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是一门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准备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尤为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引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首先要引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引言、有趣的故事或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互动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将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这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献、电子资源、影视资料等。
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历史文献和多元化的资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发展出自己的历史思维。
三、倡导批判性思维历史思维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教授一段历史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们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和解释能力,从而发展出独立思考的历史思维。
四、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问题或任务,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这种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提倡多元化思维历史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提倡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历史并非单一的解释,往往存在多种角度和解读。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历史事件,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
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不同族群和不同性别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的全面性和包容性。
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索。
浅论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其次 , 善 于培 养学 生 的批 判意 识 和批 判精 神 。新 课 程 理念告诉我们 , 教 师 要 从 过 去 仅作 为 知识 传授 这 一 核 心 角 色 中解 放 出 来 ,努 力 成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引 导 者 和促 进
。
2 o 1 3  ̄ 第 1 锄( 总 第 6 1 2 期 ) 夫放贯 封
凹葛凹嘧
浅 论 高 中 历 史 课 堂 中 的 批 判 性 思 维 培 养
徐 波
( 金坛市第 四中学 , 江苏 金坛 2 1 3 2 0 0 ) 摘 要 : 批判 性思维是 一种重要 的思 维品质 , 对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创造 能力有非常重要 的作 用。本 文立足 于《 普通 高 中历 史课 程标 准》 , 着重从 营造 和谐 的课 堂教 学氛 围、 引入 “ 学术 争鸣” 、 树 立“ 发展 性” 评 价观 三 个方 面, 阐述 了在 高 中历 史
二、 引入“ 学术 争鸣” 。 提 供充满智慧 的“ 批判 ” 范例 。
、
营造和谐 的课 堂教学 氛 围 。 创 设催 萌“ 批判 意识 ” 的
情境 。
美 国教 育心理学 家布卢 姆有过 这样 的论 述 :在适 当的
条 件下 , 9 5 %的学生 能够高水 平掌握 所学 的 内容 ,许多学 生
阵地 。
性思 维和创 新思维—— 在探 究历 史 问题 的过 程 中善 于独立 思考 和交流 合作 , 切实提 高发 现问题 、 分 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可 以采用 让学生接触 各种不 同观点 、 对 问题 展开辩 论、 鼓 励学 生在学 习过程 中大 胆提 出 自己的看 法等 方法 , 逐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历史学科是一门广阔而深厚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培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评估和观察的能力。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审视历史资料和事件,对其进行评估、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相似性、差异性和联系性。
1. 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需要具有观察历史资料和事件的能力,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事实和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和事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整理,然后让学生对不同资料进行对比。
2.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历史事件和资料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演讲、讨论、小组活动等等。
3. 培养评价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评价的能力,对历史事件和资料进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探究性思维是指在探究过程中,能够问问题、构建假设、调查数据、归纳结论等一系列思考过程。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探究性思维能力,能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研究资料、探究事件等。
1. 培养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探究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需要能够询问、质疑和探究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提出问题和课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收集资料、分析文本、考证历史事实等研究技能。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践探究、别具匠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
创新性思维是指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论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建构
批 判性思维是指 对所学 的东 西的真实 性、 精确性 、 性质与 价值 进行个人 的判断 , 从而 对做 什么和 相信什 么做 出合理 的决 策。 高中 历史 学科教学 中 , 根据新课 程的基本要 求 , 师引导学生 以合理 的 教 怀疑 精神 、 基于 证据的思维 和积极 的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度探 究历史 。 向历史 定
史 单元或模块 的多个知识 点 , 注意 引导 学生学会知 识迁移 , 乐于思
、
批判性思 维概念 的提 出
1 当今历 史教 学忽视批 判性思 维的培养 .
