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
少数民族口述史访谈提纲
少数民族口述史访谈提纲(1)概念与定义。
所收集文献中众多研究者都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进行过概括。
如赵局建认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记忆,通过对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就社会发展活动和时间等内容进行有计划整理之后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口述材料。
云南大学陈子丹认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指各少数民族利用言传口授的方式,反映各民族的族系源流、部落迁徙、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宗教仪式、伦理道德、风俗禁忌等诸多方面情?r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口头历史记录。
”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都认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并且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在口述者方面存在不同观点,一种是狭义的把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产生主体锁定在具有威望的少数人,如长老、祭司等,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只要是对历史事件有所亲历、亲闻的人都可以作为叙述主体。
(2)特点与特征。
研究者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总结了不同特征,但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少数民族口述的内容丰富多样。
我国民族众多,在各民族长期生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民族记忆,内容包含民族历史、传统工艺、宗教习俗、神话传说、日常生活等内容。
尤其像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口述历史档案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二是多种形式的载体。
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所以必须通过不同类型的记录方式保存下来。
而保存载体有纸质、照片、磁带、磁盘等多种类型。
通过不同载体的保存可以使得这些宝贵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它们本来的面貌。
三是史料保管分散。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因其类型众多的特征并没有集中保存在档案部门,而是分散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高校等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来规定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保管方式。
(3)价值与作用。
首先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曹红梅的论文《口述档案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中指出以文学、诗歌和谚语等形式存在的口述档案是裕固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探究裕固族民族渊源和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轨迹和特点的“百科全书”。
建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必要性的思考
艺人 的信息 ,然后经过采集 、挖掘和整理 ,才能形
成 具 有 凭证 作用 的档案 资 源 。但是 。对 于 民间 的说
唱艺人 ,档案部门不 能全面掌握他们的个人 信息 ,
民间 文化 资源 由个人 保 管 ,而未 交 给档 案部 门统 一
管理。因此 ,口述档案要成为具有个性化的档案资
源存 在 一定 的难 度 。
不 同的 自然人 ,收集 的途径只有通过 民间传承人进 行搜集 ,当地档案部 门应考虑在本部 门管辖 的范围 内设立专门的从属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专 门进行
文化繁荣 、民俗特色等弥足珍贵的价值 ,但是 ,随 着时代 的变迁和发展 。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面 临失传 ,或濒临灭失 。因此 ,如何建立少数 民族民 间文化 口述档案 ,从 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 )行使档案部 门职责 ,争取相关部 门配合 和 支持。少数 民族民间文化 的传承和保护 ,需要政府 部 门的大力支持 ,文化部门的配合 ,档案部 门才能 完成建立 民间文化 口述档案 的使命 ,更好地为地方 经济的发展决策和参考。档案部 门行使着记录历史 的职能 ,应根据本地区文化和经济 的特色 ,开发本 地 区的特色资源 ,形成本地 区的亮点 ,争取相关部 门支持建立 民族文化 口述档案。在建档过程 中。首 先 ,对在民族 口述文化中形成 的文字记载 、音像光 盘 、原始资料等进行完整 的收集 、细致 的整理、有
3 建 立少数 民族 民间文化 口述 档 案的途 径 少 数 民族 民 间文 化 蕴 含 着 一 个 民族 经 济 发 展 、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研究
一
、
纵 谈 己 身 或其 先 代 们 经 之 恐 怖 ,所 演 之 武 勇 ,则 蟠 镂 于 听众 之 脑 中 ,港 拔 不 去 ,辗 转 作 谈 料 ,历 数 代 而 未 已 ,其 事 迹 遂 取 得 史 的 性 质。 ” I _ ( n 原 始 先 民 产 生 的 早 期 口述 历 史 档 案 是 古歌 谣 ,古 歌 谣 的产 生 大 约 在 母 系 氏 族 公 社 时期 ,郑 注 在 《 礼记 》 说 : “ 古 人 劳 役 必 讴 歌 ,举 大 木 者 呼 邪 许 。 ” 这 种 被 古 人 称 之 为
… …
“ 举 重 劝 力 之 歌 ” 的古 歌 谣 音 节 简 单 ,节 奏 强 烈 ,具 有 协 调 劳 动 、交 流情 感 和 传 播 生 产 劳 动 经 验 的重 要 作 用 。十 七 世 纪 台湾 高 山 族 一 些 部 落 ,集 体 出 猎 ,集 体 分 食 , 而 后 集 体 歌 舞 , “ 冬 春 捕 鹿 采 薪 ,群 歌 相 和 ” 。在 民族 古 歌 谣 中 ,可 隐 约 看 到 至 今各 民族 中盛 行 对 歌 的萌 芽 情 形 。 民族 古 歌谣 有祈 求农 业 丰 收 时 唱 的 ;有 狩 猎 前 后 唱 的 ; 有 祭 祀 时 唱 的 ,如 独 龙 族 的 《 猎 歌 》、纳 西 族 的 《 犁牛歌》 、怒 族 的 《 龙 潭》 、珞 巴 族 的 《 渔 歌 》、彝 族 的 《 种 荞 歌 》、 哈尼 族 的 《 生 产 调 》、基 诺 族 的 《生 活 歌 》 等 ,歌 词 多 反 映 各 民 族 原 始 先 民 的 劳 动 、狩 猎 、婚 配 和祭 祀 情 况 ,有 较 高 史 料 价 值 。 氏 族公 社 进 入 繁荣 时 期 之 后 ,氏 族 、部 落 的集 体 意识 有 了长 期 积 累 ,部 落 战 争 和 与 中原 的交 往 扩 大 了边 陲 民族 的 视 野 ,加 之 原 始 人 类 崇 尚 自然力 ,从 而 形 成 了许 多 掺 杂 神 话 的 远 古 传 说 和史 诗 。神 话 传 说 是 原 始 社 会 发 展 到 氏 族 公 社 时期 产 生 的重 要 口述 历 史 档 案 ,其 类 型 主 要 有 创 世 神 话 、解 释 自然 现 象 神 话 、征 服 自然 神 话 、远 古 社 会 生 活 神 话 等 。各 民 族 产 生 的 远 古 神 话 十分 丰 富 ,主 要 有 达 斡 尔 族 的 《 天 神 与 蟒盖 》 、鄂 伦 春 族 的 《 喜 勒 特 根 》、赫 哲 族 的 《 月 亮 的 故 事 》、塔 吉 克 族 的 《 两 个 宝 箱 》、维 吾尔族 的 《 仆 古 可 汗 的 传 说 》;羌 族 的 《 白 石 神 的 故 事 》、 阿 昌 族 的 《早 概 》 、 独 龙 族 的 《 羌 嘎 朋 娶 媳 妇 》、彝 族 的 《 九隆神话 》 、纳 西 族的 《 里低 干木女神》 、壮 族 的 《 三 星 的故
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各民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众多方面,世代传承不辍,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量。
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处于基础地位,有着文化凭证作用、文化媒介作用、文化教育作用。
①少数民族档案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结果。
