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一、概述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能力作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其构成及其表现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能力的多维整合模型,该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揭示学科能力构成的内在逻辑和表现特征。

学习理解是学科能力的基础,它涉及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记忆和理解。

通过深入剖析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学习者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奠定基础。

应用实践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迁移创新是学科能力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

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能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本文构建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促进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出具备高度学科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 学科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挑战。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学科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如何筛选、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现代教育环境还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如何在当今教育环境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整合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目标。

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大学为例

高校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大学为例

高校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大学为例
许凯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6(000)020
【摘要】课程考核作为高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学习管理层与教务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对苏州大学课程过程化考核改革与实践做了介绍,提出了过程化考核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的实践思路.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许凯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务部江苏·苏州 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过程化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r——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 [J], 高秀红;杨春维;段小月;汤茜;赵玲子
2.基于过程化管理的水工CAD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① [J], 雷鹏;唐昱;胡旭跃;鲍海艳
3.高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的探讨与实践研究——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J], 邓统湘
4.基于电工电子实训课程的"精准"过程化实训考核改革与实践 [J], 李瑾泽; 霍林方
5.基于过程化考核的考查课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林业生态工程》课程为例 [J], 郑金萍;范春楠;刘强;于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多维·多样: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课堂评价策略探索——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例

多元·多维·多样: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课堂评价策略探索——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例

多元·多维·多样: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课堂评价策略探索——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例摘要:新课标提出“议题”与“评价”两个重要概念,喻示着课堂新风向——构建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

以九上道法《坚持改革开放》为例,从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探索议题式教学评价策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要求“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1]议题与评价两个重要概念的提出,喻示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新风向——建构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

这一新风向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探索议题式课堂模式下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教学评价策略。

一、新课标中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总结的关键环节。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观察、访谈、作业、纸币测试等方法,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评价三个环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多主体评价的原则,对评价结果要个性化、发展性解读,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

[1]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学评价的现状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访谈,发现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课堂的教学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一)议题式评价主体单一从评价主体分析,议题式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一直处在“他评”的状态中,没有发挥学生自评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动力。

由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议题式教学观念认知、评价能力不足,易导致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不够,主观评价成分较强,对学生真正的认知程度不准确等问题。

基于过程的多维英语写作课业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基于过程的多维英语写作课业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基于过程的多维英语写作课业评价体 系研究与实践
王 金 蔡 慧 萍 马妮 娜
( 浙 江 海洋 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 浙江 舟山 3 1 6 0 0 0 )
[ 摘要】 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英语 写作课业评价存在诸多弊端 。鉴于此 , 本研究 以动态评估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 为指导 , 以六年的教学实验 为支撑 , 提出了基 于过程 的多维课业评价体系 。该体系从评 价 目的 、 评价方式 、 评价


动态评估理论 与建构 主义 学习理论
动态评估( d y n a m i c a s s e s s m e n t , 简称为 D A) 理论是近Z . -十年在西方兴起 的一种新 的评估理论, 源于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 V y g o t s k y 的心智 的社会文化理论( S o c i o c u h u r a l T h e o r y o f M i n d ) [ 1 1 。 其核心内容是 : 从动态 历时的角度对个体 的认知、 元认知过程进行评估, 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价, 从而使传统静态测验 的“ 结果导向” 变为“ 过程导 向” 圜 。 建构 主义 (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 学 习理论 是认 知 学 习理 论 的一 个 重要 分 支 , 其 核 心 内容 为 : 学 习是 一 种建 构过 程,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 知识需要在一定情境下 , 借助他人 的帮助(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 利用必要 的学习资料 , 通过意义的建构过程而获得。 因此 , 学习者若能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 到每一学 习环节 , 其学习能力与创造性便能得到很好发挥[ 3 ] 2 2 - 2 3 。

《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标准

《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标准

《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32开设学期:第一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解剖生理》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必需的动物解剖生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掌握牛(羊)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基础上,了解猪、马、家禽等的机体结构和功能,掌握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为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而编写的。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以实用为目的,从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

