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震惊世人的神通:可看到人的前世
方楠-浅评虚云禅师开悟故事
虚云禅师开悟故事及我思韶院09汉3班方楠百岁老人虚云禅师,是近代禅宗的泰斗,也是粤北禅师中成就最高额禅师之一。
虚云和尚横空出世,十七岁初次出家,十九岁成为僧人,五十六岁得到开悟。
在近代的佛教史上,一生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历来传说奇妙。
本身,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要讲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那么他的出生和出家的传奇是最不应该混略的。
说到传奇,首先,虚云禅师的出生奇。
传说虚云禅师的父亲萧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
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禅师。
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
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我们自小听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便是其母怀胎三年过半载方才生下的,且出生时只是一个肉团。
哪吒横空出世一生传奇,成为武王伐纣的天兵良将,最后更成为传说中的天神。
那么虚云和尚的出生竟有如神人哪吒这般传奇,这个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多么地难以置信。
但是,我想,正因为虚云禅师是最著名的禅师,是近代禅宗的一支奇葩,才会有这样神奇的传说,也只有他这样道行高深的禅师,才配得起这样的传说。
我们是否能理解成是天道轮回,到了这个历史时期,上天的旨意要诞生出这样一位划破历史长空的巨星泰斗。
其次,虚云禅师的出家经历奇巧。
虚云十二岁,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
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
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
十七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
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
久之,出尘之志益坚。
十九岁,终于赋诗留别田、谭氏,再度离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缩地术真实例子
缩地术真实例子
缩地术真实例子:
缩地术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超能力,它被描述为能够缩小物体、人或者甚至是整个建筑物的能力。
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见过真正的缩地术,但是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讲述了类似的经历。
以下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缩地术真实例子。
据说,在中国的佛教传统中,有一位僧人名为虚云大师,他据说是具备缩地术的能力的人之一。
虚云大师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是一个备受敬仰的禅宗大师。
有一次,虚云大师在山间禅院讲经。
众多信众聚集在一起,听取他的教诲。
人们意犹未尽,希望能再次聆听大师的智慧。
虚云大师突然缩小了自己的体型,变成了一个微小的人,然后缓慢地飞入一只菊花中。
人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目睹着这难以置信的情景。
据传,虚云大师在菊花内继续讲经,人们能够清晰地听到他的声音,尽管他的身体只有极其微小的大小。
当虚云大师结束讲经后,他再次扩大并返回了正常的尺寸。
尽管这个故事无法被科学证实,但它在佛教教派中被广为传颂。
人们将这个故事视作对虚云大师智慧和超凡能力的传说。
总之,缩地术是一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概念。
虽然缩地术在现实世界中似乎并不存在,但是传说和故事中的例子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赞美虚云老和尚对联
赞美虛云老和尚对联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他的智慧和慈悲广为人知,以下是对虚云老和尚的赞美对联:
心如止水,慧若明镜;
慈悲广大,智慧无边。
虚云老和尚的内心平静如止水般清澈,智慧则如明镜般明亮反照一切。
他的慈悲心胸广阔,智慧深邃无边,对联表达了他在修行和教化众生上的卓越境界。
这对联旨在赞美虚云老和尚的慈悲智慧,展现了他在佛法修持上的高深境界和对众生的无限慈悲。
这位伟大的禅宗高僧以其慈悲与智慧为世人树立了崇高的楷模,对联则是对他伟大境界的颂扬和赞美。
[转载]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比较
[转载]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较上原⽂地址: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较上作者:了⽣死密参禅师对近代禅宗三⼤师“虚云、真空、来果”三位善知识不同⽅法的修学体会密参云:参禅这个法门,历代祖师说得很多,这件事是⼈⼈本具,个个不⽆,⼜称为是本份事,宗门下称为⽣死门头,专办了⽣脱死的⼤事。
这件⼤事在古⼈份上,是很容易的,不是求他⼈,⽽是求⾃⼰,只要回光返照,如同本得。
但是我们今⼈跟古⼈不同,因为习⽓深厚,⽤功者多,受⽤者少啊。
为什么呢?都是没有找到直接下⼿处;都是⼀天到晚在妄想⾥头打滚,所以⽤功不得⼒,⽤不上功。
原因在哪⾥呢?初发⼼⽤功⼈⽆⾮是这⼆件事。
古⼈说过:参禅不怕妄想多,只看妄想起于何,⽣来死去真是它,看来原是没⼆个。
所以只是这⼀个妄想翻来覆去,所以⽤不上功。
那么我们就借着妄想⽤功,单看这个妄想从哪⾥来的,所以参禅⼜叫思维修。
就是单看当下这⼀念,起从何处起?灭向何处灭?不要单在这个妄想上起分别,否则等于⽔⾥按葫芦,按下去它⼜起来了,那么⽤功怎么会得好处呢?所以说⽤功没有⼀点巧妙,特别是参禅,这叫作本份事,只要⽣死⼼切,反问⾃⼰:我要了⽣死吗?要了⽣死,就要发明这个“打妄想的⼈是谁”,还不是与“念佛是谁”⼀样吗?究竟这个妄想从何处来呢?要全靠⼀个恳切⼼,不要单对除妄想,好象我⼀⽤功,就怕妄想,你这怕妄想的念头就是妄想。
妄想来了,我只要知道它是妄想,识得不为冤。
不管它妄想怎么样,单看我的话头还在不在,那就要直接抓我们的“念佛是谁”。
你要说看“妄想是谁”还要转个弯,你就抓你的“念佛是谁”就是,不管什么境界什么念头来,我就抓我的“念佛是谁”,只要有“念佛是谁”就⾏,其它的妄想也好,境界也好,不要去管它,等于⼀个⼈⾛路⼀样,不管在哪⾥,离家虽远直奔到家就⾏了,你在路上东看看,西看看,那你何时能到家呢?⽤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话头就是我们的路,我们只要有话头在,就在路上⾛,那么境界等于路两边的商店,种种鲜艳的东西不必去理它,我只顾往家⾛啊,你要管两边的事情那还有完吗?那就不能⾛了,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灵异_具行和尚真火焚身纪实
灵异_具行和尚真火焚身纪实具行法师是云南盐源人,从小父母双亡,入赘宾川县曾姓人家,婚后生了两个儿子。
光绪三十三年,他二十岁,家乡闹饥荒,失业没收入,养不活家人,听说虚云老和尚在云南鸡足山修建祝圣寺,需要工人,因此他就到祝圣寺向老和尚求职,很幸运,得到收容录用,从此他就住在寺后柴房做事。
他非常勤奋,天没亮就起身工作,每天除了挑土担石修寺之外,还主动开垦菜园,浇水、施肥、种植蔬菜,供大家食用。
从早到晚,他不停工作,从不休息,更是不发一语,别人干脆就叫他“聋子”。
过了一个多月,他的家属也来祝圣寺投靠,佛寺原本不能住女眷,没想到,虚云老和尚竟体谅他们穷苦无依,收留他们在寺里做工,并让他们在寺院后山搭茅棚居住。
他们全家由衷感激,除了当建寺杂工之外,还自动把寺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更将后山开垦成农场,种植青菜、瓜果、豆子等,供全寺食用。
他很喜欢听虚云老和尚讲经,因大字不识一个,所以,稍微深奥一点的,他都听不懂,但是却牢牢记得老和尚说:“只要一心念佛,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就叩求老和尚教他如何念佛。
学会念佛之后,从早到晚,无论是锄土、种菜、搬砖、挑石,他都在念佛。
二十一岁时,他们全家老小彼此约好,一起求虚云老和尚为他们落发。
他受具足戒后,获老和尚赐法名为“具行”。
