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四)草书字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演进,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
”汉时流行的早期草书称章草。
它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因用于奏章而得名,又因汉史游以此体作《急就章》而得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史游、杜操等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家。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保存有明显的隶意,点画带有波磔、字形扁平、字字独立。
唐张怀《书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章草在实用中快速书写,逐渐去掉波磔,人们又称不带波磔的草书为今草。
(五)楷书隶书在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
从东汉熹平陶瓶题字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字褪去隶书的挑脚,已是一种稚拙的楷书。
楷书把隶书点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
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
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法艺术史,都离不开因楷书产生、成熟和普遍使用而带来的影响。
(六)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点画,又兼带草书连绵笔势,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
马圈湾木简《终年帖》(张芝)汉代是书法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书法到了汉末,基本上各体具备,并已出现对书体的系统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是一部从文字学角度来探讨书体的专著。
草、楷、行书体的出现,为文字书写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奠定了造型基础,也为笔墨功能充分发挥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一)三国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系。
五体并行,相互影响,各具风格。
在这基础上,孕育了钟繇、王羲之等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国书法,以魏为主。
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中国书法简史
天发神谶碑
此碑又名《天玺纪功碑》、 《三断碑》。篆书,三国· 吴天 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 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 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 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 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 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 后无继者。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 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 《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 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 部孕育于这一时期,
三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 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 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 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 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 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 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 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 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 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 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 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 《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 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 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 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 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 合称"三希")。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汉初)和今草(东汉末)两种,二者互有其 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唐 怀素《自叙帖》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 东汉末年产生 的,传为颖川 人刘德升所创, 是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 种字体,可以 说是楷书的草 化或草书的楷 化。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 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 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 模”。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 四大家”。
赵之谦
浙江绍兴人。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青年时 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 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 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 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 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 格,人称“赵派”。他 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 方面的,可使真、草、 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 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王铎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 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 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 出的革新人物。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 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宋元—文人书法
苏轼
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的创作观念,推崇自 然本色的审美创造,掀起了“尚意”的旋风。存世作品有《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 《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米芾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章草于东汉时盛行,虽有连笔,但字
字独立。
《急就章》:是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
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 章》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 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 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 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 时,抄写规范精雅 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 本的功能。唐代以后,《急就章》的主导 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 《三字经》所代替。