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为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开发思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从探索、实施课堂与实训一体化,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完美统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悉基本概念和畜体的基本结构;(2)掌握猪、牛、羊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形态构造、组织构造和位置及生理功能;(3)掌握兔的解剖特征;(4)掌握禽的解剖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在骨路标本上识别全身各骨、主要关节组成及骨性标志,在动物模型或动物标本上识别主要的肌肉;(2)能在标本上识别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各器官以及位置;(3)能在活体牛或羊身上指出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各器官的体表投影位置;(4)认识心脏和心包的形态、位置和构造及全身主要血管的分布,掌握体循环各肺循环路径;(5)熟悉全身主要淋巴结的位置;(6)认识脑、脊髓及各部构造及生理特点;掌握形成条件反射的物质基础,并能在生产中利用;(7)学会禽类、猪、羊的解剖技术,识别其内脏器官解剖结构;(8)在解剖和观察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解剖学的知识,分析归纳解决在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兰州文理学院大数据专业为例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兰州文理学院大数据专业为例

第37卷第5期2023年9月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l .37N o .5S e pt .2023收稿日期:2023G03G05基金项目:兰州文理学院2022年校级教学质量提升项目(2022GZ L Gj x g g G20);兰州文理学院2022年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2022GC X Gj x g gG07);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G2G111)作者简介:赵世林(1991G),男,甘肃天水人,讲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㊁智能控制.E Gm a i l :826550797@q q.c o m.㊀㊀文章编号:2095G6991(2023)05G0118G06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兰州文理学院大数据专业为例赵世林,东科余(兰州文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针对传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结构单一㊁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等问题,本文在现有教学基础上深度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和特点,提出了一种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多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大数据教育的本质和内涵,重构当前大数据教育的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了以优化教学内容㊁改进教学方法㊁规范教学过程和完善教学评价为目标的新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合作,注重能力本位,为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参考.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改革;大数据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64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E x pl o r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o fT a l e n tC u l t i v a t i o n M o d e o f D u a l C o r eL i n k a g e a n dM u l t i G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r a t i o n T a k i n g B i g D a t aM a j o r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a s a nE x a m pl e Z HA OS h i Gl i n ,D O N G K e Gyu (S c h o o l o fD i g i t a lM e d i a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L a n z h o u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v i e w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a t a s c i e n c e a n db i g d a t a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j o r t r a i n i n g mo d e l w i t ha s i n g l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l a c k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s y s t e m ,t h i s p a p e r d e e pGl y a n a l y z e s t h e t r e n d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on t h eb a s i s o f e x Gi s t i n g t e a c h i n g ,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a d u a l Gc o r e l i n k a g e a n dm u l t i G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p Gp l i e d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m o d e l .T h i sm o d e l e x p o u n d s t h e e s s e n c e a n d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b i g da t a e d u Gc a t i o n f r o m m u l t i p l e d i m e n s i o n s ,r e 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 c u r r e n t t r a i n i n g s y s t e mo fb i g da t ae d u c a Gt i o n ,a n d f i n a l l y f o r m s an e w m o d e lw i t h t h e g o a l o f o p t i m i z i n g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i m p r o v i n g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s t a n d a r d i z i n g t e a c h i n g p r o c e s s a n d i m p r o v i n g t e a c h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w h i c h i s s t u d e n t Gc e n t e r e d ,e m p h a s i z e s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 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 t o c o m p e t e n c yGb a s e de d u c a t i o n ,a n d p r o v i d e s g u i d a n c e a n d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t r a i n i n g o f a p p l i e d t a l e n t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Gt i e s .K e y w o r d s :a p p l i e d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b i g d a t am a j o r ;c o m p e t e n c y Gb a s e d ;t a l e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 ㊀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由 互联网+ 时代过渡到 大数据+ 时代,随之而来的大数据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人才荒现象层出不群.英国㊁法国㊁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起步相对较晚,不同国家相继提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大数据发展措施和方案[1G3].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4]明确了大数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式,鼓励跨校㊁跨区合作,支持企业加入大数据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产学研用同步实施,培养高质量㊁复合型的应用型现代化人才.根据国家制定的大数据发展战略,各地政府积极践行,分别制定适合本省的大数据发展政策,贵州等省市率先制定大数据发展政策.