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众所周知,建好专业,培养方向正确是首要前提。
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就业情况的好坏。
因此,在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的当今,在会计作为一个相对热门但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下,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会计学生的就业率,根据多年会计专业建设经验,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校企深度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会计专业在许多高职院校均有设置,且招生规模也不小,特别是一些在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偏社会科学类的高职学校,由于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总量较大,其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直接关系整个学院的发展。
但纵观会计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各个高职院校却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
因此,如何建设会计专业,使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确不容忽视。
而建好专业,培养方向正确是首要前提,所以必须首先考虑如何选择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1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
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1.2校企的深度融合在实施时遇到较大的困难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考虑的企业的商业机密和资金安全等因素,做到校企的深度融合却有一定困难,比如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没有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
因此,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学校培养的会计学生企业不满意,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学校又提供不了的奇怪现象。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 4期
林佩銮 , 等: 高职 院校会计 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 3
问题 。我 国早 在 “ 八 五” 和“ 九五 ” 期 间就 已开 始 在 高 校试 点推行 , 目前 工 学结 合 已成 为 高 职 院 校 主要 的人 才 培养模 式 , 多年 来积 累 了很 多 宝贵 的经 验 , 但 仍然 有很 多有 待解 决 的问题 , 本 文对 此进行 了探 讨 , 并提 出了创新 改进 工学 结合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思 路 。
养模 式。文 中分析 了_ T - 学结合的工读 交替模 式、 能力本位模式 、 双元制人 才培养模 式的特 点 , 指 出工学结合模 式 中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最终从人 才培养思路 、 课程体 系建设 、 教 学模 式 、 校 内外 实训 基地 建设四 个方面探讨 如何创 新 高 职院校会计专业工 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 式 关键 词 : 工学结合 ; 高职 院校 ; 会计专业 : 人 才培 养
点, 有别 于高 等 教育 中的 学 科 教 育 和 中等 职 业 技术 教育 。党 的十八届 三 中全 会 明确提 出引导一 批普 通 本科 高校 向应 用技 术 型高 校 转 型 , 加 快 构 建 以就业
。
通 过对 中国知 网文献 检 索 . 以“ 会 计 职业 教 育 ”
为 检 索词 。 选 择 主 题进 行 检 索 , 共得 到 2 8 7 0篇 相 关 研究 文 献 , 文 献 的数 量 整 体 上 呈增 长 态 势 。从 文 献
介 绍 国外会计 职业 教育 的情 况及 我 国职业 教育 的现 状: 1 9 9 5 — 2 0 0 7年 的年 平 均 研究 文 献 约 5 0篇 , 这 个 阶段 有相 当数 量 的文献 引进 会计 职业 教育 发展较 为 成熟 的美 国 、 德 国及 日本 的会 计 职 业 教 育人 才 培 养 模式: 从2 0 0 8年 开始 . 对 会 计 职业 教 育 的研 究 进 入
高职学院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江苏
镇江
" 2 1 2 0 1 6 )
三、 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 】 随着我 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 , 企业对会计人 才的 需求越 来越 工 学 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 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 来 , 理 大, 而另一方 面大量 高职院校的会计学生却一职难求 , 因此 完善职 校会计人 才培 养模 式迫在眉 睫。本文通过指 出我 国职校会计人才 论 联 系 实 际 , 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 , 成 为 高素 质 技 能 型 的 人 才 。 培养模 式 中存在 的问题 ,来说 明创新 高职 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 模 式 既具 有 国 际 职业 教育 的齑 遍 规 律 , 又 具 有 中 国职 教 特 色 。 的重要性 。 提 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的几点建议 。 【 关键词 】 会计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培养模 式
( 一) 合 理 的课 程 设 置
