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合集下载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父母角色模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角色模型。

他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尊重他人、待人友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

2.家庭规则: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价值观,这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家庭强调尊重长辈和待人以诚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价值观。

3.家庭角色:家庭中每个人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例如,长子或长女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最小的孩子则可能会受到更多的照顾。

这些不同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二、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同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和信仰: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纹身是一种时尚,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观点。

2.行为规范:同龄群体会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开始抽烟。

3.社会孤立:如果个人与同龄群体格格不入,就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个人拒绝或偏离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它对个人的社会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化。

例如,不同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这些差异会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影响。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答案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答案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的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孩子积极的社会互动能力。

同时,家庭中的家长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也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对儿童的社会性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学方式、班级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学校中的各种活动和课程设计也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通过与同龄儿童的互动,发展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学会分享、合作、竞争等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等各个方面。

要想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社会化环
境和支持,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积极、独立和自信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学社会化名词解释

社会学社会化名词解释

社会学社会化名词解释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个体出生开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逐渐适应社会的要求,并形成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社会化可以分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个体儿童时期,主要通过家庭和亲密的社会关系进行。

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模仿、观察和亲身经历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次级社会化发生在个体成年后,主要通过学校、工作场所、媒体和其他社会机构进行。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来进一步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社会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

首先,家庭是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个体的社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同伴关系也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个体学会了合作、竞争和社交技巧。

此外,教育系统、媒体、宗教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也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逐渐融入社会,并接受并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社会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它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化背景和环境会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角色,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家庭、同伴关系、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研究

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研究

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研究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和行为模式,而亲和力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来的友好和融洽的能力。

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发展特点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包括性格特点、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能力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外部环境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会塑造个体的社会交往行为和态度。

因此,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次,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亲和力是人类社会性的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关键能力。

在儿童时期,亲和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个体未来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具有决定性影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会对儿童的亲和力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关注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培养是儿童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再次,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整体稳定和和谐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具有高亲和力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流和合作,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培养和提升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一。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探讨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机制,深入挖掘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提升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化人格的亲和力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中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推动亲和力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不同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次,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逐渐发展的趋势。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表现为从自我中心到他人中心、从相互影响到相互合作的发展过程。

最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大的塑造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是儿童形成社会性行为与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

首先,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父母与孩子的良好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父母过于溺爱或过分控制儿童则可能对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幼儿园环境也是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幼儿园中,儿童与其他儿童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幼儿园环境能够提供给儿童丰富多样的社会交往经验,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再次,个体因素也会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都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例如,外向性格的儿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内向性格的儿童则可能对社会性发展稍显困难。

除了以上因素,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会存在差异。

例如,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合作和团队精神。

这些文化背景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总结来说,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在幼儿园前逐渐形成社会性行为与交往能力的过程。

家庭因素、幼儿园环境、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能够帮助家长、教师和社会为学前儿童提供有利于他们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和支持。

讲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讲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讲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性发展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的早期阶段,他们开始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并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

这一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同伴以及个体特质等。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互动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等都将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学校环境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学前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素质、班级氛围、教学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适当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重要的社会技能。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

与同龄伙伴的互动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比如沟通、协作、分享等。

同伴间的友谊关系还可以提升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逆境应对能力。

个体特质除了外部环境,学前儿童个体特质也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个体的性格特点、情绪管理能力、认知发展水平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交行为产生影响。

有些儿童天生更善于与他人相处,而有些儿童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同伴和个体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化环境和支持。

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能健康成长,逐渐融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

社会化

社会化

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家都称他为“新 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高强本我的冲动; 艾里克逊主要关心的则是更为“理性”的自我 (ego)的世界。艾里克逊把自我的发展分为 八个心理阶段,它随着我们一生不同时期的发 展要求而变化。弗洛伊德重点研究的是儿童期; 艾里克逊的发展阶段一起延续到老年期。这样, 艾里克逊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情, 而不仅仅在儿童期。



