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意象分析课件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15466fc989eb172ded63b77e.png)
先秦
屈原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 译注:月亮有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 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由月亮这一永恒意象探寻宇宙奥秘,发人深思)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九歌· 云中君》) “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 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 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 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
五代
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宋代 1李清照 “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 《 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 若》)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 孙》) 2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 子》) 3柳永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
两汉
卓文君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白头吟》) 这两句是卓文君自喻其人格 纯洁如白玉。(以月亮的皎洁暗喻 人品格高洁)
魏晋 曹植《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 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译文:“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风吹落雪。 其形象之鲜明,色彩之艳丽,令人目不瑕接。其中“翩若惊鸿,婉 若游龙”,尤为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它与下面 的“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都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 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以月亮的轻灵飘逸写女子绰约的风姿) 唐代 李商隐(《霜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宋代 晏殊(《中秋月》)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明代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月意象分析
![月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c0b2370722192e4536f6ed.png)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月”之意象分析与解题PPT课件
![“月”之意象分析与解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9f13f171fe910ef02df86e.png)
2019/12/23
3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 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
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
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
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
孤月、冷月。
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
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
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
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
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
都201是9/12/“23 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8
(三)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 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 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 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
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 孟郊《古别怨》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019/12/23
10
(四)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 万里愁”的悲凉凄婉。当然,边关的明月也不全是幽 怨和哀愁,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雄浑苍茫, 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 楼间”的开朗壮阔,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 照长城”的雄心忧患。 在明月辉映之下,那些边塞关隘分外苍茫而悲壮。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PPT课件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7c2ac46c175f0e7dd137c3.png)
——李煜《虞美人》
CHENLI
6
▪ 古代诗人们透过皎洁的明月,忧思荡漾。 离家远游的异乡客透过明月追怀故乡的恬 静;闺中的思妇透过明月思念着远方的爱 人;壮志未酬的文人墨客透过明月寄托着 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凄凉和无奈。 清幽的月光下,每一个人的感伤和思索都 是不同的,但这份感伤却都因月亮的清辉 而悠远绵长。
CHENLI
7
(三)月光与人格意境
▪1、映照文人独立的情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CHENLI
8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CHENLI
9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HENLI
3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月的意象
![月的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a323268b6529647d2728522f.png)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2024版中班诗歌月亮(幼儿园ppt课件)
![2024版中班诗歌月亮(幼儿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5d3db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5.png)
地域文化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中国 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体现 了中华民族对月亮的独特 情感和审美观念。
个人经历
诗人在创作此诗时,可能 受到了个人经历或某种情 感的触动,通过月亮来表 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作者介绍
诗人XXX,生于XXXX年,是中国 现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 独特,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 达。
指导幼儿进行朗诵表演 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诗 歌意境,掌握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表演水平。
创意绘画活动实施过程展示
激发幼儿创意绘画兴趣
通过欣赏月亮图片、讲述月亮故事等 方式,激发幼儿对月亮的兴趣和想象 力,为创意绘画做好准备。
展示幼儿创意绘画成果
将幼儿的创意绘画作品展示出来,让 幼儿互相欣赏、交流,增强自信心和 成就感。
诗歌月亮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有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其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诗歌中的美好品德和道 德观念,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
德修养。
鼓励幼儿在阅读和创作诗歌中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其独
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 延伸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月亮的形状和变化
通过诗歌和图片,向孩子 们介绍了月亮的不同形状 和月相变化。
宁静、悠远的意境。
文化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特 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团圆、思 念家乡和亲人等。在诗歌中融入 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丰富诗歌的
内涵和情感表达。
02 诗歌内容分析与 解读
诗歌结构梳理
01
02
03
04
诗歌开篇
引入月亮主题,描述月亮的外 观和特征。
诗歌发展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月亮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109206ba1aa8114431d9d5.png)
《解读月意象》课件
![《解读月意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09616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e.png)
从古代的诗词到现代的小说、散文等,月亮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 都有所不同。这些作品通常以月亮为意象,通过文学的手法,将月亮的美妙和神秘呈现
给读者,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思考。
THANKS。
详细描述
月亮的运动和变化引发人们对天文学和宇宙的思考,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地位。同时,月亮作为一种自然现 象,也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还代表着一种哲学思想,如“ 月印万川”,强调万物本无间,表象却有间,只有明白了月的无间,才算是真正看到有间。
