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建构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用于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 创设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自然现象、实际操作等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科学现象,并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播种、观察植物生长、测量生长的高度和叶片数量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建构植物生长的科学概念。
2. 引导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石头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小石子会沉到水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浮力的科学概念。
3. 实施探究型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型学习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通过实施探究型学习,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实际探究科学现象,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或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凸透镜、平凸镜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从中建构光的反射的科学概念。
4.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画、视频来展示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天气变化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从而建构天气变化的科学概念。
5.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重建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概念重建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中开始关注认知发展观的培养。
在小学生的观念形成以及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重建概念,以对概念有新的认识。
本文针对概念重建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概念重建模式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科学概念令小学生难以理解。
必须面对这种学习状况,仅仅依赖于多次反复是不够的,不仅提高的速度慢,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把握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会更深入其意识中,对原有知识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就是概念重建。
一、概念重建的内在涵义1.在日常积累生词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概念产生。
日常概念是较为常见的,需要小学生掌握,但是,科学概念的学习会令其费解,对于概念的内容无法准确掌握。
要将这些概念用小学生的语言来解释,用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内容解释,引导他们重建基本知识结构。
2.它是通过概念的内涵在科学教学中应用,构建新的概念模式。
形成科学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建立在科学的日常概念基础上。
当新的科学概念形成后,就会让学生对原有的概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通过相应的转化,就可以对新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二、概念重建模式的步骤1.目的性参与。
这是概念重构教学的初始阶段,目的是为建构概念设置教学场景,帮助学生开发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种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可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试着让他们对概念进行猜测,并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或想到的问题,然后引导小学生发现概念,并导致他们对概念的认知产生矛盾。
例如,在“水,蒸汽”课上,老师先用反例引导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产生矛盾,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探索意识:让孩子拿着水,在手背揉搓,看看是不是会产生热量,之后观察水蒸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水蒸气的过程,对其特性可以进一步了解。
2.探究方面的指引。
多数学生互相合作讨论,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制定相应的探究方案,最后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通过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在小组中进行沟通。
新课标基础上小学科学课程的概念构建及其教学价值
新课标基础上小学科学课程的概念构建及其教学价值概念构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概括、归纳和理解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概念构建十分重要,它既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概念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的框架。
科学知识是复杂而庞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通过概念构建,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就能更加系统和有序,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概念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索的思维方式。
概念构建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概念构建,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象,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概念构建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只有通过概念的构建和整合,学生才能够从中发现新的联系和规律,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
概念构建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概念构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和实践来理解和巩固知识。
这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
而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观点,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概念构建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的框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概念构建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以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学生也要主动参与概念构建的过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研究
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是指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以前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逐步形成新的科学概念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基于前概念的低年级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建构科学概念:1. 创建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物体、图片、实验等方式创造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动物的概念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动物,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动物,并与他们的前概念对比,形成新的科学概念。
2. 引导观察和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积累和验证科学事实。
在学习物体的浮沉原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把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物体浮沉的原理,建构科学概念。
3. 探究和讨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讨论来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等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通过这个过程来建构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科学概念。
