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所列篇目卷数的意义

浅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所列篇目卷数的意义

浅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所列篇目卷数的意义鞠!飞(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摘!要]!!《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文献目录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两部著作。

本文通过对两书中所列篇目卷数的分析,认为其具有以下两点意义:一是具有辨体别名的作用:二是反映了当朝官藏书籍的存亡情况。

[关键词]!!《汉志》;《隋志》;辨体别名;存亡情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对东汉公家藏书作出整理并加以记载的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学著作。

班固在整理时继承了刘歆《七略》的体例和思想,从纵、横两方面记载了当时的文献状况。

其内容广泛,包括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天文、历法、占卜等各个方面,可谓是后人步入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阶梯。

而这种著录方式也为后人所推许并积极地实践,《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就是对《汉志》的承袭和发展。

在继承《汉志》优良传统的同时,《隋志》又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以对隋代官府藏书进行更为合理、便利的梳理和汇编。

其内容包罗万象,解题更为详尽,同样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文献目录著作。

翻开《汉志》、《隋志》可以看到,文中所列书目均加有篇目卷数,如“易传周氏二篇”、“诗经二十八卷”、“东记二十三篇”、“子思二十三篇”(以上见于《汉志》)、“礼记十卷”、“后汉书八十五卷”、“曾子二卷”、“玉台新咏十卷”(以上见于《隋志》)等。

对于这些书籍的篇目卷数古人之所以详加注释,自有其道理。

笔者认为其作用有二:一是具有“版本”的功能,二是反映当朝官藏书籍的存亡情况。

下面笔者就略作说明。

一、书目后贯以篇目卷数具有版本的功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技艺》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亡,自冯瀛王始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作者:卓婷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4期摘 ; ;要:《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著作,在著录方面既有传承关系又各具特色。

本文从三部书著录的诗类书着手,分别从它们著录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书目数量、编排体例、编排次序及具体书目在三部著作里的不同存在状况等进行简单比较。

通过比较,对三部书的整体状况有简单把握。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 ; ;《隋书·经籍志》 ; ;《四库全书总目》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反映了中国学术的源头。

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唐贞观年间魏征等编写的《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乾隆年间皇上又组织人编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学著作。

它们是中国古代目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彼此在著录上既有传承关系又各有特色。

现就三部书中诗类书的著录情况进行简单比较。

三部书在性质上都属于综合目录,其中《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又属于综合目录中的史志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属于官修目录。

《汉志》是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录,在分类方法上,《汉志》采用六分法,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隋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总目》继承了这一分类法。

《隋志》和《总目》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编排。

诗类书在《汉志》中从属于六艺略,在《隋志》和《总目》中则从属于经部。

在编制体例上,《汉志》、《隋志》的部类后面有小序而篇目下面无解题;《总目》小序和解题都有,解题详细地揭示了图书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可以为研究提供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类 方法 上 , 《 汉志 》 采 用 六分 法 , 其 内容分 为 : 六艺 、 诸子 、 诗 赋、 兵书 、 数术、 方 技六略 。 《 隋志》 确立 了四部分 类法 , 《 总 目》 继承 了这一分类 法 。《 隋志》 和《 总 目》 将 图 书分 为经 、 史、 子、
集 四大 类编排 。诗类 书在 《 汉志 》 中从属 于六艺 略 , 在《 隋志》 和《 总 目》 中则从属 于经部 。 在编 制 体例 上 , 《 汉 志》 、 《 隋志 》 的部 类后 面 有小 序 而
三家 , 二百 九十 四篇 。顾 实《 汉 志讲疏》 : ‘ 今计施 、 孟、 梁丘 今
文 经及章 句共三 家 ……合计 适符 十三 家之 数 。其施 、 孟、 梁 丘 三 家经 三 十 六篇 除 图不 计 外 ,故 合 计适 得 二 百 九 十 四
篇 。” 关于数量 不一致 的问题 , 《 注 释汇编 ・ 序 文》 也 提到 : “ 师
诗类 “ 凡诗六 家 , 四百 一十六 卷” 。陈国庆《 汉书・ 艺 文志注 释 汇编》 ( 以下 简称注释 汇编 ) 按语 : “ 今计六 家 , 四百一 十五卷 , 少一卷 。 ” 但是在 《 汉志 》 中只有 鲁 、 齐、 韩、 毛 四家诗 。 不过《 注 释汇 编》 做 出 了解 释 : “ 按: 周 寿 昌汉 书注 校 补 : 六 家者 , 鲁、 齐、 韩、 后氏、 孙氏、 毛 氏也 。然后 氏故舆传 、 孙 氏故 舆传仍说 齐诗也 。 实 则止 四家。” 至 于卷 数 , 我 据《 汉 志》 的记 载亲 自统
来。 易 类 书 班 固记 “ 凡易 十三家 , 二百九十 四篇” 。 陈按 : “ 计 十
总 目提 要》 , 它是 我 国古代 最大 的一 部 目录 学著 作 。 它们是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1)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1)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1)《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朱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关键词]《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两者也存学术价值;《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只在备书书名下加上简单的注语,注语内容及其广泛,文字精要,多为考辨学术之语。

《汉书・艺文志》小注文字精要,一般皆为十字以内,最少为两字。

其要言不繁、抓住关键。

另外,其注释中汉人且知名者略,前人或名声低者详。

《汉书・艺文志》的小注兼有索引作用,有列传者注明,而且六艺、诸子两略小注较多,其他四略则寥寥无几。

《隋书・经籍志》继承了《汉书・艺文志》有总序、小序、小注的体例,并进一步完善,计有总序一篇,后序一篇,四部类序各一篇,各类小序四十篇,附佛经小序一篇,道经小序一篇,凡四十八篇,可谓完备之至。

