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技师生化检验精华辅导: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项目临床意义5
序号:41
英文缩写:UA
检验方法:尿酸酶法
计量单位:μmol/L
参考值:儿童:120~320男:210~410女:150~350
临床意义:尿酸增高:常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病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尿酸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计量单位:U/L
参考值:酶法:8~40
临床意义:此酶增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
名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序号:57
英文缩写:ALT或GPT
检验方法:速率法
计量单位:U/L
参考值:酶法:5~40
临床意义:此酶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指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名称: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序号:60
英文缩写:ALP或AKP
检验方法:速率法
计量单位:U/L
参考值:婴儿:50~240儿童:20~220成人:20~110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骼系统活跃,可使碱性磷
检验方法:改良J.G法
计量单位:μmo1/L
参考值:0~8.6
临床意义:直接胆红质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名称:血清间接胆红质测定
序号:44
英文缩写:IBIL
检验方法:计算法
计量单位:μmo1/L
参考值:1.7~11.97
临床意义:间接胆红质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生化全套检查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意义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
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TG值L以上为增多;L以上为严重高TG 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生化检验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目录一、生物化学检验 (2)1.1 血糖测定 (4)1.2 血脂测定 (5)1.3 电解质测定 (6)1.4 血清铁蛋白测定 (7)1.5 肌酐测定 (8)1.6 尿素氮测定 (9)1.7 胆红素测定 (10)二、免疫学检验 (11)2.1 肝功能检查 (12)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 (13)2.3 丙肝病毒抗体测定 (14)2.4 甲状腺功能测定 (15)2.5 肿瘤标志物测定 (16)三、分子生物学检验 (17)3.1 基因检测 (18)3.2 药物代谢酶测定 (19)3.3 病毒抗体测定 (20)四、血液学检验 (22)4.1 血细胞计数 (23)4.2 出血时间测定 (24)4.3 血块收缩时间测定 (25)4.4 血小板计数 (25)五、尿液检验 (26)5.1 尿液常规分析 (27)5.2 尿沉渣分析 (29)5.3 尿液生化分析 (30)六、体液检验 (31)6.1 脑脊液检验 (32)6.2 精液检验 (34)6.3 阴道分泌物检验 (35)七、其他生化检验项目 (36)7.1 血清蛋白电泳 (38)7.2 免疫球蛋白测定 (39)7.3 血清酶学测定 (41)一、生物化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内的生化指标,如酶、蛋白质、糖类、脂质、电解质等,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
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酶是生物体内催化生化反应的重要物质,其活性水平的异常可能反映出机体的病理变化。
常见的酶类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水平升高提示肝损伤。
谷草转氨酶(AST):同样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当肝细胞受损时,AST 也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水平升高也提示肝损伤。
乳酸脱氢酶(LDH):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其水平升高可能与组织坏死、缺氧、炎症等有关。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2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一.肝功能:( TBIL. DBIL.IBIL. TP. ALB. GLB . A/G. ALT. AST . GGT .ALP. PAB. TBA)(一)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1.7-22.1umol/L)(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7umol/L和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1.7-15umol/L):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
血清总胆红素和以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的为溶血性黄疸,例如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等;血清总胆红素和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为梗阻性黄疸,例如胆石症,尿胆原可呈间歇性减少或消失,如为肿瘤压迫所致,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皆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等(二)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65-55.0g/L 1.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见于A.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
B.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数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A.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储留。
B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
C.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
以白蛋白下降最为显著。
D.蛋白质丢失,严重灼伤,大出血,肾病综合征等。
(三 )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0-55.0g/L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并非蛋白质绝对量的增加。
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白蛋白降低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原因相同。
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灼伤时血浆大量丢失。
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白蛋白的丢失和肾病时尿液中的丢失。
(四)球蛋白GLB 正常参考值20.0-30.0g/L球蛋白浓度增高1.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疟疾等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骨髓瘤和淋巴瘤。
