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师公教“打醮”仪式考察及音乐类型分析
壮族婚俗仪式中“呵吔”山歌研究——以广西金城江区为例
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绪论 (1)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特色之处 (3)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3)一、壮族民歌 (3)二、壮族婚仪音乐研究 (5)三、“呵吔”山歌 (6)第四节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6)一、资料来源 (6)二、研究方法 (7)第一章 金城江区人文生态概述及其山歌探寻 (8)第一节 田野点---金城江区人文生态概述 (8)一、地理环境 (8)二、民族概略 (8)三、交通 (9)四、节日习俗 (9)五、人生礼俗 (9)第二节 金城江地区壮族山歌探寻 (10)一、金城江壮族山歌概述 (10)二、“呵吔”山歌 (14)第三节 呵吔”山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17)一、应用场合与内容形式 (17)二、韵律 (17)三、结构 (18)四、歌词 (19)五、旋律音调 (20)六、声部 (20)第二章 “呵吔”婚歌仪式探析 (22)第一节 演唱内容 (22)一、起造歌 (22)二、盘古歌 (23)三、敬酒歌 (23)四、送花歌 (24)五、赞美歌 (26)六、自由歌 (27)七、送别歌 (28)第二节 “呵吔”山歌婚礼仪式程序实录 (28)第三节 人生意义 (32)一、稻作民族 (33)二、生育信仰---生生不息的渴望 (34)三、儒家思想的渗透 (36)第四节 “呵吔”婚歌之文化探析 (37)一、特殊的生态环境 (38)二、倚歌择配的传统 (38)三、神灵崇拜 (39)四、礼仪文化 (39)五、控制和衔接婚礼程序的功能 (40)六、娱乐交际、调动气氛的方式 (40)第三章 婚俗仪式下壮族“呵吔”山歌的传承与变迁 (41)第一节 “呵吔”婚俗山歌文化生长与形态变迁 (41)一、新民俗的出现? (41)二、出现的原因 (43)三、变化 (44)第二节 “呵吔”山歌变化中其婚俗文化变迁的原因 (49)一、婚俗观念及恋爱方式的改变 (49)二、交通 (49)三、经济 (50)四、语言 (50)五、喜宴场地改变 (50)第三节 传承与保护 (50)一、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50)二、新兴媒介的渗透与滋养 (51)三、成立“呵吔”山歌民俗研究会 (51)四、学校熏陶 (51)结 语 (53)附 录 (55)附录1 集成、油印本中收录“呵吔”山歌整理 (55)附录2 访谈对象 (58)附录3 田野考察图片 (59)参考文献 (64)1.著作: (64)2.期刊论文: (64)致谢 (6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8)绪论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作为一个喜爱歌唱的人口大族,壮族早有“歌海”之称,自古以来就有倚歌择配、以歌为媒的传统。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是什么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是什么样的
导语: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以单人独立演唱为主,最初只有几个音阶,唱法简单,唱词多以壮话叙述为主,寄托哀思和祈祷。
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以单人独立演唱为主,最初只有几个音阶,唱法简单,唱词多以壮话叙述为主,寄托哀思和祈祷。
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
七十二巫调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动听,终于形成七十二调,并用凌云七十二个人文和自然景点的名称命名,各调有的优美柔和,有的激愤昂扬,有的悲切痛心;在内容上也越来越娱乐性和积极向上。
据专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就在凌云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在大自然面前,壮族先民显得渺小无力,男人们上山耕种和打猎往往一去不回,疾病和天灾也经常夺去人们的生命。
壮族妇女为寄托哀思、缓解悲痛、避免灾难、抒发理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
七十二巫调音乐器具主要有两大类,静物器具有绒扇、麒麟、凤凰、香包,响物器具有铃铛、铜珠、茭。
演唱时以铃声和脚踏声为主要配乐,左手拿一把铜铃扇子,右手拿一张配有铜铃的红手帕,歌声、铃声、脚踏声同起同落。
在转调时不断体现出不同风格和个性,柔、凶、散板鲜明,尤其是柔板像清流的溪水又像慢飘的云雾,体现着大自然的美妙灵动。
七十二巫调音乐具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色彩,例如壮族女巫烧香设坛、唱巫歌、做法事,能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下变化各种口音和语言,一问一答,与死者交谈,让生者了解到死者在阴间的情况。
生活常识分享。
从壮族师公戏之形成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从壮族师公戏之形成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者:王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7期【摘要】师公戏在壮族戏曲中是一种形式,它也是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成长的年龄虽然不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舞蹈,在宗教文化中成长起来。
它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了历史的磨炼,现仍在传承。
从它在民族文化中可以传承下去的理由中得出,民族文化中的自我保护是很重要的。
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可以继续保护与发扬。
由于外文化不断进入、音乐品种的不断丰富增多,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从形成与发展方面对壮族师公戏进行讨论,从民族音乐方面阐述民族音乐的保护方式以及传承。
