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论述题 2. 案例分析题 3. 应用题 4. 综合题1.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用到隐性采访,你如何看待这一采访方式,在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正确答案:隐性采访,也叫暗访,是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活动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隐性采访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旁观式的隐性采访,是指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而记者又是以旁观者、目击者的身份的采访;另一种是参与式(也叫体验式)的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实的采访。

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采访,具有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从而有助于记者了解并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二是不会因为采访意图与采访对象的利益相左而遭拒绝,从而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尤其是能把握批评性、揭露性采访报道的主动权。

但是,隐性采访也存在着诸多弊端:第一,不少隐形采访是有一定危险的,记者需要有“深入虎穴”的精神,也要善于保护自己。

第二,记者的介入式体验,可能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有的记者为了刺探和揭露某些犯罪团伙的内幕,像公安部门的侦察员那样打人犯罪集团内部。

这种“介入”不但有很大的危险,而且事件本身也会以为记者的加入而难以保持原样。

第三,隐性采访如果不加以控制,极易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尤其是对隐私权、肖像权的侵犯。

因此,记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考虑到可能会遭遇到的种种“不测”。

隐性采访,尤其是参与式的隐性采访,所面对的并与之打交道的对象,主要是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的对象,其中不少是社会的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故而这种采访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采访前工作的周全与否极为重要。

比如,记者隐瞒身份进行采访时应考虑到乔装打扮成什么身份,如何“装”得像,是否会露马脚,否则,一旦被对象识破,势必造成采访的失败。

2001到2011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001到2011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上上海大学2001年传播学理论考研试题一、填空题1.对“传播”一词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共享说、劝服说()。

2.()在其名著《舆论》中用“铅版”一词阐述了传播与“我们头脑中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3.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

4.()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5.()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的作者是()和凯文?温德尔。

7.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所以对传播者的研究在国外也叫()。

8.“两极传播论”认为,观念首先由传播媒介传给人群中比较活跃的(),然后再由他们传给不太活跃的其他人。

9.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信息。

10.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利用语言的特点以表达意思的()。

1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权利的普及和平等以及传播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等特点。

12.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包括媒介有冷热之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等观点。

13.克拉帕认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选择过程,群体以及群体规范和习俗(),使大众传播主要是作为一种激活,强化和维持受众原有态度和观点的力量用。

14.二次大战期间()主持的“士兵观看电影”研究,揭示了劝服的重要特征,并为战后的劝服研究铺平了道路。

15.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后者包括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和()。

二、判断题16.戴元光等编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是我国第一本传播学专著蒹教材。

17.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商业电台是1906年12月24日在美国马莎诸塞州开始播音的KDKA 广播电台。

18.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类的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本质上与绳子.棍子.盒子等工具没有什么区别。

19.新闻传播者既包括记者.摄影摄象和节目主持人等人员,也包括编辑.导演.导编.总编等人员。

2011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1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1、案例分析题(50分)据报道,《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百家讲坛》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的图书,在封面上都标明“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

”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分析这一传播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2、新闻写作(100分)2010年,罕见的高温袭击了北半球,从美国东部,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天,但进入四季度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可能难以幸免。

国庆节期间,我国媒体报道的“千年极寒”话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媒体的版本是这样的:波兰学者预测说,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速度减缓和变冷,导致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媒体说出是波兰哪个机构的学者所说,他姓甚名谁,哪个媒体首先报告的,也都含糊不清。

另外,人类有详细气候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世界气象组织于2010年10月19日有关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严寒的说法是“臆测”,并无科学依据。

一条破锭百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地报道;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观点,被不少人信以为真,一个连出处都甚少提入的消息,却许久看不到对它的追根溯源,不管新闻是否,大批取暖物质在市场火了起来,这把火甚至烧到了虚拟的股市,国庆节后的两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板块是煤炭。

一、谈谈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话题的报道有何不妥?其原因何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应该如何报道这个话题?二、尽管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报道受到质疑,但近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确实不争的事实、请你就此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新闻评论,自定题目,字数不少800字。

\综合能力(334)一、基础知识简答(40分)1、在人类传播史上,媒介形态的发展过程。

郑大新传专硕真题及答案2011

郑大新传专硕真题及答案2011

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1、陆定一的新闻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较明确简洁地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报道这四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事实和新闻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深刻的揭示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

这个定义不仅划清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界限,还深刻批判了各种“性质”说,澄清了当时留存在人们头脑里的一些模糊认识,对坚持党报的党性和真实性原则,对指导新闻工作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定义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了当时和后几代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为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作出贡献。

