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合集下载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用于连接、标识语法关系、表示程度、语气等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 连接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状语。

它们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组,构建语法关系,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逻辑性。

例如:"and"、"or"、"but"等连词;"in"、"on"、"at"等介词;"is"、"was"等助词;"very"、"quite"等状语。

2. 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包括冠词、代词、疑问词和关系词。

它们用于标识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数量、指代关系等,起到限定、代替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a"、"an"、"the"等冠词;"he"、"she"等代词;"what"、"who"等疑问词;"that"、"which"等关系词。

3. 表示程度、语气的虚词:包括副词、助词和语气词。

它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或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very"、"too"、"quite"等副词;"not"、"no"等助词;"perhaps"、"maybe"等语气词。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意义较为抽象和泛化,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于其他实词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表达。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整理

12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整理


1.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连词。表承接。就、那么。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表转折。然而,反倒。余则温袍敝衣《送东阳马生序》 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表意外。竟。

1.根据、按照。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沿袭。 例:因循守旧。 3.副词。于是,就。因屏人曰《隆中对》

1.连词。 表并列。又 例:盖余之勤且坚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表递进。而且,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让步。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2.副词。 将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姑且、暂且。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矣《石壕吏》 几近。

1. 什么。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2.谁,哪一个。 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3.怎么,怎么样?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何故,为什么。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③调整音节,无实义。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5.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1.代词。 ①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或遇其叱咄《送 东阳马生序》 ②其中的。不能知其一端《口技》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那,那些。令辱之,以激其众《陈涉世家》 ④这,这些。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⑤我的,自己的。自为其名《伤仲永》 2.副词。 ①表推测、估计。译为“大概”、“其实”、“或许”。其恕乎《论语》其真不 知马也。《马说》 ②表反问。译为“岂”、“难道”。其真无马耶?《马说》 ③表祈使。译为“可要”、“应当”。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且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摘要:一、文言虚词的概述1.定义及作用2.分类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者3.其4.且5.若6.所7.为8.焉9.以10.因11.与12.和13.则14.而15.与16.然17.则18.故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1.意义的变化2.用法的拓展四、如何运用文言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1.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3.学以致用,练习写作正文:文言文的18个虚词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虚词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的基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论语·学而》:“吾丧我马,亦可矣。

”2.者:表示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或“……的事物”。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3.其: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等。

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且:副词,表示将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欲伐曹,使荀息且观。

”5.若:代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如:《孟子·公孙丑下》:“若药弗良,焉用医者?”6.所:与“为”连用,构成“为……所”,表示被动。

如:《史记·赵世家》:“公子宋所为见陵侮者,欲以求信也。

”7.为:介词,表示替代或为了。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焉:兼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如:《论语·子罕》:“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以:介词,表示手段或依据。

如:《论语·述而》:“子贡问曰:‘敢问昭文之鼓琴,师襄之舞,何谓也?’”10.因:介词,表示凭借或依靠。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是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可以作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能表达多种关系的连词、短语和从句。

(1)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

(2)表累进关系。

可以翻译为“和”或“和”。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

(4)扭转关系。

它可以翻译为“但是”和“但是”。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6)有时可以翻译为“Di”。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

(8)它通常翻译成“来”或“不”。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仅用作第二人称,通“儿”,一般用作定语,翻译成“你的”,也用作主语,翻译成“你的”。

3、通“如”:好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二、 [他]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询问原因,后跟语气词“在”和“耶”。

翻译为“为什么”和“什么原因”。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用作属性。

翻译成“什么”和“哪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副词:程度的表达,常用在形容词之前。

怎么,怎么,怎么。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三、 [胡]1、语气助词(1)它显示出疑问的语气。

翻译成“做”和“做”。

(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呢”。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3、作形容词词尾。

四、奈1、副词(1)它表示两个事件的逻辑连续性或时间连续性。

它可以翻译成“just”、“this is”、“then”等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

译作“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翻译成“人才”、“唯一”等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之的用法及意义:1) 代词,他,他们,它,它们或自称:a.公与之乘;b.公与之乘;c.陈胜佐之;d.肉食者谋之;f悉以咨之;g.属予作文以记之。

