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理念

合集下载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

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自由;在调整契约(合同)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效力

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效力

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效力

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是民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石。它是指导和规范民事关系的准则,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自由原则:民法基本原则要求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应享有同等权利和自由,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和限制。

2. 自由意思原则:民法基本原则要求民事行为应建立在自愿和真实意思的基础上,强调当事人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

3. 保护利益原则:民法基本原则要求法律应保护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合同权利等,防止不正当侵犯和欺诈行为。

4. 公共秩序原则:民法基本原则要求民事行为应合法、公正、合理,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5. 诚实信用原则:民法基本原则要求当事人应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行事,履行合同义务,不得进行虚假陈述和欺诈行为。

民法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它不仅是法律适用的基础和依据,还是裁判机关进行判决和解释的依据。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案件解决和判断的作用,可以帮助法官正确运用法律,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和法治原则的实现。此外,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促进民法制度的完善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民法的性质、理念和基本构造

民法的性质、理念和基本构造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 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 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 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 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 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 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 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 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 营运机动车。
对应民法的三项基本制度:主体制度;合同 制度;物权制度。
民法性质之二:民法是权利法
“法律即为客观的权利,权利即为主观的法律”。 民法体系的构建以权利为基本的逻辑起点。在民
法总则中,主体制度实际上确认了权利的归属, 所以民事主体又称为权利主体;法律行为与代理 制度实际上是主体行使权利的行为,诉讼时效制 度实际上是权利行使的期限;而民法分则完全是 以权利为内容展开的,并分别形成了物权、债权、 人身权等权利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往 往将民法称为权利法。此外,私法自治要求以民 事权利为中心,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通过主体的自治来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这也必 然要求建立以民事权利为中心的民法体系。(这 与行政法是完全不同的。)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

民法理念是指指导民事法律制度建设和适用的思想、基本观念和法律原则,其体现了

民法的制度特点和价值追求。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

讨:

一、自由原则

自由原则是民法理念的核心。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竞争自由、合同自由等

多个方面。自由原则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然权利得到保障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民法

的自由原则反映了个人、企业等私人经济活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个体自愿选择,自

然权利得到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活力,保护社会诚信和

公平竞争。

二、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民法理念的重要基础,是创造公正法制环境的重要保障。公平原则是指在

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平等相待、公正合理待人,确保个体权利获得平等的保护和尊重。民

法公平原则体现了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关系,以及合理预知风险和承担责任的原则,具有促

进合法经济活动,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作用。

三、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民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各种行为的责任关系,包括侵权

责任、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等。责任原则反映了个体应当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法律

意识,对保护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责任原则,民法法律制度将个

人和企业的职责明确规定,保护权利,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契约自由原则是民法理念中的特别之处,是合同法基本原则之一。契约自由原则是指

法律范围内个人和企业凭自由意愿订立合同的权利。合同法制度旨在规范人们在相对自由

的场景下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强调个人意愿是最重要的。契约自由原则在经济活动中体现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

民法理念是指在民事关系中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是民法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平等原则:平等是民法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在规范民事关系

时不应该区别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平等原则的指导下,法律应当既保护个人

的合法权益,又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平等原则在民事关系中具体体现为平等待遇、平等

保护等方面。

二、自由原则:自由是民法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自由原则要求个人在民事关系

中应当享有自由的意愿表达和选择权,不受不合理限制和干预。自由原则体现了个人的自

治权和自决权。

三、责任原则:责任是民法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责任原则要求个人在行使自由的

过程中应当负有相应的责任。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并承担因自己行为所造成

的损害的赔偿责任。

四、公正原则:公正是民法关系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公正原则要求法律在规范民事关

系时应当注重公正和合理性的原则。公正原则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念,保证了

各方权益的平衡和公正。

五、实效原则:实效是民法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实效原则要求法律在规范民事关

系时应当重视实际情况和实效效果,不应当脱离实际生活而空谈理论。实效原则使法律更

加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

六、诚信原则:诚信是民事活动中的重要道德价值观念之一。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在民

事关系中应当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和行为,不得欺诈、拖欠、夺取他人合法权益等。诚信

原则是维护民事关系秩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从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民法理念,可以看出平等、自由、责任、公正、实效和诚信是民