口述档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为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民间文化遗存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各种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口述档案的内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遗存,它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相生相长,水乳交融,始终处于流动、辐射、兼收并蓄并发展传播中。
伴随着民族文化这一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民族档案得以积累,并成为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重要的传承纽带。
历史事实证明,民族档案和民族文化始终处于相生相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
“民族档案作为记忆的载体和见证,只有与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②为此,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进行档案范畴内的物化,即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各少数民族用固定的语言、言传口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的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老仪式、音乐舞蹈、创世史诗、叙事长诗、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化遗存。
按内容划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③:一是历史口述档案。
即土司、毕摩、巫师、民间艺人等掌握传承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口碑档案,其内容涉及到民族迁徙,家族源流,地方政权设置,官员的历任状况、功勋业绩、配偶子女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等。
二是文艺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歌、神话、民间传说、谚语格言等民间文艺,这些重要的文艺成果有的已经整理出文字材料,但仍然有大量的文艺珍品散存在民间艺人之中。
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藏档案 ,使档 案发挥 应有 的作 用 。作为少 数 民族 地 区部 门 和群众 ,及 时将利用 需求传 达给档 案馆 ,调动档 案馆 为民
服务 的积极性 ,彰显 档案馆 的功 能和价值 。二要 有助 于民
边 疆省 区 由于 历史情 况复杂 ,对于 哪些少 数 民族 档案适 宜
信 息化 公开 ,用什 么方式公 开 ,才 能做 到对各少 数 民族 的 尊重 ,才有利 于 民族 团结 、边疆稳 定和社 会和谐 ,都是 少
族文化 的发展 和社会各项事业建 设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指 出 :“ 增 强公共 文化 产品 和服务供 给 。公共 博物馆 、图书馆 、文化馆 、纪 念馆 、美术馆 等公共 文化设 施免 费向社会 开放 。鼓励 扶持 少数 民族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 ”民族 地区的档案馆 ,应有针
以判 定 ,有 些 容 易 引起 各族 群 众 对 历史 上 存在 的 民族 压 迫 、民族歧 视 、民族不平 等事 实的痛苦 回忆 。
2 . 边疆省 区较为敏 感的一 些档 案文化 资源信 息化 问题 。
守史 ,还应开 发档案 资源 ,提供给 社会各 界利用 ,以促 进
各项事业 的发 展 。因此 ,应 根据利 用主体 的需求 ,开发 馆
档案 现代 化
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文/ 米娟婷
我 国各 级档 案部 门通 过档 案信息 网 ,构 建 了介绍本 机 构 及其 档案信 息资源 、提供 档案信 息服务 、促进 档案信 息 等 ,仍 有现实 机密性 的档案 ,需经 一定 的审批手 续 以后 才 能利用 。第二 ,少数 民族 档案 的公 布权 属于 国家及其授 权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
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好,是承载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生态存续良好、人文价值高的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针对这一需要,实验区积极建立生态博物馆。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致力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留存。
“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普通民居和景观建筑以及与之相依连的山水环境等;“非物质”层面包含民俗节日等文化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在相关信息资料中心,专业人士对文化价值高的典型器物进行收集、整理、修复,并运用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习俗等。
实验区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村寨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缮加固,保障当地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幸福感。
由于传统村落多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容易出现建筑损坏,火灾隐患大,整治工程优先进行消防改造,提高建筑防火防腐蚀能力,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此外,实验区还制定村规民约,如《丹寨县王家村五户联保公约》《占里公约》等,对村民精神层面加强道德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同时,在“乡村旅游+”“非遗+扶贫”、乡村产业推动传统村落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指引下,实验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大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
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1、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
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文字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
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
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
民族交往之我见1500字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历史的现实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仍滞后。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民族交往之我见1500字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供大家参考选择。
民族交往之我见1500字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黔东南自治州是苗侗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历史的现实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仍滞后。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民族矛盾多发、易发,贫困和落后是黔东南自治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自治州艰巨的主要任务。
因此,自治州必须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党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生态立州、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旅游活州、城镇带州、科教兴州”战略,着力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快扶贫攻坚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新符合自身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缩小自治州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确保自治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调整对自治州县域经济的管理方式和扶贫政策;立足自治州独具特色的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大做强自治州所在地凯里市建设,抓好16个县(市)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实坚持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研究综述作者:任剑来源:《档案天地》2019年第03期少数民族档案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
