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李赛峰摘㊀要:传统村落作为几千年来留下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不管是传统村落的设计还是风俗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㊂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村庄规划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㊂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一㊁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传统村落的概念比古村落的概念更加具体,指建成年代相当久远,经过很长的历史沿革变迁,目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以农业为主,甚至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态㊁建筑㊁文化风貌的村落㊂传统村落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㊁文化背景,具有一定历史㊁文化㊁科学㊁艺术㊁社会和经济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传统村落,这也是对特定实体的保护㊂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历史建筑风貌完整㊂村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且这些历史遗址布局必须相对集中,保护区内的土地面积应该达到总建筑用地的70%以上;历史建筑的规范㊁高度㊁体量㊁墙体㊁门窗㊁色彩等要保留传统历史特色和风格特征㊂其次,村落选址要保留历史格局,且未被更改㊂村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后,还能延续始建时的选址特点,体现以人为本㊁和谐共生的自然关系,能够反映出历史建筑建造理念㊁村落建筑布局形式㊁路网格局,空间结构㊁空间肌理和空间形态要能够完整地反映当地传统风貌特征和历史特点㊂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㊂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依托当地的生产生活形态,村民创造出的文化㊁活动㊁美食等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村民生活方式的无形遗产㊂此外,还有国家级和省级有关部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㊂二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一)传统村落正在减少经调查分析导致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㊂一方面,城镇化就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进程,这就导致很大一批传统村落逐渐变成了城市,最终致使传统村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㊂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致使许多传统村落发生变化,渐渐失去其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居住特点㊂(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够截至目前,只有极少数部分传统村落被国家保护,并收录在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然而大多数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沿革的自然村庄并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㊂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目前只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村庄,并没有相关的全局性的保护规范,保护工作处于零散状态㊂目前为传统村落制订的保护措施,大部分也是基于整个村庄的保护与未来发展制订的,而对于村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实际的效益㊂(三)传统村落保护方向多元化目前,众多学者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每种看法都反映了不同的村庄在受到保护时应该采取的思路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应当以保护㊁修缮㊁修复历史建筑为主,以保护传统村落实际物质的模式为核心内容;而这样做实际上与以往的保护效果没有太大的区别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应当保护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宜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村落变成了乡村旅游的载体,旨在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㊂三㊁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措施(一)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维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㊁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㊂政府部门应制订相关的机制保护传统村落,从传统村落的布局㊁结构㊁建筑风格以及风俗习惯出发,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从而制订相关的保护机制㊂这既要从本地村落的实际情况着手,保护村落居民的合法利益,又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性建设㊂(二)协调自身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多年的传承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必然的事情,传统村落一代一代的村民都在这个村落里生活㊁繁衍,形成了一定风格的特色文化和习俗,居住的环境和建筑风格布局也是根据当地的地质㊁气候㊁文化决定的㊂所以在具体的城乡规划行动中,不但要维护原有的建筑㊁设施状态,还要重视村民的风俗习惯,从主观上重视区域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㊂(三)建立监督机制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应该依法行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同样应该立法先行,使保护发展工作有法可依㊂在村落政策调整与创新过程中,可以确定村落的范围,明确保护责任分工,制订监督机制条款㊂传统村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家园,不仅有实际的物质实体,同样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容,如何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进,需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机会和空间㊂四㊁结语综上所述,传统村落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大背景下,需以村民为核心,着力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村民生活品质,让村民真正地安居乐业,才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核心㊂参考文献:[1]张剑文.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PPP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6(7):48-53.[2]杨彩虹,王开开.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J].中州学刊,2016(6):86-89.作者简介:李赛峰,南昌工学院人居环境学院㊂87。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都昌县新农村建设为例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都昌县新农村建设为例
济、 政治 、 文化和社 会等方面 的建设, 改变农村 面貌 , 对 缩小 城乡差距, 统筹城 乡发展都有着 重要意义。而都 昌县新农村
文章编 号: 1 4 9 - 2 1 )- 0 7 0 1 7 - 7 2 (0 4 0 7 - 3 6 0
曩 村
为 例
社 主 新 村 设 照 时 的 求 农 进 经 的 距 不合 照 防规 的求有 建 的 筑 囊 会 义 农 建 按 新 代 要 , 村 行 间 也符 日及 火 范要 , 筑 建 材 对 的
看病还得跑到邻村或集镇或县城去 。另外, 村庄 内其他相 关
的服务设施 , 别是公共活动的 中心及场地严 重缺乏 , 民 特 村 的业余生活几 乎没有 。村庄 内的市政设施 更是贫乏, 喝水仍 是取用地下水 自家挖井, 还未有一套为村 民饮水提供方便 的 给水系统 ; 排水方面也存在 很大的 问题, 农村一般 采取明沟 或直排 的方 式, 最终排入水 体, 这对农村 的环境还有 水体都 是一种污染 :农村 中的厕所作为附属用房进行 随意布置 , 也 影响到了村庄的环境卫生 ; 村庄 内没有集 中对垃圾 进行收集 整 理, 垃圾 随意地 堆放, 重污染 了土壤并 影响到 了环境 的 严 质量 。 13村庄内道路路况很差, . 基本都是土路及石子路
新 农


