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借鉴西方经验治理我国失业问题

借鉴西方经验治理我国失业问题
会 失 业 问题 的有效 手 段 。 1 5 9 8年 1 1月 , ・ ・ A W 菲
失 业 问题 是 困扰 现 代经 济 发展 的通 病 ,也 是 经 济学 界研 究 的 一个 重 要课 题 。西方 古 典 经 济学 派 在 失业 问 题上 一 直 笃 信 的是 萨依 定 律— — 供 给会 自动 创 造需 求 , 即在 完 全 竞争 的 条件 下 , 如果 工 资具 有 充 分 弹性 , 以 随劳 动 力供 求 的变 化 而升 降 , 么一切 可 那 可 供使 用 的劳动 力 都 会被 用 于 生产 ,在 资本 主义制 度 下 ,不 存 在 大规 模 的失 业 。新古 典 学 派 的庇 古在 13 9 3年 出版 的 《 业论 》中指 出 : 只要 有 完全 自由 失 “ 竞 争 ,……就 会 经 常有 一 般 强烈 的倾 向将 工 资 率与 需求 相 联 , 使每 个 人都 能 就业 。” 古 典 学 派和新 古 ①
存 在 工 资刚性 和 价格 刚性 ;工 资 和物 价 呈 螺旋 式 上

3 — 7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6期
论 应 运 而生 。 恩 斯在 1 3 凯 9 6年 出版 的《 就业 、 息 和 利
货 币 通论 》 中否 定 了古 典学 派 的 供给 会 自动 创造 需
求, 他认 为 失业 的根 本原 因在 于有 效需 求 不 足 , 把 并 有 效 需求 不 足 的失 业称 为 “ 自愿性 失 业 ” 非 ;而有 效 需 求 不足 是 由边 际消 费倾 向递 减 、资 本 边 际效 率 递 减 和 流 动偏 好三 大基 本 心理 规 律所 致 。有效 需 求 不 足 , 得 就业 总 是小 于充分 就 业水 平 。 要 采取 国家 使 只 干 预 经济 的政 策 , 加 有效 需 求 , 可 以消 除非 自愿 增 就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启示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启示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启示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国均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原因,而且西方经济学的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失业理论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具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是,西方失业理论的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解决方法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对西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归纳和评述,以期为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

失业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影响国家发展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劳动力市场颇显颓势。

因此,借鉴西方失业理论中某些可取之策,也不失为一种化解我国就业难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西方失业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失业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以前的传统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货币学派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失业理论、隐蔽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粘性工资理论、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等。

凯恩斯以前的西方传统失业理论是以萨伊定律为基石的。

基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种理论根据,萨伊奠基的古典学派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在劳动市场上极力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提出了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

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古典学派的就业自动均衡论无法解释1929—1933年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所导致大量失业的现实。

此时,凯恩斯应时而出,对传统失业理论做出重大修正,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有关,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失业问题持续引起人们的关注。

西方经济学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

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刺激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探讨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供给侧改革1.灵活就业制度: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建立灵活的就业制度,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灵活的就业制度包括非全日制工作、雇佣兼职人员和弹性工作时间等。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还能够满足员工个性化的就业需求,减少失业人口。

2.降低劳动力成本:西方经济学家主张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吸引更多企业进行投资和招聘。

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包括减少社保费用、降低税收负担、简化劳动法规等。

这些措施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减少失业。

二、需求侧刺激1.货币政策调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是刺激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等方式,可以激发家庭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欲望,从而增加劳动需求,减少失业人口。

2.财政政策刺激:西方经济学家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减轻失业压力。

此外,减税和补贴政策也能够刺激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三、教育培训1.提高职业技能: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教育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可以增加其就业竞争力,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需求。

此外,加大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培训投入,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鼓励创业就业:西方经济学家主张通过鼓励创业就业来减少失业。

通过提供创业指导、创业补贴等支持措施,可以激发个人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就业增长。

此外,减少创业和就业的法律法规限制,也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需求侧刺激和教育培训等多种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

