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
社会心理学串讲
二、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动机 亲合的定义(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合的作用—满足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 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 妹们更明显。
社会行为的定义: 勒温的公式B=f (P, E),人和他所处的情境是 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1.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公式是:B=f(P, E)。其中E的含义是(D)。 A.行为 B.个体 C.函数关系 D.个体所处的情境 2.“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 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 D )的观点。 A.F﹒奥尔波特 B.海德 C.G﹒奥尔波特 D.勒温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 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 干预和引导(郭念峰)
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尔特斯 学习的机制—1联想经典条件反射、2强化操作
条件反射、3模仿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 动机
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
传媒、参照群体 1.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ABC)。 A.家庭 B.大众传媒 C.学校 D.交通工具
社会化分类—语言(全部社会化的前提)、
性别角色、道德、政治 性别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
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连续的阶段——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 织系统阶段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串讲材料2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2)泉州自考心理学第6节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犯罪动机是可以克服的。
教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好感,大众传播媒介。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5章社会知觉泉州自考心理学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大纲)第一章:一,什么是SP?A,含义B, 研究领域:个体过程,团体过程,人际过程.二,SP的历史A,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B,SP的产生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A,两种取向B,三个层面C,SP 的过程四,SP的基本理论A生物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社会认知理论第二章:一,自我概念:A主我 B 宾我二,镜中我,由库利提出。
三,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概述:定义,认知步骤,影响认知的因素。
二,社会认知中的印象的形成三,社会判断:背景,图示,启发。
四,归因:概念,理论,偏差.第四章:社会动机(理解即可)一,来源:生理内驱二,理论三,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五章:社会态度一,概述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三,态度的测量,投射,行为反应。
四,偏见:A 定义 B 原因第六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因素社会心理学(大纲)第一章:一,什么是SP?A,含义、 B, 研究领域:个体过程,团体过程,人际过程.二,SP的历史A,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B,SP的产生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A,两种取向B,三个层面C,SP 的过程四,SP的基本理论A生物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社会认知理论第二章:一,自我概念:A主我 B 宾我二,镜中我,由库利提出。
三,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概述:定义,认知步骤,影响认知的因素。
二,社会认知中的印象的形成三,社会判断:背景,图示,启发。
四,归因:概念,理论,偏差.第四章:社会动机(理解即可)一,来源:生理内驱二,理论三,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五章:社会态度一,概述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三,态度的测量,投射,行为反应。
四,偏见:A 定义 B 原因第六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因素二,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七章:侵犯行为一,概述二,理论本能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第八章: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相对应的行为)一,概述二,理论 A 先天伦 B 决策论三,紧急状态下的冷落行为第九章:群体过程一.概述二,群体的竞争与合作四,群体的影响第十章:社会影响一.从众二.服从三.顺从(是从众的一种变式)第一章绪论杨国枢将心理学分为:A.人格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实验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探讨个体内在特征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有何影响社会心理学:把社会及种种关系加以考虑,目的在于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30383)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背诵脉络暨纲要社会心理学第一讲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1、心里咨询、心里治疗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5、组织关系心理学6、广告与消费心理学:7、工业心理学8、运动心理学9、艺术心理学10、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哲学思辨期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
(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例子:孔子、诸葛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经验描绘阶段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
例子: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劳斯、施坦泰尔三、实验分析阶段: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 0年代1924 奥尔波特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被誉为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 世纪60年代——范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胡寄南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
(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伦理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现象描述性研究2、验证性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档案分析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5、兴趣;6、需要和动机;7、期待的影响;8、个性特征
二、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2、知名度;3、自我表演;4、地位;5、被认知对象的外显行为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
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一一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种类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社会心理学-串讲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第五节态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以群体社会的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1、定义:是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
2、决定社会行为的因素:个体及其所处的情境。
勒温著名公式: B = f(P,E)(二)社会心理1、定义: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作用: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美国学者 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公元前300—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从用实验的方法加强了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纯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二)系统性原则(在系统中考察、动态、整体、有序)(三)伦理原则1、评估道德可接受性;2、尊重被试者的知情权;3、研究这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保密,若要公开,必须经被试者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以外的关系。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真正开创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传统。