至今,这个定义仍然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用以辨别真假新闻的重要标准。

2、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的高度评价。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先后创办有《生活》《新生》《大众生活》等报刊,主张新闻自由,报刊应密切联系读者,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呼吁记者应当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精神,对我国现代报业产生巨大影响。

故而毛泽东同志将其一生办报风格总结为韬奋精神,以激励后辈新闻工作者向其学习,韬奋精神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新闻领域。

3、皮下注射论“皮下注射论”又称为“子弹论”、“魔弹论”。

背景:在20C初至3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一时期,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案例分析题 2. 综合题 3. 论述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7月1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正式上线。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成立,创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杭州日报》创造“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与杭州日报网同用一个编辑部,同用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上线,并于2010年3月13日与盛大网络组建联合运营公司,进行全面战略合作。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推动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1月2 1日印发)明确指出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010年2月8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的“第一财经”频道通过宁夏卫视面向全国播出。

2010年3月27日青海电视台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签约,以51:49的持股比例组建新公司合作运营青海卫视。

2010年8月12日新华通讯社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成立搜索引擎新媒体国际传播公司。

问题:上述现象体现出了媒介形态怎样的变化轨迹与发展趋势?并据此谈谈你对“媒介即信息”的理解。

正确答案:上述现象反映了在我国,在新媒体的出现和新传播形态的作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以及我国正努力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向前进的趋势。

媒介融合有几个显著特点:一、媒体间的合作性,无论是传统媒体之间,还是新媒体之间,或者新旧媒体间,合作是融合的外部条件,包括技术合作和内容合作等全方面的合作将在媒体间展开;二、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加强,媒介融合必将把传受者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极致,从目前媒体的运作来看,互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媒介融合中,互动将更为明显;三、媒介融合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运用使媒介融合的水平和层次不断得到提升,而且其前景无限,由此,媒介融合以技术为依托,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011年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11年回忆版真题一、填空(1×20=20分)2、从传播发展历史来看传播的手段包括()()()()4、民国后的名记者有黄远生,刘少少()()()()()()7、60年代大鸣大放其间上海表现突出的报纸是()北京的是()8、美国著名的周刊()()()二、名词解释1.普利策2.英敛之3.“热媒介”冷媒介4.意见领袖5.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自我互动”理论三、简答题1.谈谈对下面话的理解。

2.传播制度中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问题?4.简述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

5.在《民呼日报》被查封后,……“民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四、论述题结合现实论述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五综合题论述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2一段关于“失控姐”的材料,求论述。

4.3.1 2011年真题答案一、填空题1.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2.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取代叠加3.宫门抄、上谕、章奏4.略5.《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7.《人民日报》《文汇报》(不确定请查书)8.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9.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二、名词解释1.普利策:匈牙利裔美国人,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

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创办了《纽约世界报》等,其报纸上动用漫画黄孩子,成为黄色新闻的起源。

2.英敛之: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

3.“热媒介”冷媒介:热媒介(Hot media)是相对于“冷媒介”而言的。

这两个词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2011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2011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基础(1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软新闻【考察重点】考察考生对新闻分类的掌握程度,在书上有明确定义【答案解析】指那些时效性上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写法上比较轻松活泼,容易满足人们的娱乐、放松等反面的心理需求,但对公众的生活影响不会强烈而持久,在新闻接受者那里产生的是“即使效应”2、社会责任论【考察重点】书上的一节内容,要讲出这是什么理论,谁在哪里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解析】该理论是传播制度的四种理论之一,在施拉姆等人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被提出。

其产生背景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媒体经营的垄断化和低俗化。

主张新闻自由应受社会制约,新闻传播要对社会负责的新闻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

社会责任论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 有控制的新闻自由” 。

3、文化规范论【考察重点】考察对传播效果理论的掌握程度,是书上的明确内容,需要记忆。

【答案解析】是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提出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媒介的这种影响是日积月累、缓慢地渗进受众思想中去的。

4、调查性新闻【考察重点】扒粪运动为源头,考察对新闻类型的记忆和掌握,书上能够整理出的概念,同时需要【答案解析】起源于20世纪初的黑幕揭发运动,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复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腐败现象空前滋长的一种反应。

内容上往往聚焦于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披露被某些人后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

对之给予披露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尽可能深入全面的调查,初级社会深层问题。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公民新闻2.文化帝国主义3.万国公报(上海)4.默多克5.微内容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析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简要论述人际网络在创新的扩散中有何作用。

