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平淡之处即是真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原文地址:豪华落尽见真纯作者:无悔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及《归田园居》等诗中以纯真的心境描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大自然美景,充分展现了他崇尚大自然的人生趣旨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质。
后世的金朝诗人元好问在评论陶渊明的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元好问非常欣赏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纯而无雕琢之弊。
的确,陶渊明的诗句与其他诗人相比,自然质朴不加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纯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其实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人世间的真纯胜过任何身外之物,金钱、权势、桂冠等世间的荣耀无一不是身外之物,它无法真正使人的生命升华。
世间唯有生命是真,返本归真才是人生的真谛。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93岁的贾姓富翁,他病的非常严重。
尽管因为他十分富有,身边的侍者每天都在照顾他吃药、扎针,但是他仍然觉的一切都即将结束,眼前一片茫然,似乎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就在这时,有一位身居深山的隐士前来给他提供了一个秘方:只要将自己孩童时代的名字反复呼诵,就可以长生不老!贾姓富翁听后虽然不以为然,但是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好听话照做。
不过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真名已经“消失”了近80年,因为周围的人平时顾忌尊卑的缘故,没有人敢于直呼他的原名,只有“贾老爷”和“贾先生”这两个高贵的代号。
当他回忆起自己孩童时代的名字叫“贾真”时,那一瞬间似乎又恢复了幼童时天真无邪的纯真心态,顿时感动的热泪滂沱。
久违了,那个真正的自己!他似乎第一次用自己的手摸到了心跳。
贾姓富翁于是请来了6个仆人,在阁楼上日夜不停的轮流复诵他孩童时代的名字:贾真、贾真、贾真……就这样坚持着,他的心态也随之变的越来越轻松。
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俗话说:心清魔不侵。
有一天,他的身体竟然真的开始变化--身体逐渐康复,而且日显年轻,生命似乎获得了新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思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思“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出自元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其古诗全文如下: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翻译】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鉴赏】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言】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翻译】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oRG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
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豪华落尽见真淳——李煜词探微
豪华落尽见真淳——李煜词探微口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宏词至晚唐、五代.文人染指者渐多。
在这些词人中,最有成就的当推南唐后主李煜。
他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才华攒溢.善于把自己生活中的爱情欢乐、相思痛苦、亡国愁恨、囚徒悲愤的经历,通过艺术典型,填写出绝妙好词。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遂便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在中国词史上,他仅凭流传至今不足四十首绝唱就登顶词坛之巅,占据重要的位置,并赢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艺术成就。
真情美晚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都为应歌而作。
供娱宾遣兴之用.极大地限制了词的健康发展.使词在成长为独立的抒情文体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李煜却为后人留下了用他的真情、用他的血和泪写成的词作。
李煜是南唐的亡国之君.经历了由皇帝而沦为阶下囚的剧变。
他采用词的形式来倾吐“FI夕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所带来的深哀巨痛。
这些作品不但与应歌的创作目的了不相涉.而且也完全洗去了词中朝歌暮舞的游宴气息。
使词不再是娱宾遣兴的手段,的考虑对象。
当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译者的主观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了。
接受美学强调译者在解释文本意义时所起的主动积极的参与作用。
译者,同时也是读者,需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
译者是原文的特殊读者,当他们完成第一次交流并开始第二次交流时.需要预测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美学品位和接受水平。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和阅读能力与普通读者有着很大的差别。
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
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
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
由于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本时有很多障碍,译者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普通特征.还要考虑译入语儿童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
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释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又与一般的读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作为译者,既是原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又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创作者,身兼二任.更是非常特殊。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中考必背篇目《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必背篇目《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 …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 …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文《豪华落尽见真淳之友谊篇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迷惑。
就像交朋友,我以前就觉得那些穿着一身名牌,天天到处玩高大上的娱乐项目,身边围绕着一堆人的,那才是厉害的朋友。