02
月亮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详细描述
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到现代的油画、丙烯画等,月亮主题的绘画作品在技法、 构图、色彩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作品通常以月亮为背景,融入人物、山水 、花鸟等元素,形成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亮主题的音乐作品
总结词
月亮主题的音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将月亮的柔美和宁静表现得淋漓尽致。
月球的构造与组成
月壳
月核
月球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尘埃构成, 厚度在50-100公里之间。
月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 构成,厚度在100-200公里之间。 Nhomakorabea月幔
位于月壳之下,主要由硅、镁、铁、 钙等元素构成的岩石构成,厚度在 100-200公里之间。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及未来探索计划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月亮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
月亮在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地位
月亮在许多古代文明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常常被视为神灵、神秘力量或超自 然现象的象征。
月亮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
月亮在文学、诗歌、音乐、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的表现,是艺术家们常用的创 作元素之一。
2024版幼儿园中班语言诗歌《月亮》课件
![2024版幼儿园中班语言诗歌《月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1420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f.png)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诗歌《月亮》背景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安排与时间01020304课程时间课程流程教学方法教学准备02诗歌内容解析Chapter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主题情感表达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结构韵律特点诗歌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幼儿吟咏和记忆。
关键词汇及意象解读关键词汇意象解读03语言技巧训练Chapter声音控制语速与节奏发音清晰030201朗诵技巧指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词汇丰富句式多样语言表达流畅情感传递与感染力培养情感表达自然理解诗歌情感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朗诵诗歌,使表达更自然、真挚。
感染力强04创意拓展活动设计Chapter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1. 引导幼儿观察月亮图片或实物,讨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2.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月亮,如月亮上的景物、月亮的颜色和形状等。
01 02活动目标通过欣赏月光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月光主题音乐作品,如《月光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活动过程1. 播放音乐作品,让幼儿静静聆听。
2. 引导幼儿分享听音乐时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动作或表情来表达。
音乐欣赏:月光下的旋律4. 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幼儿尝试演奏出月光下的旋律。
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1. 引导幼儿讨论月亮上的景物和可能发生的事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可以包括人物、情节和结局等。
3. 提供纸笔或其他记录工具,让幼儿将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
4. 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和学习。
05跨文化对比与拓展Chapter中西方月亮文化对比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西方月亮意象的差异中西方月亮节日的对比不同国家月亮传说分享中国的嫦娥奔月讲述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仙丹,飞升至月宫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25a6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9.png)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c0c2db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6.png)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03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05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月亮的意象特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月亮的意象特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简爱》中的月亮意象
![《简爱》中的月亮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892be33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f.png)
在《简爱》这部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月亮这种高意象化的表达,作为贯穿文本始终的核心主导意象,统摄着作品的整体基调,推进着情节的进展,透射出多重象征意蕴,具有无穷的魅力。
本文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
一、引言月亮,一个众人所熟悉并客观存在的物体,古往今来,人们赋予了它各种不同的情感,或悲凉或欢喜,或愁苦或快乐,这使得它由一个客观的物体变成为了一个能承载人类情感的人文物体。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如下:1.客观原因。
由于月亮的形状、光亮、圆缺、色彩、阴冷等自然特质对人们的情绪、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影响,逐渐地这种影响被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月亮文化。
2.主观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被视为一个女神。
月亮女神雏形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中,后来在流传中,与不同文化融合,这些文化将其继承和发扬,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文化韵味的女神,由此月亮就有承载了多重的意象。
“小说《简爱》中,随处可见的月亮的意象是小说的一大特点,它们一方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进一部发展,另一方面帮助折射出故事中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人物潜在的心理意向”。
月亮这种高意象化的表达,作为贯穿文本始终的核心主导意象,统摄着作品的整体基调,透射出多重象征意蕴,在作品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无穷的魅力。
本文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
二、《简爱》中的月亮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它是主体的审美情趣和人格情趣中客观事物中的反映,既是主体情感的载体,也是主体情感的触发物,促使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
月亮是《简爱》中常用的意象,在这部小说的文学意境中,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
小说中共有65次提到了月亮,有的轻轻一笔带过,有的浓彩重墨,谱写成了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不难发现,小说中月亮的出现与小说主人公命运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或出现在故事情节的关键时刻,或出现在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成为贯穿整部小说主题的重要载体。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dadab0312b3169a451a4f9.png)
月亮意象的含义之袁州冬雪创作由于作者心境分歧,在分歧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分歧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夸姣、永恒、凄凉、悲惨、聚散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分歧意蕴,形成分歧的审好心境,烘托出诗人们的分歧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奔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悲观奔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骚人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奔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洁白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安好,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奔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徜徉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情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安好的月夜里,洗澡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发生缱绻而邈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单人们很容易懂得,而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历分歧能够发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不幸楼上月徜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本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骚人的身世感伤和流浪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前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徜徉,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示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夸姣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夸姣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心坎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生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情状.