老和尚教他念佛、教他打坐,更指示他:“只要做到心中无我、无所求,就自然可以觉悟到”我不是我’”。
他不明白“我不是我”的意思,但是,老和尚说,只要保持“精勤一心修行”,总有一天可以真正了解。
穿上僧衣,从早到晚一心念佛,他正式成了和尚,但是,每天还是一样种菜、挑粪、浇水、挑石、担土、清扫……从不休息,和之前没两样,也同样还是长默不语。
唯一不同的是,之前别人管他叫“聋子”,则改称“聋子和尚”。
1915年,虚云老和尚看他修得不错,可惜见识太少,怕他长守身边,落入痴执,所以,强要他下山参拜天下名山道场。
具行和尚百般不舍,但又不敢违背师命,只好依依不舍地下山去了。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引言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活动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他以开悟的智慧和卓越的教导能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导对人们的影响。
虚云大师的早年生活虚云大师的本名叫杨温,他于1839年生于中国江苏省。
在年幼时,他丧失了双亲,被亲戚扶养长大。
杨温从小聪慧好学,渴望寻找人生的真谛。
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事业。
初识禅宗杨温在20岁时,遇见一位禅师,他的生命因此发生了转折。
禅师教导他禅宗的基本教义,即通过打破妄念、专注于当下来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被禅宗的智慧深深吸引,决定拜禅师为师,投入禅宗的修行。
禅宗的严苛修行禅宗修行注重静坐冥想,以观察自心为主要方法。
虚云大师每天需要进行多个小时的坐禅修行,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想和反省。
多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慢慢地,他逐渐领悟到禅宗的核心智慧。
开悟的关键时刻有一天,虚云大师正在坐禅修行,他突然觉悟到自我的空无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破了思维的边界,体验到了无限的宇宙智慧。
这一体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修行方法。
马祖的教诲虚云大师的开悟之后,他前往拜访禅宗祖师马祖。
马祖指导他深化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并鼓励他将智慧传授给更多的修行者。
虚云大师回到禅宗寺庙,开始传授禅修法门,并帮助众多修行者在人生中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的教导虚云大师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平易近人的方式在禅宗界享有盛名。
他强调人们要通过觉察当下,超越执著和欲望,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
观念的束缚虚云大师教导人们要觉察到观念的束缚,警惕自我陷入无谓的欲望和执著之中。
他指出,只有超越观念的限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心无所住虚云大师提倡“心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他鼓励修行者时刻注意观察自心,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思维中。
只有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奇迹和自我解脱。
慈悲与智慧虚云大师强调慈悲和智慧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2011-06-24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梦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憨山大师前世是苏东坡,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虚云老和尚自己的话里得到证实。
老和尚在南华寺任住持时,晋院的那一天到各个殿堂拈香礼拜说法。
老和尚在憨山大师肉身像前拈香礼拜的时候,他的法语是这样说的: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换了形。
佛法兴衰听时节,入林入草不曾停。
憨山大师的法号是德清,虚云老和尚的法号也是德清。
但是古今相逢不是一个色身,换了形体。
古德清的肉身还在,今德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说"古今相逢换了形"。
"佛法兴衰听时节",当年憨山大师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充军之人。
他以一个"服刑者"的身份去中兴南华寺,把六祖道场振兴起来。
虚云老和尚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六祖三次托梦召他。
当时广东省的主席李汉魂也再三邀请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华寺。
所以说佛法兴衰的时节因缘不同。
佛法也是因缘法,它的兴衰也是由时节因缘来支配的。
当然,人是众多因缘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过去沩山祖师曾说过,百年之后他要到山下去做一头水牯牛。
我们今天的人听了这话会害怕,为何不去极乐世界,而是要去做水牯牛干什么?但对禅宗的大德来说,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度众生的过程,今天走到山林中去,明天又到草莽中来,不停的奔走,只要哪儿有众生,哪儿有苦难,他们就到哪儿去。
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在修炼文化较为普遍的古代就更为常见,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道士,他能用心灵洞察一切,有曾经
说他是一位“外史内论”的先生。
他说有两种开悟:一种叫内在开悟,就是从心灵中理解世间存在、消逝和流动;另一种叫外在开悟,就是
不断研习佛法、理解宇宙之灵……这就是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回忆得更久之前,虚云大师便已开始他的求道之路,在深山湖泊
游玩,在乡间小道上行走,他想找到一些答案来解释自己身边的一切,自然界中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很
多对事物懂得更多的人,与他们交流切磋,领悟各种智慧,从中收获
良多。
慢慢地,虚云大师发现其实道家思想中有不少和他得心意的内容,他仔细研究这些思想,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深入到佛法
的深处虚云大师也逐渐明白自己的视角变得更加清晰,他开始奋力寻
求真理,学习无穷的道德智慧,感悟太虚大道的真谛,慢慢地,他的
心灵也开始觉醒。
虚云大师将自己的心灵开悟凝练成一种思想,叫做“道心通达”。
他认为,只有将人的意志和宇宙间的真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
正的道德修行,这样才能彻底把握人生,圆满旷世。
从此,虚云大师把“道心通达”精神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人们
领悟道理的指南,引领人们把握人生,体悟真理的宝贵财富,让人们
生活在宇宙之中,共同谱写人间佛道的美丽乐章。
虚云大师禅语20句
虚云大师禅语20句1、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2、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
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5、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6、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7、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8、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9、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
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
