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转变思路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形式。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推广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促进文化交流和共享,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1. 文化资源数字化:将文化资源以数字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和呈现,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方便公众获取和学习。
2. 文化产品在线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在线观赏、借阅和购买文化产品的便捷服务,包括电子书籍、音乐、电影等。
这样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公众随时随地享受优秀的文化产品。
3. 文化知识普及教育: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普及教育服务,包括在线课程、专题讲座、知识问答等。
这样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4. 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建立数字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交流和分享,包括社交媒体、在线讨论区等。
这样可以拓展文化交流的渠道,激发公众的文化创造力和参与意识。
1. 建设数字文化平台:政府、文化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相关方应共同合作,建设综合性的数字文化平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和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口和用户体验。
2. 加强数字文化创作和生产:鼓励各类文化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和生产文化产品,提高创作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专业培训。
3. 推广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和推广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线上线下活动和广告宣传等。
政府可以开展相关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4. 加强文化数字素养培养:开展文化数字素养教育活动,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引导,帮助公众更好地使用和利用数字文化服务。
政府、学校、图书馆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相关资源和平台。
5. 加强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鼓励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推动了我们进入一个数字化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快速流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公共文化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时俱进,采取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和升级。
本文将对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也开始转向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特征为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等。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扩容和普及,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多元化,涵盖更多的服务群体;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特点,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更加重视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机构面临的挑战,传统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在数字化时代下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其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模式面临的转型问题。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更加注重服务的提质和附加值,构建更为高效率、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最后,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新换代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适应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提供更为多样化、富有亲和力的文化产品。
二、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进行数字化能力的提高,开展更多面向数字化服务的业务。
数字化时代下,机构的业务形态也应当进行升级和转型。
传统的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应当开设虚拟展厅,通过数字化技术,让观众可以在线上就能够体验、参与和交互,提供更为多元化、异地化、个性化的服务质量。
2、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
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开展内容的数字化、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等业务,打造多种文化服务的在线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提供的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
它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文化资源的保护、收集、利用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文化服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数码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文化资源,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数字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书籍数字化,并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式提供读者服务,使读者可以在云端阅读图书,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数字博物馆则以三维虚拟展览、生动的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公众呈现生动、真实、立体的文化艺术遗产。
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要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能够适应数字化方式的全新需求,并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确保数字资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同时,数字化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更广,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口味、不同需求的读者和观众,还需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二、基于社区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常常感到生活在“城市里的孤岛”,社区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孤立感,并推动城市文化的梦想。
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把服务重点向社区倾斜,以满足居民对文化的需求。
社区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相互融合,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在社区开展读书活动、讲座等文化活动,公共博物馆可以走到社区传递文化,公共文化馆可以举办艺术展览、非遗文化传承等活动。
这些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让社区更加热闹、有趣、有活力。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指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向公众提供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和服务,促进数字文化素养提升、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文化资源的服务、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的服务和数字文化教育的服务。
数字文化资源的服务是指向公众提供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端设备获取。
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的服务是指向公众提供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创意和设计服务,如数字化设计的文化衍生品、数字文化创意的游戏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产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产品。
数字文化教育的服务是指向公众提供数字化的文化教育服务,如数字化的文化教育课程、数字化的文化教育学习平台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化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教育服务。
一、建设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库。
