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全国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之其以而所者因何乃则为若也且焉于与乎㈠之1.代词,①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人代事代物②指示代词,一般是近指,有时也是远指。

A.近指,译为“这”“这些”“这样”“这里”等;B.远指,译为“那”“那些”“那样”“那里”等。

③物主代词,在句中作定浯。

2.助词,包含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类。

①结构助词,又分为6 种:A.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之间,构成偏正关系。

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结构助词,用在动补之间,译为“得”E.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F.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音节助词,调和音节,舒缓语气。

不译3.动词,相当于“去、往、到”“到…去4.固定结构:“之徒、之类、之属、之群、之伦、之流、之辈”等,译作“一类、这一类、这一班、这一群、这一辈”等。

1.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4.之①..人也,物莫之②..伤5.千室之.①邑,百乘之.②家,可使为之.③宰也。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

9.宋何罪之.有? 10.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11.孔子云:“何陋之.有?”12.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

”其是之.谓乎!13.不然,何忧之.远?14.吾斯役之.①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②甚也。

1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6.顷之.,烟炎张天。

17.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18.沛公引兵之.薛 19.王见之.①,曰:“牛何之.②?”2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doc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doc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1.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表并列)..束君矣(表承接)2.今君乃亡走燕,燕畏,其必不敢留君,而.3.秦以城求璧而.不,曲在;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表假:如果)4.城入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璧(表假:如果).5.臣恐欺于王而.,故令人持璧,至矣(表承接)得罪于大王乎(表折,因果)6.今以秦之而.先割十五都予,敢留璧而.7.秦王与群臣相而.嘻(表修)8.今相如,不能得璧也,而.秦之(表折)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表修)10.卒廷相如,礼而.之(表承接)11.我将,有攻城野之大功,而.相如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表折)12.已而相如出,望廉,相如引避匿(气).13.吾所以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并列)2、何1.假令仆伏法受,若九牛亡一毛,与蝼何.异(疑代“什么” )2.而世又不与能死者比,特以智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立使然也(疑代“什么原因” )者?(疑代“什么原因”)3.当此之,吏地,徒隶心惕息。

何.如哉(疑代,如的)4.今仆不幸,⋯⋯少卿仆于妻子何.不勉焉(疑代“哪” )5.且勇者不必死,怯夫慕,何.6.仆怯懦,欲苟活,亦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之辱哉(副“怎么” )7.且下未易居,下流多,仆以口遇遭此,重党所笑,以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疑代“什么” )3、乎1.信而疑,忠而被,能无怨乎.(气助,表疑气)2.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气助,表反气)3.宁赴常流而葬乎.江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气助,表反气)4.今亡亦死,大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气助,表商量气)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也。

(介,于)6.以无厚入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作尾,“⋯⋯的子”“⋯⋯地”)4、乃1.且人不能早自裁墨之外,以稍陵,至于鞭箠之,乃.欲引,斯不亦乎(副,才)2.至激于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是).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离》;左丘失明,厥有《国》;(,于是)4.乃如左丘无目,子断足,不可用,退而策,⋯⋯(副,表承接,不).5.今少卿乃教以推士,无乃与仆私心剌乎(副,竟)..6.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10、自名为鸳鸯。

11、冥有鱼,其名为鲲。

1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3、非为织作迟。

14、为宫人。

15、为仲卿母所遣。

1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8、公为我献之。

19、阿母为汝求。

20、慎勿为妇死。

21、如姬为公子泣。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其一、用法归纳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汝识之乎?5、子视之不甚惜。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曲。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余之力尚足以入。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3、顷之,烟炎天。

14、蚓无爪牙之利。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夫晋,何厌之有。

19、杳不知其所之也 20、壮士!——赐之卮酒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而一、用法归纳(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1、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例: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B、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作连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者不译。

例:A、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矣。

《六国论》B、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B、子而思报父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4)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6)表示承接关系,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相当于“然后”“就”“接着”或不译。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一日之所学矣。

《劝学》# 特别注意1、“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同时不是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在发生时有时间先后关系,那么“而”表示顺承关系。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2)遂越狱而走。

2、“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但表示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刺秦》(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刺秦》3、如果前一个动词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只表示后一动作发生的状态或方式,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提刀而立者,英雄也。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之1、用作代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及练习

