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合集下载

虚云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虚云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虚云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彼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虚云老和尚写的,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祖籍湖南湘乡县。

俗姓萧(一说“肖”),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

其父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老和尚于道光二十年庚子七月出生在福建的泉州。

出生后不久生母颜氏就病故了,庶母王氏将他抚育成人。

13岁时随父亲回湖南湘乡。

师自幼对荤腥就不感兴趣,见三宝物却生欢喜心,喜读佛书。

17岁时,师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曾随堂弟一起出走到南岳,后被家人截回,为了断绝师出家的念头,家人强迫师离开湖南到福建,并让其和田氏、谭氏二人成婚。

然师仍不改其志,同居而不染。

田谭二氏,乃是官家子女,深明礼义,夫唱妇随,颇亦乐意而听从于师。

19岁时,作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后越墙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法师披剃出家。

出家法名古岩,字德清,隔年又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

后妙莲将衣钵传授于他,师遂成为临济宗的第四十三代传人。

释通涛的三个法名:大成、记性、德亮。

方楠-浅评虚云禅师开悟故事

方楠-浅评虚云禅师开悟故事

虚云禅师开悟故事及我思韶院09汉3班方楠百岁老人虚云禅师,是近代禅宗的泰斗,也是粤北禅师中成就最高额禅师之一。

虚云和尚横空出世,十七岁初次出家,十九岁成为僧人,五十六岁得到开悟。

在近代的佛教史上,一生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历来传说奇妙。

本身,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要讲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那么他的出生和出家的传奇是最不应该混略的。

说到传奇,首先,虚云禅师的出生奇。

传说虚云禅师的父亲萧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

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禅师。

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

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我们自小听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便是其母怀胎三年过半载方才生下的,且出生时只是一个肉团。

哪吒横空出世一生传奇,成为武王伐纣的天兵良将,最后更成为传说中的天神。

那么虚云和尚的出生竟有如神人哪吒这般传奇,这个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多么地难以置信。

但是,我想,正因为虚云禅师是最著名的禅师,是近代禅宗的一支奇葩,才会有这样神奇的传说,也只有他这样道行高深的禅师,才配得起这样的传说。

我们是否能理解成是天道轮回,到了这个历史时期,上天的旨意要诞生出这样一位划破历史长空的巨星泰斗。

其次,虚云禅师的出家经历奇巧。

虚云十二岁,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

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

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

十七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

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

久之,出尘之志益坚。

十九岁,终于赋诗留别田、谭氏,再度离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

虚云老和尚风范

虚云老和尚风范
兴寺庙无数,所获供养无数,但无一 私蓄,无论来去,都只是一件破旧的百衲衣,一顶遮阳挡雨的 斗笠。 体光老和尚回忆云:虚云老和尚,被请到广东修云门寺时, 身上只有一件破衲衣,一顶破斗笠,离开云门寺时,也是这件 破衲衣,这个破斗笠。那天,老和尚背起斗笠离寺北行,常住 全体都到山门送他,前行数十步,老人于凛凛寒风中,忽然转 身,在大众前,独自沉吟道:“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然后,孓然独行。他毕生卫 道,不惜生命,他的自题诗正是这种宗教情怀的忠实写照,诗 云:“这个痴汉有甚来由?末法无端为何出头!嗟兹圣脉一髪 危秋!抛却己事专为人忧。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 煎沤;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溜!噫,问渠为何 不放下!苍生苦尽哪时休!?”
1

虚云和尚开悟述记

虚云和尚开悟述记

后来采石矶宝积寺的住持德岸禅师送衣物来高旻寺供众,看到虚老容光焕发,大为惊诧和欣慰,于是将他落水之事告诉了高旻寺的大众。大众一听,无不钦叹。从此以后,禅堂里便不再安排他轮值做事。虚老因此得便一心修行,很快工夫大进,万念顿息,昼夜如一,身心庆快,行动如飞。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时候,虚老忽然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还看见香灯师在小解,又看见西单师在厕所里大便。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第二天,虚老向香灯师及西单师问及此事,果然如此。不过,虚老并不以此为意,只当是寻常境界而已。
பைடு நூலகம்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虚老五十六岁。那一年,扬州高旻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虚老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旻打七。下山至大通荻港后,虚老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虚老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不得已,虚老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后失足落水,随江流浮沉了一昼夜。漂至采石矶附近,幸亏被渔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宝积寺。醒来之后,虚老口、鼻、大小便诸孔,皆流血不止。静养了几天之后,因怕错过禅七,虚老又强打精神,径赴高旻寺。
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着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老和尚的大彻大悟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虛雲老和尚最後遺言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

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時間是?那?那的過,?那?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

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生日又雲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

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

以持戒清淨自心,以佈施解脫自心。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

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

如是十善老生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

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

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昔明代羅殿撰有醒世詩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誰能脫離這詩的窠臼,誰就是大解脫人。

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宗舜马德==虚云和尚是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曹洞宗第四十七代传人,享年甚高,一生留下众多著述及言论,后经门人编纂为《虚云和尚法汇》(以下简称《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及《虚云和尚方便开示》等。

据云,虚云老和尚的大量书稿都毁于1951年的"云门事变"中,因此所有刊布的著述只是虚老和尚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他的经历是近代中国佛教的缩影,是佛教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实践。

因此,虚云老和尚的著述,不仅对于研究虚云老和尚有益,而且可以在民国佛教研究上拓展出一条新路子,也对于总结中国佛教的经验教训,促进佛教今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要弥补已经出版的上述文集之不足,目前,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搜集虚云老和尚的佚文:一是在老和尚活动过的寺院和其它场所去寻觅发现。

二是在民国年间出版的佛教刊物上去查询是否收载老和尚的书信、开示等资料。

三是调查相关图书馆(尤其是虚云老和尚生活过的地方)的入藏情况。

四是希望私人收藏者予以公布。

当然,这不是个人力量和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一件大事,只能随顺因缘,勉力而行了。

我们此次即从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收集到虚云老和尚佚文(诗)六篇,值得先行公布。

一、和杜甫《登楼》:(1)岭上猿啼伤客心,昔余缁鼓屡登临。

闲别十年无来去,恍惚世情异古今。

不见青山愁日晚,更惶华发畏霜侵。

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

按:此诗现存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摩崖石刻上,乃老和尚宣统元年(1909)己酉季春所作。

