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4.0为背景自动线为载体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工业4.0”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提升研究

“工业4.0”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提升研究

“工业4.0”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提升研究作者:金巨波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06期摘要实践教学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合格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问题。

面对工业4.0的发展趋势,高校的电子信息教育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

本文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教学质量和师资素质的提升,给实践教学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电子信息工程内涵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学校向社会培养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的培养教学方式一定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求能够不断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性极强的专业,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人才是现在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但目前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有的高校认为实践能力足以满足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反而忽略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二,缺少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理论课程有严格的考试制度,而实践考核没有科学的考核系统,往往就是写一份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实物作品就完成了考核。

第三,实践教学与生产脱节,各种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只是简单地培养了基本的动手能力。

第四,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五,轻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复杂多样,内容更新快,要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提升专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国制造2025》提出传统的制造业要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某学院对传统的制造业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调整,使其向智能制造业发展。

通过对学生学情和就业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就业情况大幅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标签:工业4.0;智能制造;课程体系0引言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甘肃煤炭职工大学,有很深的煤炭行业背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及煤炭行业产业调整,传统的矿山机电类专业培养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该学校还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旨在培养安全监管方面人才。

鉴于上述情况,为培养面向智能制造业和机电设备安全监管方面的人才,本课题按照“智能+网络+安全”的思路,对矿山机电类专业培养体系进行了调整,使其转型成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

1体系构建的内容1.1改变专业体系,突出智能制造,建立现代学徒制一是取消选矿技术专业,压缩矿山机电专业招生规模,新增矿业装备,工业机器人专业,使专业逐渐向智能制造靠拢。

二是按照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修订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矿业装备,矿山机电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比例达50%以上,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30个。

1.2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共享平台,突出实践环节一是删减《矿山通信》《矿山供电》等课程,新增《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组态软件》等课程,使课程设计更好趋于智能制造。

二是按照省级共享型课程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单片机原理及控制》、《数控加工与编程》、《电力拖动设备运行与维护》、《液压与气压传动》等4门共享资源课程,新增资源达1000以上。

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建装备制造类实训中心和电梯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新增设备值3400万元左右,新增设备400余台套,新增实训室10个,新增实训项目100余个,新增工位数400个,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10个。

工学结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工学结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工学结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的迅速发展,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与电子领域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愈发受到重视。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机械类专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成为未来技术人才的必备技能。

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机电一体化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趋势下,深入研究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为此,本文将对工学结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1.2 研究意义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机电分离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只会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综合运用。

而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适应工业发展需求。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融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

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

三、促进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科分隔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知识的固化和思维的定势,难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跨学科整合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研究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工业发展需求,促进创新思维,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工学结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和优势,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工业4.0 背景下技工院校机电专业建设的适应性转型初探

工业4.0 背景下技工院校机电专业建设的适应性转型初探

工业4.0 背景下技工院校机电专业建设的适应性转型初探作者:王淑玲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8年第11期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简称“工业4.0”。

技工院校如何搞好专业建设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是当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阐述了“工业4.0”背景下该专业如何把握人才需求的脉搏,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业4.0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业4.0” 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在整个社会表现为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

面临“工业4.0”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作为技工院校中传统专业的机电专业,如何搞好专业建设来适应“工业4.0”的发展,是需要技工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专业的转型建设“工业4.0”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技工院校的教育观、人才观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我们必须通过转变育人观念、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构建适应“工业4.0”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框架,把握新型人才的培养先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1.转变育人观念,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工业4.0”时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是全方位的,并具有多专业的融合性、创新创意性和可延展性的特点。

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分析机电专业的职教现状,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和师资素质提升等方面积极应对。

2.调整培养目标,重构专业核心要素“工业4.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智能化和网络化,智能设备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企业更需要集合懂信息化、网络化、工业化的新员工。

可以预见,培养出具有“数字化”能力和素养的学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所以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也要顺应“工业4.0”的发展趋势,主动转变观念与其相适应。

二、机电专业的内涵建设“工业4.0”时代,技能型人才要适应职业能力结构需求的变化,一劳永逸的就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工作分工的重构迫切需要多专业的融合能力。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升级。