临床常用生化项目应用及临床意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检验原理】 GOT/AST作用于底物 L-天冬氨酸和α -酮戊二 酸生成草酰乙酸和谷氨 酸,草酰乙酸转化成丙 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 在碱性环境中生成红色 的苯腙,在510nm波 长测定吸光度值,计算 其活性。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参考区间】 男:13-40U/L 女:10-28U/L 【临床意义】 AST 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 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 AST 活 力增高,在发病后 6 -12 h 之内 显著增高,在48 h 达到高峰,约 在3 -5 天恢复正常。血清中 AST 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 引起血清AST 的升高,有时可达 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 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 也可引起血清AST 的轻度增高。
【危急值】 ≥150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医学决定水平】 20U/L 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 有关的疾病。因此应考虑其他的诊断。这个参考范围内的值 还可作为病人自身对照,可与过去和(或)将来的测定值进 行比较。 60U/L 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当AST测定值超过此水平 时,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考虑,如肝细胞损 伤、心肌梗塞、肌肉与骨骼疾患,肝后胆道阻塞等,此时同 时测定ALT、ALP、Bil、CK等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 有重要意义。 300U/L 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如病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等,而一般酒精性肝炎、心肌梗塞、进行性肌营 养不良等测定值均在此水平以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检验原理】: GPT作用于L-丙氨酸 和α -酮戊二酸反应生成 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 酸与2.4-二硝基苯肼在 碱性条件下显色,在 510nm波长测定吸光 度值,计算其活性。
医学检验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生物化学(7)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医学检验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生物化学(7)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考纲要求》1.肝胆生化(1)肝脏的代谢了解(2)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熟练掌握(3)胆汁酸代谢紊乱与疾病熟练掌握(4)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熟练掌握2.肝胆疾病的检查(1)酶学检查(ALT、AST、ALP、GGT、ChE)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2)胆红素代谢产物(血浆总胆红素、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3)肝纤维化标志物(Ⅲ、Ⅳ型胶原等)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熟悉(4)肝昏迷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掌握3.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1)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2)糖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3)脂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4)各种急、慢性肝病时综合考虑应选择的试验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维持机体内外其环境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1.代谢功能,参与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分解和储存;核酸代谢;激素的生物转化;胆红素和胆酸的代谢。
2.排泄功能,如胆红素、胆酸、药物、某些阴离子染料等的运输和排泄。
3.解毒功能,参与对药物、毒物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4.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等。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各种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当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时,其功能状态和组织结构必然受到影响。
肝的病理状态大致可分为肝细胞损伤,间质反应,胆汁淤积,局限性肝损害及肝血管系统损害五种。
以上病理改变往往合并存在,但有所侧重,从而出现各种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导致有关的试验结果异常。
一、肝胆生化(一)肝脏的代谢功能1.糖代谢: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糖异生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进食之后自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再进入肝脏,肝细胞迅速摄取葡萄糖,并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
于是在肝静脉血液中保持着较低的血糖浓度。
胆红素的检测的现实意义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立题格式论据行文结论总分得分姓名:学号:班级:胆红素检测的前景概况摘要:近年来,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健康保健,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这些检查中,也不断地反映出一些情况来。
为了方便找出更有效的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了解胆红素与人体各种疾病的关系便变得势在必行。
而血清胆红素在各种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工作中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血清胆红素浓度的测定在疾病诊断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肝功检测还是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检测,血清胆红素都可作为一个很有力的参考依据。
于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便可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检测方法,找出精准度相对较高的检测方法或者寻找到更好的检测方法。
关键字:胆红素;重氮法;化学氧化法;KHC3法正文:胆红素(英文:Bilirubin)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同时也是内源性抗氧化活性的生物还原剂,它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一种产物[1],即它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有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能,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胆红素有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两种形式,结合胆红素不存在分子内氢键,可以直接与重氮试剂结合,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因此又称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存在分子内氢键[2],不能直接与重氮试剂结合,必须先用乙醇或尿素破坏氢键,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因此又称间接胆红素。