我有一次参加一个聚会,里面都是些看起来特“高大上”的人。
有个哥们儿,穿着超级贵的限量版运动鞋,戴着能晃瞎眼的大粗金链子,一出场就开始吹嘘他在世界各地的奇遇,什么在法国吃大餐啊,在迪拜开豪车飙车啊。
我当时就觉得这哥们儿可真酷,要是能和他做朋友,绝对有面子。
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那桌上摆的全是些我都叫不出名字的高级菜,一道菜估计顶我一周的饭钱。
酒也是上千一瓶的那种。
这哥们儿就更加来劲了,不停地指挥服务员怎么怎么服务,还一个劲地强调这些他都吃得腻了。
我心里那个羡慕啊,特想跟他搭上话。
可聊着聊着,我发现他除了说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对于稍微深入一点的话题,像最近读了什么有意思的书,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他就傻了眼,啥也说不出来。
而且他对周围人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说的话里面也透着一种不尊重。
后来我在一个社区的志愿者活动里,认识了一个小伙子。
他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普普通通。
活动中,他特别认真地做每一件小事,帮助老人过马路的时候,耐心得不像话,还和老人唠家常,把老人逗得哈哈大笑。
而且他对于任何人都特别友善,总是乐呵呵的。
和他相处久了,我才发现这才是真朋友。
他不会那些花架子,有什么就说什么。
他在出租屋里自己学着做饭,为的就是能给父母寄点钱的时候还能有点剩余,他还经常给我说他小时候在农村的趣事,什么追着老母鸡跑就为了拿个鸡蛋,夜晚躺在屋顶看星星。
虽然没那么多豪华的经历,但是那些真诚、实在的东西才是最打动我的。
真正的友谊不是看谁更有钱更能显摆,就是这种真淳,才最让人暖心,最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食篇》我一直觉得那些在豪华餐厅里,盘子里的食物被摆弄成各种艺术品似的菜品才叫美食。
比如说那些米其林星级餐厅里,一道菜的摆盘精美得就像一幅画,侍应生上菜的时候那姿势仿佛是在展示什么珍稀宝物。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5),诗人自彭泽县令卸职归隐后不久。
该组诗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和《归去来兮辞》基本相同。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和他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选为该组诗的第一首。
这里要谈的是教读这首诗的一些感受。
这首诗是本组诗的总纲,集中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和自得于田园生活的悠然情态。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形容自己的田园之乐。
诗的前八句言入俗之苦,讲到自己自幼与世俗不和,喜欢悠游与山水之间。
后来为生计所迫,入宦海中沉浮,一去就是十三年。
(原诗“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是十三年。
此诗写于归隐后的次年,正好是十三年。
作为诗歌的欣赏,当然也可以把“三十年”理解为言其时间长。
)诗中一“误落”,饱含不得已的情感,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精神上经历了无穷的苦恼,像笼中的鸟,似池中的鱼,渴望着已经失去的自由。
后十句主要讲归田园之乐。
在饱尝羁绊之苦之后,一旦回到了田园,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美好。
环境是宁静优美的,“户庭无尘杂”;心境悠然自得,“虚室有余闲”。
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巧伪百端的世俗生活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点出全诗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几乎纯用口语,词意平泰,情景交融。
其中虽不乏袭用前人成句,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显由古诗“胡马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及陆机的“孤兽思故薮,羁鸟悲旧林”等句化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则几乎完全袭用汉乐府《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的成句。
但陶翁以己意驱遣,一气写来,如大匠运斤,金无斧凿之痕。
今读此诗,仿佛面对这位平静庄严的老者,倾听她娓娓叙说。
难怪元好问说“此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天然”和“真淳”的确是这首诗之所以享有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其天然,才能历经千古而常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赞美陶渊明的诗歌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显然,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并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更应如此,平淡自然中见真知,朴素简洁中见绮丽,课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学生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语文素养得以均衡协调发展。
可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甚至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优质课都出现了一些怪象:一会是答记者问、一会是时空穿梭、一会是小组讨论、一会是戏剧表演……堂堂都是热闹非凡,似乎不搞这些就不是课改就不是新课标。
可如何才能洗尽铅华,拨开浮云,让语文课堂更简洁有效,本人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简洁、有效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简洁和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简洁明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发展的均衡。
当然,这样目标众多,如果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有可能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所以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大胆增删,有所侧重,甚至只聚集在一点上。
只有高度明确的、简洁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才能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能力提高程度、提高点分别有多高、在哪里,这样就学有目标、学有兴趣。
而面面具到的教学目标,乍看似乎很完美,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却有可能一团雾水,无从下手。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简洁、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是否简洁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简洁、有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浅论陶渊明率真自然人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浅论陶渊明率真自然人格摘要:陶渊明从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由两个方面凸显其“自然”人格,最后以其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收复全文。
将陶渊明的显著特点及其之所以引人推崇阐述的淋漓尽致。