工业4.0作为全球产业界的热门话题,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大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作为工业4.0的一项重要技术,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关注和应用的焦点。

本文将就“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浅议。

机电一体化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机械、电气、控制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的融合。

通过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而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正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机电一体化在工业4.0的推动下,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过去的制造业中,机械、电气等部门通常是独立运作的,互相之间信息共享较少。

而在工业4.0的理念下,要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就必须实现机电一体化,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传统的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通常由工人进行手动操作,而在机电一体化的生产线上,这些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实现自动化操作,并与其他设备实现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而机电一体化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将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和自动调节,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从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机电一体化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需求较高,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融合和协同工作。

要推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一、工业4.0的背景工业4.0作为当前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指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柔性化和高效化。

工业4.0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以满足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

在工业4.0的框架下,机电一体化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新兴模式,正逐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机电一体化是指通过将机械、电气、传感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产品生产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生产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随着工业4.0背景下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也日益成熟和广泛。

在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满足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个性化需求。

在生产设备方面,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引入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如智能机床、智能搬运设备等,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

这些设备具有智能感知、自适应控制、远程监控等功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在生产流程控制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的应用,生产流程可以更加灵活自适应,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调度和优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生产信息的全面共享和实时监控。

在产品制造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企业可以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使产品的制造过程更加精准、高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生产过程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在传统工业时代,机电设备一般是分开独立的,由不同的部门和工程师进行设计、制造和维护。

而在工业4.0时代,由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的出现,机电一体化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和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机械和电气系统的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

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是在传统机械、电气和控制领域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灵活性,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为整个工业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的趋势。

在过去的传统工业时代,企业常常面临着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能力有限所导致的。

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踪,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调度,从而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工业4.0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和竞争优势。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例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的应用,从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工业4.0是指将物理系统与数字技术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生产模式。

在工业4.0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可以看作是实现智能生产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与电气控制、传感器、计算机等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更加智能、高效的生产方式。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机械自动化和信息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工业自动化技术开始兴起。

机电一体化作为自动化技术的一种,以其开放、通用、标准化的特点得到了广泛推广。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大幅度提升和应用。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集成了许多高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功能更加强大。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工业制造业,还在交通、医疗、农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智能感知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实现工业设备的智能感知,使设备可以自动感知环境信息,并自动根据信息做出相应的操作。

智能感知包括智能传感、智能控制和智能识别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产线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另外,机器人技术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器人技术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可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高效和灵活。

机器人技术可以与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过程。

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中,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同时也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只有有着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才能够带领这个行业不断前进。

此外,还需要不断推进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更加方便和广泛。

总之,机电一体化作为实现工业4.0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是未来工业制造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机遇。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向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灵活化的方向不断进化。