而广宽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孤立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玄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气象.这两幅气象虽美,但一个“不幸”揭露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斑斓,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离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心坎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地.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惨的情景,使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画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逾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眇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夺和生命在时间眼前的无奈表示得极尽描摹,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汗青,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宿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惨之情.月在此,成了逾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很多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风光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风光自在人心中!面临亘古的月亮,分歧的诗人,分歧的环境,各有分歧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分歧的吟月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பைடு நூலகம்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 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 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 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 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 之情。
•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 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 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 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 是戍守边疆的征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 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只能把满腹 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了。 所以明月意象又蕴涵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 怨,尤其在唐诗的创作中有着更为丰富的 表达。
•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 《陇头吟》)
•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 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如《对雪醉后赠王厉 阳》:“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明月” 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 友情的怀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 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 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 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 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 情。
我,醉明月”是悲怆痛心的。(辛弃疾《贺新 郎·绿树听鹈鴂》)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愁苦真 挚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 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共看明 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 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 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 穷、人生有限的思考。诗人将自我与明月 融化到宇宙间,感悟月亮对人生的启迪, 从而净化自我、超越自我。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 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 三首·其三》)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的《闺 怨》)无不是这种凄婉哀怨情绪的啜泣诉说。
盛唐时期诗人们又发展了边塞诗, 赋予其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
• 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总是以月为知己, 借以自我安慰。
• 如《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 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在这里, 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 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 闷。
• 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 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 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 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 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 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 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 的审美境界。
•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雪净 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 《塞上听吹笛》)的明朗壮阔,“撩乱边 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可是我们 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悲凉和哀婉。
SUCCESS
THANK YOU
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 皆如此”——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
慨。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
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 照古人”的生命哲理,抒发了“古人今人 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沉慨叹。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生 命感悟,时光流逝,岁月难留,诗人也只 好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的无可奈何中喟然长叹。(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
四、“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对羁旅迁谪的幽幽咏叹。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轮西沉的秋月映衬出诗人羁旅漂泊的困 顿、孤凄与愁苦。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 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 子·缺月挂疏桐》)“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 里的月亮是让人趋于宁静淡远、超脱旷达 的,然而谁又能说这份幽独和洒脱中不透 着贬谪转徙之苦呢?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南北 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 秋色照孤城”( 南北朝·王褒《关山月》) 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 隋·卢思道《从军行》),唐宋之前古 诗人早就把“关山”与“明月”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乐府古题 要解》里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对友爱人伦的深切思念。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缠绵甜蜜的。 • “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是惆怅伤感的。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情深执
着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孤寂凄
凉的。(白居易《长恨歌》) • “蹄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