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发展的历程,也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
在七年级历史课
程中,第七课是比较重要的一课,它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
本文将会分别介绍关于此课的三个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大主题。
在历
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各个王朝都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如商朝
时期的甲骨文、唐朝时期的诗词、元朝时期的戏曲等。
这些文化
遗产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繁华,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
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历
史第七课中,我们会学习到许多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和创新,如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等。
这些发明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也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这些科技成果仍被广泛利用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
三、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指将人类整体历史看作一个系统,并且强调了人文主义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都曾探索过这种大历史观,如司马迁、朱子、王阳明等。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体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交流,让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领悟到了更多深刻的道理。
综上所述,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所涵盖的知识点十分重要,它们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创新、包容、开放和进步的中国。
学习这些知识点,能够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思考能力,也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传统。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侗族的大歌、回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几十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③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的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千百年来,以黄河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和以运河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在L市
大地上相融共生,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相融,哺育出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
产生于约公元前 3500年,先后希腊 化、罗马化、伊斯 兰化,现沉睡千年
产生于约公元前3500年,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孝老爱亲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社《会论和语谐》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向国上志向》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 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当时人们的认识水 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 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
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包容性)。
唐朝和尚玄奘,到天竺(印度)
≠ 全盘吸收
游学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 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文化的功能。
(二)学生讨论学生对照学案进行分组讨论,并同时进行板书。
(三)聚焦展示一区: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
1978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
”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探究任务]1.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二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网络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不能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
在这个时候,《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具备正能量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节目应运而生。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
在这一文化潮流中,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的现象。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日益多样,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 本框是第二框, 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 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 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 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语文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语文课堂笔记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知识点。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求我们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去感受和领悟语言的魅力。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诗词这一部分,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宝贵机会。
下面,我将对这一课的课堂笔记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解了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常见的表达手法以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欣赏,如词句的含义、表达的情感、创作的背景等等。
因此,我们要注意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诗词的美。
在课堂笔记中,我们要记录下重要的知识点和技巧。
例如,如何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如何通过意象去感受诗词的意境,如何从诗词中汲取人生的智慧等等。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素材,如一些经典的诗句、名人事例等,以便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和收获。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在反思部分,我认识到自己在古诗词鉴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够充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更加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如多读、多背、多写、多交流等。
此外,我还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七课的语文课程,我们需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课堂笔记,同时也要注重反思和总结。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
2025版高考政治必修4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们行动的动力
成为可能
统 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 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
性 精神世界,二者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 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 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⑦__源__远__流__长____、博大精深。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⑧__国__家__形__态____发展至今的 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
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⑨ __文__化__软__实__力_____。
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 中 华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的 精 神 标 识 , 涵 养 着 中 华 民 族 ⑥ ___共__同__的__价__值__观_____ 。 传 承 和 弘 扬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能 够 激 发 ⑦ ____民__族__自__信__心__和__自__豪__感_______,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 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⑧__共__同__体___意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基础梳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① ___相__互__交__融___、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②__精__神__标__识____(中 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第七课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20年9月24日晚,襄阳“北街非遗文创市集”正式开市,全国近百位非遗传承人走进襄阳古城,现场进行皮影、银器、布艺、糖画等非遗技艺展示,让游客和市民能在襄阳古城近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文化和襄阳古城的特色夜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这表明()①非遗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③人们对非遗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
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
从《黄帝内经》可以窥见中医文化()①源于古代先贤对道法自然的思考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硬实力③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④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基因和胸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山西省歌舞剧院复排的大型舞蹈史诗《黄河》,在内容上具有史诗性质,意象化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讴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在形式上,《黄河》是对上古乐舞史诗的现代再现,并融合了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及行为艺术等多重元素进行大胆创新,是一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深受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
这表明()①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②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21年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
创作团队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创作团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走在时代前列②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全盘继承中华文化,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④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七课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统编版政治必修4课件(共29张PPT)
议题1
议题2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3.厘清几点认知 (1)弘扬民族精神,并不能直接推动现代化建设。 (2)弘扬民族精神,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实力和科 技实力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3)弘扬民族精神,并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4)弘扬民族精神,并不会削弱而是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而是既要 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 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必备知识
主动思考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 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 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 神的人民。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 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 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 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 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议题1
议题2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解析:材料突出了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对 中华儿女战胜艰难险阻的作用,故③④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不同时 期民族精神内容的不同,而是强调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 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 质,②错误。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最新版)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 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 (为什么?)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伟大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 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 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变迁,“变”与“不变”的分别是什么?
