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时间效率,夯实学生基础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莱州市程郭镇中心小学李霞视导评估时我执教的是《比的意义》一课,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
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个体及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对照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教学活动中,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向师生互教互学转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主要体现在:
设计空间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
精心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与呈现,能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开课伊始,从班中有23名男生,24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这一学生常见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从而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在出示出现信息窗中的人体图片之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研究人体美的奥秘。
整节课围绕“两个数相除就可以用比来表示”的这一核心问题去研究、探索、讨论、概括、总结,实现了自主学习,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重视学习活动中的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
始终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较高的课堂内涵。
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
课前我认真解读教材,做到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三、多层练习。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基本实现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课堂上学生不时地迸发出鲜活灵动的生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和谐、有效的。
三、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对于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感悟的不够深刻,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充分比较后进行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设计的练习题也未能及时展示,让学生失去了巩固延伸的机会。
时间效率低下,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应该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引,以研究教材为基础,以厚实内涵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根本,呈现高效和谐、鲜活灵动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