工业4.0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智能技术系统

工业4.0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智能技术系统
参考文献: [1] 牛丽.基于智能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D]. 黑龙江科学,2021 (06). [2] 祥坤,周鸿锁,苏奎.探究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 化控制中的运用[I].新型工业化,2〇21 (01). [3] 刘诗鑫,麻蕾.探 讨 电 气 工 程 自 动 化 控 制 中 P L C 技术的应 用 策 略 [)].中国设备工程,2〇2 〗(〇5).
(一)智能技术在智能工厂的实践应用 1. 自动化生产 在 当 前 的 产 品 生 产 环 节 ,机 器 设 备 可 以 在 智 能 技 术 的 带 动 下 ,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体系进行自主运行和操作,能 够 减 少 传 统 的 人 工 操 作 步 骤 ,避 免 人 工 过 多 干 预 的 发 展 形 式 便 是 智 能 化 生 产 的 起 点 ,也 是 智 能 工 厂 建 设 的 根 本 。利用 智 能 技 术 实 现 自 动 化 工 厂 建 设 ,已 经 具 备 了 一 阶 段 的 发 展 历 史 ,德国的大众汽车产业链是建立在汽车生产的基础上, 结 合 德 国 政 府 的 倡 导 ,提 前 开 启 了 工 业 4.0时 代 ,利用自动 化技术与汽车的生产流水线进行融合,打 造 “模 块 化 ”工 艺 , 即 利 用 指 令 构 建 规 范 化 的 生 产 体 系 ,确 保 流 水 线 在 相 同 产 品 生 产 的 过 程 中 ,相 关 参 数 和 指 标 统 一 ,能 够 大 大 地 缩 短 生 产 时 间 ,同时提升 生 产 质 量 ,不 仅 可 以 节 省 人 工 成 本 ,也能 够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相同 的 参 数 和 性 能 ,便于后期 的检验和维修。 2. 智能化监控及销售 与 此 同 时 ,智能工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对生产体系的 监 控 和 对 消 费 者 群 体 的 反 馈 分 析 ,因 此 大 众 汽 车 利 用 网 络 销 售 的 模 式 ,落 实 智 能 经 营 系 统 建 设 。网络 销 售 模 式 可 以 合 理 地 将 生 产 任 务 分 配 到 全 国 各 地 的 工 厂 中 ,能 够 进 一 步 节 省 运 输 成 本 ,配 件 的 供 应 速 度 以 及 生 产 速 度 显 著 提 升 ,这不 仅提高了行业的实际生产效率,也加快了不同项目的进度。 产 品 的 生 产 环 节 到 销 售 环 节 更 加 紧 密 ,经 济 效 益 更 高 。 同时根据大众汽车的销售网络数据,自动测算不同地 区 的 市 场 需 求 ,合 理 分 配 全 球 各 地 工 厂 的 生 产 能 力 ,并结合 产 品 运 输 距 离 和 成 本 、配 件 供 应 速 度 和 成 本 、仓 储 空 间 和 成 本 等 ,通盘考虑各个车型的生产数量和进度,实现产品从生 产 到 销 售 的 最 佳 组 合 。机 械 系 统 的 智 能 化 自 动 化 发 展 ,对于 机械零配件自身的精细度、标 准 化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高 ,如果这 些 零 部 件 的 生 产 还 是 像 以 前 那 样 依 靠 人 工 操 作 ,是 无 法 满 足 使 用 需 求 的 。如 果 各 道 工 序 的 合 格 得 不 到 有 效 保 障 ,将会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生 产 效 率 无 法 提 高 。因 此 , 自动化生产在工业生产领域应用较为积极和广泛。 3. 智能化检测 智 能 化 检 测 主 要 是 针 对 生 产 的 产 品 进 行 质 量 优 化 ,这 将直接决定智能工厂的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经营发展质量, 如 果 流 向 市 场 的 产 品 不 合 格 ,将 直 接 影 响 企 (下 转 第 5 7 页)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机械、电气两个领域往往是独立运作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正是将机械和电气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协调运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综合性强,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促进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1.2 问题提出在进行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时,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保持与实际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

学生在接受这门课程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对于复杂的系统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于实际操作和实验的需求和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更加优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1.3 研究意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已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拓宽就业渠道。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探讨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已经成为工业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涉及到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探讨成为当前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到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首先需要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和定位,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系统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等几个部分,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机械设计基础部分,可以涵盖机械结构设计原理、机械传动原理、传感器与执行器原理等内容;在电子技术基础部分,可以包括电子元器件原理、电路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原理等内容;在控制系统基础部分,可以介绍控制原理、控制方法、传统控制系统等内容;最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部分,则可以重点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注重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结合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可以采用讲授、示范、解题等形式,系统地讲解相关知识点和原理;在实际案例分析方面,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相关系统设计的实际应用和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从实际中学习、领悟相关知识;在实践操作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系统设计与调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报告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职业能力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在开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趋向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要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构建为关键,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的创新,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思路(一)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职业能力有机地转化到课程中,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再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从而确定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与能力对接,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图1·课程转换法图示(二)课程体系建设原则1.注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这就需要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构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以直接对应的方式或者分解、合并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2.注重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三)课程体系构建思路1.调研行业发展情况及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组成调研组到企业、院校访谈,掌握机电应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职业岗位群,进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制造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低压电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知识,具备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机电产品维修与检测、机电产品营销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信息素养,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机电设备装调、机电工艺应用、机电设备维修、售后技术支持、机电设备销售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工业4.0”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模式的研究