( 1 ) 明确 会 计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的 目标 。 首 先 要 明确 高 职 院 校 会 计 专业 培 养 人 才 的 目标 , 而 后 根据 培养 人 才 的 目标 , 树 立 起 一 套真 正 属于 高职 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的目标 。 2 0 1 0年 , 我 国教育部制定 的 《 中等 职 业 教 育 改革 创 新 行 动 计 ( 2 ) 完 善会 计 课 程 内容 。首 先 , 高 职 会 计 教 育 要 明 确 课 堂 中 的 划( 2 0 1 O 一2 O 1 2年 ) 》 中, 提 出要“ 创新职业 教育人才 培养模 式, 以 主体 , 建 立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课 堂 教 育 理 念 ; 其次 , 要 对 市 场 对 人 才 产业为引领 、 就业 为导向、 素质 为基础、 能力为本位 , 基本形成多途 的 实 际 需 求 进 行 分 析 , 以市 场 为导 向形 成全 新 的 课 程 理 念 ; 再次 , 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 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 以教产合作 、 以专 业 课 程 设 置 为 主 的 同 时 , 要 注重 选 修 课 的 设 置 。 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 向,以提升服务 国家发展和改善 民 ( 3 ) 将会计专业 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完美结合 。 只有将 生 的 各项 能力 为 根 本 要 求 。 因此 , 在 新形 势 下 , 高 等 职 业 学 校 需 要 会 计 的理 论 知 识 与 具 体 实 践任 务 实 现 完 美 结 合 , 才 能 使 学 生在 学 进一步加 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的理论研 究与实践探索 。 习理 论 知 识 的过 程 中 , 真 正 的 掌 握会 计 专 业 所 需 要 的 技 能 。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
+ ・ ・ +
・ ・ + “ + “+
“+ ・ t +
“+ 一+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况 能及时传递 到各学生管理 职能部 门, 管理软件集 核算 和管理一体 化 , 满 足各相关 部 门收 费 、 信息 反馈等各 功 能 的使用 。其次需要加 强的是与银行 的合作 , 进一步提
通过这 种模 式来获得 相应的报酬 , 因此它也 可 以视为是 项助学 的举 措 ; 通 过工 学结合教 育模式 的开展 , 充分
一
目标 , 也相应 的提 出了一系列 的教育改 革方案 , 来促 进 学生素质和能力 的提升 , 而工 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 是其 中的一种 , 其 目的是有针 对性 的进行学 习 , 从而 达 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各项工作 实践活动的 目的 , 进 而带
一
定 比例的院系和相关部 门另外再 给予物质奖励 , 激 发
高银行批 量代扣方式的高效性 , 并充分利用银行 的信息 化资源和网络化手段来 提高学生收费 的质 量和水平 , 实 现收费软件与银 行的收费管理系统资源共享 , 这将大大 提高数据传输 、 票据打印 、 缴费统计等各项 工作效率 , 实
f 学术版) , 2 0 1 2 ( 0 2 ) .
止选 课 、 不 予注册 、 取消学籍 等措施 。对经济 困难 的学 生, 进一步完 善资助体 系 , 帮 助贫 困学 生 申请 国家助 学
贷 款或奖 、 助、 免、 减 等手续 , 并给他们 提供勤 工助学 岗 位, 切实帮 助家庭经济 困难的学 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 把 收费管理工作 与各 院系经 济责任挂钩 , 根据学 生欠 费 率计算各 院系 收费完成情 况 ,按 比例拨付预 算经 费指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革人 才培养 模 式 ” 要 积 极 推 行 与生 产 劳 动 和社 会 。“ 实践 相结合 的学习模 式 , 工学 结 合 作 为高 等 职业 教 把 育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重 要 切 入 点 , 动 专 业 调 整 与 带 建设 , 引导课程设 置 、 教学 内容 和教 学方 法 改 革 ” 因 。 此 , 职会 计专业 必须根 据市场 和社会 需要 , 高 加强 学生 实践 能力和职业 技能 的 培养 , 度 重 视实 践 和 实 训环 高 节教 学 , 进一 步推动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 模式 改革 , 不断 增强 学生 的就业 能力 、 业能力 和竞争 能力 。 创
社会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手段 , 合理配 置 和有 效利 用 有 限 的经 济 和 自然 资
源 , 强企 业 内部 管理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进一 步拓 加 这 展 了会计 管理 的空 间 , 会计 工 作 提供 了一 个 全新 的 为
环境 , 会计工作 的 目标 和任 务产 生 了深 远影 响。经 对 济大环 境 的改 变对会计 专业人 才培养 提 出了一 系列更
仍然 不能适应 社会 和企业 的需 要 。
2 .课 程体 系比较混乱 , 学 内容缺 乏相 应 的职 业 教
标 准
高 的要求 , 尤其需要 一 大 批职 业 针 对性 强 的技 能 型会 计人才 , 因此 , 职会 计专 业如何 培养 适合社 会需 要 的 高 职业人 才 已经成 为迫切 需要解 决 的问题 。
目前 , 国设有 会 计 专业 的高 职 院校普 遍 建立 了 全 会计 手工实 训室 、 算 机 实训 室 、 税 实训 室 , 计 纳 一些 条
、
当前我 国高职 会 计 专业 人 才培 养 模 式 存在 的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1 3
就业 为导向 、 强化技能性 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的“ 双师型” 专业教师队伍 , 是培一 , 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师 资队伍 建设的
师型 ” 专业教师对学校发展 的重要性 。 但现在好多高职高 专院校仅仅 强调的是证 书 , 认为只要有 “ 双证 ” , 就是“ 双 师型” 教师。其实 , “ 双证 ” 仅仅是“ 双师型” 教师 的最低要 求。因为即使取得再多的证书 ,考的也不是实际操作能 力, 而是书本上的理论 知识 , 事实上 , 各种 资格考 试与实
一
够, 缺乏针对性 。 课程标准 中的职业能力要素不 突出 , 缺 乏 系统性 。 教 师和学生都不 同程度 的有着重理论教学轻 视实 验教学 的倾 向, 不 利于培养 职业判 断能力 , 偏离 了 “ 高素质技能性 ” 的人才培养 目标 。 3 . 实践教 学环节 薄弱
、
目前 我 国绝 大多数 高职高专 院校都越来 越重 视实 践教学环节 的构建 , 但还存在很 多问题 。会计要面对实 际业务 中的很多不确定 因素 , 而 现行 的教学模式缺乏实 践操作能力 的培养 , 一般 只是在教 室或会计模拟实验室 完成技能训 练 , 对 岗位 的工作职 责仍然 不 明确 。很多高 职高专 院校 为了训练学生 的实践 能力 , 与企业合作 。但
主要方 向。 二、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必须 紧跟 时代潮 流 , 符合社会 的 需求 , 并且具有一 定的前瞻性 。2 0 0 6年教育部 以“ 教高 [ 2 0 0 6 1 1 6号文 件 ” 发表 了名 为 《 关 于全 面提高 高 等职业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实际教育 中,大多数人都只重视基础 理论知识 ,忽 略实务 ,与人才市 场需求背道而行 ,在无形 当中加大了用人单位再培训 的成本 。 ( 一 )培养 目标无法满足会 计人 才需 求。普通 院校会计专业 的学生