游佩玉 t 江 龙 ( . 昌工程学 院,江西 南 昌 1南 30 9 ;2 江西桑 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建局,江 西 南 昌 3 0 1 ) 309 . 3 15
You Pei u Ji g ong y an L


P b m a o t ma r n h P c s ft w u l l n g T i h N u l l n g f u a o E ml r l s n Cu e es e i t r e h N r a i — a n l e Rr a i c n f a e o e d n r u s e o s 0 ee R aP n n k g e w a Pn n 0D h 9 rx p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北京三家店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北京三家店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北京三家店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4T09:30:35.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董浩高宜程[导读]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120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

三家店村作为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公共服务缺失、道路交通不畅、文物保护方式单一、文化传承受阻、产业转型不畅等问题,如何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村庄经济产业、改善民生问题成为以三家店村为代表的众多传统村落面临的难题。

本文在对三家店村街巷肌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村庄目前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在调整建设用地、完善服务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村庄绿化美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对同类环境特殊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家店村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周边生产要素、资源、人才向城市单向集中,村庄发展空间逐渐被城市发展所占据,大批村庄随之消亡。

传统村落虽“幸免于难”,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传统建筑衰败、传统文化消失等诸多问题[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即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完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发扬传统村落特色,发挥其在生态文化资源上的价值,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助保护”。

一、三家店村发展现状三家店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部,紧邻石景山区及西六环路,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型村落。

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67512 农村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的广泛开展,不少传统村落形而下的物质见证遭遇泯灭,形而上的村落文化灰飞烟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已经变得相当棘手。

新农村建设怀着将农村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发展富裕、村容乡风整洁文明的宏伟目标,致力于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的工作。

原名古村落的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多重价值和功能,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是最具资格、品位和权威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之阐释者,具有特殊的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古而不旧。

将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发展关系,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方能走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健康前行的康庄大道。

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原则和措施(一)以人为本。

传统村落是一个非常灵巧的组织,其保护发展经不起硬手硬脚的尝试,村民的认识不足以维持的新的发展模式迟早会蜕形。

以村落居民这一村落活的灵魂为灵魂,调动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保护好古村落风貌,让居民生活得更好;让传统村落里的居民居住得更舒适,让走出村落的居民生活得更殷实。

培养并保持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利用的活力基础,加强区域团结,共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发展目标,加强区域绿网系统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布局,系统整合旅游发展资源,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使传统村落成为价值不断增值的新村落。

(二)以质为尊。

以保护与更新和谐共处、新旧文化的交融为前提塑造高品质村落生活,因地制宜,结合村落经济现状、地貌地形、自然资源、建筑风格和文化历史传统各不相同的实际,积极利用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规划保护的新成果发扬创造村落新内涵和塑造与时俱进的村落新特色。

不能在村落历史的长短与文化厚度高度之间画等号,凸显古村落的历史厚度和先锋态度。

使村落既有传统的市民生活方式,也拥有与外界对话的可能性和对话欲望的先锋性,成为人才辈出的聚居地。

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推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希望能够对乡村振兴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是我国优美的自然资源汇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

通过引进特色民宿、开发乡村美食、举办乡村节庆等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二、修复乡村环境。

