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的佛教领袖作用
近代四大高僧
近代四大高僧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
这便是近代四大高僧。
小面和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
弘一大师(1880~1942)弘一,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
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
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
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
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
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
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虚云大师(1873~1959)虚云,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福建泉州。
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复工作。
虚云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
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
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
光绪十七年(1891年),突然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涌泉寺剃度,拜妙莲和尚为师。
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静心观坐三年。
然后离寺云游,先后在浙、苏、皖一带名山大寺,学经参禅。
曾在江宁会见著名佛学杨仁山居士。
光绪二十六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
方楠-浅评虚云禅师开悟故事
虚云禅师开悟故事及我思韶院09汉3班方楠百岁老人虚云禅师,是近代禅宗的泰斗,也是粤北禅师中成就最高额禅师之一。
虚云和尚横空出世,十七岁初次出家,十九岁成为僧人,五十六岁得到开悟。
在近代的佛教史上,一生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历来传说奇妙。
本身,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要讲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那么他的出生和出家的传奇是最不应该混略的。
说到传奇,首先,虚云禅师的出生奇。
传说虚云禅师的父亲萧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
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禅师。
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
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我们自小听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便是其母怀胎三年过半载方才生下的,且出生时只是一个肉团。
哪吒横空出世一生传奇,成为武王伐纣的天兵良将,最后更成为传说中的天神。
那么虚云和尚的出生竟有如神人哪吒这般传奇,这个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多么地难以置信。
但是,我想,正因为虚云禅师是最著名的禅师,是近代禅宗的一支奇葩,才会有这样神奇的传说,也只有他这样道行高深的禅师,才配得起这样的传说。
我们是否能理解成是天道轮回,到了这个历史时期,上天的旨意要诞生出这样一位划破历史长空的巨星泰斗。
其次,虚云禅师的出家经历奇巧。
虚云十二岁,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
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
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
十七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
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
久之,出尘之志益坚。
十九岁,终于赋诗留别田、谭氏,再度离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
虚云和尚技巧解答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虚云和尚虚云和尚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福建人,被后人尊为近现代中国佛教禅宗泰斗的高僧。
虚云和尚俗姓萧,系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后。
虚云小时就对佛寺有浓厚兴趣,终于在咸丰八年(1858)六月,留书出走出家,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
书曰《皮袋歌>,“皮袋歌.皮袋歌,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呈碍。
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
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
知因果,鉴古通今扰蒙昧。
只因迷着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逞无明留孽债……”相传涌泉寺所在的地方早先是一座潭.内有毒龙为害民间。
唐建中四年(783).福州府知府裴宵礼请灵峤掸师登山,在潭边拜诵(华严经),毒龙遂不为害。
裴胄即奏报朝廷在潭边建台,赐名“华严台”。
到五代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派入填潭建寺.迎请高僧执掌法席,迭筵大开,盛时寺中聚僧八百。
到宋成干二年(999),以寺前有罗汉泉涌出,赐名“涌泉掸院”。
”。
明永乐五年(1407),改院为寺.名曰”涌泉寺”。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宗舜马德==虚云和尚是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曹洞宗第四十七代传人,享年甚高,一生留下众多著述及言论,后经门人编纂为《虚云和尚法汇》(以下简称《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及《虚云和尚方便开示》等。
据云,虚云老和尚的大量书稿都毁于1951年的"云门事变"中,因此所有刊布的著述只是虚老和尚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他的经历是近代中国佛教的缩影,是佛教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实践。
因此,虚云老和尚的著述,不仅对于研究虚云老和尚有益,而且可以在民国佛教研究上拓展出一条新路子,也对于总结中国佛教的经验教训,促进佛教今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要弥补已经出版的上述文集之不足,目前,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搜集虚云老和尚的佚文:一是在老和尚活动过的寺院和其它场所去寻觅发现。
