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为的读音和意义

文言虚词为的读音和意义

为的用法“为”字怎么读?辅导课上,学生问我“为”的读音,他们说,老师的读音都不一样。

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有时就是要咬文嚼字的。

“为”的读音确实不是很好把握,经过查《现代汉语词典》,我发现还是很好区分的。

1、wéi,做第二声的时候,有3种情况:1、动词。

所有做动词的“为”都是读第二声,这是大家都明白的。

2、做介词而且仅仅相当于“被”(跟“所”合用)的意思的时候读第二声。

这是古文学习中经常遇到的。

比如:士卒多为用者。

3、其他附于某些形容词、副词后的情况,比如:大为高兴、极为重要等。

2、wèi,介词,1、给,替的意思,如:为你庆幸。

2、表示目的,如:为---而奋斗。

3、对,向,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4、因为。

综上所述:作为介词时,只有作为“被”的意义时是第二声,其他作为介词的“为”都读第四声。

“为”字怎么用?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李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1、使唤、驱使。人皆得以吏使之。 2、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派,命令。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
4、出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5、让,命令。又可使天下之民斫直 6、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1、阻塞不通。岂效穷途之哭。 到尽头。欲穷其源。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用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文言虚词总结
2008-11
黎艳平
“因”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动词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顺着。 因其固然。 接着。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 沿袭。因遗策。 (二)副词。1、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2、趁,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三)介词。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一、通“燃” 二、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不以为然。成然之。 三、代词。“这样,如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河东凶亦然。糅使之然也
四、连词。“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作介词用法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
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借)…的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以时入山林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 译为“和”“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用于连接、标识语法关系、表示程度、语气等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 连接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状语。

它们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组,构建语法关系,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逻辑性。

例如:"and"、"or"、"but"等连词;"in"、"on"、"at"等介词;"is"、"was"等助词;"very"、"quite"等状语。

2. 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包括冠词、代词、疑问词和关系词。

它们用于标识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数量、指代关系等,起到限定、代替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a"、"an"、"the"等冠词;"he"、"she"等代词;"what"、"who"等疑问词;"that"、"which"等关系词。

3. 表示程度、语气的虚词:包括副词、助词和语气词。

它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或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very"、"too"、"quite"等副词;"not"、"no"等助词;"perhaps"、"maybe"等语气词。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意义较为抽象和泛化,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于其他实词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表达。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虚词“为”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为”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目的、结果或客观情况;也可以作助词使用,起到补充说明、强调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举例说明虚词“为”的常见用法。

二、表示目的和结果的用法1.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例1】《孟子·告子下》:“侧闻君于夹县之北有宝刀者三千里,愿为臣赐之。

”这句话中,“为臣赐之”表示希望成为臣子并得到那把宝刀。

【例2】《战国策·燕策》:“韩康子问尹文子曰:‘晋余何如人也?’对曰:‘黄段耳生杀专之物也;太公何足法焉!然其志深而去功终安矣,无敢以此事蔽於正也。

’”在这段对话中,“黄段耳生杀专之物”的意思是指黄段耳这个人以杀戮称霸,而后文的“为此蔽於正”表示为了这个目的而隐瞒实情。

2. 表示结果或程度【例3】《庄子·养生主》:“温其九窍之汤,血脉流和,皮肤致理,使老人形坚强壮。

则可以无为也。

”这里的“可以无为也”是说经过保养后,老人们的身体变得坚强健康,从而达到了不需要过多劳作的程度。

【例4】《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逐北籁、越巂五丈余吾?”许慎注文中解释道:“畏以杀也,夷不服则以敌我。

”这里,“夷不服则以敌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外族未被征服,则会成为对我族的威胁。

三、表示客观情况和方式的用法1. 表示具体状态或心理活动【例5】《尚书·尧典》:“先民至圣朕言之。

”解释为“比喻自谦奉太甲贤明之旨”,即比喻自己很愿意向圣明的君主效劳。

【例6】《论语·宰予篇》:“彼闻”解释为“当是时他就听见了”,用来描述具体情况。

2. 表示做某种事情的方式或手段【例7】《道德经·四十二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这里的“善为道”指追求道德的人,而“微妙玄通”的意思则表示他们的行为充满智慧和巧妙。

