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课时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 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 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 “心”、“笔”、“墨”、“山”、“水”、“牛”、“羊”、 “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 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 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 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 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①媵 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 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 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奇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3)欣然规往( 计划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领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见闻,村里人听了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惋惜。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一课时
☞考纲说明
☞命题方向 ☞回眸中考
☞备考秘诀
☞考纲说明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命题方向读的 新变化:分值由原来的12分调整为10分,题量由原来 的4小题调整为3小题,选择题由2道调整为1道,文言 多义词的选择题改为直接解释词语,三个词语,分值 3分,综合分析选择题仍保留。考纲规定考查的24篇 文言文篇目不变。从近十年的考题来看,对课内文言 文阅读篇目的考查一般五年内未见重复,主要考查文 言词语、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如“吾义固不杀 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坚守 道义”。“固”是“本来”的意思,引申为“坚决”。译 为:“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 “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 优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 “良田美池”可以直接保留,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就会形象生动许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 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2)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 ) 留、停留 ) (3)不可久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水声,像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隐时现。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 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 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 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 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 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 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 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 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 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正确的字应是“悦”, “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 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 以便归纳记忆。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 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本是形容词, 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 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 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 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词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 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 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 文中,“亡”通“无”,读作 wú,解释为“没有”,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 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 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 “补”、“调”六字,即六字诀。 (1)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 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 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 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 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 “可以”、“卑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 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 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 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二、(2015·广东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回眸中考
一、(2016·广东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 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 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 出。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 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 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 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 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 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 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 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 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 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 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备考秘诀
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 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 过去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 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2014年改为 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三个小题,分值是3分。 【答题指导】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 的关键。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 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二、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 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是一句 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 旨句等。 【答题指导】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 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 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 渗透,合指兼顾。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 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 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