。

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与之邻近的地区,清镇、平坝、镇宁、关岭、兴仁、安龙、贞丰、望谟、册亨等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也有分布。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以下是贵州省常见的少数民族节日:
1. 侗族的芦笙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的重要节日。

2. 苗族的龙船节: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苗族人民会划龙船、跳舞、祭祀,以迎接新年。

3. 布依族的观音会: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九或二十,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宗教活动,祭拜观音菩萨。

4. 土家族的水龙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六,土家族人民会载歌载舞、放水龙灯,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幸福。

5. 瑶族的尝新节:时间在农历六月州至八月初六,瑶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尝新节,表达对丰收的感激。

6. 侗族的芦笙寨会:时间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至二十八,芦笙寨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祭祖活动,也是其重要的传统节日。

7. 彝族的火把节:时间在农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彝族人民会点燃火把、跳
火把舞,以纪念祖先和辟邪。

8. 黎族的三月三: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三,黎族人民会举行歌舞比赛、龙舟竞赛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贵州省少数民族的节日,其他少数民族还有更多的传统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前言: (1)一. 水族服饰 (1)水族简介 (1)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服饰传说 (2)服饰风格 (2)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二.白族服饰 (5)白族简介 (5)白族服饰简介: (5)白族飘带 (6)白族童帽 (6)白族头巾 (6)白族绣鞋 (7)白族头饰 (7)1.男子头饰 (7)2.女子头饰 (8)三.仡佬族服饰 (9)仡佬族简介 (9)仡佬族服饰简介 (9)仡佬族女服 (9)仡佬族男服 (10)发型与佩戴 (10)仡佬族鞋袜 (11)仡佬族服饰发展 (11)四.苗族服饰 (12)苗族简介 (12)苗族服饰简介: (1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苗族男装特点 (14)苗族女装特点 (14)苗族的头饰: (15)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5)五.侗族服饰 (17)侗族简介 (17)侗族服饰简介 (17)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男子服饰特点 (18)侗族女子盛装 (19)头饰和银饰 (19)六. 布依族服饰 (20)布依族简介 (20)布依族服饰简介 (21)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1.龙图腾 (21)2.鱼图腾 (22)3.其他图腾 (23)布依族妇女服饰 (23)六. 彝族服饰 (24)彝族简介 (24)彝族服饰简介 (24)1.凉山型 (25)2.乌蒙山型 (26)3.红河型 (26)4.滇东南型 (27)服装特点 (27)女装: (27)男装 (28)八.土家族服饰 (29)土家族简介 (29)土家族服饰简介 (29)1. 形成阶段 (29)2 .发展阶段 (30)3. 演变阶段 (30)4. 创新阶段 (30)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2.图腾崇拜——白虎 (31)3.生殖崇拜——大蛇花 (31)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1)服饰的色彩 (32)服饰的特点 (32)小孩的服饰 (32)女子服饰 (32)男子服饰 (33)前言: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

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

婚姻实行自主婚。

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糍粑、圆糖粑、耳块粑、盐酸菜、狗肉、八块鸡、糯米酒等。

居住: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旁边居住。

由于低地潮湿,故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婚姻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

丧葬:布依族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部分。

布依族的墓葬,主要有“木棺葬”、“石棺葬”、“瓮棺葬”三种。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侗族: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

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花桥)最为出色。

村寨建有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

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

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

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

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

足穿云钩鞋。

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

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

主要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

彝族: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

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

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

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土家族: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多数讲汉语。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

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

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

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

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仡佬族: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

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

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

水族:水族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列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

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

“水书”的单字仅有一百多个,系表达五行生克、生死吉凶、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类。

水族普遍通用汉文。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吃糯米、包谷、麦类、薯类等次之。

副食喜欢吃酸辣、酸菜、酸鱼、辣椒等,尤喜食鱼。

爱饮酒,白酒,米酒,甜酒等都饮,有“无酒不成席”的习惯。

水族的服饰,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青、蓝色服装。

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穿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

节日佩带耳环、项圈、手镯等。

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在头上,侧面插一把梳子。

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