大数据人才需求旺盛,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积极为高校人才培养㊁企业和政府人才引进等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促进大数据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部分地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如表1所列.表1㊀部分地区政府出台的大数据发展政策文件表地区发布时间文件名称文件相关内容北京市2016年8月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 2020年)培养高端专业人才重庆市2013年7月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浙江省2016年2月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广东省2016年4月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 2020年)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湖北省2016年9月湖北省大致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 2020年)完善人才体系甘肃省2018年6月甘肃省数据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青海省2015年8月关于促进云计算发展培育大数据产业实施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疆2016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育引进㊀㊀兰州文理学院结合前期办学软硬件优势,于2017年成功申报数据科学与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新专业的筹备中做了大量的调研与走访工作,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探索出一套适合应用型本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 互联网+大数据 为指导,将智能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考虑个体差异性,从学生能力本位出发,提出一种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将实践与理论㊁产业与教学㊁教学与科研㊁科研与责任等高度融合,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方向的复合型人才[5G6].1㊀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1.1㊀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单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不同学校因其前期办学基础不同所采用的办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该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②该专业可设在计算机学科大类下,也可设在数学或统计学学科大类下;③早期的大数据技术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更高;④部分院校因办学条件不成熟而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⑤不同地区㊁不同类别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尽管不同院校采用不同培养模式的原因不一样,但针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仍然比较固定,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注重学生技术培训的技术型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第二类为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学术型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锻炼.然而传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结构只采用其中一种,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无法深度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导致所培养人才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模式可扩展性较差.1.2㊀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传统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存在缺乏专业办学特色㊁课程设置重复㊁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㊁课程间没有相关性等问题,主要原因有:①对已有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稍加改动形成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②照抄企业或相关院校提供的课程体系而不明其意;③课程体系没有经过同行专家的论证;④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完备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满足有特色㊁有依据㊁有目的㊁有产出等条件,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而不应该是对现有其他课程体系的生搬硬套.完备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㊁教学过程㊁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化和改进都会产生积极作用.2㊀基于大数据专业的 双核联动+维交融 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㊀㊀针对传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单一㊁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出一种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兼具技术型培养模式和学术型培养模式的优911第5期赵世林等: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点,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 互联网+大数据 的工程观为指导,重构人才培养体系㊁优化课程体系㊁深化教学内容㊁更新教学方法㊁规范教学过程和完善教学评价,从多个维度探索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图1㊀ 双核联动㊁多维交融 培养模式2.1㊀双核联动+多维交融双核联动是指新培养模式既采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也采用学术型培养模式,两种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动态调整,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两种模式作为整体架构的两个核心,同时发挥育人作用.双核联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使用条件的限制,将培养方式和培养方法进一步细化,可以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实验,决定使用哪种模式不是课程或老师,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反馈.多维交融是指多个维度深度融合重新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此处的维度分别指培养体系㊁课程体系㊁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㊁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将所构建的培养体系作为培养模式的产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动态调整各个模式在不同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重新优化教学系统,直到效果达到预期状态.2.2㊀重构教学体系2.2.1㊀重构培养体系新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O B E理念[7G8],依据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㊁企业行业岗位需求㊁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需求㊁学生就业反馈等,通过同类院校考察㊁企业行业调研,经教研室研讨㊁学院㊁学校学术会议讨论㊁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等流程,制定符合市场㊁地区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学与科研㊁产学与研用㊁理论与实践㊁职业与执业深度融合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图2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培养专业体系框架㊀㊀本方案从学生能力本位角度出发倒推培养体系,将培养体系细化为基础能力培养体系㊁专业能力培养体系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以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每学期末的综合实训及校内外培训;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赖于毕业实训㊁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课程.