正常人每天产生250-350mg的胆红素,其中70%是衰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降解产物,即衰老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再被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
胆红素裂解成胆绿素,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即游离胆红素。
肝脏可以有效地摄取血浆游离胆红素,并将其转化成结合胆红素,提高其极性和水溶性,使其易于随胆汁排入肠道。
常见化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肾功能检测(部分)旳 临床意义
尿素氮
• 正常值:3.2 ~7.1mmol/L • 临床意义 • 1、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
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出现旳血容量不 足、肾血流量降低灌注不足引起少尿。
• 2、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 ⑴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
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出现旳慢性肾衰竭。
• 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参照值: <40U/L
(AST 、ALT联合检测)
同步测定AST 、ALT,并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对 于急、慢性肝炎旳诊疗、鉴别诊疗以及判断转归也尤其有价值。 急性肝炎时DeRitis比值<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肝癌时 DeRitis比值>=3。
• 1.增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 2.减低:见于有机磷中毒、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贫血、 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肺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皮炎及妊 娠晚期等,以及摄入雌激素、皮质醇、奎宁、吗啡、可待因、可 可碱、氨茶碱、巴比妥等药物。
2 .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转氨酶轻度增高 (100 ~ 200U) , 或属正常范围,且 AST>ALT 。肝硬化、肝癌时, ALT 有轻度或 中度增高,提醒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其他原因引起 旳肝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造成肝小叶中央带细胞旳萎 缩或坏死,可使 ALT 、 AST 明显升高;某些化学药物如异菸肼 、氯丙嗪、苯巴比妥、四氯化碳、砷剂等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肝细 胞,引起 ALT 旳升高。
• 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蛋白质合成增长和血液浓缩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一、肌酸激酶(CK)(一)连续监测法测CK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CK-MB(CK2):主要存于心肌;CK-MM(CK3):主要存于肌肉组织。
CK作用后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1.原理本法采用酶耦联反应测定CK活性浓度。
在340nm监测NAD(P)H的生成量,可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
CK 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可能与这点有联系。
白种男性CK均值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体力劳动的差别。
3.参考值:男性38~174U/L(37℃);女性26~140U/L(37℃)。
4.临床意义(1)CK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梗死发生后2~4h此酶即开始升高,12~48h达最高峰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
此酶对诊断心肌梗死较AST、LD的阳性率高,特异性强,是用于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一项较好指标,同时对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也有参考价值。
应注意测定时受样品溶血情况的影响。
病毒性心肌炎时CK也有升高。
(2)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骨骼肌损伤等也可致CK升高;(3)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CK活性增高;(4)甲状腺功能亢进,长久卧床者总CK(主要为CK-MM)可下降。
表3-5-1 常见疾病的血清总CK和CK同工酶变化疾病总CK CK同工酶急性心肌梗死常用酶中升高最早(4~8h),24h达峰值,2~3d恢复正常,中度升高确诊心梗试验之一,大于总酶的6%有意义,2~3d恢复正常心肌炎肌肉损伤(挫伤、手术、肌注、剧烈运动等)急性期轻度升高,可达5倍正常上限,升高程度和操作程度相关,严重者可达10000U/L以上,肌注仅轻度升高,一日内恢复正常CK-MB可增高,CK-MM升高为主,CK-MB/CK活性比<6%多发性肌炎和肌炎明显升高主要为CK-MM 神经性肌肉疾患正常无变化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血栓)部分患者血液和CSF中CK升高CK-BB甲状腺功能低下可高达正常上限50倍主要为CK-MM运动试验可轻度升高CK-MB正常恶性肿瘤(通常见于前列腺癌、小细胞肺癌、消化道癌)不定CK-BB轻度升高(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1.原理:除了在细胞质内存在三种CK同工酶外,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CK同工酶,称为CK-Mt。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1.肝功能1包括:ALT AST TP ALB TBIL DBIL ALP GGT ALT : 谷丙转氨酶1.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转氨酶增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
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3.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都高于正常水平,应该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6.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患者常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
心脏检查有阳性体征及心电图异常。
7.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
AST:谷草转氨酶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常见疾病:1.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癌中毒性肝炎, 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如红霉素、四环素、异烟肼、保泰松、氨甲喋呤、避孕药等都能引起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2.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也是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之一.。
3. 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升高。
