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112《杠杆》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 杠杆10-教科版
为了安全和活动效果,为男生女生都准备了白毛巾遮住手,给台下的学生以一定的神秘感。
4.活动三:夹弹珠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台来,在实验演示台上面,双方分别用特定的筷子进行夹弹珠比赛,总共13颗弹珠,最先夹完的获胜。
筷子的要求:一根长,一根短。
台下的学生作为裁判,进行数数。
5.活动四:剪牙签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台来,在实验演示台上面,双方分别用不同的剪刀进行剪牙签比赛,总共9根牙签,最先剪完的获胜。
台下的学生作为裁判,进行数数。
四、新课教学:杠杆的分类生活中的杠杆:
省力杠杆:L
1
>L
2
,
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
1
<L
2
,
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
1
=L
2
,
不省力,不费力
PPT展示刚才活动
中所使用工具的力
臂作图。
将杠杆的分
类依据融入
到活动中的
工具上,将
物理与生产
生活联系起
来。
PPT显示,节省
老师作图的时
间,并且形象直
观
五、课堂小结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简短的回顾和梳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 杠杆1-教科版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动手实验,能得出杠杆和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1)、力臂的应用,并让学生会画力臂。
(2)、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问题讨论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杠杆的定义同学们,这里有一桶水,老师想请一个同学看能不能把它提起看来是费了好大的劲才提起。
我们人类最聪明的地方是为了生活方便而使用机械。
今天,老师今天准备了一跟神奇的棒,我们再来试试(女生直接用棒抬,抬不动)看来,还得有个小帮手——支架。
还是抬不动?没关系,这根棒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伸长,我们再来试试。
我们发现这个神奇的装置能够通过伸长距离达到省力的效果,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在生活中,杠杆是一种简单,但用途十分广泛的机械。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工具,虽然形状不尽相同,但使用过程也是杠杆,如:抽水机的手柄、剪刀、夹子、缝纫机的踏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很多共同点,你们能找到吗?绕固定点转动、在力的作用下、材质都是坚硬的。
物理学中,为了更好的研究这类机械,忽略其形状的不同,把这些具体事物抽象为一根硬棒。
而这跟硬棒都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我们就把它称为杠杆。
(二)杠杆的动力、支点、阻力我们再来认识杠杆这种模型。
杠杆都能绕固定点转动这个固定点就叫做支点。
支点是很重要很特殊的点。
杠杆要想转动那我们就要给铁棒的一端施加力的作用,那这个使杠杆转动的力我们就把它称为动力。
因为力有三要素,我们描述一个力就要描述力的三要素:首先大家说说动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呢?一定在手和杠杆的接触的地方,那是在手上还是杠杆上呢?因为是杠杆受到动力的作用,所以我确定动力的作用点一定在杠杆上。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一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
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二、设计思路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要求学生课前准备:(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学设计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学设计教科版§11-2 杠杆(第1课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满足什么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边挂上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记录F 1,L 1,F 2,L 2;(3)改变数据,再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提醒:每个钩码重0.5N ,本次实验统一认为左边动力,右边阻力。
5、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6、评估与交流
(1)为什么该探究活动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平衡呢?
(2)该实验还有什么注意事项?