能力培养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自主能动性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7卷2.2.2㊀优化课程体系基于行业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学生能力本位出发反推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新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高,最终以工程实践项目为落脚点;将课程划分为大数据工程㊁大数据分析等方向,进一步拓宽就业口径;实行课程第二课堂,即将课程与竞赛㊁讲座㊁工作室项目动态绑定,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本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以O B E 理念,通过行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学生能力本位反推课程体系及课程开设顺序,凸显办学特色,制定了 厚基础㊁宽口径㊁重实践 的培养理念.实施 3+1 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课程㊁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相关课程均在前3年开设,第4年主要以集中实训㊁毕业实习㊁毕业设计为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42%,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课程体系及专业特色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课程间自左向右㊁自上而下为依赖关系.图3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特色结构㊀㊀根据图3可以将大数据课程体系分为大数据工程和大数据分析两个方向,大数据工程方向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及编程技巧㊁分布式数据库的结构和设计原理㊁平台的运维和部署,从而实现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主要面向大数据运维工程师㊁数据库工程师及数据分析工程师等岗位;大数据分析方向可实现大数据挖掘与应用㊁智能推荐与精准营销㊁决策管理与市场预测等,主要面向大数据算法工程师㊁大数据分析工程师和系统架构师等职业.从广义上可将该课程体系进一步细化为人工智能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方向,大数据课程体系中的大多数课程需要以计算机类的学科基础课为支撑,此类课程形成了软件工程方向,为学生后续的知识拓展提供基础.其次大数据分析方向的机器学习㊁人工智能技术等课程均涉猎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该方向为学生后续深造,进行创新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撑.2.2.3㊀教学过程改进(1)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两条教学链,一条注重理论教学,另一条是与理论相对应的项目式实践教学.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制定一套完整的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涉及数据采集与预处理㊁数据存储㊁数据分析与挖掘㊁数据可视化等,实践教学与之相对应,前期课程为项目介绍及规划,中间课程与理论教学内容紧扣,最后一节课程为项目汇报和评测.(2)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过程.依据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采用 积极教学法 ,有导向点名提问㊁小组活动㊁任务单㊁评价量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教学方面,采用 项目式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学生练习并完成新的实验任务,最终完成涵盖全部知识点的综合项目.基于项目式和积极教学法的方法既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又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该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将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3)完善教学评价.理论授课阶段采用积极教121第5期赵世林等: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法中提供的组间互评和组内互评两种方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将整个课程项目划分为对应理论知识点的小项目,每个小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价,大项目进行最终评价,评价过程均采用评价量表的方式.通过以上方式的评价可以达成 教师主导㊁学生参与 的良好效果,最终实现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并反哺于教学.3㊀模式应用及效果反馈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的培养模式在本校大数据专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通过学生就业率来反映,课程设置的结果通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果来反映,具体数据如表2和表3所列.㊀㊀从表2中可以看出,新的培养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从36.63%提高到了58.89%,证明所提培养模式给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较好的指导,突出学生能力本位的重要性,充分表明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价值.表2㊀不同培养体系初次就业率对照所采用的体系年级总人数初次统计就业人数初次统计就业率旧版培养体系441636.36%新版培养体系905358.89%㊀㊀注:此处的新版培养体系是指在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模式下制定的培养体系.表3㊀学科竞赛对比分析所采用的授课方法是否本专业是否同一年级获得校级奖励数量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数量获得奖励数总计增长率(新方式相较其他方式)传统授课方式否是2082835.71%传统授课方式是否2193026.67%新授课方式是是261238㊀㊀注:此处的新授课方式是指在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模式下制定的授课方式.增长率计算方式为:增长率=(当前的指标值-需比较的指标值)ː需比较的指标值∗100%㊀㊀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新教学模式前后,对比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获奖数,获奖比例同比增长26.67%;对比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获奖数,获奖比例高出35.71%.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的教学模式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将学生取得的相关学科竞赛奖项可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分,并加入课程总评分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㊀结语本文针对传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结构单一㊁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出了一种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结构上对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构建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解决了传统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接企业行业,对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模式对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方案,对教学过程㊁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做了简要分析,这将是本人及团队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参考文献:[1]方申国,谢楠.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7(6):30G33.[2]张永亮,刘子昂.大数据专业国内外建设现状与发展特征分析[J].科技风,2021(3):125G126.[3]梅宏,杜小勇,金海等.大数据技术前瞻[J].大数据,2023,9(1):1G20.[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26G35.[5]赵霞,魏霖静,周慧,等.新工科视角下农业院校大数据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6):113G118.[6]贾俊奇,杨雨翰,王磊,等.面向新工科的大数据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互联网周刊,2023(1):16G19.[7]王雁.基于O B E理念的轻混合教学模式下函数极限教学设计研究 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7):126G127.[8]郭利明,杨现民,张瑶.大数据时代精准教学的新发展与价值取向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0):76G81,88.[责任编辑:李㊀岚]2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7卷。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认定指标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认定指标