二是在民国年间出版的佛教刊物上去查询是否收载老和尚的书信、开示等资料。
三是调查相关图书馆(尤其是虚云老和尚生活过的地方)的入藏情况。
四是希望私人收藏者予以公布。
当然,这不是个人力量和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一件大事,只能随顺因缘,勉力而行了。
我们此次即从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收集到虚云老和尚佚文(诗)六篇,值得先行公布。
一、和杜甫《登楼》:(1)岭上猿啼伤客心,昔余缁鼓屡登临。
闲别十年无来去,恍惚世情异古今。
不见青山愁日晚,更惶华发畏霜侵。
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
按:此诗现存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摩崖石刻上,乃老和尚宣统元年(1909)己酉季春所作。
杜甫《登楼》原诗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查《年谱》,虚老和尚此年正在南洋弘法,并经仰光运玉佛回大理,并未返回鼓山。
而且十年前虚云老和尚在浙江一带生活,后朝五台,赴西安,"闲别十年无来去"不知所指为何?从"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两句来看,此诗或者作于南洋漂流之际,后归鼓山补刻。
[转载]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比较
[转载]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较上原⽂地址: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较上作者:了⽣死密参禅师对近代禅宗三⼤师“虚云、真空、来果”三位善知识不同⽅法的修学体会密参云:参禅这个法门,历代祖师说得很多,这件事是⼈⼈本具,个个不⽆,⼜称为是本份事,宗门下称为⽣死门头,专办了⽣脱死的⼤事。
这件⼤事在古⼈份上,是很容易的,不是求他⼈,⽽是求⾃⼰,只要回光返照,如同本得。
但是我们今⼈跟古⼈不同,因为习⽓深厚,⽤功者多,受⽤者少啊。
为什么呢?都是没有找到直接下⼿处;都是⼀天到晚在妄想⾥头打滚,所以⽤功不得⼒,⽤不上功。
原因在哪⾥呢?初发⼼⽤功⼈⽆⾮是这⼆件事。
古⼈说过:参禅不怕妄想多,只看妄想起于何,⽣来死去真是它,看来原是没⼆个。
所以只是这⼀个妄想翻来覆去,所以⽤不上功。
那么我们就借着妄想⽤功,单看这个妄想从哪⾥来的,所以参禅⼜叫思维修。
就是单看当下这⼀念,起从何处起?灭向何处灭?不要单在这个妄想上起分别,否则等于⽔⾥按葫芦,按下去它⼜起来了,那么⽤功怎么会得好处呢?所以说⽤功没有⼀点巧妙,特别是参禅,这叫作本份事,只要⽣死⼼切,反问⾃⼰:我要了⽣死吗?要了⽣死,就要发明这个“打妄想的⼈是谁”,还不是与“念佛是谁”⼀样吗?究竟这个妄想从何处来呢?要全靠⼀个恳切⼼,不要单对除妄想,好象我⼀⽤功,就怕妄想,你这怕妄想的念头就是妄想。
妄想来了,我只要知道它是妄想,识得不为冤。
不管它妄想怎么样,单看我的话头还在不在,那就要直接抓我们的“念佛是谁”。
你要说看“妄想是谁”还要转个弯,你就抓你的“念佛是谁”就是,不管什么境界什么念头来,我就抓我的“念佛是谁”,只要有“念佛是谁”就⾏,其它的妄想也好,境界也好,不要去管它,等于⼀个⼈⾛路⼀样,不管在哪⾥,离家虽远直奔到家就⾏了,你在路上东看看,西看看,那你何时能到家呢?⽤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话头就是我们的路,我们只要有话头在,就在路上⾛,那么境界等于路两边的商店,种种鲜艳的东西不必去理它,我只顾往家⾛啊,你要管两边的事情那还有完吗?那就不能⾛了,就是这个道理。
虚云老和尚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以对云南佛教的贡献为例
雨,疾病交寒 ,艰 苦备至 ,历时三年 而得以完成。此后又
参访 陕西终 南 山、 四川峨眉 山、拉萨三大寺 ,并由西藏至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等 国,朝礼怫迹。又由缅甸 回国拜
云南鸡足 山,经贵州、湖 南、湖北等地 ,礼安徽九华 山, 再至扬州高雯寺参加禅七 法会 ,至第八个 七时.因护七 师 倒开水冲到手 ,茶杯 落地 ,一声破碎 ,使 无量劫来 的疑根
政 治 颓 败 ,经 济 萧 条 ,民 不聊 生 。 与 国运 紧 密相连 的 中 国
悟后 ,深 白韬晦,离高吴寺至焦山,代智通和尚讲 《 严 楞
佛教也呈不振之状 ,寺院毁坏 殆尽,僧尼风云流散,在这
种情况下 ,佛教 的生命 力越 来越 衰弱.憎倡 的生存也越来
越 艰难 , 佛教 已极 式徽 。 到 了光 绪及 民 国之 初 ,又 一度 盛
或因庙产兴学而被强行 占用 ,幸存者寥寥无几 ,大批僧尼 流散 ,佛教 已极式徽 ,可以说清末 以后,云 南佛教总趋势 已进 入未法 时代 因此 当虚老第二次到云 南登鸡足 山时, 看到满 山寺 宇破败 ,仅存 有子孙庙十余所 ,且僧规堕落,
国佛教在近代的复兴与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云 南 弘法2 年 之 久 ,鸡 足 山l 年 、昆 明1 年 ,可 谓 宿缘 深 6 4 2 厚。 他对云 南 佛教 的振 兴 ,起 着不 可 窘灭 的卓越 贡 献 。
《 法华经 》 ,岳林 寺 听 《 阿弥 陀经 》。 尔后朝 普 陀 、又
至阿育王 寺拜合 利 ,抵 天童寺 听 《 严宗通 》。 七绪人 楞
二 、 虚 云 老 和 尚 对 云 南 佛 教 的 贡 献
虚云老和尚伏天8月祈雪致千里冰封的奇事
虚云老和尚伏天8月祈雪致千里冰封的奇事(2009-10-23 21:10:47)转载标签:分类:奇人异事杂谈光绪二十六年(1900),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今西安)。
庆亲王闻虚云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请虚云老和尚伴驾西行,以保平安。
此时的长安,饿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处是腐烂的尸骨。
虚云老和尚立即奏请皇上,亲谕禁止活人吃死人,并发动所有富户捐出存粮开办施粥厂救济灾民。
当时正值伏天8月,腐烂的尸体臭气熏天,瘟疫流行长安。
虚云老和尚怜悯众生,愿在卧龙禅寺组织一场长达7天的祈雪大法会,望龙天垂护,降雪降雨消除瘟疫。
事前有好心者私下劝阻:“大灾大难不同寻常,众生业力不可违,万一乞雪不灵,龙颜大怒判你个欺君之罪拉出去砍头岂不适得其反?但求无过,你还是一走了之为好,一走了之为好。
”虚云老和尚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卧龙禅寺方丈东霞和尚的相助下,寺中全体僧人一起动手,搭台的搭台,准备法器的准备法器……虚云的德望感召来了西安各寺的僧人近千人,终南山终年隐修的师父也出山相助,佛教信徒闻之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法台高宽三丈三,上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法台两侧竖立两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悬挂的三丈多长的金字佛幡,一面写“南无娑竭罗龙王菩萨摩诃萨”,一面写“南无随方普应行雪龙王圣众菩萨”。
佛台上铺黄布,鲜花、供果、香烛一应俱全。
虚云带领9名法师身披红色袈裟跏趺禅坐在台上结印施法7昼夜。
台下两侧108位僧人,昼夜不停持诵《祈雪陀罗尼神咒》,360位僧人带领信众拜《大悲忏》,其余僧尼带领信众念弥陀圣号,昼夜六时,佛号不断。
第7日上午,果然乌云密布。
下午飘起了鹅毛大雪。
大雪降后,僧尼们各自回寺。
虚云仍然坐在四周无遮拦的法台持咒施法,又7日,长安内外千里冰封。
慈禧太后在宫女、卫队的陪同下冒雪来到了卧龙禅寺,看到坐在风雪中持咒施法的虚云老和尚,感动的落下了热泪。