(3)用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向上拉能否使杠杆平衡呢?。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第一章:杠杆的概念与分类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2. 教学内容a. 杠杆的定义与特点b.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c. 杠杆的应用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奥秘。
4. 教学步骤a. 引入杠杆的概念,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实例b. 讲解杠杆的特点,如支点、动力、阻力等c. 介绍杠杆的分类及判断方法d. 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实例,如撬棒、剪刀等第二章:杠杆的平衡条件1. 教学目标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a.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b.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判断杠杆是否平衡、计算力的大小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4. 教学步骤a. 讲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定义和公式b.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验证杠杆平衡条件c.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衡条件计算力的大小第三章:杠杆的应用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a. 杠杆在生产中的应用:如钳工、机械制造等b.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具、交通工具等c. 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无人机等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教学步骤a. 讲解杠杆在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如钳工工具b. 分析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家具、交通工具等c.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无人机等第四章:杠杆的效率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效率的概念,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
2. 教学内容a. 杠杆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b. 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选择合适的杠杆长度等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杠杆-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杠杆-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概念、分类以及杠杆的特点。
2.熟练掌握杠杆的原理和计算公式。
3.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杠杆模型,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和观察。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3.教师准备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杠杆原理和计算公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通过试验和观察引入杠杆的概念,构建学生对杠杆的认识。
3.2 讲解杠杆的概念和分类•引出杠杆的概念,并介绍杠杆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介绍每一级杠杆的结构和原理。
3.3 分析杠杆的特点和原理•解释杠杆的作用原理,即杠杆平衡条件和力臂的概念。
•通过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和力臂的作用。
•引导学生探讨杠杆长度、力臂长度和力的大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3.4 讲解杠杆的计算公式•介绍杠杆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场景。
•通过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
3.5 练习和小结•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题并相互核对答案。
•汇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疑惑,帮助学生掌握杠杆原理和计算公式。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了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入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介绍每一级杠杆的结构和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特点和作用原理。
在讲解杠杆的计算公式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同时,通过小结环节,强化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扩展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可以引入其他物理原理和实验,如杠杆和质心、杠杆和轮廓线。
2.通过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如测量物体的重心、磅秤的工作原理等。
3.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杠杆教学资料和实验模拟器,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杠杆原理和应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杠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11.2 杠杆》教学案例(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2)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重难点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一、杠杆的原理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称不等量的水果。
。
置疑: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因为要使杠杆达到平衡,如果杆秤不平衡了,就无法称出水果的多少且要根据水果的多少来移动秤砣或更换秤钮。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与水果及秤砣重量,还有他们与杠杆提手之间的距离有关。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动力臂阻力臂。
【课堂练习】1.画出下图中F'和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F'与F"的大小.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A 处挂一重200N 的物体,若使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
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
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实践活动】1.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杠杆》教案
教案设计:物理(下)《杠杆》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杠杆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3.掌握杠杆的力矩公式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4.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掌握杠杆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力矩公式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掌握杠杆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多个不同杠杆实物、示意图或PPT等。
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多个不同的杠杆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兴趣。
2.提问:你们所了解的杠杆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教学过程:1.杠杆的定义和分类:a.讲解杠杆的定义:两个力作用于杠杆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效果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b.介绍杠杆的分类:杠杆根据支点位置分类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
c.使用实物或图示杠杆,让学生观察示例并判断属于哪类杠杆。
2.杠杆的作用原理和应用:a.讲解杠杆的作用原理:杠杆的作用原理是力旋转平衡原理。
b.举例说明杠杆的应用:杠杆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剪刀、钳子、手臂等。
3.杠杆的力矩公式和平衡条件:a.讲解杠杆的力矩公式:力矩公式为M=F*d,力矩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的长度。
b.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杠杆平衡时,力矩的合力为零。
c.示例分析杠杆平衡条件,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4.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掌握杠杆问题的解题方法:a.给学生准备几个简单的杠杆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杠杆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b.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杠杆问题的解题方法。
c.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总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分类、作用原理、力矩公式和平衡条件。
2.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发现更多杠杆的应用和解题方法。
作业: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习题,反复练习杠杆相关的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杠杆-定义:两个力作用于杠杆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效果的简单机械。
-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作用原理:力旋转平衡原理-力矩公式:M=F*d。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1节《杠杆》教案1
12.1 杠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参照教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5.巩固与拓展(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11-1杠杆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师:观察这两幅图片中的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生:都处于平衡状态
师: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生:力和力臂
师:哪幅图方便测量力臂的大小呢?
生:A图,A图能直接读出力臂,B图的力臂需要计算师:讲解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 兔小白和兔小灰如何平分这根胡萝卜?