5.1 教学模式
5
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方法
10
5.教学
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医院、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
方法与
赛获奖率高。
注:本建设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总分 100 分,综合得分为 60 分以上可认定为校企
合作开发课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4.1 教材选取 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经专家鉴定的校本教材或出版的校企合作教材。
5
4.教学
与企业合作借资源 4.2 其它资源
5
项目案例、实验手册、习题集锦等。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
2.2 课程设计
10
与设计,有详实的调研成果,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3.1 内容选取
10
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
内容
3.2 内容组织 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相结合, 10
6.1 校内实训
5
6.实训
实训项目
条件
校外实训为课程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
6.2 校外实训
5
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7.1 教学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指标、轻特色的问题,需要从管理、队伍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去积极努力加以克服,以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建议作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由此而带动和促进了全国高校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及其他课程建设,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系统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涵盖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一级学科,包括本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等多层次的、由上万门课程所组成的“校级一省级一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共享体系。

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出现种种问题,直接制约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将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 重申报、轻建设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以学科专业特色为基础,以优秀的教师团队、丰富的教学实践、新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内容,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而形成的课程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结果。

但从现实来看,不少学校更多关注的是精品课程的荣誉性。

因而在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根据评审指标的要求和程序,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精心组织材料,动员一切力量积极进行申报。

一旦申报成功,对其后续的建设投入方面则显得明显薄弱,存在着精品课程建设的短期性、封闭性、片面性、重复性等问题。

无论是在后续资金、人力的支持上,还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的建设上,以及课程使用和推广的组织管理上,都体现为缺乏一个兼具系统性、规划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案。

浅析过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

浅析过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

浅析过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摘要: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是新课改的需要。

它提倡评价是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提倡变终点评价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评、互评结合的动态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实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学习过程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评价多元化;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提到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主宰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执行者是有目共睹的;而评价的方式直接跟考学、录取的方式挂钩,一考定终身,是最有效的评价手段。

评价者组成因素的单一,评价方式的唯一,使评价只注重结果,忽略了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抹杀了被评价者的潜力,从而形成了评价的单一性和不完善性。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既注重评价结果,又重视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既有教师参与,又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适时评,使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都能够被发现,每一种能力都能够被发掘,成为改进教学、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此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

下面,从教学过程的多元性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实施策略等四方面加以介绍:一、教学的过程性多元性评价的目的过程性评价的多元性能够从多角度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调整规划学生下一步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1]。

二、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主体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同伴和家长。

过去的教学评价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据教学大纲和国家评估标准,通过开始和总结等手段,以分数或者一种陈述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质性评价范畴。

而现在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动态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渡点评价。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倡导学生重视自我评价,而且除了自我评价外,应主动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原则。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而这种评价过程的中心内容应从成绩导向剥离出去,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以学习方法的改进为主要目的。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丁清苗崔艳雨吴九柱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9期摘要:教學团队以课程群为依托,探索适应人才培养特点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实施模式,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培养理念,提出“教-学-研-用”递进式育人模式,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三螺旋、“课堂-网络-平台”为中三螺旋、“企业-大学-专业”为外三螺旋的三层次三螺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破解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耦合难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落地增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研-用;三层次三螺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设计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73-04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roup, 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online and offline,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and in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odes that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laying stress on the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expanding quality", the teaching team proposed the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 application"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de, and created the "knowledge chain-ability chain-quality chain" as the internal triple helix, and the "classroom-network-platform" as the middle triple helix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specialty"as a three-level and triple helix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external triple helix. It solves the coupling problem of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orms a diversified, multi-level,multi subject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train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ing-using; three levels and three spiral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odel design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科专业课程群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TYB20-143);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油气储运设备腐蚀与防护”“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津教高函〔2020〕1号);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AUC-2022-C2-018)第一作者简介:丁清苗(1984-),女,回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SPOC+PBL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中的实践

SPOC+PBL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SPOC+PBL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适应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

课程基于SPOC 平台引导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并采用多维度的成绩考核方式。

本文旨在推动设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其他类似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SPOC ;PBL ;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6-0059-0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发展,推动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同时国家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使“互联网+”的教育新模式备受关注[1]。

更新教育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流程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探索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SPOC 、PBL 概述(一)SPOC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由加州大学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的,是在MOOC 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继承了MOOC 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

SPOC 强调小范围,限制一定的规模,将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强调线上和课堂高度融合[2]。

在线学习主要根据课程进程预习知识点和辅助课堂教学为主,将课程内容碎片化,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知识,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线上自由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线下课堂教学则以教师指导、知识讨论互动、实践操作为主。

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形式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灵活、多变的学习体验,有效地改善学习效果。

目前SPOC 平台有爱课程、超星泛雅、雨课堂等,其基本功能包括涵盖各种学习资源的资源库、在线签到考勤、在线测试、学生线上学习信息采集、线上交流讨论等功能。

_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_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_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_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编号: NG1251-064 南安市国光第二中学物理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NG1251-064)是南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课题,2011年5月组织进行论证申报,2012年2月经南安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批准立项,进入研究实验阶段。

在近2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基础上,从理论上赋予三维目标教学共动性、启发性、全面性、层次性以全新的含义,从实践上为三维目标教学的具体操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进一步有效指导教学。