西方失业理论回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失业理论回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需 求 达 到 均 衡 , 此 , 分 就 业 是 现 实 经 济 中 的 一 种 因 充 常 态 。 李 嘉 图 继 承 了 斯 密 的 观 点 , 认 为 , 资 是 劳 他 工
动 的市 场 价格 , 资 的变 动 取 决 于 劳 动 市 场 的供 求 工 关 系 , 时工 资 又 会 反 过 来 影 响 资 本 对 劳 动 的 需 求 同 以及 劳 动 者 的 劳 动 供 给 数 量 , 终 使 劳 动 的 供 给 趋 最 向于劳 动 的需 求供 求平 衡 , 同时使工 资 ( 动 的市 场 劳 价 格 ) 向 于 劳 动 的 自然 价 格 。 他 指 出 “ 动 的 市 趋 劳 场 价 格 不 论 和 其 自 然 价 格 有 多 大 的 背 离 , 还 是 和 它 其 他 商 品 一 样 , 有 符 合 自然 价 格 的 倾 向 高 工 资 具 ” 会刺 激 劳动 者数 量 的增加 , 劳 动供 给 的提 高 , 而 即 从 又会 反过 来使 得 劳 动 的市 场 价 格趋 于 下 降 , 于 其 趋 自然 价格 。相 反 , 低工 资会 抑 制劳 动 人数 的增 加 , 使 劳动 的供 给 减少 , 动 的市场 价格 随 之上 升 , 劳 了适 合 我 国 国 情 的 失 业 治 理 政 策 与 方 法 。 制 关 键 词 : 方 失 业 理 论 ; 剩 人 口 ; 效 需 求 ; 位 ; 元 经 济 西 过 有 缺 二 中图 分类 号 :2 14 F 4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6 2 ( 0 8 0 — 0 4 — 0 10 - 9 1 2 0 ) 7 0 5 4 在 未 来 的若 干 年 内 , 业 问 题 是 我 国 面 临 的 最 失 严 峻 的社会 问题 。失 业不 仅 导 致 了 收入 差 距 扩 大 , 同 时 还 大 大 增 加 了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的 负 担 。对 失 业 问

传统西方失业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传统西方失业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 失业 率 ; 利 普 斯 曲 线 ; 肯 定律 菲 奥
问题 的提 出 失 业 是 各 国普 遍 存 在 的社 会 现 象 和 社 会 问题 , 由 于 各 国 的

国情 和 经 济 发展 水 平 不 同 而各 有 其 程 度 的不 同 。中 国 自 19 9 2年 经 济 体 制 进 入 全 面 调 整 和 转 轨 阶段 ,一 切 社 会 经 济 行 为 均受 市 场 竞 争 机 制 的考 验 , 动 力 的 就 业 选 择 和 失 业 的 风 险 必 然 出 现 。 劳 失 业 率 的 高 低 体 现 一 个 国家 是 否 充 分 就 业 ,也 影 响 一个 国 家 的 经 济 发 展 。 在 经 济 不 断 发 展 的今 天 ,失 业 成 为 全 球 性 的挑 战, 同时 也 成 为 我 国政 府 日益 重 视 的 现 实课 题 。
四 、 据 的 收 集 及 预 处 理 数 本 文 收 集结 束工 作 分 配后 至 20 0 8年 统 计 数 据 , 虑 到 G P 考 D 和 其 他 解 释 变 量 之 间 数 量 级 差 距 太 大 ,对 G P采 取 对 数 处 理 , D 并 把 其 它变 量 取 对 应 的相 对 数 。 五 、 型 的 估 计 与 调 整 模 采 用 上 述 数 据 对 模 型 进 行 O s 回归 ,结 果 中 , 09 2 8 L R = .1 7 0 和 R = .5 40都 反 映 出模 型 比较 显 著 ,同 时 F统 计 量 及 P值 08 0 8 分 别 为 F 1 .5 3 和 Q 0 3 即在 显著性水平 a0) 情况下 , = 46 1 4 o 1, =1 5 应拒 绝 原假设 , 为回归 方 程 整 体 在 统计 意 义 I是 显 著 的 。 可认 二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引言:失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分析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观点,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失业的定义与分类失业是指正在找工作的人口中尚未找到合适就业机会的人员。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失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成本,导致短期内个体处于失业状态。

2.结构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等原因导致某些行业或职业需求减少,造成相应的失业现象。

3.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或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导致在非旺季时期出现大量的失业现象。

4.周期性失业: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相关,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

二、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失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框架和理论,用以解释失业的原因与影响。

1.供需不平衡理论供需不平衡理论认为,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需求与供应之间的不均衡。