其总序详细记述了自春秋时孔子整理古代典籍至唐修《晋书》数千年间我国古籍流散、聚集之历史。

我国古籍所经历的数次灾难和历代对古籍的整理活动在《隋志》总序中都有所反映。

《隋书・经籍志》小序(包括各部类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最见功力。

如其经部各类小序承《汉书・艺文志》作法,叙圣人抒作之意、各家传注及汉至隋各家传授废立情况。

它还将著录书目中一些有特殊意义和价值,而简明小注又难以说明的书目,在各类小序中作特别说明,以明其分类,辨其源流。

而史部各类小序重在说明分类之缘由,如正史类小序记述了《史记》、《汉书》、《j国志》及《东观汉记》的成书过程。

其中某些小序叙述具有史料价值,此外像佛经、道经小序也为《隋书・经籍志》所仅见。

道经类小序述及道经之产生、道经之流传。

佛经类小序述及佛经之产生、佛经传入中国的过程、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及流传。

《隋书・经籍志》采取“今考现存”的著录法反映隋代现实藏书,而把隋代已散佚之本子、已残缺的本子或梁代别本,“约文绪义”,“各列本条之下”(《隋书-经籍志・总序》),作为注文,以资参考。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中小说类文献目录之比较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中小说类文献目录之比较
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做 书》是由东 说” , 指与“ 明达大智” 相对应的“ 浅识小语”即浅薄 , 这两; 具代表陛的书 目都是将“ 强 小说” 归人 汉班固( 公元 3 —_ 2 沥 时二十余年写成。 9年 其 之论。( ( 荀子 ・ 正名》‘ 知者论道而已矣, : 傲 小家珍说 子部。 这种做法综上所述, 始于班固的《 汉志》 , 后一 中《 汉书・ 艺文志》 是师承西汉 目 录学家刘向、 刘款 所愿皆衰矣。 “ ”小家畛说” 小说” “ 即“ 。 知者”智者。 直沿袭约定俗成, , 从而形成中国 学术分类 的固有体 父子校勘当时政府藏书而编撰的 0 、 录》《 七略》 这里,小家珍说” 。 “ 也指与“ 知者论道” 相对 的浅薄之 系。 两部书 目 尽管同为/ } 月, 1 家类 但经过 目 录学 刘歆编撰 的《 ) 卷 , 七略) 7 是我国第一部综合陛的图 言。 由此可见 , “ 小说” —词产生于诸子论争中, 是他 家根据学术文化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使内容渐次 贬低对方的鄙称 , 泛指与智者所言之 丰富, 范围也逐步扩大。从《 汉志 、 说家的追根 书 分类目录, 可惜遗失 了。 因此, 班固编撰《 汉书・ 艺 们互相驳难、 文志》以记汉代藏书之盛。《 , 。汉书・ 艺文志) x 以下简 高深之理相对应的浅薄之沦。 溯源, 隋志》 、 到《 /说特征的显现以及《 库总 目 对 J 四 》 《 汉志》小说家” “ 序目: 小说家概念的强化与固定, 从中帮助我们理清了小 称《 志 汉 开创了根据官修 目 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 先例, 即创立了新的目录载体—一史志目录。 “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 街谈巷语 , 道听途 说发展初期的脉络, 也让我们分清了当初小说家与 《 汉志》 的体裁是前有总序 , 这既是东汉以前 说 者之所 造 也。孔 子 日:虽 小 道, ‘ 必有可 观者焉 敷 后世文学小说家之间的差异。 的学术史和目录史的大纲, 又表明了《 汉志》 的学术 远恐泥 , 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 这两部书 目所收录的小说家之言 ,大都乃是 渊源 , 全书分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数术 者之所及, 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 , 此亦刍荛 采歌谣、 观人诗.供 ^ 君知风俗、 晓民怨, 以便过则 正之 , 失则改之的劝戒之书. 它与后世逐渐演变至 略、 方技略。略下分 3 种 ,9 8 5 6家,3 6 卷。各略 狂 夫之 议也 。” 12 9 均有序, 各种 诗赋略下各种池 都有序。 很明显 , 此序言重在贬低小说家的价值, 如 唐而出现的虚拟事体的传奇小说、 宋元话本小说、 《 汉志》 诸子略下列 : 道 、 儒、 阴阳、 、 墨 、 “ 法 名、 小说家” 虽与其他渚子同 处于王官, 但却是低级的 明清通俗小说, 包括某些文言小说 , 这些虚拟人物 、 虚设情节、 虚饰环境场景的小说已成为 纵横、 农、 杂、 小说等十家。这十家概括了春秋战国 “ 稗官”“ ,稗者 , 小也, 小官之称稗官, 犹小贩之称稗 虚构故事、 时期出现的各种学术思想、 学术流派。小说家虽列 贩也” 。小说作品的作者是 ‘ 谈巷语、道听途说 文学作品的文学小说家之言, 街 是有本质区 的, 别 是 位末 , 占一席之地 , 但仍 也算是代表一家之言。 者” , 小说作品的内容为“ 刍荛狂夫之议”小说作品 不能相提并论的。但这两者又 , 是有联系的 , 它们之 小道”小说作品的传播者 间构成一种渊源关系。应该 : , 部小说家之言创 唐初, 魏征等受命撰《 隋书》 隋书》5 , 。《 8 卷 为 所陈述的是君子弗为的“ 纪传体隋代史。 其中作为十志之一的 《 隋书・ 经籍 是“ 阊里小知者” ‘ 。‘ 小说” ‘、 之.J 是卑微、 ,” 俚俗之义。 ‘ 、 之名 , ‘ 说” , J 文学小说家之作成“ 小说” 。 之实 没有 当初的“ 稗官之言” “ 、丛残小语”就不会有如今文 , 志= 括了粱、 齐、 隋五代官私书 目 泡 陈、 周、 所载的现 》 “ 云: 诸子十家, 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 隋志》小说家” “ 序日: 学小说的 蔚为大观。 存图书。 以前典籀存 亡状 的总结。 是唐 况 它是继《 汉 志》 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 以 也是我国现存最古 “ 小说者 , 街说巷语之说也。 传载与人之涌, 诗 这两部书 目 收录的小说家著作, 鲁迅认为‘ 锗 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美询于刍荛。古者圣 人在 l, :史为书, 瞽为诗 , 工诵 书大抵或托古人 , 或记古事, 托人者似子而浅薄, 记 大夫观诲, 士传言而 ^ 谤。盂春 , 徇木铎以 事者近史而悠谬者也。 ’ 点破了小说家著作的本质: ( ( 隋书・ 经籍志》 下简称《 似 隋志》 扮经 、 、 箴谏, 史 子、 集四部。 四十类 , 著录存书 3 2 部,6 0 1 7 37 8卷; 佚书 求歌谣, 巡省观人时, 以知风俗。过则正之, 失则改 “ 似子, 近史” 子部的根基是重实录、 ’ 而“ 。 讲立言。 小 浅薄”“ 、悠谬”但也“ , 必有可观者焉” 。 14 06部,2 5 1 79卷。 后附佛 、 道二录。 有总序、 大序 、 之, 道听涂说 , 靡不毕纪。 周官 , ‘ 诵训 掌道方志以诏 说家著作虽“ 小序, 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类下著录 观事 , 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训方士 ‘ ; 掌道 由 此归入子部, 侪身先秦九流十家之列 。 但子部是 书名及卷数, 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 , 指明著者, 记其 四方之政事 , 与起上下之志, 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 以“ 尊儒道 , 褒贬得失” 为宗旨, “ 是 以阐圣学 、 明王 时代爵衔, 问或注明书的内容、 真伪及存亡残缺。 既 物’是也。 , 孔子日: ‘ 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 道为主, 不以百家杂学为重也 : ” 小说家的地位可想 反映隋朝—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 泥 。 ” ’ 而知, 《 四库总 目 子 》 部的类 目 排序最清楚明了。 况, 显示了它在编制方法上的新特点。它是在中国 在这里,隋志》 《 并没有越出《 汉志》 对于“ 小 古代正统的学术观念 , 小说家的作品不属于 文学作品在古f 有地位备受推崇。 艮 诗 历史 E 第一次以经 、 子、 史、 集类 目 名称 , 概括各部 说” 的定义 , 仍然视其为小道、 琐语 , 无法达到‘ 国 文学作品。 经 所包括的书的内容性质、 直接影响了后世公私家 目 之大业” 的高度, 评价 E 有余地。 还留 但却比《 汉志》 词歌赋的名篇佳作也是脸炙人口可流芳百世 。 正因 录的分类体系。 更强调其认识作用和社会效益, 小说” 将“ 的价值与 为如此《 汉志》 诗 赋略”《 的‘ ; 隋志》 集部” 的“ 都作为 《 隋志 郁 序说“ 《 汉书》 有诸子、 、 兵书 数术、 求歌谣、 观人诗“ 以知风俗”以观得失的采诗活动 专门的文学大类而设置, 、 诗词歌赋 、 戏曲文集等文 方技之略, 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 谓之子部” 。这子 联系起来, 街谈巷议道 听途说的鄙言、 俗论虽然出 学作品都集中归人此类。 其中并没有为‘J ‘ , 哪 部下细分的十四个类 为: 、 、 名 、 、 儒 道 法、 墨 纵横 、 自庶人之 口, 小智者之所及”既不深刻亦非精 怕—个小类 , 是“ , 小说在文学类中无一席之地, 小说家 杂、 、 农 小说、 天文、 兵、 历数、 五行、 医方等。看得出 警, 却同样可以 让经国理家之人有所获益, 起到使 不被看作是文学家。 子部归类文献的标准, 前九类依《 汉志》 按学术流派 其“ 过则正之, 失则改之” 的良好作用。 青 对于 志》 从《 汉书 ・ 艺文志》 收录的小说类文献到《 隋 经籍志》 收录的小说类文献, 我们可以看出二者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一、著述形式的不同1、分类法由六部变为四部《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目录,是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编成的。