自2012年2月以来,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典型课型进行重点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教学环节,对“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中的侧重点进行有益的分析,从而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近二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三维目标”的策略,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基本方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发课堂的深刻变化,构建新课程。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不仅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并最终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学过程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的不单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目前部分物理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缺乏应变新课改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以学生为本得不到落实,教学实效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成为本课题关注的焦点,研究的核心环节。

化学专业本科生多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本科生多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本科生多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5)2. 理论框架与创新能力的界定 (6)2.1 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 (7)2.2 化学专业的创新能力内涵 (8)2.3 创新能力与化学专业的结合 (9)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0)3.1 创新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11)3.2 化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 (13)3.3 高校化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 (14)4. 多元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16)4.1 跨学科教育机会的利用 (17)4.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9)4.3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21)5. 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21)5.1 创新实验与科研项目的支持 (23)5.2 创新竞赛与学术活动的引导 (24)5.3 创业孵化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25)6.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26)6.1 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7)6.2 激励创新行为的政策与措施 (28)6.3 创新成果的展示与转化途径 (29)7. 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30)7.1 成功案例的描述 (32)7.2 创新成果的统计分析 (33)7.3 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 (34)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成果总结 (37)8.2 对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38)8.3 对政策制定的建议 (39)1. 内容综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并论证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多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并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化学学科与众多科学领域交叉融合,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这不仅要求未来的化学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培养其跨学科理解、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及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化学专业的教育应关注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习成果导向的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8页

学习成果导向的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8页

学习成果导向的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发端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成果导向教育范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引起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关注和讨论[1],并在一些高校得到应用。

成果导向教育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最大学习成果[2]。

这里的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与行为主义、学生中心主义等教育范式不同,成果导向教育并未指定哪一种教学模式[3]最好,也并未规定教学活动应采取何种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取得优质学习成果,课程教师要自觉地探索、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思想,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空间、混合教学、深度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学习成果导向的多维协同课程教学模式:以预期学习成果?榈枷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设计实施多种教学策略,形成协同效应,采取师生、生生交互的方式对阶段性学习成果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最终取得优质的学习成果。

经过六个学期、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多维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

一、理论依据在成果导向教育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促进最终取得最大学习成果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必然具有多维性,需要综合协整、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优长,铺设学习路径,实施教学策略,进行学习成果评价和反馈。

多维协同教学模式主要借鉴和采纳了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空间设计及混合教学理论、深度学习理论等思想和方法。

(1)建构主义的群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情境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习效果应由综合任务而非分散工作的完成来测定等观点,而且,维果斯基的社群建构主义考虑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知识构建的影响,认为可以通过社群中分享不同个体的知识构建结果,来影响和提高同化和顺应的效率。

智慧教育理念驱动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智慧教育理念驱动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0 引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革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主导科技发展的主要机构,对发展和革新尤为敏感。

智能终端普及化、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外界诱惑不断增大且难以监管等,这些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契机,要求高校教师扬长避短,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智慧教育理念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工科专业的“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本科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我国培养飞行器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属于典型的新型工科专业。

近年来,航空宇航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迅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智慧教育理念驱动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齐振超,田 威,王 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摘要】 基于“新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素质需求,以智慧教育理念为驱动,将移动互联网终端、智慧教学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生关系、考核方式等发生的改变。

打通科研、教学、实操实验、虚拟实验之间的壁垒,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解决传统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与智能制造新发展相脱节、教学和科研相脱节、教学手段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相脱节、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教育;“新工科”专业;虚拟现实;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065(2021)01-0020-08收稿日期:2020-1-1作者简介:齐振超(1987—),男,河北沧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飞机装配技术;田威(1977—),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装配技术;王珉(1975—),男,山东蓬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飞机装配技术。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跨界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教高厅函〔2018〕17号);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研究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教师跨界发展的工科优势高校卓越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JDGC022);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智慧教育理念驱动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9_013);2019年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互联网+’‘新工科’专业教育新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19JSJG268);201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走好智慧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工科教学模式探索实践”(项目编号:1801JF0501)。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分析和探索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分析和探索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分析和探索作者:阮苘来源:《职业·下旬》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特征及其常用方式,探索如何有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常规和个性对接合一占空比一体化课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其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及评價反馈六个环节。