【例8】《四书集注·孟子纪传》:“公曰:‘吾生而知之者,惟仲尼也。

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中,“为”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为”的用法和意义,包括作动词、作介词以及修饰动词短语等。

1. 作动词(1)表示做某事的行为,相当于“干”或“做”。

例如,“我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这句话中,“为”表示通过付出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2)表示起专门的作用或效果。

例如,“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解决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这句话中,“为”表明会议目的是解决问题。

(3)表示替代、代理或担任职务等。

例如,“他暂时为我工作,帮助我完成了很多工作任务。

”这句话中,“为”表示代替或充当某人的角色。

2. 作介词(1)表示目标、对象或受益者,并引导名词短语。

例如,“他们集资捐款,为贫困地区修建学校。

”这句话中,“为”表示捐款者所关注的对象或受益者。

(2)表示目的、原因或理由。

例如,“他们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努力学习。

”这句话中,“为”表示学习的目的。

(3)表示比较。

例如,“人类是为自然界中最聪明的生物之一。

”这句话中,“为”表示与其他事物相比较。

二、虚词“为”的意义除了上述用法,虚词“为”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和常用搭配,我们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1. 表示帮助、保护或服务“为”可以表达帮助、保护或服务他人的意思。

常见搭配有:“照顾为人”、“关怀为民”、“服务于人民”等。

“为”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对他人尽心尽力的付出。

2. 提供条件或前提“为”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提供条件或前提。

例如,“创造良好环境以便孩子们能够成长。

”这句话中,“为”表示确保孩子们有良好成长环境的前提条件。

3. 排列次序或确定位置“为”在描述次序或位置时也经常使用。

“前者为A,后者为B。

”这句话中,“为”表示将A和B分别排列在前后位置上。

4. 表示原因“为”有时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原因。

例如,“他突然离开,应该是为了逃避问题。

”这句话中,“为”表明了他离开的原因。

总结起来,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多种多样。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九:为.《说文》:“为,母猴也。

”虚词“为”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沿用于文言中;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的和表示行为目的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他义项则只沿用于文言中。

连词和语气词读wéi,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和表示行为目的的读wèi,其他义项读wéi。

介词“为”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给”“替”等。

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为”等。

例: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为”等。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四、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跟”“对”“向”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五、用于被动句,介绍出施动者。

可译为“被”。

例: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连词一、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是楚与三国谋出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二、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选择。

可译为“还是”。

例: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了”“呢”等。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

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

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一、虚词“为”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汉语中,虚词“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

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它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将从基本用法、表示目的、表示原因和表示结果四个方面来解释并提供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一虚词。

1. 虚词“为”的基本用法在句子中,虚词“为”通常被用作介词或动词。

作为介词时,“为”的主要意思是表示关系,“作为”、“充当”等;作为动词时,“为”的主要意思是行动或服务于某种目的。

例句1:他是我们班级的团支书,他经常为大家组织各种活动。

例句2:我父亲去年开始学习画画,并且很快就成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2. 表示目的虚词“为”在表达目的或理由时,强调一个行动或决策是出于某种原因或目标。

例句1:我每天早起跑步,是为了保持健康。

例句2:他努力学习,为的是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3. 表示原因虚词“为”在表示原因时,可以指明某个行动或结果的出处或来源。

例句1:天空变得阴暗,是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所准备。

例句2:他决定辞去工作,是为了追求更自由和有意义的人生。

4. 表示结果虚词“为”也可以用于表示结果。

它指示某个行动或状态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例句1:她用功读书,为的是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例句2: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广泛支持和认可,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成功。

