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四)草书字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演进,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
”汉时流行的早期草书称章草。
它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因用于奏章而得名,又因汉史游以此体作《急就章》而得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史游、杜操等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家。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保存有明显的隶意,点画带有波磔、字形扁平、字字独立。
唐张怀《书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章草在实用中快速书写,逐渐去掉波磔,人们又称不带波磔的草书为今草。
(五)楷书隶书在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
从东汉熹平陶瓶题字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字褪去隶书的挑脚,已是一种稚拙的楷书。
楷书把隶书点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
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
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法艺术史,都离不开因楷书产生、成熟和普遍使用而带来的影响。
(六)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点画,又兼带草书连绵笔势,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
马圈湾木简《终年帖》(张芝)汉代是书法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书法到了汉末,基本上各体具备,并已出现对书体的系统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是一部从文字学角度来探讨书体的专著。
草、楷、行书体的出现,为文字书写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奠定了造型基础,也为笔墨功能充分发挥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一)三国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系。
五体并行,相互影响,各具风格。
在这基础上,孕育了钟繇、王羲之等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国书法,以魏为主。
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汉初)和今草(东汉末)两种,二者互有其 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唐 怀素《自叙帖》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 东汉末年产生 的,传为颖川 人刘德升所创, 是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 种字体,可以 说是楷书的草 化或草书的楷 化。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 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 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 模”。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 四大家”。
赵之谦
浙江绍兴人。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青年时 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 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 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 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 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 格,人称“赵派”。他 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 方面的,可使真、草、 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 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王铎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 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 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 出的革新人物。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 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宋元—文人书法
苏轼
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的创作观念,推崇自 然本色的审美创造,掀起了“尚意”的旋风。存世作品有《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 《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米芾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章草于东汉时盛行,虽有连笔,但字
字独立。
《急就章》:是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
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 章》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 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 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 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 时,抄写规范精雅 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 本的功能。唐代以后,《急就章》的主导 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 《三字经》所代替。
中国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其他文明。汉字作为书法的载体虽然历经种种变迁,但任然充满生 命力,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结构,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主要书法字体 篆 隶 草 行 楷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在横画之末,
依然上挑,存留隶法。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
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
楷书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
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 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 中的上品。
北魏司马绍墓志
楷书
楷书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初、盛、晚唐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一位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 和柳公权,再加上元初的赵孟頫,四人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中国书法可说是一项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学习文化(culture)、美观(aesthetics)和思想(ide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播、古代文物流传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一书以跌宕起伏的篇幅,从传统的“楷书”开始说起,梳理楷书之发展和普及,涉及了汉祖刘彝、汉初桓谭、两汉项羽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欣赏,入出常用字体格局、技法表现等领域,探讨了历代书法家在楷书中传承、创新和改良书体的变化,贯彻至北宋努尔哈赤和明末曾国藩书体繁盛及流行之家。
此外,还涵盖了残书、隶书等曲折、繁杂的字体技法与发展进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草书、行书和花书三大艺术流派及其演变历程。
在高校与高等教育层面,中国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理解思想。
比如,在学习法大师千古经典诗词文本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其书法技法的精湛度,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的思想。
而且,中国书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开拓思维,拓展视野,在大学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发展得更加精致和多样,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潮流与深度的结合,从而让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到中国书法形式的钟爱与乐趣。
因此,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利用中国书法传播核心文化,让不熟悉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人更加容易认识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总之,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全面反映了中国书法从传统楷书到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书。
中国书法简史及作品赏析
用途的器物,其中礼器、乐器比重最大,而礼器 中的鼎和乐器中的钟具有代表性。金文,就是铸 或刻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大篆”、“籀文”。
大公鼎
毛公鼎
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
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 “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 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 “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 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 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 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 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 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 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 第一法则”之称誉。