......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
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10、其实万物都在变。
事情都在发展。
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
该做的事情要做。
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4、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15、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
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16、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
17、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
18、不苦就不是人生。
19、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
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
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
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
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
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20、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
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浅谈天台宗与净土的关系
浅谈天台宗与净土的关系灵岩山办学宗旨的来由「教学天台,修归净土」,这是我们灵岩山寺办学的宗旨。
从前,就在现在灵岩山寺素面部这个地方,开办过「净宗佛学院」。
那个时候我们山上大有人才,比如碧莲法师,就是谛闲老法师的学生,他天台宗讲得很好,不过不是讲《教观纲宗》,那个时候《教观纲宗科释》还没出版——静修老法师作的《科释》到1980年才出版,正式通行的,这之前没有。
现在一般来说,学天台宗是为什么?天台宗是学通途法门,净土宗是学特别法门。
为什么有特别法门,还是要天台宗呢?有什么道理呢?你不懂得通途法门的难处,就不知道净土宗特别法门的好处。
好处在什么地方呢?你不学天台宗就不知道「难」,知道「难」,就知道「易」。
从天台宗判教说起难,通途法门难,我们大家都知道。
《教观纲宗》里讲得很清楚,有五时八教,佛先要对上根利智的人说《华严经》。
说过《华严经》,佛就观察众生的根性,还有一部分小乘根性,就是初发心的人,他的根机也熟了,但是必须要有次第来教导他,来引导他,所以一边说大华严,一边说阿含时。
这叫「双垂二相」嘛!在佛经上有这个故事啊,双垂二相是什么呢?佛在菩提树下二十一天,小乘人看见他是不开口,二十一天入定了,其实他在讲大华严,过了二十一天之后呢,实际上就叫「双垂二相」,现比丘相到鹿野苑,转四谛十二因缘法轮,引导初发心的人入门。
引导小乘人入门的就是阿含时。
小乘人入门了,成了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了。
那时佛在世的时候,人的根机很利,就是小乘人也不要小看。
有一个根机熟的,一闻当下就开悟,因为他根机熟了嘛。
为什么呢?佛称这个人是「善来比丘」、「须发子」,袈裟就披到身上了,「须发子」脱落下来。
这是什么境界啊?这不是假的啊,当时就成阿罗汉果,属于小乘人的上根利智。
虽然智慧有了,了生死了,但心量不大。
所以佛观机逗教,就转到方等会上,方等会上四教并谈,就是藏、通、别、圆四教都有,所以说大乘根性也有,中等根性也有,下等根性也有。
所以说,方等会上,有小乘人的得益,中根人也得益,藏、通二教都得益了。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导读:本文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
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
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暂且偷懒一回吧。
"俩人又继续睡。
一会,昨晚闩好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随着一股寒风一个黑影冲了进来,两人睁大朦胧的睡眼一看,但见一个头比身子大,手掌比头还再大,眼睛圆鼓,满脸皱纹,长发拖地,长牙外露的鬼怪。
只见鬼怪一伸手,将传真从床上拖出,"啪"的一声扔到地下,训诫他说:"菩萨开道场,成就你们修行,你们却不上殿念经,不知惭愧,该打!"说着举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传真屁股十几下。
同房的古根见状即惊喊:"救命啊!鬼来打人了。
救命啊……"边喊边用凳子猛敲床板发出巨响,鬼怪飘然而去。
寺僧听见大喊救命,拿着木棍跑来看,古根已被吓得脸色青白;而传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气粗喘,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
大家把传真抬到床上,把裤子扒开,用油灯靠近一照看,整个屁股已被打得黑瘀浮肿,大家拿药来擦,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当天,古根和传真俩僧即搬出来,不敢再住那个房间。
当鬼打传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号道铭,是军人出身,自持有武术善拳法,自告奋勇说:"不怕!我去住。
"带了一根粗铁棍,去睡在传真的床上。
半夜,闩好的门"吱呀"的一声又自开了,伴随着一股冷风黑影又来至。
道铭惊醒,想起来拿放在枕边的铁棍与之搏斗,但全身如被捆住,无法动弹,鬼怪说"你存心不良,即出家为佛弟子,应除去好斗习气,我现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来惩治!"鬼去,道铭复有力气,夺门而出,惊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来了……"众僧闻讯,拿着木棍来救,道铭已吓得全身瘫软,卧靠在走廊墙角。
神奇高僧虚云世寿120岁历经五世成就道果
神奇高僧虚云、世寿120岁,历经五世,成就道果虚云大师117岁时照片虚云大师:(西元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 ,祖籍湖南湘乡县。
出生时母亲就去世,由庶母抚养长大。
俗姓萧,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
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
虚云和尚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岁7月29日,诞生在泉州府署中。
在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大师苦行百余年,僧蜡101年,悲深行苦,解行并进,严净毗尼,行头陀行,弘法演教,建树卓著。
坐阅了五帝四朝,饱经沧桑苦雨,受尽了九磨十难。
大师一生重兴六大祖庭,历坐十五个道场,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
大师幼时,从师读儒,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
次年依妙莲(1844-1907)受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
出家后勤修苦行。
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
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
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
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
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言说道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
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
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
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