3.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70—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深度,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的程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经典的研究课题或领域,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归因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80年代,环境心理学兴起,大大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
4.不断发展(80年代——)8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已经走向成熟,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在继续发展着四、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文化因素在我们的社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是真正理解人的社会行为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自学考试心理咨询串讲笔记三
自学考试心理咨询串讲笔记三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健康的家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正常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家庭成员间心理平衡和快乐,能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它是以焦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
恐怖性神经症――是指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
强迫性神经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
抑郁性神经症――又名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患者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它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善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器质性精神病――是一组具有多种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与影响大脑功能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或被认为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简介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沈德灿)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自我的世界✓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无意识升华情结✓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人际关系、霍妮家庭教养方式、卡丁纳社会文化塑造●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反映了一种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十分热衷。
后期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人本主义:人的价值马斯洛和罗杰斯在借鉴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流派,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以及罗洛梅对人格概念的阐述反映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
2.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起步(1895-1934)1895 Triplett对社会促进的研究 1908 Ross 和McDougall 的书1924 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发展(1935-1945)1929经济危机极大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936年成立的“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会”及在德兴起的反犹情绪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重要。
●繁荣(1946-1969)50s: Adorno权威人格、Milgram从众行为、Festinger认知失调60s:政治谋杀城市暴力社会反叛厌战情绪●自信危机(70 年代)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社会问题时竟如此苍白无力,这种危机感使得社会心理学家从更加广泛的背景去分析人类的社会生活。
●大发展(80 年代至今)关注文化、种族、环境、健康和管理等问题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两种取向SSP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的重点团体或社会个体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社会变量:如角色、地位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首要目标描述行为预测行为研究方法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2.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选取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 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的人、事等如:个体决策、对他人印象的形成●Interpersonal Level: 关注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及受他人影响(社会影响)●Intergroup Level:关注我们的团队身份如何影响到我们对于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偏见、内群体-外群体偏差)●Social Level:关注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如:关系、人情、阶层的变化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过程1. 提出问题和查阅文献●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收集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笔记
a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
人的心理由于人的存在状态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就群体心理而言,又可以拓展成为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更多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横断面;民族心理更多的表现社会生活的纵向,带有社会记忆性质,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起作用。
2.文明是社会的内核社会心理,不论是愉快的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不幸的,都要给予解读,需要看它在各种约束条件或支持条件下的内在情况。
这种条件性,从今日的社会条件看,重要的是制度对人对事的安排和制度人格化;从文化条件看,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人性理念的某种丢失和某种盲点。
有较多的研究看到中国社会的关系本位对中国人心理——行为的规定。
关系本位和关系中心是国人社会心理区别于西方个人中心的要点。
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是说,中国社会的“关系”是分等级的。
左右这个差序格局的规则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传统伦理规定。
3.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从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负优劣美丑种种表现看,有一个“关系”端点上的东西已经我们丢失的差不多了,就是“善”。
在人际、群际、人与环境、心态与生态的关系处理上,以善为端、用善心相会,用善言、善行相待,在当前不少地方金钱横行、道德衰败的年月,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心理学的责任格外重要。
4.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5.早期群体心理研究的第一人是西费尔,他于1893年出版《集合心理学》,以集合心理学观点研究群众,认为群众是“原始社会的原生质”。
但有影响的是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勒朋发表的《群众心理学》。
他所说的群众是集群状态下的情绪性集合心理。
群众是一批无意识者,是情绪现象。
勒朋笔下的群众表现为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当一个人独居之时,对其本能冲动不免有所抑制,而一旦形成合群时,则扰攘之中,无人负其责;(2)传染性,是情绪或行为趋于同一方向;(3)被诱性,暗示默喻可以使众不言而动、感而遂通;(4)极端性,对于所受暗示有立即施行之倾向而无怀疑之念,常趋于极端。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
b,自我宣传。
C,威慑。
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
B,事先申明。
C.自我设障。
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
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心理学笔记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辈群体具有平等性和自发性。
◆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