中国书法简史:绪论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 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 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 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 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 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 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 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 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 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 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 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夏、商、周、秦>帛书、竹(木)简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
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 体——帛书,帛是白色 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 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 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 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 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 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 竹木简。这些简与波帛 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 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 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 值。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教案》课件
《中国书法简史教案》课件第一章:中国书法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介绍汉字的起源,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等早期文字形式。
通过图片展示甲骨文和金文的书法作品。
1.2 书法的工具与材料介绍书法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砚等。
展示不同种类的毛笔和墨汁。
1.3 书法的审美观念讲解书法的审美观念,如骨法、气韵、章法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书法作品。
第二章:篆书的发展与特点2.1 篆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秦篆到汉篆再到唐篆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篆书作品。
2.2 篆书的特点讲解篆书的特点,如圆润、刚劲、婉转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篆书作品。
2.3 篆书的书写技巧介绍篆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篆书的书写技巧。
第三章:隶书的发展与特点3.1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隶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汉隶到魏碑再到唐隶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隶书作品。
3.2 隶书的特点讲解隶书的特点,如方正、端庄、严谨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隶书作品。
3.3 隶书的书写技巧介绍隶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
第四章:楷书的发展与特点4.1 楷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楷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汉楷到魏碑再到唐楷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楷书作品。
4.2 楷书的特点讲解楷书的特点,如规范、端庄、平整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楷书作品。
4.3 楷书的书写技巧介绍楷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楷书的书写技巧。
第五章:行书的发展与特点5.1 行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行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汉行书到魏碑再到唐行书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行书作品。
5.2 行书的特点讲解行书的特点,如流畅、自然、变化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行书作品。
5.3 行书的书写技巧介绍行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中国书法简史(PPT)
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传统
01
明清书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书法
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代表人物
03
董其昌、王铎、傅山等是明清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
现了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特点。
07
近现代书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是 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 们的作品体现了宋代书法 的尚意与创新精神。
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
复古潮流
元代书法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注重对传 统书法的继承和发扬。
个性表现
元代书家在追求复古的同时,也注重表现自己的 个性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
赵孟頫、鲜于枢等是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 的作品体现了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特点。
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汉代隶书的成熟与草书、楷书的形成
隶书的成熟
汉代是隶书成熟和鼎盛的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 及。汉隶的笔法丰富多变,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草书、楷书的形成
在隶书的基础上,汉代还出现了草书和楷书两种新的书体。 草书笔画连绵、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楷书则 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成为后世书法的主流。
书法艺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魅力,研究中国书法简 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和艺术修养。
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可 以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和 发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 力和内涵。
02
先秦书法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画瘦硬,字形大小不一,结构随意自然,具有古朴率真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简史
内容摘要
这一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 等人,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唐朝的楷书尤为出色,被誉为“唐楷”。同时,草书和行书也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世人 所传颂。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宋代的苏轼、米芾等人,他们的书法作 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元代的赵孟頫,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元四家”之一;明清时期的董其昌、 文徵明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既有文人气息又不失法度。 现代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现代书法家们不仅注重技法的锤炼, 还注重书法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简史》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书法的历 史和发展,更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 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书法事业付出心血的书法家们。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书法,让这门古老的艺 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内容摘要
《中国书法简史》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卷,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化瑰宝。通过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 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
精彩摘录
《中国书法简史》是一部深入揭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杰出著作,其精彩 摘录如下,展示了书法的历史脉络、艺术魅力以及文化价值。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书法家们的故事。他们不仅技艺高超,更有 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经典作 品,不仅体现了书法家们的精湛技艺,更传达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 解。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书法简史
