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阶段综合测评2+Word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性综合检测(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阶段综合检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阶段综合检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阶段综合检测(二)(6~10单元)(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坡之词旷.旷:旷达,超旷B.欲别.求书看别:另外C.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虞:忧虑D.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要:总之【解析】要:应当,必须。

【答案】 D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读之.数时随其所见,笔之.于书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然.纵不读书C.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变而为.院本化而为.鸟【解析】A项,“之”,均为代词。

B项,“然”,均为连词,表转折。

C项,“则”,连词,那么;副词,就是。

D项,“为”,均为动词,成为。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B.大家..之作C.无虑..百数十家D.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解析】A项,“树立”,古义:完成;今义:建立(多用于好的抽象的事情)。

B项,“大家”,古义: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今义:人称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C项,“无虑”,古义:大约;今义:没有忧虑。

【答案】 D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漆器不已,必金.为之A.离散..天下之子女B.圣贤..教人C.决定目.之为经矣D.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解析】“金”,名词作状语,用金。

A项,“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B项,“圣贤”,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C项,“目”,名词作动词,看。

D项,“斧”,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答案】 D5.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C.而不为古人所束缚D.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D项,为判断句。

【答案】 D二、阅读鉴赏(40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 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目录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 (1)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 (11)模块综合测评 (2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性综合检测(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二)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 .此之谓自谦B.上恤孤而民不倍C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D.不得半车炭之价直解析:选C A项,“谦”通“慊”,满足。

B项,“倍”通“背”,违背。

D项,“直” 通“值”,价值。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B.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C .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去:前往D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患:祸害,灾祸解析:选C C项,去:离开。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修身也,尊贤.也C .上长长.而民兴弟D .圣人之所以为圣.解析:选A A项,“明”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A.②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①故君子慎其.独也B.②中庸其至矣乎C. ①恐惧乎其所不闻②知耻近乎勇D. 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②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解析:选C A项,“者”,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

B项,“其”,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项,“乎”,都相当于“于”,介词。

D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2) 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 , 。

(《坛经》)(4)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

高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高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人教版2020-2021学年高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王世贞由义兴而左泛,已泊湖氵父。

湖氵父者,洞所从首径也。

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

余起,低回久之。

质明始霁。

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

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

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

余乃决策从后入。

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

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

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

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

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

发炬则大叫惊绝。

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莹,不可名.状。

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

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

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

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沫,时现时灭。

久之,路几断。

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几百余级。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

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

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

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

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

道陵事在蜀颇著。

许远游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

”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

乌言仙迹哉!”(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丹灶:炼丹的灶。

②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测评二第五_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测评二第五_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阶段测评二(第五~六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中国人的家训才智,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

假如行诸文字,更是被很多人特殊是学问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拿来作为教化后辈的家庭教化读物。

中国家训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总起来说,中国家训给我们的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

“一条主线”就是“尊儒”。

儒学提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胃口”。

所以,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是儒学;毫无疑问,中国家训的思想主体也只能始终是“尊儒”。

孔子就把开中国家训先河的周公尊为儒学奠基人,时时不忘把他当“圣人”来崇拜。

他们谆谆告诫子孙的,几乎全都是儒家的人生志向、生活信条、处世哲学、审美情趣和为学方法等。

“齐家治国之道”,主要指的是“齐家治国”的志向。

中国家训中,讲“齐家治国”人生志向与信念的随处可见,其中的帝王家训是一个亮点。

周公辅政时教化侄子成王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后来,这句家训成为诸多帝王教化后代的名训。

自周至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要求和激励他们的后代致力于“奉公勤政,报国恤民”,正是这些闪烁着才智光辉的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精英,也让他们实现了“齐家治国”的志向。

“为人处世之道”,主要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孝道”“勤俭”“谦恭”和“助人”等。

明学者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圣贤开口便说孝悌,孝悌是人之本,不孝不悌便不成人了。

”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

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

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

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每小题3分)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

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

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可谓好学也已B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C .盍各言尔志D .阖四竟之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抛弃B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显露,表现C .故逐.于大盗 逐:追随D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累:劳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无,名天地之始.②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B.⎩⎪⎨⎪⎧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②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C.⎩⎪⎨⎪⎧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D.⎩⎪⎨⎪⎧①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②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道可道,非常..道B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D .不远千里..而来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敝.之而无憾B .不远.千里而来C .苟为后.义而先利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10题。