4.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是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此外,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妊娠期,亦可出现一过性谷草转氨酶升高。
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引的大小在判定病情发展程度时有重要意义。
具体如下:1.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均在1.0以下。
2.一般来说,病程短、肝细胞实质损害轻、预后较好者,通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显著,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大于1.5;3.病程长、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实质损害重、预后较差者,通常表现为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小于1.0。
生化全套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检验科宣传资料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
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生化全套43项检测项目临床意义(收藏)
生化全套43项检测项目临床意义(收藏)1为方便广大医护工和患者查阅,现将“生化全项”共43个检测项目临床意义整理如下:总纲生化项目是医院实验室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全包的,但主要指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电解质、血糖、血脂。
一、总蛋白升高:因各种原因失水引起的血药浓度升高;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一些导致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慢性疾病。
降低:体内水份过多;各种渠道的血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亢、肿瘤;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爱损等。
二、白蛋白升高: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降低:与总蛋白原因大致相同。
急性降低见于大量出血与严重烧伤。
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腹水形成、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
白蛋白如低于20g/L,临床可出现水肿。
三、球蛋白升高:1、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性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马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的机体免疫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
3、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等。
4、肾病综合征、过敏反应、肺炎、丝虫病。
5、生理性:血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
降低:1.合成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2、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γ-球蛋白缺乏症。
3、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毒。
4、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
四、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之和。
五、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
直接胆红素溶于水,与偶氮试剂呈直接反应,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
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
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测定血液胆红素对于评价肝功能,尤其对黄疸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肝脏疾病时胆红素浓度升高,常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根据DB升高的程度,可帮助鉴别黄疸的类型。TB升高,以IB升高为主,DB/TB<20%,为溶血性黄疸;TB升高,DB、IB均升高,DB/TB>35%,为肝细胞性黄疸;TB升高,以DB升高为主,DB/TB>60%,为阻塞性黄疸。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03
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其他系统疾病的预警
01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还可 以反映其他系统疾病的情况, 如胰腺炎、胆囊炎等。
02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如果血清 总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能 提示存在其他系统疾病的风险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03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 化还可以反映营养状况和免疫 功能等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 患者的健康状况。
提供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利尿剂
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 紊乱,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肝 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血清总胆 红素水平升高。
生活习惯因素
01
饮食
长期高脂饮食或过度饮酒可能对 肝脏产生损害,影响血清总胆红 素水平。
02
03
运动
精神压力
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代谢紊乱 ,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血清 总胆红素水平。
04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异常的处 理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血清总胆红素异常升高的患者, 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降低 胆红素水平。这些药物包括腺苷蛋氨 酸、苯巴比妥等。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 ,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饮食调整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降低血 清总胆红素的合成。
长期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免疫功能 下降,影响肝脏健康,进而影响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03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临床意 义
对肝功能的评估
血清总胆红素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 、代谢和排泄功能。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原理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原理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胆道系统的健康状况。
该测定的主要原理基于胆红素在血液中的化学特性和其与特定试剂的反应。
首先,我们要了解胆红素的基本性质。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终产物之一,它在血液中主要以结合(直接)胆红素和未结合(间接)胆红素两种形式存在。