中国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其他文明。汉字作为书法的载体虽然历经种种变迁,但任然充满生 命力,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结构,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主要书法字体 篆 隶 草 行 楷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在横画之末,
依然上挑,存留隶法。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
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
楷书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
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 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 中的上品。
北魏司马绍墓志
楷书
楷书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初、盛、晚唐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一位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 和柳公权,再加上元初的赵孟頫,四人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中国书法可说是一项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学习文化(culture)、美观(aesthetics)和思想(ide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播、古代文物流传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一书以跌宕起伏的篇幅,从传统的“楷书”开始说起,梳理楷书之发展和普及,涉及了汉祖刘彝、汉初桓谭、两汉项羽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欣赏,入出常用字体格局、技法表现等领域,探讨了历代书法家在楷书中传承、创新和改良书体的变化,贯彻至北宋努尔哈赤和明末曾国藩书体繁盛及流行之家。
此外,还涵盖了残书、隶书等曲折、繁杂的字体技法与发展进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草书、行书和花书三大艺术流派及其演变历程。
在高校与高等教育层面,中国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理解思想。
比如,在学习法大师千古经典诗词文本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其书法技法的精湛度,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的思想。
而且,中国书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开拓思维,拓展视野,在大学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发展得更加精致和多样,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潮流与深度的结合,从而让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到中国书法形式的钟爱与乐趣。
因此,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利用中国书法传播核心文化,让不熟悉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人更加容易认识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总之,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全面反映了中国书法从传统楷书到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书。
中国书法简史及作品赏析
用途的器物,其中礼器、乐器比重最大,而礼器 中的鼎和乐器中的钟具有代表性。金文,就是铸 或刻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大篆”、“籀文”。
大公鼎
毛公鼎
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
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 “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 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 “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 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 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 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 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 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 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 第一法则”之称誉。
中国书法简史:绪论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 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 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 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 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 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 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 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 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 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 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 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夏、商、周、秦>帛书、竹(木)简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
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 体——帛书,帛是白色 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 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 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 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 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 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 竹木简。这些简与波帛 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 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 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 值。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教案》课件
《中国书法简史教案》课件第一章:中国书法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介绍汉字的起源,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等早期文字形式。
通过图片展示甲骨文和金文的书法作品。
1.2 书法的工具与材料介绍书法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砚等。
展示不同种类的毛笔和墨汁。
1.3 书法的审美观念讲解书法的审美观念,如骨法、气韵、章法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书法作品。
第二章:篆书的发展与特点2.1 篆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秦篆到汉篆再到唐篆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篆书作品。
2.2 篆书的特点讲解篆书的特点,如圆润、刚劲、婉转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篆书作品。
2.3 篆书的书写技巧介绍篆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篆书的书写技巧。
第三章:隶书的发展与特点3.1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隶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汉隶到魏碑再到唐隶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隶书作品。
3.2 隶书的特点讲解隶书的特点,如方正、端庄、严谨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隶书作品。
3.3 隶书的书写技巧介绍隶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
第四章:楷书的发展与特点4.1 楷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楷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汉楷到魏碑再到唐楷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楷书作品。