人们对于本土文化认识不够导致民族音乐脱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使大众在对民族文化认识进行了转变。
【关键词】壮族;师公戏;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对人文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
重视国民素质文化教育,致力于发展教育文化,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极大地增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发展。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加之外国文化的进入,音乐的种类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状况下扩宽了人民大众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大众的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出现了危机,使某些民族文化出现了断层。
民族传统音乐是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财富。
民族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标志,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很难以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所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传统音乐代表了每一个民族祖先的智慧,它是在音乐生活文化中积累出来的宝藏,如果让们在我们这个年代流失,实在是有愧于先祖的文化,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壮族对歌表演实践中的歌调运用与认知方式
壮族对歌表演实践中的歌调运用与认知方式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使之在歌曲艺术方面拥有丰富的传统和积淀。
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对歌通过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歌调运用方式,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传递方式。
壮族的对歌表演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以对歌的方式进行歌舞表演。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更是壮族人民展示自身情感和表达自身主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对歌表演通常分为男女对歌和同性对歌两种形式。
男女对歌通常以情侣、夫妻或伴侣关系的男女演唱者为主,通过歌声相互呼应、角色互动、舞步配合来表现恋爱、婚姻、亲情等关系的曲调,内容丰富而多样;同性对歌则多以男性间或女性间进行演唱,通过清晰的歌声对决、跃动的舞步、夸张表情等形式,表现出勇气、竞争、友情等主题。
而壮族对歌表演中的歌调运用更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壮族人民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对歌调式体系,包括了不同的旋律、音域和音调方式等元素。
首先是壮族头调,即男唱女和女唱男的时候应保持一定的音乐规范,在演唱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旋律轮廓和声音上的变化。
其次是壮族弓调,这是壮族对歌表演中最突出的一个歌调种类,以其特有的音调和音色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壮族人民认为弓调是对歌表演中最富有情感的部分,它表达了壮汉子阳刚之气和理想女性纤细甜美的气质。
弓调歌曲通过高亢、震颤的歌声展现出对歌表演的情感冲击力,同时也折射出壮族人民的乐天豁达和热情大方。
壮族对歌表演实践中的歌调运用不仅体现了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壮族人民独特的认知方式的表现。
在壮族文化中,音乐被视作与灵魂有着深刻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壮族人民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感受世界。
壮族对歌表演中的歌调运用不仅仅是音乐的技巧,更是壮族人民对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歌表演的形式化规范和艺术表达,壮族人民传递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壮族对歌表演中的歌调运用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歌曲和舞蹈的结合,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广西田阳壮族师公调探析
·126·广西田阳地处广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是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几年,随着“非遗”活动的展开,铺天盖地的以保护、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为命题的各种项目、文章以及政策、媒体都在关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过多年观察,笔者发现产生于大山深处的壮族山歌,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关照”、政策的倾斜和各类项目成果提供的各种保护策略而出现“大发展”的状态,反而逐步显露出“危机”和“消亡”,保护与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势在必行。
一、唱词的创作与体裁(一)唱词的创作1.五言体句式五言体句式感情真挚、主题鲜明、唱词完美。