历史上大部分少数民族并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因而只能通过口头的传说方式来记录重要人物及事件。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指少数民族在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以前,以口述为传播方式所记录的历史,通常是口头传承下来,代代相传。
它是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怀和时代特征的民族口述史。
包括古代的仪式歌曲,民歌,史诗,叙事诗和传奇故事。
“在实际工作中,口述档案通常等同于口述历史、口述资料、口述史料、口碑古籍、口碑文献、口头传说、活资料等概念”。
一、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研究概况及其相关项目(一)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研究概况根据一项调查和了解,如今各少数民族人们大多数都不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不懂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穿民族服饰,以及更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历史。
杨中一在《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著作中,说道:“由于书面语言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书面记录,而是通过世代相传,言传身教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后来经过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编写整理的文字资料,也应该作为档案保存起来”。
因而少数民族档案不应仅限于包括文字档案,也应该包含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口述记忆是“还原”民族历史文化精髓、弥补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重要资料和依据,近年来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也在不断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领域,但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档案相比较汉族档案的数量来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由于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还是一项空白,现阶段的研究工作迫切需要参考借鉴中外口述史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年来,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
目前,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档案的价值和功能、收集与整理、保护传承等方面,但对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力度较为不够,因此也给以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范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介绍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文
介绍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文朋友!今天我要给您好好唠唠黔东南那迷人的少数民族文化。
黔东南,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先说那苗族吧,他们的服饰简直就是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
姑娘们身上穿的那些银饰,叮叮当当的,走起路来那叫一个清脆悦耳,就像是在演奏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而且他们的刺绣工艺,那叫一个绝!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故事和情感,简直就是把生活绣在了布上。
再讲讲侗族。
侗族大歌您听过没?那可是世界闻名啊!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一群人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唱起来,和声美得能让您的耳朵怀孕。
还有他们的鼓楼,高高耸立在村子里,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大家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
还有水族,他们的文字——水书,神秘又独特,就像是古老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去解读。
在黔东南,每逢节日那更是热闹非凡。
芦笙节上,人们吹着芦笙,跳着欢快的舞蹈,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斗牛节就更刺激啦,两头壮实的牛相互角力,周围的人们呐喊助威,那气氛,嗨翻了天!
这里的美食也不容错过。
酸汤鱼,那酸酸辣辣的味道,鱼肉鲜嫩爽滑,吃一口就能让您欲罢不能。
还有糯米饭,香喷喷的,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像是一个宝藏,越挖掘越让人惊喜。
如果您还没去感受过,那可得赶紧安排上,保准让您流连忘返!。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展开研究。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我们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存在一些利用问题。
我们对影响档案利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档案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我们通过实证案例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建议和措施、实证案例、结论总结、问题展望、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珍贵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些语言档案面临着严重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保存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为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现实中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人力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档案的有效利用。
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的现状及问题,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研究,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些语言,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研究还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其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管理混乱、资源紧缺等问题。
文章探讨了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的建议,如加强管理规范、拓展数字化资源等措施。
