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影片分析

合集下载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观后感走出影院,内心说不出的沉重,第一感觉就是我现在无比的幸福,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人们依然能够坚强地活着,我现在每天吃的好穿的好,冻不着饿不着,怎么能虚度光阴,不努力奋斗呢?就像张国立在《鲁豫有约》中说的,《一九四二》出现的正是时候,在现在大部分人都过着物质极其丰富的生活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家回味一下历史,让大家看到自己这个时候的幸福,让我们更加好好地珍惜生活。

他说:“你看到每一个人物的悲惨的状态的时候,都像胸口上打了一个闷棍,打的你是叫也叫不出来,喊也喊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

等到影片结束,你看到那一丝温暖的时候,你可能眼泪会默默地流下来…….“他还说:“这是一部来的特别是时候的电影,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会再挨饿,物质相当丰富,从五千年前到现在没有一个时代能超过今天。

但是我们今天的人都在找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不应该回头看一看,看一看7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河南人,他们当时是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生存,怎么样咬着牙一步步地坚持下来的,并且活下来的人给我传递了一种民族的韧性和精神。

这部电影来的是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回顾一下那段历史。

“一部电影,将大社会与小家庭一同呈现,相互交织,社会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家庭。

在家庭的选材上,该影片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地主家庭和一个佃户家庭,非常具有代表性。

影片无论从演员的妆饰、人物的语言、拍摄的道具,还是狂轰烂炸的炮弹,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还有炸飞的胳膊,炸开花的肉体,那一幕幕血腥的镜头都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烘托出了民众的无辜,这种真实性在普通电影中是很难做到的。

天灾人祸,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卖妻鬻女,贪污腐败,歌舞升平,这些让人看得内心凄凉,真的是哭又哭不出来,直觉的内心沉重。

但是逃荒途中,他们的风雨同舟、亲情与承诺,又让我看到了一丝丝人性的光芒。

守得云开见月明,最后还是将观众带向了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这是冯小刚继《唐山大地震》之后,他的另一部灾难片题材的作品。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观影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为《一九四二》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发布,预计2012年上映。

该片从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

《1942》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重启《温故一九四二》。

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也加盟该片。

《一九四二》更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1942》的背景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食人“的河南大饥荒: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下。

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

1942年,大灾来临,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境地。

灾民们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割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老婆。

末了还是被死神衔去。

然后灾民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

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食人”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