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要采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建设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库,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全面、专业的文化资源服务,打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让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所需的文化信息和知识。
二、编制数字化的文化教育课程。
在数字化时代,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要积极开展数字化的文化教育活动,采用数字化技术,编制数字化的文化教育课程,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线下培训课程等服务,让公众能够在全面掌握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
三、开展数字化的文化创意服务。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形势,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要积极开展数字化的文化创意服务,采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产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和数字经济的融合,为社会公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娱乐享受。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探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进行,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代社会的新趋势,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成为了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进行探究。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1.1 数字化需求的不息增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传统公共服务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暴露,面对如何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数字化公共服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压力新技术的不息涌现使得公共服务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社交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公共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跟上这种变革脚步,需要将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推动数字化转型。
二、公共服务创新的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2.1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提出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多为单一中心管理,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中。
然而,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的需求多元化,需要多方参与和合作。
多中心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公共服务创新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2.2 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协同治理是多中心治理的核心机制,强调各方协作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责任共担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协同治理可以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提高公共效能,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进步。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创新路径3.1 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和提供个性化服务,应建立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应基于互联网技术,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增进信息共享、协同创新和服务融合。
3.2 增进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借助企业的技术和资源,还可以通过公私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多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转型方式。
在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
一、信息化与数字化助力文化服务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文化服务的标配。
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提供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建设文化信息数据库、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服务平台等方式,使文化服务更加立体、多样化,并且能够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智能化技术提升文化服务体验智能化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文化服务的重要驱动力。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智能化导览服务等。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质量,还可以让用户在文化服务中体验到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的服务。
三、网络平台构建文化社交空间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文化社交的重要载体。
文化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搭建文化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在线交流、分享文化体验的空间。
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文化资源分享、交流学习,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快乐和启发。
通过网络平台构建文化社交空间,既可以满足公众对文化交流的需求,也可以为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更广阔的文化传播渠道。
四、网络营销推广文化服务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了文化服务的重要推广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内容推广等手段,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广给更广大的用户群体。
网络营销不仅可以为文化服务机构带来更多的曝光和用户流量,还可以提升文化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文化服务活动。
五、移动化服务提升文化服务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化服务已经成为了用户获取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
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移动端技术,打造移动客户端、移动社区等移动化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体验。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的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的文化服务。
它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和渠道,传播文化信息、提供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新型文化服务形式。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包括内容丰富、开放共享、普惠公平、创新发展等方面。
实践路径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技术支撑等方面。
1. 内容丰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涵盖多种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影视、音乐、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2. 开放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采取开放的方式,鼓励内容共享和创新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普惠公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公众,包括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和青少年、残障人士等各个群体,实现文化服务的普惠、均衡。
4. 创新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业态,鼓励内容创作和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1. 政府引导: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制定、规划引导等方式,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和推广;在地方层面,可以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等项目,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施。
2. 社会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可以引导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公众艺术团体等参与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来,形成多元化、多方参与的运行模式。