《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是根据刘歆《七略》,采用“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种分类方法。

《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经书就著录在“六艺略” 中。

《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方法与《七略》相比,唯少了《辑略》。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我国第二部留存下来的综合性图书目录。

《隋书·经籍志》则“取资于《七录》,师资于《七略》”(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并继承晋人李充《四部书目》的四分法,用经、史、子、集四部划分类目,“六经”则理所当然被收录到经部。

这种分法便于形成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切合实际,并能客观反映和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图书发展变化情况的图书分类体系,对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此之后,公私图书分类相继沿用了一千多年,至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

它的产生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确定。

《隋志》与《汉志》分类上的最大不同是《隋志》统一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体系。

这种四分法也是由《汉志》六分法演变发展而成的。

在大类划分上与《汉志》相比,《隋志》具有突出特点:一是将史部从经部中离析出来,另成一大类;二是把兵书、兵家、术数并为子部。

二、著述内容的不同1、著录书籍数量越来越多《汉书·艺文志》,反映了西汉时期我国的典籍著录情况,共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隋书·经籍志》是根据隋代政府藏书目录编成的,反映了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我国典籍著录情况。

著录书籍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兼论典籍分类与学术观念变迁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兼论典籍分类与学术观念变迁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兼论典籍分类与学术观念变迁摘要:中国的“典籍分类”观念源于史官司籍、以类相存的传统,自“六经”萌芽,以《汉志》呈现出最早的“六分法”图书分类实践,到《隋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奠定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格局。

典籍分类与知识分类密切相关,从《汉志》与《隋志》体例上的差别可以看出两汉至隋唐学术观念的变迁,“典籍分类”伴随着中国学术自觉的进程而逐渐定型。

关键词:《汉志》;《隋志》;目录学;学术变迁中图分类号:Z812.3 文献标识码:AComparison between the "Hanshu·Yiwenzhi" and the "Suishu·Jingjizhi"——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cs and the change of academic ideasWang Qi(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in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the fact that historians managed books and stored them in categories. From the germination of the "Six Classics"to the earliest practice of "six classification" of the Han Zhi, to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pattern of ancient Chinese book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i Zhi with four parts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yles, we can see the changes of academic concept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gradually took shape with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cadem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 "Han Zhi";"Sui Zhi"; bibliography; academic changes《汉书·艺文志》(下文简称《汉志》)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是班固在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的基础上“爰著目录,略序洪烈”而成,记录了先秦至两汉最重要的典籍,《汉志》开始了正史记录图书的先例,此举对研究古代图书以及学术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看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之不同

看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之不同
作者简介:孙永芝(1982—),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 生,研究方向:中国] 目录 分类法 体例 序
一、两志的著述形式
1、分类法由六部变为四部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目录,是班 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编成的。刘歆所著《七略》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国性综合目录,有《辑略》、《六艺略》、《诸 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 全书的总要,因此《七略》的分类是六大类。但此书已经佚失。 “艺文志”这一名称是由班固首创的“, 艺”指“六艺”,即六经,代 表儒家经典。“文”指“文学”,是指泛文学,即包括哲学、历史、 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班固用“艺文”二字就代表了经学、史 学、诸子百家等各个方面,几乎把当时的书籍都囊括在内了。 “志”是《汉书》中的一种体例,是班固承袭司马迁《史记》中的 “书”这一体例,改“书”为“志”而来的。《汉书·艺文志》体现了 先秦至西汉各种学说的流别原委及典籍著录, 是先秦至两汉 时代学术文化的缩影。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我国第二部留 存下来的综合性图书目录。《隋书·经籍志》分为经、史、子、集 四部,道经、佛经附于四部之后,不在四部之内,它的产生标志 着四部分类法的确定。 2、体例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中国古代目录的体例创自汉代刘向的 《别录》、刘歆的 《七略》。《七略》有叙述每一部、或者每一类的学术源流的类 序、子目类序,还有为著录的每一部书撰写的提要。 《隋书·经籍志》在体例上也有总序、类序、子目类序。总 序置于全篇之首。经史子集四部大序均置于每一部的最后,类 下有小序。 另外,其通过附注的方式,把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著录状况 也反映了出来,这就使得《隋书·经籍志》具有双重的意义,也 是《隋书·经籍志》与其它目录不同的地方。 其次,在每篇类序和子目类序之前,比之《汉书·艺文志》 除了有对这一类典籍著录数量总计, 又增加了这一类典籍的 亡佚情况的统计。 二、两志的著述内容