这次造成300万老百姓饿死,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

农业在中日军队反复争夺中受损严重:八年抗战,河南是中日对决的主战场,遭到战争的反复蹂躏。

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后退,直到依托黄河天险才略有喘息,豫北全境沦陷。

[实用参考]电影《1942》影片分析.docx

[实用参考]电影《1942》影片分析.docx

《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研究报告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研究报告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中文名称:《一九四二》片长:140分钟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剧情简介: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地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地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地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地挣扎和痛苦,他们地希冀和愤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地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地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地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地小姑娘,正爬在死去地爹地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地人都死了,剩下地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地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地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地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地命运.影片分析: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地视觉上表现出悲惨地命运残酷地现实环境,直观地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地不为人知地历史.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地年代里,回避过去,,热衷于掩盖羞以示人地过往,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更容易将目光锁定于充满诱惑和利益地前方,唤醒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地历史与现实,重温历史,回顾历史,正视历史,,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地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地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地财产、尊严甚至生命.《一九四二》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地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地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正面地冲突!从影片地色彩方面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主要以冷色调为基准,影片以灰色贯穿全片,色彩地运用使得画面富有历史地厚重感,符合影片内容,通俗表达就是应情应景.影片中为数不多地红色运用主要在瞎鹿媳妇花枝穿地红色棉袄和美国国旗,国民党党旗以及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等情节中.在这些情节中红色地运用彰显出与现实地对比,造成强烈地视觉冲击.红色象征着生命,暴力,血腥,攻击,革命,兴奋以及爱情……然而在影片中红色所表现地只有暴力,血腥,生命,鹿媳妇花枝穿地红色棉袄表达了她珍视生命希望在逃荒地路上能活下去,美国国旗和国名党党旗地红色所寓意地是暴力以及战争地残酷与现实地惨痛,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这段情节中画面所运用地红色意在隐示血腥与攻击.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在色彩地应用上没有大地波动,但给观者地视觉感受却并不单调.从影片地声音角度来看,《一九四二》地声音设计就如同影片地整体风格:不刻意加入导演地主观思维,只是客观讲述事件,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以语言为主刻画人物地内心;不动用大量地音乐煽情;运用了方言使得人物形象朴实真诚;细致地音响制作但又不夸张、不突出,而是与画面相配合客观表现场景中地内容.影片虽然没有刻意营造听觉上地刺激和震撼,但却足以动人.影片注重现实尊重历史不刻意渲染氛围,这部影片在声音方面地运用引发了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在避免影片表现效果降低地同时减少音乐以及音响地浮夸和刻意渲染.从影片地摄影角度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全景和远景和全景来表现灾民逃荒地情景,以此来渲染和刻画灾情之重,反映现实地残酷与惨痛,影片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运用地恰到好处,如刺猬带领众人到老东家吃大户时做饭地场景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充分反应了现实社会地阶级差别,展现了社会地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人地劣根性.在岳县长宴请李主席时对那道延津做法地鱼运用了特写镜头,接着在与镜头所表现地内容相结合所展现出地是赤裸裸官场腐败和残酷现实,以此反衬出阶级地差别.在准备离开河南逃荒离家走时瞎鹿用核桃给女儿做了一个风车,对核桃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此时因为没有吃地而选择逃荒但瞎鹿却用核桃给孩子做玩具表现出亲情地关怀与温暖.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面见蒋委员长时,蒋委员长给李培基剥鸡蛋壳,对鸡蛋运用了特写镜头,这展现出政府地蔑视与不作为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时,他们依然装作不知道,一个鸡蛋表现出政府光鲜背后将是灭亡,因为剥去壳地鸡蛋在白嫩终究是要被吃掉地.在逃荒地路上老东家看到瞎鹿因为买孩子和媳妇花枝闹了起来,于是就借给了瞎鹿一晚小米,对这碗小米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所表现地是现实与人性地纠葛.《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将委员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地时候,我特别怀念北伐时期,一呼百应,所向披靡,那时身上没有负担,尽可以和人民站在一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觉到蒋委员长地内心其实也很煎熬,他也并不是不想救灾,而是担子重了,肩负地责任过于沉重,为了保全他所认为地大局而一错再错.当然从整部影片中来看国民政府存在严重地腐败与黑暗.片尾有这样一段旁白“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自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泪,也不吃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地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什么.”人性地劣根性也被彻底地展现出.一九四二年地记忆,存在逝去地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李帆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晚12时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Zzz6Z。

《一九四二》影评:民殃之无字碑

《一九四二》影评:民殃之无字碑

《一九四二》影评:民殃之无字碑《一九四二》在上映之初,是一部格调不合群,争议声不断,但终究是会以自己本身的梦魇和冰凉,响彻在所有中国人心头,那或许早已忘却,但时刻盘旋上空的阴霾。

这不是一个拷问自我良知的过程,也不会是一个扪心自问如何改良,革新的试验场。

它就是把曾经最美好的国撕个粉碎,用铺天盖地,无穷无尽的遭殃之心,给在安乐窝中生活的我们一记清醒的耳光。

不管是打在了笑点,打在了怒气的神经,还是在脸上,一种火辣辣的痛穿透了影片本身,并给心境抹上了一层共鸣的阴云。

那是国殇民殃,人民灾难的无字碑。

整场灾难,贯穿于我民族的始终,自古以来,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在天灾人祸交织的情况下,拯救所有受苦受难的群众。

这种力量穿透于宗教和意识形态,也越过了种族和隔阂,它存在于每个“人”必须立世之本。

我曾向位年轻时桀骜不驯,对某些政治团体颇有成见的同道人所讨论:何为中国末世的灾难?这位先生便放下了那些大骂某党的架子,语重心长的说:无食无耕,家破人亡,血脉四散,饿殍四野,这便是国人最大的末日和灾难。