4. 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将学习的科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在学习太阳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并解释太阳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通过引导和解释,让学生逐步接受正确且科学的概念。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个体化的教学,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促进他们的科学概念建构和思维发展。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9年第1期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
科学教学则是要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呢?下面谈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一些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科学概念的建构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前概念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形成的大部分的概念都是前概念,由于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导致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时,通常不容易舍弃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有时甚至对正确的概念加以排斥,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及时的纠正,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
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时,需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有充分的了解,善加利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能够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如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灯泡的结构,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然后教师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亮了?”。
学生的回答如下:生1:电流从电池正极或负极流到小灯泡,小灯泡亮了。
生2:电流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再流到小灯泡里。
生3: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流出到小灯泡里一碰,小灯泡就亮了。
生4: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导线、流到电池负极,形成一个循环,只要小灯泡接触到电流就亮了。
对于学生的这些想法,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静静地倾听。
同时迅速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为下一阶段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做好准备。
二、加强科学探究的指导科学探究主要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掌握科学概念的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 突破前概念 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育突破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要构建科学概念就得突破前概念,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突破前概念,经过学习探索构建科学概念,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D.K.Nachtigaii教授说:“我们对前概念了解得越多,思维结构转变的过程认识越深,就能越成功地把它们转变为科学概念,也就能更有效的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也就达到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之目的”。
在哲学层面上来讲,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共性也就是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便形成概念,能够反应出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特性,这就是概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也就是直接获取知识的过程,通俗的说比方学生在学校上科学课之前,他们的心里并不是一张白纸或空瓶子,而是充满了影响学生观察和理解的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原有概念这就是前概念。
前概念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指的是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取舍、创造、协调、扬弃、再分配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突破前概念,就是要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相关“前概念”所反映的现象,利用归纳引入法、演绎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实验引入法等手段,通过实验、现象观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进而克服片面和不足,排除干预和错觉,消除表面经验积累,来达到校正和引导学生建立完整、准确的科学概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前概念在人脑中经过长期限积累,是学生对生活的第一认知,前概念是长时间、经验性、直接性潜移默化式形成的,是生活痕迹的积淀,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当老师传授学科科学概念给他时,这些学生会马上联想他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如不加以及时引地导,将干预着科学概念的建立,最为典型地表现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时,前概念马上会表现出来。
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重建的运用实践探微
一
计划的制定 ,再通过 实验来证明,并进行 资料的收集,从而得 出结 论 。最后 , 小组 成 员还 应 对得 出的 结论 进 行 交流 和 讨 论 , 并对结论进行初始阶段 的分析和解释 。比如 , 在讲到 《 光和影》 这一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需要什 么条件 ?小组成员根据 问题 ,来进行相关环节。在这一
前科 学概 念 ( p r e . s c i e n c e c o n c e p t i o n ) 或前 概念 ( p r e c o n c e p t i o n ) ; 二是在科 学教 学过程 中,通过揭示概念 的内涵而形成 的概念 ,
三 、进 行 交流 模 式 的构 建
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对光源概念的理解 , 接 着,教师应
让学生进行 实验 ,让他们通过光源位置的改变 ,来进行物体影 子的测量。经过实验 过后 ,学生就能意识 到物体影子的长短 、 方向随着光源位 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从 而对光和影有 了一
个 更 为深 刻 地认 识 。
是在 日常生活中通过积 累经验 而获得的概念 ,这类概念称为
课程 教 育研 究
教育 研究
小学科 学教 学 中概念 重建 的运 用实践探微
黄海彬
( 福建省泉 州市泉港 区涂岭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 6 2 1 1 5 )
【 摘要 】 概念 重建模式在小学科 学教 学中的有效应 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方 面具有 良好 的促进作用。小学科学教学 中概念重 建的运用 实践 ,要求参与过程应 带有 目的性,注重促进探究 能力 的提升,要进行 交流模式的构建,注重对 学习内容的拓展 。通 过概念重建模 式在 小学科学中的应用 ,能够帮助学生的知识 实现优化和升级 ,使错误的知识得到 改善 ,新 的知识结构得 以构建, 对促进小学科 学课 堂教 学质 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 非常重大的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小学 科学 概念重建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2 9 . 0 0 5 8 . 0 1 作为 学生能够顺利进行 中学学习的基础性 学习基地 ,为 了顺 应 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小学教育逐步实现从应 试教育到素质 教 育的转变。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分支之一 ,不仅 能 保证 学生对世界 、社会和 自然的好奇心,更能让学生养成 良好 的科 学思维习惯 , 促进他们认识能力、 探索能力的提升。那 么, 如何促进小学科学课 堂的高效发展 ?实践证 明,概念重建模 式 在 小学科学教 学中的有效应用,对教学质量 的提升方 面具有 良
用STEM理念改造小学科学教学