同时,也将后世人对陶公的追思及笔者对陶公的敬仰与喜爱彰显有加。
任由时代更迭,世事变迁;任凭东风谢了春红,太匆匆。
转眼间陶公去我已近两千年,然而其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永不退色,且像一坛尘封千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愈积愈香醇,愈沉愈丰韵。
他的精神也是每个人品来都独具韵味,启发广博。
陶公这颗中华民族的璀璨之星,也将继续指引着无数人向着光辉灿烂稳步前进。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人格引言:陶渊明人格清高耿介,洒脱恬淡,醇厚善良,然最为可贵乃其一“真”也,而欲要写其真可从三方面观之。
一、返朴归真“朴”即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即朴素的人性。
“真”即为天真,不矫揉造作,不事与愿违。
正如其在《归去来兮辞》中所云:“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
”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有的只是一份心底的自然淳真。
加官进爵我不喜,厚禄名利我亦不求,只为能持自我一个真性情真感受。
回想当初刚要做参军,“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曲阿》)一“真”一“返”将诗人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着自己的初衷,只是想守住自己的本意,本真,谁能想得形迹受拘谨,且让其随造化改变吧。
最终还是重返自己的生庐,那里才有我真正的栖身容心之所。
陶渊明的“返”与“归”贵在一个真字,陶渊明从未向世人说自己有多么清高自傲,孤芳自赏,然而他的所为中却不时向世人展示我就是这样一个我,绝不会因别人的看法言论而易己之志,除非此事是我己所虑。
“归去来兮清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事与我本质相违背,我只能保我自身之本,弃世而去,“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归去来兮辞序》)归隐村巷,还我本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
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间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
关于他的诗之为绮为质,为枯为腴,他的思想之为周孔之儒术,为老庄之道家,抑或更兼有释家之佛法,历代来,早就引过不少争执和讨论。
而赏爱陶诗的读者,更是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
其所引起如此多方面的问题,与如此多兴趣的缘故,正因为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的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丰美的大可研究的深意。
元遗山《论诗绝句》评渊明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言这七个字确实道出了渊明之化繁复为单纯的一种独到的境界。
我现在就想试将渊明达至此种境界之因素,作一简单之分析,我以为渊明最可贵的修养,乃在于他有着一种“知止”的智慧与德操。
在精神上,他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穷”的持守,因此他终于脱出了人生的种种困惑与矛盾,而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都找到了足可以托身不移的止泊之所。
这正是渊明之所以能化繁复为单纯,变豪华为真朴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先就其诗歌所表现之真淳而言,一般诗人的作品,其所以成功的原因,,往往都有可以依持的凭藉,或者持天才而自高,或者逞功力而求胜,或者施藻绘为炫惑,或者鼓气势而为震慑。
虽然这种种因素,也都可以使以为诗人获致成果,然而如果更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种持天才。
逞功力,施藻绘,鼓气势的结果,在其一张一弛的着力之间,都曾使一首诗歌在本质上,或多或少地蒙受了虚实出入的损失,甚或竟不免有着将虚作实的弥补和夸张。
而唯有渊明的诗,乃是极为“任真”的,完全以其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
在这一点上,即使大诗人李白,杜甫,与渊明相形之下,也会不有着夸饰和渣滓,所以宋朝的诗人黄山谷就曾经说过:“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
”(《诗人玉屑》)这正是渊明的诗显得如此真淳的缘故。
然而渊明的诗虽真淳,却并非简单,而其并非简单的缘故,则又同处于“任真”之一因,这真是一件极可玩味的事情。
《和郭主簿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郭主簿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和郭主簿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和郭主簿二首》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
全诗格调卓奇豪放,语言新鲜生动。
下面店铺问大家带来《和郭主簿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一、《和郭主簿·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1.《和郭主簿·其一》原文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2.翻译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
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
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经营生活总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
我自春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
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3.注释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应当是诗人的朋友。
蔼蔼:茂盛的样子。
中夏:夏季之中。
贮(zhù):储存,积蓄,这里用以形容树荫的茂密浓厚。
凯风:指南风。
因时:按照季节。
回飙:回旋的风。
息交:停止官场中的交往。
游:优游。
闲业:指书琴等六艺,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
卧起:指夜间和白天。
余:多余,过剩。
滋:生长繁殖。
犹储今:还储存至今。
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
良:很。
极:极限。
过足:过多。
钦:羡慕。
舂:捣掉谷类的壳皮。
秫:即粘高粱。
多用以酿酒。
自斟:自饮。
斟:往杯中倒酒。
弱子:幼小的儿子。
戏:玩耍。
学语未成音:刚学说后,吐字不清。
真:淳真,天真。
聊:暂且。
华簪:华贵的发簪。
这里比喻华冠,指做官。
白云:代指古时圣人。
怀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时圣人。
一何:多么。
4.赏析此诗通过对仲夏时节,诗人闲适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
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至仲夏,堂上仍很清凉。
豪华落尽见真淳 铅华洗却见本真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作者:吴登莲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0期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大潮中,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我们应冷静分析,使作文教学回归常态。