1)模仿阶段。包括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 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 流” 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真正的 “客我”尚未发展起来。 2)嬉戏阶段。从两岁时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 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 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 我与世界的能力。 3)群体游戏阶段。三四岁以后,一个人的群体游戏 阶段就立即开始了。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 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把家庭看作 是他们所隶属于的群体。儿童开始关心在非家庭群体、 包括作为整体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客我”的形 成过程已经完成。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 的时候,他们的身体起了变化。青少年看待世界和思 考问题有了新的方法。他们的角色除了儿童时期的女 儿、儿子、朋友、学生等外,又加进男友、女友、运 动员、学者及许多其他的角色。这些新角色必须平缓 地与原来的角色结合成新的角色集,以促进强烈的自 我认同。在这之前的早些阶段,如果他们已形成了较 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进入青春期 后,他们就比那些没有形成这些感觉意识的人有更好 的机会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避免角色混淆。
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与人类生物学密切相关。人类个 体整个生命的15%-25%的时间依赖于他们的 父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没有很强的社会 本能,也没有遗传的、生物性的固定行为模 式 。然而,就是这个延展了的依赖时期,为 学习文化意义与社会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时间, 也与社会建立了终生的社会和情感联系。

社区学习题

社区学习题

第一讲 >> 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代表人物有( )。

A .韦伯B .涂尔干C .孔德D .斯宾塞2.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是( )。

A .综合论B .平等论C .普适论D .总和论3.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于一切社会生活,把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的是()。

A.综合论B.普适论C.中心论D.总和论4.属于社会学学科的认识功能的有()。

A.探索B.认识C.预测D.描述5.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的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是社会学学科的哪个功能()。

A.规范B.认识C.预测D.描述第二讲 社会学发展简史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的西方学者是( )。

A .韦伯B .涂尔干C .孔德D .斯宾塞2.社会学的主要发展出哪几个传统( )。

A .人文主义传统B.现代主义传统C.实证主义传统D.自由主义传统3.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有()。

A.韦伯B.涂尔干C.孔德D.斯宾塞4.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A.社会动力学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D.社会发展论5.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的是()。

A.人文主义传统B.现代主义传统模拟试卷一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社会学的实践功能的有()。

A .解释B .预测C .管理D .咨询E .监督2.在中国,社会学最早被称为()。

A.人学B.哲学C.群学D.实证学3.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分为()。

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B.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C.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D.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4.以下属于人群类别的是()。

A.游伴群B.消费者协会C.候车群D.工会5.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叫做()。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及其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化、文化、价值观等,同时也探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学中有很多基本概念,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各种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等各个方面。

举个例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工业经济等。

在这些经济结构的背后,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制度安排。

不同的经济结构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矛盾,例如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人口的流动问题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结的联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情况和关联程度。

社会关系预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行动和口口相传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比如以朋辈关系为例,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极大程度地影响他/她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

据研究,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体态、饮食和娱乐方式,往往是塑造在其所处的社交圈中的。

文化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类产生的观念、行为和物质实体的总和。

文化可以包括一整套的价值观、传统习俗、习惯和信念等。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而且在中国国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除了春节前后的各种节日活动外,还有包括年货、年画、年糕、年夜饭、拜年等一整套的习俗和文化符号。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社会和文化教育的过程,逐步适应社会、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化使个体具备了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认知、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家庭、社会环境、朋友圈、文化熏陶等因素都是影响他/她的社会化过程的主要要素。

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所作所为,包括他/她的思想观念、行为和行动等。

结语总之,社会学是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学的分析、研究和解释,但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认知与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社会心理学论述题

社会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1、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一、遗传因素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下三件事:①基本特征②男女性别③是单台还是多胎。

毋庸置疑,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才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上的基础。

二、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一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生产力水平等。

各个社会的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

他一经产生就陶冶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并带着他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做贡献而激发的情感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

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在带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对个体的社会化进而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者决定性作用。

2、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

关于家中子女的出生顺序与其社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研究众说纷纭,很多多学者认为出生顺序所导致的父母的差别对待以及孩子由此在家庭中的不同位置对孩子的差异性发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3、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首先,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

其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

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

他们在这里首次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这些对儿童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

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视。

然后,政治社会化是要人树立主体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使人在这些方面与社会要求达到和保持一致。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中最复杂和最困难的一环。

这是由人的思维能动性与社会需要的主流价值观的矛盾决定的。

这就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注重学习政治知识,参加政治活动,改善政治观念,提高政治觉悟。

政治社会化更需要社会的监督和管理,个体应积极配合。

最后,社会角色社会化是使人按照社会对其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要求——角色期望来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

角色社会化的完成标志着社会化的完成。

福师《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福师《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教育社会学》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有机论”是由________首先提出的。