杜甫《登楼》原诗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查《年谱》,虚老和尚此年正在南洋弘法,并经仰光运玉佛回大理,并未返回鼓山。

而且十年前虚云老和尚在浙江一带生活,后朝五台,赴西安,"闲别十年无来去"不知所指为何?从"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两句来看,此诗或者作于南洋漂流之际,后归鼓山补刻。

虚云和尚在云居山事迹

虚云和尚在云居山事迹

虚云和尚在云居山事迹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本人想借着这次因缘,向香港佛教界人士简略地介绍一下,上虚下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及其生活特点,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种种嘉言懿行,作为我们后人学佛的榜样。

我是于一九五六年八月,从安徽省含山县到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投靠虚云老和尚求出家的。

当年我十九岁,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里到云居山去了。

其实,早在十六岁开始,我已瞒着家人给老和尚偷偷写信,他老人家虽然是海内外知名的大德高僧,但每次都亲自给我回信。

见到老和尚后,他问我为何出家?我说是为了成佛。

他老人家听后很欢喜,随即收我为徒,并亲自为我剃度,取名宣德,号绍云。

当年冬月,即去南华寺受具足戒。

然后返回云居山常住,随众出坡。

几个月后,开始侍奉老和尚,白天则在常住上听住持和尚海灯法师讲经。

老和尚当年一百一十七岁,身高两米多,双目炯炯有神,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报纸的小字从不戴眼镜。

牙齿三十六只,整整齐齐,没有缺损,听他说是九十岁后才再生的。

他的声音非常洪亮,有时在禅堂里讲开示,声音一大,把禅堂里的报钟震动得“嗡嗡”作响。

老和尚于一九五三年七月到云居山时,山上满目瓦砾,荒草遍地,只有三间破旧大寮和四个僧人。

这是自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真如寺惨遭日本军人炮火,殿堂楼阁毁坏殆尽后,所剩下的一片荒凉景况。

老和尚到云居山后不数月,已来了五十多人,他们见了老和尚后都不肯离去。

老和尚于是向政府申请重建云居山,获批准后随即动工。

为了生活上能自给自足,便开始开垦荒地,栽种庄稼。

我五六年去的时候,已经开发了近一百亩水田地,六十多亩旱地。

每年可收水稻六、七万斤,红薯和马铃薯七、八万斤。

后来,人愈来愈多。

当时常住就规定,不允许没有劳动力,不能生产的人挂单。

到了五六年底,已住有一百二十多人,开垦荒地二百多亩,旱地一百多亩。

每年可收水稻近十万斤,各种杂粮十多万斤,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虚云生平介绍-1

虚云生平介绍-1

虚云生平介绍-1清道光二十年(1840),对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

这一年里,英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与耻辱,把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深重的苦难深渊……也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日拂晓时分,一个男婴伴随着初露的朝霞在福建泉州府台后院内宅里降生。

他就是后来被世人尊为近现代中国佛教禅宗泰斗的高僧——虚云和尚。

关于虚云和尚的出生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虚云和尚俗姓萧,其家族本出兰陵,系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后。

先祖迁居湖南湘乡橫浦,其父玉堂,排行老大。

兄弟三人,二弟早夭,三弟蒲堂。

玉堂自幼饱承家学,习儒考举,30岁不到即中举人,可是此后却屡试不中。

为谋生计,玉堂只好外出屈居衙府充当幕僚。

这些年,玉堂一直在泉州府中,也很得府台器重,同僚相助,日子过得倒也舒坦,可是却有一块心病无法解除。

清道光二十年(1840),玉堂已是年届45岁,夫人颜氏也年过四旬,膝下却无子嗣,蒲堂名下也无子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来续接萧氏香火?”此问题犹如一块沉石每日不时地压在玉堂夫妇心里。

正是这样,头一年在永春县衙任职,玉堂夫妇就曾经专门去城外观音寺礼拜,祈求观音大士慈悲,赐一麟儿以续萧氏香火。

当时,看到观音寺寺宇破败,夫妻二人同发大愿,捐金重修,为观音菩萨再塑金身。

此后不久的一夜,夫妇几乎是同时梦见一长髯飘胸的老者,头顶观音圣像骑虎而来,跃登卧榻,忽而不见。

而后,颜氏遂有身孕。

颜氏怀胎十月,多番艰辛。

到农历七月十八日夜,颜氏临盆发作,一天多过去仍未产下。

听到从内室传出来颜氏那不断的痛苦呻吟与不时出现数声喊声,全家人无不为之撕心裂肺,玉堂更是愁眉紧锁,坐立不安。

到了二十日拂晓,颜氏方产下一男婴,却是胎衣缠身,形如肉团。

颜氏见状,大吃一惊,竟壅死过去。

玉堂连忙差人请来城中最有名的郎中,把胎衣剪开,产婆帮着拍胸揉背,婴儿才啼哭出声,而颜氏却已撒手归天了。

此后,玉堂忍痛料理颜氏的后事,男婴则由庶母王氏抚养,并依男婴降生时胎衣缠身,形如肉团之状,为之取乳名“灵球”。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1、虚云大师(1840—1959)。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和尚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

他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代,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大炼钢铁”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见识过威声赫赫的“大字报”,足足活了120岁,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是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脉:曹洞宗四十七代、临济宗四十三代、云门宗第十二代、法眼宗第八代、沩仰宗第八代。

2、弘一大师(1880~1942)。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创作了《三宝歌》等。

3、太虚大师(1890-1947)。

浙江崇德(桐乡)人。

1913年,太虚与仁山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主张改革佛教,首改镇江金山寺为佛教大学,自办学校以抵制“庙产兴学”风潮。

寄禅圆寂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太虚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大声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

后又连续撰文宣传佛教革新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顺应时代发展。

1917年后,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

1947年,太虚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

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们汇辑成《太虚大师全书》行世,共700余万言,分为四藏二十编,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贯与弘扬、人生佛教的揭示与提倡,以至时代思潮的批评与会通等。

太虚大师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卓然名家。

4、印光大师(1861-1941)。

陕西合阳人。

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

近代著名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1881年,师二十一岁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大师一生,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