师:请两位同学说出方法. 生:从中间对半切开。 生:从中间横着刨开。
师:它们的朋友也有一个方法,大家觉得可行吗? 生:可行
师:是不是真的可行,学了这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分萝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很乐意学习有关杠杆的知识.)二、画一画:
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对前面学过的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有所巩固和加深,又可以对其他简单机械以及功和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如何改变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短? 生: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力的大小 生:移动钩码的位置来改变力臂的大小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展示: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师生共同分析:萝卜是否可以平均分?
课题名称:杠杆
年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括: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便是科学知识知识的考察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筷子、镊子、指甲刀等物体,但仅仅是应用,没有深入研究过物体的特点。教材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杠杆图标,让学生寻求他们的共性,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实验探究,寻求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2 杠杆(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下《11.2杠杆》教学案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它的含义是:如
【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板书】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第一章:杠杆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分类及应用1.2 教学内容杠杆的定义与特点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杠杆的应用实例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应用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运用场景1.4.2 讲解杠杆的分类及应用实例1.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应用实例1.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二章:杠杆的平衡条件2.1 教学目标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2.4.2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实例进行解释2.4.3 教授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2.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三章:杠杆的力臂与力矩3.1 教学目标了解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3.2 教学内容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力矩的计算方法:力臂与力的乘积力矩的应用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讲解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臂在杠杆中的应用3.4.2 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3.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力矩及应用实例3.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四章:杠杆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4.2 教学内容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剪刀、钳子、撬棍等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4.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讲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4.4.2 讲解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4.4.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五章:复习与拓展巩固本章所学内容拓展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5.2 教学内容复习杠杆的概念、分类、平衡条件、力臂与力矩及应用拓展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人体杠杆、工程杠杆等5.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提问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5.4.2 讲解复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杠杆的理解5.4.3 讲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5.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六章:简单机械与杠杆6.1 教学目标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掌握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分类:斜面、滑轮、杠杆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剪刀、钳子、撬棍等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作用6.4.2 讲解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实例6.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及杠杆应用实例6.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七章:杠杆的动态分析7.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杠杆的动态变化掌握力矩的计算与平衡条件的应用7.2 教学内容杠杆的动态变化分析:力与力臂的变化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矩的计算及平衡条件的应用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讲解杠杆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力与力臂的变化对平衡状态的影响7.4.2 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7.4.3 讲解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7.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7.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八章:生活中的杠杆8.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8.2 教学内容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家具、工具、交通工具等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8.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的方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讲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杠杆原理8.4.2 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的方法8.4.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实例8.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九章:杠杆的效率9.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效率的概念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9.2 教学内容杠杆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减小力臂与力的乘积、增大负载的力臂与力的乘积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效率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讲解杠杆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9.4.2 讲解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及应用实例9.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杠杆效率应用实例9.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十章:复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本章所学内容拓展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10.2 教学内容复习杠杆的动态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效率等内容拓展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人体杠杆、工程杠杆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提问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10.4.2 讲解复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杠杆的理解10.4.3 讲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10.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杠杆的概念与分类重点和难点解析: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杠杆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教科版初二物理下112《杠杆》精品课件
教科版初二物理下112《杠杆》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初二物理下册第112课《杠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原理和应用。
详细内容如下:1. 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2. 杠杆的分类:按力臂关系分为一、二、三类杠杆。
3. 杠杆的原理:阐述力臂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矩的平衡条件。
4. 杠杆的应用:分析生活中杠杆的运用,如撬棒、剪刀、天平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原理,能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演示仪、天平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剪刀、撬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如剪刀、撬棒等,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杠杆。
3. 知识讲解:阐述杠杆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力臂和力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杠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杠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杠杆2. 定义:杠杆的概念3. 分类:一、二、三类杠杆4. 原理:力臂和力的关系,力矩的平衡条件5. 应用:生活中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杠杆的定义及其分类。
(2)计算题:已知力的大小和力臂,求另一力的大小。
(3)分析题:运用杠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2. 答案:(1)杠杆的定义:杠杆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分类:一、二、三类杠杆。