民法的基本理念

民法的基本理念

民法的基本理念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星代言广告以其对消费者购买欲望

的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逐渐成为广告业的时尚。但同时,明星代言虚假

广告所引发的纠纷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自2022年《食品安全法》、

《侵权责任法》相继出台到今年的“两会”,明星虚假代言已经成为一个

令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明星广告代言”,我们将何去何从本文站在

民法理念的高度,以民法基本本原则为依据,通过分析“明星虚假代言”

的民事责任,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词】明星虚假代言民

法理念民法基本原则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责任一、以民法理念为指

导思想,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处理“明星虚假代言”问题所谓法的理念,

是指对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从学术角度看,它

是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从实践看,它是社会成员及立法、执法或司法

者对待法的基本立场、态度、倾向和最高行为准则。具体到民法理念,我

们认为是指作为类存在的人在理性的指引下,在市民社会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目标、法律精神,它对民事活动和民事立法具有指导作用,是法律制度和体系的结晶和灵魂。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理念的下位概念,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各民法基本原则也是以民法理

念为指导并体现着民法理念的。(1)从权利义务相对等原则解释。权利

义务的关系就同一主体两种形式的结论而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

有无权利的义务”。二者处于一种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

过程。而名人基于公众的信赖获得公信力所产生的效益比普通民众大得多,名人在享有平常人无法享有的权利时,不可避免地也负有与之相对应的义务。在名人代言广告中,名人利用自己在社会中所享有的较高知名度与影

民法的理念概念

民法的理念概念

民法的理念概念

民法是指规范民间关系的法律制度,其核心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民法的理念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自由:民法理念强调公民在民事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意志原则。这意味着在民事关系中,公民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义务。民法对双方的自由意志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公民之间可以自由达成协议,进行合同订立和解除等行为。

2. 客观公平:民法理念注重维护公平和正义,追求公正的法律结果。民法应避免利益不平衡和权力滥用,要求法律的适用和执行在事实和法理上都能保持客观和公正。这意味着在判断民事关系中的权益冲突时,民法应以合理、公平的标准进行权益评估和分配。

3. 保护弱势群体:民法的理念概念也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在民事关系中,由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之间的不平等。民法应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设定特殊保护规则,弥补他们权益的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守信诚实:民法的理念概念强调守信诚实的原则。守信是整个民事关系顺利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公民来说,应当诚实守信地履行合同和承担义务。在民事关系中,诚实守信的原则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公平合理的法律秩序,增强经济活

动和社会交往的稳定性。

5. 效益至上:民法的理念概念追求效益至上的原则。效益至上主要体现在权益的平衡和最大化。在处理民事关系中的权益冲突时,民法应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目标,注重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和最大化。

6. 社会公共利益:民法的理念概念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民事关系不仅涉及个体的权益,也关乎社会整体的利益。因此,民法应确保公民的法律行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不得违背公共秩序、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的底线。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自由;在调整契约(合同)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民法典》价值理念及规则适用

《民法典》价值理念及规则适用

《民法典》价值理念及规则适用

《民法典》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典形式制定的民法总则,其价值理念和规则适用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要求。其主要价值理念包括:

1. 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民法典》通过明确规定人的物权、人格权、知识产权等权利,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强化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保护。

2. 促进经济发展。《民法典》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加强了对经济秩序的保护和规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 强化社会公正和法治意识。《民法典》明确了法律的效力和规范作用,强化了法治意识,促进了社会公正和法治的实现。

4.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法典》提高了对婚姻家庭、民事责任等问题的规制力度,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民法典》的规则适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规则适用是根据情形的不同而制定的。《民法典》规定了不同的适用情形,包括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领域。

2. 其次,规则适用是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的。《民法典》明确了法院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则适用的原则,努力保障当事人的公正。

3. 最后,规则适用应注意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民法典》在规则适用中要注意推进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保证新旧法规的衔接和补充。

(司法考试最新最全)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亮点解读讲解解释

(司法考试最新最全)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亮点解读讲解解释

(司法考试最新最全)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亮点解读讲解

解释

《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民法典》实施后,《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