这两种形式的胆红素在450nm波长处有吸收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该波长下的吸光度来间接测定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
在化学法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或多种特定的试剂与血清中的胆红素发生反应。
这些试剂与胆红素反应后,会生成带有颜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颜色深浅与胆红素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色法或光谱法测量这种颜色变化的程度,从而推算出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例如,样本的保存条件、测定时的温度、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期等。
此外,由于胆红素在光照下可能会分解,因此,我们在处理样本和进行测定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暴露于光线下。
总的来说,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原理主要基于胆红素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特性和其与特定试剂的反应。
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血清胆红素的检验及临床意义
1.1.原理本法又称改良Jendrassik-Grof法。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可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产生偶氮胆红素,在同样条件下,游离胆红素须有加速剂使胆红素氢键破坏后与重氮试剂反应,咖啡因、苯甲酸钠为加速剂,醋酸钠维持pH同时兼有加速作用。维生素C(或叠氮钠)破坏剩余重氮试剂,中止结合胆红素测定管的偶氮反应。加入碱性酒石酸钠使最大吸光度由530 nm转移到598 nm,非胆红素的黄色色素及其他红色与棕色色素产生的吸光度降至可忽略而不计,使灵敏度和特异性增加。最后形成的绿色是由蓝色的碱性偶氮胆红素和咖啡因与对氨基苯磺酸之间形成的黄色色素混合而成。
(3)5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含20 g/L Triton X-100(PBT),pH 5.5。
(4)咖啡因-苯甲酸试剂(CB):含56.0 g/L无水醋酸钠,56.0 g/L苯甲酸钠,1.0g/L EDTA,37.5 g/L咖啡因。过滤后室温存放,至少6个月内稳定。
(5)CB试剂液:将CB试剂用双蒸馏水做1:l的稀释。
(2)胆红素氧化酶:按说明书要求复溶,酶活性为25 000 U/L。
(3)171 μmol/L胆红素标准液:配方见改良J-G法测定。
3染料亲和色谱法测定血清δ胆红素
3.1.原理以三嗪基蓝染料Cibacron Blue 3G-A-琼脂糖做亲和吸附剂,用微柱亲和色谱将与白蛋白(Alb)结合的Bil(Bδ)从其他Bil组分中分离出来,Bδ组分用与测定Tbil相同的方法做定量测定。
3.2.试剂
(1)Cibacro Blue 3GA-G琼脂糖亲和吸附剂(Sigma产品):规格3 000-CL型,含4%琼脂糖珠,2~5 μmol/L染料配体,混悬于含0.02%乙基汞硫代水杨酸钠(thimerosal)的0.5 mol/L NaCl溶液中。
转解读生化查验报告单的临床意义
转解读生化查验报告单的临床意义解读生化查验报告单的临床意义关键字:生化查验报告单生化查验肝病检查生化查验报告单都包括哪些内容呢?生化查验报告单上的一串串英文字母都代表了什么呢?本文就为你具体解读每项化验的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硕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
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
因此,测定血清酶的转变可诊断肝脏病变、观看病情和判定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实验之一。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类因素致肝损害都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假设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阻塞,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大体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峻损伤破坏时逸出。
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 ALT)提示重症肝炎、严峻肝损伤。
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硕,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消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
临床意义:一、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转变,尽管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依照TP判定肝损害程度。
二、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样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大于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峻,持续时刻长,那么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大体同白蛋白。
浅谈血清总胆汁酸检验的临床意义
浅谈血清总胆汁酸检验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讨论血清总胆汁酸检验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
结论当肝功能损害时,虽然胆汁酸和胆红素都是从胆汁中排泄,但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即胆汁酸比胆红素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
而且血清胆红素受着生成率、器官灌注等因素影响,因此不一定能直接反映排泄器官的功能;而胆汁酸代谢主要受排泄器官所控制,因此能特异地反映有关排泄器官的功能。
【关键词】血清总胆汁酸检验临床意义1 病理生理和生化特性胆汁酸(bild acid)是胆汁中固体物质含量最多的一种,是胆固醇代谢最终产物,是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
在正常人的胆汁中,胆汁酸有两种形式: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和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
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来,主要成分为胆酸(Cholic acid,CA)和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1ic acid,CDCA)。
初级胆汁酸储存于胆囊中,并在餐后通过缩胆囊素(cholecytokikin)的调节使胆囊收缩随胆汁分泌到肠道。
在肠道中,一部分初级胆酸通过细菌的分解代谢成次级胆汁酸,主要成分为脱氧胆酸(desoxyeholic acid,DCA)和少量的石胆酸(1ithcholic acid,LCA)以及微量的熊脱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UDCA)。
人体每天合成胆固醇1~1.5g,其中0.4~0.6g在肝内转变成胆汁酸,而消化脂类食物每天需12~32g胆汁酸,所以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
机体主要通过肝肠循环将排入肠道的胆汁酸吸收再加以利用。
每天进行6~12次肝肠循环,从肠道重吸收入肝的胆汁酸总量可达l2~32g。
每次由肝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95%为肠壁重吸收,仅小部分随粪便排出。
健康成人胆汁酸贮存量大为3~4g,每餐后约2倍于此数的胆汁酸进入肝肠循环,而每天经肝处理的胆红素不足300mg,就肝负荷而言,对胆汁酸是胆红素的100倍,因此当肝功能损害时,虽然胆汁酸和胆红素都是从胆汁中排泄,但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即胆汁酸比胆红素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