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及练习

动词,到……去
五、为 ⑪ wéi动词:①做(具体翻译);② 作为;③认为;④成为;⑤判断词, 是。 ⑫ wéi表被动的介词 :被。 ⑬ wèi普通介词:①给、替;②为了; ③对、向。 ⑭ wèi连词 :因为。
解释以下“为”字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窃为大王不取也! ⑧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①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⑤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视之,乃庞德也。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你,你的
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十七、则
十八、者
则:一、连词:各种关系 二、是,就是 者:助词,⒈……的人(事), 2……的样子 3.定后标志 4.用法灵活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磐石方且厚。 ⑧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就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 没一个回家休息 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十、若
一、动词:好像,像 二、连词:如果,假如 三、代词:⑪你,你的;⑫此,如此,这样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 好。
上帝因为我历来有些功德,才宽恕 了我弟弟的罪过。
八、与
一、介词、连词:和,同,跟 二、通假字:欤 三、动词:给;交好;赞同;归附 ①今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可得闻与? ③孰能与之?天下莫不与也。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九、且
一、副词:⑪暂且;⑫况且;⑬尚且;⑭将要 二、连词:⑪并且,而且 ⑫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又…又; 一面…一面 解释以下“且”字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存者且偷生。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⑤久居,祸且及汝。

(完整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打印)

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打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转假因目,并修承递(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3)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5)并列关系。

(换位意思不变)(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6)修饰关系。

(两动作同时进行)(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7)承接关系。

(两动作一先一后)(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8)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3、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练习题

精品文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3、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4、子而思报父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8、提刀而立。

之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5、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以1、秦以攻取之外,大则获邑,小则得城。

《六国论》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3、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勾践灭吴》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8、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9、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10、贤不必以,忠不必用。

《屈原列传》1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其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2、所谓华山洞,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游褒禅山记》3、距其院东五里。

《游褒禅山记》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5、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6、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7、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10、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11、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真耶?《祭十二郎文》与1、与尔三矢。

《伶官传序》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4、夫六国与秦皆诸候。

《过秦论》5、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 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ft记》)8. 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表并列)2.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表承接)3.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表假设:如果)4.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如果)5.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承接)6.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表转折,标因果)7.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8.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表转折)9.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表修饰)10.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表承接)11.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 1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表并列)1.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疑问代词“什么”)2.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疑问代词“什么原因”)3.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疑问代词“什么原因”)4. 今仆不幸,……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如的宾语)5.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哪”)6.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副词“怎么”)7.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疑问代词“什么”)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2.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3.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气助词,表商量语气)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介词,于)作词尾,“……的样子”“……地”)1. 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2.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词,是)3.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连词,于是)4.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副词,表承接,不译)5.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副词,竟)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代词,你的)1.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指示代词,那)2.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3.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指示代词,那)4.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指示代词,那)5.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主语,他)6.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主语,他们)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8.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也,而耻学于师。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主语,他们)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语气) 10.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11.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1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副词,表反诘语气) 13.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语气)14. 汝其毋忘而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15.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连词,相当于“是……还是……”) 16.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相当于“如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1.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副词,将)2.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连词,表并列,并且)4.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连词,表并列,并且)5.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连词,表递进,而且)6.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副词,将,将要)副词,暂且,姑且)1.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代词,你)2.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动词,像)3.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动词,像)4.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动词,比得上)5.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代词,你)6.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连词,如果)7.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连词,或,或者)连词,至,至于)1.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结构助词,和动词“共”结合,相当于名词)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结构助词,和动词“以”结合,表原因)3.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助词,表被动)4.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名词,处所,地方)5. 某所,而母立于兹。

(名词,处所,地方)6.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所白水。

(连词,假如,如果)7. 刑馀之人,无所比数(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此”)8.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

(代词,表疑问,相当于“何”、“什么”)1.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动词,作为)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动词,认为) 3.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动词,作为) 4. 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判断词,是) 5.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表原因,因为) 6.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动词,作) 7.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借此,对、向) 判断词,是)1.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呢)2.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代词,他)3.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疑问代词,哪里)1. 仆非敢如此也(表陈述语气)2.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表反问)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表陈述语气)4.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5.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1.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2.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3. 王问:“何以知之(介词,凭4.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动词,认为)5.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连词,表目的“而”)6.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连词,表承接)7.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动词,认为)8.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9.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表并列) 10.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连词,表目的“来”) 11.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介词,用) 12.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连词,表承接) 13.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介词,凭) 14.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介词,把) 15.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介词,把) 16.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连接分句,表目的,来) 17.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连词,表目的“而”) 18.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介词,因为) 19.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凭) 20.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介词,表原因) 2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表原因,因为) 22.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介词,在)1.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连词,于是)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介词,趁) 3.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介词,趁)4.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连词,于是)介词,经由)1.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2.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介词,表被动)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3.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4.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介词,在)5.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介词,在)6.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介词,在)7.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介词,到)8.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介词,表被动)9.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 10.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介词,表被动) 11.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介词,对) 介词,向)1. 秦御使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介词,和)2.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介词,比) 介词,给)1.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连词,表承接,就)2.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连词,表假设,那么)3.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连词,表并列)4.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连词,表承接)5.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假设,那么)6.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连词,表承接,就) 连词,表转折,却)1.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助词,用于时间名词后)2.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助词,…的人)3.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