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
高僧活了120岁,看到新中国成立,有一绝技平常人不知道
高僧活了120岁,看到新中国成立,有一绝技平常人不知道
近代有一德高望重的的禅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活了120岁,看到了晚清的灭亡、民国的兴衰和新中国的成立,后人根据他的事迹改编成电视剧,叫做《百年虚云》。
他,就是虚云禅师,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是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的母亲早亡,他在父亲的抚养下长大。
十九岁看破红尘与佛结缘,毅然决定出家,从此在修行路越走越远。
说起虚云禅师的传奇事迹,就要谈到民国初年那阵子逐僧毁寺的风潮,当时滇军师长亲自派军上山捉拿虚云禅师,但是虚云禅师毫不畏惧,与其讲解自己的佛法,最终这名师长被虚云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一改初衷支持虚云。
使得山上的寺庙得以保存。
这件事过去之后,虚云禅师的名声大噪。
此后,禅师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去到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
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
建国后,虚云禅师北上,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被推举为首席发起人。
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他又被选为名誉会长。
据说,虚云禅师有一绝技,就是他的手是可以翻转过来拿东西的,平常人一般不知道,而这种手又叫做兜罗绵手,是佛教的三十二相之一。
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
世寿一百二十,戒腊一百零一。
传说在临终之时,禅师的脸上有祥瑞之相,两个眼睛还是睁开的(这与平常的死不瞑目的情况是不同的)。
佛家称为金刚相。
虚云禅师终其一生,为我国弘扬佛教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我们敬佩。
道高龙虎伏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当代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惜福的故事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
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
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
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
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
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
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
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傅们吃的一样。
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
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
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
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
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冯学成内容提要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地一面旗帜,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本文从四个方面体会虚云禅法: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虚云身祧曹洞临济二宗,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步履难艰.虚云以身作则,立足丛林,为日后中国佛教地振兴培养了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不遗余力.对参话头地道理、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下手功夫均有揭示.四、参禅地基本功行.虚云指出,参禅地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把“生死心”、“长远心”作为基本功中地基本功而反复强调.关键词虚云老和尚禅宗禅法参话头用功基本功近些年来,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些奇怪地现象,令诸山长老们深为担忧:有些佛教徒认为,如今中国地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所以学修佛法应到海外.如到东南亚去学修南传佛教,到日本去学修汉传佛教,或去尼泊尔学修藏传佛教.甚至连念佛修净士法门,都应到海外去学修.理由是因为那里才行解相应,传承有据,故修证有望.笔者以为,南传佛教、日本佛教和藏传佛教等,自有他们地优势和时节因缘.但如果断言中国汉传大乘佛教没有理论,没有传承,没有修证,那真是数典忘祖了.作为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地汉传大乘佛教无须为自己证明,因为自南北朝以来,或自隋唐以来地一千多年地历史,本身就是一道丰碑,足以让后人去观瞻,也足以让后人去学修.这是无尽地宝藏,有缘者自然得人,且可满载而归.虚云老和尚,就是汉传大乘佛教在近现代地典范和代表,其学问僧格、禅法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四众所推崇尊仰.下面谨就《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后面简称《年谱、法汇》)内有关禅宗禅法地功行部分谈谈自己地体会.一、汉传大乘佛教——禅宗地杰出实践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四句既是禅宗立宗地依据,也是其接引学人人门地方法.由唐及宋,禅宗地教化和学修方法,由六祖《坛经》地平实契人,演化为机锋、棒喝、话头、默照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五家七宗地宗风.宗风所及,证悟者数以千计,翻开《景德传灯录》等“五灯”,即可看到其中地盛况. 元明清三代,因种种原因,禅宗虽逐渐衰微,但仍然代有禅杰出世.元有高峰、中峰等;明有楚石、憨山等;清代禅宗人物,汉月、破山、费隐、木陈、箬庵、玉林、松际这七大临济宗支系,和无异、晦台、为霖这三大曹洞宗支系,也可谓续焰传灯,极一时之盛.虚云老和尚(—)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余岁时方自号虚云.他俗家姓萧,湖南湘乡人,父玉堂,咸丰时补泉州知府.十七岁时即萌出家之志,十九岁依鼓山涌泉寺常开法师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后又接传曹洞,兼嗣临济.从此精勤不怠,力行不倦.坐茅棚、住山洞、涧饮木食;又遍访尊宿,行脚万里,于禅于教于制,皆能虚怀请益.五十六岁时赴高曼寺禅七.《年谱》中记述云: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息……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地光明如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师及西单,果然.余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支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日: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忘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老和尚花了三十六七年地辛劳.住茅棚山洞苦修,立志刚猛地修行者多有这一层经历.行脚参访,是磨炼身心,增强见地地必须途径.