乡村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

加强乡村垃圾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工作,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增加农民的生活幸福感。

三、改善乡村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

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激发乡村生产活力。

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因此要激发乡村生产活力。

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扶持乡村企业发展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乡村产业,提高乡村经济整体水平。

五、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建设现代化乡村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六、促进乡村文化传承。

乡村的文化底蕴丰厚,要注重乡村文化传承工作。

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建设乡村文化馆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增强乡土文化的影响力。

七、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

乡村治理能力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成效,要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培养乡村干部队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实施。

八、深化乡村土地制度改革。

乡村土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深化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土地承包关系,推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摘要】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乡村聚落;城镇化;重塑;再生【作者】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0 引言乡村聚落是乡村的自然本底和独有的人文风情在时间轨迹下慢慢生长出来的,其经过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良好社会形态和历史遗存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是滋养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文化道德的土壤。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不断受到过度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走上了异化以致衰败的道路,曾经如星汉般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许多乡村消失了。

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数量从370万个减少到260万个,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每天平均有200个村子消失了[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因应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

在过去几十年,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和农业产业经营模式问题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乡村面貌逐渐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包括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要注重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意味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美丽的乡村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吸引更多人前往农村居住和休闲度假。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助于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有效推动。

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特点和居民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发展布局。

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五、优化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包括改善农村供水供电条件,提升农村道路和交通网络,以及增加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这些措施将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才回归乡村。

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

浅谈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新历史任务,而村庄规划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为此,本文就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为做好村庄规划,促进村庄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村庄规划;整合规划;问题;对策1引言近几年,建設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重点。

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统揽全局的突破口。

可以说,做好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

然而,目前村庄规划实际工作中仍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因此,村庄规划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本文就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

2规划依据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技术规范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范亟需出台与城乡规划法相适应的技术规范。

村庄规划的编制技术规范在国家层面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其中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概括性较强。

此外建设部2008年3月出台《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04—2008),该规范主要针对当时全国普遍开展的新农村规划即村庄整治规划而制定,但如果要体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点,需要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实施细则。

2008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中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在省级层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于1997年左右出台了省级村庄规划编制条例或办法,地级市层面也普遍出台了村庄规划的实施细则,有效指导了各地方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的开展。

由于以上各层次的村庄规划技术规范均是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前施行的,没能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后进行适时调整,所以在村庄规划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规范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给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关中传统村落现存环境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韩城市郭庄砦村为例

关中传统村落现存环境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韩城市郭庄砦村为例

“有机更新”这个名词来源于生物学范畴,即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有机整体,在研究对象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自身进行新陈代谢和进化的过程。

建筑学领域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者是吴良镛教授,该理论关注并强调物质形态、文化空间与区域环境的有机结合,以一种动态的视角,遵循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顺应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保证其内在秩序的延续性,在持续动态的进程中因势利导,将“修缮、保护”与“更新、重建”并重[1]。

有机更新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城镇、传统街区等的更新改造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末,王路教授将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有机更新理论相结合[2],由此开启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新型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统村落逐渐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3]。

长久以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成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除少数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结合当地旅游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保护外,大部分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古寨堡、古民居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传统村落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关注点往往落在改变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形成了“千村一面”的风格,破坏了传统村落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而有机更新理论则强调应该在保护其原有空间形态格局、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更新,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又要注入现代元素,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将更新与保护有机结合,恢复传统村落原有的空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村落面临着肆意破坏和无序开发的危机,村落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很多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在快速消亡。

对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需要更加广泛地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探索村庄“有机更新”破解农民建房难题一以海盐县为例

探索村庄“有机更新”破解农民建房难题一以海盐县为例

国土资源TANSUOYANJIULAND&RESOURCES43探索研究近年来,随着海盐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建房的要求十分强烈。

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民建房愈发困难。

妥善解决和依法管理农民建房已成为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根本要求。

海盐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积极探索新常态下产业至上、业态优先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按照“水净、人文、村美、民富”的建设要求,精心打造优美乐居、优闲乐游、优质乐业、优雅乐活的江南水乡典范。

