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和运行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变革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深刻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不均。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关注了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
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分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可
能性进行了探讨。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当代经济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变革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矛盾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通过对经济形态、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以及其存在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通过对事物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也就是超过工人生活所需的劳动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来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关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存在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矛盾,以及随之产生的资本积累和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焦点之一是资本积累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无限的资本积累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来实现。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的价值增长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出了根本性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相应的生产方式的变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等方面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和利润驱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力则成为商品,被买卖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个人和企业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换,通过竞争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存在。
从商品生产到商品交换,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过程。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商品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被组织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合作和分工,工人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与工人签订雇佣合同,让工人为自己创造利润。
但工人创造的利润并不全部归自己所有,而是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资本积累的规律。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货币价值与其劳动力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维持他们的生活,而剩余部分却被资本家占有作为利润。
马克思指出,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被低于它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力价值相对降低,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上升。
然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工人的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02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一)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从商品开始①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了商品的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普遍地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
②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从商品开始,这是因为:社会财富普遍地采取第一,单个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揭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运动的规律,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的规律性。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必须具有能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他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在交换中进行量的比较,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凝结在里面。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因素,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所以,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对立、互相排斥。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价值,而消费者则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科学的观点和学说总称.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又称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称谓,所至的内容大体上是相同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科学的规律的科学,是唯物史观的延伸和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科学社会主义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策略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是马克思注意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归宿.马克思主义上述三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两个具体条件)⑴、实践基础(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为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条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形成并日益尖锐化;⑵、阶级基础(条件):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呼唤着政治经济学的出现;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和空想社会主义(英国、法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剩余价值问题,但并没有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新的功业主义发展→重商主义(金银、对外贸易) 与农业相应→重农学派(农业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市场) 十七世纪中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以此为前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为束缚制度的力量而非推动力量。
产业革命创造了产业工人阶级,自在到自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和空想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发展⑴辩证原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⑵人物:列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赎买)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3.物质资料的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自然规律是长期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现象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受到利益影响。
例如:中国改革3.人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四、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P20)1.四方面互相联系制约的辨证关系⑴生产对分配交换起决定的主导作用①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② 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
在马克思斯著作《资本论》中,他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等重大学说。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经济活动的规律、产生与消解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在阶级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阐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哲学的交叉学科,涵盖范围广泛,相关的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
二、“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理论”,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理论有原则上的和具体的意义:原则上指劳动力的使用者具有对所创造的价值的支配权;具体地说,因为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包括复制和维持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在剩余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这个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工人运动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各国工人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中资产阶级对劳动者掠夺和剥削的形式和途径。
辩证法的核心是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规律和催生剩余价值的历史进程。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取得了胜利后,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成为了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导,还为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参考。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工人阶级的作用和任务进行了阐述;第二,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特殊贡献,提出了异化和社会属性的概念,并运用辩证法的理论指导实践;第三,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商品扩张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1、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商品与货币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价值是其本质属性。
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6、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白银)。
7、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物质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3、把生产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产生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三、科学社会主义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料整理
一、政治经济学概述(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1.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2.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生存,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2)只有人们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2.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使用性的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地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人类需要的物质活动;(2)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3)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是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4)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5)在生产的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即生产的社会形式。
2.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手册(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手册(全)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学科。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矛盾。
第二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量的总和,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制度。
第三章: 价值与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商品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剥削劳动者和产生社会矛盾。
第五章: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标之一,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资源短缺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社会进步。
第七章: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国际经济关系的紧密联系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分析和研究国际经济关系,提供了指导各国合作和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提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制度和资源环境管理机制。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手册》的主要内容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深入理解和改造社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创立的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剥削、阶级斗争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它旨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探索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然而,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社会形成了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2. 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斗争的结果。
3.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终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力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并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问题,如剥削、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无产阶级能够明确自己的历史任务,并找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它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有助于规避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经济学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要素 成本
稀缺性
成果
节约
技 术
经济学
生产关系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生产 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在人 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 本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 基础。
: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简 称并存性。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 继起,简称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是指不断
第三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交 换中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例 如: 一只绵羊=两把石斧
相对 价值 形式 等价 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把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外化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 在交换中表现一系列商品上。例如:
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从物质形态上
看,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一比例 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把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 资本又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 ,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 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 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 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因此,把由资本的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超过必 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时间。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用m表示。 三、资本及其本质。资本是指能够为资本 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划分标准:马克思把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依据是预付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 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1. 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2.1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其他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它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不可持续性。
2.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因此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兴衰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克服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在私有制的制约下,生产力无法有更大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3.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和剥削机制,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剥削与阶级斗争,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学、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随后,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 商品经济学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历史和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与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沉浸于社会实践中的同时,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他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揭示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挖掘的机制。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资料所消耗的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和不公正的根源。
3.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原因。
他们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无法避免的结果,它源于生产过程中无节制的扩张和资本积累的不均衡。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分析,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将直接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关系,实现了公平和社会公正。
第四部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2.物质资料生产: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的生产关系。
4.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等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7.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8.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从实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的资本循环。
10.资本周转:资本是在运动过程中增值的,资本只有不断的,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1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2.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3.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14.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5.商业信用:是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的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种指导思想与实践的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1.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基础的。
社会所有制的变革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到来。
1.2.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为人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1.3.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危机现象。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危机背后的深层次规律,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解决经济危机的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2.1.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有助于避免重复资本主义或修正主义的错误。
2.2.促进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理论有助于引导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实现社会变革和阶级解放。
2.3.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百科名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基本观点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地、深入的研究经济理论,为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才研究出来的。
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
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
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
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
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又可以称为生产关系。
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称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当做神一样来进行崇拜。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为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产品经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
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生产不再借助交换来进行。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
货币流通速度越快。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价值实体: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市场机制: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由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联系。
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过四种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
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超额剩余价值:也称“额外剩余价值”。
因个别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最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但当企业普遍都采用先进技术时,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
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帝国主义:也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
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
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
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企业。
股份合作制:劳动者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企业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所有者;资金用股份制形式筹集,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企业由职工民主管理,厂长、经理由民主选举产生。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以G表示。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货币的单位及其等份。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高通货膨胀率不仅会打乱经济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安定。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
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
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物化劳动: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消耗,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在其中有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劳动同物(产品)结合在一起,故称为物化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