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谈蘑菇山古墓群
谈蘑菇山古墓群作者:于丽丽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10期摘;要:通常所称之为的蘑菇山古墓群也叫作蘑菇山旧石器文化遗址。
该遗址在内蒙古老前哨车站北2公里处,它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海拔650米左右、山头光秃、圆滚滚形似蘑菇的山头,所以这片地区也叫作蘑菇山。
考古工作者在1980年第一次发现了带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器,以后经过开发,在黄褐色沙质土层中出土了大批量的的石锤、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经过进一步的开掘,发现该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墓群。
据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蘑菇山古墓群的相关研究发现等等。
关键词:蘑菇山古墓群;发现;新收获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引言在蘑菇山古墓群,经过初步的挖掘,在该地区的地表和地下出土了一批十分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石片22件、砍砸器2件、刮削器44件、尖状器1件。
这些文物都是通过人工打击制成的,相对来说,器型都比较大,其大小尺寸可以和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呈现出相仿的状态。
这些文物有着十分显著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因此,对于蘑菇山古墓群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摸索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一、蘑菇山古墓群概述针对蘑菇山古墓群的发现背景而言,主要是在扎赉诺尔区文物管理所进行文物保护和巡查的过程中,在该区域的蘑菇山进行土断面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古墓群,然后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相对应的现场保护,并且逐层逐级向上级文博部门进行汇报。
然后通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呼伦贝尔市博物院、满洲里市文物管理所、扎赉诺尔区文物管理所等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组成相对应的发掘小组,针对这样的古墓群展开全面深入的发掘和清理保护工作。
现阶段,该地区的考古工作已经宣告结束,在发掘的过程中一共清理出6座墓葬,并对其编号为M2-M7,其中发掘和出土的相关文物超过百余件。
1.蘑菇山古墓群的葬式情况概述蘑菇山古墓群的葬式特别丰富,具体来说,主要是土坑竖穴墓,其中主要包括儿童墓、武士墓、二次葬及双人葬等,随葬的陶罐、陶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放到头骨的两侧或者顶端,所有的棺木基本上都已经处于腐朽的状态,除了二次葬的M6、M7有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人头骨之外,其他墓葬内部的骨头都呈现出腐朽或者变形的状态。
关于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的族属问题
作者: 安志敏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1-45页
主题词: 内蒙古;鲜卑人;文化性质;墓群;鲜卑族;契丹人;扎赉诺尔;呼伦贝尔盟;考古发现;族属
摘要: <正> 195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治理木图那雅河的工程中,发现了300余座古墓,1960年又继续发掘了31座古墓。
在这两次发现中获得了大批的随葬品,对于当时的葬制、葬俗及其文化性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了解。
这是内蒙古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引起考古界的重视。
在呼伦贝尔盟还是第一次发现这样成批的古墓群,过去虽有过零星的发现,但被误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由于这次发现,。
扎赉诺尔区蘑菇山北遗址掠影
化石新知考古探谜何 佳蘑菇山北遗址是扎赉诺尔区名副其实的人类起源地和文明发源地。
遗址位于扎赉诺尔北部的蘑菇山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该遗址作为扎赉诺尔区时代最早的人类遗迹,其稀缺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处于扎赉诺尔新区,其在地理分布、交通便利和旅游开发方面的优势也是相当突出的。
本文从遗址的规划、建设、开发等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思考、探讨和展望。
蘑菇山北遗址基本情况蘑菇山北遗址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滨州铁路前哨站以北约3公里的蘑菇山上。
西距满洲里约30公里,北近中俄边境,东临达兰鄂罗木河,南与呼伦湖相望,蘑菇山主峰海拔约662米。
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2′11.3″、北纬49°29′12.3″,遗址占地总面积1960150平方米。
1980年6月,内蒙古博物馆旧石器考古专家汪宇平,对蘑菇山进行了调查,发现山坡上散布大量的安山岩石片,在其中采集了20余件带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