从2014年起,海盐县在逐步规范和推进农民建房宅基地审批工作的基础上,打造村庄“有机更新”,建设美丽乡村模式的村庄整治,走合理撤并、有序发展之路。

村庄有机更新,就是尊重现存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传承村庄业已形成的空间机理和发展格局,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对村庄这个有机整体进行循序渐进的更新、整治和改造。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海盐县如何通过村庄有机更新,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背景分析海盐县有9个镇(街道),105个行政村,通过对不在城镇区征迁范围的82个行政村进行调查,82个行政村中:农户40300户,人口149146人,现有房屋占地面积6030235平方米,村庄布点规划中14671户为保留点,25659户为撤并点。

全县村庄规划面积38696亩,其中新市镇规划面积14566亩,规划户数34259户,现已进点户数8856户;新社区规划面积7380亩,规划户数13678户,现已进点户数1530户;保留点规划面积16750亩,规划户数20694户,现已进点户数16662户。

据调查,近三年有建房意愿的有12673户。

海盐县农村土地整治开始于2009年,7年来共立项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7个,已完成21个计划复垦新增耕地5569亩,其中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5459亩,新增建设用地5582亩,其中用于安置区3808亩,安置搬迁农户5079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

“三生融合”理念下乡村特色营造策略研究——以云南省南涧县宝华镇无量三村为例

“三生融合”理念下乡村特色营造策略研究——以云南省南涧县宝华镇无量三村为例

“三生融合”理念下乡村特色营造策略研究——以云南省南涧县宝华镇无量三村为例摘要:南涧县作为云南省的老茶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宝华镇是县域范围内古茶树分布数量最多的乡镇,本文以宝华镇无量村下属的古茶树分布最密集的三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针对具有独特资源的村庄进行深度挖掘,就其开发与整治提升探讨、分析并总结出村落特色营造策略,以期能为寻求发展的村庄规划建设提供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生融合,乡村建设,乡村特色0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开展好“三农”工作,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这三点都紧紧围绕农村生产、生态、生活。

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落脚点,不仅承载着社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屏障等功能,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从特色小镇到田园综合体,乡村建设的重点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环境改善,也在逐步转向特色乡村建设,挖掘村庄特色资源,发展村庄特色经济,避免“千村一面”、“一村千面”,营造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1三生融合与乡村特色1.1三生融合的意义乡村传统发展模式为摆脱贫困,通常以忽视环境、牺牲生态,用资源来谋发展,导致生产建设无视生态生活。

三生融合是新时期伴随广大群众对高质量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传统乡村聚落是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的见证,相较城市而言,生产、生态、生活所对应的三生空间在乡村聚落中结合更为紧密。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发展,也就是基于现有的三生资源在村庄内不断挖潜,实现将生产、生态、生活三者有机结合、统筹发展的目标。

1.2乡村特色的内涵乡村特色资源存在于村庄自然风光、聚落形态、特色建筑、传统习俗、历史人文、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地域专属性和资源独占性。

乡村特色是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地域基因传承后的显性表现,也是不同村庄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主题。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乡土风貌。

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如何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古村落的保护意义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乡土风貌。

古村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古村落的保护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实现乡村振兴的多赢局面。

二、古村落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古村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外流,古村落的人口日益减少,村庄的老龄化严重,村落的传统人文风貌和生活习俗逐渐消失。

古村落的城市化改造、过度商业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进一步破坏了古村落的原生态和传统风貌。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寻找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

三、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之路1.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提高全社会对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 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对古村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古村落的保护体系,保留古村落的原生态景观和传统建筑,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貌。

3. 引导合理开发,促进活化利用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发展古村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民宿、乡村体验游等项目,充分发挥古村落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增加古村落的经济收入,吸引更多人留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加大对古村落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古村落的生活环境,提升古村落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留守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

48 | 规划实践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of Shatan Village, Yutou Township, Huangyan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杨贵庆 开 欣 但梦薇 YANG Guiqing, KAI Xin, DAN Mengwei村庄闲置公共设施在我国偏远地区山地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是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价值和功能改造价值。

对其活化利用的可能性体现在:它们类型和数量较多,产权基本上属于村集体或国有,占地属于建设用地性质,空间位置较好,建筑质量和空间特征便于改造利用,并具有地方风貌特色。

活化利用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必要性体现在:符合资源节约和低碳原则,便于精准配置公共设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并可赓续地方建筑风貌特色。