“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变”的是民族精神随历史不断积淀,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思维导图
创造性转化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与创新性发展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弘扬中
华优秀
传统文
1、基本内涵:
化与民
2、核心:爱国主义(地位+作用)
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作用:
4、形成、丰富和发展:
5、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近年来,“中国风”遍吹世界各地,圈粉无数。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与 创新性发展
重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难点
2
思维导图
创造性转化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与创新性发展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弘扬中
华优秀
传统文
1、基本内涵:
化与民
2、核心:爱国主义(地位+作用)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说课稿-高中政治统编版精选必修4
-3-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 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 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议一议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你是否同 意上述观点?
提示:不同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 但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4-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正确态度: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 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判一判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 有益借鉴。 提示:错误。传统文化分为精华和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 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 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想一想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7-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
中华文化强调亲情,人们把家 庭成员放在首位,并尽力维护 和保护自己的家庭。
中华文化注重家风传承,每个 家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家风, 这些传统和家风在家族成员中 代代相传。
重视孝道
尊敬长辈
中华文化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人们应该尽 力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传承家业
中华文化还强调对祖先家业的传承,人们应该延 续家族的传统和事业。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全球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 繁荣发展。
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对世界文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 以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人 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教育体制的完善
在教育体制上,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完善教 材和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传统艺术表演的传承
传统戏曲
如京剧、川剧、豫剧等,这些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需 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强调尊重
中华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表现在对长辈、老师、领导等的尊 敬和礼貌,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
注重仪表
中华文化还注重个人仪表,如穿衣得体、言行举止等,以展现良 好的修养和品质。
强调家庭观念
家庭本位
亲情至上
家风传承
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家庭 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地位,人 们重视家庭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表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 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艺术表演。
浙江专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义新人教必修3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目题(一) 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表现。
( F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 T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 F )点拨: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但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正确认识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展开,阐述其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等作用。
(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的纽带作用不断强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更加亲密融合、更加团结统一的历史。
(2)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精神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课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创造得 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 各民族 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 展起来的,也是在与 世界各国文化 的交流、碰撞、交锋中 发展起来的。 ①各民族文化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 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 吸 收和 借鉴 外来 文 化的 有益成果 , 不 断增 强 其 包容性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 批判 地予以继承。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①不忘 本来 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 的 根本 。 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中 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能够激发民族 自信心 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 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
(2)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 供 有益借鉴 。
(3)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 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 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 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 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 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 治理观。
答案:B
二、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 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①生命力: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的古老文明。 ②创造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又是 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③凝聚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 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 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 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 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 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 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 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果不加分析地加 以继承和利用,就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议题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阅读教材P92第二自然段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题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 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 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 和合、求大同等;
•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 勇为、孝老爱亲等;
(1)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 此赞叹?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对研究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 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 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 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7课 中国器物文化
课题第7课中国器物文化课时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熟知各种器物的发展历程和用途2.能分辨不同器物及其文化信息3.提升器物鉴赏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器物文化及其发展概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开阔学生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器物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器物的文化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直接导入(5 min)→传授新知(38 min)第2节课:复习导入(2 min)→传授新知(22 min)→课堂讨论(10 min)→课堂小结(5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 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直观导入(5 min)⏹【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匠心器物纪录片《守艺中国》片段,同学们通过视频短片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中国器物的制作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观看,记录通过观看视频,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传授新知(38 min)一、青铜器⏹【教师】PPT展示后母戊大方鼎、编钟等青铜器图片,讲解新知青铜器是一种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具,是森严等级通过理论讲解、名词解释、PPT展示、视频制度的产物。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一)青铜器的发展1.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晚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铸造采用块范法。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更正: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纯自然的东西也能成为文化。
更正:纯自然的东西不能能成为文化。
3、文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决定作用。
更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更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5、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进步了。
更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6、文化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
更正: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7、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则文明是自然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自然界。
更正: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则文化也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也是人。