(5)职业背景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工作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6)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会角色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臵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些角色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扮演社会角色需要做到:(一)形成角色观念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角色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角色地位观念。
第二,角色规范观念。
第三,角色形象观念。
了解角色期望、强化角色领悟、形成角色观念•角色期望(期待)即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臵,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臵的人抱有期望,这种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领悟即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二)掌握角色技能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角色技能可分为两类:1、一般技能:即担当任何角色都需要具备的技能。
主要有认知技能和活动技能两种。
2、特殊技能:即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4)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5)低层次需要是缺失需要,高层次需要是生长需要,它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评价:贡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的发展规律。
局限性:(1)文化条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2008-4-23 来源:自考365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
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参考答案:1、个体群体2、生理心理学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制约性3、年龄学习能力4、实验法档案研究法5、方谈法问卷法6、1879 冯特7、物质环境社会环境8、社会化9、改造10、态度行为11、京格196512、特点情况13、青春期14、内部动机外部动机15、需要16、需要17、自我约束克制18、整体性理解性19、他人性格人的行为20、一贯性特异性21、海德22、刺激的特点当时的情况23、认知情感24、社会性具体性25、认知的复杂性评价的单纯性该文章转载自搜学网:/kspx/zxks/zlst/200804/75557.html自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2)自考频道更新:2008-5-21 编辑:青梅如水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31、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3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包括强化原则,()原则和()原则。
33、自我揭露可以是()性的,也可以是()性的。
34、自我揭露的作用包括()、自我澄清、()、社会控制和促进关系的发展。
35、爱情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它可分为()和()爱情。
36、测量人际关系常用的是()1934年提出的社会测量法。
37、团体凝聚力由()或()力量两方面因素决定。
38、团体的领导者可分为两类:()和()。
39、团体规范可分为()和()规范。
40、对服从的经典研究是由()做的。
41、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有()和()。
42、影响从众的团体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团体一致性和()。
43、在研究中梅约发现团体内的()是比()更重要的因素。
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44、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两个因素对偏见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
45、有关性别差异的理论往往从()、()、()三个角度出发。
46、动机理论在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
47、期望理论公式:激励力量=()×期望概率。
48、个人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49、霍尔认为人们有四种用的距离,即()、个人距离、()和公众距离。
50、巴龙等提出了一个有关拥挤的模型:()+()=拥挤。
51、噪音一般分为两类,()噪音和()噪音。
参考答案26、认同27、情感28、联想模仿29、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30、参照测量法分层测量法31、距阵分析图解分析32、联结原则社会交换原则33、描述评估34、发泄社会认可35、狂热式爱情友谊式36、莫里诺37、正性力量负性38、任务型领导社会型领导39、正式规范非正式40、米尔格拉姆41、匿名性自我意识的降低42、团体凝聚力团体规模、团体大小43、社会心理因素物质条件44、父母的榜样作用新闻媒介45、侵犯性顺从性非语言理解力46、双因素理论47、目标效价48、霍尔49、亲昵距离社会距离50、高密度失去控制51、短期噪音长期噪音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来源:考试大2007/6/7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
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
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心理学大致上可有两种归类:一种是归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或归为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另一种是归为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归为社会科学的性质。
不能把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应归属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理心理学一起应该构成心理学两个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
简述:SSP与PSP的区别?答:1.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3.在研究着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着重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
第3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
自变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试者影响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如性别;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
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观察在心理学中即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知知。
优点:现实性(自然性);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验法: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
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但在实验安排上也不同于心理学实验的特点。
优点:提高了效率;缺点: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
调查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档案研究法:指对现存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较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考虑假设。
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德国冯特的个体心理学与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
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位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
第5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论述: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
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
社会心理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这对于处在社会改革今天的我们说来,尤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来源:考试大-自学考试第二章个体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个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每个人降生到人间后,就面临着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论述: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有那些特点?(个体社会化概念),有如下特点:1.长期性。
a-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
b-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
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2.发展性。
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展过程:a-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
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