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1)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通信系统的各种关键要素,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1.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
2. 示波器:用于观测和测量信号的波形、幅值和频率等。
3. 混频器:用于合并和分离信号。
4. 模拟调制解调器:用于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5. 数字调制解调器:用于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6. 信道模型:用于模拟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损耗。
7. 通信接口:用于连接实验设备和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1. 信号发生器设置-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示波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 通过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信号波形。
2. 信号调制- 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基带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使用数字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观察和记录调制后的信号波形,并与之前的基带信号进行对比。
3. 信号解调- 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 使用数字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
- 观察和记录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并与之前的高频信号进行对比。
4. 信道传输- 将信号通过信道模型进行传输,并引入一定的噪声和损耗。
- 观察和记录传输前后的信号波形,并分析噪声和损耗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5. 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中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分析信号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的性能。
- 绘制实验结果图表,比较不同参数下的信号质量差异。
- 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信号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对于通信系统的重要性。
合理的调制方式和适当的信道模型可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传输效率。
同时,实验中观察到噪声和损耗对信号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通信系统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五、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通信系统的综合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充分感受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改进空间。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针对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和仿真场景,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引言通信系统是指用于信息传输的各种系统,例如电话、电报、电视、互联网等。
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测试和评估系统的性能,需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仿真。
本实验主要针对某通信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了仿真和性能评估。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中,我们以MATLAB软件为基础,使用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一个通信系统模型。
该模型包含了一个信源(source)、调制器(modulator)、信道、解调器(demodulator)和接收器(receiver)。
在模型中,信号流经无线信道,受到了衰落等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系统模型的参数,例如信道的衰落因子以及接收机的灵敏度等。
同时,我们还模拟了不同的噪声干扰场景和信道状况,以测试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性。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以及仿真,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首先,我们发现在噪声干扰场景中,系统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了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其次,我们还测试了系统在不同的信道条件下的性能,例如信道的衰落和干扰情况。
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性能明显下降,而信道干扰和衰落程度越大,系统则表现得越不稳定。
最后,我们还评估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和误码率等性能指标。
通过对多组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进行了讨论。
四、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充分理解了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MATLAB软件和Simulink工具箱的使用方法,可以进行多种仿真。
同时,我们还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这对于提高通信系统性能以及设计更加鲁棒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通信原理的各个方面。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调制解调和频谱分析。
调制解调是将原始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频谱分析则是对信号的频域特性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调制解调原理、频谱分析技术以及其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一:调制解调实验调制解调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模拟调制技术。
首先,我们通过声卡输入一个带通信号,并将其调制成调幅信号。
接着,通过示波器观察和记录调制信号的波形,并利用解调器将其还原为原始信号。
实验二:频谱分析实验频谱分析是对信号在频域上的特性进行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频谱分析仪来观察信号的频谱分布情况。
首先,我们输入一个具有特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信号,并使用频谱分析仪来观察其频谱。
然后,我们改变信号的频率和幅度,继续观察和记录频谱的变化情况。
实验三:应用实验在实际通信中,调制解调和频谱分析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验三,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模拟调制解调技术在调制解调器中的应用,观察和分析不同调制方式下的信号特性。