“工业4.0”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模式的研究

“工业4.0”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模式的研究作者:朱志强涂文珍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5期一、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人工成本快速提高,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1],然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较少,从事工业机器人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而且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结构性矛盾便显得尤其突出[2],这便需要我们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专业模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工业4.0”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对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一)研究思路本课题在“工业4.0”背景下,从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发展三方面需求出发,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规格定位,并从高职的“面”到个案的“点”,再从“点”到“面”,从分体系的研究构建到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逐步构建与完善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团队、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和社会服务等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法,深入了解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

2.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对工业机器人专业良性发展的建议;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对该专业模式的思考;全国各地关于校企共建理论与实践探索等等。

3.统计分析法。

对大量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和数据分析,如对调查材料进行遴选,分析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路径。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新时代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新时代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新时代,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重要保障,而现阶段职业教育已无法满足需求,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对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参照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实践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实践教学相关制度、标准不够健全,支撑力度不够;职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还很薄弱,工位数不足,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实验、实训、实习项目不全面、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参入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受影响;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还有差距;专业师资能力还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等。

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不同类型教育,如何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题界定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特别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

工业4.0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探索

工业4.0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探索

工业4.0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探索发布时间:2021-06-23T10:53:20.6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作者:杨德余[导读] 目前,在工业4.0的背景下,所有的制造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所有的制造模式、营销模式都需要做出迅速的改变,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杨德余百色职业学院 533000摘要:目前,在工业4.0的背景下,所有的制造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所有的制造模式、营销模式都需要做出迅速的改变,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本文旨在研究在工业4.0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希望能对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能够迅速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技术。

关键词:工业4.0背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业4.0是由德国率先提出的,它首先是一个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型战略,在这个新型战略之下,所有的制造工艺、制造质量都要有明显的质的提升,制造业模式的更新可以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而职业高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责任,必须仔细的研究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国家现代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工业4.0背景下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职业院校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课程主要依据专业来开设,而且整个的课程理论性非常强,对于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理论学习的范围非常的广,但是却缺乏一些针对性,许多的课程内容非常的分散和庞杂,并且有些教师一直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来说,他们在走出学校后,他们所学的技术就要得到尽快的使用,仅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也必须要强起来。

工业4.0时代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刘家涛

工业4.0时代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刘家涛

工业4.0时代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刘家涛发布时间:2021-09-11T14:18:18.60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0月上28期作者:刘家涛[导读]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当前已经全面进入了工业4.0时代。

在工业4.0时代下,对机电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

潍柴高级技工学校刘家涛 261061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当前已经全面进入了工业4.0时代。

在工业4.0时代下,对机电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

鉴于此,技工院校在培养新一批的机电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迎合当前的时代特征。

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成熟,机电技术要以微机技术为基础来进行一体化发展。

这也是当前机电专业教学的重点。

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工业4.0时代下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 4.0 时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引言: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本质就是将机械设备装置和电子化设计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有机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并借助综合技术对各个生产领域进行监督操作。

在机电一体化作用下,可以将技术和产品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升级来拓宽其应有领域。

由此导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涵盖范围也相对复杂,涉及到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学科。

鉴于此,技工院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人才。

一、工业 4.0 概念概述工业4.0是指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德国的国家级战略。

该概念是由德国工程院、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建议和驱动下产生的。

工业4.0的核心特征为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

其标志为自动化信息物理系统。

当前,工业4.0的概念已经不局限于德国的国家级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工业的发展纲领。

为此我国专门提出了2025发展战略,和德国的工业4.0有着相似之处。

二、工业4.0的特征分析工业4.0主要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工业4.0时代下,工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会将生产设备、无线信号和传感器设备进行集成并连接到一个生态系统平台中,依靠该生态系统来实现对生产线的监控。

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

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

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1-07-14T16:32:14.40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7期作者:杨德余曾丽颖[导读] 德国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杨德余曾丽颖百色职业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摘要〗:德国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所谓工业4.0(Industry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