言传身教,弘传净土,作世间之慈航。

还「虚云」一个本来面目

还「虚云」一个本来面目

還「虛雲」一個本來面目:他的年紀與事蹟新論王 見 川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摘 要以往,大家大都透過岑學呂等人編的《虛雲自述年譜》,認識虛雲這一位禪門高僧。

不過,早在該年譜出版之初,胡適即指出年譜中有誇大不實之處,並對虛雲一二○歲高齡,有所懷疑。

最近的研究與新史料的出現,證明胡適的懷疑是對的,《虛雲自述年譜》是有問題的,而虛雲的年紀也非一百二十歲。

著名的佛教學問僧印順法師,在其晚年的文集《永光集》即運用《聯芳集》等資料,考證虛雲應是一百一十歲,而《虛雲法彙》所收詩文,有經過修改!本文在印老等人研究的基礎上,使用虛雲編的《增校鼓山列祖聯芳集》、《星燈集》以及《名山遊訪記》、《佛學叢報》等民國時期佛教資料,考證出虛雲大約生於同治中末期,活了九十歲左右,並指出《虛雲年譜》、《虛雲法彙》中有誇大、虛構、篡改等錯誤。

關鍵詞:虛雲、胡適、妙蓮、名山游訪記、鼓山- 170 -圓光佛學學報第十三期近代中國佛教界,龍象輩出,知名者有寄禪、諦閒、圓瑛、印光、太虛等。

其中虛雲以禪定工夫與高壽聞名於世。

以往,大家大都透過岑學呂等人編的《虛雲自述年譜》1,認識這一位禪門高僧。

不過,早在該年譜出版之初,胡適即指出年譜中有誇大不實之處,並對虛雲一二○歲高齡,有所懷疑2。

胡適的質疑,惹來漢傳佛教界的撻伐,當時的法師們甚至將這些批評集結出版,名為《闢胡說集》3。

表面上,佛教界佔了上風,然而,最近的研究與新史料的出現4,卻逐漸證明胡適的懷疑是對的,《虛雲自述年譜》是有問題的,而虛雲的年紀也非一百二十歲。

著名的佛教學問僧印順法師,在其晚年的文集《永光集》即運用《聯芳集》等資料,考證虛雲應是一百一十歲,而《虛雲法彙》所收詩文,有經過修改5!本文在印老等人研究的基礎上,使用虛雲編的《增校鼓山列祖聯芳集》、《星燈集》以及高鶴年《名山遊訪記》、《佛學叢報》等民國時期佛教資料6,對虛雲的年紀及其主要活動事蹟作一探討,兼談《虛雲年譜》、《虛雲法彙》中的錯誤。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冯学成内容提要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地一面旗帜,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本文从四个方面体会虚云禅法: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虚云身祧曹洞临济二宗,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步履难艰.虚云以身作则,立足丛林,为日后中国佛教地振兴培养了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不遗余力.对参话头地道理、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下手功夫均有揭示.四、参禅地基本功行.虚云指出,参禅地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把“生死心”、“长远心”作为基本功中地基本功而反复强调.关键词虚云老和尚禅宗禅法参话头用功基本功近些年来,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些奇怪地现象,令诸山长老们深为担忧:有些佛教徒认为,如今中国地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所以学修佛法应到海外.如到东南亚去学修南传佛教,到日本去学修汉传佛教,或去尼泊尔学修藏传佛教.甚至连念佛修净士法门,都应到海外去学修.理由是因为那里才行解相应,传承有据,故修证有望.笔者以为,南传佛教、日本佛教和藏传佛教等,自有他们地优势和时节因缘.但如果断言中国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那真是数典忘祖了.作为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地汉传大乘佛教无须为自己证明,因为自南北朝以来,或自隋唐以来地一千多年地历史,本身就是一道丰碑,足以让后人去观瞻,也足以让后人去学修.这是无尽地宝藏,有缘者自然得人,且可满载而归.虚云老和尚,就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下面谨就《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后面简称《年谱、法汇》)内有关禅宗禅法地功行部分谈谈自己地体会.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四句既是禅宗立宗地依据,也是其接引学人人门地方法.由唐及宋,禅宗地教化和学修方法,由六祖《坛经》地平实契人,演化为机锋、棒喝、话头、默照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五家七宗地宗风.宗风所及,证悟者数以千计,翻开《景德传灯录》等“五灯”,即可看到其中地盛况. 元明清三代,因种种原因,禅宗虽逐渐衰微,但仍然代有禅杰出世.元有高峰、中峰等;明有楚石、憨山等;清代禅宗人物,汉月、破山、费隐、木陈、箬庵、玉林、松际这七大临济宗支系,和无异、晦台、为霖这三大曹洞宗支系,也可谓续焰传灯,极一时之盛.虚云老和尚(—)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余岁时方自号虚云.他俗家姓萧,湖南湘乡人,父玉堂,咸丰时补泉州知府.十七岁时即萌出家之志,十九岁依鼓山涌泉寺常开法师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后又接传曹洞,兼嗣临济.从此精勤不怠,力行不倦.坐茅棚、住山洞、涧饮木食;又遍访尊宿,行脚万里,于禅于教于制,皆能虚怀请益.五十六岁时赴高曼寺禅七.《年谱》中记述云: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息……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地光明如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师及西单,果然.余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支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日: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忘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老和尚花了三十六七年地辛劳.住茅棚山洞苦修,立志刚猛地修行者多有这一层经历.行脚参访,是磨炼身心,增强见地地必须途径.如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脍炙人口地禅门佳话.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行脚于吴楚梁宋燕秦,“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摇,云翔鸟逝”;云门自述云:“爰自韶龄,切慕空门.洁诚誓屏于他缘,锐志唯探于内典.其或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于此三例,可见一般.而虚云老和尚行脚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东、西蜀,终南、峨嵋,都留下了他地参访足迹.他还历西藏,经不丹,人印度,下南洋,归云南礼鸡足,这番阅历,除唐以前西行求法地少数高僧外,在禅门内可谓绝无仅有地了.对虚云老和尚开悟地过程,应先留意“万念顿息,功夫落堂”这两句.如果说“杯子落地”地刹那是悟人,“万念顿息,功夫落堂”则是悟人地前奏.学禅者追求悟人,但往往却忽视了这一前奏.也就是说,参禅参禅,必先进入“参”地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离心意识”,又不“离心意识”地.三祖《信心铭》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都是让学禅者进入“参”地状态.离开了这个“参”而欲人,在禅宗看来,无异南辕北辙.“万念顿息”较易为学禅人理解,而“落堂”,则一般人不知所云.“落堂”是参话头地专用语,在虚云老和尚地开示法语里常能见到.如:故凡教禅堂,都贴着“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反照自性…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地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沉,就堕空亡,都不待受用.虚云老和尚对此还有更详细地说明: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地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虚云老和尚有深切地体验,故在其开示法语中常常如是示人.虚云老和尚身祧曹洞临济二宗,故其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到,这种参话头地禅法原是临济宗地,但却又与曹洞宗地默照禅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参话头自宋代五祖法演和和大慧宗杲提唱以来,元代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更是毕生提倡,并使之成为元明清三代禅法地核心,大慧宗呆就是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地话头,直参得如“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地时候,而得悟人.