定位 于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型人才 ;而高职院校会 计专业 的学 生定位于独立从事会计工作 的应用 型人才 ,二者 的培养 目 标 比较雷 同。 高 职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定 位不 明确 ,导致高 职会 计教师在授 课过程 中, 课程偏难 。在教学过程 中往往注重 基础理论 知识 ,忽略 了具 体的应用 , 毕业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高 ,最终无法达到用人单 位标准 ,出现毕业生 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人才的局面。 ( 二 )会计理论知识与 实践相脱节。近年来 ,虽然实 习实训 课程 有 所增加 ,但其 内容 仍然 “ 换 汤不换 药 ,仅仅是 从形式 上作 了一 个改 变 把原来作业本上 的作业改为在账册 、凭证上进行 账务处理 。教 师并 没有 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 的模拟企业财务环境。这样 的方式培养 出来 的 会计 专业 学生必 然不能胜 任具体 的会计实践工作。 ( 三) 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 德具体是 指在具体 的职 业 活动中应遵守 的职业行 为准则 以及规范 。现阶段的会计 专业教育 中 , 学 校更加 注重基础 知识 和技能 的培养 ,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 职业 道德的宣传 教育不 足 ,欠缺对 因违反职业道德而造成的后果 的严 重性的 教 育 ,职业 道德教 育仍然相对薄弱 。 三 、高职院校会计 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
会 计 学 生 的职 业 道 德 素 质 、心 理 素 质 、专 业 素 质 。
、
模式 、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等三者之间的关 系。① 办学模式站在整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高 职 会 计 专 业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的模 式
文I 王 晶
把 原有 的专业学 科 的教 学内容按 照工 作岗
建 立高 职会 计专 业 工学 结合 人 才
探 索阶段 , 在逐渐摸 索如何 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教 、评 、做相 分 离,即实际 操作 与教 学内 要 培养 的是不 同行 业 的从业人 员 ,其涉 及 实现 “ 工 学 结 合 ” 的 培 养 方 式 。 会 计 专 业 工 学 结
位 的特 点而进 行细化 ,这 样不仅 仅没 有让 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目前 , 我 国 高职 院 校 的 会 计 专 业 正 处 于 新 的 设置合理 的课 程机制。告知款及专业主 学生 充分 了解企业 的实 际工作 ,还 让学 、
容不 符合 ,实际 操作 是这套 ,理 论教 学又 到企业最 为敏 感的一部 分 ,因此 学生一 定 是另外一套 ,完全不能实现 “ 实立一体化” 要德 智体 美全 面发 展 ,拥有勤 奋敬 业 、诚 院 校 会 计 专 业 工 学 结合 培 养 模 式 的 不 足 , 并 针 对
合 的 经 济社 会 条 件 的 缺 乏 等 方 面 分 析 了 我 国 高 职
上 述 的 不 足 提 出 了相 对应 的 解决 措 施 。
—
的教 学体 系。久而久 之 ,就会 致使会 计专 信守法 、坚 持原则的 十 j 酋 德 。除此之外 , 高职院校 的会计 专业工 学结合 的课程 设置 业人 才 的培 养缺 乏实际操 作能力 ,不能很 占 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 好地适应变化激烈的企业与社会 的需求。 以其岗位 的能力 、 会计职业岗位作为标准 , I 口J育的重要结合 ,是 目前地方经济建 缺乏 “ 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众所 素质与 知识作 为教学 目标 ,不受传 统教 学 设与专业人才培养 的重要基地 ,有着姣 好的 周知 ,我国各大高校没豆都 在不断扩招 ,本 模 式的束缚 ,对课程进行重新规 划与设计 。 发展势头 。高职教育通过校企合作 ,能够为 来就 存在师 资不足 的 问题 ,再加 上连 年 的 而高职 院校可 以通过 校企合作 、开展调 研 学生提供 一个 与社会紧密联 系的时间环境 , 扩招 ,让 师资缺 乏 的问题更 加明 显。因此 课 、聘请企业专家等形式为学生进行授课 , 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拥 有一个真实的实 很 多高职院 校为了 能够解 决这一 问题 ,大 或者也可 以通 过与会计 行业共 同合作研 发 践环境 ,有针对 性的学 习知识 。高职会计专 多会 选择从 普通高校 招聘一 些在读 研究生 更为合 适 的课 程 ,及 时按照财 经 、会计 最 业如何与工学结合培养相应的人 才是本文的 或 引进离退 休教 师兼任 ,也 有的 时候 回 弓 1 近 的法律 法规 进行课 程 的调 整 ,构建培 养 关键 研究点 。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多年来的 进 一些企业 的管理 人员兼 任 ,上述 的引进 实践 能力 的课 程体 系。据调查 所 示 ,一般 教学经验 ,对 其进行了详细 的研究。 方式 虽然解 决了学校 师资力量缺乏 的问题 , 微小 型企业 由于其 业务量 有限 ,一般都 会 现阶 段高 职 会计 专业 工 学结 合 人 与长 远 的人才培 养方式 而言 则有所不利 。 财务进行调整 , 就比如 不会细分出纳 、 会计 、 才培养模式存在 的不足 高职会计专业的 “ 工学结合”需要 的是 “ 双 明细核 算与 总账 的核 算岗位 ,就直接 一个 课程机 制较 为混乱 ,专业 内容 的职 业标 师 型”教 育人才 ,在 读研 究生 、企 业管理 设立 1  ̄ 2 名会 计人 员 ;而大 中 型企业 则会 准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发 人 员或离退休 教师都 不一定 同时拥 有这两 对 财务岗位进行细 化, 其会设立穿啊 岗位 、 展 ,其 中以工学结合为基准的课程改革正在 方面 的时 间经验 。换而 言之就 是在 实践 陛 核算岗位 、财产物资岗位 、往来核算 岗位 、 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任务引领 的课程而为其 的教学 上,教 育工作 者会带 有 自己的主观 税务 申报 岗位等等 。总而 言之 ,学校 的课 中的基本改革方向 ,其 中主要的教学形式为 意识 , 认为在工学结合的会计专业教学中 , 程设计 要充分 结合企 业实际 的会计 工作进 工作本位学 习,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 h i 有所侧 重,这样对 于培养 高职 院校应 用 行教 学 ,构筑 合理 的课 程 表注 ,重视 课程 能与天赋 ,不受传统 的以 “ 学科 ”为核心的 型人才而言 , 体系设置 的合理 与应用性。 教学效果就会差强人意 。 教学模式 ,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 为基准 ,全 构建合理可行 的 “ 双师 ”队伍 。