3. 技术支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实现内容传播、服务交互等功能。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研发、技术支持等形式,促进数字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4. 推广宣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还需要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使用。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公众的文化参与积极性。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数字化转型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改进
数字化转型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改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化转型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升级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转型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改进,并分析其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数字化转型对社会治理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数据共享与整合,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政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使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更加便捷,提高了数据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例如,数字化转型使得公安部门可以快速获取其他部门的信息,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提高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能力。
其次是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能源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城市治理的精确性和效率。
另外,数字化转型还促进了政务服务的电子化和在线化,例如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移动支付等,使得群众可以更加方便地办理各类政务事务,提高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转型对公共服务的改进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是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手段。
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和在线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
此外,数字化转型还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等,提高了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
其次是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化转型促进了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化。
通过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技术,病人可以更加方便地就医和获取医疗服务,医生可以及时获取病人的病历信息,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数字化转型还为公共交通、金融、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服务。
然而,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数字化转型涉及到大量的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将会导致信息泄露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申论热点:谋新求变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申论热点:谋新求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成为了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我们需要谋新求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文化服务的理解。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是发现和培养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高社会文化素养的过程。
只有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发展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开展更为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活动。
传统的文化展览、演出等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开展更为富有创意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活动,例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线上服务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服务的流通和传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少不了专业文化从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总之,谋新求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只有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更好满足市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可以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首先,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
除了提供各种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产品,还应该注重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可以配合节日、纪念日等推出相应的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以便吸引更多的市民参加。
其次,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社交属性。
很多市民在享受文化服务时,希望能够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社交属性,建立各种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创新一、引言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或参与提供的面向全体社会公众,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公民素质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国家提供,以电影放映、图书馆、文化馆等为代表,满足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2.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政府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者。
3.21世纪初至今:公共文化服务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现状与问题1.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更为便捷、多元的服务形式,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技术、平台建设等问题。
2.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场景,但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机互动、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仍待加强。
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政策、经费、人力等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创新投入。
2.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研发、平台建设力度,鼓励企业、文化机构、科技人员共同创新。
3.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员培训机制,提高社区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五、结语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企业、社区应共同发挥各自作用,加大投入和力度,创造更为便捷、智能、多元、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发展与全民素质提升。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国民科 技意识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个领 域的数字化建设,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只 有充分了解数字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 重要性.全面了解当前建设过程中暴露出 的问题.才能提出相应政策解决问题,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作 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重 要性
满足国民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明需求,群众参与率低甚 至为零。
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新 缓慢,缺乏与其他文化区域的交流.质量 无保障。地区行政单位由于缺乏公共文化 服务意识,任其随意发展,没有文化内容 监督、审核部门,极易造成文化误会、引 起文化冲突等。