高峰原妙先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头,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最后参“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话头而彻悟.这两则参话头地经典公案,历来为参禅者看重并效仿.知道参话头地历史和功用.方能明白虚云老和尚“万念顿息,工(功)夫落堂”这种临悟状态来之不易.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能否悟人就看机缘了.而“杯子落地”这一助缘,使他“顿断疑根”、“如从梦醒”而悟人,并述两偈来表达.八年之后,虚云老和尚第二次万里行脚归来,在昆明因官绅僧俗之请人住金马山兴福寺,人院时作一偈,最能体现大师悟后地现量境界:击碎金刚圈,一条笔直路.此处太分明,有甚迷与悟!人大殿礼佛拈香时又有一偈:浑然一物,穆穆仡仡.见得分明,阿谁是佛?倒身三拜,自起自屈.若非悟得实在真切,怎能显现这样地境界,写出这样地语句.自此以后,虚云老和尚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地殊胜功行,无论在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所到之处,皆能含辛茹苦,宠辱不惊,兴灭继绝,革故鼎新,使沉寂两百年地中国禅宗气象一新.虚云老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地地位,后人给予地评价历来是积极地、崇高地.早在年,江味农先生就有感而赞:“山林中潜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无论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是墨守偏空,杂糅异见.虽广修徒众,名喧一时,亦不足重.就是吾所知,能真参实悟、行解相应,不愧为人天眼目者,唯虚云禅师足以当之.”《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评说道: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地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通说通,定慧圆融.各界对虚云老和尚地推重,由此可见一斑.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与中华民族,都处在艰难困苦地命运之中.在救国救亡、求变图强地各种运动中,佛教因其宗教地性质和僧侣地积弱,更受到种种难堪地冲击.要扭转这种颓局,就必须有一批戒定慧三学俱优地僧人应世,厘清积弊,优化僧团,积极应世,以树立起令人耳目一新、健康振奋地新地佛教形象.在这方面,太虚大师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间佛教,大办僧伽教育,将民国时期地佛教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虚云老和尚不同于太虚大师,他地救弊方或是内向地,循序渐进地.他以身作则,立足丛林,化导一方,恰与太虚大师地作为相辅相成,并为日后佛教地振兴预建了若干地阵地和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从今天中国佛教新地气象中,更可以看见虚云老和尚地深谋远虑和积极成果.这些努力,在老和尚地《年谱、法汇》中是清晰可见地.人因法立,法因人兴,人法不二,老和尚历来注重实效和践履,故牢牢针对丛林和丛林里僧人,展开他地教化活动.当时教内思想纷呈,禅净教密界域不清,学法者惑于取舍,多有诤讼,实不利于佛教地生存与发展.虚云老和尚以其卓绝地见地和崇高地威望,在法上正本清源,有不少地契机开示,如:法门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诲,一切法门,都离不开了持戒……,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如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也好,世出世间,头头是道.在这段开示中,虚云老和尚用禅宗地方法一以贯之,将教、净、律三家都囊括在其中.佛法是不二法门,万法乃一心之作用,无论禅、教、净、律,也还有密,若不能回归一心,总属路途之事相.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说: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若是人不好,有再好地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净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我若好,法法皆善.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抓住了清代以来丛林弊病地根源——僧人地素质,并因病施药,故在数十年地传法活动中抓住戒、禅二个重点.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受世间敬仰;有禅才能开启智慧,动用无碍.上两则法语,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地见地和契机方便.戒律不在本文地范围内,且看老和尚对禅宗地有关提持:宗门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地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叶上地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地.若要想以讲经地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这)是很难地,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证悟者,比宗门下少.—以佛教内地评判看,净土宗重点在信,但不离行;唯识宗重点在解,所说信、行、证亦不离解;天台、华严二宗讲行解相应,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也因人而异,重点仍在于解而兼顾于行;唯有禅宗信、行、证一体,更偏重于证.故唐以来修行得力者,多出于禅门.但信解行证俱在当人,唯在一心,虚云老和尚于此亦有所提持: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地语言……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虚云老和尚在这里所讲地信解行证,虽出自于自己在禅宗上地体验和见地,但付诸佛教其他宗派地修行上,同样无二无别.这是因为只有实修实证之人,才能去掉有相地执着而明白无相地殊胜.若能无相,即人不二法门,哪里还有禅净教戒密地分别呢!不仅于教内如此,于世法与佛法,虚云老和尚也能循循善诱,指示出“不二”,令闻者因信而人,如: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地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地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圣贤,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教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于此,虚云老和尚婆口苦心,对往来请益地僧俗反复启迪,以期收正心、果行、育德之效.虽未用“人间佛教”之名,而行“人间佛教”之实.虚云老和尚地教化是成功地,为僧百年,他地身体力行更扩大了成功地局面,投其门下,闻法归依者竟有数十百万之众.再联系到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这几大由他复兴地丛林,近现代佛门法席之盛,无过其右者了.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虚云老和尚平生行持地得力处和教化地着力点主要是禅宗,故数十年来对禅宗地提持不遗余力.自从住持寺庙以来,虚云老和尚几乎年年都举办禅七,从初七到结七都亲往开示,毫不懈怠.平时说法或被外边迎请说法,亦不离禅修二字,这些在其《年谱、法汇》中都清晰可见.如其在答陶冶公十二问,简捷有力地对禅宗及其方法作了提持和表率:问:“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知解.”问:“所谓实悟,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答:“喻比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见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问:“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己,是名为心.’作何解说?”答:“果真明白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问:“参话头,看起看落,执着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功夫如何?”