4.2 楷书的特点讲解楷书的特点,如规范、端庄、平整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楷书作品。
4.3 楷书的书写技巧介绍楷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楷书的书写技巧。
第五章:行书的发展与特点5.1 行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行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汉行书到魏碑再到唐行书等。
展示不同朝代的行书作品。
5.2 行书的特点讲解行书的特点,如流畅、自然、变化等。
通过示范和图片分析具体的行书作品。
5.3 行书的书写技巧介绍行书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等。
中国书法简史(PPT)
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传统
01
明清书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书法
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代表人物
03
董其昌、王铎、傅山等是明清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
现了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特点。
07
近现代书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是 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 们的作品体现了宋代书法 的尚意与创新精神。
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
复古潮流
元代书法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注重对传 统书法的继承和发扬。
个性表现
元代书家在追求复古的同时,也注重表现自己的 个性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
赵孟頫、鲜于枢等是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 的作品体现了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特点。
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汉代隶书的成熟与草书、楷书的形成
隶书的成熟
汉代是隶书成熟和鼎盛的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 及。汉隶的笔法丰富多变,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草书、楷书的形成
在隶书的基础上,汉代还出现了草书和楷书两种新的书体。 草书笔画连绵、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楷书则 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成为后世书法的主流。
书法艺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魅力,研究中国书法简 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和艺术修养。
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可 以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和 发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 力和内涵。
02
先秦书法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画瘦硬,字形大小不一,结构随意自然,具有古朴率真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简史先秦和秦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先秦和秦代书法一、先秦先秦包括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约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1、商和西周甲骨文现有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资料是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文字遗迹,长期被掩埋在地下,清晚期时有发现,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首次从文字学角度对它进行收集、研究以后,甲骨文才真正获得重光。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
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迹外,大约有两种,一是直接刻写,一是先书后刻。
刻契的方法主要是单刀,少量郑重的记事刻辞用双刀。
龟甲兽骨的质地都比较坚硬,表面是不规则的形体,文字排列,多数自上而下;两行之间,多数从右到左。
这样的书写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法创作。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
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迹外,大约有两种,一是直接刻写,一是先书后刻。
刻契的方法主要是单刀,少量郑重的记事刻辞用双刀。
龟甲兽骨的质地都比较坚硬,表面是不规则的形体,文字排列,多数自上而下;两行之间,多数从右到左。
这样的书写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法创作。
甲骨文的风格存在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时代特色。
董作宾先生(彦堂)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提出了甲骨文的五个分期学说,其中书体是一项判断标准。
我们认为,甲骨的书刻者是书风的创造者。
其中,突出的如第一期由韦、亘、永诸贞人贞卜的甲骨文,气格阔大,雄壮卓伟;第二期由旅、大、行诸贞人贞卜的甲骨文,规矩森然,法度谨严;第五期由黄、泳诸贞人贞卜的甲骨文,工稳典雅,布局精到。
要达到这种高超的水准,他们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的,出土甲骨中的习字骨就是他们学习的证明。
这还可以说明甲骨文书刻者已有自觉主动的审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少量甲骨朱墨书中还可以看到,书写者已经注意发挥毛笔的性能了,董作宾说:“用朱或墨写了未刻的文字,笔顺收迄,笔锋收放,十分清楚,因之可以断定,殷代写字确是用精良的毛笔。
”虽然这只是雪泥鸿爪,其发挥也还有限,但毕竟是一个可贵的开始。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阶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出现了小篆和大篆,为后续的隶书、楷书奠定了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尚神”的行书和“尚韵”的草书。
唐代则是“尚法”的楷书和“尚势”的隶书的代表时期。
宋代以后,书法艺术逐渐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出现了各种风格和流派。
此外,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唐代文化繁荣,使得楷书成为了代表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字体;而宋代则注重文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得行书和草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变化。
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国书法简史》等书籍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衍化出不同风格和流派。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在先秦时期,书法艺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呈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文字形式,最早出现在甲骨上,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简洁而古朴,线条刚劲有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字的认知和书写技巧。
金文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文字形式,其字体优美流畅,开启了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秦汉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颜真卿擅长行书,其作品《颜勤礼碑》气势磅礴,墨迹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书范本。
唐宋时期书法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代表作品。
王羲之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其行草结合,遒劲有力,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宋元明清时期,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