(22分)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共65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5分。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3分)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是:一是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作为问题加以探索了解。

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接收直观所见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现在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据此,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文学作品相对哲学著作还拥有这一巨大的优势: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同时并存而又相安无事。

事实上,就算这些作品彼此差异很大,它们也可以同时为同一思想的人所欣赏和珍视。

相比之下,某一哲学思想体系甫一露面,就已经睥睨着它的兄弟姐妹,处心积虑要毁灭它们,就像上台登基的亚洲国家的君主一样。

这是因为正如一山只容一虎,同样,只有一种哲学可以君临天下。

也就是说,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孤独、不喜交际的,一如那些孤独守在丝网中央的蜘蛛:它们现在就静候苍蝇自投罗网。

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准备开始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因此,文学作品和平共处,就像安静、平和吃草的绵羊,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那种破坏和毁灭一切的欲望使它们甚至成为首要是吞噬自己同类的蝎子、蜘蛛、昆虫幼体一类。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后训练:综合测评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后训练: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孝共同体”是中国人的家,以孝为本的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百善孝为先,“教者,孝之文也”“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它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

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的,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

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

家风与家教构成了“道德共同体”。

家训的形式有训诫、遗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等。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检测二含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检测二含解析

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而己又不享其利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 , 许由、务光是也 ;入而又去之者 ,尧、舜是也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 好逸恶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 人 ,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 ,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 ,久而安焉 ,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传之子孙 ,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 “某业所就 ,孰与仲.多 ”者,其逐利之情 ,不觉 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 ,天下为 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 ,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博我
一人之产业 ,曾不惨然 ,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 ,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视为当然 ,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 向使无君 , 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
,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
C. 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 ”应运承载了 “新国学 ”的真脉。
,从而促使 “新子
D. 从浅层次看 ,“新子学 ”没有摆脱在旧 “国学 ”中的位置 ,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 翼 ,无法承担作为 “新国学 ”主导的重担。 解析 A 项 ,张冠李戴 ,依据原文 ,“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 ,统摄万端 ”是 “以‘六经’
各类学术文化 ”,把未然说成已然。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 “六经 ”为百术之源 ,统摄万端 ,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 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阶段综合测评1_word版有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阶段综合测评1_word版有答案

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解析】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解析】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解析】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解析】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判断句。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省略句。

【答案】 D二、阅读鉴赏(45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二单元相关读物+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二单元相关读物+Word版含答案.doc

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曷尝不法圣人哉C.罔罟之所布D.阖四竟之内解析:A项,“匮”同“柜”;C项,“罔”同“网”;D项,“竟”同“境”。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曷尝不法.圣人哉法:效法B.为之权.衡以称之权:秤锤C.则是重.利盗跖也重:重视D.削.曾、史之行削:减除解析:C项,重:增益。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盗亦有道乎.B.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是乃圣人之过也.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殚残天下之.圣法解析:B项,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

A项,“乎”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矣”均为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之”均为助词,的。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答案:D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何以知其然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答案:彼窃钩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不正是替大盗积聚财物的人吗?(2)所以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答案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答案

怀柔区2008—2009学年度高二第四学段模块结业考试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阅读文章。

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D2 D3 C4 A5 C二、阅读文章。

6—10题,每题3分,共15分。

6 D7 D8 B9 B 10 C三、中国文化常识。

11—13题,每题4分,共12分。

11.每空1分答案略12.每空1分仁道礼自然13.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意思对即可)四、阅读文章一。

14—19题,共24分。

每小题4分。

14.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在材料取舍详略方面很有特点。

15.鉏麑诚守诺言,尽忠国家;提弥明勇猛善战,讲究策略;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16.文章讲述了“赵盾弑君”事件的全过程,即赵盾为何弑君,该不该弑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这是其“详”。

文章叙述了晋灵公荒淫的行经,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将来晋灵公如何派武士暗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

17.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18.“赵盾弑君”是合乎礼法的,但“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19.董狐坚持原则,秉笔直书,体现了天地正气。

