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名词解释与大题参考
药理名词解释

1.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2.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3.药动学: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5.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6.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和速度。
7.时量曲线:8.消除速率常数是单位时间内外来化合物从体内的消除量与体内总量的比值(Kc )。
是毒物动力学的常用参数,单位为时间的倒数9.半衰期:通常是指血浆消除21t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0.稳态血药浓度: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在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11.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t dC 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2.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 ⎝⎛dt dC 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1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14.: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15.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16.效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计量的比较,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2、血浆清除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若干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机体清除,其单位为mL·min-1·kg-1。
7、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发生、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其他效应。
8、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9、停药反应指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所出现的症状,包括反跳现象和停药症状10、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
11、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
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两者并不平行。
12、效价强度: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5、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却因它占据受体而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生理效应,使效应减弱。
17、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逐渐降低,也称抗药性。
18、依赖性:是指药物对机体造成的一种主观和客观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表现为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是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
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21、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23、抗生素:是指从某些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中提取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24、化疗指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治疗病原体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即LD50/ED50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抗菌谱是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26、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分为固有耐药性(亦称天然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
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药理名词解释和大题

一、名词解释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3、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4、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5、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代谢)6、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
7、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其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又可从肠道重吸收,形成~。
8、消除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期。
一般简称半衰期。
9、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10、生物利用度(F):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1、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效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
12、镇静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
13、自体活性物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物质的统称,又称为“自调物质”。
14、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微生物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简称化疗。
15、化疗药:对病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作用,而对机体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药物。
16、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
17、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

21、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2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4、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较弱内在活性的药物。
17、兴奋作用: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水平提高。
18、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相同受体,与受体可逆性结合,从而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60、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受体阻断药如吲哚洛尔和醋丁洛尔除了有阻断β
受体的作用外,其本身尚具有微弱的β受体激动作用。
61、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是一类与α受体可逆性结合,竞争性阻断α受体,
从而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的药物。
62、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可引起疾病复发或恶化,
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34.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与体内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35.肝肠循环: 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6.被动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73、反跳现象: 指患者症状基本控制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引起原病复发或恶化的现象。
74、停药症状:停药出现原有疾病所没有的一些症状如肌痛、关节病、乏力、情绪消沉等。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的生化和生理效应(即药理作用)及产生生化和药理效应的机制(药物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3.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1、属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比不变,t1/2不变;2、血浆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dC/dt = -keC13、多数药物都按此规律消除;4、C的指数是1故又称一级动力消除:斜率=– ke/2.303直线的截距:logC0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1、属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不论血浆浓度高低)消除恒定的量,t1/2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延长;2、零级动力学其微分方程式为:dC/dt= -kCo积分方程式:Ct= Co –k0t3、少数药物按此规律消除,4、血浆药物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例如饮酒(苯妥英、水杨酸)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4.药效代谢动力学的四个参数: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消除率、表观分布容积。
5.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6.生物利用度: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量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7.消除率: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量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此时的血浆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9.不良反应及其种类: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
10.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11.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消除/首过代谢/首过效应):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壁,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Enzyme inducer (酶诱导剂):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4.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Vd(表观分布容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6.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稳态血浆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血浆浓度7.Efficacay(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值,也称效能。