一、《民法典》的核心理念

1. 民事权利宣言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的方式赋予人们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公开宣称“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以及“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民法是权利法,《民法典》各编体系的构建均围绕民事权利展开,对民事权利的界定、行使规范、保障方案予以了明确化,鼓励民事主体“勇于维权”。

2. 平等、自愿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属于私法范畴,主体间人格平等,均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权利能力平等,不得“以强凌弱”。

- 1 -

恰因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则主体相互间从事的法律行为应贯彻意思自治理念,契约自由,不得“强买强卖”。

3. 公平、诚信

民法是调整市场关系的基本法,各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交往过程中应恪守公平、诚信理念,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应当“重合同、守义务”。

同时,《民法典》强调对公序良俗的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维护社会的整体秩序。

二、《民法典》的亮点

(一)总则编八大亮点

1. 胎儿享有继承权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十六条)

2. 八周岁孩子可以“打酱油”

民法的概念简单

民法的概念简单

民法的概念简单

民法是指调整个人之间日常生活中的关系的一门法律学科,属于私法的范畴。它规定了人民在进行经济和社会交往时应遵循的法律准则,并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合法利益。民法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手段。

民法的概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民法是一门法学科。它研究的是人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关系,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民法是法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法律学科如刑法、行政法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其次,民法是一种法律体系。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了不同的民法体系。例如,欧陆法系的民法体系以罗马法为基础,根据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而逐渐形成;而英美法系的民法体系则以普通法为基础,以法律判例为主要依据。

第三,民法是一种法律规范。民法规定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如财产关系、合同关系、家庭关系等。在民法的规范下,人民享有个人权利、财产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民法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确保了合同的成立和履行、财产的保护和转移、婚姻家庭的关系、遗产继承等方面的正常运行。

第四,民法是一种司法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人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经常发生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民法提供了合适的司法途径来解决争议。民事诉讼制度是民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了人民通过法院的判决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民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民法在调整民事关系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道德规范。它通过规定合同的诚实信用、家庭的和睦共处等原则,要求人民在社会交往中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促进了社会秩序与稳定。

民法典物权编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物权编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物权编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物权编是民法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围绕着“物权”的概念展开。在编制过程中,法律制定者注重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物权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基本理念。

首先,民法典物权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平衡。个体的物权既需要得到保护,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个体不能仅仅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应该在保障自己权益的同时,兼顾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其次,民法典物权编主张物权的自由性。在物权的归属和行使上,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个人自由。这种自由包括自由选择、自由交易和自由继承等方面。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的物权和人格权。

第三,民法典物权编倡导物权的保护。物权作为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保护。在保护物权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防止违法侵害和不公平待遇。

最后,民法典物权编注重物权的发展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物权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法律制定者应该不断关注新形势下的物权问题,进行法律的修正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民法典物权编的基本理念是以个体与社会平衡为出发点,主张物权的自由性、保护性和发展性。只有在这些基本理念的指引下,

才能更好地实现物权的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民法考点知识点总结

民法考点知识点总结

民法考点知识点总结

一、民法的基本概念

1. 民法的含义

民法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它对人的民事关系进行了法律的规范,以保护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2. 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者组织依法利用自己的行为权利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客体、主体、意思表示和法律效力。

3. 民法关系

民法关系是指在民法律益保护的范围内,人们因特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而产生的相互关系。这些民事法律行为是国家法律所允许或者禁止的,是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

4. 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是指能够与他人发生法律关系或者是法律对象的各种自然人和法人。

5. 法律意思表示

法律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言词、书面、行为等方式向他人表示其意志,从而产生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1. 平等自愿

2. 公平合理

3. 有偿合同优先原则

4. 保护当事人意志自由

三、合同法的基本知识点

1. 合同的种类

2. 合同的订立

3. 合同的效力和履行

4.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5. 合同的解除和权利义务

6. 合同的违约和赔偿

四、侵权责任

1. 侵权行为的构成

2. 侵权责任的种类

3. 侵权责任的承担

4. 侵权责任的权利保护

五、财产法的基本知识点

1. 财产的性质和内容

2. 物权的取得与转让

3. 物权的限制和保护

4. 不动产登记制度

5. 动产的交付和返还

六、继承法的基本知识点

1. 继承的法律规定

2. 继承的方式

3. 继承的承担与放弃

4. 遗嘱的制订与效力

5. 继承财产的分割和处理

七、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知识点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了解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了解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了解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