基于浙江省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得出以下启示:应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和认识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历史文化和空间使用价值;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把个别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村庄整体发展的功能定位相结合;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充分把握建筑质量、结构构造特点,做好综合评估,做到既符合合理性、现代化使用要求,又体现出历史年轮和乡土风貌特征。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are more or les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villages in remote areas of China. They were built in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people's communes, and have values of history and function renew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include various types and quantities, the village collective or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he attribute of construction land, good location, being convenient for utilization, and having local featur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more feasible. The necessity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is instantiated by saving resources and being low-carbon, facilitating the accurate alloc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and maintaining loc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hatan Village, Yutou Township, Huangyan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 three inspirations can be summarized. First, the planning should deeply investigate and fully explore the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spatial value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Second,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single build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planning function of the village. Third, the planning should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quality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to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use but also reflect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features.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有机更新;乡村振兴;黄岩;屿头乡;沙滩村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rganic renewal;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yan District; YutouTownship; Shatan Village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48-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07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杨贵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 问题的提出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发展初探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发展初探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发展初探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更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村独有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特色。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相对滞后,传统村落常常陷入人口外流、环境污染和建筑老化等问题。

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更新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针对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扶持措施来留住年轻人才和人口资源。

在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的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吸引年轻人才回乡创业和居住。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好的收入来源,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传统村落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规法规的制定执行,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农村污染源的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还需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推行农村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农业发展,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风险。

传统村落的建筑老化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通过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倡传统村落建筑的修复和保养,使之具备更好的使用功能和观赏价值。

要加强传统村落建筑的防火、防震等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还要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只有通过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村 庄 肌 理 是 架 构 在 丰 富 的 自然 生 态 、 史 文 化 与 社 会 和半公共 的线性 交往空间和交通联 系通道 , 历 在一些水 乡村
般模 式及特 点 ,分析 了 当前新农村 建 经济 互动关 系之上 的乡村聚居格 局 , 还 街巷 式村庄肌理 形态较 蕴含着 丰富的社会 、 庄 , 常有河 路并行 的水 街水巷 。
以村 庄 肌 理 模 式 的 连 贯性 和 乡 土建 筑风 格 的统 一 性 为 主 的 较好 , 、庙 、 、 宫 塔 牌楼等 构成 了丰 富的街道 对景 。

t e di y m odesand f h or nar eat esof ur t adI l r tonaI ext aI ayo ut i t ur I s n co unt ysi r de, and a nal yzes he t pr entpr em sw hi o f es obl cht be aced i he pr n t oces s ofnew coun rsde ty i cons r tuctons j dert s i n or o eek f or aP Pr Prat o i e w ays n posii i tve cons vatons and enovatons j er i r i n viage ex ur l l t t e.
的历史岁月 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 的 , 与村庄 的产生和发 地形影响 , 由于地势变化 比较大 , 、 塘等水系穿插其 河 湖、 其 水系 、 植被 等连接 , 各组团既相 随着大规模新农村 建设 浪潮 的到来 , 传统 的村庄 肌理 独立的组团 , 间由道路 、 结构将呈现超常快速演化 的趋势 。 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 中, 我 对 独 立 又联 系 密 切 。 团式 布 局 是 顺 应 自然 的一 种 做 法 。 组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作者:刘晓波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1年第09期摘要:以张家口市传统村落东沙城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村民访谈的形式,对东沙城村所处区位、村域文化遗产、历史沿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东沙城村在产业发展、人口空心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产业多元发展、化解人口空心化、完善基础设施、振兴文化遗产、提升保护意识等发展对策,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东沙城村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9-0009-04Abstract: Taking Dongshacheng Village,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Zhangjiak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ongshacheng Village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villager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pulation hollowing out,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Dongshacheng Villag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ndustrial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resolving population hollowing out,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revitaliz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enhancing protection awarenes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ongshacheng Village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价值并且蕴含深厚的人文自然资源的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

村庄有机更新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村庄有机更新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村庄有机更新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毛桂龙;刘扣生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村庄有机更新就是在尊重现存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传承村庄业已形成的空间肌理和发展格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原则基础上.对村庄这一有机整体进行循序渐进式地更新、整治与改造。