二、虚词“为”的用法扩展和深化除了以上基本用法外,虚词“为”的用法还具有一些特殊性。

下面将介绍两个常见的扩展和深化用法:表示委托和表示目标。

1. 表示委托当使用虚词“为”时,它还可以表达代替他人执行某项任务或责任的含义。

例句1:请你代我向老师请假,我有事不能去学校。

例句2:他为他的团队做出了重要决策,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

2. 表示目标虚词“为”也可以表达一种目标或愿望。

例句1:她努力工作,为的是能够买到自己梦想中的房子。

例句2:我们努力创新,为的是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三、虚词“为”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在运用虚词“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具体含义。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1. “为”可以表示“做”呀!比如说“为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嘛!这不是很简单吗?你想想,我们平时说“我要为梦想努力奋斗”,这里的“为”不就是“做”“致力于”的意思嘛!
2. 嘿,“为”还能表示“是”呢!就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里的后一个“为”不就是说“是”嘛!这多形象啊,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说“这是为哪般呀”!
3. 哎呀呀,“为”有时候还表示“因为”哟!比如“为之奈何”,不就是因为这个怎么办嘛!好像我们会说“我为了你才这样做的”,这里的“为”就是“因为”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4. 哈哈哈,“为”能表示“替”“给”呢!像“为人民服务”,就是替人民、给人民服务嘛!这可太重要啦!你想想身边那些帮助你的人,不就是在为你做事嘛!
5. 哇塞,“为”还可以用来表示“成为”呢!“化而为鸟”,就是变化成为鸟呀!我们不也常说“我要努力为一个优秀的人”,这里的“为”就是“成为”呀!
6. 注意啦注意啦!“为”还可以表示“被”呢!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茅屋被秋风给破坏啦!这多生动呀,就好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为生活所迫”一样呢!总之呀,“为”的意义用法可多着呢,好好去发现吧!
我的观点结论:文言虚词“为”真的是非常神奇且富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呀,了解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呢!。

14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14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河北中考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温馨提示:同学们在学习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文章,不要死记硬背。

我们对待虚词的总的原则是: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讲得通的就是对的,不通的就是错的。

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ã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另附: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成为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孟子三章虚词以,为,于,之,则的解释

孟子三章虚词以,为,于,之,则的解释

孟子三章虚词以,为,于,之,则的解释《孟子三章虚词解释》一、导言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孟子三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孟子在三章中多次使用了虚词,如“以”,“为”,“于”,“之”,“则”等。

这些虚词在孟子的文章里具有特殊的语境和含义,深刻地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解读孟子三章中的虚词,探索其深层含义,并试图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启示。

二、“以”的解释在孟子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字频繁出现。

这里的“以”并非简单的介词,而是含有目的、手段或依据的意义。

孟子在三章中多次使用“以”字,如“以勇德”,“以礼”。

这表明在孟子看来,人们的行为和做事应该以德行和礼仪为准则,以此来达到道德境界和人伦之美。

我们可以理解“以”字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手段或方法,更代表着一种道德追求和目标设定。

三、“为”的解释孟子在三章中也多次使用了“为”字,如“为善”,“为不善”等。

这里的“为”字表明了孟子对于人们行为的评价和标准。

在孟子看来,善恶对立,人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应该以善行为主导。

这也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善良的信念,以及对于个体责任和尊严的关注。

我们可以理解“为”字在孟子的文章中承载着一种道德责任和人伦关怀的内涵。

四、“于”的解释在孟子的文章中,“于”字用得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却非常重要。

“于今”,“于是”,“于政”等。

这里的“于”字表示了一种定位、关联或者对比的意义。

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于”字的使用,表达了对当前形势、人事物的评价和观察,以及对于治理政治、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可以理解“于”字呈现了一种关联和对应的含义,而且在孟子的文章中承载了一种客观、深刻的思考和观点。

五、“之”的解释“之”字在孟子的文章中也被广泛使用,如“之民”,“之善”,“之道”等。

这里的“之”字表示了一种归属、指代或关系的意义。

孟子通过“之”字的使用,表达了对于人民、善行、道义等的关注和评价。

这也表明了孟子对于社会公义、人伦伦理等方面的关怀和呼吁。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