会计专 实践 教学的条件达 不到教学需求。至今 面发展期综合能力的教学体系 , 从而突出高 为止 ,我 国高职院 校中 开设 会计 专业 的高 业工 学结合 的人才培 养模式对 于教 师的要 职院校多元化特色教学 内容与课程体 系。不 校 ,一般都 建立 了计算 机实训 室 、跨级 手 求非常严格 ,其不仅仅要熟悉会计的理论 知 过 ,到 目前为止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原有的 工实训 室 、纳税 实训室 等等 ,甚 至有一 些 识 ,掌握 其时 间操作还 要拥 有灵活 的授课 课程设计 虽然有所突破 ,但是仍 没有建立新 条件 设施允可 的高职 院校还拥有 E P . P沙盘 能 力 ,让 教师所 知道 的知识都 能够 以最 好 的 “ 理想 一体化”的课程机制 ,因此 ,课程 模 拟与 实训平 台操作等 ,让学生 能够在 实 的方 式呈现 于学 生的面 前。现 阶段 高职 院 机制较为混乱 ,再加 上会计专业课程 的教学 训 操作 中强化 自己 的专 业技 能。与实训 设 校 的教师大 多数都 是仅有 理论 知识 ,实 操 内容没有与职业标准取得较好的联 系 ,并且 施 相 比,实习基地 ( 工学结 合培 养模式 的 能力不强的为题 ,学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 各个高职院校都拥有着 自己对会 计专业课程 重点 ) 的建设就没有那么顺利 , 据调查所知 , 可 以通过 以下两 种方式 ,第一 ,外聘 企 业 的见解与做法 ,因此也拥有着不同的评价标 随机在 全国范 围内抽查 了 2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3 所 高职 院校 , 教师 ,满足 “ 准 ,若想 有所比较或者取长补短 , 方便双方 其中已经拥有实 习基 地的几有 1 5所 ,也就 从企 业 中引进 工作 经验 丰富 ,且在 本职 工 的经验交流就有待以后 的完善。 是说平均每 1 . 5 所高校才拥有一个实训基地 。 作 出色 的人员充 实到教 师队伍 中 ,让他 们 对 “ 工学结合 ”的人 才培养模式缺乏明 如 此严峻 的教 学现 实 让人担 忧 ,实 习基 地 以自身 丰富的实践 知识更好地为学生解答 , 确的了解 。最近几年来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 的数量 过少 ,能够 安排顶 岗实 习的数量 少 解除 学生 在就 业前 的疑 惑 ;第 二 ,提高 在 都实行了 于其他工厂车间 , 校 教师 的实操能 力。培养会 计专 业 的骨 干 但对 “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 乏明确 企业 能够容纳 学生 的数量 有限 ,也不排 除 教 师与专 业带 头人 ,让他们 发挥 自身 的能 的了解 ,简单地将 “ 工学结合”归纳 为学校 有的企业早 已成 为了其他 学校 的实习基 地 , 力带领队 伍 的建 设 ,共 同提高教 师 的实操 理论教学内容要根据企 业的工作岗位 开展 , 因此学 生 的实 习工作 无法落 实 ,自然 实践 能 力 ,共 同成 长 ,为学生教 学贡献 自己的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高职会计专业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地点,在如今逐渐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发展的更加迅速,文章对其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会计;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在高职重点培养的会计专业中,大多注重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项稳妥的举措,也是对学生的未来条件提供很好的优势。
当这种培养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时候,各个高职院校也相继有了动作,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会计行业本身的性质就是专业与实践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目前人才紧缺的会计行业得到充实,经济方面的高性能人才自古就非常紧缺,在如今发展飞速的年代里,更需要大量素质优秀的会计人才,所以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有影响,同样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1工学结合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学结合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一项双向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对现在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而言,光是课堂上的照板宣科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现状了,传统的你讲我听模式将知识局限在书本里,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体验感觉,相对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对这点要显然开放得多,但是同样要讲究策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将高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推入最高峰。
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的情况下说,学生对于未知的热情度取决于学生取得知识的方式,如果学生在院校中学习过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工作上的演练辅助,这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现今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社会上对高效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多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并不懂得如何去做,很多方式、细节都不清楚,这就造成了学徒工,企业单位还要消耗人力物力去培养这些学生,是非常浪费时间的工作,往往造就出来的人才效率也不是很高,很多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出一个高效率的人才。
在学校的学习中有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之间可以很好的进行交流,一起模拟真正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就是社会上极需要的即刻上岗就位的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入式、 满堂灌的做法, 把传播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 目的, 教师 讲个 不休 , 学生记 个不停 , 学生思维闭塞, 把记忆 当作接受知 识的唯一途径 , 学习被动 , 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 6 ) 考试考核形式单一。采用单一的笔卷考试 , 命题考背 ( 3 )合 作企业为学生提供 的工 作岗位都是经学校 开发或 认定 的 ,是 从事 专 业 工 作 适 宜 的 学 习培 训 环 境 。 企业 对 学 生 功 的 多 , 应用的少 , 不 能真 正测 试 学 生 的 能 力 , 只 能测 试 学 生 的录 用 是 由企 业 与 学 生 双 向 选 择 决 定 的 。 对 所授 知识 的记 忆 程 度 。