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了解民法典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律的完善和规范化已经成为一个

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涵盖广泛领域的法典,民法典对

于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

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介绍民法典的基

本原则,使读者对民法典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1. 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民法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法律对于人与人之间

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要求。在民事关系中,法律要求对待所

有的人都要平等,不论其地位、财富、性别、种族或宗教信仰等因素。平等原则的体现,使得法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保护了每个

人的合法权益。

2. 自由原则

自由原则是民法典的又一重要基本原则。它强调了人们在民事关系

中的自由行为和自主选择权。民法典鼓励人们在合法范围内行使自己

的自由权利,包括买卖、合同订立、婚姻等行为。自由原则的体现,

使法律能够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3.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强调了民事关系中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民法典要求人们在进行各种行为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义务,并明确禁止违法行为。合法性原则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 公共利益原则

公共利益原则是民法典的另一重要基本原则。它强调了法律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和维护。在民事关系中,公共利益可以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公共利益原则的体现,使得个体权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是指以人民群众的意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法治建设依靠人民。这种法治理念,在处理中国社会内部的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全体、集体与全体关系以及国际社会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关系时的权利、义务、责任安排设计上,都必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接受有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正义法则检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法律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和系列安排。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民法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

导言

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

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民法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依据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涉及到法律的效力、民事主体、权利义务等方面,对于法律

适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

讨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基石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的公民和法人一视同仁,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民族身份等差异,均应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平等原

则进一步体现在民事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平等自由的原则上,即所

有的民事主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二、自由原则

自由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之一,体现了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法律

制度的基本观念。自由原则要求法律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意志自由、合同自由、财产支配自由等权利。在民事关系中,自由原则为公民提

供了自主决策、自由选择、自由自治的法律保障,促进了交易的自由

与公平、契约的自由与平等。

三、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民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法律对民事主体行为的后果进行调整和追究的要求。责任原则强调了民事主体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侵权行为给予赔偿、对合同违约行为给予违约责任等。责任原则在维护公平、保护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

结论

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法律的适用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民事主体一视同仁,保障其平等权利和自由;自由原则要求法律尊重和保护公民的自由意志,促进自由和平等的民事交易;责任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对其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后果。只有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民法体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维护公民的权益。因此,在法律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有必要始终坚持并贯彻落实这些基本原则,为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更加稳定和公正的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在与他人的辩论过程中,不是着眼于答案,而是引导对方去思考什么是勇敢、美德等“自身”。在他看来,人的智慧是灵魂的一种洞察能力或明智审慎能力,在于人不断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从而行为适度。苏格拉底不仅解构了以往的哲学,也导引了新的哲学方向,使哲人思考问题的视角从自然界的现象转向了人自身,寻求人的理性能力的最高表达。正是以此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概念,并以之为核心构建了他的理念论哲学体系。“理念”一词的希腊文是ε'τδοζ(复数是ε'τδη)和'τδ'εα,都出自动词“'τδε'τν”(意思是“看”),这两个词的原义是指呈现在视觉中的事物的形状,后来就从中引申出较抽象的“本性”、“种”等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最早把它变成了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并以其为核心概念建立了他的理念论哲学体系。

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形式,又是逻辑上所讲的种概念,还是创造一件物品所根据的原型、本原和原因,具有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发生学等多方面的含义,内含了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三大功能。从本体论上讲,理念是本体,是脱离和先于可感个体事物的客观实在;从目的论上讲,理念是万物追求的目标和赖以产生的动因;从认识论、逻辑学上讲,理念是种、一般概念、共相、范畴;从发生学上讲,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模型,可感个体事物是以同名的理念为模型,模仿或分有理念而派生出来的摹本。