文言虚词“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一、名词例句:或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或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二、动词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

例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论语》(2)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山市》(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二)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做”,“成为”,“雕刻”,“是”等.1.作为,当作。

例句:(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怒触不周山》(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6)以丛草为林《童趣》(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8)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2.成为,变成例句:(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4)弃其杖,化为邓(dèng)林。

《夸父逐日》(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7)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8)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伤仲永》(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3.题写,题上例句: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为”作为介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文言文“为”用法考察

文言文“为”用法考察

文言文“为”用法考察摘要:文言文“为”是古汉语作品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常用词之一。

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既简单又复杂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古汉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对虚词“为”的虚化过程、主要用法作出系统的整理,并对其特殊用法做详细的介绍,以期对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同时,结合最新版的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课文中的典型“为”字例句摘出,并给予较为详细的注释,帮助学生提纲性地理清其脉络。

关键字:为虚化用法教学“为”是古汉语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常用词。

“为”是“爲”的简体字。

甲骨文的“为”,右边是一头大象的完整图形,左边上方是一只手。

整个图形,用大象和手表示象人牵大象从事劳动。

①事实上,远古先民正是从大象鼻子的灵巧功用,来表示“做”或“作”的一般意义。

金文中的“为”,除长长的象鼻缩短为一小段,让人难以置信外,大象和人手的形状基本可寻。

另一解释“为”: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

②但是普遍认为“为”从爪从象。

从小篆到隶书,又由隶书到楷体,再由繁体字简化为原本的草书的“为”,其原始意义就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为”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字和常用字。

由大象鼻子的灵巧自如,可做一手之用,引申出很多意思。

(1)本义:做。

《论语.为证》:“见义不为,无勇也。

”(2)是。

《公输》:“此为何若人?”(3)认为,当做。

《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4)替,给。

《公输》:“公输盘为整造云梯之械。

”(5)因为。

《察今》:“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6)为了,为着。

(7)被。

《陈涉世家》:“士卒多为用者。

”(8)假如。

《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9)句末语气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庄子》:“死何含珠?”注意“为”也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动词,其意义是“做”但是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多种具体的意义。

如表示制作,《周礼》:“愚人为车。

”表示医治,《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一、做介词“为”字用作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有四种。

1、表替代,可用现代语的“替”、“给”对译。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

(您替我招呼他进来)臣为韩王送沛公。

(我是替韩王送沛公的。

)《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父母爱护子女,就要给他们考虑得长远。

)2、表原因、目的,相当于现代语的“为了”或“因为”。

《项羽本纪》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眦水,眦水为之不流。

(汉兵十多万人,一下子都步入眦水,因此眦水不流通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李同于是率领三千人奔赴秦军,秦军因此后退三十里。

)3、表所同、所对,相当于现代语的“向”、“对”、“跟”等词的意思。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太后您送燕后的时候,跟她一同哭,思念而感到悲痛的是她离得远了。

)《项羽本纪》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刘邦很惊恐地说:“对此事怎么办呢?”)4、表被动,“为”字表被动时,可以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相当于现代语的“被”字。

二、作连词“为”字作连词,一般情况下,相当于“则”字,当“就”讲,有时用于原因分句,可译为“因为”。

《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跟自己相同的,就认为是对的;跟自己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史记·留侯世家》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高帝说:“雍齿跟我有旧谊,可是曾屡次使我受窘受辱,我想要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杀他。

”)三、作助词“为”字作助词,在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使用,表示反问语气,但仍保留一定的动词性质。

常见的是同“何”或“何以”呼应,构成“何……为”,“何以……为”的形式,意思是“还……做什么?”《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项羽本纪》我何渡为?(我还渡江做什么呢?)《柳宗元·哀溺文》身且死,何以货之?(自己将要死了,还用要钱做什么呢?)四、作动词“为”字作动词,本义是“做”。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中考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为、之、以、而、于、者一、为㈠动词wéi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㈠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jianghu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三、以㈠介词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㈡连词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㈢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四、而㈠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五、于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六、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⑦往来而不绝者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七、其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文言虚词“为”的基本用法文言虚词“为”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字,它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1. 表示目的或结果:例句1:学而时习之,则不亦说乎?为其取得知识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目的或结果,指代“取得知识”。