《七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比较探析

《七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比较探析

术 价 值 . 有 对 一 书 作 叙 录 、 题 等 。 录 书 是 我 们 明 了 刘 向 《 录 》 刘 歆 《 略 》 分 类 体 系 , 代 了 又 解 目 别 和 七 的 交
读 书 治 学 的 向 导 . 了 解 古 代 典 籍 流 传 状 况 的重 要 《 志 》 《 略 》 因袭 关 系 。 是 汉 与 七 的
先 秦 古 籍 必 备 的 目 录 书 。 是 我 国 先 秦 及 汉 代 众 多 文 章 篇 目 的 记 载 . 录 ” 对 “ ” “ 领 ” 包 括 成 它 “ 是 目 的 总 ( 目录 工 作 者 、 家 、 者 智 慧 的 结 晶 , 中 国 目录 学 书 过 程 、 容 简 介 、 术 流 变 、 者 的 评 介 等 ) 目录 专 学 是 内 学 作 , 的 开 篇 之 作 。 《 书 ・ 籍 志 》 以下 简 称 《 志 》 是 学 一 经 萌 芽 ,叙 录 ” 成 为 不 可 或 缺 的 部 分 作 为 隋 经 ( 隋 ) “ 就
继 《 志 》 后 的 又 一 部 重 要 史 志 目 录 , 录 魏 晋 南 国 家 藏 书 著 录 的 史 官 目 录 , 汉 志 》 乎 包 举 了 各 门 汉 之 著 《 几 北 朝 及 隋 代 的 图 书 存 佚 状 况 . 了 解 汉 魏 六 朝 及 隋 学 科 、 术 流 派 。 《 文 志 》 《 书 》 述 文 化 学 术 是 学 艺 是 汉 专

体 例 因 袭 比 较
《 略 》 刘 向 的 儿 子 刘 歆 嗣 父 之 业 , 刘 向 种 分 类 法 便 于 形 成 一 个 更 为 完 整 、 更 加 切 合 实 际 , 七 是 在 《 录 》 基 础 上 总 括 群 篇 . 其 指 要 , 写 成 的 。 并 能 客 观 反 映 和 适 应 当 时 历 史 条 件 下 图 书 分 类 体 别 的 撮 编 包

浅谈《汉书·艺文志》对《隋书·经籍志》的影响

浅谈《汉书·艺文志》对《隋书·经籍志》的影响

牧、 天文 、 历法、 占卜星象 、 医药卫生等各个学科、 各个 方面 。 2、 隋书 -经籍志》 《 的图书分类
其内容包括了哲学 、 史学 、 文学 、 伦理 、 治、 济、 律、 事、 政 经 法 军 农 篇。 从中可 以看出从《 ” 汉志 ・ 书序》 故 《 之所 以起远矣 , 孔子纂 “ 书》 至 焉 , 断于尧 , 上 下讫于秦 , 凡百篇 , 而为之序 , 言其作意 ” 中推 演成 文的痕
迹。 《 隋书 ・ 经籍志》 将著录的典籍分 为四部 , 共四十类 , 其分类如下 : () 1 经部 : 、 诗 、 、 、 易 书、 礼 乐 春秋 、 孝经 、 论语 、 纬书 、 小学 , 共十类 ;
可见 , 在史志 目录中 , 隋书 ・ 《 经籍 志》 最为忠 实地继承 了《 书 ・ 汉 艺文志》 序言的传统 , 本质上也是对《 汉书 ・ 艺文志》 序言价值的充分肯
() 5 数术咯 : 天文 、 历谱 、 五行、 蓍龟、 杂占、 形法 , 共六种 ; () 6 方技略 : 医经 医方、 房中、 仙, 神 共四种 。 行文都与 《 志》 汉 相似。 3 在 具体 类序 中也 有 对 《 书 ・艺 文 志》类序 许 多仿 照 、 汉
五种 ;
如 , 隋志 ・ 《 书序》 开篇云 : 《 之所兴 , “ 书》 盖与文 字俱 起。孔子观 《 》 书 周室 , 得虞 、 商 、 四代之 典 , 其善 者 , 自虞 , 夏、 周 删 上 下至周 , 为百
其各部序中都分别说明了与《 汉书 ・ 文志》 艺 的继承 关系 : 部序 经
班固列六艺九种 , 以纬 书解经 , 或 合为 十种。 史部序 中说 道 : 的图书分类 、 序录 、 图书编排以及小注等对 《 隋书 ・ 经籍志》 生了深远 中说 “ 产 班固以《 史记 》 春秋》 今开 其事 , 附《 , 凡十 三种 , 别为 史部。 。 ” 子部序 影响 , 立了《 确 隋书 ・ 经籍志》 成为继 《 汉书 - 艺文志》 后第二 部重要的 “ 古代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 , 标志着 我国四部分类法的完全确立。 中则说 : 《 “ 汉书》 有诸子、 兵书、 数术、 方技之咯 , 今合而叙之 , 为十四种 , 谓之子部 。 集 部序 里也说 : 班 固有《 “ 诗赋 略 》 。凡 五种 , 引而伸 今 《 隋书 ・ 经籍志》 借鉴 了《 汉书 ・ 艺文志》 的图书分类方法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兵家文献比较研究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兵家文献比较研究