并跪在了雪地里,给这位“呼风唤雨的活菩萨”叩下了高贵的头颅。
南怀瑾老师:虚云老和尚曾对我说:“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
南怀瑾老师:虚云老和尚曾对我说:“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一)南怀瑾老师在《虚云和尚全集》书中亲笔追忆自己与虚云老和尚的交往经历:洎及抗日战事军兴,全民奋起御敌,国无宁日,遍地无安。
德、日、意联盟,而引发世界第二次之大战。
致使全球鼎沸,弥满战云。
日军夜郎自大,竟至爆发“珍珠港”事变,意在打击英、美而无暇东顾,迫使中国再也无力抗衡,即可囊括华夏而霸权东亚矣。
际此时期,有人传称日人乃启动“高野山”之密宗高僧而修“降伏法”,故敢有此举动。
因之而使国民政府之党国元老,如戴传贤(字季陶),国府主席林森(字子超)等人,佥向领导抗日之最高统帅蒋中正(字介石)晋商,以易辞之“神道设教”而施之以佛道治平。
故有以国府主席林森名义,邀请虚老到重庆而举办“护国息灾法会”之举。
时在岁次壬午年腊月,至癸未年正月之间,即公元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未而接三十二年正月之交。
正当虚老一百零四岁之时也。
此时亦即我随袁师焕仙先生,代表成都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莅蓉城而未果,但得亲与虚老对话而参学皈依,同时又与密教上师贡噶活佛,亲聆大手印法语之时。
而当时所谓之“护国息灾法会”,举办地点是在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
法会共有显教与密教两坛。
上午显坛,乃虚老所主持。
下午密坛,乃贡噶呼图克图所主持。
两坛盛况,正如俗言,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者。
如欲皈依显密两大师而得觌面亲授,犹比面见如来而亲得教诲者尤难。
我因随焕师,并有林子超主席及戴季陶先生之特殊因缘,每可在两上师稍暇之时,随时入室而亲聆参诲,且及兼闻诸多外间所不知之事。
同时,因此而识当时参与法会而任虚老首座之显明法师。
法师乃天台宗传人,后又代表中国佛协而参加青年军,为有识者之所敬佩。
三十年后,与其在台湾再见,我为其办赴美国弘法之事,继而就任美国纽约大觉、庄严两寺方丈。
人生际遇因缘,真非思议所料。
同时得遇献身战地而收养敌我两方孤儿之弘伞法师,及修黄教密宗之能海法师之师弟能是法师,与蒙古之安喇嘛等人。
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2011-06-24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憨山大师前世是苏东坡,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虚云老和尚自己的话里得到证实。
老和尚在南华寺任住持时,晋院的那一天到各个殿堂拈香礼拜说法。
老和尚在憨山大师肉身像前拈香礼拜的时候,他的法语是这样说的: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换了形。
佛法兴衰听时节,入林入草不曾停。
憨山大师的法号是德清,虚云老和尚的法号也是德清。
但是古今相逢不是一个色身,换了形体。
古德清的肉身还在,今德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说"古今相逢换了形"。
"佛法兴衰听时节",当年憨山大师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充军之人。
他以一个"服刑者"的身份去中兴南华寺,把六祖道场振兴起来。
虚云老和尚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六祖三次托梦召他。
当时广东省的主席李汉魂也再三邀请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华寺。
所以说佛法兴衰的时节因缘不同。
佛法也是因缘法,它的兴衰也是由时节因缘来支配的。
当然,人是众多因缘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过去沩山祖师曾说过,百年之后他要到山下去做一头水牯牛。
我们今天的人听了这话会害怕,为何不去极乐世界,而是要去做水牯牛干什么?但对禅宗的大德来说,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度众生的过程,今天走到山林中去,明天又到草莽中来,不停的奔走,只要哪儿有众生,哪儿有苦难,他们就到哪儿去。
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在修炼文化较为普遍的古代就更为常见,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我所见到的虚云老和尚的奇迹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虚云老和尚降伏老虎的故事
虚云老和尚降伏老虎的故事
有一天,虚云老和尚来到了一座偏远的山林里修行。
这里的山林茂密,生活着许多野兽,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一只凶猛的老虎。
有一次,当虚云老和尚在山林中行走时,突然一只老虎出现了。
老
虎咆哮着,向虚云老和尚扑去。
虽然老和尚没有武器,但他毫不畏惧。
他用冷静的眼神注视着老虎,展示了他内心的平静。
虚云老和尚知道,如果他表现出恐惧和逃跑的迹象,老虎会更加凶猛。
因此,他决定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老虎。
老和尚开始慢慢后退,并
陷入了深思。
他开始默念佛号,希望能够给予老虎一种平和和慈悲的
能量。
随着虚云老和尚的默念,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
老虎的怒气似乎
慢慢消退了,它的咆哮声也变得越来越低沉。
最终,这只凶猛的老虎
在虚云老和尚的冷静和慈悲面前屈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和和慈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虚云老和尚通
过展示内心的平静和慈悲,成功地降服了一只凶猛的老虎。
这个故事
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平静与善良的内心态度是解
决问题的关键。
虚云老和尚降伏老虎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以善心对待他人,即使
面对恐惧和困境,也要保持冷静和积极的态度。
通过平和与慈悲的力量,我们可以战胜内心的恐惧,并化解冲突,创造和谐与平静的环境。
这是一个启示我们修行中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导读:本文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
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
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暂且偷懒一回吧。
"俩人又继续睡。
一会,昨晚闩好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随着一股寒风一个黑影冲了进来,两人睁大朦胧的睡眼一看,但见一个头比身子大,手掌比头还再大,眼睛圆鼓,满脸皱纹,长发拖地,长牙外露的鬼怪。
只见鬼怪一伸手,将传真从床上拖出,"啪"的一声扔到地下,训诫他说:"菩萨开道场,成就你们修行,你们却不上殿念经,不知惭愧,该打!"说着举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传真屁股十几下。
同房的古根见状即惊喊:"救命啊!鬼来打人了。
救命啊……"边喊边用凳子猛敲床板发出巨响,鬼怪飘然而去。