同样,我们可以使用频谱分析仪来研究和理解不同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频谱分布。
这些实验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和频谱分析技术,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和频谱分析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调制解调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而频谱分析则是对信号的频域特性进行研究。
这些技术在通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调制解调和频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从而提高我们在通信领域中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和频谱分析技术进行了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信号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加深了我们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抽样定理实验二 CVSD编译码系统实验实验一抽样定理一、实验目的所谓抽样。
就是对时间连续的信号隔一定的时间间隔T 抽取一个瞬时幅度值(样值),即x(t)*s(t)=x(t)s(t)。
在一个频带限制在(0,f h)内的时间连续信号f(t),如果以小于等于1/(2 f h)的时间间隔对它进行抽样,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完全恢复原信号。
抽样定理告诉我们:如果对某一带宽有限的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抽样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准确地还原信号。
这就是说,若要传输模拟信号,不一定要传输模拟信号本身,可以只传输按抽样定理得到的抽样值。
二、功能模块介绍1.DDS 信号源:位于实验箱的左侧(1)它可以提供正弦波、三角波等信号,通过连接P03 测试点至PAM 脉冲调幅模块的32P010 作为脉冲幅度调制器的调制信号x(t)。
抽样脉冲信号则是通过P09 测试点连至PAM 脉冲调幅模块。
(2)按下复合式按键旋钮SS01,可切换不同的信号输出状态,例如D04D03D02D01=0010对应的是输出正弦波,每种LED 状态对应一种信号输出,具体实验板上可见。
(3)旋转复合式按键旋钮SS01,可步进式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顺时针旋转频率每步增加100Hz,逆时针减小100Hz。
(4)调节调幅旋钮W01,可改变P03 输出的各种信号幅度。
2.抽样脉冲形成电路模块它提供有限高度,不同宽度和频率的抽样脉冲序列,可通过P09 测试点连线送到PAM 脉冲调幅模块32P02,作为脉冲幅度调制器的抽样脉冲s(t)。
P09 测试点可用于抽样脉冲的连接和测量。
该模块提供的抽样脉冲频率可通过旋转SS01 进行调节,占空比为50%。
3.PAM 脉冲调幅模块它采用模拟开关CD4066 实现脉冲幅度调制。
抽样脉冲序列为高电平时,模拟开关导通,有调制信号输出;抽样脉冲序列为低电平,模拟开关断开,无信号输出。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一无线多点组网一、实验步骤1、组建树型网络组建5个节点的树形网络,阐述组建的过程。
2、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并记录路由信息,最后,进行组播和广播,观察其特点。
二、实验过程1、组建树型网络(1).网络1A、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自身地址:00:37:16:00:A5:46B、查找设备C、建立连接组网假设参加组网的共有5个BT设备,称为a、b、c、d、e。
首先由一个设备(例如b)发起查询,如果找到多个设备,则任选其二(例如d、e)主动与其建链。
在这个阶段,b、d、e构成一个微微网,b为主设备(M),d、e为从设备(S)。
注意在微微网中对处于激活状态的从设备的个数限制为2;而某个设备一旦成为从设备(即d、e),它就不能再被其它设备发现,也不能查询其它设备或与其它设备建链。
再由另外一个设备(a)发起查询,查询到设备b和设备c,再主动链接。
(1).网络1组建的网络图(1)(2)网络2同理,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然后查找设备,再建立连接。
由地址为00:37:16:00:A5:42的节点连接00:37:16:00:A5:46和00:37:16:00:A5:43,再由00:37:16:00:A5:47连接00:37:16:00:A5:42和00:37:16:00:A5:45,最后组成网络。
组建的网络图(2)2.进行数据传输(1)点对点发送信息例如,对于组建的网络2.图中显示的是:00:37:16:00:A5:4A对00:37:16:00:A5:43的路由,途中经过了00:37:16:00:A5:47,00:37:16:00:A5:42由此可见,简单拓扑结构,路由具有唯一性。
(2)组播与广播1. 广播:由任何一个节点设备向网络内的所有其他节点发送同一消息,观察其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数据交换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的路由过程与两个节点间数据单播的过程有何不同。
通信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实验报告课程:通信系统原理实验名称:通信系统原理设计性实验课任老师:张奕专业:通信工程年级:2013级学生姓名:余佩学号:2013141443050一、实验目的● 理解信源编码和解码的原理、步骤以及方法 ● 复习并更加熟练地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 ● 学习在EMC 开发工具下编程 ● 学习使用EM78P259N 微控制器 ●通过观测示波器了解编码二、编码实验1、双极性不归零码 (1)实验原理"1"码和"0"码都有电流,但是"1"码是正电流,"0"码是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极性相反,故称为双极性码。
此时的判决门限为零电平,接收端使用零判决器或正负判决器,接收信号的值若在零电平以上为正,判为"1"码;若在零电平以下为负,判为"0"码。
(2)实验流程图开始将Byte2和Byte1暂存于Data_temp2和Data_temp1中并设置编码计数值Data_temp2,7=1? Y 输出正电平输出负电平 输出零电平输出零电平结束Data_temp2和Data_temp1分别左移 编码计数值不为0? NYN(3)实验思路需要在单极性不归零码的基础上,在程序的开始和结束时添加调用零电平的程序即可(4)实验程序/*****************************双极性不归零码子程序****************************/Coding_Bi_NRZ: MOV A,Byte2MOV Data_temp2,A ;将Byte2中的数据暂存于Data_temp2中MOV A,Byte1MOV Data_temp1,A ;将Byte2中的数据暂存于Data_temp1中MOV A,@16MOV temp,A ;Byte2,Byte1中的信息共计16位需要编码输出call pulse_zero;=====输出16位编码=======Bi_NRZ_LOOP:JBS Data_temp2,7CALL Pulse_negative ;Data_temp2.7=0,调用负脉冲子程序JBC Data_temp2,7CALL Pulse_positive ;Data_temp2.7=1,调用正脉冲子程序;信息左移1位:RLC Data_temp1 ; R(n) -> R(n+1), R(7) -> C=Data_temp1.7RLC Data_temp2 ; C=Data_temp1.7 -> R(0),R(n) -> R(n+1), R(7) -> CDJZ temp ; temp-1=0?JMP Bi_NRZ_LOOP ; NO,继续编码输出call pulse_zero;=======================RET ; NRZ编码输出完毕/*****************************************************************************/(5)实验结果图一图二(6)调试分析如图一所示,输入十六进制码3456(相应的二进制为0011 0100 0101 0110),再打开示波器,波形如图二所示。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信原理网上实验一
实验报告(一)实验日期:2020 年4 月26 日;时间:19:00实验项目:信源编码技术实验使用仪器及装置:仪器:示波器,连接线,装置:主控&信号源模块、3号、21号模块(各一块)实验内容:一、抽样定理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抽样定理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样及平顶抽样的实现方法。