《美人董氏墓志铭》 隋开皇 十七年刻,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 西安出土。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 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 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 此墓志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 朝新风,布局平正疏朗,字体端严 妍美,骨秀肌丰。书则各字 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 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 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 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 润圆劲,八面具备”。
晋人墨本《法华经残卷》,楷书而存隶书气息、 得行书笔意,横笔轻起,捺笔重掷,在貌似谨严中 暗含灵便,此类"经生书",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 的高度统一。此外,楼兰出土的大批残纸,如《李 柏文书》,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书法的真面貌, 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真书曹娥诔(lei)辞卷
四 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礼器碑
自宋至今著录最多, 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 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 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 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 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 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 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 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
乙瑛碑
此碑结体方 整,骨肉亭匀, 波磔分明,法 度严谨,用笔 方圆兼备,平 正中有秀逸之 气;是汉隶成 熟期的典型作 品,属方整平 正一路,
2
金文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 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 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 或阴或阳。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 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 《宰甫鼎》、《司母戊方鼎》。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 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 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 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 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 瘦自若,容与徘徊。
中国书法简史先秦和秦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先秦和秦代书法一、先秦先秦包括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约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1、商和西周甲骨文现有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资料是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文字遗迹,长期被掩埋在地下,清晚期时有发现,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首次从文字学角度对它进行收集、研究以后,甲骨文才真正获得重光。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
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迹外,大约有两种,一是直接刻写,一是先书后刻。
刻契的方法主要是单刀,少量郑重的记事刻辞用双刀。
龟甲兽骨的质地都比较坚硬,表面是不规则的形体,文字排列,多数自上而下;两行之间,多数从右到左。
这样的书写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法创作。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
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迹外,大约有两种,一是直接刻写,一是先书后刻。
刻契的方法主要是单刀,少量郑重的记事刻辞用双刀。
龟甲兽骨的质地都比较坚硬,表面是不规则的形体,文字排列,多数自上而下;两行之间,多数从右到左。
这样的书写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法创作。
甲骨文的风格存在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时代特色。
董作宾先生(彦堂)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提出了甲骨文的五个分期学说,其中书体是一项判断标准。
我们认为,甲骨的书刻者是书风的创造者。
其中,突出的如第一期由韦、亘、永诸贞人贞卜的甲骨文,气格阔大,雄壮卓伟;第二期由旅、大、行诸贞人贞卜的甲骨文,规矩森然,法度谨严;第五期由黄、泳诸贞人贞卜的甲骨文,工稳典雅,布局精到。
要达到这种高超的水准,他们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的,出土甲骨中的习字骨就是他们学习的证明。
这还可以说明甲骨文书刻者已有自觉主动的审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少量甲骨朱墨书中还可以看到,书写者已经注意发挥毛笔的性能了,董作宾说:“用朱或墨写了未刻的文字,笔顺收迄,笔锋收放,十分清楚,因之可以断定,殷代写字确是用精良的毛笔。
”虽然这只是雪泥鸿爪,其发挥也还有限,但毕竟是一个可贵的开始。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阶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出现了小篆和大篆,为后续的隶书、楷书奠定了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尚神”的行书和“尚韵”的草书。
唐代则是“尚法”的楷书和“尚势”的隶书的代表时期。
宋代以后,书法艺术逐渐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出现了各种风格和流派。
此外,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唐代文化繁荣,使得楷书成为了代表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字体;而宋代则注重文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得行书和草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变化。
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国书法简史》等书籍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衍化出不同风格和流派。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在先秦时期,书法艺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呈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文字形式,最早出现在甲骨上,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简洁而古朴,线条刚劲有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字的认知和书写技巧。
金文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文字形式,其字体优美流畅,开启了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秦汉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颜真卿擅长行书,其作品《颜勤礼碑》气势磅礴,墨迹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书范本。
唐宋时期书法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代表作品。
王羲之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其行草结合,遒劲有力,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宋元明清时期,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
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书法潇洒自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褚遂良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其草书结体工整,气势磅礴,展现了元代书法的雄浑风采。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结合,刚中带柔,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当代书法的发展与展望当代书法继承传统,又注重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
从传统的楷、草、行、隶发展到今天的新书体、新技法,书法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当代书法家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以时代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为指导,不断与时俱进,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精神积淀。
中国书法简史 PPT
大家好
22
2、王羲之及其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邪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后世称为“王右军”。他 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 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 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 山,博采众长,观摩学 习“兼撮众法,备成一 家”,达到了“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高度。
大家好