的负 面 影 响 ,不 利 于 学 生 独立 思考 能 力和 个 性 的 培养 。终 身 围, 而是更多地要求其职业素养, 包括会计职业操守、 岗位适应 能力、 综合业务素质能力、 团队 合 作 能 力等 一 些在 学 校传 统 的 教育 的思想也没有在高职会 汁教育中得 到贯彻 。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探讨
陆智华
( 江 西外语 外 贸职 业学 院
摘 要
江西 ・ 南昌 3 3 0 0 9 9 )
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 、 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 培养适合行业、
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为主要 目的的教育模 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谋求教 育资源 与社会 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 择。本 文主要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内涵及特征 、 高职会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
企业双向介入, 将在校 的理论学 习、 基本技能训练与 以各种形 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 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 , 式参与企业实际工作 的学 习有机结合起来 , 为生产、 服务第一 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会计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掌控着企业的资金流转状况。
从当前的就业市场来看,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一直受到小微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热捧。
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详细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标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创新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存在教学懈怠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只需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即可,大大节省了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
多媒体网络技术给高职教师带来教学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某些教师出现了教学懈怠现象。
(2)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轨。
从近年人才招聘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来看,企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但是,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的满意度却比较低。
究其缘由,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落伍,没有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出发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逐步修正,并向其他学校学习,创新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会计课堂。
(1)强化会计专业技能考核。
强化对学生的监督和激励是高职会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更专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要强化会计专业技能考核。
会计考核可以从会计基础(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方面入手。
每个学期学校可以组织三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
在三次考核中,学校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注重对学生会计账目的处理熟练程度的考核。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计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教育领域需要提高对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
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高职院校需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会计人才,促使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该基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发现培养目标不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
本文依照地方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高职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大型企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于长远,导致定位不准现象出现。
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出会计专业的优势特点,过于重视形势导致会计专业缺乏相对实用性。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对会计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高强度的理论课程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降低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操作能力的匮乏导致会计人才难以适应实际岗位工作,无法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受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会计专业课程还未及时更新,导致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