用STEM理念改造小学科学教学随着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理念的普及,小学科学教育也需要跟上潮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STEM理念是一种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跨领域的知识架构,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一、强调实践探究STEM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探究,探究过程是发掘和认识事物的关键。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尽量将实践探究融入教学中。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实践来感知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营造团队协作氛围在STEM教育中,团队合作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比如,让学生小组完成一个实验或课题调研,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讨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入VR等新型科技科技是STEM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VR(虚拟现实)等新型科技介绍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切身体验科技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比如,让学生通过VR技术参观自然风光、探索科技发展历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奥秘。
四、关注实际应用性STEM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实际应用性,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五、注重情境创设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在STEM教育中,情境创设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比如,用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中解决问题等。
综上所述,将STEM理念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1. 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讲解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者细胞分裂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2. 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动物分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归纳不同动物的分类特征,建构科学概念。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们共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探究某个科学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合作,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互相帮助和补充思路,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4. 图像化教学法:通过使用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具,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时,教师可以使用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行星的运行轨迹和相对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5. 对比分析法:将相似和不同的科学概念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时,教师可以将两种或多种动物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学科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研究
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研究科学概念建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低年段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中,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科学概念建构。
前概念是指学生已有的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经验、观念和认知。
在低年段的小学生中,他们对于科学的认知主要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上。
他们对于重力的认知可能是通过物体掉落时的观察和经验得到的。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观念对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概念。
在科学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学生经验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建立科学概念。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时,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对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或故事,将科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及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和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低年段小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与学生生活经验对接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建立科学概念。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STEM理念改造小学科学教学
用STEM理念改造小学科学教学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STEM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STEM教育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综合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针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如何运用STEM理念进行改造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是以纯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 passively 铭记和运用科学知识,而缺乏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的能力。
而STEM教育强调的正是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它注重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如何跨学科地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时候,可以引入数学的测量和统计植物生长的数据,引入工程知识设计植物生长环境等。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相融合,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我们需要倡导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
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验项目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物质的状态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过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中感知科学的奥秘,还可以在实验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STEM教育强调的还有学以致用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科学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如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将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学中概念建构的方法及策略
探究科学规律 、建构科学理论 : 引导学生把概念放 到相应 的情境中去理解 , 从 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 与科学探 天 的联 系 。 的基 石 ,在学科知识体系 中占 : 而使学生头脑 中的概念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 究 有 着 “ 生 而必 然 ”
据 了极为重要 的地位。科学概 ・ 相应情境相联 系的。 念 的建构是学生学 习 、 理解 、 ‘ 掌 2“ . 前概念 ” 的迁移
1 系生 活 , . 联 感受 现象 , 了解物 质的 质
属性
教师 出示三组物品:水和洒精 ;木块和铁 握科学知识 和规律的关键 。著 : 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 ,学生能否建立 块; 冰块 和豆腐 , 问: 提 你是通过什 么方法将它 名物理学家李政 道在回答怎样 : 的概念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的认知结 构 新 们区别 出来的? 通过 讨论得出: 气味、 导电性 、 颜 浙 才 能学好 物理 时就 曾强 调 : 一 学 中的“ 前概念” 学习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 , , 从而