例如,结构性失业的出现意味着某些行业或职业就业机会减少,与此同时,其他行业或职业的就业机会却增加。

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失业的出现。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指出,不同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受益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年轻人、妇女和少数民族往往更难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他们更容易受到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失业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失业与经济衰退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衰退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经营困难,裁员现象增多,导致大量人口陷入失业。

经济复苏时期,失业率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西方经济学家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1.摩擦性失业应对策略为了解决摩擦性失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下建议:(1)完善求职信息网络:建立健全的求职信息网络,提高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流动效率,减少匹配成本,促进就业。

说明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

说明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

说明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是基于供求关系的理论。

根据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和理论,失业是由劳动市场上劳动者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失衡所引起的。

首先,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者供给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失业的原因之一。

当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数量超过需求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

这种供给过剩通常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提高、资本投资不足等原因所引起。

劳动者的供给数量超过了企业的需求,使得企业需要更少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其次,供求关系中的企业需求也是解释失业的重要因素。

西方经济学认为,企业需求的下降可能导致失业增加。

当经济衰退或者市场需求不足时,企业减少生产规模、关闭工厂、裁减员工,从而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企业需求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支出下降、投资不足、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的。

此外,西方经济学还指出,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失业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劳动者和招聘企业之间在信息获取和传递方面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招聘企业难以准确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经验,而劳动者也无法完全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和工作条件。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匹配效率低下,增加了失业的产生。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以满足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

其次,通过减税和鼓励创业等措施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以便劳动者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条件,从而提高匹配效率,减少失业。

总之,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供求关系的理论,认为失业是由劳动者供给和企业需求不平衡所导致的。

劳动者供给过剩、企业需求下降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失业的增加。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和匹配效率。

西方失业保险的理论评述与启示

西方失业保险的理论评述与启示
(一)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理论探讨
在研究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理论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搜寻理论(search theory)。该理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劳动者能够理性地选择放弃可以得到的某些工作机会并保持失业状态,等待在未来出现更好的工作。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劳动者放弃或接受新工作提议呢?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关于工资发布等信息是不完全的,失业者搜寻和获得工作必须付出成本。失业者会根据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大致估计搜寻工作的成本和收益,以决定出去工作的心理底价或可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即保留工资水平。除此之外,劳动者的效用是工资收入和享受闲暇的函数。搜寻工作行为可以带来未来工资收入,增进劳动者的效用水平,但这实际上也是放弃了闲暇机会,劳动者的效用水平受到损害。任何一个理性的劳动者都会以满足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选择适当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因此,保留工资水平和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是直接决定人们劳动供给行为的两个关键因素:保留工资水平越低,搜寻工作越努力,失业者结束失业状态的概率较大;反之,失业者就业机会较小。失业保险正是通过改变它们,进而影响人们的失业时间和就业状态。
二、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研究
研究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的失业率一直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人们开始怀疑这一现象是否与失业保险政策有关,③并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同时出于财政问题的考虑,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着手对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福利制度实行改革。对现实的思考激发出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相关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西方失业保险的理论评述与启示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失业保险制度受到西方经济界的极大关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应运而生。毋庸置疑,失业保险发挥着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帮助其再就业的作用;然而,不少观点却认为失业保险会扭曲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可能引发更多的失业现象。因此,系统总结和梳理经济学家们有关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福利三个方面影响的经典文献,有助于我们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将失业保险金与失业之前的工资收入联系起来,成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率,以保障不同层次失业者的生活需求;同时政府应当根据企业的解雇经历和潜在的失业风险,制定有个体等级差别的费率制度。

基于西方失业理论的中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基于西方失业理论的中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非 公开性 失业会 长期存 在 。 2 .西方 失业理 论对 中国就 业 问题研 究的 意义 西方 失业 理论 不但 从总量 上考 察 了失业 问题 ,
的真正 的失业 , 只会存在 所谓 的 “ 自愿 失业 ”和 “ 摩 而 且也 注意 到 了结 构性 问题 ;不仅 分析 了发 达 国家 擦性失业 ” 2)以凯 恩斯 和托 宾 、杜 生贝等 经济学 的失业 问题 , ;( 而且 也探讨 了发展 中国家 的失业 现象 ;
代 的经济危 机时期 。 目前 ,西方很 多经 济学 派 已经 发 展 中 国家 城市 中 的失 业 和乡村 中的过 剩 劳动力 或
形成 了 自己相对 完善 、自成体 系 的失业 理论 :( ) 1 以经 济学家 萨伊 和庇古 为代表 的传 统失业 理论学 派 认 为在完全竞 争 的条件下 ,不 会存 在 “ 自愿性 ” 非