(3)理解低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4)理解实际的抽样系统。
(5)理解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6)理解低通滤波器的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7)理解带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2、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抽样定理实验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抽样信号由抽样电路产生。
将输入的被抽样信号与抽样脉冲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样信号,自然抽样的信号经过保持电路得到平顶抽样信号。
平顶抽样和自然抽样信号是通过开关S1切换输出的。
抽样信号的恢复是将抽样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即可得到恢复的信号。
这里滤波器可以选用抗混叠滤波器(8阶3.4kHz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或FPGA数字滤波器(有FIR、IIR两种)。
反sinc滤波器不是用来恢复抽样信号的,而是用来应对孔径失真现象。
3、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抽样信号观测及抽样定理验证概述:通过不同频率的抽样时钟,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观测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的输出波形,以及信号恢复的混叠情况,从而了解不同抽样方式的输出差异和联系,验证抽样定理。
1、登录e-Labsim仿真系统,创建实验文件,选择实验所需模块和示波器。
2、运行仿真,开启所有模块的电源开关。
3、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
调节主控模块的W1使A-out输出峰峰值为3V。
4、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被抽样信号MUSIC为幅度4V、频率3K+1K正弦合成波。
抽样脉冲A-OUT为幅度3V、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5、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调用示波器观测自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S13#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CH1和CH2分别接MUSIC主控&信号源和抽样输出3#。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
实验一模拟线性调制系统仿真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常规AM调制、DSB调制、单边带调制(SSB)的原理和方法,并验证这三种方法的可行性。
并掌握Commsim的常用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和结果2.1模拟线性调制系统(AM)2.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2.3单边带调制(SSB)3 实验分析3.1模拟线性调制系统(AM)的分析:任意AM 已调信号可以表示为Sam(t)=c(t)m(t)当)()(0t f A t m +=,)cos()(0θω+=t t c c 且A0不等于0时称为常规调幅,其时域表达式为:)cos()]([)()()(00θω++==t t f A t m t c t s c am 3.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 ):任意DSB 已调信号都可以表示为DSB S )()()(t m t c t =当)()(0t f A t m +=;)cos()(0θω+=t t c c 且A 0等于0时称为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
其时域表达式为t t f t m t c t s c DSB ωcos )()()()(==;频域表达式为:C DSB F t s ωω+=([)(C F ωω-+()2)]÷3.3单边带调制(SSB ):设调制信号为单边带信号f(t)=A m cosωm t ,载波为c(t)=cosωc t 则调制后的双边带时域波形为:2/])cos()cos([cos cos )(t A t A t t A t S m c m m c m c m m DSB ωωωωωω-++==保留上边带,波形为:2/)sin sin cos (cos 2/])cos([)(t t t t A t A t S m c m c m m c m USB ωωωωωω-=+=保留下边带,波形为:2/)sin sin cos (cos 2/])cos([)(t t t t A t A t S m c m c m m c m LSB ωωωωωω+=-=4 实验体会通过此次实验我进一步理解了AM 、DSB 、SSB 的调制方法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Commsim 软件来模拟这一调制的过程。
典型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学习通信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
4. 掌握通信系统性能的评估方法。
二、实验内容1. 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与功能(1)实验器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
(2)实验步骤:①观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信道、信宿等。
②分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如信源产生信号、信道传输信号、信宿接收信号等。
2. 通信信号调制与解调(1)实验器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器等。
(2)实验步骤:①观察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分析调制方法。
②比较不同调制方法(如AM、FM、PM)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③通过实验验证调制和解调过程,观察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关系。
3. 通信系统性能评估(1)实验器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误码率测试仪等。
(2)实验步骤:①设置通信系统参数,如调制方式、传输速率、信噪比等。
②测量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分析误码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③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如带宽利用率、传输速率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与功能实验结果显示,通信系统由信源、信道、信宿三部分组成。
信源产生信号,信道传输信号,信宿接收信号。
各部分相互配合,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
2. 通信信号调制与解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调制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
AM调制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适用于短距离通信;FM调制具有较高的频带宽度和抗干扰性能,适用于长距离通信;PM调制适用于高速率、低误码率的通信。
3. 通信系统性能评估实验结果显示,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与信噪比存在密切关系。
随着信噪比的提高,误码率逐渐降低。