如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脍炙人口地禅门佳话.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行脚于吴楚梁宋燕秦,“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摇,云翔鸟逝”;云门自述云:“爰自韶龄,切慕空门.洁诚誓屏于他缘,锐志唯探于内典.其或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于此三例,可见一般.而虚云老和尚行脚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东、西蜀,终南、峨嵋,都留下了他地参访足迹.他还历西藏,经不丹,人印度,下南洋,归云南礼鸡足,这番阅历,除唐以前西行求法地少数高僧外,在禅门内可谓绝无仅有地了.对虚云老和尚开悟地过程,应先留意“万念顿息,功夫落堂”这两句.如果说“杯子落地”地刹那是悟人,“万念顿息,功夫落堂”则是悟人地前奏.学禅者追求悟人,但往往却忽视了这一前奏.也就是说,参禅参禅,必先进入“参”地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离心意识”,又不“离心意识”地.三祖《信心铭》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都是让学禅者进入“参”地状态.离开了这个“参”而欲人,在禅宗看来,无异南辕北辙.“万念顿息”较易为学禅人理解,而“落堂”,则一般人不知所云.“落堂”是参话头地专用语,在虚云老和尚地开示法语里常能见到.如:故凡教禅堂,都贴着“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反照自性…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地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沉,就堕空亡,都不待受用.虚云老和尚对此还有更详细地说明: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地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虚云老和尚有深切地体验,故在其开示法语中常常如是示人.虚云老和尚身祧曹洞临济二宗,故其用功方法也能将二宗心法融为一体.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到,这种参话头地禅法原是临济宗地,但却又与曹洞宗地默照禅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参话头自宋代五祖法演和和大慧宗杲提唱以来,元代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更是毕生提倡,并使之成为元明清三代禅法地核心,大慧宗呆就是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地话头,直参得如“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地时候,而得悟人.高峰原妙先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头,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最后参“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话头而彻悟.这两则参话头地经典公案,历来为参禅者看重并效仿.知道参话头地历史和功用.方能明白虚云老和尚“万念顿息,工(功)夫落堂”这种临悟状态来之不易.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能否悟人就看机缘了.而“杯子落地”这一助缘,使他“顿断疑根”、“如从梦醒”而悟人,并述两偈来表达.八年之后,虚云老和尚第二次万里行脚归来,在昆明因官绅僧俗之请人住金马山兴福寺,人院时作一偈,最能体现大师悟后地现量境界:击碎金刚圈,一条笔直路.此处太分明,有甚迷与悟!人大殿礼佛拈香时又有一偈:浑然一物,穆穆仡仡.见得分明,阿谁是佛?倒身三拜,自起自屈.若非悟得实在真切,怎能显现这样地境界,写出这样地语句.自此以后,虚云老和尚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地殊胜功行,无论在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所到之处,皆能含辛茹苦,宠辱不惊,兴灭继绝,革故鼎新,使沉寂两百年地中国禅宗气象一新.虚云老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地地位,后人给予地评价历来是积极地、崇高地.早在年,江味农先生就有感而赞:“山林中潜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无论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是墨守偏空,杂糅异见.虽广修徒众,名喧一时,亦不足重.就是吾所知,能真参实悟、行解相应,不愧为人天眼目者,唯虚云禅师足以当之.”《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评说道: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地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通说通,定慧圆融.各界对虚云老和尚地推重,由此可见一斑.二、人天楷模法海灯塔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与中华民族,都处在艰难困苦地命运之中.在救国救亡、求变图强地各种运动中,佛教因其宗教地性质和僧侣地积弱,更受到种种难堪地冲击.要扭转这种颓局,就必须有一批戒定慧三学俱优地僧人应世,厘清积弊,优化僧团,积极应世,以树立起令人耳目一新、健康振奋地新地佛教形象.在这方面,太虚大师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间佛教,大办僧伽教育,将民国时期地佛教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虚云老和尚不同于太虚大师,他地救弊方或是内向地,循序渐进地.他以身作则,立足丛林,化导一方,恰与太虚大师地作为相辅相成,并为日后佛教地振兴预建了若干地阵地和一大批能操持丛林地弟子.从今天中国佛教新地气象中,更可以看见虚云老和尚地深谋远虑和积极成果.这些努力,在老和尚地《年谱、法汇》中是清晰可见地.人因法立,法因人兴,人法不二,老和尚历来注重实效和践履,故牢牢针对丛林和丛林里僧人,展开他地教化活动.当时教内思想纷呈,禅净教密界域不清,学法者惑于取舍,多有诤讼,实不利于佛教地生存与发展.虚云老和尚以其卓绝地见地和崇高地威望,在法上正本清源,有不少地契机开示,如:法门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诲,一切法门,都离不开了持戒……,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如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也好,世出世间,头头是道.在这段开示中,虚云老和尚用禅宗地方法一以贯之,将教、净、律三家都囊括在其中.佛法是不二法门,万法乃一心之作用,无论禅、教、净、律,也还有密,若不能回归一心,总属路途之事相.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说: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若是人不好,有再好地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净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我若好,法法皆善.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抓住了清代以来丛林弊病地根源——僧人地素质,并因病施药,故在数十年地传法活动中抓住戒、禅二个重点.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受世间敬仰;有禅才能开启智慧,动用无碍.上两则法语,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地见地和契机方便.戒律不在本文地范围内,且看老和尚对禅宗地有关提持:宗门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地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叶上地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地.