随后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调查,出土打制石器50余件。
在这些石制品中,主要器类为石锤、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约占68%。
这组石器的特点是大量使用石锤和广泛应用锤击法,对刮削器的加工有时还采用交互打击法。
到目前为止,蘑菇山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标志碑(正面)蘑菇山周围已发现旧石器地点4个,出土和采集各种打制石器一百余件。
蘑菇山旧石器第一地点。
位于蘑菇山主峰正北约50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先后采集和出土打制石器和石片等80余件。
第二地点。
位于蘑菇山主峰南坡,面积约2000平方米;采集打制石器6件,其中一件为龟背形刮削器。
第三地点。
位于蘑菇山主峰东北约1.5公里,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集打制石器8件,其中一件为尖状器,一件石锤。
第四地点。
位于蘑菇山主峰正北约2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集石锤7件,其他打制石器20余件。
汪宇平先生认为蘑菇山遗址采集和出土的刮削器,有三分之二是采用交互打击的方法加工制作的,这一打制石器的方法与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发现的早期打制石器相同。
扎赉诺尔鲜卑古墓群保护方案
扎赉诺尔古墓群保护工程方案受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文体广电局委托,由内蒙古苏勒德文物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该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赉诺尔古墓群进行保护工程设计。
现就扎赉诺尔古墓群保护工程方案分述如后:第一章现场勘察一、设计任务见于扎赉诺尔古墓群保护的危险性和迫切性,我公司就其保护方面应急措施进行勘察设计.1、对扎赉诺尔古墓群进行现状勘察,提出现状勘测分析、保护意见及保护方案设计;2、对扎赉诺尔古墓群周围环境进行勘查、取证有关历史实物信息资料,平面关系、区位环境等量化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出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案设计;3、提出扎赉诺尔古墓群保护工程预算;4、提出其他有关文物保护的相关建议。
二、区域现状概况扎赉诺尔古墓群,扎赉诺尔鲜卑古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扎赉诺尔区,达兰鄂罗木河(圈河)岸边。
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端,西接俄罗斯,西南与蒙古接壤,南与新巴尔虎左旗毗连,东、东北与陈巴尔虎旗为邻。
(一) 扎赉诺尔古墓群基本情况扎赉诺尔古墓群南北长1127米,东西宽215米。
历经数次清理和发掘,其中正式发掘为两次,其余为清理发掘,在已发掘的地点,发现墓葬排布密集而有规律,目前为止,发掘地点均位于整座墓地的边缘地带,因此,整座墓地还应有大量墓葬存在。
尤其在2003年的钻探调查中,只在墓地的一隅,就发现了200余座墓葬。
根据目前发掘、清理的情况看,整座墓地的文化面貌一致,国内专家学者认为这处墓群属东汉时期鲜卑遗存,有的学者更明确指认其为拓拔鲜卑遗迹,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取得共识。
而正是扎赉诺尔鲜卑古墓群的发现,才把拓拔鲜卑的考古工作推前到东汉时期。
扎赉诺尔圈河古墓群均为土坑竖穴墓,大多数有木质葬具,即木棺。
木棺形制基本相同,为前宽后窄状;大多数有盖无底,少数有盖有底;单人葬居多.数,个别也有双人葬、母子合葬及小孩墓。
死者皆为仰身直肢,头向北,或北偏西,个别也有北稍偏东的,有殉牲现象,大多为牛、马、羊头蹄,多置于死者头前,个别置于棺盖上。
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作者:吉日嘎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2012年7月21日,为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起源探索与田野调查”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队队长刘国祥老师和海拉尔市博物馆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海拉尔额尔古纳市扎赉诺尔考古挖掘工作。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基本概况,其次简述了挖掘经过、出土遗物等,最后介绍了自己对蘑菇山考古遗址的认识。
关键词:海拉尔扎莱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记录中图分类号:K9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06-022012年7月21日,我和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班的白明远和沈达两位同学,在海拉尔民族博物院尹院长的带领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国祥老师一行人到达了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挖掘墓葬考古工地。
本次挖掘工作是由刘国祥队长带队,从2011年开始挖掘的,今年是第二年,在我们到达发掘地点时,挖掘工作已经进行了11天。
当天到达考古现场后,在领导和考古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和学生沈达负责M12号墓葬的清理工作。