3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率低 全国各个文化区域在引入数字化的过 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导致文化资 源在转化过程中存在转化力度弱、文化内 容缺失等。有些地区甚至干脆完全抛弃难 以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有些地方对数字化 后缺失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使得数字化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降低文 化资源利用率,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如 何充分转化地区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传播 率、覆盖率也是目前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 的障碍之一【11。 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对 策 1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要构成部分,政府负有重大责任。应当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放开网络权限。扩大数字网络的应用 范围,增大数字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 例如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 的影响范围:加大基础设施的数量的铺设 范围。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为乡村地区搭建 网络环境、增加媒体传播渠道,提高文化 服务覆盖率;成立专门文化服务建设监督 部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实, 保证数字化引进工程的顺利、高效进行。 2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 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计 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支持,许多新媒体传 媒渠道建立在新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上。
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
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通过整理的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摘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平台,以提高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供给。
目前,我国的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突破基础设施均等化程度较低、资源内容精准化程度较低和服务环境管理精细化程度较低等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供给服务的市场化参与程度较低、需求采集机制的精准化程度不够及相关法律保障法规和政策涉及内容较少等。
因此,应从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提高数字化需求采集和预测技术的使用率、普及率,完善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数字化;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中图分类号][KG2mm]G249.2[KG5mm][文献标识码][KG2mm]A[文章编号]1007-8487(2021)06-0048-14[收稿日期]2021-08-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测度研究与实践”(12BTJ011)。
[作者简介]姜雯昱(199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和分析、大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研究;曹俊文(1962-),男,江西湖口人,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公众接受文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以实现精准化供给为目标,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高效对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模式探讨
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模式探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突破口。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互联网+也为其提供了许多新的供给创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的模式及其意义。
一、数字化供给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具备了数字化的基础条件,其供给模式也得以创新。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物质形态的载体,如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博物馆的实物展览等。
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成为可在线观看、可在线交流的形式。
例如网络图书馆、在线博物馆等,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更加高效、便捷,同时也满足了大众对文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数字化供给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以网络图书馆为例,读者无需再亲自前往图书馆,只需要通过网络便可访问到庞大的图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这样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获取方式,也为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平等接触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文化的需求。
二、个性化定制模式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接触转变为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而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大众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例如,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搜索、购买记录等,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和爱好的文化产品。
这样,不仅提高了用户体验,也加强了用户与文化的互动和参与程度。
个性化定制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提高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
每个人对文化的兴趣和需求是不同的,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
而互联网+时代下的个性化定制模式,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也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论数字化时代下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策略
论数字化时代下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策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服务已经逐渐被线上服务所取代,数字化的工具和技术能够使政府更加高效和便利地向公众提供服务。
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应该如何创新公共服务策略呢?一、数字化服务提高政府效率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例如,在线申请服务、自助服务等方式,不仅能够让公民更方便地获得服务,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服务流程,也减轻了政府机构的服务压力。
政府机构也可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实时共享信息、快速反应服务需求、精准定位问题所在等,从而提高在服务领域的操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二、提高公民参与度政府需要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公民的需求和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政府应该利用数字与社会互联网的力量,积极主动地与公众互动。
例如,建立政府信息平台、举办在线议事会等方式,加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和沟通,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民主意识。
三、提供数字补贴和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来为公民提供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在线平台发布各类优惠政策和补贴信息,并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快捷便利的申请方式,从而提高公民享受优惠政策和补贴资金的便利性和效率。
同时,政府也可以开展数字教育及数字培训等项目,帮助公众认识和了解数字化服务,提升数字素养,促进公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
四、打造数字生态圈政府应该将数字化服务与社会各领域融合起来,打造数字生态圈。
例如,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组织和实施的运营维护服务,不仅能够为公民提供实用的服务,还可以促进社会各领域创新与合作的共同努力。
政府也可以开展数字经济产业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服务市场等,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数字服务生态圈。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下,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政府应该从提高服务效率、提高公民参与度、提供数字补贴和优惠政策、打造数字生态圈等四个方面出发,创新公共服务策略,更好地满足公民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探索