文言中经常使用“为”来表达目的或结果的含义。

2. 表示原因:例句2:昔者由余出游,贤良方正端礼乐之说废而鄙薄焉,故引而至是。

为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表示原因,“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即表达出了作者行文的动机。

3. 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例句3:非能相明於龙於羊与?来耶?不来耶?者何人哉?”应曰:“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即用竹竿打龙和羊,并不像现实中能够做到那样。

二、文言虚词“为”的具体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还有一些特定的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为了表示动作目的:例句4:常恐及人之后而不能自拔者,以其游于不义之人也,终然求索而知后礼堂与弟子楼之只名耳。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了”即表示为了目的,表明愿望、意向或动机。

2. 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例句5:曰:“归马。

”归马,位次更变。

故为布什金经验化缺陷立规章。

解析:在这个例子里,“为”起到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的作用。

3. 表示手段、方法:例句6:秦相王瑕出使南越王延年者四十日乃还桂阳上书,以南越国臣事君誓于灵均山得赤鱼错胆褪红色责备奏闻於汉帝。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用来表示手段、方法,表达政治家王瑕出使南越王的过程。

4. 表示居所或场所:例句7:子於是曰:“有 planted 不卧处。

”则为宿影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居所或场所,指代太阳初升时的光照。

5. 表达某种心理状态:例句8:门人欢接之,因请学攻城之术。

孙膑方语西洋笛,以乐其意。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表示某种心理状态,用来表达出孙膑的开心和愉悦。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

•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 宴》) • 翻译:现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 是被宰割者(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 翻译: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 攻打它呢? •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 翻译: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 被放逐呢?
(二)介词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动作、行为的 对象。可翻译为“对”,“向”。 •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 翻译: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 翻译:如姬向公子哭诉。
• 2.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 传》) • 翻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缶。 •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翻译: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祝寿。 •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 翻译: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翻译:冰,是水变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 传》) • 翻译: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 •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 • 翻译:今天侯嬴帮助公子已经足够了。 •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 论》) • 翻译: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 桂林郡和象郡。 •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 • 翻译: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 以笑 他。
• 9.【为】
(一)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
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
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 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
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 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
(7)皆为(8)利也。故为 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
➢2.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以为,认为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词,是。
(二)介词(wèi):(1、2、4、5、8、9、10)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表被动,有时跟“所” 结合,构成“为 所”“为……所”,译为“被”。(在“为 ➢所慎”勿“为为…妇…死所,”贵中贱读轻wé何i)薄《孔雀东南飞》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动词,划为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动词,治理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动词,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动词,做。
铸以为金人十二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动词,成为。
作为。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介词,表目的,“为了”。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替, 给”。
作业:
1、完成资料“虚词”一节的课内 习题。
2、养成阅读时“字字落实”的习 惯。虚词也不例外。
(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 (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
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
(11)?
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为”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动词 (wéi)(3、6、7)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虚词“为”的用法
请大家一起读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 (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 (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 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 为(7)皆为(8)利也。故为(9) 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 何辞为(11)?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译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为之奈何?《鸿门宴》
对。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等。
(三)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呢”。(wéi):(11)
胡虏未灭,何以家为?
(2)桀亡。”此为(3)至理,当 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 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就 说灭 它亡,了千万。不”要这让是他真理们,被巫应当师对迷世惑人。说巫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 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
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 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
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课堂练习
介词,替、给。
为虎作伥
动词,做。做好事而不能坚持到底。
为德不卒
动词,做,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为介国词戍轮,台替。、——给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彰 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
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 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
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
“ 天 行 有 常 , 不 为 ( 1 ) 尧 存 ,解析:(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不为(2)桀亡。”此为(3) 相当于“因为”。(3)动词,是。(4)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