据现场考古挖掘工作人员的介绍,这些墓葬群是当地一个多年的建筑工程取土地点,所以本次挖掘工作属于抢救性挖掘。
一、考古挖掘的地理位置该墓群位于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的冲沟之中,东西两面均为山坡,墓葬位于东西山坡之中的冲击平地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二、方向墓葬开口方向为西北方向。
三、发掘经过7月21日下午到达呼伦贝尔市扎赉若尔区蘑菇山遗址,在冲沟内一处地表上发现了散乱的石块,根据判断,该处可能为墓葬。
判断M12墓葬位置的过程:第一,地表上的石头堆类似墓葬石。
本墓葬地层上有7块儿大小不同的石头,形状和摆放位置与墓葬石相似,这是判断该处可能为墓葬的依据之一。
第二,地面位置稍高的M11墓葬的位置给本墓葬位置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蘑菇山墓地再认识
蘑菇山墓地再认识
何佳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6(0)1
【摘要】2011年蘑菇山墓地的发掘,为拓跋鲜卑南迁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实物资料.该墓地目前为止,共清理12座墓葬,这处墓地在葬俗方面的特殊性,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实发掘者也意识到该墓地的特殊性.并最终根据器物特征,对墓地的定性是,蘑菇山墓地应该晚于拉布达林、扎赉诺尔墓地,大约是拓跋鲜卑南迁大泽的后期遗存,将其年代定在"东汉时期".[1]本文根据该墓地的特殊性,试就其葬俗、随葬品所反映的相关问题对该墓地进行再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前辈与同行指正.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何佳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博物馆,内蒙古满洲里市 0214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满洲里市蘑菇山墓地发掘报告
2.平洋、完工墓地古代居民种系问题再认识
3.七郎山墓地再认识
4.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
5.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嘎仙洞发现了两次?
嘎仙洞发现了两次?嘎仙洞:发明与发现罗新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的花岗岩峭壁上。
现在这个大石洞被认为是建立了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这个认识是由于该洞的两次被发现而确立起来的。
《魏书》开篇的《序纪》记录拓跋出于鲜卑,鲜卑出于“大鲜卑山”,拓跋部历经两次南迁,先“南迁大泽”、后“南移”而“居匈奴之故地”。
北朝史籍可用于说明拓跋部起源的最重要证据,就是北魏“先帝旧墟石室”的发现。
《魏书》的《乌洛侯传》记乌洛侯国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来朝,称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人多祈请”。
于是“太武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石室之壁而还”。
《魏书》的《礼志》也详细记录了此事:“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
自后南迁,其地隔远。
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
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这就是嘎仙洞的第一次发现。
依据《乌洛侯传》,北魏太武帝是在得到乌洛侯使者的报告之后,才知道这个“祖宗之庙”或“先帝旧墟石室”的存在。
可是《礼志》直接说北魏祖先“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只是因为拓跋部南迁才不中断了联系,这样,拓跋“先帝旧墟石室”就从乌洛侯的报告升格为一种历史论述了。
嘎仙洞的第一次发现是拓跋史确立过程的一部分《礼志》记录了太武帝所派中书侍郎李敞的告祭祝文,祝文中明确提到了这个“旧庙”就是拓跋部的“启辟”之地,而且“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拓跋部是经历了一个迁徙历程的,与《序纪》所记相合。
嘎仙洞的第一次发现为拓跋起源的历史提供了坚强的证据。
这些证据不由得后来的研究者不信。
后世学者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乌洛侯”所在的问题上。
有了嘎仙洞的第一次发现,《序纪》关于拓跋部迁徙的说法看上去就具备了很大的可信度。
对于现代研究者而言,需要论证的似乎只剩下两个问题:一,拓跋部的发祥之地(所谓“大鲜卑山”)到底在哪里?二,拓跋部是经由什么样的路线南迁而至于“匈奴故地”的?古今学者都认为,大鲜卑山大致就是大兴安岭。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赉诺尔古墓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赉诺尔古墓群
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南7.5公里处的达兰鄂罗木河(圈河)东岸坡地上的"扎赉诺尔古墓群",是1959年我国首次发现的拓跋鲜卑古墓群。
墓葬遍布整个坡地,坡地高20余米,长500余米。
古墓约有300余座,墓葬均为竖穴,内放木质葬具,墓埋有的1~2米,有的不到1米。
从1959年发现以来,到1984年出土文物450余件,1985年后又出土一大批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木器、金饰、珠饰、贝壳等。