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没了吃喝和家,没了血缘和固产,信什么主义,论什么道理,那的确是个人的末日,国民的群殇。

或许这种惨象,是不忍卒读的电影本身,给所有妄图批评的人,一记无敌的挡箭牌。

但撇开了借民殇而敛财的意义,以及垄断制造的“国民现象片”这种外部环境,影片本身所散发出的,正是欲哭无泪的绝望和抑郁。

这种负面情绪随着我国民族千年历史一路走到如今,即便是太平盛世人民忘却,即便是天灾人祸,未等寻到悲喜之味便命丧黄泉的混沌。

或许我们作为当代人,是不是庆幸自己还有可以疼的感觉,以及国民遭殃时,那祭奠无字碑的权利?本文由2013最新电影整理上传,转载请注明:。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姜文、陈道明、张国立等主演的中国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村民们与日寇的斗争、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期间,村庄里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面对着日寇的铁蹄,生活异常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人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

这些细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后,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通过对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展现,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从而珍爱和平,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中文名称:《一九四二》片长:140分钟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剧情简介: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老东家叫范殿元。

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

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影片分析: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的视觉上表现出悲惨的命运残酷的现实环境,直观的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电影《1942》之影评

电影《1942》之影评

电影《1942》之影评第一篇: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周海英包文姝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电影通过双线并行,分别以老东家、栓鹿为首的灾民家庭和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出了悲剧时代下的中国所面临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尊严与生存的冲突,信仰与肉体的斗争,真相与谎言的交织,良知与利益的纠缠,逃难与逃亡的演变,发出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的关怀与追问。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这部电影是一段对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一段对生命人性的关怀与追问,它展现出了一个 70年前的中国,一个积贫瘠弱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一个早已被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遗忘了却又必须面对的中国,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河南人所刻骨铭心而又不愿回首的中国。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尊严与生存充斥,信仰与肉体斗争,真相与谎言交织,良知与利益斗纠缠着……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对,没有什么是错,一切似乎都是合理,一切又似乎都是毫无意义。

剩下的只有饥饿,只有逃亡,只有绝望……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但在饥饿面前,这种对立失去了平衡。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篇一:1942影评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看完《一九四二》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受,满腔的愤懑沉重地压在心底,让人透不过气来。

影片反映了在干旱和战争等天灾人祸面前,人们的绝望与无助。

通过对小人物们在夹缝中求生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想及行为的深入刻画,暴露出了当时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

信仰的缺失:一直以来,宗教在我国民众的心中并未扎下根基,普通民众普遍信奉“天”这一不能称其为信仰的意志,而灾难面前唯一支撑人们活下去的不是强烈的信念而是求生的本能。

影片中,“范东家”在万念俱灰时,发出一声长叹“老天爷啊!”流露出的是对残留信念的彻底绝望。

传教士“小安”起初抱着一颗热忱的心,布道于逃荒路上,藉此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但当他发现“主”的庇佑并不能止住小女孩内脏里喷涌而出的鲜血,更不能阻挡日本轰炸机的血腥屠杀时,动摇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任由恶魔侵入肌体。

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具具如同行尸走肉的躯壳,挣扎在死亡的边缘线上,这也让观众们看清楚了一切悲剧的根源。

道德的沦丧:纵观整部影片,最大的道德沦丧者就是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的国民党政府;其次便是为了一已私利而敲诈勒索灾民,截留倒卖救灾物灾的国民党政府官员、投机资本家们;最后是那些为了活命而苟且偷生的灾民们,为了活命他们选择了去偷、去抢,去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

当人们没有了坚定的信仰与信念,道德的沦丧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性的泯灭:静下心来想想,灾难与战争并不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它们只是悲剧的制造者,生存危机面前人性的脆弱、良知的泯灭才是最最悲惨的事情。

当我们注意到两个小小的核桃就能擎起“少东家”强奸民妇的禽兽之欲,一顿饱饭成为了村民互相残杀的引子,手中的武器变成了兵痞们抢掠灾民的利器时;当我们听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军兵混杂为由而下达滥杀无辜的命令时;当我们联想到人吃人那一幕惨绝人寰的场境时,内心已变得冰凉。

