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固镇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1《童年的朋友》(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童年的朋友》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的朋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式,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概括出课文主要讲述的童年往事。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体会作者对童年朋友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难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以及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照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辅导。
3. 讲解生词和句式:针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做好笔记。
4.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叙述童年往事的结构和手法。
5. 体会情感: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朋友的真挚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讲述自己童年时期的朋友,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
7.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进行答题。
8.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生词、短语和句式3.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忆自己的童年朋友,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体验2. 教学难点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中的课文结构图和情感表达5. 作业设计中的短文写作一、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理解人物形象。
对比阅读
教师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 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 对比阅读,加深对主题的 理解。
写作练习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 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 朋友的短文,锻炼学生的 写作能力。
情感教育
教师总结全文,引导学生 珍惜童年时光和亲情,培 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激发 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培 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深入研读
01
02
03
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外 婆的形象,探讨外婆对高 尔基成长的影响。
品味语言特色
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 语言特点,如朴实自然、 生动形象等,并让学生模 仿写作。
探究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文章 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 过外婆表达对童年时光的 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拓展延伸
写作技巧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 准确性和创造性,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等。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以及对待 作业的态度等。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童年的朋友》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的朋友》。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童年的朋友》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友谊的珍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友谊的珍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深入挖掘友谊的内涵,联系自身实际,培养珍惜友谊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童年和友谊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童年朋友的特点及对自己的影响。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童年朋友的故事,探讨友谊的珍贵。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友谊的内涵。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童年朋友的话。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童年的朋友》2. 内容:课文内容概括修辞手法分析友谊的珍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朋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童年朋友(1)童年朋友的形象特点;(2)与童年朋友之间的趣事;(3)友谊对自己的影响;(4)对友谊的感悟。
2.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故事等,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友谊的认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1《童年的朋友》教案(新版)苏教版

童年的朋友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童年的朋友》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的朋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童年的朋友》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自己童年时的朋友,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b.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做好笔记。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童年时的朋友,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描述。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段描述,讲解如何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对童年的朋友进行描述,教师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年的朋友》2. 生字词列表3. 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你童年时的朋友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童年的作品,提高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生字词掌握。
2. 教学目标中的写作方法学习。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与实施。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

童年的朋友组别初一语文人员初一语文备课组集体教案二次备课一童年的朋友高尔基教学目标1、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2、品读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体会文章中生动、新奇的比喻。
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2、品析人物描写,重点一是写人物时细致传神的词语的运用,二是新鲜奇妙的比喻的运用。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导学(一)学生自己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惩.()罚 dōu ( )着马zōng() xī( )盖发liǔ( ) zhòu ( )纹诅咒..()脸颊.()胸脯.()咕哝..()颤.动()2、填空。
《童年的朋友》选自,作者是(国籍)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和。
3、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4、找出文章中描写外祖母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的独到之处。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缕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知心话你只愿意和朋友讲,烦心事也只愿意说给朋友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二)介绍作者,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剧本《小市民》;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1《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

1、咬文嚼字
噗噗pū:注意字形,右下方不是“美”,要少一横,再者这是一个拟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如,哗、哇、咦等,哗啦、乌哇、劈啪等,重叠拟声词:哈哈、淙淙、泠泠、呼呼呼、哗哗哗哗,嘟嘟嘟嘟等。如能合理地运用一些拟声词去写景状物,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充分预习:
1、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推敲词句,积累好词好句,并简述理由。
3、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童年的朋友是谁?为什么她是我童年的朋友?
4、外祖母给我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5、课文中揭示全文中心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2)运用拟声词还可以形象地描摹出人物的心情或情绪。
如:①林海音《爸爸的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咻咻”一词很好地写出了爸爸怒打女儿的情境。
②“辟 啪!”天空中发出一阵响声。 安徒生《丑小鸭》
——这两个拟声词很形象地刻画了两只公雁被猎人用枪打死掉落在地上的情形,烘托出丑小鸭惊恐的心理。
6、预习困惑:
二、合作交流:
1、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推敲词句,积累好词好句,并简述理由。
3、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童年的朋友是谁?为什么她是我童年的朋友?
4、外祖母给我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5、课文中揭示全文中心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既写出了木兰织布时织机发出的响声,又写出木兰叹息时发出的响声。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其中包括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成长路程的朋友。
本文将介绍一份用于七年级必修教材《童年的朋友》的教案教学设计,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认识本文的主题和要点;2. 学生能够对文中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分析和解释;3.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法和适当的逻辑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文章中情节和人物的看法和想法。
教学内容一.文本分析在一开始的课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们仔细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要点。
1. 内容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文章所体现的主题和人物,探究文章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题是什么?(2)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有何深刻的含义?(3)你能否在故事中找到与你自己的童年有共通之处?2.结构分析在分析文本的结构时,我们着重考虑故事中的情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1) 思考故事中的高潮和转折点是什么?(2) 了解故事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不同的情节存在。
(3) 分析故事结构对情节的发展有何影响。
二.交流讨论在课程的中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想法和看法,以及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进行讨论和反馈。
1.个人分享在个人分享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例如:(1)你和文章中的人物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你在故事中看到了什么情感?(3)你认为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就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好好讨论一下。
例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1) 分析某个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对他们的成长有何影响(2) 探讨童年朋友之间的友情生活中有什么质量?(3) 充分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4) 找到故事中重要的道德和价值观,并探讨它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童年的朋友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