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1)

合集下载

历代书法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五 书学鼎盛的唐代
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 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贺若宜》、 《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等, 已开唐人楷书之先。隋人章草书《出师颂》,今见者有写 本和拓本,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隋智永《真草千字 文》,则承前启后,为真草范本。
《峄山刻石》 为秦始皇登临峄 山时命李斯记颂 其德所立,唐时 已毁,现存者为 宋人转刻(称 《长安本》), 该篆书圆转遒正, 与《碣石颂》、 《会稽刻石》、 《泰山刻石》一 样,为标准秦篆, 是后世小篆之祖。
2 汉代
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 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 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 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 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 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 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 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 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 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此一时期 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 楷体书韵。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 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北朝名 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
南朝墓志《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肖胆碑》等, 方圆并济,已在碑体书中露出楷书灵秀之风。梁时《瘗鹤铭》 石刻,楷书而有行书、隶书笔意,开张纵逸,有摩崖气度。
二 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汉初)和今草(东汉末)两种,二者互有其 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唐 怀素《自叙帖》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 东汉末年产生 的,传为颖川 人刘德升所创, 是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 种字体,可以 说是楷书的草 化或草书的楷 化。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 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 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 模”。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 四大家”。
赵之谦
浙江绍兴人。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青年时 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 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 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 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 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 格,人称“赵派”。他 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 方面的,可使真、草、 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 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王铎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 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 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 出的革新人物。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 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宋元—文人书法
苏轼

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的创作观念,推崇自 然本色的审美创造,掀起了“尚意”的旋风。存世作品有《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 《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米芾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法发展历程

书法发展历程

书法发展历程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书法的主要发展阶段和里程碑事件:
1.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其书写形式朴素,刻画线条简洁。

2.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文字形式,具有浑厚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逐渐发展出方形和圆形的字体。

3.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秦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的正式书写形式,取代了篆书,具有规范、严谨的特点。

4.魏晋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魏晋时期出现了草书,即行草和草隶。

行草追求速写和书写流畅,草隶则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形式。

5.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13世纪):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楷书和草书达到了巅峰。

草书由张旭的“急就章”和怀素的“狂草”等达到高度艺术表现。

6.元明清时期(公元13世纪-20世纪):元明时期,隶书逐渐式微,行草成为主流,表现出大胆、奔放的风格。

清代的书法追求刚劲有力的气势,特点是工整而沉稳。

7.现代书法(20世纪至今):在现代,书法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艺术家们在传统书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验,探索各种新的书写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只是书法发展历程的概括,每个时期都有众多杰出的书法家和
重要的创作成就。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持续影响和丰富着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内容摘要
这一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 等人,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唐朝的楷书尤为出色,被誉为“唐楷”。同时,草书和行书也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世人 所传颂。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宋代的苏轼、米芾等人,他们的书法作 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元代的赵孟頫,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元四家”之一;明清时期的董其昌、 文徵明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既有文人气息又不失法度。 现代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现代书法家们不仅注重技法的锤炼, 还注重书法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简史》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书法的历 史和发展,更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 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书法事业付出心血的书法家们。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书法,让这门古老的艺 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内容摘要
《中国书法简史》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卷,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化瑰宝。通过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 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
精彩摘录
《中国书法简史》是一部深入揭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杰出著作,其精彩 摘录如下,展示了书法的历史脉络、艺术魅力以及文化价值。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书法家们的故事。他们不仅技艺高超,更有 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经典作 品,不仅体现了书法家们的精湛技艺,更传达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 解。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书法历史简介

中国书法历史简介

中国书法历史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绘画、诗歌、音乐和舞蹈并列为艺术的五大门类之一。

它是一种用特定的硬笔、软笔和毛笔来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自从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书法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概述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那时候已经有毛笔和墨汁的使用。

但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发生在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时期,书法开始成为一项真正的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不仅可以记录文字,还可以反映思想和情感。

自汉代以来,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每个时期的书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隶书是古代书法的代表,楷书则是正统的书法风格,而行书和草书则更加自由、随性和自然。

隶书隶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最保守的书体之一。

它在秦代时出现,并在汉代时发展到成熟阶段。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精细、端正而规范,比较适合记录正式的文献和文件。