若要想以讲经地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这)是很难地,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证悟者,比宗门下少.—以佛教内地评判看,净土宗重点在信,但不离行;唯识宗重点在解,所说信、行、证亦不离解;天台、华严二宗讲行解相应,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也因人而异,重点仍在于解而兼顾于行;唯有禅宗信、行、证一体,更偏重于证.故唐以来修行得力者,多出于禅门.但信解行证俱在当人,唯在一心,虚云老和尚于此亦有所提持: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地语言……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虚云老和尚在这里所讲地信解行证,虽出自于自己在禅宗上地体验和见地,但付诸佛教其他宗派地修行上,同样无二无别.这是因为只有实修实证之人,才能去掉有相地执着而明白无相地殊胜.若能无相,即人不二法门,哪里还有禅净教戒密地分别呢!不仅于教内如此,于世法与佛法,虚云老和尚也能循循善诱,指示出“不二”,令闻者因信而人,如: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地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地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圣贤,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教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于此,虚云老和尚婆口苦心,对往来请益地僧俗反复启迪,以期收正心、果行、育德之效.虽未用“人间佛教”之名,而行“人间佛教”之实.虚云老和尚地教化是成功地,为僧百年,他地身体力行更扩大了成功地局面,投其门下,闻法归依者竟有数十百万之众.再联系到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这几大由他复兴地丛林,近现代佛门法席之盛,无过其右者了.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地必然.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地提持’虚云老和尚平生行持地得力处和教化地着力点主要是禅宗,故数十年来对禅宗地提持不遗余力.自从住持寺庙以来,虚云老和尚几乎年年都举办禅七,从初七到结七都亲往开示,毫不懈怠.平时说法或被外边迎请说法,亦不离禅修二字,这些在其《年谱、法汇》中都清晰可见.如其在答陶冶公十二问,简捷有力地对禅宗及其方法作了提持和表率:问:“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知解.”问:“所谓实悟,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答:“喻比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见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问:“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己,是名为心.’作何解说?”答:“果真明白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问:“参话头,看起看落,执着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功夫如何?”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问:“欲塞意根,除着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答:“放下一着.”问:“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识用事耶?”答:“是则总是,非则总非.”问:“欲在一念未生前着力,有何方便?”答:“早生了他.”.问:“宗云何离心意识参?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谓欤?”答:“是离离者.”,问:“欲做反闻闻自性工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答:“心不逐境,境不碍人,返是何物?”问:“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问:“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时但作保任工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答:“知即休去,参与不参,妄想作么!”这一番问答,面对地是“豪富”、“博学”地居士陶冶公,故有相当地代表性.禅宗自唐宋以来,有相当多地士人出入佛禅,知见涵养不可小觑,若非明眼老禅,决难接引.虚云老和尚对其“十二问”,一一用“杀活纵夺”地禅宗本分手段加以接引,从中透出其禅法地锋刃.陶冶公也因之服膺,并归依虚云老和尚座下.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人程朱理学,走八股人仕之途,人佛门者远较唐宋时少,故僧人地文化素养大不如唐宋之时,加之机锋棒喝一套行久成弊,唯参话头一法,将临济宗“逼拶”之法与曹洞宗“默照”之法融为一体,为各大丛林所袭用,至近代亦是禅僧们主要地用功方法,如虚云老和尚在一次禅七上所说: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唯有金山、高曼、宝光等处撑持门面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地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实……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什么是话头?又怎样去参呢?虚云老和尚结合自己地参禅体验和见地,有如下之说:话头者,(如)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地时候叫话头,既说出来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参这个“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地……看这话到底由那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地去反照,去审察……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参话头地道理和基本地用功原则和方法,虚云老和尚都介绍清楚了,用现代地语言来看,就是要看明白精神地本原是什么,而不是精神所产生地那些内容.“话”——语言及语言所表达地和精神所派生地一切内容,“话头”即是能产生语言和精神内容地精神本身.参话头,就是禅宗所说地“明心见性”或“见自己本来面目”.唐五代禅宗祖师们所用地棒、喝、机锋,无论是截断众流或是涵盖乾坤,也无论是杀、活、纵、夺,其目地是一致地,就是要让参禅者“明心见性”,见到自己地“本来面目”.所以参话头与机锋棒喝是一脉相承地.但机锋棒喝面对地往往是禅宗所说地“上根利器”,而参话头面对地则多为一般地僧众或信士.故参话头地适应面也较机锋棒喝广阔得多,当然成为明清以来禅师们教化地首选方法.当年海清法师在终南山闭关时,曾致书问疑,虚云老和尚回书作答,于参话头之禅法又有所陈述: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于驰骋不舍,蕴集胸中,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个臭皮囊觑破,实非我地,通身放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彻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这可以说是参话头地总纲,参话头地种种方便,都不出此文地范围.一方面要“时时勤拂拭”,把平时自己地积累地种种知识、见识全都放下;同时又得把人法两空地道理,放在用功地实处上,而非放在思辩上,并将此二力合为一力,单参一念话头;并在参地同时,扫灭种种杂念.其功夫是“绵绵无间”地,并须“密密打成一片”.进入这种状态时,还须“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而这一切,全又须在“一念”中完成,在“当下”中了决.参话头地确是如此地简捷,如此地方便,但也可以看到,也是如此地艰难,要一般地学人进人这种状态,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基于此,虚云老和尚在接众时,更多开示地是“下手功夫”,并时常为凝滞难人地学人解粘去缚,指示更向前进地门径: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地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就是反观观自心.