这些墓葬遗址,是东汉初年拓跋鲜卑部落从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原始森林中来到水草丰美的扎赉诺尔地区,在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后留下的。
拓跋鲜卑部落在这里发展壮大,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扎赉诺尔鲜卑古墓群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7月,满洲里市文化局与满洲里市建材总厂文企联姻,投资10万元建成"扎赉诺尔鲜卑墓陈列厅",面积50多平方米,陈列着稀世的出土物和精美的挂图,两侧连接两面个墓穴。
展览以实物结合历史文献和大量图片形式,揭示了东汉时期鲜卑部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到各方面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当时拓跋鲜卑驰骋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雄姿,再现了他们从丛山密林中的嘎仙洞旧墟石室中走出来,同大自然抗争、繁衍壮大的壮丽画面;连接了这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再创大同云岗文化的历史链条。
竹香。
扎赉诺尔墓群与蘑菇山墓群的比较研究
扎赉诺尔墓群与蘑菇山墓群的比较研究胡雪艳;梁云【摘要】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扎赉诺尔地区历来被认为是拓跋鲜卑第一次南迁的“大泽”之地,2011年又在距离扎赉诺尔墓葬群不远的蘑菇山发掘了12座墓葬,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显示了与扎赉诺尔墓群相似的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分析,从对比分析两组墓群的考古发现入手,结合史籍相关记载,进一步探讨拓跋鲜卑南迁大泽后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经济情况的变化等.【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7)001【总页数】9页(P22-30)【关键词】扎赉诺尔;蘑菇山;墓葬群;比较研究【作者】胡雪艳;梁云【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呼伦贝尔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9扎赉诺尔墓群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矿区南约7.5公里的木图那雅河东岸坡地上,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一共对其进行过五次挖掘,分别是1959年挖掘2座,1960年挖掘31座,1984年挖掘1座,1986年挖掘15座,1994年挖掘3座。
经过五次发掘,考古学界绝大多数认同他们属于鲜卑早期文化遗存。
蘑菇山墓群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北约4公里的坡地上,2011年发现并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了12座墓葬,被认为“应属于东汉时期的拓跋鲜卑”“大约是拓跋鲜卑南迁大泽后期的遗存”①。
二者都处于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地区,直线距离相距十余公里,考古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似乎都是东汉时期拓跋鲜卑的遗迹,但又有所不同。
关于扎赉诺尔墓群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扎赉诺尔墓葬群发掘过程中的五次清理简报,还有许多学者从考古学、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朱泓《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潘其风《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安志敏《关于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的族属问题》、丁利娜《拉布达林-扎赉诺尔墓地的考古学观察》、吴松岩《早期鲜卑墓葬研究》、陈雍《扎赉诺尔等五处墓葬陶器的比较研究》、孙危《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等;研究蘑菇山墓葬群的有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内蒙古满洲里市蘑菇山发现古墓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满洲里市文物管理所、扎赉诺尔区文物管理所《满洲里市蘑菇山墓地发掘报告》、何佳《蘑菇山墓地再认识》等。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扎赉诺尔(二)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扎赉诺尔(二)作者:乌晓梅来源:《天天爱科学》2020年第03期除了石器时代遗址,在扎赉诺尔还发现了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鲜卑文化遗址。
公元前1世纪,鲜卑走出大兴安岭森林,来到呼伦湖畔,在此生活了20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1959年至今,在扎赉诺尔共发现了两座大型鲜卑墓群——扎赉诺尔墓群和蘑菇山墓群。
寂静的扎赉诺尔地区热闹起来了,就像有着极大的魔力,吸引来众多草原文化学者和考古专家。
位于扎赉诺尔地区达兰鄂罗木河东岸的扎赉诺尔墓群,属东汉时期的鲜卑墓地,考古人员已在此发现300余座墓葬,出土了飞马纹鎏金铜饰牌、马形铜饰牌、三鹿纹金饰牌等珍贵文物。