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书法潇洒自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褚遂良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其草书结体工整,气势磅礴,展现了元代书法的雄浑风采。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结合,刚中带柔,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当代书法的发展与展望当代书法继承传统,又注重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
从传统的楷、草、行、隶发展到今天的新书体、新技法,书法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当代书法家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以时代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为指导,不断与时俱进,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精神积淀。
中国书法简史 PPT
大家好
22
2、王羲之及其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邪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后世称为“王右军”。他 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 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 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 山,博采众长,观摩学 习“兼撮众法,备成一 家”,达到了“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高度。
大家好
23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 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 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 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 《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 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 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 本了。
大家好
7
大家好
8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 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 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 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 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 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 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 为广泛。
大家好
15
3、代表作品
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 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线条圆 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 受。唐张怀瑾称颂李 斯的小篆是:“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
大家好
16
云梦睡虎秦简:是隶书初创与秦的标志行材料。秦隶在 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 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转载]中国书法简史
[转载]中国书法简史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至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朱元璋所灭,统治中国98年,传十帝。
作为第一个君临华夏的少数民族,元朝的通统治者虽然还执行民族等级、歧视政策,但他们也深知汉文化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因而汉文化的发展没有停滞,反而有推进。
书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元灭南宋后,即将其内府图书礼器辇运大都,并特许京官借阅,其中有王羲之《王略帖》、孙过庭《书谱》和怀素《自叙》等巨迹。
元代不少皇帝如英宗、文宗、顺帝等都有书名。
元初功臣,如宰相耶律楚材(契丹人)及汉人翰林承旨姚枢、翰林学士王磐、国子祭酒许衡、太保刘秉忠等也都擅书,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利于书法发展的环境。
特别重要的是,为了搜罗汉族知识分子为新朝服务,程钜夫在至正二十三年(1286)奉世祖之命下江南访求“遗逸”,列赵孟钣冢玻次荒纤我琶裰祝鼍俑实郏雀悦项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也为元代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寻找了一个领路人,决定了元代书法的主流。
但并非所有华夏俊才都被吸纳到了朝廷,相反,在元代,隐逸文人的数量相当可观,其中的才俊之士,往往游戏人生、游戏艺术,从而实际上走了一条与主流书风大不相同的道路,形成了元代书法重要的一个侧翼。
一、赵孟睢⑾视谑嗉翱赂笫榧元代书法最具影响力的,是以赵孟钗椎摹⒁愿垂懦鲂挛缆返氖榧胰禾濉赵孟睿ǎ保玻担础保常玻玻肿影海潘裳┑廊耍趾潘廊恕⑴凡ǖ龋莱啤罢运裳薄K翁孀忧赝醯路际浪铩N庑耍ń裾憬州)人,后人称“赵吴兴”。
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他出仕后,从元世祖到元英宗,共经历了五个皇帝,先后在济南、浙江任职,又在中央担任兵部侍郎、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所以后世又称他为“赵集贤”、“赵承旨”、“赵文敏”、“赵魏公”等。
《元史·赵孟畲匪担骸埃ㄈ首冢┮哉悦项比唐李白、宋苏轼子瞻。
中国书法简史
夏、商、周
金文
金文,就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 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大篆”、“籀文”。
在甲骨文盛行的商代,青铜器 铭文的书风受甲骨文的影响, 商代金文近似甲骨文体势。
周代的金文无论从文字还是书 法,均与甲骨文拉开了距离。 “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 之。”因此,甲骨文退下了 历史的舞台,钟鼎文走上了 历史舞台并成为主角。
商周时期
散氏盘 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 散氏盘
散氏盘铭
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 的青铜器,其铭文结 构奇古,线条圆润而 凝炼,因取横势而重 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 表现了浓重的“金 味”,因此在碑学体 系中,占有重要的位 置。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 石评说:“篆体至周 而大备,其大器若 《盂鼎》,《毛公 鼎》,…… 结字并取 纵势,其尚横者唯
汉代书法
——汉碑风尚及隶书的形成
• 汉代书法 篆书----隶书 •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
汉却“碑碣云起”。 • 《张迁碑》----方劲古朴类; • 《曹全碑》----飘逸劲秀类; • 《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端庄凝练类 •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如
此石书法古拙奇瑰, 气势开张,丰筋力 满,趣味横生,熔 篆籀之意写隶,清 方朔《枕经堂金石 书画题跋》:“以 篆为隶,结构简劲, 意味古雅。”西汉 传世书迹甚少,通 过此石,可窥西汉 书风。
西汉刻石
莱子侯刻石
东汉刻石
清代朱彝尊在《跋汉华山碑》 中把汉隶分成三种类型风格: 方正、流丽、奇古。其实从 形制上可以分为碑刻和摩崖 两大类。从艺术特点上可以 把其分为:典雅、秀逸、拙 朴、雄浑、纵肆、平整、古 峭、奇谲。它们的代表作品 分别为: 《史晨碑》《乙瑛碑》, 《礼器碑》、《曹全碑》, 《张迁碑》,《西狭碑》, 《石门颂》,《熹平石经》, 《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PPT)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系统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画瘦硬,字形大小不一,结构随意自然,具有古朴、率真的艺术风格。
金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丰满,字形大小趋于一致,结 构严谨,具有浑厚、典雅的艺术风格。
大篆与小篆
大篆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西周的文字,广义上指小篆之前的所有 古文字。大篆笔画粗细不均,字形结构复杂多变,具有雄浑 、豪放的艺术风格。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
魏晋风度与书法美学
魏晋风度的内涵
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注重精神气质的表现。
魏晋风度与书法美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影响了书法的审美观念,使得书法更加注重个性和精神内 涵的表达。
魏晋时期书法的特点
笔画流畅自然,结构潇洒飘逸,墨色淋漓酣畅,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和艺术感染力。
南北朝碑刻与摩崖石刻
米芾体
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体 被称为“米芾体”,其特点是笔画瘦 硬,结构紧凑,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 觉。米芾体的出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 表现形式。