语文教学 “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 、 感受、 分析 、 的荷叶或生 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 面。若发 问一句 :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 ‘ “ 群 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 注学生思考问题 的深 起来,想像朱 自 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 ‘ , 这说明什么j” 童’ 学生马上想到“ 贫困”再一 ,
种能力” 。正是有 了想象 , 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 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韵荷塘美 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 的伏笔 ,进而深刻 理解作者 就是通 过描写他 本身 的痛苦来表 达
思维 的约束 , 以大胆 、 奇特 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 景中 ,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 中 的途径。所 以说 , 想象构成 了创新的基础 , 是一 得到了复活。
分析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5 年7 月 上旬 刊
生能 够 更好 地进 行 学 习 . 获得 相 关知 识 四、 理论 联 系实 际 。 寻求 兴趣 来 源
科学・ 自然
激 发 学 生进 行 自主 思考 分 析 的主 要 阶 段 . 所 以. 对 于 要进 行 教 师 指 导 实验 外 . 还 可以 任命 相 应 的 组 长和 组 员 . 使 得 每 个 组 员都 可 以轮 一 次 实验 . 提 高 学 生 的主 动性 和 自主 开 发 性 . 激发学生学习 生物课 程 的 兴趣 . 使 得 学 生培 养 爱分 析和 爱探 究的特 点 三、 建 造 自主 和谐 的 课堂 氛 围 身 为一 名 生 物教 师 .要 对 学 生的 相 关 兴趣 和 特 点 有 一定 的 了解 . 关 心 学生 生活 上所 遇 到 的 问题 . 爱护 学生 的 个性 和发 展 , 帮 助 学生解 决 难题 而这 些对 于刚步 入初 中的 学生 来说 . 是 可 以起 到 爱屋 及 乌 的效 果 的 唯 有 经过 长期 的不 懈努 力和 学 生进 行 沟通 和 交流 . 才 可 以做 到 对 学 生的 成 长 和 学 习知 根 知底 . 帮助 学生 发 现 问题 . 解 决问 题 . 提 高学 生的 自主 性和 积极 性 。 因此 . 对 于课 堂 的氛 围建造 需要 以 下 几点 : 第一 , 放 下架 子 , 师生平等, 让 学生 接 受你 第二 . 平 易近 人 , 使 学生感 觉到 教 师 的温 柔和 可 亲。 第三 , 课 堂教 学 当 中应 富含 情感 , 使 学 生保 守激情 的 熏 陶 第 四 . 对 学 生充 满耐 心 . 理 解 学 生对 问题 的 不懂 第五 . 经 常鼓励 和 激励 学生 , 提 高 学生 的 自信 心 第 六 . 允许 学生保 留和 自己不一 样 的观 点 . 在 讨 论 学 习 中不给 学生脸 色 教 师 和 学 生要 在 相 互 学 习和探 讨 中成 长. 进 而 激发 学生 学 习的兴 趣 , 形成 一种 自主和 谐 的氛 围, 使得 学
分析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5年7月上旬刊分析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秦江(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最近这几年,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由认知发展角度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前,已获得各方面的概念,科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学生重新构建当前的概念。
本文分析了重要概念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概念重建教学方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案。
【关键词】概念重建小学科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67-01一、什么是概念重建一般来说,概念形成途径有两种模式,两种概念是有着实质的联系,且关系非常复杂。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获得,不用通过专门教学形成,这种概念称之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但是有的学者将这种日常概念称为另类概念。
这一种概念是小学生用来解释周围环境、世界知识的基础知识结构。
第二,是科学教学中所形成的,是通过对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称之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以日常概念为基础,在科学概念形成时一定要依靠学生原来的日常概念,通过相应的转变、重建才能形成。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要涉及非常多的科学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法一蹴而就,而要通过多次、重复的慢慢提升,学生要运用自己原已掌握的知识,将这些知识内容更深入发展。
这种过程就是优化、修改原有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即概念重建。
重建可让学生原掌握的知识以及结构间发生内在的变化,这种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可真正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达到开放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概念的重建方式流程概念重建的教学方式是以日常概念作为基础的,主要是以合作方式来进行组织,以探究式为基本学习方法,此方式突出的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1.目的性参与目的性参与是概念重建教学的开始阶段。
其目的在于构建积极的、具有驱动性的教学情景,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明确且有价值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概念建构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概念建构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杨春华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12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性质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
科学认知作为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就使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基本理念中,《标准》也指出要坚持“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建立科学概念就必然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任务。
以探究为核心,“探”就是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表象,“究”是比较、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
学生只有在探究中借助观察和实验,通过比较和思考,才能建构起科学的概念。
下面就谈一谈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科学概念建构是对学生前概念的重建,探究是重建的抓手建立科学概念不是简单说得出知识点叫什么名字,而是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概念所指向的事物也不是学生完全陌生的,在小学阶段其所指向的事物多是学生好奇感兴趣的或身边生活中接触频繁的。
学生对这些事物已有的认知就是他们的前概念。
这种前概念,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在新的科学概念面前至少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科学概念的建构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片面的前概念的重建或修补。
这种重建或修补以及抽象的思维又是建立在诸多的具体观察和实践基础之上的。
前后相加就是探究的过程。
我们以《溶解》为例来说明科学的概念如何基于前概念并借助探究活动建立起来。
在学习之前已有很多学生能说出“溶解”这个词,也能对一些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不是已经建有溶解的概念了呢?显然不是的。
在没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之前,溶解就是化了,这就是前概念。
“将食盐、面粉和沙子三种物质各一勺分别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怎样?”“食盐会化掉看不见,沙子会沉下去,面粉不太清楚。
”动手做一做,细细观察到底是怎样的,这是第一次探究。
NN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运用
NN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运用——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连仲月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早就已经存在许多迷思概念。
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些迷思概念,进行有效的概念转变教学是必要的。
所谓的概念转变是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
当前,努力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概念转变即应被看成科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纳斯鲍姆、诺维克提出了概念转变的三步教学模式①(简称NN三步教学模式):1.揭示和弄清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