个 社会 问题 、人 口问题 。仅 从经 济学单 一角 度来
了二元 结构 发展模 式下 的失业 问题 ,刘易 斯等人 认 研究 ,其 结论及 其形 成 的理论体 系难 免偏颇 ,也 很
收 稿 日期 :2 1— 2 2 0 0 1— 2
作者简介 :吴云超 ( 9 7 16 一)男 ,苗族 ,湖南省保靖县人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湘西民族 职业技术学院经济
难用 以全面 和正 确地 指导 、服 务 实践 。且 西方 失业
根据 失业 原 因 的不 同 ,可 以将 我 国 的失业 大致
理论 是 西方 经济 学家 基 于西方 世 界 和部分 发展 中国 分 为 以几种类 型 :( )转型 性失 业 。 由于 经济 体制 1 家 的实 际情 况而 总结 和形 成 的有 关失 业 问题 的系 统 转 型 ( 传统 计划 经 济转 为现代 市 场经 济 )和经 济增 观 点和 看法 ,由于 中 国是 一个 拥 有 1 3亿 人 口的大 长方 式 转型 ( 由粗放 性 经营转 为 集约 性经 营 )所造 国 ,具有 自己 的现实 国情 和 “ 土化 ”特 征 ,因此 成 的城 市部 门 和 国有 企业 等失 业 现象 ;( 本 2)隐蔽 性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导言失业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稳定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变革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失业率逐渐上升,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失业理论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当代中国面临的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马克思失业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资本论》中,他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通过削减成本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这通常包括减少劳动力成本,即通过裁员和压缩工资来降低生产成本。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工人群体中的失业人数逐渐增加。

他将这种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不稳定性和剥削性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的追求利润的行为使得剩余价值被私人垄断,这使得经济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进一步加剧失业问题。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不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主要关注市场机制和个体的行为,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调整能力。

根据西方主流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具有高效性,可通过动态的供需关系自动适应经济的变化。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个体由于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暂时失业的情况。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

周期性失业则是由经济周期引起的就业波动。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强调市场的自我平衡能力,认为失业率的增加是市场自我调整的结果,并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来实现自我修复。

他们认为,失业率上升会导致工资的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雇主雇佣劳动力,最终将失业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推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但失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国外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启示

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国外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启示

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国外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启示失业的定义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 )的标准,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之上,在该参加工作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这里所指的仅仅是公开失业,而不包括隐蔽失业。

按照这个定义,衡量是否失业,必须有4要素:①在一定年龄之上,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15-64岁的人。

②确认至少在过去的一周内已经没有工作。

③目前可以工作,既有劳动的能力和可能性。

④正在寻找工作,就是说,本人有工作的要求。

合乎这个定义的,包括:农闲时节找不到工作的农业劳动者和没有土地的雇农;由于部门转变而失去工作的人;无力找到工作和没有工作机会的人;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政治变动中失去工作的公务员;等等。

失业率1234561980198419881992199620032007年份失业率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1、我国的失业现象同资源状况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目前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又比较低,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的能力较低。

因此,我国在现阶段存在较多的失业是正常的。

3、我国的失业现象同样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的表现。

失业的制度原因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

如果没有这种分离,就只会表现为劳动时间的普遍减少。

从概念本身来说,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直接统一的,不存在失业的问题。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还是初级形态的公有制。

4、国有企业效益差是导致失业增加的原因之一。

国有企业大面积、高额度亏损,是我国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

其结果,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一部分职工的下岗,如果短时间得不到安置,就会处于失业状态。

5、改革开发以来,进城打工的农民逐年增加。

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是单向的,对城市来说,劳动力只进不出,势必扩大城市劳动大军的基数,加大城市就业的压力。

总之,我国失业的增加,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又有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既有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又有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

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

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

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Ξ高煦照(中共新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0)摘 要:失业是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社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国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问题,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了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

文章在概述有关失业理论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作应用分析。

关键词:失业;失业理论;就业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3-0075-03 失业是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社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人口与日俱增,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正由于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增加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从现实的角度看,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失业理论概述西方学者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