隶书的代表作品包括《伯远帖》、《颜勤礼碑》等。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之一。

其特点是笔画简洁、清晰、平稳,非常适合印刷和书写正式的公文和书籍。

楷书的代表作品包括《王羲之碑》和《快雪时晴帖》等。

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性和个性的书体之一。

它在唐代达到成熟阶段。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遒劲、奔放,含有较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行书的代表作品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张旭的《赵州桥》等。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书体之一。

它在汉朝时期开始兴起,并在唐代时达到成熟。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洁且豪放,笔画间常常呈现断续、起伏的视觉效果。

草书的代表作品包括怀素的《祭侄文稿》和王献之的《兰亭集序》等。

篆书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书体之一。

它源于青铜器时期和商周文字,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起源。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精细,具有硬朗、清晰、端庄的特征。

篆书的代表作品包括秦始皇的御书铭文和汉武帝的鼓书铭文等。

中国书法的简史(1)

中国书法的简史(1)

中国书法的简史(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史上载籍浩繁,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

在此,以历史时代为“经”,以汉字演变和各时代重要的书法家及其作品为“纬”,勾勒一个粗略的书法发展史的轮廓。

一、先秦书法先秦是指从远古到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时期。

书法艺术就是在这一历史阶段孕育形成的。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造型基础,两者关系甚为密切。

对汉字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

但从根本上来说,汉字是出于社会需要,源于社会生活,脱胎于图画符号,并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至于造字的方法,我国古代有“六书”的理论。

这是古代研究汉字的构造而总结出来的造字法。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直接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假借并没有造出新字,有人认为后两者是用字的方法。

从汉字的构造上来看,汉字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

汉字究竟始于何时?据考古新成果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的彩陶器上,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起源。

这些陶器上的各种不同符号(见图1-2),可以认为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一)甲骨文汉字从萌芽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现在所能见到的成系统的早期文字,只有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见图2)。

彩陶器武丁甲骨刻辞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因其镌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由于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结体多为象形,体态长形居多、少数略扁,单字组织紧密,通篇字体大小、长短、宽窄无一定则,错综变化,互有关联;行气贯通,质朴自然。

在笔法上,因镌刻工具尖锐,刻字材料坚硬,字的笔画一般为单线,较瘦挺且锋芒外露,笔画转角处以方折为主,行款错落自然,浑然成章。

从整体上看,甲骨文雄伟豪放、峻峭挺拔、明朗质朴、细密放逸、秀丽多姿、端庄灵动,已具有最早的书法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衍化出不同风格和流派。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在先秦时期,书法艺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呈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文字形式,最早出现在甲骨上,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简洁而古朴,线条刚劲有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字的认知和书写技巧。

金文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文字形式,其字体优美流畅,开启了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秦汉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颜真卿擅长行书,其作品《颜勤礼碑》气势磅礴,墨迹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书范本。

唐宋时期书法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代表作品。

王羲之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其行草结合,遒劲有力,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宋元明清时期,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

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书法潇洒自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褚遂良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其草书结体工整,气势磅礴,展现了元代书法的雄浑风采。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结合,刚中带柔,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当代书法的发展与展望当代书法继承传统,又注重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

从传统的楷、草、行、隶发展到今天的新书体、新技法,书法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当代书法家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以时代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为指导,不断与时俱进,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精神积淀。

中国书法简史 PPT

中国书法简史 PPT

大家好
22
2、王羲之及其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邪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后世称为“王右军”。他 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 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 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 山,博采众长,观摩学 习“兼撮众法,备成一 家”,达到了“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高度。
大家好
23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 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 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 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 《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 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 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 本了。
大家好
7
大家好
8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 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 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 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 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 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 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 为广泛。
大家好
15
3、代表作品
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 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线条圆 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 受。唐张怀瑾称颂李 斯的小篆是:“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
大家好
16
云梦睡虎秦简:是隶书初创与秦的标志行材料。秦隶在 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 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中国古今书法简史

中国古今书法简史

31
120
王 僧 虔 太 子 舍 人 帖
·
32
120
张猛龙碑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 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 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 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 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 格的延续和发展。如横、直划的方 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 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 特点:用笔一般都以中锋为主,笔道多为均衡 线条,行笔基本是平移手法。