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随着以互联网+、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技术不断的推进,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目标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作为职业院校继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工业4.0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工业4.0 机电一体化对策工业4.0将彻底变革产品和生产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营和服务流程、云计算、遥控、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制造相结合,因此未来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将减少直接的生产,更多的是进行现场的生产管理、调试、维修等辅助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能够应对多元化生产的需求,能够全方位操作和控制企业流水线中自动化生产的各个环节,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传统灌输和理论式的人才教育模式已经与时代产生背离,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要想拓展应用人才教育领域,必须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和趋势,加强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难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确保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现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人才培养方向模糊通过广泛调研企业相关岗位群工作要求和技术领域规范,充分吸取岗位能力要求,抛弃过分强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脱离以赛为主的教学模式,明确新时代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样样兼顾,重点是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掌握一门就业本领。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浅议“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机械生产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升华。

首先,机电一体化将传统的机械生产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得传统机械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瓶颈得以突破。

传统机械生产方式对设备精度、质量、效率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因为很多人工操作,非常容易产生误差,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机电一体化则采用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使得生产过程变得更为智能、精准,而且由于是自动化,也不用过多的人工参与,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机电一体化能够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更为智能和精准,所以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更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机电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也十分科学,不但可以将原材料的消耗降至最低,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达到更佳的乐观化运营效果。

最后,机电一体化对于社会和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打印机工作时会发出嘈杂的声音,但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是非常静音的,不会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产生影响,也很少产生污染。

机电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参与劳动,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机电一体化也不是万能的,它仍然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更新换代速度的过快,会增加生产成本;机电一体化的操作和研发,还需很多人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

总之,“工业4.0”时代,机电一体化将是制造业中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业革命,它可以成为制造业中的引领者和带头人,也能使我们的生产环境变得更加智能、更加环保、更加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196·
以工业4.0为背景自动线为载体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唐方红 郭联金 毛峰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摘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智能装备与系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装配等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提出以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的课程体系,适应高职学生认知规律,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岗位技能;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3-0196-002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工业4.0”
(一)“工业4.0”形式发展强劲
2013年,德国在《“工业4.0”战略建议书》中指出, “工业4.0”将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了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2015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制订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展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基本建成制造强省,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是六大既定任务之一,自动化生产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莞及周边更是有了快速发展的环境和动力。

2018年,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正式发布《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

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业东莞未来五大重点新兴产业领域之一。

对于东莞制造业接下来的升级,从产业、产品、制造手段、产业工人四个方面进行提升,推动这四个方面迈向高端化[1]。

机电产品已经取代了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力”。

2018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达2595.5亿元,增长9.4%,占同期东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76.3%。

在智能制造领域,东莞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军团”,这些企业通过产能扩张和外延收购加速扩张,成为东莞迈向智能制造强市重要推动力。

东莞要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就一定要推动制造业实现产业、产品、制造手段、产业工人的高端化[2]。

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智能制造和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上下功夫,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未“破”未“立”
纵观全国高职名校,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普遍没有真正摆脱学科培养的体系,总在不同程度受“学科”的限制,未打破这个圈圈;开展形式上的项目化教学,但按照项目化实施的比例低[3],真实的项目教学标准与教学实施并未建立[4]。

在智能装备与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生产线如此发展的春天,与之支承相依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何“破”,怎么“立”?
二、机电专业岗位技能分析
非标自动化设备定义就是客户定制的、客户唯一的、非市场流通的自动化系统集成设备, 是采用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的单元设备组装而成,根据客户的用途需要, 开发设计制造的设备[5]。

自动化设备从形态上看,分为自动化流水线、自动化设备、机器人自动化设备行业等等。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域性去分析。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自动化生产线产业上,从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作系统、细致的分析。

(1)培养岗位能力分析。

拿什么岗位分析?针对哪个企业的这类岗位分析?这是关键,不能太粗糙,也不能想得太多。

有三种方法:一是针对企业大典分类,从大到小去捋一捋;二是针对自动化生产线企业产品来,即是自动化生产线,它需要些什么样的工程师才能完成,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三是针对企业的岗位来分析,在此岗位的人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在此,我们结合后二种方法[3]。