其句式每句为五字,节奏分为三二式(前三字构成一个音节,后两字构成另一个音节)和二三式(前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后三个字构成一个音节)。
五言体句式与经诗、曲调结合堪称完美,是所有师公调句式中曲调与句式语言结合最完美的。
如二十八星宿、亦司佲補佬、糙军民百姓、亦司名捕佬。
其意思是布洛陀创造二十八星宿,并造军营、造百姓的场景。
2.七言体句式七言体句式为每句七个字,节奏为二三式(两个二字音节加上一个三字音节),这种句式特点是适应性强,与叙事性、抒情性的曲调结合都比较自然。
如家个哪缺银缺钱、请公到有多有余、家个哪成病成灾、请公到病除灾消。
3.长短句句式长短句句式每句字数、音节无规定,但一般多在五言体和七言体基础再做变化而成,这种句式可变性较强,适合表现高低起伏的变化与错综复杂的情绪内容。
如立春雨水节,抛球打毽闹连连。
(二)唱词的体裁1.歌谣体歌谣体是师公调唱词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体裁,是由字数相等的同一句式组合而成。
例如,上面所介绍的五言体和七言体,字数为对等状态,这一类的唱词由于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子之间缺乏鲜明的节奏对比,因此在实际演唱中有时根据曲调及内容的需要,对某些句子作适当的加字和减字。
这种处理方式,既能适应内容和曲调的要求,又大大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2.词曲型词曲型则是由混合型句式交替而成,字数没有规定要求,如同上面所介绍的长短句,字数、音节不等,对比鲜明。
乐业“八音”鼓吹的音乐学分析
乐业“八音”鼓吹的音乐学分析作者:史凯敏梁世江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4期摘要:广西百色乐业“八音”是常用于婚丧的礼仪音乐,演出形式分行奏与坐奏。
具有“公”“母”呼应、不拘乐器即兴装饰的特点。
音乐多采用变化重复和自由模仿的手法,同均五声调式交替,突出商、徵调性。
家族式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造成了八音学习、继承的困难。
关键词:八音演奏形式音乐特征广西壮族鼓吹乐“八音”又名“八仙”,是以唢呐为主,配以锣、鼓、钹、竹笛、胡琴等乐器的民间吹打乐合奏形式。
谓之“八音”,一说指主奏乐器唢呐有八个音孔,以此命名;另一说指由八人用八件乐器围绕八仙桌演奏,故称“八音”。
百色乐业县的村寨常在婚礼、迁居、贺寿、满月酒等吉庆场合请“八音”乐班在酒席筵宴前吹奏助兴。
一、乐业“八音”的演出形式乐业“八音”的演出形式有两种:坐奏和行奏。
行奏即在道路行进中演奏,主要用于婚嫁迎娶、游神庙会、舞龙舞狮、节日游行等礼俗活动。
演奏者以两只木质“长号”吹出悠长的旋律作为开场,两支唢呐率先行于前方奏主旋律,称为“开路”。
钹,八音鼓均为双数击节相伴,其余月琴等随伴娘紧跟其后边走边奏,音乐欢快,气氛热烈。
坐奏又称“坐堂”,是一种有固定场地和席位的演奏形式,主要用于婚庆、祝寿等场合。
场地一般设在堂屋正中,正对祖先香火。
乐队演奏者围绕八仙桌按固定顺序就座。
两支唢呐位于香火之下,面向大门,称上位,吹奏主旋律;左侧奏广西土胡;右侧奏月琴和三弦;伴奏帮腔。
两对钹、两只八音鼓则背对门口坐桌子下位、节奏明快。
乐队编制八人八件乐器。
有时,主家常邀请两支“八音”乐队在堂前斗技,煞是热闹!二、乐业“八音”的演奏特点1.“公”“母”呼应:乐业“八音”在乐队的演奏中,通常用两只唢呐以一“公”一“母”的形式同时吹奏相同旋律,有时也出现高低八度吹奏,音色高亢嘹亮,起到强调旋律,突出音乐主题的特点。
大多数曲牌的曲首都由“公、母”双唢呐吹奏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引子:2.不拘乐器:在整个“八音”乐队中,每一位乐师一般都会乐队中其他乐器的演奏及技巧,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乐师们可以交换乐器进行下一曲牌的演奏。
壮族僧公祭祀音乐
壮族僧公祭祀音乐
黄志豪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2007(021)005
【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切入,着重探讨壮族僧公祭祀音乐赖以生存的宗教观及其信仰习俗,解读其祭祀科仪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以及音乐在仪式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其音乐的形态特征,从而说明它是不同于壮族本源音乐的另类传统音乐,是壮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黄志豪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壮族布洛陀祭祀与越南雄王祭祀之比较 [J], 黄桂秋
2.论唐代僧一行与张公谨的宗族关系——兼谈僧一行的“籍贯”问题 [J], 顾乃武;周楠
3.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宗教祭祀音乐的传承新路径--以梅山宗教祭祀音乐为例 [J], 游姣婧
4.岭南祭祀音乐的音乐学分析——以广东郁南县连滩镇张公祭祀音乐为例 [J], 蒋
燮
5.壮族"喎囊海"(Vaiznaegzhaij)祭祀仪式及音乐 [J], 徐红波;徐寒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壮族师公舞的风格特点
浅谈壮族师公舞的风格特点
浅谈壮族师公舞的风格特点
【摘要】从舞规、动律特征、舞姿造型特点、音乐特点四个方面论述师公舞的风格特点以及与这些风格形成有关的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壮族师公舞风格
壮族师公舞是壮族地区普遍流传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尤以上林、武鸣,河池、象州、来宾、柳江等壮族聚居地最为盛行。
师公舞原是“师教”活动中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歌舞,气氛肃穆凝重,多于“安龙”(求雨)“庆社”、“还花还愿”、“游神”和丧葬白事时表演。
师公舞壮语称“调筛”或“古筛”(“调”是“跳”的谐音,“筛”是“师”的谐音,“古”是“做”的意思),它保持了楚巫舞以巫扮神、以舞降神的基本特点,表演时用蜂鼓伴奏,跳神时必须戴“相”(面具),动作沉稳大方,丰富而复杂。