至此,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悲观与绝望,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愁怅与迷茫。

电影《一九四二》之苦难意识探究

电影《一九四二》之苦难意识探究

电影《一九四二》之苦难意识探究【摘要】电影《一九四二》通过背景设定、人物塑造、历史背景、战争场景描写和道德困境呈现,深刻探讨了苦难意识。

影片展现了战争时期的残酷现实,描绘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和挣扎。

通过主要人物的塑造和道德困境的展现,观众被引导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

结尾则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历史反思和影响与启示,呼吁观众深刻反思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引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警示。

电影《一九四二》对苦难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呼吁观众珍惜和平、警惕战争的危害。

【关键词】电影《一九四二》,苦难意识,背景设定,人物塑造,历史背景,战争场景描写,道德困境,人性探讨,历史反思,影响与启示1. 引言1.1 电影《一九四二》之苦难意识探究《一九四二》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电影,通过展现战争时期的苦难和困境,探讨了人性、道德以及历史反思等议题。

电影背景设定在战争年代的中国,呈现了那段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人物塑造方面,影片通过塑造各种性格各异的角色,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不同选择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历史背景则为观众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真实情况。

战争场景描写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残酷战争场面,触动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恐惧。

道德困境的呈现则引起了人们对于道德和正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类在苦难面前的选择和决策。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探讨,电影《一九四二》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历史的意义以及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的启示和教训。

2. 正文2.1 电影背景设定《一九四二》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电影。

影片背景设定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描绘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艰难岁月。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小城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影片的背景设定充分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电影《一九四二》的历史叙事分析

电影《一九四二》的历史叙事分析

电影《一九四二》的历史叙事分析电影《一九四二》是由中国导演凌子风执导,于2024年上映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影片以二战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期间,中国士兵与平民百姓为了保护南京城而进行的抵抗和斗争。

本文将对电影《一九四二》的历史叙事进行分析。

首先,电影《一九四二》的叙事方式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结构。

影片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南京城内外发生的不同故事以及不同人物的经历并置在一起,呈现了战争背景下的多元生活状态。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还有助于深入揭示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不同遭遇和反应的细微差别,展现出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影片通过个体化的叙事手法,将南京大屠杀这一巨大历史事件还原为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细腻而真实,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无助、愤怒、坚强等不同情绪。

这种个体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使得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统计数据,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命运。

此外,电影《一九四二》在叙事中强调了人性的边界和道德的纠葛。

在战乱中,个别人物面临着生存与道德的冲突,他们面临着舍己为人与保命自保之间的残酷抉择。

这一叙事点突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在战争中,人类的道德与良知可能受到极大的考验,并可能面临崩溃和背叛的风险。

通过这种叙事,观众不仅能够对战争中人性的脆弱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反思人类应该如何面对道德困境和战争的苦难。

最后,电影《一九四二》在叙事中强调了中国人民的抵抗和团结精神。

在南京城被日本军队占领的情况下,中国士兵、学生和民众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抵抗,保护了南京城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

电影中的许多英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表达了他们不愿屈服和放弃的决心。

这一叙事点既强调了中国人民的抵抗英勇,也强调了一个团结的民族具有无穷的力量。

综上所述,电影《一九四二》在叙事中通过多线索、个体化、探讨人性边界和强调中国人民的抵抗团结精神等方式,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多个层面。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第一篇:《一九四二》影评《一九四二》:历史、当下与冯小刚神话来源在《英雄》中,残剑对飞雪说,秦王不能杀,理由是他统一六国便可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舆论便说张艺谋为权利辩护,当《三枪》《山楂树》出来后,张艺谋不是被批为堕落就是小儿科……但是,张艺谋不能杀,因为他的功绩不在于艺术性的高下(当然,我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内地导演无人能及),而在于示范作用,他用自己的一张名片不断触碰中国电影的边界,大片可否救市?本土喜剧是否可以如此疯狂?新晋演员可否造就票房?如果不可以,小辈们就别去尝试了。