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在“评价反馈”环节上汇总分析,体现教学评价应具备的评定、反馈、导向和预测的功能。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分析1.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特征为使一体化课程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须具备多维度、多元化、全过程化和开放性等特征。

教学目标的多维化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

细化到一堂课上,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内容也应从以上角度进行多维设计,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的评价方式,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学生、教师、专家等评价主体,以自评和他评组合成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对象进行评价,促使评价双方在反思中认识自我,自主学习和发展。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化是由课程特点决定的,一体化教学设计需要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将教学评价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对过程中的点进行评价,再连点成线,获得教学过程的连续反馈,为师生随时调整教学与学习计划、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提供参考,使教学评价具备诊断和改进性。

开放性教学评价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给予学生更大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拓展思路,使师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为师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过程+结果”多元化评价工作总结

“过程+结果”多元化评价工作总结

“过程+结果”多元化评价工作总结评价模式改革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其改革的重点是: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职业能力鉴定和职业素养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自示范校建设开始,我校就积极进行评价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两年的努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多元化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简要总结如下:一、多元化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水平和效果的价值判断,是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

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务必要建立一个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价值进行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鉴定、引导功能,使评价成为中职学生教育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将评价过程变成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体现人才的规格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评价模式改革,要实现“过程+结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始终是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家长的意见。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去。

2.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参考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职业素养。

3.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就决定了评价时间和评价空间是多元的,评价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因此,评价的手段也必须是丰富多样的。

(1)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三全育人”多维一体模式构建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三全育人”多维一体模式构建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陈军弟[1];徐坚[2]
作者机构: [1]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299;[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10023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观察
页码: 123-12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1期
主题词: 新时代本科教育;三全育人;多维一体;育人实践
摘要:"""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构建系统、全面、立体的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三全育人""的""点-线-面-体""结合的多维一体模式,即明确把立德树人目标作为育人的出发和落脚""点"",构建服务学生三步成长""线""的全过程育人模式,构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面""的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五级育人共同""体""的全员育人模式。

这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南宁师范大学通过""三全育人""多维一体模式育人实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育人成效。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年推荐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外审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年推荐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外审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年推荐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外审评分表1234总体印象:1.选题范围有些过多集中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涉及专业、专业群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如:发展战略研究2项、培养模式改革研究1项、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3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究5项。

2、课题申请书写的比较多、设计的比较少,总体看教育研究的基础比较薄、系统性设计比较差,可操作性不强。

3、大部分申报书缺乏对基本概念的设计,这就导致申报书的许多内容填得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

4、申报书所填内容,给人的印象是改革多、而研究少。

岂不知没有针对性研究的改革是盲目的。

5、预期成果所填内容,既要有理性认识成果,也要有实践应用类成果,而且成果内容要明确写出来,这里许多课题注意不够。

6、专业及专业以上层面的教学改革课题,建议课题负责人以高级职称为好,这样对课题的驾驭会好一些。

7、很多课题没有问题意识,不是因为没有人研究我们要去研究,国家有政策要求我们去研究,而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具体填报建议:1、项目背景与意义:(1)研究现状:在描述研究现状之前,建议加一段实践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的文字(这样评委会很好的了解我们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开展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的价值及其意义);研究现状应选择代表性、权威的研究与实践动态描述(如果描述不清楚,评委会觉得你对他人的研究不掌握);(2)作用与意义:要围绕该课题的成果完成后,理论成果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实践成果发挥什么作用、有5什么意义?可以分条来写,这样更清楚。

尤其是能够解决本单位哪些问题,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2、项目实施方案:(1)研究内容:要求逐条写,这样方便了解和执行。

在考虑研究内容时,一定要考虑研究主题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都应该考虑到研究内容之中。

(2)研究目标:要求写出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核心成果。

既要有规律性认识成果,也要有实践成果(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一定是核心问题、或瓶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徐林李鸿儒于霞梁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8期摘要:探索并实践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考核理念,通过科学划分专业课程类型,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专业课程“学”的激励效能,实现以“考”促“学”,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跃升发展。

关键词:专业课程;考核;过程化;多维;自动化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51-03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考核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不明确,考核效果与培养目标严重背离;(2)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形式单一简单,多数课程采用结束式考核方式“一考定终身”,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3)过度关注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其反馈功能,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的合理性;(4)考核方式不能满足课程评价的要求;(5)教师参与考核模式改革的源动力不足。

以上诸多问题,导致考核作用不能完全发挥,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能反映教学过程效果,从而形成了考试形式化,助长了学生的应试学风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统一发展,无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也难以有效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1-3]。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恢复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的功能。