5
120
6
120
保 卣 西 周 早 期
( )
7
120
散 氏 盘 局 部
( )
8
120
毛 公 鼎 局 部
( )
9
120
石鼓文·车工(局部)
10
120
手书文字
——简帛 中侧锋并用,而以侧锋更为常见,用笔顿曳分 明,富粗细变化,行笔多用摆动手法,与铸刻 类形成明显的差异。
16
120
秦 隶 睡 虎 地 秦 简 文 字
·
17
120
18
120
(三)两汉书法
19
120
两汉书法的两大表现形式
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 一为非主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墨迹。

20
120
汉隶形成于西汉中晚期


汉隶是到了西汉中晚期才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起来的,由秦隶向汉隶飞跃的重要标志,是篆书形 体的归于消失和波磔的开张由竖伸变为横展。 篆书结体的消失,宣告了古文字阶段的彻底终结, 波磔的横展,使字形扁平、结构左右对称、体势左 右相分的汉隶风格得以形成,这是完成隶变的两个 重要方面。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先秦书法:指秦代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书法。

但由于文字的演变以及书法的发展,这个时期也可以包括秦代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比划简单的小篆,并将其作为官方字体。

隶书则在民间盛行。

在篆书和隶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碑刻,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

汉代书法:西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将篆书、草书结合,创造了草书的一种,后人称为“章草”。

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篆书、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发展。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初步繁荣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东晋书法:书法家王羲之将楷书规范化,使其成为日后楷书的标准,称为“今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

隋唐五代书法: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提倡书法,其书法师承王羲之,尤其是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书法:宋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苏东坡、黄庭坚等。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元代书法:元代的书法以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赵孟颊、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其中赵孟颊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赵孟頫等。

同时,元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明代书法:明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王铎等。

shufajianshi

shufajianshi

《孙秋生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
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使用频率最高、学书
者最多、最能体现方块汉字特点、最为实用 的书体。从魏晋至今,楷书一直保持着它的 正统地位。到了唐朝,楷书发展到它的鼎盛 时期,因而这一时期以楷著称,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书法家也最多。其中最杰出的有“初 唐四家”薛稷、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 、 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合称唐楷六大家。 他们都是自成一家,各有创新。
琅 琊 刻 石
2.小篆(唐篆)
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 高的,谓之“铁线描。”
3.小篆(清篆)
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
吴熙载
赵之谦
4.现代篆书
(三)隶书
1.隶书(汉隶) 隶书,历史上也称左书、史书、八分,是打破篆书 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并改变其笔道形态以便书写的 字体。相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 的,所以称隶书。篆书的草写即发展成隶书。秦代 的隶书称秦隶或古隶,它把篆书的曲线条变为直线 条,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 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 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人,曾官至晋右军将军,故又称 “王右军”。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 旷,官淮南太守,从父王敦,官太尉,从父 王导,官司徒。他出生于这样一个仕宦世家。 七岁开始学书,拜师于卫夫人(卫铄,晋女 书法家,擅长隶、正、行三体。)也曾从叔 父王廙学书法。学书于李斯、蔡邕。其楷书 学钟繇,草书学张芝。
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因此, 从产生至今,一直盛行不衰。“书圣”王羲 之就以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圆少 方,多露锋少藏锋。
王羲之《兰亭序》

中国书法简史优秀课件

中国书法简史优秀课件

中国书法简史优秀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中国书法简史》第一章“书法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书法特点。

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书法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书法的特点。

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以及书法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书法作品、毛笔、墨汁、纸张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中国书法简史》、练习用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幅作品属于哪种书体?它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 通过展示不同书体的代表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个时期书法的特点。

3. 分析书法作品中的笔画、结构、布局等要素,引导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美学原理。

三、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书法实践,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进行临摹。

2.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纠正不良书写习惯。

3.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交流,共同提高书法水平。

2. 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板书设计:中国书法简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书法知识,分析一幅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从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书法艺术的美感。

答案:略2. 选择一种书体,进行临摹练习,注意把握书体的特点和书写规范。

答案:略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书法简史(一):先秦书法

书法简史(一):先秦书法

书法简史(一):先秦书法书法简史(一):先秦书法作者:佚名来源:拙风文化网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

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其文字是记录当时占卜的内容,故又称卜辞,是十分成熟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荣发现的。

至今出土已有15万片以上,其文字属于商代后期。

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周原地区,又出土西周早期甲骨17000多片,除少数有文字外,大都无文字。