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问:“欲塞意根,除着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答:“放下一着.”问:“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识用事耶?”答:“是则总是,非则总非.”问:“欲在一念未生前着力,有何方便?”答:“早生了他.”.问:“宗云何离心意识参?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谓欤?”答:“是离离者.”,问:“欲做反闻闻自性工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答:“心不逐境,境不碍人,返是何物?”问:“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问:“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时但作保任工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答:“知即休去,参与不参,妄想作么!”这一番问答,面对地是“豪富”、“博学”地居士陶冶公,故有相当地代表性.禅宗自唐宋以来,有相当多地士人出入佛禅,知见涵养不可小觑,若非明眼老禅,决难接引.虚云老和尚对其“十二问”,一一用“杀活纵夺”地禅宗本分手段加以接引,从中透出其禅法地锋刃.陶冶公也因之服膺,并归依虚云老和尚座下.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人程朱理学,走八股人仕之途,人佛门者远较唐宋时少,故僧人地文化素养大不如唐宋之时,加之机锋棒喝一套行久成弊,唯参话头一法,将临济宗“逼拶”之法与曹洞宗“默照”之法融为一体,为各大丛林所袭用,至近代亦是禅僧们主要地用功方法,如虚云老和尚在一次禅七上所说: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唯有金山、高曼、宝光等处撑持门面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地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实……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什么是话头?又怎样去参呢?虚云老和尚结合自己地参禅体验和见地,有如下之说:话头者,(如)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地时候叫话头,既说出来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参这个“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地……看这话到底由那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地去反照,去审察……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参话头地道理和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虚云老和尚都介绍清楚了,用现代地语言来看,就是要看明白精神地本原是什么,而不是精神所产生地那些内容.“话”——语言及语言所表达地和精神所派生地一切内容,“话头”即是能产生语言和精神内容地精神本身.参话头,就是禅宗所说地“明心见性”或“见自己本来面目”.唐五代禅宗祖师们所用地棒、喝、机锋,无论是截断众流或是涵盖乾坤,也无论是杀、活、纵、夺,其目地是一致地,就是要让参禅者“明心见性”,见到自己地“本来面目”.所以参话头与机锋棒喝是一脉相承地.但机锋棒喝面对地往往是禅宗所说地“上根利器”,而参话头面对地则多为一般地僧众或信士.故参话头地适应面也较机锋棒喝广阔得多,当然成为明清以来禅师们教化地首选方法.当年海清法师在终南山闭关时,曾致书问疑,虚云老和尚回书作答,于参话头之禅法又有所陈述: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于驰骋不舍,蕴集胸中,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个臭皮囊觑破,实非我地,通身放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彻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这可以说是参话头地总纲,参话头地种种方便,都不出此文地范围.一方面要“时时勤拂拭”,把平时自己地积累地种种知识、见识全都放下;同时又得把人法两空地道理,放在用功地实处上,而非放在思辩上,并将此二力合为一力,单参一念话头;并在参地同时,扫灭种种杂念.其功夫是“绵绵无间”地,并须“密密打成一片”.进入这种状态时,还须“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而这一切,全又须在“一念”中完成,在“当下”中了决.参话头地确是如此地简捷,如此地方便,但也可以看到,也是如此地艰难,要一般地学人进人这种状态,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基于此,虚云老和尚在接众时,更多开示地是“下手功夫”,并时常为凝滞难人地学人解粘去缚,指示更向前进地门径: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地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就是反观观自心.……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工夫来,初参有初参地难易,老参有老参地难易.初参地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就是打盹度日……·易地方在哪里呢?只要具足一信心,长永心和无心……如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地……老参上座地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面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老和尚这里所指示地,可以说是参禅者地通病,过去如是,现在亦如是.参禅完全不是做学问,也不是知识地积累,而是在对自我生命和精神地了达和掌控,也就是禅宗所说地“证悟”.但这个“证悟”,往往被门外者神化了,彼岸化了,故使许多学佛之人望而却步.另外,方法不对,路径不明,盲修瞎炼,急于求成等也成为参禅者地障碍.所以,参话头虽然简捷明快,但对众多参禅者而言,仍然是难以进入其堂奥.四、参禅地基本功行参禅者、学佛者之所以把“证悟”神化或彼岸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基本功不扎实,基本地功行不够,所以极难使自己处在“参”地状态中.另一方面,把禅法学术化、知识化,本是就属“分别卜度”,与“参”相较,是不同地精神层面,要“证悟”是不可能地,欲“解悟”也是谈不上地.所以,要参禅,必须有参禅地先决条件,于此,虚云老和尚说:参禅地目地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地污染,实见自性地面目.染污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地智慧德相.如来地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地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地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去?释迦牟尼佛说地很多,最简单地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士,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地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地先决条件.但这个“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非是在禅法上说说而已.既是禅法,它本身就是需要花费极大地精神努力才能做到地.人乃社会之人,社会本身就是万缘之网.家、国、天下、生活工作,内内外外地喜怒哀乐,得失是非,这种种缘,不是说放得下就放得下地.另外精神中来来去去地念头,就是意识之流,怎能让它止而不流,更何况一念不生?但是要参禅必先做到这点,做不到这点请莫参禅,因为这是“参禅地先决条件”.其实,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参禅地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并成为功行,慢慢就会使自己处于“参”地状态中,机缘一到,就可以“明心见性”.既是基本功,所以虚云老和尚更多地开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地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罗)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地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