《 汉书・ 艺 文 志》 和《 隋书・ 经籍 志 》 的著 录
成 书于唐 初 的 《 隋书・ 经 籍 志》 ( 以下 简称 《 隋 变 化 从《 汉 书・ 艺文志》 到《 隋书 ・ 经籍 志 》 , 中 间经 二部 史志 目录 , 是一 部反 映 隋代 当时藏 书 和梁代 以 过 了五 、 六 百 年 ,图 书 分 类 法 从 “ 六分 法” 演 变 为 前 图书流 通情 况 的全 国综合性 图书 目录 , 也 是唐 以 “ 四分 法 ” , 兵类 文献 也发 生 了很 大变 化 。
《 六 艺 略》 、 《 诸子略》 、 《 诗赋略》 、 《 兵 书略 》 、 《 数 术 不见有 关 兵类 目录的 比较 。 笔 者试 就两 志的兵 类 目
略》 、 《 方技 略 》 六类 。其 中《 兵 书 略》 又 分兵 权谋 、 兵 录做 个 比较 , 以探 讨 二者 在数 量 、 种类 、 形式 、 注解 形势 、 阴阳、 兵 技 巧 四类 , 著 录 图书 五十 三 种 , 其 兵 等方 面 的不 同 , 从而 见 出兵家 的流变 。 书著 录 时期 主要集 中在 春秋 战 国 。 志》 ) 是继 《 汉书・ 艺文 志》 以后 的 我 国现存 最古 的第
源流 ” 的意义 重 大。 比较 两者在 兵类 文献 的著 录上 的差 别和 变化 , 可 以看 出 , 兵类在 数量 和种 类等 方 面
有较 大增 长 , 但 总体 来说 其发 展 的 力度 和 受社会 的 重视程 度 不够 。 【 关键 词】 《 汉 志》 ; 《 隋 志》 ; 兵类书 目 [ 中 图分类 号] G 2 5 6 【 文 献标 识码] A
2 0 1 3年 第 2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比较研究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比较研究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比较研究■魏俊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古代目录发展史上的两大里程碑。

《隋志》对《汉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

本文以《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部”为研究对象,从两志的分类形式、编纂体例及文献目录进行比较。

关键词:《汉志》 《隋志》 六艺略 经部《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在我国史志目录中最负盛名,是我国古代目录发展史上的两大里程碑。

《汉志》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完整目录书,是东汉班固继承了《别录》与《七略》的已有成果编撰而成,反映西汉及其以前的藏书情况。

《隋志》是继《汉志》以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在继承荀勖《中经新簿》和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四分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经、史、子、集”命名的四部类目名称及分类,是现存最早一部用经史子集区分部属的完整史志目录。

《隋志》的经部序说,“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

”[1]可见,虽然《汉志》和《隋志》在图书分类法上有所不同,但是《隋志》“经部”与《汉志》“六艺略”大致相当,故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试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

一、分类形式之比较(一)以尊经为旨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分类,而图书分类的作用在于“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我国古代目录的分类以“六分法”和“四分法”为主。

其中,《汉志》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就是“六分法”,以《六艺略》为首。

所谓的“六艺”,即儒家学派奉为圭臬的“六经”。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确立了六经的独尊地位。

由此可见,西汉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提倡经学的学术风气。

《隋志》继承了荀勖《中经新簿》和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的“四分法”,吸取了南朝齐王俭《七志》和梁阮孝绪《七录》“七分法”的合理部分,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较《汉志》的《六艺略》部分,多图纬一类。

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小说观念比较

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小说观念比较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比较荩刘代霞《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思想发展的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由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而来,反映了从先秦到西汉末学术文化的基本成果。

《隋书·经籍志》成书于唐初,是魏征等根据隋代藏书目录,又参考了唐初秘书监所整理的隋代遗书编成的。

它在《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上反映了先秦至唐初学术文化的基本成果。

而先秦到唐初,包括了中国小说的发生期和发展期。

也就是说,从《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小说的发生期和发展期所取得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从小说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的著录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以刘向、刘歆、班固和李延寿、魏征为代表的汉代和唐初这两个时代各自的小说观念,把握中国小说观念从小说的发生期到发展期的嬗变脉络。

《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中第一次设置了“小说”这一类目,著录了15家共计1380篇小说,并为之写了一篇小序。

这一事件有两大意义:一是表明文学创作发展至西汉末,在“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等类目之外,出现了新的文体,且数量甚伙,引起了文献著录者的注意,因而在“诸子略”中为之单设一类目,名之为“小说”。

二是“小说”这一类目所著录的篇名、篇名下的附言和类目后的小序,作为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较为明确和系统的小说观念,标志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正式出现。

《汉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的“小说”类书名及附言如下:《伊尹说》二十七篇。

(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鬻子说》十九篇。

(后世所加)《周考》七十六篇。

(考周事也)《青史子》五十七篇。

(古史官记事也)《师旷》六篇。

(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务成子》十一篇。

简析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的学术转变

简析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的学术转变

简析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的学术转变摘要:史书艺文志记述了当时的各类著作,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学术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两者对书籍基本情况的记述来看,各类著作所占有的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书籍的分类也产生了分合。

从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我们就能够理清学术在这断时期内的发展演变。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之后现存的具备卷首总序、卷末后序、四部及道佛大序和各类小序的图书目录。

其体例延续了《汉志》对学术流派的分类叙说,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

《隋志》对《汉志》的传承体现了学术的发展。

这个发展主要体现在《隋志》的编撰收录原则和分类系统上。

1从《隋志》的编撰收录原则看《隋志》总序有云:“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

”《隋志》是在吸收改进前人成果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汉志》对《隋志》的影响最大。

班固的《汉志》是在继承了刘向、刘歆父子研究基础上,依据刘歆的《七略》“删其要”而撰成的。

其学术思想受儒学独尊的大背景影响。

其中《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的归纳是在收集天下亡书后经专门学者整理而得,再以儒家思想作准绳来判断各家各派对治理国家的作用。

《隋志》的编撰标准体现在:“夫仁义礼智,所以治也,方技术数,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为治之具也。

故列之于此志云”.这个叙述体现了编撰者是从统治术出发来进行分类选择,是对《汉志》的继承,因此,从《隋志》中我们能窥见西汉到唐初学术思想的演变。

仁义礼治乃儒家所推崇的理念,儒家学说对封建统治的巩固从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就开始起作用.于是儒学成为九流百家之首。

《隋志》对儒家的叙述:“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是直承《汉志》的。

汉志隋志的区别 郑樵与章学诚在文献目录上的不同特点

汉志隋志的区别 郑樵与章学诚在文献目录上的不同特点

(1)从文献学角度谈汉志、隋志的异同同:1、《汉志·六艺略》和《隋志·经部》著录的都是儒家经典及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2、《隋志·经部》同《汉志·六艺略》的分类基本一致。