关键词:作文教学;错位;策略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但由于它确实也存在着套袭、虚假、僵化等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弊端,所以人们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是振臂高呼。
于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也就活跃起来,也就有了“走自由表达之路”“作文要展示个性和创造才能”“新概念作文”等诸多探索,已经形成了南北风格、东西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广大教师都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融入新理念并积极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和策略。
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我们有必要冷静反思一下,使小学作文教学再次回归。
一、作文教学错位现象分析1.揠苗助长——忘了作文来时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现在有些教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断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记叙文教成会写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记叙文。
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主观主义,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
2.内容太虚——纸上得来终觉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就怕作文,有的教师为应付考试,就鼓励学生仿写。
有的学生直到六年级都还在仿写,因为习惯成自然,离开作文书就无从下手了,这就是习作教学的失败。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去,还会再回吗?寒夜秋风,鸿雁落木,或是实写,或是起兴,清冷萧索之气顿生。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
谈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摘要: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醇厚善良,他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建造了一座精神堡垒。
关键词:陶渊明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田园诗艺术特色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母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作为出生仕宦家庭的陶渊明,在少年时期就有过“猛志逸四海”的动机,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他生逢乱世: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之间的混战,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
这种社会的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社会上层造成了严重的不安感。
最终,秉性真淳的陶渊明改变了过去的夙愿,田园生活成了他最终的归宿。
陶渊明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即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的早死,他从少年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18年他29岁到晋安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隐时期,从42岁到宋元帝元嘉四年即63岁。
这是他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共创作诗歌125首。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以及对其诗歌的影响陶渊明自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熟谙儒家学说,所以在他的诗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之多。
儒家学说中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一点我们在他的诗集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但陶渊明又不拘守于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俗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陶渊明年轻时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出仕后目睹了桓玄和刘裕等人的争权夺利,惨杀倾轧,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他渐渐感到自己与官场不合,于是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归隐,同时,思想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倾向于道家思想。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1)
第五篇宋代⽂学 第⼀章北宋初期的⽂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的重要⽂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
4、作诗宗主李义⼭,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好⽤事,以表现才学和⼯⼒。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故事。
⼆、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量⽤典 第⼆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新 简述欧阳修散⽂“六⼀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措辞平易,⽤词造句精练⽽有变化,⾃然地叙事、⾃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创作从崇尚⾻⼒到倾⼼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章结构层次清楚⽽转折,语⾔层次平易⾃然。
这些都是“六⼀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 王安⽯《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追求的⼀种艺术境界,但进⼊⽼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诗”。
半⼭,是王安⽯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集》亦称“半⼭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诗”或“半⼭绝句”,指王安⽯晚年的诗歌创作⽽⾔。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塔远眺,反映出诗⼈⾼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魄。