千年一遇之高僧——虚云和尚

千年一遇之高僧——虚云和尚

江山岁岁新,高僧代代有。

在佛教传入中土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修行悟道的人难以计数,但为了苦难之众生而生,为了苦难之众生而死,德被万代,行超三界的僧人千年也难有一遇。

有人说他一生最尊敬的是虚云老和尚,如若没有老和尚佛教或许就“没有”了,这话不置可否,但老和尚一生的修持、一生的行迹每每读来无不悲从心生,泪如泉涌。

虚云老和尚生于1840年,圆寂于1959年,在119年漫长的岁月里,老和尚凭借一双腿、一根杖、一个钵行遍了大半个亚洲,把释迦如来之正法眼藏一次次地弘传于大江南北,播洒于夷逖九州。

老和尚一生护戒如眼目,悯生比赤子,为报父母生养之恩老和尚以四十三岁之龄从浙江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拜往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亦被老和尚孝心所感,危难关头多次施助并劝曰,纵报父母恩也不必若此,老和尚自言纵使拜死在路上亦不敢生一念退心。

佛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阅如来之圣言,睹和尚之轨迹,反观自己愚痴无目之行径,直是地狱中人,与禽兽无异。

云门事件中,111岁高龄的老和尚被殴打的皮开肉绽,血流骨折,气脉全无,老和尚遂即入定,语弥勒曰:弟子太苦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

及至于醒,老和尚没有一句怨言,不起一丝嗔念,直说是自己业障未了。

众人怪而咸谓曰:这老和尚怎打不死!僧人答曰:老和尚是为众生受苦来了,所以打不死。

老和尚圆寂之后其舍利子比琉璃还透明,舍利者实乃精神所化之物,佛言琉璃之佛国言之非虚也!当代旅美高僧宣化法师在美国五宗并弘,禅净皆专,一生最敬佩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常言老和尚是八地菩萨下凡解脱众生来了。

鄙人自知罪业深重,欲障难除,对虚云老和尚之行迹德相不敢做半字妄测,只有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仰望着老和尚的足迹,去追寻我那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净如琉璃的佛国。

胡适-三勘《虚云和尚年谱》

胡适-三勘《虚云和尚年谱》

胡适-三勘《虚云和尚年谱》胡适:三勘《虚云和尚年谱》史语所有道光十五年修,同治七年年刻的《福建通志》一部,我以为这是道光十五年修的,所以没有去查他。

今天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的陈汉光先生告诉我说,他曾查过这部《通志》,他记得其中“职官”诸卷载有道光十五年以后的官,直到光绪晚年为止。

我依他的指示,去借出家部同治七年(1868)刻的《福建通志》来查勘道光十八年以下的永春州、泉州府、漳州府、福宁府,一州三府的知州知府的姓名。

我查得:永春州知府(《通志》百十八)沈汝澣,南昌监生,道光十六年任。

按民国十六修的《永春县志》,汝瀚之后尚有张锡纯,道光十九年署。

章复旦,道光十九年任。

泉州府各知府(《通志》百十一)黄德峻,高要人,道光壬午进士,道光二十年任。

徐耀,宛平人,道光癸巳进士,道光廿七年任。

漳州府知府(《通志》百十一)赵镛,南丰人,道光丙戍进士,道光二十年任。

(适按,据光绪三年修的《漳州府志》,“赵镛二十四年再任”。

)王用宾,怀宁人,道光丙戍进士,道光二十五年任。

方宝庆,桐城人,道光丙戍进士,道光二十六的任。

福宁府知府(《通志》百十六)庄受祺,阳湖人,道光庚子进士,道光二十七年任。

这都可以证明《虚云和尚的谱》初版的下列各项记载便虚假的了:(1)道光戊戍己亥间(十八、十九年)任永春州知州。

(2)翌年(道光二十年)父擢泉州府知府。

(3)道光二十四年,……予父调任漳州府知府。

(4)道光二十七年,……予父调任福宁府知府。

以上四条,全是假话。

在《虚云年谱》的修改三版里,第(1)条改为“戊戍己酉间,佐治永春州事”;第(2)条改为“翌年,父调佐泉州府”。

又原版第四十九页有“父玉堂为福建泉州太守”,三版改“太守”为“二守”。

第(3)(4)条,三版全删去了,只在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十岁”之下加了一句“以上六年在漳州福宁”。

永春州的“州同”,《通志》列有陈敬思,天津举人,道光八年任。

陈成芳,长宁举人,道光十九年任。

《永春县志》与《通志》全同。

虚云的人生之旅——生命尽头悲愿未尽

虚云的人生之旅——生命尽头悲愿未尽

虚云的人生之旅——生命尽头悲愿未尽生命尽头与悲愿未尽虚云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圆寂于1959年9月十二日,世寿一百二十岁。

一生虽然经历了九磨十难,多次从死亡中走过来,对人生的生死已然无所畏惧,从来未将自己的生命放在重要位置,一生以重建佛教道场振兴佛教事业为己任。

自1953年“云门事变”以后身体大不如从前,再加上重修云居山真如禅寺,当时条件极差,人力物力皆不如从前,当时建国之初国力匮乏、外乱未息,人们未有精力来恢复庙宇,大事小事、事事都需自己亲为。

如此疾劳成积、精力焦瘁,再加上年事以高,一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和大众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可以想想其中之辛苦。

从1968年开始就经常生小病,身体也日渐瘦,自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也开始将后事托咐于他人。

在一九五九年九月初十日下午,向大众作开示及遗嘱:我的最后遗言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并说:要以正念正心,培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由此可见,虚云虽然晚年自知生命不久,时间不多,但他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众生的修行和佛教事业。

正如虚云的法子绍云在回忙录中说: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二日中午十二时,老和尚对侍者说:“我刚才在睡梦中,见到一头牛踏断了佛印桥的石板,又见到碧溪的水流间断了。

”随即闭目不语。

直至十二点半,老和尚唤待者们一起进去,对他们说:“你们侍奉我多年,都辛劳了。

以前的事不多说,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天天在危疑震撼之中,受尽毁谤及谄曲,我都甘心承担,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

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取回来的,你们都是我的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

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是应化四方,亦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名:‘戒’。

”虚云在自己生命最后时,给大家留下了他对我们的教诲和警示,教导后人作佛子如何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才不枉此生身为佛弟子之虚名。

虚云在病重其间,法子宽慧记录了曾为其弟子开示说:师病日益重。

最新-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精品

最新-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精品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

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

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暂且偷懒一回吧。

"俩人又继续睡。

一会,昨晚闩好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随着一股寒风一个黑影冲了进来,两人睁大朦胧的睡眼一看,但见一个头比身子大,手掌比头还再大,眼睛圆鼓,满脸皱纹,长发拖地,长牙外露的鬼怪。