当《英雄》中的陈道明从秦王摇身一变,成为《一九四二》中的蒋介石时,冯小刚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蒋介石不能杀,他也为抗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若论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冯小刚只能算是电视剧导演水平,《一九四二》更是如此。

但是冯小刚也不能杀,原因跟张艺谋一样。

《一九四二》不是一部可以用艺术品质去评价的电影,但是却试探了中国电影的内容底线——银幕上可以把中国现代史、中国抗战史呈现到何种地步?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1942影评六

1942影评六

《一九四二》:向大饥荒死难者的道歉今天的大多数导演,似乎已丧失了对悲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谎言、虚伪和娱乐成为一种潜在标准,不再诞生悲剧的电影艺术,等于停止了对人类真实存在的探究。

战争、地震、饥荒,都是让人类感到残酷的存在方式,冯小刚这个曾经的喜剧导演,却通过《一九四二》把镜头对准了它们。

电影《一九四二》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500万人的死亡。

从1942年春,河南各地开始出现冰雹、大风,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

饿殍遍野之时,政府仍狂征军粮,并封锁消息,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

《一九四二》的结构方式独特,有三条主线,一个村庄的饥饿与逃荒、国民政府的行为方式、记者白修德采访和拯救行动。

这三条线索,最终因为几百万灾民共同的悲惨命运,凝而为一,使影片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戏剧张力。

冯小刚和刘震云,不一定读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书,但电影表现的情节,却似乎在证明森对饥荒研究的结论。

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

天灾只是诱因,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

因为统治者不用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但民主政府不同,因为要面对公众和选票,所以会更有效地防范大饥荒的发生。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

但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即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

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把自己卖了;张默饰演的栓柱,为保住孩子的风车,丢了性命。

在冯小刚镜头中,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开口说话了,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

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

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

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

冯小刚拍的是一部敬畏与悲悯的电影,他敬畏那些苦难中无辜的逝者,他悲悯的是被饥饿和苦难伤害的人性,但悲悯不代表遗忘,反而意味着要让苦难的历史,在当下的公共记忆中复活。

《一九四二》影评(评主题)

《一九四二》影评(评主题)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本片基本上分为两条大线索,一条是老东家等人的逃荒,另一条就是国民政府应对饥荒的措施。

导演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向观众诠释了这场灾难。

国民政府。

李培基在进谏蒋介石时,蒋介石在听完汇报后问李培基:“这次到重庆有事吗?”“听说河南遭了旱灾,严重吗?”李培基却说:“没事”“本省能够克服”,李培基的瞒而不报不仅是因为被报告的“大事”吓住了,而且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而采取消极等待,隐瞒真相。

李培基的不作为,导致基层官员贪污腐败,欺压民众。

蒋鼎文的一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住大局”直接道出了国民政府的心声,企图把灾荒严重的河南丢给日本,这样既省去了救灾的消耗,也给日军造成一定的负担。

蒋介石拒绝接见河南灾情请愿团,在接见白修德时,蒋介石也表露出不耐烦和不相信的态度都体现了他对河南灾区的不重视。

这样蒋介石一方面因为河南省政府的瞒报漏报无法获知实情,但另一方面,蒋介石当时的工作重点在征收军粮保证前方军队的供给之上,所以他对初期河南灾荒的上报文件,都认为是当地为了逃脱征收军粮,进一步加重了地方上的瞒报现象。

整体来看,当时国民党政府当局深陷于战争与军队的需求之中,对河南的地方需求自然是不加理会,再加上河南政府对灾情的瞒报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灾情的恶化。

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

安西满在半夜里对瞎鹿说:“主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现在主也让我带领你们逃出河南”“可是断了气也不闭眼,就是过去不信主”“东家东家老范,一辈子不信主,叫他信,他不信,失去了主的庇护,就落了个如此下场”这些都体现出他深受神父梅甘的影响,认为主真的可以拯救众生,影片中的小安不顾战火与饥饿,冒着生命危险传教却没想到一片传教的苦心,换来的却是现实的残酷、信仰的崩塌。