在长 期应试教 育的影响 下。我国 中学 历史 学科几 乎等 同于一 门背诵 的学科。新课 程以来 , 信教科 书、 迷 迷信权威 的做法仍 然很 普遍。 教师虽然意识 到教科 书只是课程 资源之一 , “ 从 教教材 ” 转变 到“ 用教材教 ”但 形式 多样 的教学仍 然将学生 引向教材 中的结论 。 ,
判它… …它们 必须是靠批 判的思维来 获得的 。通 过批判 性思维教
要培 养学生批 判性思维 能力 ,首先在 于学生批 判思 维 习惯 的 养成。 这就要 求课堂教学 活动不再是 同化学生 的思想 , 聆听权威 的
声音 , 但也 不是“ 唯我独 尊” 一味 地批判权威 、 , 教师和 同学 , 而是要 求学生面对不 同的观点要 有宽容 的态度 ,在此基础 上进行 独立的 判断和选择 。宽容不 同的观点 , 意味 着尊重 别人 的观察和理 解 。 意 味 着注 重彼此之 间的对话 。 唯有宽 容 , 我们才可 以了解与 自己不同 的观点甚 至对立 的一面 , 从而学 会兼收并 蓄 . 在宽容 的基础上对 比 检视 自己和别人 的观点 , 使我们 更有效地展 开批判 . 断地超越 自 不 己和别人 对事物的既 有认 识 。 教学过程 中, 要批 判与宽 容相 结合 , 一方 面 , 师要积极 引导 教
高中历史历史论述培养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历史论述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信仰。
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记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
这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不轻易相信表面的信息,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举个例子,当学生学习二战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纳粹党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欧洲这么大的领土?”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
2. 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讨论和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听取他人观点、辨别事实和论证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或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来源批判此外,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进行来源批判的方法。
在学习历史时,学生需要学会辨别不同来源的可信度,并思考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他们应该学会问自己一些关键性问题,如“这个信息来源是可靠的吗?”“有没有其他来源来佐证这个观点?”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避免被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所欺骗。
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最后,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文献、互联网和电影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和阅读。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获取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规, 利用 自己所掌 握 的知识 、 材料充分 发掘新 的观点 , 从 而很 括针对某一历史 事件 进行 讨论 、 想象 某一历史场景 、 查资料文
一
、
批判性思维 即评 论性 思维 , 是一种抽象思 维能力 , 主要指
一
个人独立 分析问题 ,并针对某件 事根据 自己的判断得 出 自
的 目的所在 。 通过讨论 活动 , 使学 生思维得 到 了拓 展 , 更 为重
为主 , 且历史教 材知识 内容枯燥乏 味 , 使得学 生学 习的积极 性
降低 , 学生 独立思考 问题 的能力没有 得到有效 发挥 。 因此 , 历 史教 学模式 的改革非常有必要 。历史新课 改首先针对历史 教
出了如下 问题 : 应该如何看待宋 明理学? 同时参 考 以下几段历
材料一 : “ 存 天理 , 灭人欲” 。
己的结论 。苏霍 姆林 斯基 曾提 出 : “ 真正 的学校乃 是一个积极 史材料 : 思考 的王 国” 。 批判性 思维是创 新精神 的必 然要求 , 如 果没有 了批判性思 维 , 就很难产 生带有开创性 的思想和观点 。 这一点 是一部充满批 判色彩的光辉著作 ,如果没有对社会 现实 的深 材料二 : “ 人或有孤孀 贫穷无托者 , 可再嫁否 ? ” 日“ 只是后 材料 三 : 文天祥抗元 被俘 , 宁死不 屈 , 以正气 明 志 : “ 人 生
好地培养学 生的批判 意识和批判精神 。 批 判 性 思 维 的 含义 及 提 出的 依 据
t
( 1 ) 教学观点 中强调 “ 不 是教教 材 , 而是用 教材教 ” 。 此观
点 突出了学 生在 学习过程中独立 自主地位 ,如在新教材 中的
高中历史教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高中历史教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计划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重要事件;- 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当代社会问题;- 培养跨时空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
2. 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 古代文明和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发展阶段;- 国内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
3.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教师讲授;- 学生讨论和互动;- 视听材料的使用;- 小组合作研究;- 案例分析等。
4. 教学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成果评估。
二、教案第一课:古代文明及历史进程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几个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内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理解历史进程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文明发展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 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内容;- 历史进程的概念及示例。
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几个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内容的介绍;3. 历史进程的概念及相关示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 学生讨论和互动。
教学评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份有关古代文明的简单报告;-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参考资料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2. 文献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教育资源网站等。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历史课中的辩论教案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历史课中的辩论教案引言历史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并推测未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辩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辩论,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思考、表达观点,并从争论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介绍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的一种教案。
1. 辩论教学的定义和意义辩论教学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在争论中进行探究和分析的教学方法。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辩论。
辩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信心、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并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2. 历史课中辩论的重要性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想场所。
通过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人类的决策过程。
历史课中进行辩论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历史事件,并学会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解释。
同时,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包容,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辩论教案的设计为了在历史课中进行辩论教学,需要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教案。
下面是一个辩论教案的设计概述:3.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清晰明确,以便管理学生的期望。
在历史课中,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2 选题选题是辩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题需要具备历史背景丰富、有争议性和适合学生的特点。
例如,在讨论中国历史时,可以选取《是否江青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辩论话题。
3.3 分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老师的安排进行分组。
辩论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所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准备辩论材料。
3.4 研究准备学生在进行辩论前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
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参考,同时鼓励他们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继续寻找更多信息。
发展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课堂教案
发展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课堂教案引言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尤其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高中历史课堂教案。
1. 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历史事件和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合理论证和观点支持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互相评价和辩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教案选取了以下三个历史话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独立战争和文化大革命。
这些话题涵盖了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并且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资料,适合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每个话题将安排以下几个教学活动:2.1 情境引入通过介绍相关历史事件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2.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定数量的历史资料,并就特定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收集相关证据。