各小关的书籍在数量和内容上虽然都有所发展,但终究跳不出解经的格局。

3、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处于由先秦以诸子百家并列争鸣的学术形式向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学术形式过渡的阶段。

《汉志》和《隋志》记录了这一时期各科学术或产生、或发展、或萎缩以至不传的情况,体现了目录书简明学术史的功用。

异:1、《汉志》收的字书都是四字韵文,只供诵读识字之用。

东汉以后,小学有很大发展。

《隋志·经部·小学类》著录字书近百种,其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造字法和形、音、义各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把文字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2、《隋志·经部》较《汉志·六艺略》多一类谶纬书。

3、《隋志》同《汉志》比较,较大的变化要算是史部的确立了。

《汉志》已为史书立了类。

从实质上看,春秋类著录的都是史书,实为后世目录书史部之滥筋。

4、《汉志》阴阳一家,((志》干脆取消其类。

故、名、纵横、阴阳四家,汉代以后已无余墨绪。

5、《汉志》儒家52种,《隋志》62种,其中东汉以后作品20余种。

盖儒家与经学同宗。

故尚可发展。

6、《汉志》法家著录十种,其中先秦人作品六种,《隋志》著录六种,只有两种是汉魏人著作。

7、《汉志·兵书略》分兵权谋,乓阴阳,兵形势、兵技巧四类。

《隋志·子部》则合而为一,统称兵类。

《汉志》著录的《吴孙子乓法》和《齐孙子》,其影响及于古今中外。

《隋志》著录兵书133种,比《汉志》多80种,但无可与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者。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所收录的道家文献,在种类、数量、形式及收录标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体现了道家学术流变的特点。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异同略论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异同略论
书评说 、 目记载和著录创新等方面还是 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此 , 书》 条 是鲁恭王坏孔子壁所得 , 后经孔安圜校之。但 两志所记载的《 》 书 经 的起止时间却不 同:汉书 ・ 《 艺文志》 认为。 至孔子篡焉 , 上断于尧 。 下讫 本文试就两志的异同进行简单的阐述。
,隋书 ・ 经籍志》 则认为。 上自虞, 下至周 。而且两志所记载的 首先, 汉书 ・ 《 艺文志》 隋书 ・ 和《 经籍志》 图书分类方法上 虽然 在 于秦 。《 都取法于刘歆 的《 七略》, 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 经篇数也不尽相同 :汉书 ・ 书》 《 艺文志》 为。 记 以考二十九篇 , 得多十 法, 将图书分为 。 六艺 略’ 、诸子咯 。 、诗赋咯 ’ 。 、兵书 略 。 术略。 、数 、 《 汉书 ・ 艺文志》 的图书分类 基本上 采用刘歆 《 七咯》 的图书分类 六篇 ,隋书 ・ 《 经籍志》 则记为 。 孔安圜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 。 再比如 , 关于《 诗经》 两志虽然都认为 是孔子删诗 , 三百篇 , 凡 但是


在相 同的编 目中 。 两志的记载和叙述还是不可避免 的存在 着一定的
书目》 的四分法 , 运用经 、 史、 子、 集四部类目进行图书分类。《 隋书 ・ 经 差异性 。 因而学 习者或使用者要注意予 以辨别。
籍志》 所采用的这种四分法 , 较之于《 汉书 ・ 艺文志》 的六分法有着明显 此外 ,汉书 ・ 《 艺文志》 隋书 ・ 和《 经籍志》 相对于前代著 录均有所 而且所作的创新工作也有所不 同。 的进步 。 这种分类法更为完整、 更加切合 实际 , 能客观 反映和适 应当时 创新上 , 历史条件下图书发展变化情况 , 是一种 更为科学 的图书 分类方法。这 《 汉书 ・ 艺文志》 是根据《 七略》 删其要 。 而成 , 在增删的基础上 但 种图书分类方法在此后的公私图书分 类中相继 沿用了上千 年 , 成为我 编写者有所创新 。《 汉书 ・ 文志》 艺 中运用了 。 ’ 。 入 、 出入 。 。 、 省 等方 式。 标明对《 七略》 所收著作 的调整 。如在 。 六艺 略 。 。 ’ 的 书 部分 , 最末 田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 书》 四百一十二篇。 班固自注云 :入刘向《 。 稽疑》 一篇 。 其次 。 汉书 ・ 《 艺文志》 隋书 ・ 和《 经籍志》 均对各类别 图书进行 了 说 :凡《 九家 , 评说 。 但在具体评说上 两志存在 着一定 的差异性 颜师古注日 :此凡言 ‘ ’ , 《 略》 。 入 者 谓 七 之外 , 氏新 入之也。 由此可 班 。 《 汉书 ・ 艺文志》 开篇是一篇 总序 全序三百余字 , , 叙述了刘 向、 刘 见 ,汉书 ・ 《 艺文 志》 在承袭《 七略》 的同时 , 著录上是有所创新的。 歆父子整理图书的过程和分工, 以及刘向《 别录》 和刘歆《 七略》 的分类关 而《 隋书 ・ 经籍志》 在继承《 书 ・ 汉 艺文 志》 著录 的基础 上亦有所 系. 了《 交待 汉书 ・ 艺文志》 七略》 因袭关 系, 与《 的 这篇总 序相 当于全志 创新 :隋书 ・ 《 经籍 志》 注意记载图书的存佚情况 , 著录 了隋代现存 不但 的序言 。 对西汉 以前的学术史、 目录学史和文 献学 史进行 了简略的说明。 的图书 , 在注文中还附载 了隋代 已佚失 和政府未收藏的图书 , 而且 《 隋

艺文志与隋书

艺文志与隋书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从六经的角度看两者的不同杜 延 鑫Ξ(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从“六经”的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两者存在分类方法、“小序”、“总序”的不同,相对于前代著述所作的创新工作也各有特点,而且,关于“六经”的记载也有差异。

两志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六经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7)01-0055-03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长期以来一直是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隋书・经籍志》基本上继承了《汉书・艺文志》,但是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常常增补新的内容。

本文试以“六经”为例对两志的不同加以比较:一、两志的分类方法不同《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是根据刘歆《七略》,采用“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种分类方法,《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经书就著录在“六艺略”中。

《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方法与《七略》相比,唯少了《辑略》。

关于《辑略》,据颜师古注“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是“六略”的“总序”或“总目”,类似今人撰写著作时篇首的凡例。