虽然他的努力并没有给灾民带来实质上的帮助,但是却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撑。

《一九四二》:一部还原历史的悲情大戏7页

《一九四二》:一部还原历史的悲情大戏7页

《一九四二》:一部还原历史的悲情大戏电影《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近年来的又一部巨制,也是当今影视界独具艺术风格、再现史实的成功之作。

影片中荟萃二十多位当红明星大腕,又有两位美国好莱坞影帝加盟,再加上大师级导演,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恢宏阵容,加之导演独特的电影叙事技巧,以及精美的电影构图和镜头,简练、明快的语言的运用,真实地为我们提供了诠释人的生存权利和人道主义惨遭漠视、人的尊严遭受玷污、人的生命遭遇践踏,从而反思扭曲的人性、反思历史的全过程。

影片《一九四二》剧情并不复杂。

1942年,蒋统区河南省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生灵惨遭涂炭。

为求生计,千万人涌上了逃荒之路。

影片选取了农村最具代表性的“东家”和“佃户”两家人为背景,在逃荒路上,除了饥寒交迫外,还历经了种种磨难。

日军飞机以灾民为活靶子,对灾民狂轰滥炸;国民党溃军明抢明夺,随便杀人;地方贪官敲诈勒索,大肆敛财;人贩子猖獗买卖人口,等等。

最终两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展示了逃荒之初尚存对生的一丝希望,最后落个对生彻底绝望、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电影事件的原型是刘震云的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这是一段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

冯导是如何运用电影独具的声像效果,将历史史实艺术再现的呢?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千万人的命运遭受自然灾害,为求生存选择逃荒,这在旧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怪。

1942年,河南省特大旱灾,就有千万灾民长途跋涉涌向陕西。

一条漫长的逃荒路,充满惨烈的悲情。

影片用冰冷的镜头记叙了:千百万灾民扶老携幼,托儿带女,他们一路上无援无助,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那场景惨不忍睹。

到处是饿殍,到处是死尸累累,到处可见野狗食人,生灵惨遭涂炭。

这血的事实看了让人震撼,让人心酸,也让人警醒反思,这人间炼狱般的生活现状,单单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影片以写真的手法,展示出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1942年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白热化的一年。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介绍《一九四二》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电影于2018年上映。

影片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在日本侵华期间,一个小村庄被日本鬼子包围的故事。

本片获得了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多个奖项。

剧情概述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侵华期间的一个小村庄。

在这个小村庄中,人们生活平静,但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他们渐渐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小村庄的许多年轻人被日本鬼子征召到战场,村中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只能依靠自己艰难求生。

影片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叫做阿松的男孩展开。

阿松是该村庄的唯一幸存者,他孤独地生活在这座被日本鬼子包围的小村庄中。

阿松的父亲是一位军人,阿松渴望能够见到他的父亲,但父亲因为战场上的牺牲,永远也无法再见到了。

在被鬼子包围的日子里,阿松结识了一个叫做四眼的小女孩,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四眼的父亲是该村庄唯一的医生,他们希望他能够帮助村中的伤员,但他也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村庄的人民团结一致,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展开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面临着食物短缺、医疗条件恶劣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终,他们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全力保卫自己的家园。

影片风格冯小刚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成功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影片通过真实而深入的人物刻画,将观众带入了当时的历史时空。

导演以细腻而真实的镜头,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

影片的整体画面色调偏暗,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种画面更加贴近了人们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

配乐方面,影片巧妙地运用了音乐来衬托情节,使得整个电影更加有感染力。

主题思想影片通过讲述小村庄被包围的故事,表现了人类抵抗侵略与保卫家园的伟大精神。

影片中的人物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用坚强的意志与敌人战斗。

影片传递了人性的光辉和人民的团结精神。

在影片结尾处,导演通过展示村中孩子们的成长和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和幸福的追求。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在上映之前,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

不仅因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上重大灾难的作品,更因为它是由冯小刚导演,并且在宣传中强调了其对历史的真实呈现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然而,看完电影后,我却感到非常失望。