通过调整通信系统参数,可以优化系统性能,提高传输速率和带宽利用率。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学习了通信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以及通信系统性能的评估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们对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实际操作,加深了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通信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学院:班级: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姓名:2013年11月目录实验一数字基带仿真实验 (1)1.1 实验目的 (1)1.2 实验原理 (1)1.2.1 差错控制原理 (1)1.2.2 跳频扩频原理 (3)1.2.3 保密通信原理 (4)1.3 实验内容 (4)1.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1.4.1 差错控制 (5)1.4.2 跳频 (7)1.4.3 加密解密 (12)实验二通信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分析 (14)2.1实验目的 (14)2.2实验原理 (14)2.2.1 数据传输的流量控制 (14)2.2.2 误码和差错控制 (15)2.2.3 信道共享技术 (15)2.3实验内容 (16)2.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7)2.4.1 性能仿真 (17)2.4.2. 速率测试 (22)2.4.3. 文件传输 (24)实验三无线多点组网 (27)3.1 实验目的 (27)3.2 实验原理 (27)3.2.1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27)3.2.2 路由技术 (28)3.2.3 广播和组播 (28)3.2.4 Ad hoc网络 (28)3.3 实验内容 (28)3.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29)3.4.1 组网过程 (29)3.4.2 单跳与多跳转接 (31)3.4.3. 单播(Unicast) (31)3.4.4. 路由协议 (32)3.4.5. 广播(Broadcast)与组播(Multicast) (32)实验四语音传输 (34)4.1 实验目的 (34)4.2 实验原理 (34)4.2.1 脉冲编码调制 (34)4.2.2 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 (35)4.2.3 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 (36)4.2.4 内部通话与数据传输的工作过程 (36)4.2.5 蓝牙设备的身份切换 (37)4.3 实验内容 (37)4.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8)4.4.1 参数相同时的波形 (38)4.4.2 相同误码率不同频率的波形 (39)4.4.3 用蓝牙连接的传输过程 (42)实验一数字基带仿真实验1.1实验目的此实验软件主要对蓝牙(bluetooth)技术中基带信号处理方法作了仿真,包括差错控制方法、跳频扩频原理以及保密通信等。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通信系统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搭建、调试和性能评估方法,提高对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通信实验箱、计算机等。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作为通信系统的输入源。
示波器用于观测信号的时域波形,帮助分析信号的特性和变化。
频谱分析仪则用于测量信号的频谱分布,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
通信实验箱提供了通信系统的硬件模块和接口,便于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连接。
计算机用于运行相关的通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信宿组成。
信源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发送设备将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编码等处理,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会对信号产生各种干扰和衰减。
接收设备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处理,恢复出原始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信宿。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原始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段上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的过程,解调方式与调制方式相对应。
3、编码与解码技术编码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原始信号进行的一种变换处理。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信源编码(如脉冲编码调制 PCM)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循环码等)。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用于恢复原始信号。
4、信道特性信道对信号的传输会产生衰减、延迟、噪声和失真等影响。
了解信道的特性对于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四、实验内容1、模拟通信系统实验(1)AM 调制与解调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信号作为原始信号,经过 AM 调制后,在信道中传输。
在接收端,使用解调电路恢复出原始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调制前后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分析调制深度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通信系统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报告 - CMI码编译码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报告院系: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题目:CMI码编译码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一、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框图1、 CMI码简介根据CCITT建议,程控数字交换机中CMI码一般作为PCM四次群数字中继接口的码型,全称是传号反转(Coded Mark Inversion)码。
其编码规则是:当为“0”码时,用01表示,当出现“1”码时,交替用00和11表示。
它的优点是:(1)没有直流分量;(2)会频繁出现波型跳变,有很强的时钟分量,利于接受端对时钟信号进行恢复;(3)具有误码监测能力。
但它有因极性反转而引起的译码错误问题。
由于CMI码有上述优点,并且编、译码电路简单,容易实现,因此,在高次群脉冲终端设备中广泛作接口码型,在速率低于8448kb/s的光纤数字传输系统中也被建议作为线路传输码型。
国际电联(ITU)的G.703 建议中,也规定CMI码为PCM四次群的接口码型。
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在32kb/s及更低速率的光纤通信系统中也采用CMI码。
2、 CMI码编译码电路的设计方案CMI编译码器主要由时钟源电路、序列发生器、CMI编码电路、CMI译码电路五部份组成,其设计框图如下图1所示:由图很清楚地可以看出,振荡器产生原始时钟信号,时钟源则产生各个部分所需要的时钟信号。
序列发生器产生伪随机序列信号,CMI编码器输出相应的CMI码流,进入译码器中,由译码器译出原始序列信号,从而完成CMI的编译码。
二、编、译码电路图1、编码器原理及电路图(1)“1”码编码器的设计原理由上描述可知,当输入“1”时,编码输出交替是“00”、“11”码,因而我们必须在电路中设置一个状态来记住上一次输入“1”是的编码状态,这我们想起了在数电中学习的D触发器。
D触发器的功能是当上升沿来临时,输出端Q将保持输入端D的状态。