(C)A、孔德B、华勒C、斯宾塞D、苏则罗2.二战后把教育社会学称之为“研究教育的社会学”或“证验性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观点是?(B)。

A、教育学分支学科说B、社会学分支学科说C、交叉学科说D、中介学科说3.某人过去是纺织厂的工程师,而今调到一所大学当讲师这种流动属于?(B)A、代内流动B、横向流动C、纵向流动D、非结构性流动4.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

(D)A、科学技术现代化B、国防现代化C、教育现代化D、人的现代化5.确定调查任务的首要工作是_________。

(B)A、设计调查指标B、选择调查课题C、设计调查方案D、设计调查问卷6.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B)A、华德B、涂尔干C、孔德D、韦伯7.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的理论是?(A)A、功能理论B、冲突理论C、互动理论D、抵制理论8.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的研究范式是?(A)A、实证研究范式B、人文研究范式C、互动范式D、定性研究9.社会变迁要求教育要做出调适。

社会渐变这种社会变迁类型要求教育应进行?(A)A、教育微调B、教育重构C、教育改革D、教育革命10.教育的权利直接由________所决定。

(B)A、经济结构B、政治结构C、文化结构D、人口结构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涂尔干。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教育社会学概论》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5.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儿童心理学》影响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儿童心理学》影响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主要的影响来⾃⽗母、同伴以及学校。

⾸先,就⽗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它的作⽤是最明显最主要的。

由于少年经常地接触到⽗母的⾔⾏,这种长期的紧密的联系使得⽗母的影响超过了其他⽅⾯。

⽗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他们对⼦⼥的教养⽅式起作⽤的。

研究资料表明:对⼦⼥表⽰⽆条件的爱的⽗母,帮助少年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尊。

⽽表⽰拒绝和敌意的⽗母则会导致少年在学习、智⼒、同伴关系、与成⼈的关系等⽅⾯的困难,会导致⼼⾝疾病,甚⾄犯罪。

⽗母的教养⽅式与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个重要⽅⾯是,少年对⽗母的教养⽅式的看法。

研究资料表明:较为积极的⾃我概念与少年认为其⽗母⽐较接受他们,很少使⽤⼼理控制、以及⽗亲很少严格控制有关。

少年感到被接受、有⼈需要以及感到⼀定程度的独⽴对于其⾃我价值感和积极的⾃我概念的发展有促进作⽤。

⽗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和独⽴观念⽅⾯。

这当中可能蕴含着冲突。

如果⽗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理想上有相同的地⽅,那么这种冲突就较为平缓,双⽅可以发展⼀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

否则,就可能产⽣“代沟”。

第⼆,同伴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相对于⼉童期来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的同伴关系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

少年与同性同伴、异性同伴之间的关系更接近成⼈的同伴关系,他们的朋友是可以信任的、忠诚的,他们从同伴关系中得到了更多的⾃信和对困难的理解。

忠诚可信的朋友使少年⽆须害怕与朋友分享隐秘的感受时会受到嘲笑或传给别⼈听,与亲密的朋友分享失望和喜悦的感受,使他们能很好地应付这⼀时期的感情波动。

当然,这种同伴关系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影响,⼀旦朋友背叛,则打击相当⼤,可能导致他们⾃我价值感的下降,形成对⾃⼰的消极感受。

同伴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虽然是多⽅⾯的,但是,与⽗母的影响相⽐,这种影响更为表⾯化,范围更⼩,时间更短。

它主要集中在赶时髦、⾳乐、服装等⽅⾯,⽽⽗母的影响却在价值观、道德和⾏为⽅式上起决定作⽤。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形成社会规范:社会化是个体形成社会规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遵守社会规范。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社会学课后练习

社会学课后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1至多个答案)1、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 A )A、孔德B、斯宾塞C、马克思D、迪尔凯姆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ACD )A、实践的原则B、改良主义的立场C、辩证的思维方式D、研究方式的批判性E、价值中立原则3、一个人全面放弃以前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哪种社会化类型( C )A、继续社会化B、初级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4、社会化的基本功能有( ABD )A、文化传承B、个性发展C、向上流动D、角色学习5、认为不管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是哪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观点。