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契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

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

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

甲骨文契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的反映出来,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

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

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那些书写契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彩图《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的书法作品。

金文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

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始了青铜的冶练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于西周。

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

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

中国书法简史上共82页

中国书法简史上共82页
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国书法简史上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2)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着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 象 《 急 就 章 》
今草由张芝创立。他看出了章草便捷有余、
美观不足的弱点,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 础上创造了今草。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 以上下字相连,而且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 杂糅,正斜相倚。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 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 著名今草碑帖很多,如王羲之《十七帖》、 智永《正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墨迹》 等。
礼 器 碑
曹 全 碑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 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书法从东汉开始进入了繁荣期。东汉时期的几个特 殊现象,为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纸 的发明完成。第二,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第三, 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第四,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 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 势》。此外,还孕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 也是著名学者、文学家,他著有《笔赋》、《笔 论》、《篆势》、《九势》等。
琅 琊 刻 石
2.隶书(汉隶) 隶书,历史上也称左书、史书、八分,是打破篆书 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并改变其笔道形态以便书写的 字体。相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 的,所以称隶书。篆书的草写即发展成隶书。秦代 的隶书称秦隶或古隶,它把篆书的曲线条变为直线 条,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 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 代。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因此,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使用频率最高、
学书者最多、最能体现方块汉字特点、最为 实用的书体。从魏晋至今,楷书一直保持着 它的正统地位。到了唐朝,楷书发展到它的 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以楷著称,对后世 影响巨大的书法家也最多。其中最杰出的有 “初唐四家”、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 合称唐楷六大家(后面再讲)。他们都是自 成一家,各有创新。
2.行书
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直接快写 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 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楷,如《怀仁集王 羲之书圣教序》;行草,如王羲之《丧乱 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
其中之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
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自 成一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成就主要在楷书、行草,传世作品很多, 由于社会动乱,真迹无存,现在能见到的均 为摹本、临本。其中小楷代表作有《乐毅 论》、《黄庭经》、《曹娥碑》,行书代表 作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草书 代表作有《十七帖》等。

以王导、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家,
把钟繇的书法传统带到江南地区发扬光大, 形成南派书风。这样,中国书法史犹如长江、 黄河,形成了南北两大书派。这两大书派则 导源于曹魏时代的钟卫二人。
《上尊号奏》
《受禅表》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今河 南),汉末举孝廉。魏初,为廷尉。明帝时官至太 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元常、钟太傅。他能写多种 书体,而以隶、楷最为精妙。他的楷书笔法遒媚, 结体朴茂,气息高古,被后世奉为“楷书之祖”。 代表作品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 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荐季直 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宣示表》是钟繇直接 影响王羲之、开南派书风的奠基之作。

3.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章草是一种伴随汉隶盛行而产生、并带有隶书笔意 的草书。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点画较简略,书写 便捷,带有隶书笔意。字的大小均匀,字字独立, 上下两字绝不连笔,章法取直行纵势。著名的章草 碑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等。章 草成就最大的是东汉书法家张芝,被称为“草圣”。 他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可见功夫之深。后人把学 习书法叫做临池,就出自这个典故。章草在张芝的 时代达到了顶峰。
走向和疏密布白都已有了严格的法度,偏旁 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也基本固定了。笔法全用 “玉箸”篆的等粗细的线条,圆润平和,但 柔中有刚。朴茂浑古,圆活奔放。显示出一 种极为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是大 篆的典范之作。近代吴昌硕临写石鼓文最佳, 把篆书推入顶峰。
石 鼓 文
二、秦汉书法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李 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 的创立,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小篆在古文字中属于纯线条化的字体。它的笔画无 论横竖,都是粗细均等的线条,字形取纵势,呈长 方形,圆润婉通,具有简捷明快、端庄典雅之美。
一、先秦书法
1.甲骨文 甲骨文又叫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 1899年才被发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都废 墟),先后出土十五、六万片。从书法的角度看, 甲骨文质朴古雅。大多是刀刻的。其线条瘦劲犀利, 有直有曲,有方有圆。其结构以横竖、斜角线条为 主,附有曲线。排列成行,字行有自右向左,也有 自左向右。章法布置毫不做作,错落自然,或疏落 错综,或谨严有致。文字结构长短、大小不一,但 已讲究规整、均衡。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人,魏
书法家。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他 的《受禅表》雄伟冠时(魏隶典范)。
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现象是:师承风尚和
家族关系。两晋时代最为突出,出现了几大 书法世族,比如,陆氏(陆机)、卫氏(卫 瓘、卫恒)、索氏(索靖)和王、谢、郗、 庚四大家等。一个名门望族,在文学艺术上 往往父子相传,兄弟争胜,一家一种风格, 世代传承。这里只讲“二王”。王氏家族 (东晋)书法家最多,最著名的当数书圣王 羲之、其子王献之。
王 羲 之 《 十 七 帖 》
此外,还有《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帖由
唐太宗撰序,其子高宗(李治)撰记,僧怀 仁摹王羲之书。672年12月刻石,现存西安 碑林。共三十行,一千九百余字,是历代研 习王氏行书书法的范本。
《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紧接王羲之,东晋书法又一座高峰出现,就