2.3 辩论演练为了培养学生辩论能力,将组织一场辩论活动。
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让他们根据之前收集到的证据进行辩论,并给予观众评价权。
2.4 总结回顾在每个话题结束后,教师将带领全班总结本次学习的重点及关键观点,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问题和见解。
3.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教案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协作、交流和分享信息,提升他们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问题引导学习: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愿。
•辩论活动:通过参与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并提出有条理的观点支持。
4. 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进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分组讨论记录:收集每个小组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观点和证据,并对其进行评估。
高二历史课程教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批判性思维
高二历史课程教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批判性思维一、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二历史课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教案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个高二历史课程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内容1. 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相关因素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3. 历史事件的影响评估:引导学生评估历史事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4. 学生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分析能力,展开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辩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教师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欲望。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为学生理解提供基础。
3. 原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4. 影响评估:教师帮助学生评估历史事件对不同方面的影响,并让学生找出事件的长远影响。
5. 学生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分析能力展开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加深记忆。
五、教学案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通过以下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画面,并提问学生:“你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了解?”2. 概念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参战国家等基础概念。
历史学习如何帮助高中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如何帮助高中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学习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了解过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批判性思维。
通过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习如何帮助高中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
研读历史文献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阅读各种历史资料、文献和史书,从中收集相关信息。
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历史学习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技能,培养他们具备辨别事实与观点的能力。
第二,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并不只是简单地背诵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
历史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去理解历史事件,同时也鼓励学生就这些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能够不受限制地思考问题。
第三,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在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
第四,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资料不仅仅是史书和文献,还包括历史小说、历史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本。
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学会辨别事实与虚构,理解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这种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其他各种文本。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秀教案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秀教案一、引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份教案将涉及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以帮助教师们高效地实施教学。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兴趣。
2. 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评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能力。
4.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思考(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或给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你认为什么是成功的定义?”或“你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作用是怎样的?”2. 群体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其他组员的观点进行互动和辩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讨论,鼓励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3. 教师介入(10分钟)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
通过提问和讲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技巧。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案例或实例,用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 个人思考(10分钟)要求学生个人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所讨论议题的观点和理由。
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并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5. 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可以自愿展示他们个人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和同学们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提问,以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6. 小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本堂课所学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质量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的合理性和深度,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辩论能力。
2. 个人思考和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在个人思考和展示中表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观点的逻辑性、论证的合理性和思考的深度。
3. 参与态度评价:评估学生在整个课堂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程度。
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价值,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鼓励多元观点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鼓励他们接受并尊重多元观点。
历史学科有很多事件和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学生应该学会听取不同的声音,并思考其中的差异和原因。
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或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他们辨析观点的能力。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除了鼓励多元观点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或参加辩论,以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项目或研究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或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并撰写独立的报告或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和分析相关材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四、提供合适的资源和案例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合适的资源和案例。
历史学科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历史文献、文献摘录、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在历史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还要关注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
六、引导学生评估历史信息的可靠性历史学习中,我们要面对各种历史信息,包括历史文献、故事和传说等。
学生应该学会评估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信息的来源、作者、背景等,从而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1. 引言1.1 概述批判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面临着信息爆炸和虚假消息泛滥的挑战,学生迫切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解读和评估各种信息来源。