五、阅读文章二。

20—25题,共24分。

每小题4分。

20.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22.这句话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这句话深刻的说出了严于律己自身修养的道理。

23.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

24.真知的获得,必须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检测二(六_十单元)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检测二(六_十单元) 含解析

阶段检测二(六~十单元)(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仔细。

B.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己:切身。

C.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

D.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自文:自己写文章。

解析:D项,“自文”的意思是“自然成文”。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B .{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C .{①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②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D .{①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②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解析: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人心。

B项,①介词,用;②介词,把。

C项,①动词,是;②动词,做,制造。

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答案:D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B.穷得多少义理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D.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解析:A项,动词,清除,革除/名词,台阶;B项,动词,推究,追究到底/动词,穷尽,走到尽头;C项,均为动词,通晓; D项,动词,说,讲/名词,主张,学说。

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②樵者腰镰 ③后蛇伏以进 ④皆笔而书之 ⑤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⑥便即护短不纳⑦曰明道也 ⑧自西而东A.①⑤⑦/②④⑧/③/⑥B.①/②③④⑧/⑤⑦/⑥C.①/②④⑧/③/⑤⑦/⑥D.①⑥/②④⑧/③/⑤⑦解析:①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④⑧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③是名词用作状语;⑤⑦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C5下列语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其炎更烈于煤 ③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④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⑤最迟者后于清明 ⑥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⑦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⑧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⑨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⑩而不为古人所束缚A.①②⑥/③⑤/④⑧⑩/⑦⑨B.①⑥/②③⑤/④⑧⑩/⑦⑨C.①⑥/②⑤/④⑧⑩/③⑦⑨D.①④⑥/②⑤/⑧⑩/③⑦⑨解析:①⑥是判断句;②③⑤是介词结构后置;④⑧⑩是被动句;⑦⑨是定语后置。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性综合检测(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坡之词旷.旷:旷达,超旷B.欲别.求书看别:另外C.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虞:忧虑D.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要:总之【解析】要:应当,必须。

【答案】 D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读之.数过随其所见,笔之.于书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然.纵不读书C.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变而为.院本化而为.鸟【解析】A项,“之”,均为代词。

B项,“然”,均为连词,表转折。

C项,“则”,连词,那么;副词,就是。

D项,“为”,均为动词,成为。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B.大家..之作C.无虑..百数十家D.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解析】A项,“树立”,古义:完成;今义:建立(多用于好的抽象的事情)。

B项,“大家”,古义: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今义:人称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C项,“无虑”,古义:大约;今义:没有忧虑。

【答案】 D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漆器不已,必金.为之A.离散..天下之子女B.圣贤..教人C.决定目.之为经矣D.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解析】“金”,名词作状语,用金。

A项,“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B项,“圣贤”,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C项,“目”,名词作动词,看。

D项,“斧”,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答案】 D5.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C.而不为古人所束缚D.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D项,为判断句。

【答案】 D二、阅读鉴赏(45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慄,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交.施之而交受之交:交替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咎:过错C.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坠:降临D.而惩.黛玉之孤僻惩:恐惧【解析】交:互相。

【答案】 A7.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B.①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②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C.①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②王夫人固亲于.薛氏D.①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以其.罕见之故【解析】A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B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

C项,“于”,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

D项,“其”,都是代词,它们。

【答案】 D8.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3分)()①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②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③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④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⑤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⑥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解析】①是观点,不是证明的依据。

③是说明这种悲剧的效果。

⑥是说明《红楼梦》安排的故事情节。

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B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解析】B项,表述错误,原文是“《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没有拿《红楼梦》与其他悲剧相比。

【答案】 B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各自施加力量却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

(2)又哪里有蛇蝎般的人物、非常的变故参与其间呢?(二)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

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末为吴兴..。

法兴,隋大业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

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

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

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

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

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

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

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

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

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

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①指捴(zǒnɡ):指挥。

②挫衄(nǜ):挫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B.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C.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D.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该句中的“曰”是“为、是”意,而非“说”,“延康”是年号,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语,“是时”是状语前置,应断开,因而选C项。

【答案】 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答案】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概括分析的能力。

A项,“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错。

沈法兴起兵后,进发至乌程时,才拥有六万精兵。

C项,“沈纶大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攻打李子通,却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项,“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