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3.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4.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能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及传动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能源与环境建模与仿真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电力市场运行与规划、供热供燃气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实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
三、实践教学设计1.实习安排学生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四、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以及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2.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设计、运行和管理能源与动力系统。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就业方向及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动力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及描述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及描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又名能源与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和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电厂方向、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内燃机及汽车工程1、专业基本课程该专业所有方向均要学习的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基础、控制工程、测试技术。
2、不同方向专业课: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电厂方向:锅炉原理、热力涡轮机械原理、发电厂系统及设备、加热炉2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原理、容积式压缩机原理、制冷原理与装置、低温原理与装置3内燃机及汽车工程: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们学校主要针对火力发电厂,目前看还不错,毕竟是电力行业。
我们学校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更好,毕业进供电局什么的,应该说比电厂好。
河北科技大学:我们学校的热能专业主攻的是制冷方向,不是人们第一印象的电厂、内燃机方向。
我在那里生活了四年,不好很客观的说。
如果你的弟弟、妹妹成绩比较好的话建议去西安交通大学吧,那里的热能专业方向比较全而且在全国里,那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东北大学:客观讲,学科实力在全国应该属于二流水平,和清华,浙大,上交,西交差一些。
但是整体而言,应该是不错的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就业形势很好,真的,本科生平均能找三份工作可以挑选。
这个专业对口的主要是钢铁行业,就业单位比如宝钢,赛迪等各大钢铁企业和设计院。
在钢铁行业,东北大学的热能还是响当当的,这些是别的学校的热能比不了的。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080501)(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如工业炉窑、能源利用);制冷与低温技术(如冷库工程、制氧工程、中央空调工程);动力工程(如动力机械、电厂锅炉)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国家昌盛繁荣、为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具有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新时代大学生风貌。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2)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具有本专业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3、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一定的基本体育知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意识的增强体魄,提高心理素质、审美情操,保证身心健康。
热能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
热能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的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具有发现科学问题、勇于创新探索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的未来的杰出人才,满足社会对能源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二、基本要求本科毕业生应拥有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理论基础,牢固掌握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基本原理和方法。
(2)具有发现科学问题、开拓和创新知识的科学素养;具有解决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3)具有对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设备、流程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设计能力。
(4)具有在专业实践中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5)具有现代工程管理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执行、团队组建和领导能力。
(6)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
(7)具有国际视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具有终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本科培养总学分175,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2;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8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13门,40学分机械设计基础(1)(3学分)、机械设计基础B(2)(2学分)、机械设计基础B(3)(2学分)、制造工程基础(3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材料力学(4学分)、工程材料(2学分)、工程热力学(4学分)、传热学(3学分)、流体力学(4学分)、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3学分)、控制工程基础(3学分)、燃烧理论(3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公共基础课程 26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2) 体育 4学分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080501)
二、培养目标(Ⅱ、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量转换与利用和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 源动力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大学专业介绍之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大学专业介绍之能源动力类1(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1.热能与动力工程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较强、素质优良、富于理想与追求、勇于求实和创新、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主干课程: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热工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方法、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制冷与低温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就业方向:可到发电厂及各大电力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大中型用能企业、政府规划和环保部门、制冷和空调设备企业、高等院校等单位。
2.核工程与核技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需要,胜任“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各项工作,具备核电及热能工程设计、安全分析、控制与运行管理方面的知识,在核电工程及自动化具有一定专长,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核电工程的科研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核工程与核技术学科高级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热物理、核工程、核技术的基础理论,受到核工程、核技术方面的实践训练,具有从事核工程、核技术的实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工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方法、反应堆物理分析、反应堆热工分析、辐射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学、核动力系统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热能及动力工程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工业热能及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优化及能源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具备科学的工程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能适应热能及动力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要求1.科学基础: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专业知识:具备系统的热能、热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燃烧等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热能及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掌握燃烧热能转化与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实践能力:具备实际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热能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分析软件进行热能系统的优化。
4.创新能力:具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创新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实践和成果推广,具备解决热能及动力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
5.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在工程项目和生产管理中承担重要的技术和管理职责。
四、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动力学、热能工程与电气装置、机械设计基础、热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等。
(3)专业选修课程: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锅炉原理与设计、燃烧工程学、新能源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等。
(4)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2.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等,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且了解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修课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修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一门涉及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能源的获取、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的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动力学等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主修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一、热学基础课程热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热力学和传热学两个方面。
热力学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基本规律,传热学研究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
主修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循环、热力学性质等内容,并掌握传热学中的传热机理、传热模型、传热实验等知识。
二、流体力学课程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和流体力学原理。
主修课程中的流体力学课程将包括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流动的稳定性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流体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了解流体力学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