寺僧听见大喊救命,拿着木棍跑来看,古根已被吓得脸色青白;而传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气粗喘,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
大家把传真抬到床上,把裤子扒开,用油灯靠近一照看,整个屁股已被打得黑瘀浮肿,大家拿药来擦,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当天,古根和传真俩僧即搬出来,不敢再住那个房间。
当鬼打传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号道铭,是军人出身,自持有武术善拳法,自告奋勇说:"不怕!我去住。
"带了一根粗铁棍,去睡在传真的床上。
半夜,闩好的门"吱呀"的一声又自开了,伴随着一股冷风黑影又来至。
道铭惊醒,想起来拿放在枕边的铁棍与之搏斗,但全身如被捆住,无法动弹,鬼怪说"你存心不良,即出家为佛弟子,应除去好斗习气,我现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来惩治!"鬼去,道铭复有力气,夺门而出,惊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来了……"众僧闻讯,拿着木棍来救,道铭已吓得全身瘫软,卧靠在走廊墙角。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内容摘要: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何以能够跨越民族的界限,超越时空的长流。
这不仅是因为佛教具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和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适应各种因缘环境,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能够契理契机地供应人类巨大的精神宝藏。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佛教的组织管理。
本文以印度佛陀时代、中国古代丛林、近代寺院、现代寺院管理模式为主轴,阐述佛教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当代佛教应该如何发展。
关键词:制度管理僧教育道风作者简介:释悟莲,闽南佛学院2009年毕业生。
古人云:“无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都离不开规矩,更何况一个团体呢?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至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佛教不仅具有健全的管理模式,还能随着不同的时空因缘善为变化适应潮流。
佛教讲缘起性空,性空是指诸法无有自性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缘起是指诸法是由众缘和合而成,所以了无自性。
佛教的管理亦是以此为原则,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佛教会适应不同的缘起在对管理组织做不同的调整。
一、佛陀时代僧团的管理模式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世尊初成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以,“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教化约束众弟子。
随后僧团成员扩充,来自当时印度社会的不同背景,沙门思潮中的六师外道、四大种姓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民族。
由于僧团的不同文化背景,根机也大为不同。
而后,世尊对于出家众的律仪广分别说并完善律藏。
佛制戒律意在防非止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僧团这一异质文化混淆的地方,统一弟子们的价值观和裁判由此引起的价值争端。
这种统一的价值观,首先能使接受了它的各种群体、个人与社会集团,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佛教,以形成对佛教教团组织的管理功能。
首先,布萨举过:僧团中每半月举行布萨,若有犯过、不如法行为者于此时应向大众僧至诚发露忏悔。
再藉由大众的力量,令其恢复清净,内心安乐。
神奇高僧虚云世寿120岁历经五世成就道果
神奇高僧虚云、世寿120岁,历经五世,成就道果虚云大师117岁时照片虚云大师:(西元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 ,祖籍湖南湘乡县。
出生时母亲就去世,由庶母抚养长大。
俗姓萧,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
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
虚云和尚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岁7月29日,诞生在泉州府署中。
在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大师苦行百余年,僧蜡101年,悲深行苦,解行并进,严净毗尼,行头陀行,弘法演教,建树卓著。
坐阅了五帝四朝,饱经沧桑苦雨,受尽了九磨十难。
大师一生重兴六大祖庭,历坐十五个道场,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
大师幼时,从师读儒,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
次年依妙莲(1844-1907)受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
出家后勤修苦行。
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
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
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
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
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言说道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
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
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
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
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
道高龙虎伏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当代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惜福的故事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
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
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
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
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