(2)自动化生产线功能及控制设计分析。

自动生产线是由工件传送系统和控制系统,将一组自动机床和辅助设备按照工艺顺序联结起来,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的生产系统,简称自动线[7]。

某自动生产线装备,由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输送单元和分拣单元5个部分组成。

各个单元都是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各个单元的执行机构以气动执行机构为主,输送单元的机械手装置整体运动则采取伺服系统、精密定位的位置控制。

分拣单元的传送带驱动则采用了变频器控制系统。

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是现代工业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气控制技术。

设备上应用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分别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位置、物体通过的状态、物体的颜色及材质等。

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现代工业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前提之一[8]。

各站间通过485BD 模块实现网络通信系统运行的主令信号(复位、启动、停止等)
通过触模屏人机界面操作,也显示系统运行的各种状态信息。

此设备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分析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它们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清楚明了,重要性层次也体现出来。

其核心技能包括了机械基础、机械加工、机械建模、机构传动、电气控制、PLC 编程及电机控制。

其难度与深度与高职学生是相适应的。

当然,学校教学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拓展性,将以上设备升级一点,则需要实现多轴的运动控制设计、安装及调试和机器人控制技术。

(3)培养的目标一定要立足企业,综合企业的需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器换人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企业都有着不同的自动化设备应用的需求,非标自动化设备是重点。

自动化设备开发企业需要相应人才,自动化设备应用应用企业同样需要操作与管理等人才,需求非常大。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针对这一行业领域开展教学。

课程体系的制定,围绕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一定区别于本科、研究生中的目标。

它要具有实用性、实在性。

专业需要对应具体的岗位,知识与技能支承岗位工作过程,就是实用性。

同时,不同规模的企业,同一类型的岗位,工作范围或者技能等级要求不同。

大型企业分工更细,中小型企业要求技能综合度要高一些,微小型企业更是要求“万精油”型的人才。

故专业培养目标也要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设计为阶层式发展目标。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为以“智能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维护为技能目标,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自控能力”为素质目标。

阶层式发展培养目标分毕业时工作岗位目标、3年期发展目标及10年期发展目标。

那么,课程体系就要围绕培养目标服务,为此目标开展教学。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辩证适度原则、社会发展需要原则及超前性原则等。

在此原则指导下,作实作细人才培养规格分析,作硬作准专业核心课程构建。

(1)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是知识和技能的重构,之前的准备工作就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197·
是要分析专业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析了如图1示的18个知识要点,如图2示3类21个能力要点。

将这些知识与能力要点分层级按学校教学特点与要求重构,形成了专业课程,也形成教学过程。

(2)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是指某一专业能够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的课程,包含了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

它的形成将岗位分析得到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分类、重构,使之适合学校教学、学生接受,使之适合实践平台的搭建。

故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构建模主体、控制系统主体和机器人技术应用主体,如图3示。

四、总结
高职专业学生培养,最忌专业内容大而全,最忌安排不适应高职学生认知,最忌与企业需要脱离。

课程体系的安排在此尤为重要,教学载体具体而有代表性大大提升高职学生学兴趣性和引导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选择自动化生产线作业载体,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作者简介】唐方红(197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机电教指委2018一般项目 (GDJD-2018-0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重点项目(CGPY201703)。

【参考文献】
[1]新闻频道.从打造“国际制造中心”到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EB/OL].(2018-08-09).
[2]戴双城,龚名扬.东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EB/OL].(2018-08-09).
[3]冯志军.加强教学标准建设 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江苏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范式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63-67.
[4]汪治.校企合作难深化、专业建设突破难…虚火过旺的高职校怎么应对自身难题?[EB/OL].(2018-08-17).
[5]李鹏.非标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创新设计分析[J].科技风,2019(2):128.
[6]唐方红,李龙根,毛锋.“互联网+”思维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J].新型工业化,2017,17(7):51-57.
[7]张青春,纪剑祥.传感器与自动检
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培养规划
图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培养规划
图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