8..Potency(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9.Withdrawal symptoms (停药症状):或称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指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三致反应:即致癌、致畸与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4.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5.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6.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一般来说,治疗指数越大的药物安全性越高7.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既有强大的亲和力又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如肾上腺激素是α和β受体的激动剂8.阻断剂:药物与受体结合虽有强大的亲和力,但几乎没有内在活性而且能阻断激动剂的作用,如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剂9.首关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就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效应下降的现象10.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1.耐受性:连续服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增加剂量才可保持原有药效12.耐药性: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3.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14.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5.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16.抑菌药: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17.杀菌药:这类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等18.二重感染:光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二、简答题1.阿托品的临床应用①解除平滑肌痉挛②抑制腺体分泌③用于眼科④缓慢性心率失常⑤抗体中毒的解救2.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①用于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传导阻滞等所致的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是抢救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④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3.地西泮的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催眠作用临床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③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是目前用于癫痫持续状态下的首选药④中枢性肌肉松弛4.吗啡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静脉给药较大剂量可使卧位血压下降平滑肌---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延缓产程,分娩妇女禁用、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加重支气管哮喘免疫抑制作用---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5.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作用机制: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对类风湿关节炎可迅速镇痛,目前仍是首选药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栓性疾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6.抗心绞痛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硝酸酯类:硝酸甘油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④其他:卡维地洛7.一线降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⑤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8.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Ⅰ类钠通道阻断剂:Ⅰ 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
药理学试卷集锦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5. 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6. 副作用工: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7. 毒性反应: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8.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9. 继发反应:直接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1. 特异质反应:患者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
12.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13.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14. 身体依赖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
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与原有药理作用相反的表现即戒断综合征。
15.效能: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16. 效价强度:是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所需剂量越小,效价越大。
17.效价强度:是指药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即TI= LD50/ 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
18. . 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有亲和力并能激活受体(即有内在活性)的外源性配体。
19.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内在活性较低。
20. 受体阻断药:对受体有亲和力并能阻断受体激活(即无内在活性)的外源性配体。
21.首关消除:经口服的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入血,通过肠壁和肝脏的代谢,使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下降。
22. 能诱导肝药酶,使其本身和其它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制剂。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药理 名词解释&填空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的药品的药物。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受体增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s):又称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是一类选择性阻滞钙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u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进成新的感染,称作~或菌群交替症。
药理 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引起患者不适的反应,称为副作用。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激动药。
受体阻断药:对受体有很大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强度也随之增加。
当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此时的效应称为最大效应,又称为效能。
效价强度: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称为效价强度。
半数死亡量: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时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
极量: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又称最大治疗量。
首过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加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减弱肝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物抑制剂。
肝肠循环:许多药物和代谢物可从肝细胞转运到胆汁,由胆汁流入十二指肠,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某些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在小肠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消除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分布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
耐受性:某些个体需要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才能出现药物效应,称为耐受性。
耐药性:某些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
协同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药理作用的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完整版)《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
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12.药物滥用drug abuse: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
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14. TDM治疗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药理名词解释大题

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8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9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0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1.名词解释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浓度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毒性反应时药理作用的延伸。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