三、燃烧与燃气轮机课程燃烧与燃气轮机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重要领域,研究燃烧过程以及利用燃烧释放的热能驱动燃气轮机进行能量转换。
主修课程中的燃烧与燃气轮机课程将包括燃烧反应动力学、燃烧热力学、燃烧室设计等内容,学生将学习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燃烧与燃气轮机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
四、蒸汽动力与热工系统课程蒸汽动力与热工系统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核心内容,研究利用蒸汽驱动动力机械进行能量转换的原理和技术。
主修课程中的蒸汽动力与热工系统课程将包括蒸汽循环的基本原理、蒸汽发生器的设计与运行、蒸汽涡轮机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蒸汽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过程,了解蒸汽动力系统在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五、能源系统与节能技术课程能源系统与节能技术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能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方法。
主修课程中的能源系统与节能技术课程将包括能源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内容。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工学、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简介(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能源工业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热力发电厂方向,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设备和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节能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风能与动力工程方向,主要从事现代风力发电场的运行、管理、规划、设计与施工、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内容热力发电厂方向,是将常规能源(化石燃料、天然气、石油)在锅炉内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通过工质推动热动力设备做功,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风能与动力工程方向,是将空气的动能通过风力机转化成机械能,带动风力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三)专业特色本专业以能源工业为特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凸显能源资源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知识、能力与创新的课程体系,为宁夏及周边区域能源资源建设提供所需的应用型人力资源。
二、主干课程热力发电厂方向:工程热物理、热能动力主要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技术、电厂锅炉、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换热器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工自动化仪表、泵与风机、机械设计基础等。
风能与动力工程方向:风能动力主要课程: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理论,风力机原理,风电机组设计制造,风电场电气工程、风资源测量与评估、电机学、风力发电场、机械设计基础等。
三、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大型能源企业和相关公司,如热力发电厂、风力发电场、汽轮机厂、锅炉制造厂、风力机设备制造厂等,从事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一、业务培养目标1、Educational Objectives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等方面。
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This program aims at cultivating the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who have the basic ac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in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are capable of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xperimental study, developing, managing etc in power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and posses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二、业务培养要求2、Educational Requirement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2.具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关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开展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3.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了解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其发展趋势;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理工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训练。
苏州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身是在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形成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地区对能源与动力工程的需求,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绿色节能理念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
二、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扎实、有较好人文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的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2.系统掌握在流体机械、能源环境、能源循环利用、电力工程和建筑节能等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备安装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基本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1)政治思想与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C(2)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3)智育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扩展能力;英语水平达到《苏州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2017年修订)》(苏大教[2017]61号)的相关规定;系统掌握工程热物理及热动力工程的基本理论及各种能源转换及有效利用的技术,熟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1. 简介热能与动力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研究热力学、流体力学和燃烧过程等内容,是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以及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培养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知识,能够从事能源、机械、船舶、航空等领域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的专业。
2. 课程设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热力学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热现象和热力学定律。
在热力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态函数、理想气体定律、热力学循环等内容,以及各类热力学计算和分析方法。
2.2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流场特征和流体动力学性质等。
学生在学习流体力学课程时,需要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与方程、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的基本量和方程、流体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流体力学应用等内容。
2.3 热传导热传导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内的另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热量在固体和流体中传递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各种热传导模型和热传导计算方法等内容。
学生在学习热传导课程时,需要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方程、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材料性质以及传热器设计等知识。
2.4 热动力学热动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动力系统的能量转换、能量传递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学生在学习热动力学课程时,需要掌握热动力学基本理论、热动力系统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热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各种能源转化技术等知识。
2.5 燃烧学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燃烧过程的特性、燃烧过程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燃烧过程的控制和调节等内容。
学生在学习燃烧学课程时,需要掌握燃烧基础知识、燃烧机理、燃烧过程的控制等内容,以及燃烧技术的应用研究。
3. 实践教学热能与动力工程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强、又照顾到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能源工程领域,特别是汽车、制冷与空调和热力发电厂的生产实践的需求,能从事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热能工程师人才。
并为培养从事热能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实用型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要求(1)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使用现有技术,了解新兴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2)能应用适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分析和解决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
并经过内燃机、制冷空调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系统训练;(3)具备参入热能工程领域的项目和工程管理能力;(4)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职业、社会、环境有高度的责任感。
3.学习年限及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采用“3+1”的模式,其中在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为3年,累计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
采用学分制管理,总学分:17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08.75学分,实践环节61.25学分。
4.培养内容4.1 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础知识,受到热能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热力设备设计、制造及控制的基本能力。
(1)理论课程除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第一外国语等工科通识基础课程外,还包括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发动机原理、制冷原理、锅炉原理等课程。
(2)基本必修实践环节必修实践环节学分:61.25学分(包括校内校外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环节:24.25(学分)校内实验和实践共计学分:24.25学分校外实践环节:25周校外实训I:3周(以集中为主进行),3学分结合行业背景,到汽车行业、内燃机行业和制冷空调行业实习。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工学,能源动力类,0805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以锅炉与热能供应、低温制冷、电厂为重要方向,培养具有能源生产、转化、运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民用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旳创新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定1.知识规定(1)具有较扎实旳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纯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措施;(2)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计算机基础知识;(3)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科学文献检索和文字表述能力;(4)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旳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旳专业知识,有关旳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旳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旳理解;(5) 具有本专业所必需旳制图、运算、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旳基本工艺操作技能以及专业创新和创业能力。