师公舞的舞蹈繁多,据1987年对上林、武鸣、河池、柳江、象州等十几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个舞蹈,遍及了红土地上的壮乡屯寨,其中有风格古朴、节奏平稳、情绪虔诚、神秘莫测而原始的已经程式化的传统舞蹈:《三元舞》、《四帅舞》、《游衣舞》、《莫一大王舞》、《玉女舞》、《压坛舞》、《社王朝阳舞》等;也有广收博采了民间武术、杂技、戏曲中的武打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和动作,逐渐娱人化的舞蹈:《捞虾舞》、《坎山伐木造桥舞》、《打四帅》、《白马三娘》等;还有突破了传统程式化的表演,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舞蹈:《甘五娘与侍。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那坡地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要民族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壮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中,黑衣壮音乐文化是广西那坡地区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本文旨在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的特点进行探析。
一、起源黑衣壮音乐文化起源于广西那坡地区的壮族社会,它是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的壮族人在举行祭祀仪式时,会穿上黑色的衣服唱出悲伤的曲调,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唱法被发扬光大,并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即黑衣壮音乐文化。
二、音乐特点1. 艺术表现黑衣壮音乐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种悲怆、哀伤、凄婉的艺术形式,通过歌词及演唱方式来表现出歌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表现技巧方面,黑衣壮音乐文化注重喉音发声、断续唱法,以及豁口吐字等方法,使其演唱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语调。
2. 传统曲目黑衣壮音乐文化还有着独特的曲目体系,包括了许多广西那坡地区乃至整个广西壮族地区的经典曲目,如《爱情一往情深》、《三潭映月》、《彩衣衫》等。
这些曲目是黑衣壮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那坡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配乐方式在黑衣壮音乐文化中,常采用以板胡、伶仃筝、笛子、三弦等传统乐器为基础的演奏方式,笛子与板胡的合奏配合使音乐声更加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三、文化意义黑衣壮音乐文化在广西那坡地区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它以优美的音乐和深刻的意蕴吸引着众多壮族人和爱好音乐的人士欣赏,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黑衣壮音乐文化代表着广西那坡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曲目体系深受当地人民喜爱,通常被广泛传承和表演。
其次,黑衣壮音乐文化也是广西那坡地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壮族文化内涵,在展现壮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最后,黑衣壮音乐文化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传承和发展中,将会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试析广西平果壮族师公受戒仪式的特点
景 德 镇 高 专 学 报
J u a fJn d z e o l g o r lo i g e h n C l e n e
V0 . 5 NO 3 12 . Sp 2 0 e . 01 51
试 析 广 西 平 果 壮 族 师 公 受 戒 仪 式 的 特 、 , 占 l '
、
参 与 仪式 的神职 人员 众 多
从 前 期 的 准备 到仪 式 的正 式 举 行 , 众 多 神 职 人 员 参 与 有
到其 中。必须先找巫 婆 卜 卦看 是否适 合做 师公 。如 果巫 婆 b的卦相说此人必须做 师公 的话那 么此人才 会受戒 , 之则 反 不必受戒 。如果 确定 要 接受受 戒后 , 此人 需要 准 备好 一 只
~
个坛越师傅。选好大师傅们以后 , 这些 大师傅们就要开 始
履行 自己 的职责了 。他们要 帮此弟 子择 日受戒。一般他们
是 按 照 他 们 所 拥 有 的 师 公 本 子 为 弟 子 推 算 出 良辰 吉 日。受
每个地方 的师公 受戒仪式 还是有其 独特性所 在 的。本人 通
过在 广西 平 果 地 区 长 期 实 地 考 察 , 看 了 多 个 师 公 受 戒 仪 观
分 研 究 各 地 民 间 宗教 的 仪 式 , 它作 为 研 究 的 突破 1和 立 足 点 才 能 把 民问 宗 教研 究推 向 纵 深 处 。 把 2 '
关键 词 : 果 ; 公 ; 平 师 受戒 ; 式 仪
中 图分 类 号 :9 92 B 8 .
文献 标 识 码 : A来自文章编 号 : 0 1 8—8 5 ( 00 0 05 ~ 3 0 4 8 2 1 ) 3— 0 1 O
壮族师公文化及传承思考——以都安县大兴乡观音庙打蘸仪式为例
Thoug sOR hua ht Z ng’ hi S S gong Culur nd nhe ia t ea I rt nce
一
内容 ( 称之为 “ ” 亦 场 )停下 时 , “ 八仙 ”响起 ,接 着进 行下 一场 内容 。每场 约半个 小 时 ,长的两 个半
小时 。
( )师 二 坛
、
打蘸仪式中的壮 族师公 文化
( ) 式进 行 范 式 一 仪
打蘸仪式 进行两 晚一天 ,由 地 道公 ( 人 )与 7
师公 教是 壮 族极具 特 色 的民 间宗教 信仰 ,是 在 壮族 原 始巫教 的基 础上 ,吸收道 教某些 教 义及仪 式 做法 ,并 融合 原傩及 儒 家孝 道等 文化 冈素 而成 。它 是壮 族传 统文 化 的重要 载体 ,特色 鲜 明 ,已被列 入 广两 壮族 自治 区级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名 录 。广 两都 安 县大 兴 乡师公 文化保 持着 浓烈 的 民族特 色 ,生命 力 旺盛 ,呈 现方 兴未 艾 的态势 ,它 的传 承与保 护 现状 可 以给人们另一种思考 。 2 1年 4 1 至 4 1 01 月 2 月 5日,大兴 乡观音庙举行首 届观音庙会 ,并打蘸祈福。该庙建于半山腰 ,四周没 有人家 ,人们住在山脚下。庙里没有僧人 ,只有 当地 管香火 的 甲首 ( 祝 ) 庙 。据说 该庙很灵 ,香火 旺盛 , 每 年打蘸一次 。此处打蘸 ,融道教 、佛教 、儒教 、 壮族原始信仰为一体 ,其 中 “ 道教 ”信奉 “ 封神榜” 上的神祗 。本文拟介绍打蘸仪式 巾的师公文化 ,并就 它的特点及 传承现状进行探讨 。