文/刘欣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探索内容摘要 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提升服务质效,破解传统发展中的痼疾甚至为其带来运营的革新,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
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实例,对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和前景做一些浅略探索。
关键字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已不仅仅是存在于媒体网络中的热门词汇,它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沃尔玛搜索、滴滴、美团外卖,到“东方祥云”水资源云调度平台、国家电网的企业级电力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大数据裹夹着颠覆之势悄然到来。
于此背景下,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提升服务质效,破解传统发展中的痼疾甚至为其带来运营的革新,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
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实例,对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和前景做一些浅略探索。
1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背景在如今科技创新、数据为王的时代,大数据已不单意味着一种技术革新,更逐渐上升为一种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相媲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价值受到了政府部门及各领域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数据脉动”计划、美国“大数据”战略、英国“数据权”运动、日本“面向2020年的ICT综合战略”等大数据战略先后启幕,2015年我国制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及行动计划。
互联网、零售业、医疗、卫生、交通、金融、物流等各行业、领域早已有所行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已开始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红利。
而文化领域也是数据生产规模极大与数据活跃度极高的领域,具备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潜质。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未来是可期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符号。
从政策层面看,《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实施大数据工程,重点围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数字化转型对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改进与提升
数字化转型对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改进与提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和优化传统管理体制,建设数字化社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政府与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提升。
一、数字化转型加速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精细化传统的政府决策往往是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个人偏见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而数字化转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从而形成科学且精准的决策依据。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以往的决策通常是基于宏观的经济指标和政策方向,而数字化转型使政府能够利用大数据对城市的各种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民生需求与城市发展趋势。
这样的决策不仅更加准确,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二、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与便捷性传统的政府服务通常需要人们亲自前往相关部门,办理各种手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数字化转型使政府服务实现了线上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与便捷性。
例如,以前申请各类证照往往需要亲自去相关部门排队等候,但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政府的网上服务平台,随时随地进行申请与查询,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和时间浪费。
另外,数字化转型也使得政府服务变得更加个性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精准的服务推送,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果。
三、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与参与传统的政府工作往往是封闭、单向的,政府决策与公众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对话。
数字化转型使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与参与成为可能,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多民意的参考与反馈。
通过社交媒体、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政府可以方便地收集到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民意。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工具,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信任,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四、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升级传统的公共服务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策划方案
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策划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市民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本方案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现状分析(一)城市公共服务的现状目前,城市公共服务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服务流程繁琐,市民办事需要多次跑腿;信息不透明,市民难以获取准确的服务信息;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等。
(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虽然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应用数字化技术,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一些应用系统缺乏互联互通,形成了信息孤岛。
三、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
2、增强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3、促进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二)原则1、以市民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利。
2、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3、创新驱动,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
4、安全可靠,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平稳推进。
四、主要措施(一)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1、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城市的数字化承载能力。
2、推进 5G 网络覆盖,为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提供高速网络支持。
(二)整合数据资源1、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
2、搭建城市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共享。
(三)优化公共服务流程1、对现有公共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
2、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等应用,实现服务事项的全程网上办理。
(四)推动公共服务创新1、利用大数据分析市民需求,精准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考建议
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考建议一、我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现状(一)现有公共文化数字网络功能滞后。
目前,市级以及各县市区均不具备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仅个别区县拥有具备信息发布功能的传统网站,无法满足数字化建设需要,也不符合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zf建设“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要求。
(二)现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参与性低、便捷性差。
现有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仅局限于传统展示型网站以及少量微信公众号,仅初步具备了活动展示、消息发布等基础功能,并且市县区、乡镇各级别间不互通,基本无法实现互交信息。