主要通过谈话法、实验法来发现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或了解他们已有的观念。
2.引进与前科学概念相冲突的新概念。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对话,利用特殊文本等来产生认知冲突。
3.鼓励学生对新观念进行评论,并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新的观念图示。
本文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来谈谈NN三步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运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声音》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可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能对原因进行解释。
一、探测认知结构,了解已有概念在“听听声音”一课中,学生已经建立了“物体会发出声音”的①Nussbaum,J.& Novick,N.Alternative frameworks,conceptual Conflict,and accommodation:Toward a principled teaching strategy.[J].Instructional Science,1982,11(3):183-200概念。
在本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回忆这个概念。
接着教师提出活动的任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鼓、钢尺和皮筋发出声音?学生尝试着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运用概念图,完善学生认知结构l通用版
运用概念图,完善学生认知构造论文摘要: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不能掌握根本的科学概念,将会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开展。
在复习阶段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看到各个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一个个科学概念形成完好的认知构造,这样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性,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促进整合过程的形成,进展有意义学习。
关键词:小学概念图教学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一。
这些科学概念不仅是组成科学教材的重要根本元素,也是开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没有坚实的科学根底,开展学生的才能、培养他们正面的科学情感态度,将是一句空话。
但是,我们反对让学活力械地背一些定义,为此,我们就试着将“概念图教学法〞引入进来,以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所谓“概念图〞,简单地讲,就是用图表形象地把单元中包括的所有概念,用连接词以及箭头把它们联结起来,使学生可以比拟清楚地看到各概念之间的联络,促进学习正迁移和意义学习的发生,从而进步学生的学习效率。
特别是在单元复习阶段,制作出比拟完好的概念图,可以使概念图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脚手架。
老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准确而较充分地认知科学概念后,就可以利用概念图,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构造,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这样可使学生在运用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且从中还可以“创造〞新的知识。
于是我们尝试在复习阶段对单元概念进展整理与提升,制作并利用概念图进展教学。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进展梳理、拓展以及重新建构,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迁移、才能开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而将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应用到科学复习中,让学生绘制概念图,他们可主动参与知识的回忆与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到达灵敏迁移知识的目的。
一、学习从材料中选取概念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概念。
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历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概念重建教学模式实施的一般程序为定向参与、引导探究、建构交流、解释拓展、反思评价。
其实施策略有:调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培养科学过程技能;鼓励学生做出解释,生成概念;提供反思与概念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概念重建;小学科学教学;运用近年来,西方科学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已经获得各种另类概念(前科学概念),科学教学就是要帮助他们重建现有的概念。
本文分析了概念重建的内涵,进而提出概念重建教学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案例与策略。
一、概念重建的内涵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儿童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是不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概念,这类概念被称为日常概念(dai1y concept),也称之为前科学概念(pre-science conception),但更多的学者将这些想法称为另类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s);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属于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1] 。
这两种概念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另类概念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2]。
学生的概念学习、发展过程不可能绕开学生头脑中的另类概念,相反,必须依靠学生原有的另类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和重建,形成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重复多次,螺旋上升的,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将它们发展到更深入、更抽象的层次。
这一过程涉及修改原有知识获得新知的学习——概念重建。
重建可以表征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或特定的知识结构之间联系方式的变化(Rumelhart & Norman,1981)[3]。
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发展,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概念重建模式的步骤概念重建教学模式是以另类概念为前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重建为根本目的的循环性学习过程。
该模式突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控性。
1.定向参与定向参与是概念重建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
它的主旨是创设积极的富于驱动性的教学情景,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明确并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做出预测或猜想,并讨论和交流他们的预测与解释,旨在暴露学生的另类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引导探究在此阶段,学生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作出猜想和预测,设计并制订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或实施调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处理数据资料,思考证据与结果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3.建构交流这一阶段是建构新的认识和初步形成解释的过程,也是使有关概念、原理或技能变得易懂、可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学生不同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斗争。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和明确自己的已有概念和认识,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一致与差异。
4.解释拓展这是学生用前一阶段刚刚获得的科学概念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验证、应用、巩固的过程。
当学生获取了新的认识后,必然需要经历一个解释和精致概念的过程。
通过这个阶段,新旧经验经相互作用与联系得以整合,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同化与顺应得到发展,新获得的概念、过程或技能得以精致。
5.反思评价可随机依教学进程展开,也可在拓展阶段之后进行总结性的反思与评价。
学生的自我反思是最关键的,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内的相互评价是最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既针对自己探究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知识建构过程、探究活动的态度、合作的情况、学习的感受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