因此,设计一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阐述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性,并介绍《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历史分析与评价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设计有效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本文将探讨课程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并提出对未来类似课程设计的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课程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有效性。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的分析,本文将提供一种可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类似的课程。
同时,通过引入历史分析与评价课程,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于他们未来面临的各个领域中。
这样就是“1. 引言”部分内容了,接下来可以继续撰写文章其他部分了。
2. 正文:2.1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能力来筛选和分析各种信息,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批判思维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2.2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巨著,它广泛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1644年间的历史事件。
该书不仅记录了大量史实,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资治通鉴》引入课堂,设计相应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核心素养,是当前历史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学生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历史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资料搜集,学生要具备信息素养,能够独立获取历史相关的信息,并有能力加以分析和利用。
3.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观点。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以上就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设置,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 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内容。
历史课程内容应包括知识性的内容和能力性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实例等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研究、历史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之前,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思考欲望。
例如,如果要讲解一本小说,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我们如何判断哪种解释更合理?Step 2: 引导学生提问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例子:在教授一个新概念之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相关问题,并鼓励他们互相解答。
Step 3: 引入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来源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实地考察等,帮助他们了解多种观点和信息来源,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一个历史事件时,提供不同历史学家的观点和解释。
Step 4: 鼓励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辩论来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
辩论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估和总结。
Step 5: 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开展课堂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情境,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理由和推理过程。
Step 6: 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评价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指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更准确的判断。
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步骤,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全面评估信息的终身学习者。
高中历史教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起着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案的设计,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并能在学习中保持持久的热情。
高中历史教案应该巧妙地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首先,教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教案中,可以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
其次,教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案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讲述、分析和解读,还可以引入图片、视频、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素材。
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历史时,可以通过播放影片、展示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最后,历史教案还应该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历史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历史教案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并与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除了激发兴趣外,高中历史教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通过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来评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教案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并挑战传统历史观点,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思维课程设计
高中历史思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等,使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鸦片战争: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辛亥:辛亥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对每个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历史事件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历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参考书,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历史事件。
4.实验设备:如有需要,准备一些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实际情景。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教案: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历史分析与讨论活动
高中历史教学教案: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历史分析与讨论活动概述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分析与讨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教案,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历史分析与讨论活动。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发展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准备材料准备•一篇历史事件的文章或一组相关历史事件的文献资料•一份关于历史分析与讨论方法的教学手册学生准备•学生需要事先阅读所选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用于记录自己的观点和讨论结果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用一幅相关的图片来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当教师要教授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入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或者展示一张描绘文化大革命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思考。
步骤二:背景知识概述在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该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使用教材、幻灯片或其他适当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展示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关键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
步骤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主题。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并鼓励学生全程参与。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的讨论有重点和目的。
步骤四:全班分享每个小组结束讨论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全班分享的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通过全班分享,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步骤五:批判性分析在讨论和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分析。
例如,在讨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影响、评价等方面,并要求学生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观点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作者:赵玉民曲现龙乔京凤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08期关键词质疑,问题设计,思维训练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40-04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英国利兹大学斯特拉·科特雷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和运用思维相联系。