这一墓群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考古人员在扎赉诺尔区以北的台地上发掘了蘑菇山墓群,目前已清理了12座墓葬,有单人葬,也有双人葬和二次葬;随葬的物品有陶罐、壶等,均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骨两侧。
蘑菇山墓群的出土文物多以装饰类物件为主,包括马形金饰牌、玻璃串珠、包金腰带等。
考古学家对出土文物和墓葬习俗进行研究后,确定该墓群为东汉时期的鲜卑遗存。
鮮卑墓葬中还发现了殉葬用的牛、马、羊,说明这些北方牧人在“大泽”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已过渡到以畜牧经济为主的阶段。
随葬品中也有不少铜器、铁器,这标志着当时的社会已步入了金属器时代,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在扎赉诺尔这片沃土上秣(mò)马厉兵,休养生息。
辽王朝在此修建了军事城郭,驻兵防御。
在此发掘出土的112件青铜镞,就是非常珍贵的辽代文物。
6-8月,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最美的季节。
一望无边,碧绿如毯,野花争奇斗艳,洁白的蒙古包珍珠一般散落其间。
阳光下,成群的牛羊和骏马在悠闲地吃着青草。
走进草原,如同走进天地之间美丽的画卷。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关键词: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墓地小河沿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KEYWO RDS :Inner Mon g oliaChifen g Cit y Hala Hai g ou Cemeter yXiaohe y an Cult urePainted Potter yNeolit hic A g eABSTRACT :In t he excavation to t he Neolit hic cemeter y at Hala Hai g ou Villa g e ,Chifen g Count y ,Inner Mon g olia in 2007,19tombs and one sacrifice p it are uncovered.Exce p t for one severel y dama g ed tomb and one random burial p it ,all of t he ot her tombs are catacombs wit h rectan g ular vertical shaft s and t he chambers are du g on t he lon g er side.No burial f urnit ure is found.Exce p t for M45,all of t he burials are in su p ine flexed p ositions ,includin g sin g le ,cou p le and multi p le burials.In addition ,32robbed tombs are cleared u p in t his excavation ,most of which are also catacombs wit h rectan g ular vertical shaft s and t he chambers are du g on t he lon g er side ,wit h seven exce p tions.The g rave g oods uneart hed f rom t hese tombs are made of p otter y ,stone ,bone ,j ade etc.,most of which are p otter y .This cemeter y belon g s to Xiaohe y an Cult ure and p rovided im p ortant materials for t he researches on t he latter.图一墓地位置示意图哈啦海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四合村哈啦海沟村民组西北部山坡上(图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5′、北纬42°21′。
完工墓地的文化性质和年代
作者: 潘玲[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市130012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78-86页
主题词: 完工墓地;汉书二期文化;匈奴;扎赉诺尔墓地
摘要:完工墓地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距离著名的扎赉诺尔墓地约40公里。
20世纪50年代,完工墓地被当地村民破坏,1961年和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抢救性发掘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2座为同一个墓坑的上、下两层墓葬)。
在最初发现的时候,发掘者就已经观察到完工墓葬的出土遗物与相距不远的扎赉诺尔墓地出土的遗物有相似之处。
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群的沉积学特征
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群的沉积学特征
张金亮;沈凤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1(012)004
【总页数】11页(P417-425,T001,T002)
【作者】张金亮;沈凤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扎赉诺尔群孢粉组合 [J], 薛云飞;王丽岩
2.砂体特征对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制约——以扎赉诺尔坳陷带为例 [J], 马汉峰;罗毅;李子颖;秦明宽;王明太