(2)计算题答案:根据力矩平衡条件,求出另一力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通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平衡条件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 讲解杠杆平衡条件,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安排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杠杆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杠杆在历史上的应用,如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2. 探讨现代社会中杠杆的应用,如工程机械、物理学研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索杠杆原理。
八、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有关杠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并进行分析。
3. 创意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展示杠杆原理的应用。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2. 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杠杆教案(新版)教科版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意识,注意实验操作中的安全事项,遵循实验规程。
- 教师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如杠杆制作方法、实验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顺利进行自主学习。
-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解答并提供帮助。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开展课堂交流,共同提高对杠杆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如滑轮组)等基础知识,这为理解杠杆原理提供了必要的预备知识。
- 视频资源:《杠杆原理与应用》系列视频,展示杠杆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如工程、机械、航天等。
- 实践活动:学生可在家中寻找或制作简易杠杆,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并记录杠杆的使用效果。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推荐材料,深入了解杠杆原理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
-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源,直观感受杠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 点评学生的作业,强调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
- 在作业批改中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作业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及分类。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物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分类和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天平、剪刀、撬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它们都是杠杆。
2.探究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撬棍撬石头、扳手拧螺母等,让学生找出杠杆的五个要素。
(2)学生回答: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教师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是杠杆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它们对于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至关重要。
3.探究杠杆的分类(1)展示图片: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的实例。
(2)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杠杆两端的力,使杠杆保持平衡。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教师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是解决杠杆问题的关键。
5.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1)展示实例:剪刀、撬棍等。
(2)引导学生分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动力或阻力的大小。
(3)教师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的设计、撬棍的使用等。
6.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分类和平衡条件。
(2)学生回答:杠杆的定义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五个要素组成的刚体;杠杆的分类有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7.课后作业(2)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分析其属于哪一类杠杆,并尝试解释其平衡条件。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杠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图表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作业评价:
1.教师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改进。
2.评选优秀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思考,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炼出杠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系统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介绍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利用固定点(支点)放大力或改变力方向的简单机械。
-讲解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支点在一端)、二类杠杆(支点在中间)、三类杠杆(支点在两端)。
1.对杠杆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力与力臂的概念容易混淆,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误区。
3.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杠杆概念。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杠杆原理。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练习。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教案杠杆——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投影画面和杠杆实物引入课题,通过观察动画引入杠杆含义,通过作图引入杠杆的五要素,再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
这样是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杠杆是一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简单机械,涉及力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这一节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
★教法建议★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出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的重点。
实验数据处理对学生难度较大,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好分寸。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
★学法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2.过程和方法(1)会画杠杆的力臂,根据力臂判断杠杆的类型。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了解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亲身感受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约1分钟)多媒体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修航天飞机、我们的祖先在建造宫殿时用硬木棒搬动巨大的木头的生动画面。
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杠杆教案教科版(最新整理)
二、杠杆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羊角锤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 点是不动的,所以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 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 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
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 和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第二节杠杆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下《11.2杠杆》教学案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
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称不等
量的水果。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因为要使杠
杆达到平衡,如果
杆秤不平衡了,就
无法称出水果的
多少,且要根据水
果的多少来移动
秤砣或更换秤钮。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与水果及秤砣重量,还有他们与杠杆提手之间的距离有关。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探究杠杆的
平衡条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讨论实验步
骤。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
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
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记录的是杠
杆上的格数,如果
不在水平位置平
衡,那么臂长就不
等于格数×格长
了。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
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学生: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F'和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F'
与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长60cm,现在A处挂一
重200N的物体,若使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
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练习,理
解。
三、
杠杆
的分
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
不等。
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
系
L1> L2L1< L2L1 = L2
力的大小关系F1 < F2F1 > F2F1 = F2
力的作用点移
动距离的大小
关系
s1 > s 2
费距离
s1 < s 2
省距离
s1 = s2
跟随教
师分析出三种类
型的杠杆。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
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相
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而言的。
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
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
如图所示,当动力作
用点移动s1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距离,且s1>s2,因
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思考,回答。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举例,分
类。
四、
课堂
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板书】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L1=F2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