本文以村庄有机更新的理念为指引.对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的村庄整治更新提出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并为相似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总页数】6页(P65-69,75)
【作者】毛桂龙;刘扣生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城建建设中心;杭州市西湖区城建建设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城镇化进程中的宅基地低效利用及其解决——村庄更新的思路 [J], 桂华
2.三等奖:未来的村庄——在零能源消耗理念下的村庄更新 [J], 张雪辉;郝君;黄灿;王乐君;王南希
3.探索村庄"有机更新"r破解农民建房难题r——以海盐县为例 [J], 陆晓峰
4.苏州市撤并镇区有机更新思路及实证研究 [J], 彭锐; 张璐璐; 秦振兴
5.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 [J], 潘宜;程望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浅谈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浅谈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摘要:该文总结了村庄传统肌理布局的一般模式及特点, 分析了当前村庄肌理面临的问题,探寻村庄肌理积极保护与更新的适宜之路。

关键词:村庄肌理保护更新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村庄肌理结构反映了它的历史发展中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形成以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有机融合的村庄肌理。

村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

1 村庄肌理的一般模式(1)散点式村庄散点式布局表面看来缺乏规划,随意性强,由于房屋间距较大所以显得土地浪费比较严重。

但这种布局形式的村庄的地形一般中间高,四周低且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受地形、景观及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建筑散点分布,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于稳定统一中体现着开放与多元。

(2)街巷式街巷式布局的村庄内部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尤其是巷空间,多属于半公共的线性开放空间。

街巷在村庄中既承担了交通运输的任务,同时也是组织村民生活的空间场所,根据河流与道路、建筑与地形的不同组合关系,河街的空间形式又可分为沿河外街、沿河内街、内外街、沿河廊棚、内街外廊等多种类型。

(3)组团式村庄的组团式布局和城市居住区内的组团相似,村庄内的各组团既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

这种布局形式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一般地形比较复杂,而且地势变化比较大,另外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河、湖、塘等水系作用。

组团式布局是尊重自然的一种做法,形成两个以上彼此相对独立的组团,其间由水系、植被、道路等连接。

(4)条纹式条纹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地村庄,丘陵山地坡度较大,受山地环境因素制约而自然顺应地势,形成由几个不同高差的台地条状伸展布局为特点的条纹式村庄肌理,布局虽分几个台地但聚合力强,对用地紧张的山地村庄是一种较适宜的布局方式。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吴宁;童磊;温天蓉【摘要】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of water-ir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rse were analyzed. The course of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re stages which a re cognition, survey and exploration. These stages revealed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of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 eritage which was from independent protection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ontology to the overal protection and to the Regiona l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protection of course derive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of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it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of contemporary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针对当前主流规划设计手段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技术方法,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迅速消亡或变异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首先将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分解成道路、地块和建筑三大类要素;其次,为不同要素构建了能够表征对象特征的参数集,即将肌理特征解析成若干个可度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参数化重构方法,以获得与原始村落相似的空间肌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朱霞/谢小玲摘要该文总结了村庄传统肌理布局的一般模式及特点, 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面临的问题,探寻村庄肌理积极保护与更新的适宜之路。

关键词新农村村庄肌理保护更新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以建筑为主体与道路、广场、打谷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形成了村庄整体肌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如空间结构、山水环境、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

村庄肌理结构反映了它的历史发展中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形成以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有机融合的村庄肌理。

村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

随着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浪潮的到来,传统的村庄肌理结构将呈现超常快速演化的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村庄肌理变化缓慢,并呈现出良性和谐的发展过程。

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快速推进,村庄肌理结构的超常快速演化往往被当前和局部的利益及问题所牵掣,从而简单地应对,如大拆大建、填塘挖山、村宅标准图南辕北辙地拷贝、西化洋化等,导致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传统乡村风貌的丧失,极易在新农村建设中过于重视现代化和统一性,忽视传统村庄肌理结构形态及传统建筑形制保护与更新,带来千村一面、传统乡土特色的丧失及破坏式的更新,使具有多元化的传统村庄肌理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1村庄肌理的一般模式(1)散点式散点式村庄肌理是一种常见的村庄布局形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自然散点分部于起伏的乡村聚居地,这种模式并不试图改造自然,也不大规模平整土地,不强求规整和一致的布局,表面看来缺乏规划,随意性强,建筑虽散点分布,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如晒谷场、池塘等,于稳定统一中体现着开放与多元。