结构平稳凝重,疏密匀称,一丝不苟。章法
整齐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 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秦代把这种书体广 泛应用于刻石颂德。当时主要的刻石有泰山 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碣 石刻石、会稽刻石六处。据传它们大都出自 李斯之手。
泰 山 刻 石
会 稽 刻 石
会 稽 刻 石
序》,“天下第二行书”指颜真卿《祭侄文 稿》。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多 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 因此,从产生至今,一直盛行不衰。“书圣” 王羲之就以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 圆少方,多露锋少藏锋。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文稿》
3.书法家——钟卫二王 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成就最高。当时最杰出的两 位书法家是钟繇和卫觊。魏开国之初的两座名碑 《上尊号奏》和《受禅表》,分别为钟、卫所写。 二人都师法于蔡邕、刘德升。艺术成就都显赫,艺 术风格略有不同,所以西晋书法家都是传授的钟、 卫两家。到了东晋以后,江琼、崔悦、卢谌一派, 受学于卫觊,在河西一带数代传习,于是,以卫觊 为代表,书法在北方形成强大的潮流,出现北碑雄 强的书风。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人,曾官至晋右军将军,故又称 “王右军”。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 旷,官淮南太守,从父王敦,官太尉,从父 王导,官司徒。他出生于这样一个仕宦世家。 七岁开始学书,拜师于卫夫人(卫铄,晋女 书法家,擅长隶、正、行三体。)也曾从叔 父王廙学书法。学书于李斯、蔡邕。其楷书 学钟繇,草书学张芝。


汉初承用秦隶,后来经过两汉文化人的不断加工、 美化,才逐渐形成一种结字讲究,波磔特别雄健, 体势超拔挺秀的独特字体,称为汉隶。东汉石刻盛 行,“碑碣云起”,遗留至今的200多种汉碑书迹, 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礼器 碑》、《乙瑛碑》、《张迁碑》、《史晨碑》、 《石门颂》、《曹全碑》、《杨淮表记》等,风格 各异。康有为把汉碑分为八类:骏爽、疏宕、高浑、 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等,颇有见地。
散 氏 盘
大 盂 鼎
虢 季 子 白 盘
利簋
墙盘
3.石鼓文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鼓共
有10个,每个上面刻着一首四言诗。内容主 要是歌颂田园之美和游猎之盛。它是我国最 早的刻石。石鼓文的字体,介于古文与秦篆 之间,或称“大篆”,是周代金文到秦代小 篆的过渡。
石鼓文的结字严谨端庄,大小一致,笔道的

甲 骨 文
甲 骨 文
甲 骨 文
2.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古代刻铸
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 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 文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金文 的形体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齐, 笔画的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 笔道一般比甲骨文粗,因而显得雍容厚重。
王 羲 之 《 十 七 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
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 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 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张旭《残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怀素《自叙帖》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周代金文风格各异,有凝练厚重、雄奇挺拔
的,如《大保簋》、《大盂鼎》等;有圆润 工整、柔和健美的,如《静簋》、《墙盘》 等;有质朴端庄、遒健舒展的,如《大克 鼎》、《毛公鼎》等。金文中,有的字是凹 下的,有的字是凸出的。凹下的阴文叫 “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也 统称为钟鼎款识。
散 氏 盘
中国书法简史
主讲:董恩强
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
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 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 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 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 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