本文还借鉴了国际经验,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提供参考。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仍面临挑战,但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其利用价值。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数字化和可持续利用,以推动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问题、保护、开发、建议、国际经验、总结、展望、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少数民族特有的语言、历史、传统和文化。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档案往往面临着被遗忘、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呼唤,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研究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些档案,提出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的建议,并借鉴国际经验,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包容。
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旨在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引领读者进入本文的主题领域。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着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等重要信息,对于了解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语言使用的减少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其利用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意义在于挖掘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doc
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素有“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乡”的美誉。
2010年5月21日,笔者一行人赴岩洞村对当地的侗族大歌现状进行考察。
本文结合岩洞村中学两位侗歌教师兰承红、吴国美的口述实录,客观的详述考察结果的同时,结合侗族大歌50年来的研究情况深入思考岩洞村的侗歌现状。
关键词:岩洞村;侗歌;口述实录2010年5月2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韩宝强老师带领下,笔者一行人赴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岩洞村,对当地侗族大歌的现状进行考察。
24日中午进入岩洞村,22名学生盛装演唱着《拦路歌》和《敬酒歌》迎接我们一行13人。
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对侗族大歌进行声学测量,在对音乐本体的分析中,解读侗族大歌的多声特性。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中,我们共对3支歌队进行声音采录:岩洞中学学生歌队、岩洞村青年女子自组歌队、岩洞村中老年妇人自组歌队。
录音结束后,我们分别给学生歌队和青年女子歌队发放调查问卷,以便了解歌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演唱经历。
此外,5月24日录音结束后,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岩洞村侗歌沿袭现状及岩洞中学侗歌教习情况,笔者与中国音乐学院09级硕士生刘惠敏对岩洞中学的侗歌教师吴国美和兰承红进行采访。
一、采访实录采访时间:2010年5月24日采访地点:黎平县岩洞村岩洞中学被采访人:兰承红、吴国美(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岩洞中学侗歌、侗语教师)采访人:王昕(中国音乐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刘惠敏(中国音乐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采访内容:王昕、刘惠敏(以下简称王、刘):您从什么时候学习演唱大歌的?兰承红(以下简称兰):懂事以来就跟家里老人学,后来跟也跟歌师学。
王、刘:你们通常什么时候去歌师家学歌?兰:过年前去得多,每天晚上去歌师家学歌;过年有个习俗,正月初三要在鼓楼唱歌,还要到其他村寨去对歌。
当然平时也会去,晚上没事的时候几个人约好去歌师家唱歌。
王、刘:学校的音乐课只学习演唱侗族大歌吗?兰:基础音乐常识和乐理都上。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口述史的作用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方法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口述史的作用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方法作者:吴正竹等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9期吴正竹李钢音(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人口述史集中体现了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回顾与思考,承载着世代流传的民间智慧与技艺精华,文章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口述史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得出了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中,在成功建档的个案中得出口述史的重要性,只有将口述史的普适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特殊性结合,口述史正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分析法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18 ) 09 - 133 - 03口述史方法是历史学研究中搜集史料、构建史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大家来做口述史》一书中从制定口述史工作计划、执行访谈、在研究和撰述中应用口述史、口述史历史录影、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口述历史保存等几个方面论述口述史工作实务,成为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社会学和历史学方面的普遍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继过世,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正所谓“艺在人身,艺随人走” 。
口述史作为建构和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搜集方法,能够快速记录下传承人的个人“记忆” ,将其转化为文字资料、影像资料、音频资料,建立独立的档案,永久性地保存下来,这是当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迫切的工具和手段之一。
近几年的研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主要集中运用在访谈的方式上。
口述史的方法则沿用了传统社会学和历史学普遍通用的口述史工作事务,始终都局限在口述史学的科学单一性。
1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1.1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对传播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
陈子丹;周知勇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近年来兴起的档案工作新领域。
已有不少文化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比汉族文字档案的数量少,因而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收集和保管较之汉族口述档案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但过去只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活资料,这是今后亟待加强与开发的工作。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陈子丹;周知勇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省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云南省档案干部赴新加坡学习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先进经验 [J], 曾燕
2.云南省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地区 [J], 陈建东
3.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中的口述档案资源开发