而西方失业理论的真正开始和形成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

各主要学派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一)凯恩斯以前的传统失业理论。

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也就是说,工人只要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受雇于雇主,都会有工作可做,不会存在“非自愿性”的真正的失业。

从西方经济学看待我国失业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看待我国失业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看待我国失业问题学号:姓名: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

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

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凡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从古典学派到凯恩斯学派,再到新典综合派,许多经济学家都对失业的特征、成因及后果等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精僻的分析,形成为一整套西方失业理论,如萨伊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货币学派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粘性工资理论、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等,并逐步发展。

失业可分为: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

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5)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及政策演进的轨迹,是沿着充分就业—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最新失业理论这条主线发展的,其相应的政策主张是沿着自由放任的就业政策—有效需求不足的需求管理政策—促进就业的人力资本政策—新自由主义的供给管理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对策这一主线发展的。

其失业理论与政策的演进过程反映了西方失业理论沿革和政策的针对性,西方失业理论的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解决方法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前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前行,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的限制,中国的失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马克思失业理论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如何解释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呢?马克思失业理论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无限的。

而生产关系则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资本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会尽可能地削减劳动力成本。

但由于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生产力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种“经济危机”的结构。

经济危机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是因为经济危机会使得资本家减少投资,从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

然而,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失业问题。

在中国,由于国家的政策限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壁垒,劳动力的迁移和就业机会的获取是有限的。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失业理论需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失业问题。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失灵所导致。

根据供需关系,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会有波动。

当需求不足时,就会出现失业。

这种形式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在西方,繁荣的市场经济催生了强大的企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就业。

例如,税收优惠、教育补贴、职业培训等等。

但如前所述,中国的失业问题不同于西方。

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弹性都有限制,这导致失业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太明显。

因此,在考虑中国失业问题时,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与其对我国的启示美国失业是社会生产力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经济进一步开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与社会制度无关。

自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少对策建议,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以缓解失业压力。

其中,失业保险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对于减轻因失业而给社会和失业者个人所带来的困苦、减少失业对经济开展与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使政府开支增加、使相当一局部雇佣劳动者缺乏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制约经济增长等弊端。

那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失业保险制度,以使失业者的根本生活得到保障,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又能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各国的理论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在考虑的问题。

自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中,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比拟突出。

因而本文选取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作简要介绍,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在西方兴旺国家中,美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较晚。

1929-1933年大危机以前,美国政府很少关心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大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危机期间,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全国有13万家企业破产,年失业人数达1300万,平均失业率为18。

23%,最高时达24。

9%。

同时,购置力下降,劳动市场陷于崩溃的边缘。

在危机期间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制定并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刺激总需求,以此来摆脱经济危机。

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罗斯福将以“普遍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治国方略,其社会保障项目具体包括:失业补贴;老年补助以与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老年社会保险;母亲补助,保护和照顾无家可归、无人照管而需要抚养的儿童以与残疾儿童;公共卫生服务。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当代中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引起理论界的众说纷纭。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相比,后者对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马克思失业理论,资本积累仍是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

然而发展中的中国,既要发挥资本积累的优越性,又要让失业者适当分享资本积累的成果,并尽快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劳动者,以此,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失业问题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但就业率并未随经济增长而增长。

学者们从不同侧面来说明我国失业问题,但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十分复杂,需要系统的理论来解读。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能够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吗马克思失业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来源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劳动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即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使生产相同剩余价值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必要劳动人口减少,使形成的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第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失业人口产生的条件在于资本量及资本结构的变化。

因为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的,而随着资本积累的加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由此引起对劳动需求的减少。

“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同时,“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失业,还与资本家通过在内涵方面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有关。

因为当单个工人能够较以前提供更多的劳动,则可变资本增大时,资本家无须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利用现有工人来推动更多的劳动。

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失业的理论实践及启示免费范文精选

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失业的理论实践及启示免费范文精选

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失业的理论实践及启示内容摘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积极干预的转变过程。

探讨西方就业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总结其他国家就业实践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解决目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将会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失业理论实践启示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治理失业问题的理论及实践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展史中,就业问题没有被先行工业化的各国政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

当时流行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马歇尔的“市场供求决定论”等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没有什么区别,商业周期中的供给过剩会自动恢复,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