( C )A、“结构洞”理论B、嵌入理论C、社会资源理论D、拟剧论6、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为异代的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哪种家庭结构形式?( A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断代家庭D、核心家庭7、以下哪些选项属于非正式制度?( ADE )A、习惯B、法律C、法规D、惯例E、禁忌8、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ABCD )A、价值理念B、制约对象C、预期目标D、行动规则9、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ABCEFG )A、机会公正B、程序公正C、结果公正D、贫富均等 E 、权利平等 F、性别平等 G、代际平等10、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有哪些( ABD )A、社会整合理论B、社会解组理论C、常人方法学D、文化失调理论11、西方社会学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BCE )A、实践的原则B、改良主义的立场C、机械的二元对立倾向D、研究方式的批判性E、价值中立原则12、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角色要求而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是哪种类型的社会化( A )A、继续社会化B、初级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13、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方式有( ABCD )A、语言媒介B、符号系统C、意义表达D、情景解释14、以下哪些是网络分析的理论?( ABC )A、“结构洞”理论B、嵌入理论C、社会资源理论D、拟剧论15、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所组成的家庭是哪种家庭结构形式?( D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断代家庭D、核心家庭16、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正式制度?( BC )A、习惯B、法律C、法规D、惯例E、禁忌1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是谁提出来的?( B )A、费孝通B、毛泽东C、李大钊D、雷洁琼18、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人的基本属性是( B )。

社会化理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化理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化理论的名词解释社会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学习社会规范,以及个体行为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

本文将对社会化理论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适应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它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影响。

社会化过程使人们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二、社会化的类型1. 初级社会化:初级社会化通常发生在个体早期生活阶段,尤其是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家庭成员和教育者的引导和塑造,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次级社会化: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次级社会化成为关键的阶段。

个体在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会团体中与其他人进行互动,通过模仿、观察和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并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3. 反社会化:反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背道而驰的过程。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个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犯罪团伙或极端思潮影响的情况下。

三、社会化的重要性社会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有助于理解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并传递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1. 个体发展:社会化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和青年的情感、认知、社交和行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适应社会环境和获得必要技能的机会。

2. 社会秩序: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了社会规范、法律和行为准则,共同构建了社会和谐与公平的基础。

3. 文化传承:社会化有助于将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知识传承给下一代。

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获得了与文化相关的技能、知识和价值观,从而维系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挑战和变革尽管社会化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教育心理学社会化发展心得

教育心理学社会化发展心得

教育心理学社会化发展心得教育心理学社会化发展的心得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

社会化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经验中逐渐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从而逐渐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人。

首先,教育在社会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都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从小到大,个体接受各种教育和训练,逐渐适应并掌握社会准则。

教师、家长和社会角色的引导和教育都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成为学生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态度价值的表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有效地沟通。

其次,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是社会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将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需要思考自己的角色、身份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和互动,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认同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康的社会关系。

再次,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

他们可能会遇到来自家庭、同伴、教师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和观点。

在面对这些冲突时,个体需要思考和选择。

他们需要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同时尊重他人的看法。

个体还需要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社会化过程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社会化发展的学习使我意识到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和训练,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社会准则,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发展自我概念和认同,同时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惑时需要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积极的教育和自我发展,个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陈睿,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00404004)
摘要关于人的社会化问题,历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中小学生集体自杀》和《超常儿童培养遇到的问题》的两段视频,可以深刻的认知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人格以及在形成社会化的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传媒网络等几个角度来结合实际谈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并揭示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各个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对于社会化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化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传媒网络因素
1 社会化
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乃是在个人和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

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一句话,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在从出生到长大成熟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个体的人都是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一个社会人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学会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以至改造社会,而且还各自形成了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

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2 遗传素质对社会化的影响
人脑极其蕴含的发展趋势,为自然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

人类的遗传素质,乃是一种由上代为吓呆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素质,可以认为,这种素质本身也就包含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因素,并以生物体内的物化形式遗传给后代,所以,人类的这些特殊素质体现了它对环境因素的内化作用,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此外,个体先天具有的其他生理、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到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与周围他人的相互作用。

比如父母对长相漂亮的孩子和长相一般的孩子或对听话与难缠的孩子的行为就有很大不同;而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否符合父母的喜好或期望,也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其社会化。

3社会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

不同的文化结构对人的社会化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如在东方社会中,父母与孩子的一体感更强,父母会将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道路发展。

就在《超常儿童培养遇到的问题》视频中,那位母亲就是典型的例子,将自己的想法强行加
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道路发展,却忽视了他其他的社会化发展。