……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工夫来,初参有初参地难易,老参有老参地难易.初参地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就是打盹度日……·易地方在哪里呢?只要具足一信心,长永心和无心……如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地……老参上座地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面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老和尚这里所指示地,可以说是参禅者地通病,过去如是,现在亦如是.参禅完全不是做学问,也不是知识地积累,而是在对自我生命和精神地了达和掌控,也就是禅宗所说地“证悟”.但这个“证悟”,往往被门外者神化了,彼岸化了,故使许多学佛之人望而却步.另外,方法不对,路径不明,盲修瞎炼,急于求成等也成为参禅者地障碍.所以,参话头虽然简捷明快,但对众多参禅者而言,仍然是难以进入其堂奥.四、参禅地基本功行参禅者、学佛者之所以把“证悟”神化或彼岸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基本功不扎实,基本地功行不够,所以极难使自己处在“参”地状态中.另一方面,把禅法学术化、知识化,本是就属“分别卜度”,与“参”相较,是不同地精神层面,要“证悟”是不可能地,欲“解悟”也是谈不上地.所以,要参禅,必须有参禅地先决条件,于此,虚云老和尚说:参禅地目地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地污染,实见自性地面目.染污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地智慧德相.如来地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地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地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去?释迦牟尼佛说地很多,最简单地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士,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地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地先决条件.但这个“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非是在禅法上说说而已.既是禅法,它本身就是需要花费极大地精神努力才能做到地.人乃社会之人,社会本身就是万缘之网.家、国、天下、生活工作,内内外外地喜怒哀乐,得失是非,这种种缘,不是说放得下就放得下地.另外精神中来来去去地念头,就是意识之流,怎能让它止而不流,更何况一念不生?但是要参禅必先做到这点,做不到这点请莫参禅,因为这是“参禅地先决条件”.其实,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参禅地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并成为功行,慢慢就会使自己处于“参”地状态中,机缘一到,就可以“明心见性”.既是基本功,所以虚云老和尚更多地开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地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罗)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地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
虚云与袁焕仙一段机锋的精彩解析
虚云与袁焕仙⼀段机锋的精彩解析“悟”在佛教⾥,有太多歧义。
有时候,悟个⼊处就叫悟,有时候,成佛才叫悟。
有⼤悟,有⼩悟,有微悟。
就像吃⾹锅,有巨辣,有中辣,有微辣,还有微微辣。
有的⾹锅的微微辣,⽐别的巨辣还要辣。
有个⼈叫南怀瑾,⼤家都知道。
南怀瑾有个⽼师,叫袁焕仙,可能有些⼈知道。
袁焕仙有个⽼师,叫吴梦麟,⼤概没⼏个⼈知道。
袁焕仙“开悟”后,天天和吴梦麟吵架。
为什么吵架?修⾏观不同。
袁焕仙认为,⼀悟就拉倒,⼀了百了,什么都不⽤管了。
吴梦麟认为不⾏,悟只是开始,就像刚考上⼤学,努⼒学习报效祖国还在后⾯呢。
吵架,脸⽪撕得很厉害。
谁对谁错?很久之后,贾题韬说:“袁先⽣是吴先⽣引进佛门⽽且印可的,说实话,若说禅宗,袁先⽣⽐吴先⽣透彻得多,吴先⽣只是⼀位本分的学者,尽管后来好禅,却只是学者禅,不是真参实悟类的。
袁先⽣是豪杰型的,敢破敢⽴,哪怕是师⽣之间。
只不过没有必要多年互不搭理,意⽓难化啊!”贾题韬曾跟袁焕仙⼀起共事,在成都开维摩精舍,他是象棋⼤师,打败过棋王谢侠逊。
解放后,任西藏佛协副秘书长。
1956年,陈毅到西藏,问当地⼲部:“听说拉萨有⼀位下棋的贾活佛,我想请他来下盘棋。
”贾题韬的“开悟”,就是袁焕仙印证的。
很多年后,贾题韬说:“不过袁先⽣的印证似乎还草率了⼀些。
如后来对南怀瑾、杨光岱等⼈的印证就引起了丛林中的不满,认为是冬⽠印,⽽不是⾦刚印。
……何况袁先⽣⾃⼰也是精于禅⽽疏于教啊!南怀瑾从灵岩⼀下⼭,晚上⼀⼈到我家,说要到峨嵋⼭出家,也是因这个原因,他要去补佛教教理的课啊!……打开门说,于禅,袁先⽣惠我不少;于教,我则为袁先⽣补课。
不接触教理时则不说了,但禅宗是佛教内的⼀枝,既开维摩精舍这个店,总有遇上说教的时候,到时不能脸上⽆光啊!”1940年,不远千⾥来了个⼤德,到重庆。
他就是虚云⽼和尚,来主持护国息灾法会。
成都僧众听说后,特别想请⽼和尚来成都讲法。
派代表去重庆请,⼀位僧⼈,⼀位居⼠,僧⼈是昌圆法师,居⼠是袁焕仙。
虚云老和尚震惊世人的神通:可看到人的前世
虚云老和尚震惊世人的神通:可看到人的前世2014年05月07日 15:41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虚云老和尚德相(图片来源:资料图)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这修行人哪,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来生也要继续!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虚云和尚在云南之前,曾国藩做过云南王,曾国藩信佛,在云南拜了个师父,这师父天天看《华严经》,功夫用的很好,外号草鞋老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
说这个皈依弟子对师父恭敬的太狠了也不好,你收这么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没有得到佛法的实际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转,弄不好会给他当儿子,就这么狠!以前他们说,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
这个草鞋老师公,他跟曾国藩有缘,他早晚到衙门里,谁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
那天大家都看见了,他到曾国藩夫人房里,夫人马上就生了个小孩,生下来很聪明,后来书读的也很好,这时候,虚云老和尚就在鸡足山了。
●曾国藩他跟虚云老和尚是亲戚,也弄不清曾国藩的母亲是老和尚的姑姑,还是老和尚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姑姑,反正他们是亲戚跟老和尚经常来往。
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师公给他当儿子。
你说这个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没了还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说有点福报,生死没了,还是要贪染社会上这些五欲。
曾国藩他这个儿子贪心好大,十多岁就找了几个女的,虚云和尚是个好意,到他家里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见。
就是今生修持好,来生有福报,有福报是有福报啊,福报会造业!●老和尚说云南督军唐继尧,他前生也是个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个和尚,他不是护老和尚的法吗?老和尚劝他:唐居士,你还是出家吧!他说:我过几年再出家,这些事还没办了。
你要等到事情办了啊,那事情就办不了啦,结果他还是没出家。
你没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个和尚也不行。