而《汉书・艺文志》的“总序”以及“小序”即弥补了这个不足。

《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体系既反映了西汉以前学术文化的历史面貌,又充分反映了西汉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

《隋书・经籍志》则“取资于《七录》,师资于《七略》”(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并继承晋人李充《四部书目》的四分法,用经、史、子、集四部划分类目,“六经”则理所当然被收录到经部。

这种分法便于形成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切合实际,并能客观反映和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图书发展变化情况的图书分类体系,对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比较

_汉书_艺文志_与_隋书_经籍志_比较

兰台世界2011·12月下旬我国有着优秀的史学传统,历代史学家都力图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

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成果也就成了编纂史书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些成果在正史中的文字记录就形成了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在保存古籍文献方面的贡献是其他目录无法企及的。

姚明达就曾指出:“后人欲考镜古代学术源流,书籍存佚,舍史籍中之艺文、经籍志,殆莫由焉。

”[1]148《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历代史志目录的代表,它们不仅产生的时代早,而且内容也颇为详赡,并且在图书分类方面还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

王欣夫就曾指出:“七志中以《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二志最为重要,其他则因编纂未能尽善,只可备检录之用。

”[2]27《汉志》是东汉初年班固依刘歆《七略》并“删其要,以备篇辑”编写而成的,它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唐初李延寿等修《五代史志》时,改“艺文志”为“经籍志”,这就是今天的《隋志》。

《汉志》与《隋志》作为史志中的翘楚,在保存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它们在编纂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

一、《汉志》与《隋志》编纂著录的相同之处1.《汉志》与《隋志》均为史志目录,都是依据官修书目编纂增删而成,且都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藏书状况。

《汉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著录了西汉一代的藏书,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河。

《隋志》改艺文志为经籍志,是正史中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汉志》是班固据《七略》加以整理而成,《汉志》总序中记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3]1701《隋书·经籍志》总序中指出:“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

石室兰台,弥以充职,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r——以小说为例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r——以小说为例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r——以小说为例伍微微【摘要】《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史志目录学著作,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两部书目对小说文献目录的分类、对小说概念的认识,分析小说文体的源流和演进.【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5页(P14-17,45)【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小说【作者】伍微微【作者单位】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安顺5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史志目录学著作,对于我们了解唐以前文献的著述、收录、流传、真伪、存佚等情况以及对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班固在刘向、刘歆父子《七略》的基础上编写《汉志》,其总序指出:“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1701也正如《隋志》所云:“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

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2]906《七略》今已亡佚,据《汉志》所记《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1]1701其中《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故实际上是分为六类。

班固承袭《七略》的六分法,但在体例与内容上有一些变化。

体例上的变化不大,主要是把《辑略》拆散分解到各书目之后,将《术数略》改为《数术略》。

内容上亦有变化,如把《七略》各书目的题解和说明进行删减,并引为小注放于书目之下,以对作者的姓氏、生平等进行简要介绍,或著述书籍的内容、流传等情况。

又如对一些篇目的调整、改动和标注:《七略》中没有而在《汉志》中增加的篇目,注明为“入”,例如:“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

《汉书·艺文志》与《随书·经籍志》目录结构分析

《汉书·艺文志》与《随书·经籍志》目录结构分析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目录结构分析陆兰军1202000277一、《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以《七略》“六分法”方式,“删其要,以备篇辑”,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

叙述了自先秦到西汉学术发展的状况,分类记录当时存世的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类,计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艺文志》的结构体系如下:志首有“辑略”作为总序,其后仍按刘歆《七略》“六分法”共分类六略三十八种。

1.六艺:分《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乐》六家,百六十五篇;《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计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2.诸子:分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名,七家,三十六篇;墨,六家,八十六篇;从衡,十二家,百七篇;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农,九家,百一十四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计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3.诗赋:分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计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4.兵书:分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家,图十卷;技巧,十家,百九十九篇。

计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5.数术:分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计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6.方技:分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1·12月下旬我国有着优秀的史学传统,历代史学家都力图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

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成果也就成了编纂史书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些成果在正史中的文字记录就形成了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在保存古籍文献方面的贡献是其他目录无法企及的。

姚明达就曾指出:“后人欲考镜古代学术源流,书籍存佚,舍史籍中之艺文、经籍志,殆莫由焉。

”[1]148《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历代史志目录的代表,它们不仅产生的时代早,而且内容也颇为详赡,并且在图书分类方面还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

王欣夫就曾指出:“七志中以《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二志最为重要,其他则因编纂未能尽善,只可备检录之用。

”[2]27《汉志》是东汉初年班固依刘歆《七略》并“删其要,以备篇辑”编写而成的,它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唐初李延寿等修《五代史志》时,改“艺文志”为“经籍志”,这就是今天的《隋志》。

《汉志》与《隋志》作为史志中的翘楚,在保存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它们在编纂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

一、《汉志》与《隋志》编纂著录的相同之处1.《汉志》与《隋志》均为史志目录,都是依据官修书目编纂增删而成,且都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藏书状况。

《汉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著录了西汉一代的藏书,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河。

《隋志》改艺文志为经籍志,是正史中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汉志》是班固据《七略》加以整理而成,《汉志》总序中记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3]1701《隋书·经籍志》总序中指出:“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

石室兰台,弥以充职,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4]906从《汉志》总序中可知《汉志》并非全盘照抄《七略》,而是对《七略》有所增删,只是没有更易紊乱,偶有出入也用注加以说明。

《隋志》总序云:“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

”[4]908由此可见《隋志》沿袭了《汉志》及其他目录书的体例。

关于《隋志》的蓝本,前人认为以阮孝绪的《七录》为主,余嘉锡则认为:“隋炀嗣位,性好读书,西京所藏至三十七万卷,命柳顾言等除其重复,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

《大业正御书目录》盖缘此而作。

唐初平王世充,载以入都,多没于河,独得其目录。

其后修《五代史》,因就加增损,以为《随书·经籍志》。

或谓《隋志》本之《七录》者,非也。

”[5]106余说颇让人信服。

所以不管《汉志》还是《隋志》都是在前人目录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只不过编纂时都根据己意作了增删。

2.《隋志》和《汉志》的编纂体例基本上一样。

《汉志》、《隋志》皆有大序一篇,为全书之纲领。

总序之外,每类都有小序,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隋志》大序说经籍之源流甚详,足以补《汉志》之阙。

两篇总序中都创谈了书籍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分类著录编目的情况,条理清晰,读后能让人对书籍的发展了然于胸。