3.扎赉诺尔坳陷带砂体特征及找铀矿方向分析 [J], 马汉峰;罗毅;李子颖;秦明宽;王明太
4.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J], 吉日嘎拉
5.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J], 吉日嘎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满洲里市蘑菇山墓地发掘报告
满洲里市蘑菇山墓地发掘报告
陈凤山;王瑞昌;哈达
【期刊名称】《草原文物》
【年(卷),期】2014(0)2
【总页数】18页(P21-35)
【作者】陈凤山;王瑞昌;哈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满洲里市文物管理所;扎赉诺尔区文物管理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内蒙古满洲里市蘑菇山发现古墓群 [J], 陈凤山;哈达
2.白音罕山辽代韩氏家族墓地发掘报告 [J], 塔拉;马凤磊;张亚强;王青煜
3.读书报告--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发掘报告 [J], 原媛
4.浙江慈溪掌起缸窑山墓地发掘报告 [J],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5.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发掘报告 [J], 齐溶青;索明杰;贾志斌;武成;李权;王仁旺;李靖;何英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作者:乌晓梅何佳来源:《天天爱科学》2020年第02期在呼伦贝尔广阔的大草原上,扎赉(lài)诺尔像一块沉睡在地下的璞(pú)玉,被时代文明唤醒。
人们从尘封万年的历史足迹中挖掘远古历史文化,传承祖先留给后代的人类文明。
踏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走近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参观巨型古兽猛犸象和披毛犀的化石,仿佛穿越了时空,融进了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
(一)扎赉诺尔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3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打制石器、追猎猛犸;1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在呼伦湖畔繁衍生息、采集渔猎、烧制陶器,创造了扎赉诺尔文化;2000多年前,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休养生息。
广袤的草原滋养了这片大地上的无数子民。
扎赉诺尔原名达赉诺尔,因达赉湖(即呼伦湖)而得名。
扎赉诺尔在蒙古语中意为“海一样的湖”,当地人也把这里称为“扎区”。
扎赉诺尔不仅以草原美景著称,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远近闻名——这里是内蒙古煤炭工业的摇篮,更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要想全面了解扎赉诺尔的历史文化,那就一定不要错过扎赉诺尔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本地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
在对馆藏的4个“扎赉诺尔人类头骨”进行研究后,专家公布了这些化石的“年龄”:一号头骨化石大约有10113年的历史,其余3个头骨化石则分别有约7400年、1600年和1000年的历史。
这表明,一万多年以来不断有人类居住在扎赉诺尔地区。
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都制造了哪些“利器”呢?1980年,考古学家汪宇平在扎赉诺尔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和采集了100多件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长度均在10厘米以上。
这表示早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扎赉诺尔地区活动,他们在这里制作石器、采集植物、捕鱼、狩猎,创造了远古文明。
进入中石器时代后,欧亚大陆气候转暖,人们以猎取小型野兽、捕鱼及采集植物为生,并学会使用打制和琢制的细石器。
考古记录文案
考古记录文案
通过研究考古队员发现,哈民遗址内的人工栽培作物,这是燕山南北地区旱地农业的,早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中就有发现,这被考古人员认定为,卓期的原始农业,哈民遗址发现的农作物以泰为主,但从浮选结果来看,泰却仅占所有植物标本的
0.08%,而剩余的都是野生植物,因此植物考古学家判断,五千多年前哈民先民的,农业生产规模十分有限,通过对遗址内出土器物的研究,考古队员做出了同样的判断,到现在咱们没有证据表明,咱们所有的石器里面没有一件,是耕地用的石镰没有,耕地的这个型没有石型没有,耕地的这个犁没有石型没有,所以说现在从这个,生产工具上来看,咱们哈民的人还不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农耕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五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创造了富足的生活,但这也为日后灾难的发生,埋下了伏笔经鉴定,哈民遗址内的动物遗存标本,并未发现人工养的动物,其中鼠类数量惊人,占哺乳动物总数的75%,其他啮齿类动物,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作者: 吉日嘎拉