2)结构助词,的:a.小大之狱b.三里之城c.天子之怒;d.物外之趣;f.古仁人之心3)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实意: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心之所向;c.孤之有孔明;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f.虽我之死;g.日月之行;h.当余之从师也;m.髻鬟之始掠也;l.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无实意,助词:a.何陋之有b.宋何罪之有5)音节助词,不译:a.公将鼓之;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怅恨久之6)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a.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b.马之千里者;c.北顾黄河之西流7)动词,去,到,往:a.辍耕之垄上;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吾欲之南海;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表示同一关系,代词,这样的,那样的,这类的:a.魁父之丘;b.云梯之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其的用法和意义:1)代词,他,他们,它,它们(的):a.百姓多闻其贤;b.以彰其咎;c.其妻献疑曰;d.增其旧制;f.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种,个,样),其中的:a.不能名其一处;b.其一犬坐于前;c.欲穷其林;d.以其境过清;f.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g、其一富,其一贫;h.其人视端容寂3)副词,难道,怎么,表反问语气:a.其真无马耶b.其如土石何4)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a.其真不知马也5)副词,表期许语气,加强语气:a.安陵君其许寡人6)连词,如果:a.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三、而的用法:1)表并列,又,并且:a、黑质而白章;b、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起坐而喧哗者;d、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f.泉香而酒洌;g.溪深而鱼肥2)表递进,而且:a、邹忌修八尺又余,而形貌昳丽;b、学而时习之;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蔚然而深秀者;3)表顺承,就,然后或不译/a、野芳发而幽香b、夺而杀尉;c、温故而知新;d、择其善者而从之;f、既醉而退;g记之而去;h、收而攻蕲;m、启窗而观4)表修饰,不译,或译为“着”或“地”:a、朝而往,暮而归;b、面山而居;c、笑而止之曰;d、暮而果大亡其财;f、随波而逝;g、挺剑而起;h、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5)表转折,却,但是,可是:a、人不知而不愠;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而不知人之乐6)表因果: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水落而石出者7)表假设: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四、以的用法:1)介词,把: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因以之为号;c、以丛草为林;d、投以骨;f、必以分人;g、以头抢地;h、以书假余2)介词,用,拿:a、以衾拥覆;b、徐喷以烟、c、以径寸之木;d、述以文者;f、以乡人子谒余;g、以钱币覆之;h、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m、祭以尉首3)介词,凭借,依靠:a以君之力;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以残年余力4)介词,按照,依照:a、必以情;b、策之不以其道5)介词,由于,因为: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徒以有先生也;c、以其境过清;d、扶苏以数谏故;f、以是人多以书假余;g、此独以簸之故父子相保;h以游坠马6)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a、以光先帝遗德;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咨诹善道;f、杀之以应陈涉7)连词,以致(于):a、以伤先帝之明;b、以塞忠谏之路8)连词,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9)动词,以为,认为:a、先帝不以臣卑鄙;b、皆以美于徐公五、为的用法:1)介词,向,对,表动作对象:a、不足为外人道也;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介词,被: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士卒多为用者;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山峦为晴雪所洗;f、贤能为之用;g、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介词,替,给,表动作替代;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b、请为父老歌;c、欲为圣明除弊事4)介词,为了:a、为宫室之美;b、不必为己;c、为报倾城随太守;d、乡为身死而不受;f、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5)介词,因为:a、愿为市鞍马;b、为有源头活水来c、为有暗香来6)动词,是,就是:a、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知之为知之;c、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若为佣耕7)动词,成为,作为,变成:a、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b、以丛草为林;c、仁以为己任d、冰,水为之。