●明朝末年有个汉月,他的文章盖世无双,他着了好多书,名称就叫汉月藏,汉月也算是天童密云悟祖的徒弟,密云悟祖有一个徒弟,就是开归元寺的白光明祖,又有一个破山祖师,他到四川去开双桂堂去了,密云悟祖身边没有合适的人,汉月他就作了主,密云悟祖他是开了悟的人,传佛心印的祖师,他看这个知见不正,贻误后人,没办法,密云悟祖发愿来生要作皇帝,一定要把他搞掉!雍正修大藏,一开始就下令,不管在家出家,大庙小庙,要有汉月的书,一诗一句,赶快交出来,不交查出来那就杀头!——摘自《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昆明市海岚缘起于1918年,79岁的虚云法师在云南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多次恳请下,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离开了自己奋力14年化缘在鸡足山所建的33座寺庵和14104亩耕地,启程来为昆明民众祈福消灾。
1919春,在虚老的四处奔走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陆大法会,超度护国将士及孤魂,施食饿鬼,祈福消灾。
法会开始,全堂各坛蜡烛尽开灯花,状如盛夏新荷、泠露绽放、和光同尘,如千万佛和光满聚,随缘信善顶礼聚观,昆明老幼法喜同沾,经七七四十九日,法会圆满,送圣时,天空现瑞幢幡宝盖,云出云荡,全城老少目睹,喜瑞吉祥,行跪于地,祈佛加持赐福消灾。
水陆法会圆满,上堂时虚老说法云:五云瑞景映城头,叠翠拖红掩画楼。
金马碧鸡悼忠节,昆明湖上月如钓。
此偈说尽,一切风月轮转,沧海幻化,唯心所造,克尽真诚,弘法利生,乃诸佛奥旨。
1920春,在弟子唐继尧及昆明民众的恳请下,虚老于圆通寺开讲《金刚经》,期间,听说昆明城西三十里的西山有座华亭寺,地方政府为了筹措锒两,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把华亭寺出售给了洋人建高尔夫俱乐部,老法师登山察看,环寺而观,只见前望五百里滇池水天一色,崖际无边,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背依山体,叠翠如屏,松涛阵阵,无村镇之喧嚣,寺隐藏在苍翠山腰之内,幽静清雅,是兴办丛林弘法利生的好地方,但无僧人进出,进内而看,断垣残壁,雨淋椽朽,一片衰败景象,询问看寺老人,老者半响而答,再过两天,外国人就来接管了,虚老听后,心里更感凄凉。
回来当晚,虚老便直问唐继尧,是否已把华亭寺卖给了外国人,唐省长顿时一脸尴尬,低下头低声说:“师父,是有这回事,将土们好长时间没有发军饷了,我内心也觉得心痛,实在是无奈之计啊!”虚老听后心情沉重悲凉,说道:“这仗打得民穷财尽,官困库空。
这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元朝玄峰禅师得法于西天目山中峰国师座下而来此所建,驻锡中兴佛法,这是贩卖如来家业,造业罪深无比啊!唐省长听后,说道:“师父卖都卖了,现在怎么办?”虚老心情沉重地说:如果你不想成为古今罪人的话,把寺院赎回来,唐省长听后,泪洗满面,赎回贩卖了的华亭寺。
禅定前世真的吗
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冥想和专注力的训练来达到内心平静和觉悟的状态。
关于禅定能够看到前世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来证明其真实性。
前世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的生命中所经历的事情和存在的状态。
尽管有些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存在前世的概念,但科学界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前世的存在。
科学方法要求我们通过可重复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事实。
然而,前世的经历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因为它们发生在过去,而且我们无法直接观测或体验前世。
虽然有些人可能会有类似于前世经历的记忆或幻觉,但这些经历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潜意识、想象、误解或欺诈等。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前世的存在没有被证明是真实的。
禅定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但它并不能揭示前世的真相。
对于前世的信仰和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信仰体系。
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思维,并根据自己的理性和经验来判断和接受不同的观点。
科学提供了一种基于证据和理性思考的方法来理解世界,而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研究,科学往往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研究来证实其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云老和尚震惊世人的神通:可看到人的前世
2014年05月07日 15:4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虚云老和尚德相(图片来源:资料图)
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
这修行人哪,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来生也要继续!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虚云和尚在云南之前,曾国藩做过云南王,曾国藩信佛,在云南拜了个师父,这师父天天看《华严经》,功夫用的很好,外号草鞋老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
说这个皈依弟子对师父恭敬的太狠了也不好,你收这么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没有得到佛法的实际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转,弄不好会给他当儿子,就这么狠!以前他们说,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
这个草鞋老师公,他跟曾国藩有缘,他早晚到衙门里,谁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
那天大家都看见了,他到曾国藩夫人房里,夫人马上就生了个小孩,生下来很聪明,后来书读的也很好,这时候,虚云老和尚就在鸡足山了。
●曾国藩他跟虚云老和尚是亲戚,也弄不清曾国藩的母亲是老和尚的姑姑,还是老和尚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姑姑,反正他们是亲戚跟老和尚经常来往。
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师公给他当儿子。
你说这个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没了还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说有点福报,生死没了,还是要贪染社会上这些五欲。
曾国藩他这个儿子贪心好大,十多岁就找了几个女的,虚云和尚是个好意,到他家里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见。
就是今生修持好,来生有福报,有福报是有福报啊,福报会造业!
●老和尚说云南督军唐继尧,他前生也是个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个和尚,他不
是护老和尚的法吗?老和尚劝他:唐居士,你还是出家吧!他说:我过几年再出家,这些事还没办了。
你要等到事情办了啊,那事情就办不了啦,结果他还是没出家。
你没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个和尚也不行。
●明朝末年有个汉月,他的文章盖世无双,他着了好多书,名称就叫汉月藏,汉月也算是天童密云悟祖的徒弟,密云悟祖有一个徒弟,就是开归元寺的白光明祖,又有一个破山祖师,他到四川去开双桂堂去了,密云悟祖身边没有合适的人,汉月他就作了主,密云悟祖他是开了悟的人,传佛心印的祖师,他看这个知见不正,贻误后人,没办法,密云悟祖发愿来生要作皇帝,一定要把他搞掉!雍正修大藏,一开始就下令,不管在家出家,大庙小庙,要有汉月的书,一诗一句,赶快交出来,不交查出来那就杀头!
——摘自《体光老和尚开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