如居住在新几内亚三个不同地方的部族,由于文化结构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人格倾向也有显著不同。

居住在山地上的人,传统上一向和平相处,大都性格温和、对人亲切,因而居民之间都很合作;居住在河岸上的人,传统上残酷好斗,居民之间也是相互攻击,互不合作,占有欲望很强;居住在湖边的人,正处于母系社会,男女性别分化得很明显,女性支配男性,握有经济大权,男子在家带孩子,自卑腼腆。

另外有人发现,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居住在新墨西哥洲的印第安人具有公共精神,能忘我牺牲,性情顺从,不武断从事;而居住在美国西北海岸边的印第安人,私有欲望强烈,热衷于获得社会声誉,喜欢争强斗胜,竞相从事浪费钱财的比赛,即使送礼也要压倒别人。

近年来,通过对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克木人和基诺人的一些调查发现,由于他们还保留着某些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居民私有观念淡薄,没有偷盗,不知道锁门,每年收获完毕,粮食就放在地头上的棚子里,随用随取,无人看守。

他们热爱劳动、忠诚不欺,尊重老人长者、不打架骂人、相互借贷不要利息、父母不打骂孩子、村寨之间和睦相处,村寨有灾彼此能舍己相助。

4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人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的最初学校,父母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生集体自杀》的那个视频中提到一样,当记者询问自杀过的学生,问他们当心理有心事不开心的事时会跟父母或老师倾诉吗?他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有心理问题埋在心里,不会跟父母沟通,他们的理由是父母根本理解不了他们的感受。

当记者将同样的问题去问他们的父母时,他们父母也理所当然的说有什么事就放在心里。

当记者问父母,你们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吗?大都父母都是不知道的,或是也不在意,从未尝试过跟自己孩子去说说心里话。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影响,让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自己想不通,很难去做抉择时也不会向父母诉说,造成他们对于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很低,做事容易偏激,按照自己不理性或不成熟的方式去行动。

在《超常儿童培养遇到的问题》的视频中,那位母亲在培养自己超常的儿子时,用了很极端的方式,一心让孩子学习,忽略了孩子社会化的形成,让孩子“避免去适应社会”。

导致了他在以后的群体生活中,不懂人际交往,与人相处该有的社会方式以及各种社会行为,没有很好的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对他的教育方式让他走向了被劝退的困境,他的父亲也因残疾没有能够将自己的很好的技能和社会规范交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形成社会化的过程中,被错误的方向指引着并孤苦伶仃。

所以说对于儿童的成长,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儿童的家庭生活约占他们全部时间的 2/3。

所以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5学校对社会化的影响
按照教育学的观点,学校的作用,主要在于把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通过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下一代,并施以一定的行为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化的要求。

学校对个体的这种社会化要求,主要是通过教材的传授、教学内容的考核、教师的人格影响以及同学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学生集体自杀》视频中同样也采访了老师,老师是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对于处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时也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对于正确的人际交往和一些行为规范等知识都一一去避讳了。

让孩子们在处理男女问题上,走向了极端,在孩子们心理有些异常的时候,没能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说,学校在教书的程度做好是远远不够的,育人是跟教书在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生因为学习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受家庭影响的同时,也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学校的影响。

6 同辈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生命早期,个体通过和同伴的交往,在冲突极其解决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学会分享、交换、轮流、互利等交往的原则,并且通过相互的模仿和感染,获得很多行为参照。

在青少年期,同伴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作用往往超过父母和教师。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具有许多积极作用:它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影响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影响青少年社会角色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等。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并造成破坏作用,促使青少年逆向生长。

其表现出来的自卫性和排斥性,不利于群体间的交流。

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知道,易导致意气用事;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从。

在《学生集体自杀》视频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为群体之间的排斥以及一些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让学生们的自杀像传染一样,对于一个同学的自杀感到十分悲伤,然后做出同样的举措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7 传媒网络对社会化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在《学生集体自杀》视频中也出现了“白皮书”的神秘存在,其实也就是一个传播媒介。

一些小秘密被记录下来在学生之间流传着,某些孩子在这些舆论的压力下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说社会舆论等各种大众传播对个体的社会化形成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观念、习惯势力、宗教信仰、社会舆论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为了加速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国家可以有目的地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广播、电影、书刊等不同手段对人们施加各种不同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

参考书目
《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主编时蓉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3-10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