当输入的NRZ码为“1”时,在U1A的3端就会输出正相时钟信号,此时D触发器输出状态将会在此时钟周期结束时(即出现“0”到“1”的突变的时候)进行一次状态翻转,从而完成对“1”码编码状态的记忆,同时实现“1”编码时“00”、“11”的交替出现。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
二、实验原理通信系统主要由发送器、信道和接收器三部分组成。
发送器将输入信息转换为适合传输和存储的信号,信道负责信号的传输和存储,接收器将信号转换为可读的信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UDP协议进行信息的传输。
三、实验步骤1.设计发送器:通过编程设计一个发送器,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UDP 协议可识别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给接收器。
2.设计接收器:编写接收器程序,接收从发送器发送的数据包,并将数据包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展示在屏幕上。
3.进行通信测试:在本地搭建一个局域网,将发送器和接收器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中,进行通信测试。
四、实验结果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并进行测试,我们成功实现了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在发送器中输入的信息能够被接收器准确地展示在屏幕上。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掌握了UDP协议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对网络通信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对发送器和接收器进行了设计和编程,提升了我们的编程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将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六、实验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完成了实验。
这个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七、实验改进虽然我们在本次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我们的通信系统仅支持文本信息的传输,无法传输其他类型的文件和数据。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尝试改进系统,使其能够支持更多类型的信息传输和处理。
另外,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升系统的实用性。
总之,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信原理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学习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1. 通信原理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数字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5. 矢量网络分析仪;6. 网络分析仪;7. 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原理通信系统是利用电磁波或其他介质,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
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信源、信道、信宿和通信控制四个部分。
本实验主要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性能指标的测量。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1)观察通信原理实验箱,了解其组成和功能;(2)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如数字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3)搭建通信系统实验模型,观察信源、信道、信宿和通信控制各部分的工作情况。
2.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测量实验(1)信源输出信号:使用数字信号发生器生成不同类型的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观察信源输出信号;(2)信道传输特性: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过程,测量信道的传输延迟、带宽等指标;(3)信宿接收信号:观察信宿接收信号,分析信号质量,如信噪比、误码率等;(4)通信控制实验:观察通信控制过程,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分析通信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分析实验(1)分析信源输出信号、信道传输特性、信宿接收信号等实验数据;(2)计算信噪比、误码率等通信系统性能指标;(3)对比不同通信系统模型的性能,分析系统优化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1)信源输出信号:频率、幅度、波形等;(2)信道传输特性:传输延迟、带宽、衰减等;(3)信宿接收信号:信噪比、误码率、波形等;(4)通信控制性能: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效果。
2. 实验数据分析(1)信源输出信号质量良好,满足通信要求;(2)信道传输特性稳定,传输延迟、带宽等指标符合预期;(3)信宿接收信号信噪比较高,误码率较低,信号质量较好;(4)通信控制效果明显,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过程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数字基带仿真 ..................................................................................................... 1 1.1 实验目的 ............................................................................................................. 1 1.2 实验原理 ............................................................................................................. 1 1.2.1 差错控制原理 ........................................................................................... 1 1.2.2 跳频扩频原理 ........................................................................................... 3 1.2.3 保密通信原理 ........................................................................................... 4 1.3 实验内容 ............................................................................................................. 4 1.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5 1.4.1 差错控制 ................................................................................................... 5 1.4.2 蓝牙系统的跳频跳频 ............................................................................... 8 1.4.3 加密解密 ................................................................................................. 11 1.5 编程实验 ........................................................................................................... 