治疗指数:是指药物在LD50/ED50的比值用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激动剂: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药酶的合成或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如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导致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血浆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要的时间(又称减半期)生物利用度:指经过肝脏首过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耐受性:少数人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时所出现的征状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替代疗法:外源性补给某种激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由于病理改变或手术所致的分泌功能减弱。
过敏反应:机体被致敏原致敏后,再次受同一致敏原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异常或者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异质的患者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由于先天性遗传所致。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治疗矛盾)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治本)2、对症治疗(治标)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的剂量。
量反应型量效曲线:药物效应强弱收拾连续增减的变量,效应强度可以用数字或者量分级表示。
质反应型量效曲线:药物效应的性质是全或无的变化。
安全范围:指药物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药物作用的一般机制1、改变理化反应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3、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4、对酶活性的影响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6、影响免疫机制药物受体作用机制受体:指能识别、结合相应配体并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功能蛋白。
名词解释 药理

1、全身作用:是药物在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4、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5、对症治疗: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6、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2)继发性反应:由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如二重感染。
(3)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耐药菌过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7、受体(receptor):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 触发后继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受点: 受体上可与配体特异结合的部位10、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1、向上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2、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13、部分激动剂:有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
两重性: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作用14、拮抗剂: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1)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的药物。
(2)非竞争性拮抗剂:不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或受点,但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药物。
15、效能: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16、效价:指药物产生相等效应时所需剂量的大小,越小效价越高。
17、治疗指数(TI) TI=LD50/ED50LD50:可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药物剂量。
ED50:产生最大效应50%或50%反应率所需药物的剂量。
18、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重吸收,重新回到肝,形成肝肠循环。
药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2.药物效应动力学: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
3.ADME: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4.首过效应: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型药量减少的现象。
5.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敏感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6.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F=(A/D)*100%)7.效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为一极限,称为最大效应。
8.抗菌药: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其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9.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先给α受体阻断药,再给AD时,α受体不能被激动,只表现激动血管β2受体的血管舒张作用,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
这种给α受体阻断后再给AD,血压不升反而下降的作用。
10.副作用: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11:四期临床反应:1期临床试验,为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2期临床试验,为疗效初步评价试验。
3期临床试验,为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4期临床试验,为批准新药上市后检测。
(反应停属于4期)简答题1. 比较AD,NA,ISO对心血干系统的导向?相同:都属于拟AD药,对β1-R都有兴奋作用,均可兴奋心脏。
不同:1.AD主要兴奋α,β-R ; NA主要兴奋α-R ; ISO主要兴奋β-R2.血管:AD:兴奋α1-R,皮肤,粘膜血管,内脏血管强烈收缩,兴奋β2-R,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扩张。
NA:兴奋α1-R,明显收缩皮肤,粘膜,内脏血管。
ISO:兴奋β2-R,扩张骨骼肌血管,冠脉血管。
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解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离子障(ion trapping)非解离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此现象被称为离子障称为首过消除。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流后,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状态,达到平衡时的结合百分率。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或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清除,即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生物利用度(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F。
F = A/Dх100%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为Vd,机体内总药量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清除率(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ml/min或L/min。
消除半衰期:机体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又称终末半衰期稳态浓度(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此时消除速率与给药速率相等,血药浓度维持在特定水平(有效浓度),该血药浓度称稳态浓度(坪浓度)。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副反应(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其他效应称为副作用。
固有的,可预知,可自行恢复。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药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诊断或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2.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的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3.毒物:对动物身体机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5.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6.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7.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8.兴奋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叫兴奋药。
9.抑制: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为抑制及抑制药。
10.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11.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12.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喊声的作用。
13.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14.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15.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是产生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有害的作用统称不良反应。
16.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治病因子17.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18.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19.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实质上是免疫反应20.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1.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力效应。
22.二重感染:如成年食草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正常情况下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光谱抗生素是,对药物敏感的菌株收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真菌如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8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9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0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