——以阿坝州口述档案资源开发为例 [J], 崔洁
4.面向数据库建设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整理 [J], 邱志鹏;高建辉;黄天娇
5.中新两国档案工作合作项目“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正式启动[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必要性的思考
建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必要性的思考蒋淑琼【摘要】With the folk culture 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archives and folk culture should supplement each other, folk cul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oral archives, oral achives establish and build platform for folk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folk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oral archive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随着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口述档案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应相辅相成,民族文化是建立口述档案的基础,口述档案的建立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
建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是见证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
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民间文化【作者】蒋淑琼【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7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其表现形式为语言文字、风俗礼仪、说唱文化、叙事史诗等,其文化特征是特定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是研究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的活化石[1]。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现状入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等方法,就其存在的利用范围局限、档案管理分散、利用方式不便利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档案利用档案数字化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格局,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也是国家宝贵的档案财富。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利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探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问题,对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方式和国内档案服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概念辨析笔者对上述三种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归纳,认为这三种观点总的来说将少数民族档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其中,狭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即以少数民族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和反映本民族自身历史和现状的原始记录。
广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则是各个时代的一切社会组织的及其成员关于各少数民族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符号的原始记录。
本文所指的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借鉴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个人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以少数民族文字或汉字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宗教、伦理、历史、文艺、天文、地理、医药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记录。
二、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虽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本身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和价值,但是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
(一)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使用人数锐减1.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的减少,导致相关档案的使用人数锐减。
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翻译版本极少,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就必须掌握相关语言。
随着普通话在各个地区、领域的推广,能够掌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越来越少,甚至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已经全部转为使用汉语,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利用如今逐渐被淡化,即使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呈现减少的趋势,从而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马兰;王保明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古国,各民族共同生活,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档案历史和档案工作也源源流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保存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档案典籍.下面本人就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谈一点个人看法:一、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现阶段,我国人口达12亿,其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虽然占人口比例不大,但是他们分布聚居在祖国面积60%以上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少数民族档案有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马兰;王保明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卫生学校档案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9.27
【相关文献】
1.论优化中等职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基于中职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J], 曹燕
2.论优化中等职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基于中职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与
思考 [J], 曹燕
3.让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关于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用人问题思考 [J], 高领春
4.少数民族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J], 岳静静