理念论提出,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现象世界的“美”、“勇敢”等都是模仿或分有了同名理念而得来。柏拉图把关于理念世界的认识称为知识,将关于现象世界的认识称为意见,“善”的理念是最高智慧。这样,在柏拉图那里,人们充其量只能得到对理念的认识,即知识。二重世界的划分使柏拉图的哲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也使柏拉图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产生的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尽管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却并未摆脱这一思维范式,正是他最终确立了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确立了主客二元模式的主导地位。及至把柏拉图的“神”换成必然性、理性,就是近代的理性主义。黑格尔哲学是理性主义的顶峰,也预示了这一思维方式的终结。正是因此,现代西方哲学的各派都把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视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延续与发展,是有其道理的。

“理念”概念的产生过程表现了人的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是人对自身的主体能力返身自认的过程,这说明哲学从本性来说,“就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一种理论活动、理论表达”。当然,柏拉图的“理念”概念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他把原本属于人类自身特征之一的理性夸大为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于人的另类存在,把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没有看到人类理性的能动性,从而到遥远的天际去寻找“造物主”。

简析经济法理念的概念和特征(曹胜亮, 段葳)

摘要: 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适用的最高原理, 是对经济法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对我国现有经济法理念的概念和特征作进一步的解析和整合, 在新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念的含义

在汉语中, “理念”一词的出现和使用比较晚, 如同社会科学中的多数词

汇一样, 它是日本人在引进西方学术文化、制度时由德语Idee 翻译(意译)而来。经过长期的演化, “理念”一词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辞海》中是这样

定义的: “理念, 旧哲学名词, 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 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 是指理性领域的概念, 有时也译作理念。所谓

‘理念’, 事实上是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得的普遍概念加以绝对, 并把它

说成是事物的原型。认识真理就是对所谓‘理念’的回忆”。在哲学领域, 我

国学者则有如下理解: “理念即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位”、“理念是被理

解的东西的实在”, “理念即哲学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我们把上述哲学观点

进行归纳总结, 对理念这个概念, 可以得出以下共识: 理念是一个理性领域的

概念; 理念是一个表示主观的概念, 但其源于客观; 是被理解的东西的实在;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 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位。

在法学领域, 德国的鲁道夫·施塔姆勒认为: “法理念乃是正义的实现。

正义要求所有法律努力都应当指向这个目标, 即实现在某地某时的条件下, 所

可能实现的有关社会生活的最完美的和谐。”史际春先生认为: “法的理念是

指对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从学术的角度看, 它是

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 从实践看, 它是社会成员及立法、执法及司法者对待

法的基本立场、态度、倾向和最高行为准则。漆多俊先生认为: “所谓理念,

含理想与信念之义, 指的是人们对于某种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基本途径和

方式的一种信仰、期待和追求。它包括对于理想目标的憧憬和对于通过某种基

本途径和方式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念两层含义。”李双元先生认为: “法理念是

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整体的理性认识、把握、建构。”

笔者认为法理念这个概念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 对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欲求存在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是法理念来源

之一。法理念的产生不应当是少数学者一时冲动的结果, 它应当建立在客观实

践的基础上, 是实践的产物。当然由于人理性的有限性, 存在着对人们最基本

的需要、欲求认识不理性的情况, 我们把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理念称之为假理念, 而假理念是不能成为经济法理念的。

第二, 对用来满足人们需求、欲求的法存在抽象理性的认识。这里表达了

人们对法的期盼。这里的法应当是指待定法、待改法、未来法, 而不是实在法。任何新法的产生皆源于传统法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在需求本能的驱使

下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传统法不能调整的法现象进行研究, 发现其内在规

定性,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法观念。

第三, 法理念内含人们的主观信念。相信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欲求这

个目标。在法理念变成现实法时, 通过观念法对既存法不能调整的法观念进行

调整, 人们的需要、欲求能够得到满足, 即人们所憧憬的理想目标才能实现。

法理念可分为既有法理念和新生法理念。既有的法律理念是法产生的前提, 具有稳定性、滞后性。新生的法理念具有适时性, 也可能具有超越性。所以新

生的法理念可以指导并影响具体法规范、法制度的形成和实施, 但不能代替法

规范、法制度, 这是法理念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李双元先生、施塔姆勒先生、史际春先生、漆多俊先生虽然对“理念”的

表达方式不同, 但其内容趋同, 都强调了产生新理念的法现象, 对既存法的理

性认识、主体的信念, 都忽视了“人们的需要、欲求”。笔者认为, 法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