广西来宾地区师公戏音乐唱腔结构分析
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广西来宾地区师公戏音乐唱腔结构分析胡 禹(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摘要】本文对于师公戏的发展历程进行追本朔源,就来宾地区地区师公戏的若干唱段进行分析;并对该类音乐特征进行综述总结。
【关键词】来宾师公戏;唱腔;音乐【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一、发展脉络简述师公戏源于傩文化,作为傩戏支流中的一种联曲体的地方小戏广泛流传于广西各地壮、汉、瑶、苗、毛难等民族中。
从历史沿革来看,师公戏历史久远,《尚书》中记载:“敢有恒舞,酣歌于室,时称巫风。
”巫即师公,可见,我国在殷商之前已有了师公歌曲-巫觋。
春秋时期湖南楚巫之风兴盛,其巫傩表演中的程式规范、带傩戏面具祈神的表演形式以及对于梅山教派诸神供奉的宗教性内容都伴随人口迁徙和道歌流传将湖南傩戏形式传入广西地区;从教派而言同属道教,随地区和民风而衍化为天师道、鬼师道等宗派,其敬神、请神、送神仪式中所用仪式、音乐和道偈各又不同。
宋时师公戏雏形已成,于桂中南地区(邕宁、武鸣、上林、马山、钦州)一带最为普遍,其自身发展历程中遍及本土山歌、小调旋律与之融汇;为了增加受众群和传播面积多采用本土壮语进行演唱,在乡野集会的节庆、仪式、祭祀等活动中进行演出且深受劳动群众的喜爱。
其源始社会功用多为节庆、搬迁、去晦、红白喜事等斋醮、法事活动,又因师公在表演中将演唱、舞台表演动作、带面具的角色扮演和叙事性的戏剧道白等艺术融合为多元艺术产物;由此作为综合性地方小戏。
正因师公戏吸纳本土民歌繁多,地缘和民俗问题造成了各地名称不一(如:唱师、跳师、跳神、跳岭头等),解放后才统一命名为师公戏之称谓。
近来学界将广西师公戏划属为主流三支:桂林跳神、桂南跳岭头、桂中师公戏。
桂林跳神主集中全州、桂林、临桂地区,以鬼师道为主,受湖南傩和贵州傩戏影响较深。
桂南跳岭头主集中钦州地区(防城、灵山、合浦等地),同为鬼师道流;因每年中秋期间以村为单位在本村岭头表演以求风水平安而得名。
壮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
壮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
壮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唱为主,少有道白,偶尔出现的道白是演员上台后根据唱词前后内容的呼应而临时自由发挥所加的过渡语。
它的主要表演动作包括“三元指”“青蛙指”“腕子功”“腕臂功”“臂功”“丁字步”“碎步”“蹲步”“跳跃步”“旋转”“颤步”“大甩步”,其中颤步是师公戏表演的主要动作和主要台步。
壮族师公戏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表演者戴假面具,边跳边舞。
师公戏以“请神驱鬼、祈福消灾”为表现内容,表演时常常喃喃私语歌舞。
早期师公戏演员穿红衣袍,以蜂鼓击拍伴奏,后来逐渐分行当,使用管弦乐及其它锣鼓等伴奏。
壮族“师公舞”是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舞蹈语汇丰富。
师公在祭祀仪式中除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
师公所表演的各种跳神舞蹈称之为“师公舞”。
壮族民歌文化调研提纲
壮族民歌文化调研
一、背景介绍
(可以对壮族民歌文化的起源、历史、地理分布等进行简要介绍。
)
二、壮族民歌的特点
(可以对壮族民歌的特点进行阐述,如音乐节奏、歌词内容、演唱形式等。
)
三、壮族民歌的类型
1.叙事歌曲
–简介
–典型作品或代表性歌曲
2.慢板歌曲
–简介
–典型作品或代表性歌曲
3.快板歌曲
–简介
–典型作品或代表性歌曲
4.爱情歌曲
–简介
–典型作品或代表性歌曲
5.社会现象歌曲
–简介
–典型作品或代表性歌曲
四、壮族民歌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可以对壮族民歌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如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等方面。
)
五、壮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可以对保护与传承壮族民歌的现状进行调研,包括相关机构、政策以及具体的保护与传承活动。
)
六、壮族民歌的影响与传播
(可以对壮族民歌的影响与传播途径进行探讨,如音乐会、文化节、网络传播等。
)
七、壮族民歌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变化
(可以探讨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变化,如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青年对壮族民歌的接受程度等。
)
八、结语
(可以对壮族民歌文化调研的结果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及
对未来的展望。
)。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1
1 / 6学院:XXX 专业:XXXX 姓名:XXX学号:XXXX 序号:XXXxx民族音乐赏析经过了一个学期音乐欣赏的认真学习,了解了很多关于音乐的知识。
尤其是姚老师您上课时弹奏的美妙琴声,引发了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现在我就将我上音乐欣赏课学到的现有知识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做一简单的赏析。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壮族:它是一个以能歌善唱著称的农耕民族,族人喜爱山歌。
山歌种类有很多,如赶路山歌、放牧山歌、摇船山歌、田作山歌、情恋山歌和游艺山歌。
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加之它是一个以农为生的民族,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所以很多山歌是歌唱与农家事务有关的。