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
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
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傅们吃的一样。
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
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
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
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
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冯学成内容提要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地一面旗帜,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本文从四个方面体会虚云禅法: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虚云身祧曹洞临济二宗,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步履难艰.虚云以身作则,立足丛林,为日后中国佛教地振兴培养了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不遗余力.对参话头地道理、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下手功夫均有揭示.四、参禅地基本功行.虚云指出,参禅地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把“生死心”、“长远心”作为基本功中地基本功而反复强调.关键词虚云老和尚禅宗禅法参话头用功基本功近些年来,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些奇怪地现象,令诸山长老们深为担忧:有些佛教徒认为,如今中国地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所以学修佛法应到海外.如到东南亚去学修南传佛教,到日本去学修汉传佛教,或去尼泊尔学修藏传佛教.甚至连念佛修净士法门,都应到海外去学修.理由是因为那里才行解相应,传承有据,故修证有望.笔者以为,南传佛教、日本佛教和藏传佛教等,自有他们地优势和时节因缘.但如果断言中国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那真是数典忘祖了.作为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地汉传大乘佛教无须为自己证明,因为自南北朝以来,或自隋唐以来地一千多年地历史,本身就是一道丰碑,足以让后人去观瞻,也足以让后人去学修.这是无尽地宝藏,有缘者自然得人,且可满载而归.虚云老和尚,就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下面谨就《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后面简称《年谱、法汇》)内有关禅宗禅法地功行部分谈谈自己地体会.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四句既是禅宗立宗地依据,也是其接引学人人门地方法.由唐及宋,禅宗地教化和学修方法,由六祖《坛经》地平实契人,演化为机锋、棒喝、话头、默照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五家七宗地宗风.宗风所及,证悟者数以千计,翻开《景德传灯录》等“五灯”,即可看到其中地盛况. 元明清三代,因种种原因,禅宗虽逐渐衰微,但仍然代有禅杰出世.元有高峰、中峰等;明有楚石、憨山等;清代禅宗人物,汉月、破山、费隐、木陈、箬庵、玉林、松际这七大临济宗支系,和无异、晦台、为霖这三大曹洞宗支系,也可谓续焰传灯,极一时之盛.虚云老和尚(—)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余岁时方自号虚云.他俗家姓萧,湖南湘乡人,父玉堂,咸丰时补泉州知府.十七岁时即萌出家之志,十九岁依鼓山涌泉寺常开法师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后又接传曹洞,兼嗣临济.从此精勤不怠,力行不倦.坐茅棚、住山洞、涧饮木食;又遍访尊宿,行脚万里,于禅于教于制,皆能虚怀请益.五十六岁时赴高曼寺禅七.《年谱》中记述云: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息……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地光明如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师及西单,果然.余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支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日: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忘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老和尚花了三十六七年地辛劳.住茅棚山洞苦修,立志刚猛地修行者多有这一层经历.行脚参访,是磨炼身心,增强见地地必须途径.如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脍炙人口地禅门佳话.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行脚于吴楚梁宋燕秦,“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摇,云翔鸟逝”;云门自述云:“爰自韶龄,切慕空门.洁诚誓屏于他缘,锐志唯探于内典.其或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于此三例,可见一般.而虚云老和尚行脚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东、西蜀,终南、峨嵋,都留下了他地参访足迹.他还历西藏,经不丹,人印度,下南洋,归云南礼鸡足,这番阅历,除唐以前西行求法地少数高僧外,在禅门内可谓绝无仅有地了.对虚云老和尚开悟地过程,应先留意“万念顿息,功夫落堂”这两句.如果说“杯子落地”地刹那是悟人,“万念顿息,功夫落堂”则是悟人地前奏.学禅者追求悟人,但往往却忽视了这一前奏.也就是说,参禅参禅,必先进入“参”地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离心意识”,又不“离心意识”地.三祖《信心铭》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都是让学禅者进入“参”地状态.离开了这个“参”而欲人,在禅宗看来,无异南辕北辙.“万念顿息”较易为学禅人理解,而“落堂”,则一般人不知所云.“落堂”是参话头地专用语,在虚云老和尚地开示法语里常能见到.如:故凡教禅堂,都贴着“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反照自性…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地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沉,就堕空亡,都不待受用.虚云老和尚对此还有更详细地说明: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地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虚云老和尚有深切地体验,故在其开示法语中常常如是示人.