12 1.6 思考题 ............................................................................................................... 13 实验二 语音传输 ........................................................................................................... 14 2.1 实验目的 ........................................................................................................... 14 2.2 实验原理 ........................................................................................................... 14 2.2.1 脉冲编码调制 ......................................................................................... 14 2.2.2 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 ......................................................................... 15 2.2.3 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 ............................................................................. 16 2.2.4 内部通话与数据传输的工作过程 ......................................................... 16 2.2.5 蓝牙设备的身份切换 ............................................................................. 16 2.3 实验内容 ........................................................................................................... 17 2.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17 2.4.1 相同参数下的量化编码 ......................................................................... 17 2.4.2 相同随机错误与突发错误参数下的译码后波形 ................................. 18 2.4.3 同一种语音编码方式在不同参数下的译码波形 ................................. 19 2.4.4 记录蓝牙建立和断开语音链路的过程 ................................................. 22 2.5 编程实验 ........................................................................................................... 22
2.6 思考题.................................................................................. 24 实验三 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 ................................................................... 25 3.1 实验目的........................................................................................................... 25 3.2 实验原理........................................................................................................... 25 3.2.1 数据传输的流量控制 ............................................................................. 25 3.2.2 误码和差错控制 ..................................................................................... 26 3.3 实验内容........................................................................................................... 26 3.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27 3.4.1 性能仿真 ................................................................................................. 27 3.4.2 数据速率 ................................................................................................. 30 3.4.3 文件传输 ................................................................................................. 30 3.5 思考题............................................................................................................... 31 实验四 无线多点组网................................................................................................... 32 4.1 实验目的........................................................................................................... 32 4.2 实验原理........................................................................................................... 32 4.2.1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 32 4.2.2 路由技术 ................................................................................................. 32 4.2.3 广播和组播 ............................................................................................. 33 4.2.4 Ad hoc 网络 ............................................................................................. 33 4.3 实验内容........................................................................................................... 34 4.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34 4.4.1 组网过程 ................................................................................................. 34 4.4.2 消息传输 ................................................................................................. 35 4.5 思考题............................................................................................................... 36 参考文献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