比如每年的开春,他们的歌唱是为了祈求本年的丰收,典型的有三月三、花朝节、蚂拐节、牛魂节。
除此它还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宗崇拜的民族,所以还有很多与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关,典型的有元节、莫一大王节、霜降节。
大多叙事传言,喜庆祝福、交朋结友、择偶婚配等,都和山歌息息相关。
2 / 6然后我来简单介绍一下xx民族音乐:说起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大家都会想到三月三这个节日,三月三是壮族音乐交流形式重要的一天,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吧。
壮族的三月三以前是族人选定祭祖的日子,后来也发展成为壮族的歌节。
壮族人民对祭扫十分看重,祭祖那天,族人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
现在的三月三发展为壮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壮族会很热闹,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他们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庆祝,如蒸五色糯米饭和做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还要举行隆重的“歌墟”活动。
壮族歌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有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壮族道教祭祀仪式音乐与壮族民间音乐关系
浅析壮族道教祭祀仪式音乐与壮族民间音乐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对壮族道教的起源和发展的简要阐述,列举了常用壮族祭祀仪式所用的音乐,并对常用壮族祭祀仪式所用的音乐风格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论述了它与壮族山歌、壮族说唱音乐、壮族巫乐舞这三种有代表性的壮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壮族祭祀仪式音乐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一壮族道教祭祀仪式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源于我国岭南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和骆越两大支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原,于公元前219年派军征服南方百越民族。
从秦到汉前后三百多年,由于外族人民的迁入、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的传播、壮族和境内其他兄弟民族的劳动改造,整个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
唐宋时,中原的道教传入岭南地区,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融入到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壮族文化之中,尤其和巫文化进行渐进式的对话、妥协、重构,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壮族道教,即所谓的“道公教”。
遗存着浓重巫色彩的道公教在其仪式过程中更是借助大量的巫术手段,通过符咒、音声、舞蹈等手段,祈求于超自然力对人、物、事施加影响、给予控制,以驱逐鬼邪、控制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力的平衡与和谐,到明朝中期已形成具有壮族特色的壮族道教。
到了近现代,广西地区的壮族普遍崇奉道教,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道公。
这些道公主要的职能有:超度亡灵、祭鬼招魂、勘舆择日、算命卜封、打醮消灾等。
道公是不用出家,不用吃素,忌食牛肉、狗肉,禁杀牲,可以娶妻生子,无寺院和固定组织。
壮族道教祭祀的仪式、信仰、音乐都与中原道教中祭祀的仪式有所不同,并在发展的五百多年时间里,分成“男道”和“女道”:“男道”道袍前扣,“女道”侧扣。
当然,“女道”并非全是女子,而是这时期其大道公是女子,所以就流传了,仪式也有所不同:在对亡灵做祭祀时,“女道”要求过世者亲属不能坐下,而“男道”则相反;音乐大体相同,至今在广西流传了五百多年。
二常用的道教祭祀仪式音乐道教祭祀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
广西合山市壮师剧音乐调查报告
广西合山市壮师剧音乐调查报告作者:徐瑞奇来源:《歌海》2016年第01期[摘 ; ;要]壮师剧是广西壮族主要剧种之一,是壮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
通过走访广西合山市,对这一剧种进行田野实地考察,描述并分析其历史渊源、音乐特点及其相关民俗仪式,对壮师剧的传承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合山;壮师剧;唱腔;角色;器乐壮师剧古称师公戏,是广西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
该剧种从贵县流传到合山,至今已有100多的历史。
它融合各种民间舞蹈、音乐曲调、故事歌谣和表演技艺于一体,现今成为壮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戏剧形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
20世纪70年代合山市境内壮师剧遭到禁演。
1976年复兴。
1988年后其发展得到合山市政府的重视与保护。
然而,在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传统民族戏剧的生存、变迁、传承、发展的状况如何?笔者从2014年3月至4月,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对这一剧种的生存及发展进行实地调查。