5.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J], 马兰;王保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南地方史心得
黔南地方史心得
在我读黔南地方史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黔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区。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
黔南地方史的研究让我对这个地区的发展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黔南在古代是一个边陲地区,战乱频繁,但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从古代的楚汉争霸到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起义,黔南地区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动荡,但也培养了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
在黔南地方史中,我还了解到了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黔南地区地势崎岖,山川纵横,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黔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除了自然资源,黔南地方史还展示了这个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黔南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如侗族、苗族、土家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建筑风格,丰富了黔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在我读黔南地方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黔南地方史让我对这个地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认识到黔南地区拥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的人民始终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黔南地方史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这个地区充满了兴趣和好奇,我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身去探索这个地区的美丽和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了研究。
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力求提出加强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tags:Qian Dong Nan National oral of files Study1.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以及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由此形成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都曾对此进行过讨论[1]。
在我国近几年口述档案工作方兴未艾,己经被同行高度重视,同时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贵州黔东南苗族与侗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蕴藏丰富,类型多样,从农耕文化到民俗生活,从古老的叙事长歌到历史久远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牯藏节、姊妹节,侗族的花炮节、芦笙节等),从服装、银饰到刺绣、剪纸,从单声部民歌到多声部民歌(如苗族的多声部情歌、侗族大歌等),从歌舞、器乐到曲艺、戏曲等等。
依据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述语词典》,口述档案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
[2]也可以说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录音录像信息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
近年来,黔东南州领导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黔东南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档案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包括口述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或者说是还处在为申报项目而制作基础性材料阶段,还谈不上进行归档,许多材料还散存在民间,或者私人手里,或者一些部门保存,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档案门类。
在这种情况之下显得口述档案尤为重要,但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进行了研究。
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力求提出加强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存在问题分析2.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对口述档案的影响。
由于黔东南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传统节日中演唱等等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述相传。
令人痛心的是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
一方面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使在农村传承的文化失去了继承人;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城镇的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商业化,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人们的传统生活社交习俗也在不断的改变之中,生活习俗变化大的还有恋爱婚姻的交往与缔结习俗。
饮食习俗,乃至信仰、居住、娱乐方式等等其他方面。
同时大规模的旅游活动,更使很多民俗因为商业表演,失去了原发的冲动和情感;于是服饰也很快吸收外面的,改着西装和现代装为主。
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
如在黔东南地区,曾有32个村落说苗语,可现在,每年都有1~2个村落的人不再说苗语了。
正如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的诺谩博士在黔东南州侗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指出的那样;“现在很多侗家人不会说侗话,更不会唱侗歌,如果不注重侗族文化传承的话,再过几代人,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将随时代消逝。
这将给本民族、给世界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因此,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少数民族外出打工为了生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或普通话,这种语言习惯对民族语言的丧失也在起着催化作用。
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这一现象已说明了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变迁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冲击乃至失传的危机是极其严重的。
2.2 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档意识不强。
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档意识不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原因是口述档案概念引入档案界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目前尚处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边缘位置;更何况,学界对口述档案的原始性、对于它的凭证作用尚有争议[4]。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黔东南,这项工作对于档案工作者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未引起人们和档案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口述档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存在于民间的口传资源、传统的档案并没有去详细记录,这是因为人们对口述档案可以填补历史空白、弥补历史断层的价值认识不足。