其后每类辄为一小序,正是这些小序使得《汉志》、《隋志》具有其他史志无法企及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用。

每略每部之后又总而论之,用来叙源流明得失。

《汉志》于六艺九种只叙圣人述作之意而不参以论断,次叙传授之源流,对于古文今文及诸家传注多指出其优劣。

《隋志》继承了《汉志》的优良传统,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比较《汉志》、《隋志》的诗类小序后可以看出,两小序都先言诗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对王政得失的作用;继言师承传授,注家兴衰,其学术渊源可谓一目了然。

3.《汉志》、《隋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书上有艺文始于《汉书》,同时《汉志》也是中国目录成熟的标志。

由于《汉志》由《七略》增删而成,现在虽然《七略》亡佚,我们仍然能通过《汉志》窥其大略,并通过它了解战国到西汉时期的社会学术思想和典籍编纂的情况。

历来学者都给予《汉志》极高的评价,如清代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指出:“刘略班志,乃千古著录之渊源”[6]44、“《艺文》一志,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

”[6]79姚振宗也指出:“今欲求周秦学术之渊源,古者典籍之纲纪,舍是志无由津逮。

”[7]《隋志》收录了粱、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的典籍,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隋志》亦有全目及各类之序,书名下每有附注,对于亡佚的图书,也以夹注的方式依类附入,从中可以考见唐代以前的学术源流及文献概况。

《隋志》可谓类例整齐,条理备具;考得失流变,文美义赅。

《汉志》依《七略》把图书分为六类,直接影响了四部分类法的产生。

《隋志》更科学地提出了以“经史子集”的图书四分法。

直到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汉志》、《隋志》在图书分类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汉志》和《隋志》也不是尽善尽美。

《汉志》在编目次序上有些混乱,在图书分类上也有所不当。

其所录之书皆出于《七略》,往往不核实是否存佚,对《七略》成书以后三十年间汉人之著作除刘向等三家外大都忽略未收,所以《汉志》不能全面反映西汉一代书籍的全貌。

《隋志》在编写和内容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诸如分类不当、注文重复、取录失据、类例不纯等。

《四库全书总目》指责它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

尤其是取录失据直接影响了后人对六朝时期图书情况的全面了解。

《隋志》总序中说:“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词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

”[4]908这就是《隋志》汇聚旧目的部数、卷数,经过这样增删整理之后,全志著录的书,包括《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正史中两部最早的史志目录,它们的内容都颇为详赡,并且在图书分类方面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历来被称为史志中的翘楚。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比较《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于兆军摘要关键词SHILIAOYANJIU10兰台世界2011·12月下旬存佚和释道书在内,共有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由此可见,《隋志》所录之书的数量不到当时藏书的一半,而这些图书现在都无法窥其一斑,甚为可惜。

《隋志》的撰者随意取舍,开启后世任意废书之恶习。

二、《汉志》、《隋志》在文献分类和著录上的不同之处首先,《汉志》、《隋志》所分部类不同。

《汉志》、《隋志》在中国图书分类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其分类而言又有很大的不同。

《汉志》依《七略》分图书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类。

《隋志》分类沿用前朝,并变甲乙丙丁为经史子集使四部分类法得以成形。

《汉志》分图书为三十八小类,而《隋志》更为详尽,分四十小类。

《汉志》乃《七略》的节本,《七略》的类例创于刘向,成于刘歆。

《隋志》的图书分类继承晋代荀勖的《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的四分法,并接受了李充对四部的合理调整,形成了以内容名之的经史子集四分法。

《隋志》的经部就是《汉志》的六艺略,《隋志》的集部就是《汉志》的诗赋略,《汉志》没有史部,仅有的几部史书附在《春秋》类的后边。

《隋志》改《七录》的“记传录”为史部并在史部首列“正史”之目,可谓一大创举。

其后的所有目录,不论是史志目录,还是公私藏书目录,于史部均首列正史。

《隋志》合《汉志》的诸子略术数略、兵书略和方技略中的医经、经方为子部,也可谓是大手笔。

另外《隋志》把道经、佛经作为附录附在最后,也是对客观情况的尊重。

这种图书分类和所处时代的藏书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实《七略》与《隋志》乃源同末异,都是跟着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各个时代的藏书情况而变化。

可以说是《汉志》图书分类的草创期,到了《隋志》真正走向了成熟。

其次,《汉志》、《隋志》著录情况和形式也不同。

《汉志》、《隋志》著录的图书数量不同,著录图书所用单位也不同。

《汉志》共著录图书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志》著录图书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汉到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图书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汉志》著录图书多以“篇”为单位,只有诗、术数略、方技略等一小部分以“卷”为计量单位。

从计量单位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图书载体的发展变化,以及著录的图书内容更加丰富,篇幅也有所增长。

再次,《汉志》、《隋志》著录体例不一。

《汉志》著录顺序不一,对书目虽有简明小注,但不够统一,同时《汉志》依《七略》写成,所著书目很可能并非当时东观的藏书。

而班固在著录时并未在小注中说明,为后世开创了不问存亡只问时代的图书著录先例。

《隋志》则大部分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著录方式已渐趋定型。

《隋志》还在小注中记载了亡书、残本、别本及其亡残的时间,为后人提供了参考数据。

《隋志》著录的图书比《汉志》多得多,而且《隋志》对图书著录比《汉志》也更为详尽,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期的藏书情况。

参考文献[1]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4]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目录学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章学诚.校雠通义通解[M].王重民,通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7]姚振宗.二十五史补编·《汉书·艺文志》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55.★作者于兆军为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河南大学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

贺长龄是清代嘉道经世派的杰出代表,曾担任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

他关注民生,具有强烈的经世思想。

在漕粮海运期间,他引魏源入幕编撰被当今学术界公认的作为嘉道年间经世思潮形成标志的《皇朝经世文编》,引导魏源走向经世之路[1]。

贺长龄积极推动并全程参与了1826年漕粮海运,“贺长龄在嘉庆、道光年间久负清望。

其任江苏江宁藩司,首创海运之议,原任抚臣林则徐、督臣陶澍以入告,奉旨允行。

是时,江南要政如盐、河、漕诸务颓敝不治,陶澍、林则徐有所规划,均倚贺长龄赞助以济,吏材辈出,舆论翕然。

”一、1826年漕粮海运之前贺长龄对水利、运河、漕运的关注贺长龄1785年出生在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沙,年少时聪明好学,1808年便高中进士,此后12年中,他有大约8年的时间在京城任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