而事实上,失业已成为这些国家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导致了空前的高失业率,动摇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信任,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种形势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

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出台“新政”,从此拉开了政府干预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序幕。

二战以来西方治理失业的政策,依其理论依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及实践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大规模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对古典失业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和以政府干预为基础的就业政策。

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

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对经济实施干预,大力刺激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

政府应通过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主要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以此促进就业。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主张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总需求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

西方国家解决失业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借鉴

西方国家解决失业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借鉴

作者简介:刘泽双 ( 96 ,男,河南信阳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 究生,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 16 一)
导 师, 究方 向:系统工程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研
薛惠锋 (94 ) 男,山西万荣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16一 , 研究方向:系统工程管理。
甄 翠 (9 2 ) 女,山东济南人 , 18 一 ,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维普资讯
2o o 6年 9月
西 安 电子 科技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 d a i e st ( c a ce c i o ) o r a in Un v r i So i l i n eEd t n o Xi y S i
关键词 :就 业措施 ;“ 元制” 职业教育模 式 双 ; 中图分类号 :D6 9 9. 2
收稿 日期:2 0 .43 0 40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10 —7X(0 60 -130 0 84 2 2 0 )50 3 —4
基金项 目: 陕西省软科学基金项 目:基于科学发展观 的统筹城 乡就业的决策支持研 究 (03 R 9 ; 20K 6 )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课题 :陕西城市就业 的问题及对策研 究 (5 S6 0K 0 )

要 :失业 问题 已成为 我国经济发展 中一个不容忽视的 问题 ,西方发达 国家诸如美 国、法国、德 国、 日
本等根据 本国国情制定 的就业措施 ,对我国减 轻 当前严 峻的就业压力具有典 型的借鉴 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上述国 家解 决失业问题 的具体措施 ,提 出了在我国的经济基础 上解 决就业问题的一些建议 。
S p2 0 e .0 6 V 1 6 NO 5 b . . 1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研究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研究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研究》摘要:该理论认为摩擦性失业同自愿失业一样并不是真正的长时间的失业,这两种失业的存在并不违背充分就业理论,此时,凯恩斯应时而出,凯恩斯失业理论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对传统失业理论做出重大修正,其失业理论与政策的演进过程反映了西方失业理论沿革和政策的针对性,全面研究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失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并未解决失业问题找到可能的出路[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国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其在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全面,形成了多个流派,其各个流派在研究失业原因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本文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梳理,以期给我国的失业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根植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如萨伊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货币学派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粘性工资理论、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等。

一、萨伊学派的传统失业理论萨伊学派的传统失业理论由萨伊奠基的、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要代表。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马歇尔的学生庇古随后又提出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这是由于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一旦出现劳动的供求不平衡,出现失业,货币工资就会自行调整下降,它所引起的实际工资的下降将促使就业和产量扩大,直到达到充分就业为止。

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排斥摩擦失业与自愿失业两种失业的存在。

所谓摩擦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按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

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

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

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内容摘要: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原因,但是,西方主要的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就业理论失业问题二元结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每年还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需要就业。

长期以来,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持续下降,保持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不足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同时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因素交汇,更增加了就业的压力。

首先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导致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要寻求再就业;其次是入世以后,根据WTO的有关协定,我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粮食市场,仅考虑增加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2000多万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再次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和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劣势企业将加快退出市场的步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大中型企业涉及的在职职工就达近千万人,这部分人员也将面临着再就业的问题;第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在短期内出现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最后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

问题的严重性尚不仅仅如此,我国不仅存在着就业总量的矛盾,而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

低素质劳动力的大量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

因此,深入研究失业理论以及促进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5期(总第122期)湖湘论坛HUXIANGFORUMNo.5,2008GeneralNo.122・经济纵横・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也不能完全消除失业现象。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人口与日俱增,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正由于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增加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从现实的角度看,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该文中,我们在概述有关失业理论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作应用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西方学者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

而西方失业理论的真正开始和形成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

各主要学派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凯恩斯以前的传统失业理论。

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也就是说,只要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受雇于雇主,都会有工作可做,不会存在“非自愿性”的真正的失业。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如果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存在失业的话,那么只会存在所谓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庇古所谓的“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传统经济学家的上述理论观点主要渊源于“萨伊定律”。