元明清时期书法流派及特点
元朝书法
元朝书法以赵孟頫为代表,他的字体秀丽典雅,被誉为“赵体”。元朝书法在继承唐宋传 统的基础上,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表达。
明朝书法
明朝书法流派纷呈,有台阁体、浙派、吴门派等。其中,董其昌的书法被誉为“明人第一 ”,他的字体清新自然,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清朝书法
清朝书法以碑学为主流,注重金石气息的表现。邓石如、伊秉绶等书法家在碑学方面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同时,清朝还出现了以郑燮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等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 家。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画流畅自然,气韵生动;王献之的《中秋帖》 则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特点。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简史(PPT)
❖ 结构平稳凝重,疏密匀称,一丝不苟。章法 整齐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 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秦代把这种书体广 泛应用于刻石颂德。当时主要的刻石有泰山 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碣 石刻石、会稽刻石六处。据传它们大都出自 李斯之手。
泰 山 刻 石
会 稽 刻 石
会 稽 刻
❖ 2.行书
❖ 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直接快写 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 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楷,如《怀仁集王 羲之书圣教序》;行草,如王羲之《丧乱 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
❖ 其中,“天下第一行书”指王羲之《兰亭 序》,“天下第二行书”指颜真卿《祭侄文 稿》。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多 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 因此,从产生至今,一直盛行不衰。“书圣” 王羲之就以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 圆少方,多露锋少藏锋。
❖ 周代金文风格各异,有凝练厚重、雄奇挺拔 的,如《大保簋》、《大盂鼎》等;有圆润 工整、柔和健美的,如《静簋》、《墙盘》 等;有质朴端庄、遒健舒展的,如《大克 鼎》、《毛公鼎》等。金文中,有的字是凹 下的,有的字是凸出的。凹下的阴文叫 “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也 统称为钟鼎款识。
散 氏 盘
王 羲 之 《 十 七 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 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 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 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张旭《残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怀素《自叙帖》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
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
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
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
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
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
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
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
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
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
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汉书法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
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
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
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
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
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魏晋书法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
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
三国吴出现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悬针篆书中蕴涵隶书气韵,这不只是地域性的书风代表,更能传达书家的个性。
而魏《曹真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以及《谢鲲墓志》,奇纵方刚,隶书之形貌始蜕,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晋杜预《岁终帖》,索靖《月仪章》、《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以及无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为章草书之范本。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
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等。
此外,王《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
晋人墨本《法华经残卷》,楷书而存隶书气息、得行书笔意,横笔轻起,捺笔重掷,在貌似谨严中暗含灵便,此类“经生书”,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此外,楼兰出土的大批残纸,如《李柏文书》,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书法的真面貌,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
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
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
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
南朝墓志《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肖胆碑》等,方圆并济,已在碑体书中露出楷书灵秀之风。
梁时《瘗鹤铭》石刻,楷书而有行书、隶书笔意,开张纵逸,有摩崖气度。
北朝书法风范,同时显著于大批造像、碑刻与墓志当中,其面目之丰富,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
初期碑刻,方劲斩截,尚遗隶意,如《嵩高灵庙碑》,而龙门造像诸品,因势布局,刀笔相加,《始平公造像》为其杰作.后来之《张猛龙》、《贾思伯》、《根法师》、《敬使君》以及造像《高归彦》、《五百人》等,更见用笔之灵变,而《石门铭》、《华岳颂》与云峰山石刻,则别有一番光景。
至若北朝诸墓志,则体态多姿,各具风韵,《张玄墓志》、《元桢墓志》、《元鉴墓志》、《元演墓志》、《元慧墓志》、《元墓志》、《元文墓志》、《元定墓志》、《元勰墓志》、《元显墓志》、《元详造像》、《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显俊墓志》、《吊比干文》、《魏灵藏造像》、《郑长猷造像》、《广川王祖母造像》、《牛橛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高贞碑》、《李谋墓志》、《于景墓志》、《郑文公碑》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元怀墓志》等,俨然已是唐人楷书的景象。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十一年《令狐天恩砖志》墨书,犹有碑书之劲健斩截,与出于敦煌莫高窟北魏皇兴二年墨迹《康那造幡发愿文》一样,颇堪玩味的是,碑书用笔方刚斩截之妙。
唐代书法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贺若宜》、《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等,已开唐人楷书之先。
隋人章草书《出师颂》,今见者有写本和拓本,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则承前启后,为真草范本.欧阳询、虞世南、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杰”。
初唐楷书范本,碑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庙堂》,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笔法。
盛唐,书家群起,风格纷呈。
李邕行楷书平中见奇,优游不迫,若《叶有道》、《岳麓寺》、《云麾将军》、《法华寺》等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