2.能力规定(1)具有较强旳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旳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体现和交流旳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重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旳基本能力。
(2)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旳基础理论,学习多种能量转换及有效运用旳理论技术,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旳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及系统旳设计、运行、试验研究旳基本能力。
(3)能比较纯熟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理解本学科国际前沿性旳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旳创新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规定(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旳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旳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旳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遵法、团结合作旳品质;具有良好旳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修课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修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热能转换、动力装置设计和能源利用等内容。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与热能和动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修课程中,学生将接受一系列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培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内容:1. 热学基础:这门课程介绍了热能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原理。
学生将学习能量、热量、功和熵等基本概念,并了解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循环的基本原理。
2.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生将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流体的守恒方程和流体的动力学特性。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理解流体在热能和动力装置中的重要性。
3. 热传导与传热学:这门课程介绍了热传导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热传导的数学模型、传热的基本机制和传热的计算方法。
这些知识对于设计和优化热能转换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4. 热工实验与测量:这门课程培养学生进行热工实验和测量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通过实验和测量,学生可以验证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5. 动力学:动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学生将学习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性能特点,包括燃烧过程、热力循环和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这门课程将为学生提供设计和优化动力装置的基础知识。
6. 热能转换:热能转换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关键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不同类型的热能转换装置,包括汽轮机、内燃机和热泵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了解热能转换的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
7.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管理:这门课程介绍了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学生将学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和能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这门课程将培养学生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修课程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摘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概述、历史和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基础。
接着分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研究领域、实践教学和发展趋势,展示了该专业的多方面特点和发展方向。
探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未来、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为读者展示了该专业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其对社会和工程领域的重要贡献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研究领域、实践教学、发展趋势、未来、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概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的原理与技术。
它是热力学、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燃烧学、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以在能源、环保、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工程预算等工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包括热力系统优化、新能源技术、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1.2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历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对热能和动力工程的需求逐渐增加。
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应用热能转换和动力传输的理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能源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能与动力工程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我国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受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专业分割很细。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就先后包括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引导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格局,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时的发展相互适应。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体制发生很大的变化。
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要求,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为1个,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从原来的几十个专业合并为1个专业,全国现在有120多所高校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3年,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浙江大学率先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得到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2004年,清华大学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计划将专业范畴作更大的拓宽,一场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酝酿。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十年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力度巨大,成绩斐然。
经过教育改革,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大大拓宽。
学生基本知识面得到拓展,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大大加强。
因定位、地域分布、历史继承和社会和国家需求等具体情况不同,本专业形成了各高校间课程设置、专业重点的各有特色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态势。
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他们是我国国家建设尤其是能源动力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2 影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的主要因素目前影响本专业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经费、实验室设备、教材、教学思想、教授科研方向等。
办学应当与时俱进,培养人才的模式应当转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对这些影响因素,都存在着与当前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材、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改革,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必须予以重视。
本专业涵盖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
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
能源动力领域人才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需求和经济分配状态的变化、科技发展的趋势、对本专业的生源、就业等形成了挑战,更是热能动力专业教育的关键。
2.培养目标及规格2.1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2人才培养规格2.2.1 学制4年。
2.2.2 学位达到国务院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2.3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四个专业方向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国家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
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
专业培养规格主要分“研究型”和“技术型”两大类。
“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允许学校在这四个专业方向外的能源与动力领域如可再生能源、能源环境工程等设立新的方向。
所有方向必须具备本规范规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研究型人才培养规格本培养模式按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能源与动力学科的专门研究人才和师资,也可在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相关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及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本培养模式依托某一个工程领域,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
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2.2.4 专业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2.2.4.1 素质结构要求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专业素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
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
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4.2 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
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工程设计和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工程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敢于涉足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
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2.2.4.3 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
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具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
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等。
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概论等。
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