但是由于房屋间距较大所以显得较浪费土地,这种布局形式的村庄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

(2)街巷式街巷式村庄肌理是一种最主要的村庄布局形态,适应于用地较平坦的村庄,并常见于较大村庄。

街巷式村庄肌理根据建筑与地形、道路的不同组合关系,树枝状展开,形成统一又有变化的村庄布局形态,主街和次巷脉络清晰,这种村庄肌理内聚性强,又易于随着村庄扩大逐步沿路拓展延伸。

街巷内部空间较为封闭内向,街巷在村庄中承担着交通联系和组织村民生活的公共空间的作用,成为公共和半公共的线性交往空间和交通联系通道,在一些水乡村庄,还常有河路并行的水街水巷。

街巷式村庄肌理形态较丰富,建筑是界定街巷空间的形式、大小、尺度的主要因素,一些村庄在主街两端还设有门楼,既用于安全防卫又便于管理。

街巷式布局的村庄一般空间有秩序,领域感、归宿感比较强,用地紧凑节约。

例如: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水街肌理形态,街道呈井字形,村庄依河成街,与水系有机融合,街巷尺度宜人,街巷曲折、进退、对景、节律等方面处理较好,宫、庙、塔、牌楼等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

(3)组团式组团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较复杂的较大村庄,受自然地形影响,由于地势变化比较大,河、湖、塘等水系穿插其中,村庄受到河网及地形高差分割,形成两个以上彼此相对独立的组团,其间由道路、水系、植被等连接,各组团既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

组团式布局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做法。

(4)条纹式条纹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地村庄,丘陵山地坡度较大,受山地环境因素制约而自然顺应地势,形成由几个不同高差的台地条状伸展布局为特点的条纹式村庄肌理,布局虽分几个台地但聚合力强,对用地紧张的山地村庄是一种较适宜的布局方式。

(5)图案式图案式村庄肌理一般受地形或风水理念等影响,形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特殊图案肌理,如八卦形、半月形、鱼形、牛形图案的村庄。

这类村庄肌理模式比较特别,十分重视村址的选择和整体布局,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某种文化及宗教的理念,村庄一般聚族而居,整个村庄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体现了宗族式布局的封闭性、内向性、防御性及等级尊卑观念。

如浙江省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为八卦图案式村庄肌理,村内布局结构似内外两个八卦图,该诸葛八卦村由诸葛第27代孙按诸葛绝学九宫八卦阵布局设计。

2村庄肌理的特点(1)村庄与自然和谐共融,乡土氛围浓郁村庄肌理是自然与人文有机的结合体,村庄肌理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状况等,它们都是构成村庄肌理的基本自然要素,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气候、地形两方面。

村庄肌理形态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成为村庄营建的一条重要准则,村庄选址一般都依山傍水、靠近水源与生产地,因而表现出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特点,不论是村庄选址、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环境氛围。

(2)村庄建筑同质性强,地域特色显著村庄作为一种传统的乡村聚居空间始终保持着世代累居的特点,许多村庄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形成了血缘群体和左邻右舍守望相助的地缘群体,村落人口流动率小,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价值观相对统一,与外界相对隔离,富有强烈的地缘性,建筑与村庄布局由工匠根据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浓厚地方特点的习俗和经验进行营建,具有相当大的自相似性,建筑同质性强,村庄肌理的空间关系上也有较强的连续性,保留了相对封闭的地域特色。

一般而言,虽然每一次新的兴建活动都会对村庄肌理原有结构有所改变,但大的方面还是保持了对村庄肌理原有结构的尊重与延续,顾及了与周围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并未破坏整个村庄肌理系统的整体性。

(3)村庄功能布局有序,肌理层次丰富村庄建村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大多有百年以上历史,很多村庄肌理都能展现出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些肌理较完整的村庄保持着某一时期或几个时期积淀下的特征,保留有典型的村庄格局、乡土氛围、古建筑、公共活动中心,村庄功能布局严谨和谐,大部分村庄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宗族中心等错落有致。