在合山市文化馆馆长黄勇军及合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吴海强的陪同下,采访了仁义村上里屯的潘正兰、新欧屯蒙元清两位壮师剧传承人及蓝秀迪、谭燕萍、韦新贵、阮必英、陆仕爱等多名民间艺人和壮师剧成员。
所得资料为研究其历史文化起源、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关于地理、历史、习俗合山市地处红水河之滨,东、西、南与来宾市兴宾区毗邻,北与忻城县接壤,南距首府南宁市168公里,北距柳州市97公里。
合山市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辖一镇两乡,共有29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人口14.3万,其中壮族人口占63%。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石灰岩溶蚀盆地和丘陵谷地,有两个9万多亩的准平原,土壤多为第四世纪红土母质,土壤肥沃,宜种粮蔗果等作物。
合山市属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6℃,无霜期320天左右,年降雨量1203.9-1719毫米;有林面积约7万亩,森林覆盖率15%,主要种类有松树、杉树、桉树、榕树、竹子等。
合山壮师剧是在师公仪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民间戏剧,是梅山教壮族化了的宗教。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壮族师公戏研究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壮族师公戏研究作者:覃鸿生来源:《歌海》2016年第04期[摘要]壮族师公戏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戏剧艺术形式。
通过对来宾市兴宾区壮族师公戏所依存的环境、历史脉络、音乐本体等进行考察与研究,探索其音乐形态的特征所在,思考其传承和保护的路径,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设想。
[关键词]壮族;师公戏;形态特征;传承发展一、兴宾区壮师戏的依存环境兴宾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总面积为4364.1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108°44′- 109°36′,北纬23°16′- 24°04′,北回归线穿过该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温度较高,冬春干旱,夏秋多大暴雨。
2002年撤县改区后,辖3个街道、6个镇、14个乡,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3个民族近100万人口。
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68.32%,汉族占30.47%。
其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玉米等。
其中,种植甘蔗是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溯,今兴宾区(原来宾县)建制最早的历史年代在秦朝,当时地属桂林郡。
唐武德四年(621)称文安县,后改称乐沙县。
乾封二年(667)改称怀义县。
到了天宝二年(743),改为来宾县,隶属于严州,并一直沿用此称谓至现在,2002年后称兴宾区。
宋朝属于象州,元朝属象州路,明朝后开始隶属柳州府。
到了民国时期,来宾县曾属柳江道、柳江区、柳州民团区等。
1949年12月,建立人民政权,来宾属柳州专区。
1952年属宜山专区。
1955年,宜山专区改名为柳州专区,来宾归属柳州专区。
①2002年12月28日,撤销原柳州地区及柳州地区来宾县,新设地级来宾市和来宾市兴宾区。
2010年行政区域划为4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和14个乡。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分布最多的区域,其次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形成大聚居小杂居的分布格局。
壮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
壮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壮族师公戏是中国壮族传统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被誉为“壮族的昆曲”。
它源于壮族的宗教仪式,以壮族语演唱,并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师公戏通常在寺庙或祠堂中表演,以纪念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演员们头戴花冠,身穿鲜艳的衣服,面容神秘,道袍下摆长及地面。
他们手持道杖,手腕上佩有铜铃,以及一种被称为“舝”的鸟翅。
壮族师公戏的演出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开场、宗教仪式和正剧。
开场部分称为“仪场”。
演员先奏乐器,随后进行形式多样的舞蹈,如传统的“兴寺”舞和“舝”舞。
这些舞蹈通常以翩翩起舞的方式展现出壮族人民的热情和祈祷。
随后是宗教仪式,包括祈福、祭祀、拜幕等环节。
演员们将道冠放在主神前,祈求保佑。
然后他们对神灵进行祭祀,向神灵献上食物和酒,以示虔诚。
正剧部分是整个师公戏的重头戏。
这部分通常包括各种剧目,如战斗剧、爱情剧、武术表演等。
演员们通过舞蹈、表情和动作来演绎剧情,展现壮族文化的特色。
剧目通常选取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通过形象的表演来传达道德观念、文化价值和社会风尚。
在师公戏的表演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壮族师公戏的音乐特点是多声部的合奏。
演员们用一种特殊的声腔演唱,称为“嘉演”,并伴以乐器的演奏。
常见的乐器有板胡、锣鼓、圆箜篌、板筝等。
音乐旋律优美、奔放、富有节奏感。
除了音乐和舞蹈,师公戏的表演也注重化妆和服饰。
演员们会化浓妆,戴花冠,穿戴绚丽的服装。
在演出中,他们通过各种精美的道具和装饰物,如剑、鞭、魁金鞭等来增加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壮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宗教色彩。