由于发布内容的单一、滞后,普遍不具备参与和互动功能,导致群众对于文化活动关注度低、兴趣缺乏,对于本地文化资源了解少、宣传力度小。
(三)无法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
国家公共文化云是文化部主导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整合了全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
目前各省市的平台统一链接到国家云平台,实现对接。
采取分布式管理,各省市至地市、县、乡镇逐级展开。
每省市以本地云为主页,内设“国家云”。
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渠道。
由于我市不具备自己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所以无法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我市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与特色活动及产品无法上传至国家级平台展示和宣传,我市群众也无法便捷地在第一时间接收与享受国家云平台的优秀文化资源与活动,并对今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极大制约。
二、几点建议(一)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
坚持zf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集群式网站的形式建立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即“公共文化云”,结合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入口,通过多终端覆盖的形式,积极利用好文化场馆一体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投影仪、电视等终端设备,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为群众提供一个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文化参与渠道。
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应“平民化”,面向大众,而不能单纯面向小部分人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
疫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疫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和蔓延,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在后疫情时代的作用和推动。
本文将探讨疫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措施。
一、重塑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位和功能在疫情后的社会中,公共文化服务需要重新定位和发挥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应成为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抓手。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资源,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帮助人们共同构建社会认同,增强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也应注重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情绪的功能。
在疫情后的社会中,许多人因隔离和恐惧感而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提供艺术、音乐、戏剧等活动来促进情感释放和心灵抒发。
二、推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疫情的爆发使得社交距离成为新常态,而这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突破口,通过网络、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将文化资源无缝地送达到每个人的家中。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在线展览、在线音乐会、虚拟博物馆等活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无论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可以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发专门的应用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三、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活动在疫情后的社会中,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首先,公共文化机构应该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例如,在社区开展户外音乐会、艺术展示、戏剧演出等活动,为居民们提供近距离感受文化的机会。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也应注重特定人群的需求,例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
通过开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了 然 《
i
I 传媒新 思维
等等 , 都 留下 了传统 媒体 卖 力的 身影 。 展, 也无 法满足人 们的文化 需求 。应利 但是 .时常看 到 传统 媒体 运营 的 新媒 用大 数据 技术和 互 联 网平台 。更 加积
改 进 舆 论 宣 传 需 用 好 几 招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 地 写 出党史 国史 上失 误和 曲折 的 本 把 握 好 “ 活泼 ” 和“ 风骚” 的 区 别 与 尺 自己打 造成全 媒 体编 辑 、 全 媒体 记者 :
然 .又要 实事 求是 地道 出这 些 失误 和 度 , 把 握好 “ 风 趣 幽 默” 和“ 搞怪 滑 稽 ” 其次 。 新 闻从 业者 应根 据 自己 的兴趣 、 曲折 的所 以然 。对 历史 上 的成就 和 经 的 区别 与尺度 , 不能 自降身价 。( 据陈 特 长 制 定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此 发 展 目标 验能做到“ 写足 ” “ 写够 ” . 对 历 史 中 的 国权 于《 光 明 日 ̄ . ) ) 2 0 1 5 / 0 7 / Z 7 ) 错 误及其后果也能做 到 “ 写真” “ 写 实” 。三 、 管好 网络 文化 , 建设 一个 坚实 大 数 据 时 代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需 转 变 思 路 的社会 主义意 识形 态 的网络 阵地 。网
驳. 帮助 广大 民众 划清 是 非界 限 、 澄 清 信 力和话 语分 量 ,也 损害 到所 在母 媒 业 倦怠 。而在媒 体融 合的背景 下 , 新 闻
模 糊认 识 。二 、 讲 清是非 功过 , “ 写足 ” 体 的舆论 地位 和 竞争 力 。中 央提 倡媒 从 业者 除 了采 用上 述方 法外 ,更 应增 历 史成 就 , “ 写真 ” 历史 错 误。 明确 “ 是 体融 合 ,是 希望 传统 媒体 汲取 新媒 体 加 一些 策略 。 首 先应克服 “ 本领恐 慌” , 把 非” 的前提是 讲清 “ 是 非” 。既要 实事 求 的长 处 。传统媒体 转型 的新媒体 , 必须 打 破 传 统 媒体 新 闻从 业者 的界 限 ,
工作 的影 响力 和感 召 力 , 关键 靠 改革 、 的数 据 、高 效 的数 据分 析技 术可 以提 待 新 闻从 业 者 .尊重他 们 的权 利和 尊 根 本 靠 人才 。应 加大 网络 智库 的建 设 供 更 多的决 策支 撑 , 增 强服 务针 对 性 、 严 。其次 . 媒 体应为 新 闻从 业者创造 更 力度 , 培 养体 制内 的网络 意见 领袖 , 积 提 高 管理科 学 性 ,从而 提高 公共 文 化 多的业 务培训 机 会 ,将新 闻机 构 的战 极 引导 网上 意见 领袖 在 网上建 设性 发 服 务效 率。可 以通 过大数 据技术 , 深入 略 发展 、人 力 资源管理 和 记者 的职 业
位 。四 、 培 育 网络精 英 , 加 大 网络 智库 共文化 服 务提 升效 益 。二是 由广 泛 覆 学 的量化 考核 体 系和 实施相 对 公平 合 海 量 理 的薪 酬制度 ,以人 道主 义的 原则 对 建 设 力度 。提 升舆 论 宣传 和意 识形 态 盖 向定 点投放转 变 。大数据 时代 ,
体 ,也在 学 着其他 新 媒体 那样 卖 萌撒 极 主 动 地 扩 大 服 务 范 围 ,努 力 将 文 化
、
明确 大是 大 非 .批 驳错 误 思 娇 , 动 不动 来 个 “ 你 造 吗” “ 人艰 不 拆 ” 产 品和 文化 服 务 以现代方 式推 送 至更
潮。 澄清模 糊 认识 。在 新形 势 下 , 舆 论 “ D u a n g ” 样 的网络 词 汇满 天 飞 ……从 多 网民 , 建 好 互联 网文 化 阵地 。( 据刘
活 带来 便 利 ,为主 流意 识形 态 发展 和 和 新媒体 技 术 ,准确 了解群 众需 要什 创造 了全 新 的媒体 生态 环境 .如 何提 传 播提 供 机遇 ,但 也对 意识 形 态建 设 么、 喜 欢什 么 , 进 而提 供群 众 喜 闻乐见 升从业 者 的工作 满意 度 、 职业忠 诚度 . 和 文 化安 全提 出了更严 峻 的挑 战 。应 的文化 产 品和文 化服 务 。这 必将 有效 是新 闻机 构在 新 的环境 下要 面对 的 问 新 闻机 构 应改 革管理 机 制 , 努 力建 设 一个 坚 实 的社 会 主义 意识 形 地 促 进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单 位 与 广 大 人 民 题 。为此 , 态 的网络 阵地 ,以巩 固和 强化 马克 思 群 众 之间 的互 动 .缓 解信 息 不对 称 的 此机 制应 遵循 这样 的伦 理原 则 :公 正 主 义 在 我 国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指 导 地 情 况 , 改 变“ 供方 市场 ” 的现 状 , 推 动 公 原则 、 人 道原则 和效率原 则 。应制定科
一
包 括阶 段性和长远 性 的。第 二 , 对于新
闻机构 来说 ,在干 预和预 防 新 闻从业 者 职 业倦 怠的过 程 中 ,需要采 取 更 多
是 由政 府 “ 端菜 ” 向群 众 “ 点菜 ” 的措施 。首先 , 新 闻机构 应优化 内部管
络 文化 的快速 发展 给 人们 工作 和 生 转 变 。公共 文化 服务 可 以利 用大 数据 理 机 制 。传统 媒体 和新 兴媒体 的融合
宣 传和 意识 形 态工作 的首要任 务 是 加 媒体 竞争 的角度 看 , 不 同的媒 体 , 其历 中伟于《 中国文化 报》 2 0 1 5 / 0 8 / 0 5 ) 强 对 重 大 理 论 和 现 实 问题 的 深 度 研 史沿 革 、 职 能风 格 、 在 整个 舆 论格 局 中
究 .加 强对 当今 多元社 会思 潮形 成 的 的地位 。 都完全 不 同。每 一个媒体 都应 媒 体 融 合 如 何 克 服 职 业 倦 怠
历 史根 据 、社会 根 据及 同西 方社 会 思 该 有 自 己 不 同 于 其他 媒 体 的 角 色 定 第一, 对 于新 闻从业 者来 说 , 在传 潮 渊源 关 系的 深度 分析 .对 错误 社 会 位 , 而且, 这 个角 色定 位应 该是 ~ 以贯 统 媒体 环境 下 ,他 们一般 采 用心理 调 思 潮及 其错 误观 点及 时进行 辨析 和 批 之 的。“ 卖萌 ” 现象, 影响 的不仅仅 是公 适 和情 绪 调节 的方 法来 干预和 预 防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