若事先给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若氯丙嗪)再给肾上腺素,此时由于β2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升压转为降压。
21 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22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23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24抗病原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25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26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27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28抑菌药: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29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30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31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被清除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
32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药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33灰婴综合征: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和活性转低,解毒功能差和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排泄功能低下,而引起氯霉素蓄积中毒34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35 强度:又称效价强度,是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36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7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38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39 内在活性(效应力):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二简答题1 试诉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答:(一)临床应用1.缓解内脏绞痛2.抑制腺体分泌:1)全身麻醉前给药 2)严重盗汗的流涎症3.眼科:1)虹膜睫状体炎 2)散瞳检查眼底 3)验光配镜4.感染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休克5.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I II度房室传导阻滞6.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二)药理作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松弛多种平滑肌,对痉挛的平滑肌松弛作用较显著。
强度比较,胃肠>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
2.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汗腺>呼吸道腺、泪腺>胃腺3.对眼的作用:1)散瞳 2)升高眼内压 3)调节麻痹4 .心血管系统:1)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和传导加速2)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5 .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可以兴奋中枢神经2 比较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和用途答:阿托品作用:1)散瞳:阻断虹膜括约肌M受体.2)升高眼内压:散瞳使前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回流.3)调节麻痹:以致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楚用途:虹膜睫状体炎;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镜.毛果芸香碱作用:1)缩瞳:激动虹膜括约肌M受体。
2)降低眼内压:促进房水回流3)调节痉挛:以致近视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用途: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3 拟胆碱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分哪几类?请各列举一个代表药。
答拟胆碱药分类代表药1)M·N受体激动药 Ach2)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3)N受体激动药烟碱4)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胆碱受体阻断药分类代表M受体阻断药1)M1,M2受体阻断药阿托品2)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3)M2受体阻断药戈拉碘胺N受体阻断药1)N1受体阻断药美加明2)N2受体阻断药琥珀胆碱4 过敏性休克宜首选肾上腺素?答:过敏性休克时小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
肾上腺素通过α·β受体,既可收缩血管,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又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过敏介质释放,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从而缓解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5 普萘洛尔和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普萘洛尔:1)阻断心肌β1受体、心脏抑制、心输出量降低2)阻断肾脏β1受体,肾素释放减少,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3)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β2受体,取消递质释放的正反馈调节4)中枢β受体阻断,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紧张力卡托普利:1)减少血管紧张素2形成,血管收缩减弱2)减少缓激肽水解,使扩血管作用加强3)PGE2、PGI2合成增加,血管舒张4)醛固酮释放减少,水钠潴留减轻6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答: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作用①安定作用;②抗精神作用:用于精神分裂症;③镇吐作用:除晕车外的各种呕吐;④影响体温调节:用药后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升降(与哌嘧啶,异丙嗪组合成“冬眠合剂”);⑤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2)自主神经系统阻断α·M受体。
(3)内分泌系统作用:催乳素分泌增加,可致乳房肿大泌乳,而促性腺激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临床应用(1)精神分裂症:首选药,急性好慢性差。
(2)躁狂症:可用于治疗狂躁症及伴有兴奋·紧张·妄想·幻觉等症状(3)神经病:小剂量可治疗神经病症,消除焦虑·紧张等症状(4)呕吐:治疗顽固性呕逆,但对晕动性呕吐无效(5)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用于严重感染·高热惊厥及甲状腺危象。
与哌嘧啶,异丙嗪组合成“冬眠合剂”7 吗啡与度冷丁在作用上有何异同。
答:(1)作用方面:相同点: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催吐);胆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不同点:镇咳:吗啡(有)度冷丁(无);瞳孔缩小:吗啡(有)度冷丁(无)(2)应用方面:相同点:急性锐痛·心源性哮喘不同点:止泻:吗啡(有),麻前给药及人工冬眠:度冷丁(有)8 吗啡为什么能治疗心源性哮喘?答:1抑制呼吸作用 2镇静作用 3 扩张外周血管9 吗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药理作用A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2)呼吸抑制·催吐,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释放。
B外周:1)消化系统:兴奋胃脏平滑肌,抑制胆汁·胰腺和肠液分泌,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诱发加重胆绞痛。
2)心血管系统: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
3)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临床应用:1)疼痛2)心源性哮喘3)腹泻4)咳嗽不良反应:1)一般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眩晕等 2)耐受性及依赖性 3)急性中毒10 吗啡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1)昏迷 2)针尖样瞳孔 3)呼吸高度抑制 4)血压降低11 简述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理?答:共同作用:1降低长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体温的人无影响2 镇痛作用特点:(1)程度为中等,用于钝痛(2)对各种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疼痛无效3 抗炎抗风湿作用:苯胺类药物无此作用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理:兴奋中枢的α受体,激活体内的“抗痛系统”提高抗痛系统的抗痛能力。
解热镇痛药抗炎药共同作用机制:抑制环氧化酶,使体内PG生物合成减少。
12 试诉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答: 1)胃肠道反应,常见上腹不适,恶心,严重可致胃溃疡或胃出血。
2)凝血障碍,可使出血时间延长。
3)变态反应,麻疹和哮喘常见。
4)水杨酸反应,每天5g以上,可致恶心·眩晕·耳鸣等。
5)肝肾损害,表现肝细胞坏死·转氨酶升高·蛋白尿。
13 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在机制·作用和应用上有何不同?答:药物机制作用应用阿司匹林抑制下丘脑PG合成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感冒发热只影响散热。
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使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人工冬眠中枢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
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14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镇痛作用和吗啡类镇痛药有何异同?答:药物镇痛强度作用部位机制成瘾性呼吸抑制应用解热镇痛药中等外周抑制PG合成无无慢性钝痛镇痛药强中枢抑制阿片受体有有急性剧痛15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和用途有哪些?答: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对感冒发热,可增强散热过程,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对中度疼痛,如疼痛,头痛,神经痛,术后创口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抗炎抗风湿3)抗血栓形成用途:1)钝痛 2)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术后创口痛。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作二级治疗。
16组胺药分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它们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是什么?答:可分为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1) H1受体阻断药①临床用途:变态反应性疾病,尤以皮肤粘膜变态反应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