传统肌理保持完整的村庄还保有丰富的传统生活内容,保持着传统生活氛围,是历史文化的活的见证。

3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1)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简单、快速更新的现象新农村建设战略惠泽广大乡村地区,但由于面广点多,短时间内进行大批的新农村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技术力量投入和对当地村民的技术培训也是面临的重任。

因此,一些地区采用由技术人员快速设计和统一菜单式建筑选型进行规划设计的应对方式,由村民组织建设实施,在短时间内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圈舍及公厕、垃圾收集点的建设。

但在实施中出现几种情况,一是简单依附现状,建设标准偏低,不适应发展要求;二是过于大拆大建,快速更新建设,造成对村庄肌理结构的破坏。

村庄肌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生长的有机体,村庄既是个空间单元,又是一个社会单元,简单、快速更新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村庄丰富的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延续,而造成村庄肌理演进中的历史割裂和断层,独特的家园感面临丢失的危机。

(2)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重新、轻旧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家庭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种种变化,村庄作为重要的人类聚居地,必然要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因而需要进行更新。

传统村庄肌理封闭式的营造正走向发展更新之路,传统的村庄肌理也存在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些问题。

如街巷窄小,村宅内部布局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需要配套现代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等。

面对种种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弃旧建新、拆旧建新、拓路建楼,老村或日益衰败或被新村取代。

地方材料不被重视,过于追求新型建筑材料,传统建筑觉得乡土,追求现代洋化的建筑。

因此一些村庄保存完好的砖屋、石街、石屋完全可以用维修的方式更新改造,但被忽视而被拆除或用现代材料新建。

一些村庄老街自然弯曲、尺度宜人、建筑错落有致,完全可以保留更新,另外再开辟新路以适应发展需要,但往往采取拆房拓宽取直的方法,老街变新颜,具有多年历史的村庄风貌被快速抹去。

究其原因,一是设计和建设人员对传统特色的村庄肌理与乡土建筑不够重视,二是致富之后的村民思想观念上渴望用现代新建筑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3)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单一、大同的现象村庄传统的肌理形态是自然而丰富的,但目前村庄建设中村庄肌理一般都采用现代街巷肌理——行列式整齐布局的单一肌理形态,虽然节约用地、施工方便,但空间较单调。

传统村庄弯曲的街巷、错落的房屋、自然的池塘、多种变化的空间变成单一线型空间,街头房前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公共、半公共空间统一为集中的公共活动中心。

传统村庄邻里网络结构随之也变得松散。

村庄肌理演变中最主要的单元细胞——建筑与宅院,目前大多采用统一的建筑尺度,大同的现代建筑形式,因此,村庄肌理细胞丰富性变得较好,但合成的村庄肌理也就随之出现单一、大同的整体趋势了,现代建筑难分东南西北地域,某中部地区村庄整体改造采用徽派风格建筑形式,令人不知身在何处。

4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思路4.1坚持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的有机更新道萨迪亚斯认为:“人类聚居是一些特有的、复杂的生物个体”,“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

如果我们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不断自发地生成、变化、生长的有机体,那就无疑赋予了它一种生命。

村庄肌理的有机更新需要强化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共处、和谐,强化连贯的、逐渐的、自然的更新过程,解决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村庄是一个有机整体,村庄肌理的主要脉络(街巷)和细胞(如宅院建筑)在大规模更新建设过程中,不宜采用大拆大建的简单方式,应在尊重原有的肌理结构上有机更新,力求保持原有肌理特有的乡土特色。

4.2突出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传统、地域性、乡土特色村庄肌理的乡土风貌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是人类聚居的重要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是最接近自然和生态的居住场所,它的乡土性形成了易于把握和识别的村庄社区环境,千百年来,它展示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物质与非物质的田园诗般的和谐,形态自然生动,是民俗文化最丰富的区域,传统村庄肌理的历史传统、地域性、乡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价值,它传递了一座村庄的历史发展信息。

新农村建设应严格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更新具有历史传统乡土特色的街巷系统、水网系统,改善传统宅院建筑的布局,大力运用地方建筑材料,保持和发展传统风貌,精心营造村庄丰富的公共空间体系,尊重民俗、宗教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