作者机构: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海拉尔扎莱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记录
摘要:2012年7月21日,为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起源探索与田野调查'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队队长刘国祥老师和海拉尔市博物馆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海拉尔额尔古纳市扎赉诺尔考古挖掘工作。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基本概况,其次简述了挖掘经过、出土遗物等,最后介绍了自己对蘑菇山考古遗址的认识。
26391360_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其北部、西北部与俄罗斯隔河相望,西部、西南部与蒙古国相邻,南部与兴安盟接壤,东部与黑龙江省毗邻。
南北纵贯的大兴安岭将呼伦贝尔分成了三个地形单元,由东向西分别为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农区)、山地(林区)和草原(牧区)。
丰富的森林、草原植被,众多的河流与湖泊和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北方草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前,关于内蒙古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
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与大凌河支流地带和内蒙古中南部的黄河流域及环岱海山岳地带均已建立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近年来,阴山北麓及草原地带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区域。
相比之下,对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关注度则略显不足。
吕遵谔、张忠培、严文明等先生在看到呼伦贝尔地区出土的史前材料后认为:“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早期文化,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大地上的早期人类文明。
”[1]因此,对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的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20世纪初—1949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成立前(1949—1978年)和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成立以来(1978年至今)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有关呼伦贝尔地区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国学者进行的,呼伦贝尔也是我国较早开展史前考古工作的地区。
早在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就在扎赉诺尔地区采集到一些细石器,并认为其是新石器时代遗存[2]。
1922年,一些苏俄人到海拉尔一带调查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7年,苏联学者巴娄夫斯基在扎赉诺尔进行田野调查时征集到1件带孔骨斧。
1928年,东省文物研究会在海拉尔松山附近发现了8个地点,并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细石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圹较小,长110厘米。 2.葬具为木制梯形棺木。
六、葬式
未发现遗留骨骸,无法断定葬式。
七、随葬品
随葬品为黑色陶罐,底朝上,倒扣在棺木的西
八、文化性质与年代
根据出土遗物及与周边墓葬的关系来看,为鲜 卑族墓葬。 该葬墓主人为小孩,其棺木狭小,而且墓主人 已经被迁葬至其他地方,仅留下3颗小孩牙齿。棺 木保存较好,有明显的鲜卑族特征。
2012HZGMl2棺盖板7:残长44公分,宽15 公分。 从G1和G2棺木提取了样本。在接下来的挖 掘中,土色统一,都是黑灰色沙子土。清土工作进行 到从棺材表面土往下30公分的时候,发现了棺材 墙壁的完整形式。7月23日继续向下挖掘,上午10 点50分在棺木西北角发现了一个倒着的黑色陶 罐。下午继续往下挖掘,挖到45公分深度的时候在 棺木东南角发现一小块儿玛瑙碎片,还发现了三颗 腐蚀程度不同的牙齿碎片。取土从地表往下50公 分时发现生土,确定已经见底。 本次挖掘工作中除了三颗不同程度残碎的牙
个墓葬。
图片1
满洲里市扎莱诺尔区蘑菇山遗址卫星图
二、方向
墓葬开口方向为西北方向。
三、发掘经过
7月21日下午到达呼伦贝尔市扎赉若尔区蘑
万方数据
我们对石块的周围进行刮平,发现墓口位置与 石块之间有一定距离,后经过分析得出石块应是压 在棺板之上,后因长年的雨水冲刷导致移位,石块 的数量为7块。该墓葬编号为M12。开口方向为西 北方向。 7月22日上午首先绘出M12开口平面图,之 后采用二分法清理M12。首先清理北半部分,土质 稍硬,为灰褐色细沙土。从剖面观察,墓坑内未分 层。根据昨天土表上的划线,布了一个4米长、3米 宽的12平方米探方(墓葬本身并没这么大,但为了 把石头群也划到探方里,故本探方的面积划得较大 些)。在此基础上又划了一个长120厘米、宽60厘 米的墓葬探方(石头群西北方向)。从本墓葬活动土 层看,比成人墓葬探方小一半儿,目前判断为小孩 墓葬。清土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棺盖倒塌的墓 葬,出土的土色为黑灰色沙子土。未发现被盗过的 痕迹。这一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清土方面,晚上7 点半收工之前,基本把倒塌的棺盖和棺盖上的土分