让我感到不满的是电影的镜头运用。

在电影中,冯小刚导演似乎过于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

电影中出现了过多的cult 镜头,如幼童被炸碎、人脑被刀贯穿、野狗抢食死尸等,这些镜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让人感到不适。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漏乳(尸体)镜头,这些镜头不仅没有增加电影的艺术价值,反而降低了电影的品质。

让我感到失望的是电影的剧本。

电影中有太多的人物和故事线,导致剧情显得过于杂乱无章。

地主老范一家、瞎鹿一家、河南省张李培基、伙夫法官范伟、神父安息满、时代记者白修德、老蒋等,这些人物和故事线在电影中相互交织,但是却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来贯穿整个故事。

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本来可以连在一起的线络就都对彼此不忿,分道扬镳起来。

更有的故事线倒了一半,就毫无下文。

大概影片最后冯小刚也对此骑虎难下,就放了几个 ppt,对各条线安了个结局。

冯小刚的电影野心太大,虽然找对了切入点,但是走着走着就去看别处的风景了。

他试图在一部电影中展现整个事件的全景,但是却没有能力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结果就是,电影看起来像是一部拼凑起来的作品,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对电影中的所有内容都不满意。

电影中的一些演员的表演还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张国立和陈道明,他们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和道具也非常真实,让人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生活。

但是,这些优点并不能掩盖电影的缺点。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一九四二》在制作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电影的质量下降,无法达到观众的期望。

在我看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尊重观众的感受。

导演应该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1942故事概括

1942故事概括

1942故事概括
《1942》电影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讲述了千百万百姓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所发生的故事。

影片分两条线来展开,一个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个就是国民党政府对灾情的蔑视不作为促进了灾情的发展。

《1942》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集结一大批老戏骨(包括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主演的剧情片,电影曾获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以及“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电影中张国立饰演东家范殿元,本是河南延津的一个地主,家境殷实,但因为灾荒,导致他的万贯家财付之一炬,最后妻离子散独身一人。

另一个家庭家庭核心佃户瞎鹿由冯远征饰,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儿女双全,生活齐乐,而一场灾荒彻底改变了他。

浅析电影1942

浅析电影1942

浅析电影《一九四二》2012年贺岁档上映的《一九四二》是冯小刚近年来难得的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没有之一。

虽然在该片上映之前,冯小刚就曾断言:“这部电影很难不亏钱”但是该影片在未获得预期票房的同时却得到了大部分挑剔的观众和影评家的赞赏。

《一九四二》究竟哪些地方成功值得借鉴而哪些地方稍欠火候,有待提高,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实在值得探讨和深思。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一九四二》在一定的意义上颠覆了传统中国电影的叙述方式。

以农民,地主,传教士,政府官员,记者等多条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这和中国式的观影习惯形成巨大发差,虽给电影市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但近20个主要人物的不同经历和使命很难不使观众有种流离于角色命运之外的错乱感。

冯小刚太过于吝啬,不肯删减多余角色和鸡肋情节无疑是导致影片不够精炼,过于拖沓的主因。

影片中有许多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情节,比如张涵予饰演的安西满和梅甘神父的那番近2分钟的对话总让人有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段情节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主要剧情,要扣上战争中信仰问题的大帽子又过于牵强。

是完全可以删减的。

所以从叙述方式上该片的叙述手法利弊平分。

无论从导演风格还是为人处事上,冯小刚都很难称得上是含蓄内敛的人。

所以当《一九四二》中出现大段呼天抢地的戏份和过于直白的血腥镜头,比如徐帆式的几近丧女母亲的哭闹,日军轰炸过后血肉炸弹式的感官刺激时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虽然相较于影片《唐山大地震》中过于煽情的表现方式,冯小刚在处理《一九四二》时明显收敛了许多,但是对于电影表现方式中留白手法的运用冯导无疑是尚欠火候的,比如星星的猫因为老范的儿媳要补身子而被杀死熬汤时镜头直接展现给观众一只拨了皮的猫,和星星近乎绝望赌气的一句“我也要喝汤”只会显得残忍恶心有余,而对表现星星在苦难中逐渐成长显得力不从心。