只见鬼怪一伸手,将传真从床上拖出,"啪"的一声扔到地下,训诫他说"菩萨开道场,成就你们修行,你们却不上殿念经,不知惭愧,该打!"说着举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传真屁股十几下。

同房的古根见状即惊喊"救命啊!鬼来打人了。

救命啊……"边喊边用凳子猛敲床板发出巨响,鬼怪飘然而去。

寺僧听见大喊救命,拿着木棍跑来看,古根已被吓得脸色青白;而传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气粗喘,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

大家把传真抬到床上,把裤子扒开,用油灯靠近一照看,整个屁股已被打得黑瘀浮肿,大家拿药来擦,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当天,古根和传真俩僧即搬出来,不敢再住那个房间。

当鬼打传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号道铭,是军人出身,自持有武术善拳法,自告奋勇说"不怕!我去住。

"带了一根粗铁棍,去睡在传真的床上。

半夜,闩好的门"吱呀"的一声又自开了,伴随着一股冷风黑影又来至。

道铭惊醒,想起来拿放在枕边的铁棍与之搏斗,但全身如被捆住,无法动弹,鬼怪说"你存心不良,即出家为佛弟子,应除去好斗习气,我现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来惩治!"鬼去,道铭复有力气,夺门而出,惊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来了……"众僧闻讯,拿着木棍来救,道铭已吓得全身瘫软,卧靠在走廊墙角。

虚老语录及年谱

虚老语录及年谱

虚云老和尚讲述蒋中和笔记蔡日新整理二十二日,师开示云:‘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平平实实做去即得。

’并举某僧行相为例,其人耳聋,目不识丁,貌极苦恼,由师度脱者。

二十三日,师开示谓有道无道,明眼人一看便知。

并举某某评某邑令、某僧,评某长老之骨为证。

二十四日,师召寺中四众训话,略谓‘时局日益紧急,生死自有命定,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大家毋庸惶惧忧虑,可安心在此,勇猛办道。

兹有数事告示大众,望深信而笃行之。

一者从今晚起,每日早午斋后及晚香时,齐在祖殿同念观世音菩萨一枝香,一日三次,普为大地众生消弭劫难。

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来,寄居男女居士皆装成僧尼模样。

三者敌人或匪或盗,万一来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惊恐,和平相待,勿与计较。

彼若要东西或粮食,任其拿去,不必与争。

’大家听已,皆静心安居。

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齐念观世音菩萨。

至三十日,师开示凡三次。

第一次讲说举行念观音祈求息灾救民缘起,及观音菩萨本迹与灵感,大略根据《楞严经》。

第二次说观音灵感事迹。

第三次说念观音之方法:一、至诚利众;二、心口相应;三、反闻念性。

七月二日,师开示云:‘傅大士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此物即诸法实相,一切含生所同具,在凡不灭,在圣不增,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众生若能放下识情,显了真性,即是见性成佛。

上根利器之人,一闻即悟,即悟即证,不假修为,说修行都是不得已也。

’三日,大众急念观音后,师开示云:‘敌人之不退,国难之不消,固由众业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道德,临事不够诚心,大家须力行忏悔,具足诚心。

’五日,师开示云:‘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

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

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

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六日,师开示心即是佛,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等圆顿道理。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虚云和尚自述年谱》的价值一、关于《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一国有通史,一地有方志,一族有族谱,而个人则有年谱,年谱是中国传记体中一种特殊的编年体文献。

中国年谱自唐宋以来至今已有将近八千多种,这些文献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谱是按照年月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往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因此,年谱这一历史文献体裁始终为学界所重视。

各朝各代均有人在修撰年谱。

明清时期年谱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代考据学盛行,对于谱牒、方志、小学一类著作尤其重视,《船山年谱》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学术状况的反映。

清代史学家章实斋说:年谱之作,“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而已。

”当代著名史学家吴泽说:“余治史六十多年,深知年谱于史学研究之重要。

早年尝读先贤年谱,常叹其考订事迹之详,引经据典之专,排订年月之细,非它书能比。

”朱士嘉先生说年谱“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细无遗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

由于年谱说明了文献资料来源的所在,并且细心去发掘文献上没有记载的资料;而且年谱采用资料丰富、考证严密、选用恰当,引经据典专门,排订年月细微,因此,是知人论世的重要依据。

年谱这一历史文献体裁始终为学界所重视,在中国古籍中,它与方志、家谱一样,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最重要的文献源之一。

我们要深入研究虚云和尚的佛学思想和生平经历,研究年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自问世以来,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佛教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虚云和尚( 1840 - 1959) ,原籍湖南湘乡, 19 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披剃为僧,皈依妙莲和尚,法名古岩,又名演澈,法号德清,又号虚云。

虚云和尚投身佛教事业百余年,对中国近现代佛教贡献可谓大矣。

他一生苦行清修,勤俭朴素,生活淡泊;他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是中国近代禅宗泰斗。

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

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

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汉族,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 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1959年圆寂。

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

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历任福建涌泉、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

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时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

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病逝,世寿一百一十九岁,戒腊一百年。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的价值
一、关于《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一国有通史,一地有方志,一族有族谱,而个人则有年谱,年谱是中国传记体中一种特殊的编年体文献。

中国年谱自唐宋以来至今已有将近八千多种,这些文献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谱是按照年月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往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因此,年谱这一历史文献体裁始终为学界所重视。

各朝各代均有人在修撰年谱。

明清时期年谱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代考据学盛行,对于谱牒、方志、小学一类著作尤其重视,《船山年谱》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学术状况的反映。

清代史学家章实斋说:年谱之作,“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而已。

”当代著名史学家吴泽说:“余治史六十多年,深知年谱于史学研究之重要。

早年尝读先贤年谱,常叹其考订事迹之详,引经据典之专,排订年月之细,非它书能比。

”朱士嘉先生说年谱“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细无遗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

由于年谱说明了文献资料来源的所在,并且细心去发掘文献上没有记载的资料;而且年谱采用资料丰富、考证严密、选用恰当,引经据典专门,排订年月细微,因此,是知人论世的重要依据。

