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材2至4页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一单元《电》的起始课,本节课首先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当物体上的正负电荷的数量不相等时,就会产生静电现象。然后让学生知道当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时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本节课所学的电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此阶段的学生都经历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对静电现象及电有初步而又概括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拟定如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让学生认识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和生活中的
静电现象。
2.使学生知道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现带电状态,电
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3.使学生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带
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
解释。
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究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索科学奥
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景再现、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操作,体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明白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静电现象,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也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让学生自己操作一些静电现象的小实验,亲身感知、体验静电感应,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我确定如下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塑料笔杆、碎纸屑、气球、绳子等。
教师准备:塑料笔杆、碎纸屑、多媒体课件等。
六、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设为以下三个环节: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电流的形成与电源;课堂总结。
(一)体验静电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接近学生生活的“小魔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会用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的小魔法导入新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和气球粘墙上的小魔法,然后交流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听到啪啪的响声,让学生们知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认识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会先向学生们提问: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则为学生提供了思维之源,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并明确了学习内容,使学生的思维避免盲目性,向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行进。当问题提出后,我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然后适当指导,让学生们认识电荷,并知道电荷有正负电荷两种。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自己进行下面两个活动,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实验现象。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的摩擦面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
当学生们说了自己的实验现象后,我会适当引导学生们一起总结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
(三)认识电流的形成与电源
1.认识电流的形成
我会先问学生们,水流是指什么?当他们都知道水流是指持续流动着的水后,我会接着问电流是什么?然后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总结出电流是指持续流动着的电荷。从“水流”再到“电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解桥梁。
2.认识电源
我会直接向学生们讲授:蒲公英靠风才有动力“飞翔”,而电源则就是我们电荷的“风”,即电荷靠电源才能持续地流动起来,也就是说电源是指提供电荷持续流动起来的动力装置。这样的类比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源。
(四)课堂总结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会以提问、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做回顾: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再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都是怎么学的?通过这两个指向性较强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静思、交流中回味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
识结构,而且也凸显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从而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七、说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流:电荷持续地流动
电源:提供电荷流动的动力的装置
八、说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彰显他们的个性,舒展他们的灵性。我只是在他们的精彩处喝彩,在困惑时点拨。诚然,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预设,但课堂教学的精彩往往源于预设之外的生成。我想,再完美的预设也需要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在实践的教学中,自己的预设肯定会出现很多的不足,还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