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664(2011年版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总局数学兼职教研员九三局小的教师孙茜,首先感谢教育局搭建了这次与大家共同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还要感谢我校李燕校长对这次讲座的理论支持。
下面由我来和大家共同来学习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也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希望这次讲座使各位老师对《新课标》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一、关于《课程标准》和大纲的再思考:“大纲”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过去时了,在1998年以前,我们教学的依据还是教学大纲,1999年,我国完成了最后一个教学大纲的制定。
那么,大纲和课程标准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原来的大纲特别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是掌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考试自然也是围绕这两件事情进行的。
原来的大纲必然地产生了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就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指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这一点我们国家做得非常好,2009年,上海5000余名中学生参加了以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指标中均名列第一,这一成绩让国外都很震惊。
不管怎么说,“双基”对中国数学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大纲的教育理念是“知识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结果性的教育。
我们教给学生了一些结果,我们没教学生智慧。
智慧不是结果,是在过程之中的东西。
而表现在过程中的东西必须通过过程来教育。
所以我们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智慧。
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因为我们无法在学生读书的阶段就决定这个孩子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可能他将来从事的职业与数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我们要帮助他养成一个数学的素养,这对他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纲》变成了《标准》。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标准》是以线性的要求规定了在学段内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最低标准;而《大纲》是规定了在学年内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一般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滕春友)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课标解读小学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小学部分)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十年的课改历程,在这十年中,《标准(实验稿)》使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评价以及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011年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的标尺。
因此,每一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应当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既要了解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又要对宏观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基于此,本文对《标准(2011年版)》中突出变化的几个方面做出了解读,希望对老师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程标准解读一、《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1.理念方面⑴确定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⑵从外语学习规律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2.目标与标准方面⑴课程总目标的陈述更加详细、更加全面。
⑵更加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级别标准。
3.实施方面⑴强调并明确了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都应以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为前提。
⑵增加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标准(2011年版)》主要变化的解读1. 为什么要将英语课程性质定位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⑴符合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主要属性。
工具性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作用。
它的作用包括认知,即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交流,即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思维,即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即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1、前言- 介绍本文档的目的和重要性- 引述相关政策和法规作为背景2、总则- 阐述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解释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3、基础知识与技能- 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详细解读- 强调知识和技能结合的重要性4、课程设置与实施- 解释学科课程的设置原则和框架- 阐述学科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提供实施课程的相关指导和建议5、评价与考核- 解读学科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强调多元化评价方法的重要性- 提供评价与考核的指导原则和方法6、师资队伍建设- 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提供师资培训和发展的相关指导和建议7、学科课程建设与教材编选- 阐述学科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提供教材编选和使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8、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保障- 强调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重要性- 提供保障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的相关指导和建议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学科课程标准相关文件附件- 参考资料和研究报告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国家法律规定的对应年龄段的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阶段。
2、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规定。
3、师资队伍建设:指通过培训、选拔和考评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
本文档的撰写旨在提供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详细解读,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士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标准。
附件提供了相关文件和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部分对涉及的法律术语进行了解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
实践活动与课程设置
实践活动类型
课程设置与调整
包括实验、探究、调查、访问、考察、 操作、服务等多种类型,旨在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灵活设置 和调整课程,确保课程的多样性和选 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实践活动设计
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 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02
关键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03
实践与应用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外拓展等方式,增强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2
课程内容与结构
学科知识体系梳理
01
02
03
基础知识体系
涵盖语文、数学、英语、 科学、社会等基础学科的 核心知识点,确保学生掌 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知识拓展与深化
在基础知识体系之上,进 行学科内知识的拓展与深 化,引导学生探索学科前 沿和热点问题。
跨学科知识关联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 关联,培养学生跨学科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 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平阳小学课程实施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 习习惯。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2011年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想上好一门语文课,“教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目标犹如茫茫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时刻指引着语文教学任务前进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
通过研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制定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后,有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
但是,造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这三部分的目标界限很难清晰地区分开。
基于此,2011版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与2001年比较,重点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说明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
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切忌一味的追求三维的全面而泛泛而谈。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二、教学目标需体现层次性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目标之下又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标较之以前更加注重阶段性和层次化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需要体现层次性。
拿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活动是在感知书面言语的基础上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核心,也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理解也是分层次的。
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指正确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版课标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搞得一套新课标,而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稿在十年课改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修订的。
这次解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200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二是修订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主要变化有哪些?一、对201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1、十年中,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
2003年教育部对实验区教师、教研员,就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建议,开展了第一次调查。
2007年为配合《实验稿》的修订,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29个省市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城市、县镇、乡村,对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规模大,内容丰富。
问卷分客观题与开放题两种。
对客观题的选项作频度分析,对开放题的问题作出归类——这些问题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实保存原样——再对问题的类别作频度分析。
修订组根据整体性的统计分析开展修订工作。
2、修订组收集了十年来报刊书籍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对《实验稿》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了多次听课考察,实地了解了实验状况,听取了各种意见,研究了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经验。
修改过程中,教育部还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作家、院士、社会人士“会诊”语文课程标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3、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作为标准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研究十年来世界教育的新变化、新进步,了解别的国家母语课程、母语教学的新发展,据此调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建议。
从以上四点修订依据可以看出,修订稿的产生不是修订组专家闭门造车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了解、讨论的基础上,可行度应该是很高的。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 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