机械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阻碍了高职会计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二、地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分析根据地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的能力要求如下:扎实的专业技能。
拥有会计专业技能是高职会计人才进入地方单位工作的基础条件。
地方要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保管和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的业务能力。
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的专业技能后,在地方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会计人才的业务能力,这是考验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标准。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现代国企研究 2016. 7(下)66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
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也日趋多元化。
随着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决策的发布与实施,高职院校开始全面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工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关注。
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主干专业之一,也应跟随着这股改革的浪潮,积极引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一般来说,工学结合是指学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学校的发展要面向经济市场、面向市场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
实质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助于促进学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作为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在其教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具有规范性、实用性、服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会计专业教学指的是教学和学生围绕任务的实施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着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凸显了知识学习服务于专业技能的建构。
结合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一)增强时代认识,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及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在于“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而定位的,它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也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结合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会计基本知识,具备会计操作技能能胜任各种单位的财务会计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各高职院校推行的主导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实施内容不完备、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欠佳。
为此,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并加强实践环境、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保障措施的建设。
标签: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有的1358所高职院校中,大约有60%的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这些高职院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国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的摇篮。
近年来,各高职会计专业按照教育部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了诸如“订单式”“双证书制”等多种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推进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专业育人质量。
但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具体实施中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蓬勃开展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主体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目标为指引,以培养内容为依托,以培养方法为手段,作用于受教育者整个培养过程的各种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的总合。
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有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其一,培养目标,即要培养具有何种特质的人才;其二,实施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三,实施保障,包括师资配备、实践环境、评价体系等。