23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 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 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 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 《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 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 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 本了。
大家好
7
大家好
8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 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 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 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 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 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 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 为广泛。
大家好
15
3、代表作品
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 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线条圆 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 受。唐张怀瑾称颂李 斯的小篆是:“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
大家好
16
云梦睡虎秦简:是隶书初创与秦的标志行材料。秦隶在 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 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中国书法简史
夏、商、周
金文
金文,就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 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大篆”、“籀文”。
在甲骨文盛行的商代,青铜器 铭文的书风受甲骨文的影响, 商代金文近似甲骨文体势。
周代的金文无论从文字还是书 法,均与甲骨文拉开了距离。 “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 之。”因此,甲骨文退下了 历史的舞台,钟鼎文走上了 历史舞台并成为主角。
商周时期
散氏盘 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 散氏盘
散氏盘铭
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 的青铜器,其铭文结 构奇古,线条圆润而 凝炼,因取横势而重 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 表现了浓重的“金 味”,因此在碑学体 系中,占有重要的位 置。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 石评说:“篆体至周 而大备,其大器若 《盂鼎》,《毛公 鼎》,…… 结字并取 纵势,其尚横者唯
汉代书法
——汉碑风尚及隶书的形成
• 汉代书法 篆书----隶书 •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
汉却“碑碣云起”。 • 《张迁碑》----方劲古朴类; • 《曹全碑》----飘逸劲秀类; • 《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端庄凝练类 •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如
此石书法古拙奇瑰, 气势开张,丰筋力 满,趣味横生,熔 篆籀之意写隶,清 方朔《枕经堂金石 书画题跋》:“以 篆为隶,结构简劲, 意味古雅。”西汉 传世书迹甚少,通 过此石,可窥西汉 书风。
西汉刻石
莱子侯刻石
东汉刻石
清代朱彝尊在《跋汉华山碑》 中把汉隶分成三种类型风格: 方正、流丽、奇古。其实从 形制上可以分为碑刻和摩崖 两大类。从艺术特点上可以 把其分为:典雅、秀逸、拙 朴、雄浑、纵肆、平整、古 峭、奇谲。它们的代表作品 分别为: 《史晨碑》《乙瑛碑》, 《礼器碑》、《曹全碑》, 《张迁碑》,《西狭碑》, 《石门颂》,《熹平石经》, 《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PPT)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系统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画瘦硬,字形大小不一,结构随意自然,具有古朴、率真的艺术风格。
金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丰满,字形大小趋于一致,结 构严谨,具有浑厚、典雅的艺术风格。
大篆与小篆
大篆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西周的文字,广义上指小篆之前的所有 古文字。大篆笔画粗细不均,字形结构复杂多变,具有雄浑 、豪放的艺术风格。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
魏晋风度与书法美学
魏晋风度的内涵
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注重精神气质的表现。
魏晋风度与书法美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影响了书法的审美观念,使得书法更加注重个性和精神内 涵的表达。
魏晋时期书法的特点
笔画流畅自然,结构潇洒飘逸,墨色淋漓酣畅,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和艺术感染力。
南北朝碑刻与摩崖石刻
米芾体
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体 被称为“米芾体”,其特点是笔画瘦 硬,结构紧凑,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 觉。米芾体的出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 表现形式。
元明清时期书法流派及特点
元朝书法
元朝书法以赵孟頫为代表,他的字体秀丽典雅,被誉为“赵体”。元朝书法在继承唐宋传 统的基础上,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表达。
明朝书法
明朝书法流派纷呈,有台阁体、浙派、吴门派等。其中,董其昌的书法被誉为“明人第一 ”,他的字体清新自然,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清朝书法
清朝书法以碑学为主流,注重金石气息的表现。邓石如、伊秉绶等书法家在碑学方面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同时,清朝还出现了以郑燮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等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 家。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画流畅自然,气韵生动;王献之的《中秋帖》 则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特点。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简史(PPT)
❖ 结构平稳凝重,疏密匀称,一丝不苟。章法 整齐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 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秦代把这种书体广 泛应用于刻石颂德。当时主要的刻石有泰山 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碣 石刻石、会稽刻石六处。据传它们大都出自 李斯之手。
泰 山 刻 石
会 稽 刻 石
会 稽 刻
❖ 2.行书
❖ 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直接快写 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 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楷,如《怀仁集王 羲之书圣教序》;行草,如王羲之《丧乱 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
❖ 其中,“天下第一行书”指王羲之《兰亭 序》,“天下第二行书”指颜真卿《祭侄文 稿》。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多 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 因此,从产生至今,一直盛行不衰。“书圣” 王羲之就以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 圆少方,多露锋少藏锋。
❖ 周代金文风格各异,有凝练厚重、雄奇挺拔 的,如《大保簋》、《大盂鼎》等;有圆润 工整、柔和健美的,如《静簋》、《墙盘》 等;有质朴端庄、遒健舒展的,如《大克 鼎》、《毛公鼎》等。金文中,有的字是凹 下的,有的字是凸出的。凹下的阴文叫 “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也 统称为钟鼎款识。
散 氏 盘
王 羲 之 《 十 七 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 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 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 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张旭《残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怀素《自叙帖》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概述书法概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
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
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
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
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流派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章节所能介绍完全。
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中国书法简史基本书体介绍1、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为什么叫“楷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楷模作用。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隶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壁画,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
2、隶书有说隶书创体者是位囚犯,因此有功而被秦始皇任命为御史,沿用“隶人”身份称此书为隶书。
其实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既然有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就有象隶书这样非官方之用的简化字体。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
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3、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字体随和,极赋诗意的同时,有不失个性的体现。
4、草书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1)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