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 “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 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 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 能力的培养。
原因有三: 第一,在描述一个学科的时候,一般使用科学或艺术的表述,仅仅把数 学刻画为“过程”是不全面的。 第二,这个表述是一个经典表述,在数学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共识,随 着现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认识也在拓 展,所以这个表述可以反映现在数学的发展特征。 第三,对于数学教学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在《标准》基本理 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已经充分强调。此处强调的 是数学学科的特征。
二、《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概况
1、修改的基本过程
2005年6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组长由史宁中担任,成员 中增加了数学专家。 一线教师征求意见,邀请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 修改稿的意见。 组部分成员进行了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2007年7月, 教育部《标准》(修改稿)向全国10个省教研室和10个国家 级和省级实验区,40专家征求意见。
(3)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标准》专门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概
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讲座稿
解读《 2011 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 12 月 28 日,国家教育部在总结数年来全国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 2012 年秋天开始实行。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课、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照,是各个学科教师教课活动的指导蓝本。
最大的改变:“双基”→“四基”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六此中心词”→“十此中心词”十此中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看法、几何直观、数据解析看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意图识、创新意识从更多方向拓展了数学基础教育的内涵,在更高层面增益了数学课程教课的价值,让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都更好地反响了数学教育教课的实质。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订正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 2011 版)》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详尽内容和实行建议等方面都做了更正。
主要更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
( 1)重新撰写“前言”在“前言”部分除了更正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添了“课程性质” 。
重申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培育学生的抽象思想和推理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行建议”为了防备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好性,《课程标准(2011 版)》将本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行建议进行了整合,一致撰写了教课建议、议论建讲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添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事例”等一致放入附录增添了课程目标中的相关“行为动词”的解说,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含“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含“经历、体验、探究”等术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解读
前言-基本理念的修改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 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 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 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 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 成。
前言
•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 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 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 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有利于学生前言前言设计思路的修改设计思路的修改??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育的优良传统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滕春友)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基本特征: • 1、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要特别突出“综合”。 • 2、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特别突出“做”和体现 “过程”
小学阶段的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的选取要注意 的问题; 1、关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关注方法的综合应用。 3、关注取自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2、为学生设计有助于促进思维的问题。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1、反复理解,螺旋上升。
2、数学思想蕴含在教学内容中。
3、在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1、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教学过 程. 2、总是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3、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4、关注全体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对图形的认识要注意:
1、明确认识的对象
2、明确图形认识的要求
3、明确认识图形的方式与途径
对图形的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1、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对 测量结果有很好的感悟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 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4、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 5、探索并掌握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 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数与 代数
数的运算Βιβλιοθήκη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 己的想法。
式与方程
·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 字母表示。
数与代数需要处理好的几 个问题:
• 一、把握好核心概念 • 二、整体把握内容之间的联系
统计图的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急于引入正规统计图的学习,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 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3、鼓励学生读懂媒体中的一些统计图表。 4、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1、把握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2、切忌将统计的学习处理成单纯数字计算和绘图技能。 3、注重结果判断原则的不同。 4、注重对于试验的合理设计。
第二学段(4~6年级)
• (一)数的认识 •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 单位表示大数。 •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 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 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 一些量。
第一学段(1~3年级)
• (一)数的认识 •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 盘可以表示多位数(新增)。 •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 的大小(新增)。 •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第二学段删除的内容
·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数的认识 ·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
数之间的关系。
数与代数
数的运算
·养成估算的习惯。 ·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 除两位数 。
第二学段新增或调整的内容
数的认识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 和合数。 ·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第二学段,图形的运动内容及要求包括: 1、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划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所得 的图形,会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2、研究图形的相识运动,即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3、综合运用图形的运动进行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第二学段,图形的位置主要要求包括: 1、在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刻画物体的位置。 2、方位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3、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 (三)常见的量 •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 •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 •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 •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 (二)数的运算 •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 互逆关系。 •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 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 ×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8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 系。
• • • • • • • • •
• • •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 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 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 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 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 平移、旋转、轴对称等。
• • • •
• • • • • • •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 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 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 段。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 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 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 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 (二)数的运算 •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 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新增)。 •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 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两步) (新增)。 •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运算。 • 6.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 中的作用(新增)。 •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 义作出解释。
前
言
2011版新课标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 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 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 函数等。
• (四)探索规律 •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
•
其中增加“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 要求,充分考虑到珠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算盘直观地理 解位数、从而认识多位数,但不做计算工具的要 求,更不要求学生必备。 • 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 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要求, 这是小数初步认识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较准确 地把握小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这对认识小数是本 质的,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准备。
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2、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3、综合与实践有助于教师的发展。 4、综合与实践有助于课程的建设。 综合与实践的数学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2、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