虚云老和尚身祧曹洞临济二宗,故其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到,这种参话头地禅法原是临济宗地,但却又与曹洞宗地默照禅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参话头自宋代五祖法演和和大慧宗杲提唱以来,元代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更是毕生提倡,并使之成为元明清三代禅法地核心,大慧宗呆就是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地话头,直参得如“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地时候,而得悟人.高峰原妙先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头,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最后参“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话头而彻悟.这两则参话头地经典公案,历来为参禅者看重并效仿.知道参话头地历史和功用.方能明白虚云老和尚“万念顿息,工(功)夫落堂”这种临悟状态来之不易.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能否悟人就看机缘了.而“杯子落地”这一助缘,使他“顿断疑根”、“如从梦醒”而悟人,并述两偈来表达.八年之后,虚云老和尚第二次万里行脚归来,在昆明因官绅僧俗之请人住金马山兴福寺,人院时作一偈,最能体现大师悟后地现量境界:击碎金刚圈,一条笔直路.此处太分明,有甚迷与悟!人大殿礼佛拈香时又有一偈:浑然一物,穆穆仡仡.见得分明,阿谁是佛?倒身三拜,自起自屈.若非悟得实在真切,怎能显现这样地境界,写出这样地语句.自此以后,虚云老和尚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地殊胜功行,无论在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所到之处,皆能含辛茹苦,宠辱不惊,兴灭继绝,革故鼎新,使沉寂两百年地中国禅宗气象一新.虚云老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地地位,后人给予地评价历来是积极地、崇高地.早在年,江味农先生就有感而赞:“山林中潜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无论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是墨守偏空,杂糅异见.虽广修徒众,名喧一时,亦不足重.就是吾所知,能真参实悟、行解相应,不愧为人天眼目者,唯虚云禅师足以当之.”《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评说道: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地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通说通,定慧圆融.各界对虚云老和尚地推重,由此可见一斑.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与中华民族,都处在艰难困苦地命运之中.在救国救亡、求变图强地各种运动中,佛教因其宗教地性质和僧侣地积弱,更受到种种难堪地冲击.要扭转这种颓局,就必须有一批戒定慧三学俱优地僧人应世,厘清积弊,优化僧团,积极应世,以树立起令人耳目一新、健康振奋地新地佛教形象.在这方面,太虚大师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间佛教,大办僧伽教育,将民国时期地佛教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虚云老和尚不同于太虚大师,他地救弊方或是内向地,循序渐进地.他以身作则,立足丛林,化导一方,恰与太虚大师地作为相辅相成,并为日后佛教地振兴预建了若干地阵地和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从今天中国佛教新地气象中,更可以看见虚云老和尚地深谋远虑和积极成果.这些努力,在老和尚地《年谱、法汇》中是清晰可见地.人因法立,法因人兴,人法不二,老和尚历来注重实效和践履,故牢牢针对丛林和丛林里僧人,展开他地教化活动.当时教内思想纷呈,禅净教密界域不清,学法者惑于取舍,多有诤讼,实不利于佛教地生存与发展.虚云老和尚以其卓绝地见地和崇高地威望,在法上正本清源,有不少地契机开示,如:法门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诲,一切法门,都离不开了持戒……,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如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也好,世出世间,头头是道.在这段开示中,虚云老和尚用禅宗地方法一以贯之,将教、净、律三家都囊括在其中.佛法是不二法门,万法乃一心之作用,无论禅、教、净、律,也还有密,若不能回归一心,总属路途之事相.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说: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若是人不好,有再好地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净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我若好,法法皆善.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抓住了清代以来丛林弊病地根源——僧人地素质,并因病施药,故在数十年地传法活动中抓住戒、禅二个重点.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受世间敬仰;有禅才能开启智慧,动用无碍.上两则法语,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地见地和契机方便.戒律不在本文地范围内,且看老和尚对禅宗地有关提持:宗门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地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叶上地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地.若要想以讲经地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这)是很难地,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证悟者,比宗门下少.—以佛教内地评判看,净土宗重点在信,但不离行;唯识宗重点在解,所说信、行、证亦不离解;天台、华严二宗讲行解相应,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也因人而异,重点仍在于解而兼顾于行;唯有禅宗信、行、证一体,更偏重于证.故唐以来修行得力者,多出于禅门.但信解行证俱在当人,唯在一心,虚云老和尚于此亦有所提持: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地语言……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虚云老和尚在这里所讲地信解行证,虽出自于自己在禅宗上地体验和见地,但付诸佛教其他宗派地修行上,同样无二无别.这是因为只有实修实证之人,才能去掉有相地执着而明白无相地殊胜.若能无相,即人不二法门,哪里还有禅净教戒密地分别呢!