⼜重修辞,如《泊船⽠州》,还有⽤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家苏轼各体散⽂众多,⼤致可分为议论⽂、记叙⽂和⼩品⽂等,这些散⽂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运动的成就和完全胜利。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真题[1]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真题(部分)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译文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译文赏析(2)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豪华落尽见真淳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者:汪逸秋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2期【摘要】追寻本真,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修炼,我们也许做不到庄周那样的清静无为,但我们可以听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做真实的自己。
豪华落尽见真淳。
追寻本真诠释的正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本真;真淳;生活艺术【中图分类号】H319 【中图分类号】A东坡曰:“人生有味是清欢。
”一个有着精致壶具,身处优渥环境的人未必能品得茶水甘甜。
舍去一切浮华,只余纯粹本真才是人生百味中最动人的一味。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如是说。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犹如水边蔓草,不计其数,但《诗经》却永远是最秀挺的那一株。
原因无它,“思无邪”足以概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句动人的诗,全都源于内心纯粹本真的情感,没有刻意的雕琢。
这就是《诗经》越久越有魅力的原因。
文章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一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糍糍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我们要能够认清自己的价值,找准我们的人生坐标,做真实的自己,做纯粹的自己,这样才不会被名利所累,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将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成功。
“人生”真淳,除了上边提到的“一个萝卜”“一颗白菜”的“人”的“淳”之外,接下来就应该是“生”了,即人生。
有人认为“淳”的人生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爱人等简简单单。
抱负,那是个物质以外的奢侈东西,“淳”的生活不该这样。
于是乎,一间茅屋、一杯茶式的生活就是对真淳生活的印证。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没有理想抱负的生活就不叫生活。
纵然豪华落尽方见真淳,但是理想抱负绝对不是应该被落的豪华,理想是能带来荣誉和豪华,但是它绝对不是理想抱负的唯一追求,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是对生活更高层次的向往,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出自金代元好问的《论三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华落尽见真淳
平淡之处即是真
邯郸市广平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於海仙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二0一一年六月十一日。
在县委、县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莅临我县作报告。
我有幸聆听了魏老师的有关教育思想的专题报告会。
魏老师超前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让人真是耳目一新;魏老师平淡朴实的话语,幽默生动的言谈,让我深受启发;魏老师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能把工作开玩笑”、“教育不是干给领导看的”深深地震撼了我。
回归内心超越自我
曾几何时,怀揣儿时的梦想,如愿地登上了三尺讲台,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曾几何时,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蔼可亲的脸庞映现在学生的明眸里;曾几何时,忧心学生的成绩,焦虑自己的工作……而今,在听魏老师讲座的这一刻,这一切又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
扪心自问,这执教的十年中,我收获到了什么?也许是那一张张的荣誉证书;也许是在学生毕业若干年后,隔着老远就兴奋地呼喊“老师,老师”;也许是领导的鼓励与肯定,同事的帮助与支持。
细细想来却又都不像,那是什么呢?是一登上讲台就激情满腔,精神焕发的冲动,一种对教育事业执着的冲动。
正如魏老师所言“停止攀比,回归内心,超越自我,敬业乐业,松静匀乐”。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魏书生老师为榜样,让“松、静、匀、乐”四字经常驻心间,融
入我的一言一行。
在工作中,身体要保持放松,心理上要保持安静,时刻抵御外界的干扰;呼吸要均匀,使自己保持放松状态;心情要舒畅、快乐,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时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好自己的心田。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只有回归自己的本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循序渐进,不断超越。
豪华落尽见真淳
魏老师头上耀眼的光环我们数也数不清。
荣誉与鲜花犹如过眼云烟,留下的是那份对教育的执着,那份纯真的心。
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写日记、三五分钟的演讲、课前一首歌我们不是都在搞吗?但是结果呢?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一无所获。
魏老师并没有比我们高明多少,但是魏老师坚持了,一直坚持着,所以魏老师成功了。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积极向上的渴望。
我也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学生时代我是市优秀三好生,当老师了我是市优秀教师,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份不满足,那份渴望,那份纯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不断前行,不断向上。
用魏老师的话说就是守住自己的佛性。
平淡之处即是真
魏老师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真”。
魏老师身价不菲,他不穿名牌,不吃肉食,朴素的实在;魏老师做讲座从来不坐,一直都是站着,中间也没有休息的习惯,实在的有点不凡;魏老师25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恰好是我们如今大力提倡的,不凡的有点虚幻;魏老师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虚幻的让人倍感
真实。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魏书生,这就是平平淡淡的魏书生,“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求真向善”这是教育的真谛,这也正是魏老师从教一生的真实写照。
魏老师用他自己的智慧、豁达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我上了宝贵的一课。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时刻做到“松、静、匀、乐”,脱离职业束缚,在教育纯洁的世界里享受工作的快乐;牢记“守住、守住、再守住”,从基础出发,以求得在“守住”中发展,在“守住”中快乐,在“守住”中智慧,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朝前走就比呆着强”踏着魏老师前行的足迹开拓我们的“责任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