开了。
齿之外,未发现其他人骨。最后考古所专家们判断, 这是一个迁移的墓葬,先把死者尸体下葬之后,放 置7块儿大小不同的石头,之后因某种原因,又把 尸体迁移。迁移时要把墓葬上面的石头移开,这样 就找到了墓葬和石头群的分布在两个不同处的原
因。
7月23日上午绘出M12棺盖板平剖面图,之 后取出棺盖板进行采样。采样结束后继续清理,逐 步清理出木棺棺壁,棺壁保存完好,划出棺壁范围 后,开始清理棺壁内的填土,棺壁内填土为灰褐色 和米黄色相间的细沙土,土质松软,清理填土延伸 到棺壁,将棺木形状全部揭露出来,棺木呈梯形,顶 端宽,末端窄。在墓口北端偏西侧出土的黑色陶罐, 底朝上。清理至生土层,未发现骨骸,只在墓口南端 深35公分处发现三颗牙,在西南棺壁有两颗玛瑙 石。最后对M12进行绘图拍照,将墓内遗物取出。
九、时间 2012年7月26日。
本次墓葬深于地面3米以下,从游牧民族的葬 俗来看是非常罕见的。通过本次挖掘,了解了本地 区的墓葬群特点,并提高了考古挖掘技术,为两位 实习生创造了田野考古挖掘实际学习环境,让他们 学到了平时在学校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更重要的田 野考古知识。
(责任编辑孙国军)
万方数据
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第34卷第1期 013年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01.34 No.1 Jan.2013
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 及20 1 2HZG M 1 2号墓葬挖掘记录
吉日嘎拉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2012年7月21日,为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起源探索与田野调查”工作,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所内蒙队队长刘国祥老师和海拉尔市博物馆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海拉尔额尔古纳市扎 赉诺尔考古挖掘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基本概况,其次简述了挖掘经 过、出土遗物等,最后介绍了自己对蘑菇山考古遗址的认识。 关键词:海拉尔扎莱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记录
中图分类号:K9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06—02
2012年7月21日,我和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 院文物修复与鉴定班的白明远和沈达两位同学,在 海拉尔民族博物院尹院长的带领下,与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所刘国祥老师一行人到达了海拉尔市扎 赉诺尔区蘑菇山挖掘墓葬考古工地。本次挖掘工作 是由刘国祥队长带队,从2011年开始挖掘的,今年 是第二年,在我们到达发掘地点时,挖掘工作已经 进行了11天。当天到达考古现场后,在领导和考古 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和学生沈达负责M12号墓 葬的清理工作。 据现场考古挖掘工作人员的介绍,这些墓葬群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吉日嘎拉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2013,34(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wdmzszxb201301004.aspx
是当地一个多年的建筑工程取土地点,所以本次挖
图片2满洲里市扎莱诺尔区蘑菇山遗址平面图
菇山遗址,在冲沟内一处地表上发现了散乱的石 块,根据判断,该处可能为墓葬。 判断M12墓葬位置的过程: 第一,地表上的石头堆类似墓葬石。本墓葬地 层上有7块儿大小不同的石头,形状和摆放位置与 墓葬石相似,这是判断该处可能为墓葬的依据之
四、开口与打破层位
M12开口在表土层,打破生土层,即M12一生
土层。 五、墓葬形制
逐步清理出棺盖板。棺盖板连接呈凹陷形,中 部下陷20公分,靠北方向的两块棺盖板保存较好, 剩余则为间断式,破损残断,对棺盖板进行编号,从 墓口内北端开始,编号为: 2012HZGMl2棺盖版1:长52公分,宽18公 分,厚5公分。 2012HZGMl2棺盖板2:长55公分,宽12公 分,厚5公分。 2012HZGMl2棺盖板3:残长10公分,宽12 公分。 2012HZGMl2棺盖板4:残长15公分,宽14 公分。 2012HZGMl2棺盖板5:残长15公分,宽22 公分。 2012HZGMl2棺盖板6:残长6公分。宽13公
‘。一O
掘工作属于抢救性挖掘。
一、考古挖掘的地理位置
该墓群位于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的冲 沟之中,东西两面均为山坡,墓葬位于东西山坡之 中的冲击平地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第二,地面位置稍高的M11墓葬的位置给本 墓葬位置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M1 1墓葬位于 M12墓葬的东北角10米远处,很符合古代北方地 区墓葬习俗。 判断M12墓葬位置存在的疑点: 一般古代墓葬地表面上的石块儿和墓葬主体 是上下对应的关系,但刮开一层表面土后发现,本 墓葬的位置在石头群偏东北方向,石块儿和墓葬不 是上下对应在一起的。 根据墓葬附近的地形以及考古所有关技术人 员的判断,这可能是因为雨水把石头冲走造成的。 我们通过对石头群附近的地表清理,找到了明显符 合墓葬大小的活动土和周围的生土,并断定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