在我看来,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同根同源,都应该遵循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都需要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因为过多的展示只会压缩观者的思考空间,从而降低作品的延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四二》
——影片分析
中文名称:《一九四二》
片长:140分钟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
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与此
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
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
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
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老东家叫范殿元。

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
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
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
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
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
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
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
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
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

老东家拉起小姑娘
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
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
败的命运。

影片分析:
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的视觉上表现出悲惨的命运残
酷的现实环境,直观的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

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过去,,热衷于掩盖羞以示人的过往,已经是司空见惯。

人们更容易将目光锁定于充满诱惑和利益的前方,唤醒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的历史与现实,重温历史,回顾历史,正视历史,,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一九四二》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的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的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正面的冲突!
从影片的色彩方面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主要以冷色调为基准,影片以灰色贯穿全片,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富有历史的厚重感,符合影片内容,通俗表达就是应情应景。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红色运用主要在瞎鹿媳妇花枝穿的红色棉袄和美国国旗,国民党党旗以及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等情节中。

在这些情节中红色的运用彰显出与现实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红色象征着生命,暴力,血腥,攻击,革命,兴奋以及爱情……然而在影片中红色所表现的只有暴力,血腥,生命,鹿媳妇花枝穿的红色棉袄表达了她珍视生命希望在逃荒的路上能活下去,美国国旗和国名党党旗的红色所寓意的是暴力以及战争的残酷与现实的惨痛,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这段情节中画面所运用的红色意在隐示血腥与攻击。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在色彩的应用上没有大的波动,但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却并不单调。

从影片的声音角度来看,《一九四二》的声音设计就如同影片的整体风格:不刻意加入导演的主观思维,只是客观讲述事件,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以语言为主刻画人物的内心;不动用大量的音乐煽情;运用了方言使得人物形象朴实真诚;细致的音响制作但又不夸张、不突出,而是与画面相配合客观表现场景中的内容。

影片虽然没有刻意营造听觉上的刺激和震撼,但却足以动人。

影片注重现实尊重历史不刻意渲染氛围,这部影片在声音方面的运用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在避免影片表现效果降低的同时减少音乐以及音响的浮夸和刻意渲染。

从影片的摄影角度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全景和远景和全景来表现灾民逃荒的情景,以此来渲染和刻画灾情之重,反映现实的残酷与惨痛,影片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运用的恰到好处,如刺猬带领众人到老东家吃大户时做饭的场景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充分反应了现实社会的阶级差别,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人的劣根性。

在岳县长宴请李主席时对那道延津做法的鱼运用了特写镜头,接着在与镜头所表现的内容相结合所展现出的是赤裸裸官场腐败和残酷现实,以此反衬出阶级的差别。

在准备离开河南逃荒离家走时瞎鹿用核桃给女儿做了一个风车,对核桃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此时因为没有吃的而选择逃荒但瞎鹿却用核桃给孩子做玩具表现出亲情的关怀与温暖。

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面见蒋委员长时,蒋委员长给李培基剥鸡蛋壳,对鸡蛋运用了特写镜头,这展现出政府的蔑视与不作为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时,他们依然装作不知道,一个鸡蛋表现出政府光鲜背后将是灭亡,因为剥去壳的鸡蛋
在白嫩终究是要被吃掉的。

在逃荒的路上老东家看到瞎鹿因为买孩子和媳妇花枝闹了起来,于是就借给了瞎鹿一晚小米,对这碗小米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所表现的是现实与人性的纠葛。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将委员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时候,我特别怀念北伐时期,一呼百应,所向披靡,那时身上没有负担,尽可以和人民站在一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觉到蒋委员长的内心其实也很煎熬,他也并不是不想救灾,而是担子重了,肩负的责任过于沉重,为了保全他所认为的大局而一错再错。

当然从整部影片中来看国民政府存在严重的腐败与黑暗。

片尾有这样一段旁白“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自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泪,也不吃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什么。

”人性的劣根性也被彻底的展现出。

一九四二年的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

李帆
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晚12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