可以说,“萨伊定律”是传统失业理论的基石。

“萨伊定律”的基本内涵就是“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

2.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主要表现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有关。

凯恩斯正是用他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来否定“萨伊定律”及依据“萨伊定律”建立起来的传统失业理论,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投资,增加就业等。

后凯恩斯主流派的主要代表托宾、杜尘贝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并将结构性失业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3.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其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

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

这种均衡失业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在现代社会中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固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李买生(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也不能完全消除失业现象。

国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问题,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了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

西方有关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失业;失业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160(2008)05-0077-03收稿日期:2008-07-21作者简介:李买生,男,河南安阳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理论、市场经济理论。

77定不变的量。

弗里德曼还以他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为基础,否认了菲利浦斯曲线关系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关系的正确性。

弗里德曼关于失业的对策建议是: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反对最低工资率的规定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

4.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理论。

发展经济学派是指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以及托达罗等。

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主要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

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

刘易斯等人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为零或负数,这里有大量的非公开性失业,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但从业人数较少,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

刘易斯等人强调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加快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以增强其吸纳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二元结构失业问题。

托达罗在刘易斯等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转换下的失业问题。

托达罗强调了收入预期在农村人口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与刘易斯等人不同,托达罗看到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的艰巨性和困难性,他断定,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失业和乡村中的过剩劳动力或非公开性失业会长期存在。

上述西方失业理论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忻了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现象;既有失业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等等。

应该说,这些均是西方失业理论的独到之处,尤其是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界定、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措施以及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一揽子政策等,对于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作用,在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西方失业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基于西方世界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和形成的有关失业问题的系统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有别于西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因此,西方失业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西方失业理论的启示西方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是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失业问题进行长期探讨的理论总结,对于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失业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1.解决失业问题主要是解决非自愿失业。

根据西方经济学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大类的观点,只有非自愿失业才是一个国家对失业现象所真正关心的,因为自愿失业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我选择,它意味着就业的机会成本更高,自愿失业往往是建立在个人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还可以促进消费的增加和缓解劳动力市场不断膨胀的供给量。

从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可知,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适度的失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例如它可以提高就业者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综合西方学者的论述,非自愿失业包括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业三种情况。

解决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关键在于:一是加速劳动就业信息的传递和流通,二是加速劳动力在不同地域、产业和行业之间的就业转移,三是相应地实现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的快速更新、培育和提高。

解决周期性失业的关键就在于增加有效需求,也就是要加快经济的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共性问题,我国也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一是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必然有一部分劳动者在正常的流动中,滞留于劳动力市场一段时间,造成摩擦性失业;二是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必然会出现某些产业和某些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或相对不足,出现结构性失业;三是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呈周期波动的,生产投资的扩张或收缩必然伴随就业量的扩大或减少,扩张时期就业量大,收缩时期就业量少,从而存在周期性失业。

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周期性失业一直属于隐性失业,而没有外露。

隐性失业正是我国失业的独特表现形式,它是传统就业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必然结果,制约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者的素质,阻碍了企业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国要稳步实现隐性失业的显性化。

另外,西方经济学家还揭示了人口、就业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会使劳动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形成隐形失业,降低劳动生产率。

因此我国要继续有效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

2.技术进步及其运用并不是失业的根本原因。

从技术进步及其运用对失业的影响看,新技术的应用只是造成失业的技术原因,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所引起的失业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

从长期看,技术进步不仅不会减少工作,而且还会创造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因为技术更新换代可以引导新的消费需求出现。

因此,根据技术进步在长期和短期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由政府进行政策协调,减少其短期内的负效应,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要正确认识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交替关系,可以说在一个静态的市场中通货膨胀能够减轻失业,但在动态市场中这一关系就未必存在,因为企业的理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已经有了经验,单纯理论分析并不能回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作用关系。

在实践上依靠这一理论来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也只能起到应急的作用,而从较长时期看,以增加失业率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以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都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全局性问题,两害相衡取其轻,就业优先还是发展优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要正确运用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

对于解决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总的来说可分为两派:萨伊、马歇尔、庇古、弗里德曼等崇尚市场行为,主张让市场去调节劳动者的供求,实现充分就业;而凯恩斯、汉森、菲利普斯则推崇政府行为,主张靠政策去调节劳动者的供求,实现充分就业。

事实上,这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尤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同时又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78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