它不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师公戏的表演,人们可以领略到壮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也可以感受到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畏。
师公戏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壮族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
[ 摘
羽
要] 有关师公教仪式音 乐的类型 划分 , 一直存在 着“ 内人” 师公 ) 局外人” 师公教音 乐的研 究者) 局 ( 和“ ( 的不 同定位 , 而在师公教仪 式音 乐类型划分上 , 从 形成 出 自于师公们的“ 内说” 出 自研 究者们 的“ 局 和 局外说 ” 两种观 念。从局 内人和局外人 的不 同角度 , 梳理仪式 中的音 乐类型 , 对仪式 中的音声 内容所携 带的体裁 分类因素进行探讨 , 这既是在音 乐本体 范围内对师公仪式音 乐进行横 向比较 的前提 , 同时也是 对仪 式音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壮 壮
壮 壮 壮
师徒 师徒
师 徒 师 徒 师 徒
无记录 无记录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黄 明安 罗喜升 第八代 罟 罗喜财 覃喜身
韦 喜 旺
男 男 男 男
男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录
无 记 录
壮
壮 壮
壮
壮 壮
住 址
中平镇架村
中平镇架村 中平镇架村
无记录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师徒
师徒 师徒
师徒
师 徒 师 徒
第三代
第 四代
第五代
第 六 代 第 七 代
金
显 明
罗金龙 罗显荣
罗显凤 罗 显 高 覃 明章
男 男
男 男 男
无记录 无记录
壮 壮 壮 壮
壮
师徒 师徒 师徒 师徒
师 徒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录
无 记 录
特别 推荐
芒
代别 第九代 字辈 胜 法号
罗 胜 壬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无 记 录
民族
壮
传承方式
师 徒
住 址
无 记 录
罗胜世
覃 胜 贤
男
男
无记录
无 记 录
( ) 式 的参 与者 一 仪
集 的金额从几 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根据筹集到的资
金多少 , 决定 打醮仪式举 行 的天数 , 三天 、 天 、 五 七 天不等。“ 打醮 委员会 ” 是整个仪式 的负责人 , 村民 是仪式 的发 起者 , 因此 , 他们在 整个活 动 中都 是不 可或缺的重要 角色之一 。 吉 E择定 、 l 资金齐 备之后 , 是师公班 子 的邀 便 请 。在村里 , 村民大都虔诚 的信奉师公教 , 在师公班 子的选择上他们一直秉承着“ 法力高强 、 口碑好 ” 的 原则。许多年来 , 村的平安醮一直 由罗姓师公队 架 承揽 , 该师公班 子成 立距今 已有 17年的历 史 。其 7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 录 无记录
无 记 录 无记录 无记 录 无记 录
罗永结 罗 永 胜 罗胜龙
罗 永 和 罗永高 廖 日龙 韦 共 神
第十一代
第十
胜 水
日 , 盐 、
,
二代
第 十 三 代 第 十 四代
罗应缘
第十五代 应 罗应福( 最仁 ) 罗应法 韦应法
吉 日, 并筹集资金。打醮所用 的资金 , 一部分 由架村 “ 政” 款 , 财 拨 另一部 分则 主要来 自村 民 的捐 款 , 募
来 宾市象 州县 中平 镇架村 位于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的腹地——桂 中地 区 , 至今仍保 留有“ 打醮” 式 仪
的活体 文本 , 仪式质朴 、 音乐成分丰 富、 留形式 完 保 整。 0 5年夏季 , 20 架村普降暴雨 , 村里发生严重洪涝 灾害 , 多间居 民房被 冲毁 , 民们认 为是触 怒 了雷 村 神和龙神 , 所以决定 打醮酬神 。
师 承 表 如下 :
打醮是宗族 性质 的集体活 动 ,通 常 以村为 单 位, 大型 的打醮仪式则是几个 村联合起来举行 。笔 者此次调查的打醮仪式为架村 的单独 活动 , 像往 常 的 “ 醮” 样 , 里为 此组建 了以村 长为 会长 的 打 一 村 “ 打醮委员会 ” 他们主 要负责策 划活 动 、 , 邀请师 公 和筹 备资金。在“ 打醮 ” 仪式开始之前 的一个 月 , 村
是 仪 式 进行 的主 体 核 心 ,在 仪 式 进 行 中 , 8到 1 2名
第十六代
第 十 七 代
覃 克成( 姓名 ) 韦贵材 ( 姓名 )
黄 世军 ( 名 ) 姓
男 男
男
13 9 7拄 14 9 7拄
17 9 5正
壮 壮
壮
师徒 师徒
师 徒
中平镇架村第三生产大队 中平镇架 村第二生产大队
寺 村镇 林 塘
师公 是整个打醮仪式 的主持者和执行者 , 他们
罗绍 基 ( 名 ) 姓
男
男 男 男
男
1 2 年 93
12 9 6年 13 9 3钲 13 9 5拄
15 94缸
壮
壮 壮 壮
壮
师徒
师徒 师徒 师徒
师 徒
中平镇架村第三生产大队
中平镇架村第五生产大队 中平镇架村第三生产大队 中平镇 架村第一生产大队
中平镇 架 村 第 四生 产 大 队
乐进行 文 化 阐释 的 必要 前 提 。
[ 关键 词] 壮族师公教 ; 打醮仪式 ; 乐类型 音
[ 作者简介] 黄羽, , 女 水族 , 学硕士 , 西民族文化艺术研 究院实 习研究员。 文 广
一
、
象 州 架村 壮 族 师 公 教 “ 醮” 式 考 察 打 仪
长负责请 有经验的风水先生进行开课 , 择定 “ 打醮 ”
壮
壮
师徒
师 徒
无记 录
无 记 录
韦胜高 第十代
水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无记 录 无记 录 无 记 录 无记 录
无记 录 无记 录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壮 壮 壮 壮
壮 壮 壮 壮
师徒 师徒 师 徒 师徒
师 徒 师徒 师 徒 师 徒
l 代别
l 第一代
第
二代
一
架村罗姓师公 队师承谱系表 Nhomakorabea字辈
朝
法 文
明
法号
罗朝光
罗法轮 罗法会
罗文正
罗 文 玄 罗 明红
性. 另 J I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出生年月
11 正 82
无 记录 无 记录
无记录
无 记 录 无 记 录
民族 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