现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各高职院校推行的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础,吸纳地方政府和行业力量,遵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根据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来确立课程内容,并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达成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最终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专业人才在各行各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了高校关注的重要方向。
本文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质量保证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策略一、引言会计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分支,在现代经济中有着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目的是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帮助和建议。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能够承担会计实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应针对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能够独立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能力、了解财务管理和投资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提高职业素养。
(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实际需求和就业市场的要求,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
核心课程涵盖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会计审计和企业成本管理等6个方面,其他课程包括经济法、金融讲座、实务模拟等。
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的融合,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使学生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和跨专业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要求,注重与实际会计工作紧密结合,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训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从国情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而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理念与机制。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番探索。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好地实行工学结合,是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探索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任务。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1.高职高专的发展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
没有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2.会计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不够。
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
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特别是高职教育,过去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加上传统观念中又比较重理论轻实践,直接影响着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
高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与要求相差较远,表现为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亲自参加过会计实践,“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
论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研究
论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研究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XX从高职院校面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构建了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理论界对高职专科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从分析原有培养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模式比较、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研究、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
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XX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性。
陈静认为当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节。
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会计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
高职会计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
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
会计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教学体系两部分。
韩宗宾、李荣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签订合作合 同, 企业 提供 劳动 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 , 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 劳动 岗位 、 并 安全操作 , 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
掌握 的技 能 , 起 评 定 学 生 成绩 、 动 态度 、 作数 量 和质 量 等 ; 一 劳 工 校方 教师 到企 业 去 指 导 、 督 学 生 劳 动 , 通学 校 与 企 业合 作 双 方 的 监 沟
( ) 内工 学 结合 现 状 二 国 随 着 我 国近 年 职 业 教 育 的 蓬 勃 发 展 , 少 院 校研 究 并 实 践 了多 种 形式 的“ 学 结 合 ” 育 模 式 。1 “ 不 工 教 ( )订 单” 。 式 即学 校 与用 人 单 位 签 汀人 才 培 养协 议 , 同制 订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 同组 织 教 学 , 生 毕业 后直 接 到 企 业 就业 的模 式 。2 “ + ” 共 共 学 ( )2 1
要求 。4 澳大利亚T F 。 A E T cncln F r e E u ao ) () A E T F ( eh i d ut r d ct n 人才培养模式 , aa h i 即一种政府 、 行业 、 学校相结合的综合性人 才培养模 式。 主要特征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 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 一个 系统 下 , 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 日制教育文
接参 与学 院的 决 策 、 划 、 织 、 调 等 办 学 过 程 , 计 组 协 以设 备 、 地 、 场 技术 、 资 、 金 等 多 种 形式 向高 职 学 院 注 入股 份 , 师 资 进行 合 作 办 学 , 分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入学后先在校学 习两年 , 后到企业顶 岗实习一年 )、4 1人 才培养模式 ( “ 1” 学生入学后前 四个学期在校学习 , 一 个学期在校参加综 合实训 , 最后一 个学期到企业顶 岗实 习)、25 0 ” 才培养模式 ( “.+ . 人 5 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两年半 , 最后半年到企 业顶 岗实 习) 。3 “ 等 ( )工学交替” 。 式 即学生在校 内学 习与在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 的模式 。4 “ ( )实训一科研一就业” 。 式 即采用 多种 形式 的校企合作 , 进行合作办学、 技术开发 、 基地共建 、 课程开发 、 联合培养 。5 校企实体合作” 。 () 式 这种模式 中, 企业 以主人 的身份直
财佘 通讯・ 综合 2 1 年第 1 期( ) 00 1 下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蒋 பைடு நூலகம் 燕
(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四川 成 都 6 0 6 ) 成 10 1
摘要 : 文从 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 式现状和理论基 础研 究入 手, 本 结合会计专业教 学改革的 实践 , 重构 了 “ 1” 4 1 的人 才培 养方案 , 开发 了基 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 系, 索 了完善人 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探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人 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 系 学习情境
一
、
国 内外 工 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现 状
( ) I - 结合 现 状 一 国P  ̄ 学 '
国外 工 学 结 合 主 要 有 以下 职 业 教 育 形 式 。 1德 国 的“ 元 制 ” 所谓 “ 元 制 ” 由企 业 和相 应 的 职 业 () 双 。 双 是
技 术 学校 共 同完 成 的职 业教 育 。 指 教学 活动 的一 元 在 企 业 实 施 , 一 元 在 职 业 学 校 里 实 施 , 业 教 育 模 式 呈 现 明 显 的 “ 元 ” 点 : 是 另 职 双 特 企 业 和 职 业学 校 双 重 培 训 机 构 , 训 者 具 备 学 校学 生 和 企 业 学 徒 双 重 身 份 , 受 实训 教 师 和理 论 教 师 双 重 培 训 教 师 , 培训 大纲 和教 学 大 纲 双 重 教 学 内容 , 企业 和学 校 双 重 学 习 场 地 。 界 上 最 成 功 的 “ 学 结 合 ” 世 工 当属 德 国 的“ 元制 ” 式 , 模 式 得 到 了 国 际上 的认 可 并 双 模 该 享 有 很 高 的声 誉 。2 英 国的 “ 明治 ” 这 种模 式 由 于学 生 在 校 学 习 期 间有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要 到企 业 去 参 加 实 际 工作 , 式上 像 两 块 面 () 三 。 形 包 中间 夹 一块 肉 的 “ 明治 ” 三 而命 名 。三 明治 ” “ 教育 的实 质 是 工 读 交 替 制 , 工作 与学 习交 替 进 行 。 特 点 有 利用 学校 和企 业 两 种 不 即 其 同 的教 育 环境 和教 育 资 源 , 课 堂 上 的 学 习 与 工作 中 的学 习结 合 起 来 , 作 训 练 成 为 教 学 活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将 工 学生 进 行 的是 有 薪
酬 的工作 , 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 , 使企业接受学 员工作成为其训练和选择新职工的一部分 。3 美国的“ () 合
作 教 育 ” 10 年 , 国俄 亥俄 州 辛 辛 那 提 大 学 开 始 实施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模 式 , 称 之 为 “ 作 教 育 ” oprte d ct n 。 。9 6 美 并 合 (C oeav uai ) 主要 特 点 i E o 有 教 学 时 间分 配 大 致 是 1 , : 即一 半 在 校 学 习 , 半 在 企 业 劳 动 ; 学 以学 校 为 主 , 校 根 据 所 设 专 业 的需 要 与 有 关 企 业 取 得联 系 , 1 一 办 学 双
凭结 合 起 来 与 学 历 教 育 相 呼 应 ; 训 机 构 主 要是 国 家 为企 业 提 供 职 业 教 育 和 培训 的 官 方公 共 服务 机 构 T F ( 术 与 继 续 教 育 的简 培 A E技
称) 系统 , 也称T F 学院; AE 培训 内容 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 与企业 的要求制定的国家资格框架 内容 、 认证框架内容和培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