8、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本身。
更正: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9、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本身。
更正: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一经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10、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更正: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1、文化具有主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更正: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2、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更正: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13、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
更正: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
14、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3年高考思想政治一轮考点复习必修4第三单元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练案[24]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选择题1.朱耸,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擅长花鸟、山水,其绘画的特点是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黑眼珠小白眼珠大,并且永远的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这表明( A )①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②每个人都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社会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性④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的部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朱耸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表达丰富的内容及意象,表明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①正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排除;对同一事物作者用其独特的绘画手法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性,③正确;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④观点片面也与材料无关,排除。
2.北京冬奥会徽章“上古神话”系列,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四个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神话故事与现代奥运运动元素巧妙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浪漫与美好。
这体现了( B )A.文化回归传统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B.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C.文化发展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D.既要固守中华文化又要吸收外来文化[解析]传统文化良莠不齐,不能完全回归传统,A错误;北京冬奥会徽章“上古神话”,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四个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神话故事与现代奥运运动元素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浪漫与美好,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B正确;文化发展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C错误;文化应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中华文化,D错误。
3.童叟无欺,出自《论语》:孔子莒国之东游与项橐赌约之处“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四、学情分析⑴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⑵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五、教学方法设疑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总结法等。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资料来感受一下。
请同学看视频资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学生讨论)看了这段视频资料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看了这段视频资料之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很伟大,我是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别一方面,也为片中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所折服。
(学生讨论)在他们的身体上体现什么精神?(学生发言)介绍中国航天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教师总结)这些可贵的精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将永远存在。
下面我们听一段鲁讯的话,来继续感受民族精神。
(展示图片)图片1:"鲁迅的画像"。
配音:"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设问: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协作此文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学生发言)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了吗》。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民站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土日益沦丧。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著文指出:又充满自信了的人存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学生讨论)鲁迅所说的"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人物?如果存在,请举例说明,他们的具体事迹如何?(同学分组探讨,发言)"埋头苦干的人"如: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世纪60年初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历时20多年,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终于研究出优质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巨大的贡献,被评为"杂交水稻之父"。
"拼命硬干的人"如:孙中山,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19世纪末开始从事革命事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先后发动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等,虽然是失败,但不屈不绕,拼命硬干,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为民请命的人"如: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发动者,为变法图强,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
"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戊戌变法的主要参加者,变法失败后,为唤醒民众,毅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昆仑"的千古名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中华民族之魂以上我们一同感受了中华民族精神,感受到了这人物确实是"中国的脊梁",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之魂"。
下面我们进行一些探究和计论。
(可以前后左右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廷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我们刚刚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学生归纳)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学生讨论)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产生、发展、发扬光大的呢?(学生归纳)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球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学生讨论)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归纳)中华民族历沧桑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弥足精神永不泯灭,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租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那么,中华弥足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
探究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展示图片)图片2:"土尔扈特东归",一群土尔扈特人赶着牛羊艰难前行。
图片3:"渥巴锡汗",渥巴锡骑马远眺。
设问:你知道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图片中骑马的人是谁?他是一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言)图片反映的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图片中骑马的人是土尔扈特的首领渥巴锡。
渥巴锡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杰出领袖。
公元1744年出生在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牧地,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775年1月9日)因病去世,终年31岁。
土尔扈特部落移牧于伏加河中下游无主之地140年后,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于1771年1月16日,在渥巴锡的统率下,毅然举行武装起义,带领16万人东归祖国。
途中打退了俄国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疾病和沙漠,行程万余里,于同年7月20日回到祖国境内,全民族仅剩6万多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渥巴锡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学生讨论)请你说说"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教师归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团结统一。
设问: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议审议通过了一部重要的法律,你知道它的名称吗?(学生发言)《反分裂国家法》。
(展示图片)图片4:台湾民众举行反对"台独"的示威。
设问:对于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发言)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和决心。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反对。
(展示图片)图片5:"世纪宝鼎"(见教材第73页)设问:你知道世纪宝鼎的内涵吗?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民族品格?(学生发言)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品格和值得自豪的古老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的居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2)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二;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好友、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更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设问:你知道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吗?(学生发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展示图片)图片6:"印度洋海啸"。
(学生讨论)图片所展示的是印度洋海啸的情景,你知道在海啸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受灾的各国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你所在学校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中国政府向受灾国家捐款捐物,派出了医疗队。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三: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设问:还知道哪些反映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精神的是例吗?(学生发言略)(展示图片)图片:"大禹治水"。
设问:大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学生发言)自强不息的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四:自强不息。
设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大禹治水之外,还有很多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例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你能说出来这些典故的来历吗?(学生发言略)(学生讨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归纳)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创业实践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