本文以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为背景,探索并实践了面向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

经过在东北大学自动化相关专业课程近3年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受益非常大。

一、更新观念,使考核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评价;考核不仅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养;考核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统一发展[4,5]。

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坚持全面发展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坚持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实现从结束式考核向过程化考核转变;从单一化考核向多维考核转变;从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从个人考核向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转变[6]。

确立了适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考核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科学划分课程类型,建立过程化多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主要体现在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综合化等几个方面,强调过程化评价,把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考核,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以督促学生关注平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的功能。

(1)考核过程全程化。

课程考核应把教学全过程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即时反馈问题,适时解决问题。

(2)考核内容多元化。

考核内容不仅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3)考核方式多样化。

针对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和阶段要求,采取开卷/闭卷考试、大作业、设计报告、课堂测验、现场实验、答辩等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成绩评定综合化。

在成绩给定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对专业课程科学评价,根据自动化专业课程特点,把自动化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型、理论实践Ⅰ型(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实践Ⅱ型(理论和实践并重,或更注重实践环节)、实践型等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1.理论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成绩评定主要由授课教师评定,原则上采取考教分离原则进行成绩评定。

成绩给定时,将各个考核环节均按照百分制给出(如果需要采取五级分制给出则做相应的对应),然后再考虑各个环节的权重系数,即课程考核成绩=■■(考核环节分数i×权重i)(1)式中,i为考核环节。

在成绩给定时,按照上课总人数进行整体排序,从课程考核成绩由高分到低分顺序确定,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开设实际情况进行系数调整。

采用整体排序是一种科学的成绩给定方式,打乱了班级建制,根据上课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成绩排定,对平时不注重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有非常大的触动,同时对考查课评定也可能有学生不及格,有效地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实施过程中,过程成绩要求授课教师在期末考核前进行报备并向学生公开,原则上不能修改,这样就约束了教师随意修改成绩和提分的现象,保证了成绩给定的公平、公正、公开。

2.理论实践Ⅰ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对理论实践Ⅰ型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验设备的应用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注重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实践Ⅰ型课程考核方式与理论型课程基本相同,理论环节的成绩评价人是授课教师,实践环节的成绩评价人是实验指导教师,按照各自权重给出相应环节的考核成绩,一般情况下建议实践环节考核的权重占0.1~0.2。

3.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情况、投入情况,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实践环节的权重增加到0.3~0.4。

由于实验课程多采取分组形式,因此既要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又要加强团队精神与素质培养。

主要采取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情况和团队整体完成情况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予以评价,同时采取教师评价、实验指导教师评价、学生团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部分要求学生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实际操作的考核。

表1给出了实践环节考核评价人权重分配建议,这里鼓励授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实践环节考核评价。

在给定最终考核成绩时,将各个考核环节均给出,然后再考虑各个环节的权重系数,适当加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或考虑实践教学环节加分(但总分不超过100分),即:课程考核成绩=■■ (考核环节分数i×权重i)×评价人权重j (2)式中:i为考核环节,j为评价人。

4.实践型课程考核。

实践型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关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关注对实践内容、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实际操作、报告、答辩等方式作为考核形式,注重学生对实践方案的设计、功能设计和完成情况。

同时采用课堂点名、提问、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实践型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给定方式与理论实践Ⅱ型一致。

图1给出了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环节及成绩权重分配的关系,表2给出了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环节及分配权重的建议,评价人权重分配同理论实践Ⅱ型课程。

三、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自2011年以来,分别在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常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中进行了尝试,从实践结果来看,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现了结束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的转变,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风,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变了考核观念,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注重对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3.促进了教学相长。

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多维评价,有效地发挥了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引导和带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改革,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注重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研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4.提升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在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等)和素质(遵守纪律、不畏挫折、交流能力等)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建立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专业课程“学”的激励效能,实现以“考”促“学”,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学习方式,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跃升发展。

参考文献[1]姜登岭,倪国葳,王昊,等.全程考核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12,61(2):261-262.[2]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12-13.[3]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4]张宏升.基于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8):1884-1885.[5]梁阿莉,张雨,罗惠娜.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的过程考核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3):112-115.[6]方志刚,代玉石,李晶,等.多维考核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正效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5-66.基金项目:此项工作得到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2012305)作者简介:徐林(1970-),男,陕西南郑人,副教授,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专业教学与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