这也是影响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进入不了档案工作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口述档案建档的人、财、物基础薄弱。
口述档案也可以说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录音录像信息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
这就说明口述档案的调查是一门技术,它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设备,并且调研人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需要花许多钱,一般的情况是,但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财、物基础,口述档案建档可能是空中楼阁。
口述档案目前尚未纳入相应的归档范围,也没有进入征集档案的视野,口述档案建档更没有制度保障。
为此,对于人、财、物等资源相对匮乏的档案馆来说,要使“名不正、言不顺”的口述档案建档支付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才和设备,不是很现实的问题[5]。
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不仅是我国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制约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档的重要因素。
3.促进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发展的策略3.1转变观念,宣传口述档案的价值和重要性。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之称,各种节日集会众多,节日文化丰富多彩。
因此,抓住黔东南少数民族各种节日集会、黔东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举办的“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龙舟节”、“过苗年”等民族节日为契机与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口述档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了解口述档案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对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为口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社会舆论环境。
尤其档案部门更应该认识收集口述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深知道“送走一位老人,等于送走了一段历史”的真正含义。
因此,档案部门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要转变传统的档案观念,消除对口述档案的顾虑,以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切实树立口述档案意识,重视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加强对口述档案及其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以此推动口述档案的长足发展。
3.2 加强对黔东南口述档案的收集。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历史上只有21个民族有过自己的文字,其他大多数民族都未曾有过自己的民族文字。
黔东南少数民族同样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字,虽然他们没有用文字记录的材料,他们却在民族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例如有传统的节日和习俗,传统的歌舞艺术、传统民族服饰、刺绣、纺织、雕刻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但他们的历史文化却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承袭,并得以保存至今。
因此,黔东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资源。
目前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没有把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纳入档案的日常工作、重点工作之中。
因此,必须引起档案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强对黔东南口述档案的收集。
比如如何更好地全面普查、收集资料和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史料以及针对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现状,[旅游联盟2009-4-4提供:旅游资源大全,免费旅游交易平台,旅游社区,旅游软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鼓励民间歌师、舞师、工匠(艺)师等传统文化传承艺人及民族民间演出队伍,走村串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口述档案,并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节日活动进行展演,对有价值的、有必要的部分及时建立口述档案。
同时,开展与新闻媒体、专栏作家的合作,通过适宜的方式,征集其“ 口述实录”成果,丰富馆藏口述档案资源。
“ 口述实录”作品的风靡,国外口述档案工作的累累硕果,使得口述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不能再漠视口述档案的存在,“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在档案的后保管时代,让我们更加注重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
3.3 组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专业队伍和安排专项资金。
民族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美学、文学、文学及艺术等各个门类。
我们的抢救、保护工作能否上档升位,提高品位,多出成果,关键在于人才。
由于口述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对采集档案人员提出的要求比较高,整理“口述档案”需要通过访谈的形式,并涉及访谈中的录音技术要求以及访谈后的记录整理补充等,为此,要求采集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及文字工作能力,且熟悉当地历史。
更需要有一批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德才兼备,并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来推进新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6]。
所以,我们要有计划与系统地发掘“口述档案”和档案部门必须成立专门的内设机构,配备专人进行口述档的采集。
建议组织人事部门要为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广揽人才和文化保护委员会要制定出文化保护人才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同时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同样需要经费投入。
这种投入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一本万利,永续利用。
根据《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由政府拨款”的规定,建议各级政府都要对文保工作给予财政的投入。
参考文献[1]万一芹、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传承文明历史[J].中国档案,2006,(1):31[2]吕明军.口述档案及其兴起[J].档案,1986,(6):6[3]中国文化报·一个爱尔兰人的侗乡情结[N].2002,9,13[4][5]魏瑚.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J].浙江档案,2006(9):53[6]陈玉.21世纪高校档案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鸡西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