以一种批判、分析、评价的方式思考,就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活动,比如关注、分类、选择和判断”。
①批判性思维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处理知识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因此,会思考的人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里要求的思维素质已经包含批判性思维。
那么,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质疑,分析历史信息,实证历史结论,探究历史本源;将学习过程置于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历史课程内容具有史实的逻辑发展特点,史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批判性思维质疑的要点,分析必须以史实为依据,评价更需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所谓“过程与方法”即是要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这样的思维过程。
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持久的、渐进的训练,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引导批判性思维的发生,潜移默化地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线索单一,逻辑清晰,但教材缺乏细节,学生即使认真阅读,也难厘清历史全貌。
因此,本课可以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典型实例。
以下材料都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实现批判性思维训练,我们用设计意图说明。
河北省使用人民版教材,北京市使用人教版,我们综合两种教材的特点,希望能够产生相同的教学效果。
材料1:列宁在《论粮食税》的著作中指出:“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②问题设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仅仅是为了应对战时困难吗?设计意图:人教版在“学思之窗”栏用列宁的评价,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但又提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民版也认为这一政策是“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
战时政策为应对战争的特殊境况而制定,集中人力、物力,采取特殊的管制措施,应该都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
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是为了对付战争,借机“推进社会主义”是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质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开始的,两个教材都说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而政策还在继续,那么,出现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呢?仅仅是执行的问题吗?实行战时政策为什么非要禁止自由贸易呢?可见其指导思想并非只为战时需要。
如果深入探究,为什么在指导思想上会认为这样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分析第二个材料。
材料2:1921年,列宁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为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①问题设计1:列宁说的“错误”指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错误?设计意图:列宁说的错误指战争过后仍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人民版指出:“由于布尔什维克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利用这一非常手段,把陷于经济灾难的国家拯救出来,同时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强化。
”人教版只是叙述了危机和兵变,没有分析原因。
因此,用人教版教师特别应注意介绍战争基本结束后战时政策仍在延续使用这个基本事实。
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质疑。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战争的威胁解除以后应当立即停止非常措施。
人民版“学习思考”栏引用列宁《论粮食税》一段话非常有价值,列宁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为什么列宁既强调是一种功劳,又说这个功劳是有限度的?言外之意,超过这个限度就不是功劳,而是错误了。
使用人民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两种教材都要引发质疑,由于教材的基本内容差异太大,因此人教版使用问题1的设计方案比较好,人民版则可以深入一个层面,使用以下设计方案。
问题设计2:列宁说的“错误”指什么?联系材料1,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错误?产生错误的根源是什么?设计意图:首先要辨别错误与正确的界限。
在战时执行是正确的,战争结束还坚持是错误的。
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则不仅是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还希望由此推进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这点人民版说得很清楚了,那么就可以追问,为什么会产生直接过渡的思想?必修1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指导思想来源于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
《宣言》认为社会主义应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实行公有制、按需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但是,《宣言》还指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还认为,一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所以《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过去我们常说,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在于在一国建立了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看似比较深,但学生中一定存在这个疑问。
如果深入到这个层次,教师应准备宣言的材料,实证指导思想的来源。
因此,第二问是否提出来,要看课堂效果。
文科班教学似有必要指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点,因为这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3: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觉得危机是从1921年2月开始的。
就在当年春天,我们一致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①问题设计:结合“围攻”与“退却”两个用词以及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原因,你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设计意图:教材都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史实告诉我们新经济政策仅仅实行了4年时间。
人教版指出,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这其中含有暂时的意思。
而对斯大林模式,人教版说它“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在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尽管后面也指出了严重弊端,但叙述倾向基本是肯定的。
前后对照,人教版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显然高于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而人民版恰恰相反,它说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评价很高。
对斯大林模式,人民版多半是中性叙述,甚至贬义更多。
比如经济成就上特别强调“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人民版还用了500多字批评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体制。
教材有这样明显的差异,说明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没有统一的口径,都还在讨论之中。
那么,让学生接受任何一种教材的说法都是有点盲目的。
因此,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都可以提出上述问题,都需要从历史的原点上,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评价的依据。
列宁在这段话中使用“围攻”与“退却”有其政治含义。
既然是退却,就是暂时的,一旦时机成熟还要进攻,围攻是退却的注脚。
退却和围攻都是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而言,那时布尔什维克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视为水火不容的关系。
事实上,当时布尔什维克的很多领导人都将新经济政策视为暂时的退却,是对造反农民的让步,以拯救苏维埃政权。
这是新经济政策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但是否可以认定列宁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暂时的呢?以这段话为据,似乎可以肯定,但是,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同意哪种结论,而是要指出:实证的原则之一是孤证不立,不能以一段材料就得出一种思想的判断。
如果要论证列宁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思想,还需寻找更多的证据。
列宁在逝世之前不断反思,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这已超出了高中学习的范围。
虽然此问没有确切答案,但是,思考这个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为什么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两种教材都没有交待。
如果新经济政策是退却,那么,斯大林模式就是从退却转为进攻。
人教版虽然没有明确这样说,但它说“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的使命也就终结了。
这是人教版的逻辑。
人民版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那为什么改弦更张呢?它的解释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这个解释似乎是说新经济政策不能加强国防、不能用以尽快实现工业化。
按照人教版的逻辑,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按照人民版的逻辑,尽管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有斯大林模式才能解决国防和工业化问题。
事实上,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一直不以为然,他不懂也不相信新经济政策。
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也都反对新经济政策。
早在1923年俄共十二大上,已经有人提出“战胜新经济政策”的说法。
有兴趣的教师可以阅读郑异凡著《新经济政策以及意义和教训是什么?》、马龙闪著《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夭折了?》两篇文章(见《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2009年高考海南卷早就在此处命题,借用其中斯大林的材料即可。
材料4:如果抛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问题设计:斯大林强调什么理由?能否成立?设计意图:斯大林强调政治理由,但是否成立,可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