不仅于教内如此,于世法与佛法,虚云老和尚也能循循善诱,指示出“不二”,令闻者因信而人,如: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地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地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圣贤,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教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于此,虚云老和尚婆口苦心,对往来请益地僧俗反复启迪,以期收正心、果行、育德之效.虽未用“人间佛教”之名,而行“人间佛教”之实.虚云老和尚地教化是成功地,为僧百年,他地身体力行更扩大了成功地局面,投其门下,闻法归依者竟有数十百万之众.再联系到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这几大由他复兴地丛林,近现代佛门法席之盛,无过其右者了.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虚云老和尚平生行持地得力处和教化地着力点主要是禅宗,故数十年来对禅宗地提持不遗余力.自从住持寺庙以来,虚云老和尚几乎年年都举办禅七,从初七到结七都亲往开示,毫不懈怠.平时说法或被外边迎请说法,亦不离禅修二字,这些在其《年谱、法汇》中都清晰可见.如其在答陶冶公十二问,简捷有力地对禅宗及其方法作了提持和表率:问:“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知解.”问:“所谓实悟,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答:“喻比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见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问:“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己,是名为心.’作何解说?”答:“果真明白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问:“参话头,看起看落,执着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功夫如何?”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问:“欲塞意根,除着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答:“放下一着.”问:“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识用事耶?”答:“是则总是,非则总非.”问:“欲在一念未生前着力,有何方便?”答:“早生了他.”.问:“宗云何离心意识参?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谓欤?”答:“是离离者.”,问:“欲做反闻闻自性工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答:“心不逐境,境不碍人,返是何物?”问:“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问:“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时但作保任工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答:“知即休去,参与不参,妄想作么!”这一番问答,面对地是“豪富”、“博学”地居士陶冶公,故有相当地代表性.禅宗自唐宋以来,有相当多地士人出入佛禅,知见涵养不可小觑,若非明眼老禅,决难接引.虚云老和尚对其“十二问”,一一用“杀活纵夺”地禅宗本分手段加以接引,从中透出其禅法地锋刃.陶冶公也因之服膺,并归依虚云老和尚座下.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人程朱理学,走八股人仕之途,人佛门者远较唐宋时少,故僧人地文化素养大不如唐宋之时,加之机锋棒喝一套行久成弊,唯参话头一法,将临济宗“逼拶”之法与曹洞宗“默照”之法融为一体,为各大丛林所袭用,至近代亦是禅僧们主要地用功方法,如虚云老和尚在一次禅七上所说: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唯有金山、高曼、宝光等处撑持门面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地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实……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什么是话头?又怎样去参呢?虚云老和尚结合自己地参禅体验和见地,有如下之说:话头者,(如)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地时候叫话头,既说出来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参这个“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地……看这话到底由那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地去反照,去审察……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参话头地道理和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虚云老和尚都介绍清楚了,用现代地语言来看,就是要看明白精神地本原是什么,而不是精神所产生地那些内容.“话”——语言及语言所表达地和精神所派生地一切内容,“话头”即是能产生语言和精神内容地精神本身.参话头,就是禅宗所说地“明心见性”或“见自己本来面目”.唐五代禅宗祖师们所用地棒、喝、机锋,无论是截断众流或是涵盖乾坤,也无论是杀、活、纵、夺,其目地是一致地,就是要让参禅者“明心见性”,见到自己地“本来面目”.所以参话头与机锋棒喝是一脉相承地.但机锋棒喝面对地往往是禅宗所说地“上根利器”,而参话头面对地则多为一般地僧众或信士.故参话头地适应面也较机锋棒喝广阔得多,当然成为明清以来禅师们教化地首选方法.当年海清法师在终南山闭关时,曾致书问疑,虚云老和尚回书作答,于参话头之禅法又有所陈述: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于驰骋不舍,蕴集胸中,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个臭皮囊觑破,实非我地,通身放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彻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这可以说是参话头地总纲,参话头地种种方便,都不出此文地范围.一方面要“时时勤拂拭”,把平时自己地积累地种种知识、见识全都放下;同时又得把人法两空地道理,放在用功地实处上,而非放在思辩上,并将此二力合为一力,单参一念话头;并在参地同时,扫灭种种杂念.其功夫是“绵绵无间”地,并须“密密打成一片”.进入这种状态时,还须“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而这一切,全又须在“一念”中完成,在“当下”中了决.参话头地确是如此地简捷,如此地方便,但也可以看到,也是如此地艰难,要一般地学人进人这种状态,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基于此,虚云老和尚在接众时,更多开示地是“下手功夫”,并时常为凝滞难人地学人解粘去缚,指示更向前进地门径: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地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就是反观观自心.……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工夫来,初参有初参地难易,老参有老参地难易.