三、概念重建教学模式运用的案例分析概念重建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
现以教科版三年级“水和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定向参与教学中首先运用反例引发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始,教师可设计“观察水蒸气特点”的活动如下:师:请每一位小朋友沾一点水在手背上擦一擦,同时仔细观察小组中湿的黑板、湿手帕上面的水蒸发变为水蒸气。
看一看我们能看到水蒸气吗?(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师:小组讨论:看到水蒸气了吗?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生:看不到水蒸气。
生: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看不见、摸不着。
生:像空气一样,水蒸气是气体。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了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入的“发现”过程,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扩充,对水蒸气的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情境很自然地引发了儿童原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强烈冲突: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白汽,以前总以为它就是水蒸气(前概念);现在发现水蒸气却应该是“看不见的”。
面对新现象与概念之间的差异,儿童渴望寻找新的理论去作出解释,去消除冲突,这正是实现科学概念转变的重要基础。
2.引导探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就应该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活动过程,以收集大量的事实,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
“水和水蒸气”一课主要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探究水的蒸发“蒸发”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第一个概念。
探究水的蒸发活动如下:师:(投影幻灯片)玻璃鱼缸装了半缸水,红色的横线表示水的高度,能看明白吗?师:(投影显示鱼缸里的水逐渐减少)这些分别是第一天白天、第三天晚上、第七天白天、第十天晚上、第十五天白天拍的鱼缸的照片。
水为什么越来越少了?生:水蒸发了。
生:再过几天水会干了。
师:你能举举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例子吗?生:我晚上洗的红领巾,第二天早晨就干了。
生:妈妈洗的衣服晒出去,不久就会干。
生:用湿抹布擦桌子,过一会桌子上的水就变干了。
生:拖地拖完,过一段时间地上的水就干了。
师:水慢慢地少了、慢慢地干了,变成了水蒸气,刚才小朋友已经说了,这种现象叫水的蒸发。
在这个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基于真实的情境,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在积极互动中体悟和把握“蒸发”概念的内涵。
探究活动二:探究水蒸气的重要特点——凝结“凝结”是本课需要学生理解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探究水蒸气”凝结”特点的活动如下:师: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我们继续进行研究。
每组两只相同的杯子,装着相同多的温水,同时盖上玻璃片,但是一块是热的,一块是冷的,观察产生了什么现象?(热玻璃片是教师放在玻璃台板上已经加热的,各小组领取材料后进行观察活动。
)生:在冷的玻璃片上有雾。
生:我摸了一下,是小水珠。
师:大家都摸一摸,是什么?生:小水珠。
师:小水珠从哪里来的?生:杯子里冒出来的。
生:水蒸气变成了小水珠。
生:温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玻璃,变成了小水珠。
师: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物体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凝结。
讨论过程中,有学生仍回答“白汽是水蒸气”,但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否定——理由是,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在争论一番后,学生们能解释“白汽是小水珠”。
这一设计,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去领悟,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探究所带来的快乐,同时,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特点。
3.建构交流概念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概念本身,还要触及到支持概念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通过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也可能发现问题,补充、修整、发展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学生经由小组讨论、对比、解释彼此的前概念的异同,并与教师的意见交换、沟通,进行同化与顺应,以发展概念或促进重建概念。
4.解释拓展要使新概念真正地成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还需要能够运用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解释。
因此,在新概念建立以后,还要提供对科学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在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蒸发”和“凝结”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最终能够解释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并通过使用玻璃片收集、喷壶喷洒等方式进行验证,真正实现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
5.反思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认同后,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发展与完备。
评价要做到多种形式评价的结合,从而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通过评价获得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必要信息。
四、实施概念重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1.调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重建是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基础、为生长点的。
因此,在教学中调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它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先入之见”。
一般可以通过提问、访谈、问卷调查、制作概念图等方式来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定向,而且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科学概念尝试解释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引导学生探究,培养科学过程技能概念重建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过程技能,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为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4.鼓励学生作出解释,生成概念解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经验开始抽象化、理论化,使其成为一种可交流的形式的过程和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内部加工,总结概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前一阶段获得的直接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生内部的加工过程结束后,通过交流讨论,全面认识各种表征的意义,促进将原有的前科学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
5.提供反思与概念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和整合,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改组,从而重建自己新的知识网络和概念结构。
通过多种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运用自己习得的概念。
参考文献:[1]王岳.小学科学教育中儿童概念学习问题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1994(3).[2]Wellman H.M.,Gelman S.A.Congnitive development:Foundational theories and core domains [J].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1992(43).[3]Rumelhart,D. & Norman,D. Accretion,tuning,and restructuring:Three modes of learning[A]. J. Cotton & R. Klatzky (Eds.),Semantic factors in cognition[C],Hillsdale,NJ:Erlbaum,1981: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