年谱这一历史文献体裁始终为学界所重视,在中国古籍中,它与方志、家谱一样,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最重要的文献源之一。

我们要深入研究虚云和尚的佛学思想和生平经历,研究年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自问世以来,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佛教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虚云和尚( 1840 - 1959) ,原籍湖南湘乡, 19 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披剃为僧,皈依妙莲和尚,法名古岩,又名演澈,法号德清,又号虚云。

虚云和尚投身佛教事业百余年,对中国近现代佛教贡献可谓大矣。

他一生苦行清修,勤俭朴素,生活淡泊;他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是中国近代禅宗泰斗。

虚云和尚在 1951 年 112 岁时,即感身体不适,于病中按年月回忆口述平生事迹,由其弟子记录,成为年谱。

以后此年谱又经过数次增订,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

虚云年谱中比较重要的版本一是 1995 年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虚云和尚年谱》,此谱是虚云的弟子岑学吕居士所编,编者云:“师于示寂之前一月,将近年搜得之佚稿及弟子录存之法语等交来,谕中有惜别及勉励一语,郑重嘱付,重编法汇全集。

……禀承遗言,非敢僭越。

故于文章润色,妙义风翻,渲染在所不无,而妄言实所不敢。

今虽结集成帙,惟散佚孔多,补阙拾遗,俟之异日。

”此本后来有数次增订本出现,其中最新的是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年的版本,附在虚云和尚弟子净慧法师编辑的《虚云和尚全集》内。

净慧法师从 2005 年开始即致力于为恩师编辑《虚云和尚全集》,其中第七分册为年谱。

本次编辑的《年谱》内容最为详细,其“序”云:
“首先,将岑居士原编《年谱》中大篇幅的开示录、书信、文记等,从中抽出,分别置于不同的部类中。

其次,对《年谱》中语焉不详的地方,加了相关的史料,作为附注。

对于没有提及的史事,则加补记。

第三,原编《年谱》是按朝代和纳甲编年的,为方便读者,本次统一加注西元纪年,放在括号内。

一九四九年以后,一律改为西元纪年。

第四,原编《年谱》之大事记,止于一九四六年,此次则续至一九五九年,便于读者联系历史背景理解年谱中所记之事件。

第五,一九五九年虚老提供的关于《年谱》部分的签正错误,以及原校对遗漏的其他文字、地名、人名上的错误,此次都一一做了更正。


二、对《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价值的基本判断
我认为《年谱》的价值表现在七个方面:
1 、年谱反映了虚云和尚的伟大人格
虚云和尚对于清末民初以来禅宗的重振与发扬,地位最为重要。

虚云和尚生前遭遇的苦难极多,但由于他对佛教的信心,及自己深奥的禅定,故能感天动地,转危为安,这在《年谱》里有详细的记载。

林清玄先生说,这一本《年谱》在记叙和尚事迹时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当我们看到他修习禅定,时常一定就是十天半月,能不兴起追随之心?当我们读到他为了救拔母亲,从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为时三年,几度昏死,能不为
之感动落泪?当我们看到他沦入敌手,打落牙齿和血吞,满口冰雪在心头的气概,能不生起浩然之心?”
“我读《虚云和尚年谱》,曾数度掩卷落泪,它感人的不是文笔,而是一个不折不扣大丈夫的生命。


“我认为初学的人与其从语录公案入手,还不如先读《虚云和尚年谱》;而对禅定有心得的人,来读这本年谱,犹如鱼游大水,更能得其所哉!”
2 、年谱内容实在,不是空洞无物
《年谱》保存了虚云和尚一生事迹的基本史料,成为后人了解虚云和尚事迹的重要窗口。

年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史料,属于纪实性的历史文献,几乎是一个人的全部历史。

就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它和方志、家谱是同一性质的,只是叙述的范围不同。

蔡尚思也指出:“我国学术界向来重视利用各种年谱,那是有道理的。

年谱属于历史人物的个人编年史,他的背景虽不及一般编年史广阔,而反映历史进程的精细程度却超过一般编年史。


《年谱》反映了虚云和尚一生的重要活动,内容实在,基本无误。

3 、年谱肯定了虚云和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地位
《年谱》记叙了虚云和尚重建古刹的功绩,真实的再现了老和尚流血流汗、不畏艰辛,重建道场的感人事迹。

《年谱》是虚云和尚一生弘扬佛教、为法献身的真实体现,映照出老和尚严奉戒律,一丝不苟,“以戒为本”的佛教精神,肯定了他一生传承临济,兼弘曹洞,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中兴云门,一身兼嗣五宗法脉,导引人心的历程,及其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反映了一代高僧承前启后,演衍宗风的功德。

4 、年谱记录了虚云和尚重视建立规章制度和加强僧人修持的事迹
《年谱》记录了虚云和尚亲自主持制定的《共住规约》、《客堂规约》、《云水堂规约》、《禅堂规约》、《戒堂规约》、《大寮规约》、《浴堂规约》和《大觉农场的组织章程》等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寺院的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加强了僧人的修持,推动了僧团的教制建设。

5 、《年谱》是虚云和尚一生的简明档案
《年谱》收集了老和尚个人最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理清他本人以及民国时期佛教界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线索;虚云和尚的个人资料,也是民国以来中国佛教史的一部分,是很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年谱》为佛家史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证据。

6 、《年谱》是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足迹和特点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变化总是与人物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年谱》正是从一系列的佛教事件和人物活动中,使人们看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佛教发展的概况。

所以《年谱》实际上又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缩影,反映了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变迁。

比如对云门事件的研究,《年谱》无疑是一份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它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都有完整的记录。

《年谱》涉及到近现代中国佛教界的许多人物和事迹,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文献史料,涵盖了民国以来一些大的佛教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 、《年谱》具有教育价值和范本榜样
虚云和尚是一代高僧,具有时代风范。

年谱记录的事迹还有一种社会价值,它对于提高读者的佛教修养和佛学研究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读者倘若细细思考谱主人生之路的得失,做到知人论世,从前人那里吸收智慧和经验,从中得到做人和做事的启发,不论是处世,抑或是从政、经商、治学、做工,相信都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也会有不足之处,比如内容是否还有缺漏、体例是否完备、考证是否足够精审等,还可以继续研究,但该书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最重要的是,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学到大师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