初参地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就是打盹度日……·易地方在哪里呢?只要具足一信心,长永心和无心……如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地……老参上座地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面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老和尚这里所指示地,可以说是参禅者地通病,过去如是,现在亦如是.参禅完全不是做学问,也不是知识地积累,而是在对自我生命和精神地了达和掌控,也就是禅宗所说地“证悟”.但这个“证悟”,往往被门外者神化了,彼岸化了,故使许多学佛之人望而却步.另外,方法不对,路径不明,盲修瞎炼,急于求成等也成为参禅者地障碍.所以,参话头虽然简捷明快,但对众多参禅者而言,仍然是难以进入其堂奥.四、参禅地基本功行参禅者、学佛者之所以把“证悟”神化或彼岸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基本功不扎实,基本地功行不够,所以极难使自己处在“参”地状态中.另一方面,把禅法学术化、知识化,本是就属“分别卜度”,与“参”相较,是不同地精神层面,要“证悟”是不可能地,欲“解悟”也是谈不上地.所以,要参禅,必须有参禅地先决条件,于此,虚云老和尚说:参禅地目地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地污染,实见自性地面目.染污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地智慧德相.如来地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地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地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去?释迦牟尼佛说地很多,最简单地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士,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地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地先决条件.但这个“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非是在禅法上说说而已.既是禅法,它本身就是需要花费极大地精神努力才能做到地.人乃社会之人,社会本身就是万缘之网.家、国、天下、生活工作,内内外外地喜怒哀乐,得失是非,这种种缘,不是说放得下就放得下地.另外精神中来来去去地念头,就是意识之流,怎能让它止而不流,更何况一念不生?但是要参禅必先做到这点,做不到这点请莫参禅,因为这是“参禅地先决条件”.其实,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参禅地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并成为功行,慢慢就会使自己处于“参”地状态中,机缘一到,就可以“明心见性”.既是基本功,所以虚云老和尚更多地开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地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罗)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地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昆明市海岚缘起于1918年,79岁的虚云法师在云南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多次恳请下,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离开了自己奋力14年化缘在鸡足山所建的33座寺庵和14104亩耕地,启程来为昆明民众祈福消灾。
1919春,在虚老的四处奔走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陆大法会,超度护国将士及孤魂,施食饿鬼,祈福消灾。
法会开始,全堂各坛蜡烛尽开灯花,状如盛夏新荷、泠露绽放、和光同尘,如千万佛和光满聚,随缘信善顶礼聚观,昆明老幼法喜同沾,经七七四十九日,法会圆满,送圣时,天空现瑞幢幡宝盖,云出云荡,全城老少目睹,喜瑞吉祥,行跪于地,祈佛加持赐福消灾。
水陆法会圆满,上堂时虚老说法云:五云瑞景映城头,叠翠拖红掩画楼。
金马碧鸡悼忠节,昆明湖上月如钓。
此偈说尽,一切风月轮转,沧海幻化,唯心所造,克尽真诚,弘法利生,乃诸佛奥旨。
1920春,在弟子唐继尧及昆明民众的恳请下,虚老于圆通寺开讲《金刚经》,期间,听说昆明城西三十里的西山有座华亭寺,地方政府为了筹措锒两,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把华亭寺出售给了洋人建高尔夫俱乐部,老法师登山察看,环寺而观,只见前望五百里滇池水天一色,崖际无边,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背依山体,叠翠如屏,松涛阵阵,无村镇之喧嚣,寺隐藏在苍翠山腰之内,幽静清雅,是兴办丛林弘法利生的好地方,但无僧人进出,进内而看,断垣残壁,雨淋椽朽,一片衰败景象,询问看寺老人,老者半响而答,再过两天,外国人就来接管了,虚老听后,心里更感凄凉。
回来当晚,虚老便直问唐继尧,是否已把华亭寺卖给了外国人,唐省长顿时一脸尴尬,低下头低声说:“师父,是有这回事,将土们好长时间没有发军饷了,我内心也觉得心痛,实在是无奈之计啊!”虚老听后心情沉重悲凉,说道:“这仗打得民穷财尽,官困库空。
这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元朝玄峰禅师得法于西天目山中峰国师座下而来此所建,驻锡中兴佛法,这是贩卖如来家业,造业罪深无比啊!唐省长听后,说道:“师父卖都卖了,现在怎么办?”虚老心情沉重地说:如果你不想成为古今罪人的话,把寺院赎回来,唐省长听后,泪洗满面,赎回贩卖了的华亭寺。
虚云与袁焕仙一段机锋的精彩解析
虚云与袁焕仙⼀段机锋的精彩解析“悟”在佛教⾥,有太多歧义。
有时候,悟个⼊处就叫悟,有时候,成佛才叫悟。
有⼤悟,有⼩悟,有微悟。
就像吃⾹锅,有巨辣,有中辣,有微辣,还有微微辣。
有的⾹锅的微微辣,⽐别的巨辣还要辣。
有个⼈叫南怀瑾,⼤家都知道。
南怀瑾有个⽼师,叫袁焕仙,可能有些⼈知道。
袁焕仙有个⽼师,叫吴梦麟,⼤概没⼏个⼈知道。
袁焕仙“开悟”后,天天和吴梦麟吵架。
为什么吵架?修⾏观不同。
袁焕仙认为,⼀悟就拉倒,⼀了百了,什么都不⽤管了。
吴梦麟认为不⾏,悟只是开始,就像刚考上⼤学,努⼒学习报效祖国还在后⾯呢。
吵架,脸⽪撕得很厉害。
谁对谁错?很久之后,贾题韬说:“袁先⽣是吴先⽣引进佛门⽽且印可的,说实话,若说禅宗,袁先⽣⽐吴先⽣透彻得多,吴先⽣只是⼀位本分的学者,尽管后来好禅,却只是学者禅,不是真参实悟类的。
袁先⽣是豪杰型的,敢破敢⽴,哪怕是师⽣之间。
只不过没有必要多年互不搭理,意⽓难化啊!”贾题韬曾跟袁焕仙⼀起共事,在成都开维摩精舍,他是象棋⼤师,打败过棋王谢侠逊。
解放后,任西藏佛协副秘书长。
1956年,陈毅到西藏,问当地⼲部:“听说拉萨有⼀位下棋的贾活佛,我想请他来下盘棋。
”贾题韬的“开悟”,就是袁焕仙印证的。
很多年后,贾题韬说:“不过袁先⽣的印证似乎还草率了⼀些。
如后来对南怀瑾、杨光岱等⼈的印证就引起了丛林中的不满,认为是冬⽠印,⽽不是⾦刚印。
……何况袁先⽣⾃⼰也是精于禅⽽疏于教啊!南怀瑾从灵岩⼀下⼭,晚上⼀⼈到我家,说要到峨嵋⼭出家,也是因这个原因,他要去补佛教教理的课啊!……打开门说,于禅,袁先⽣惠我不少;于教,我则为袁先⽣补课。
不接触教理时则不说了,但禅宗是佛教内的⼀枝,既开维摩精舍这个店,总有遇上说教的时候,到时不能脸上⽆光啊!”1940年,不远千⾥来了个⼤德,到重庆。
他就是虚云⽼和尚,来主持护国息灾法会。
成都僧众听说后,特别想请⽼和尚来成都讲法。
派代表去重庆请,⼀位僧⼈,⼀位居⼠,僧⼈是昌圆法师,居⼠是袁焕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