8)动词,发明,制造,制作,雕刻:a、子墨子为我为云梯b、为人五,为窗八9)动词,做,当: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10)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夫子何命焉为六、然的用法:1)转折连词,但是,然而:a、然足下卜之鬼乎b、然志犹未已。

c、然而不胜者。

d、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2)代词,这样,如此:a、人恒过然后能改;b、谓为信然;c、吴广以为然;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弛然而卧。

b.用做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如:屋舍俨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用于词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a、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然则何时而乐耶七、且的用法:1)表顺承,而且,并且,连词:a、且人之患志之不立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2)表递进,连词,况且,何况,而且:a、且焉置土石b、且壮士不死即已3)表并列,又¨¨又:a、而向之香且甘者;b、河水清且涟漪;c、是赵弱且怯也4)尚且,还,连词:且与与常马等不可得;b、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将要,将近,副词:a、年且九十b、久居,祸且及汝;c、不出,火且尽6)暂且,姑且: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b、存者且偷生;c、这个,你且收着;d、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八、则的用法:1)表承接,于是,那么,就,副词:a、伺其欣悦,则又请焉;b、则有去国怀乡c、有仙则名;d、作则飞沙走砾f、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可是,却,连词: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表假设,如果,连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就是,是,判断动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九、者的用法:1)代人,事,物,¨¨¨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原因:a:感极而悲者矣b、然而不胜者c、以中有足乐者d、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f、为忠善者g、子孙荷担者三夫h、无敢哗者;m、诸郡县苦秦吏者l、知之者不如好之者n、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代词,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和复指:a、北山愚公者b、陈胜者,阳城人也;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颓然乎其间者3)用在标时间的名词后,表停顿:卿今者才略4)定语后置的标志: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5)者也连用,加强语气,重点在后者,“也“表肯定语气,者也连用表判断。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莲,花之君子者也6)与“若“连用,相当于”¨¨的样子“”¨¨似的“,如:a、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b、言之,貌若甚戚者十、于的用法:1)介词,在:a、战于长勺;b、其一犬坐于前;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多会于此f、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g、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介词,到:a、还于旧都;b、而飞于北海;c、仓鹰击于殿上d、出于秦川f、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介词,从: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b、发于南海c、受地于先王d、起于鲁4)介词,向,给,对,同:a、告之于帝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欲报之于陛下也5)介词,比,胜过:a、皆以美于徐公b、曹操比于袁绍c、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d、苛政猛于虎6)介词,被:受制于人7)介词,对于,对:a、万钟于我何加焉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8)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一、与的用法:1)动词,给,给予,帮助: a、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和,同,跟,连词:a、吾与汝毕力平险b、与同年饮于楼上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介词,和,跟,同,介入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a、神情与苏黄不属;b、与臣而将四矣;c、与儿女讲论文义4)语气助词,表疑问,呢,吗: a、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b、无怀氏之民与5)“相与“连用,一起,共同:相与步于中庭十二、乃的用法:1)代词,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2)判断动词,是,就是:a、真乃神人也;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表承接,于是,就,副词:a、乃重修岳阳b、见渔人,乃大惊c、乃记之而去4)副词,才:a、去后乃至;b、乃入据陈;c、乃吾前狼假寐d、蒙乃始就学5)副词,却,竟然:a、乃不知有汉b、今甚智乃反不能及6)副词,表疑问语气:难道,怎么:高皇帝旨意,乃敢不听十三、虽的用法:1)表转折,虽然:a、风力虽尚劲b、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表假设,即使:a、虽千里不敢易也;b、虽杀臣,不能绝也;c、虽我之死十四、乎的用法:1)表反问语气,呢,吗: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君将哀而生之乎c、将军岂有意乎;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f、此何遽不为福乎2)表商量语气,吧: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形容词词尾,无意:宜乎众矣4)介词,相当于“于“:a、在乎山水之间也b、颓然乎其间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十五、焉的用法:1)句末语气助词,啊,呀:a、今其室十无一焉;b、始一反焉c、不可亵玩焉2)兼词,于之,于此: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惧有伏焉c、父异焉d、不复出焉3)疑问语气代词,怎么,哪里:a、且焉置土石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句末语气助词,呢:a、又何间焉;b、夫子何命言为c、万钟于我何加焉十六、也的用法:1)表判断语气: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吴广者,阳夏人也2)表陈述或解释语气: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师者,所以授业解惑也c、以为且啮己也,甚恐。

3)表疑问反诘语气: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b缚折合为者也c谁得而族灭也4)用在句中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