3.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4.分析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2010年9月胡锦涛在参观人大时指出要寻找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概括现在新闻传播的几个特点并进行论述。

2.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公民新闻【分析】学术前沿问题,要点是强调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不再由专业媒体组织垄断;当年热点问题,比较容易。

答: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了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2.文化帝国主义【分析】比较老的概念,发展中国家为对抗西方的优势地位而提出,学术上有争议,认为凭空建构的,没有实质内容,如果是简答题要深入讨论,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只要答出西方国家带后殖民色彩的文化输出就可以了;稍难,老概念可能复习时忽略。

2011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简答题 2. 论述题 3. 案例分析题 4. 应用题1.简述媒介审判的含义。

正确答案:所谓“媒介审判”,是指传媒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涉案人作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同情,诸多传媒联手单向度地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相反意见。

新闻学界对此的看法通常是:媒介审判是媒体角色的越位或错位,这种情形往往与新闻炒作有关,形成的舆论氛围会影响司法公正地进行审判。

媒介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

媒介审判的产生归结于司法的缺位、新闻界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公众人治情节的执着以及制度建设的空白等多重因素。

媒介审判的特征主要有:盖棺定论、先人为主;缺乏理性、煽情主义;用语不当,等等。

媒介审判的表现有:给案件定性,如是否构成侵权、是否构成越权执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赔偿多少等等;给被告人定罪,有时,给被告人定罪的行为不直接表现为确定罪名,而是使用含义明确的形容词。

2.下面两句话的作者分别是谁?请阐述它们各自的内涵:(1)“天鹅绒般的手和鹰一样的眼”;(2)“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

”正确答案:(1)“天鹅绒一般的手和鹰一样的眼”这句话出自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布列松。

“天鹅绒般的手”“天鹅绒般的手”是指面对不同曝光率的被摄物细腻的调节光圈的大小、快门速度,根据不同的光线、环境和天气,在使用照相机时,细腻精确的调节不同的系统参数,最后小心按下快门。

(2)“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这句话出自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战地记者,只有离事实更近些再近些,才能让镜头穿越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遮掩,直击现实,镜头才能发现真相和事实;另一种是如果你所拍摄的人物的静态图像不够专业、不够细致,那是因为你没有深入地了解被摄者的性格、特点或者是被摄物体所要表达的内涵,作为客观事物的再现者,只有看透外在,充分接近所拍摄的人或物体,了解这些事物自身以及其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时,才能真正拍出反映自己作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8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8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8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新闻学部分(75分)一、以下概念的诠释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每小l题10分,共20分)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

答:学术界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题中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些学者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它是合理的。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即有些事实,由于它本身的某些特殊素质,因而有别于其他的一般事实,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素质使得它能够成为新闻,而新闻价值就是这些特殊素质的总和。

(2)这些特殊素质包括:①时新性,即新闻要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②重要性,新闻报道的素材必须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③接近性,及新闻报道选取的事实需要符合心理和地理上的接近要素;④显著性,即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⑤人情味和趣味性,即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尽量生动有趣。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为广大受众所关注。

因此新闻价值的着眼点是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它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

判断某个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主要是看它能否具有为受众所关注的这一素质。

2.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答:题目中的观点不合理。

(1)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实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

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

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2)因此,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在事实上与新闻事件保持一致,而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强调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以及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的一致。

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新闻记者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而只能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真实状况,逐步趋向事实的本质。

2011年传播学考研必备真题(2010年中国著名高校传播学真题汇总)

2011年传播学考研必备真题(2010年中国著名高校传播学真题汇总)

本文档汇集2010年全国13所著名高校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祝愿大家在2011年传播学研究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2010北京大学传播学传播学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5*6=30)1、观察研究法2、编码/解码理论3、“两级传播”模式4、公共领域5、移动媒体二、简答题(4*15=60)1、谈谈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

2、什么是组织传播的丰裕媒介(Rich Media)和匮乏媒介(Lean Media)?结合其不同特性谈谈应用策略。

3、个人差异对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

试用一个传播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差异。

4、什么是采访?什么是深度访谈?分别从事前准备、访问过程、资料处理、分析过程谈谈采访和深度访谈的差异。

三、论述题(2*30=60)1、定量研究中为什么要采用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变量?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分别用于什么研究对象?2、2009年11月16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针对一些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分析手机**站的利益链条构成,并分析对手机色情信息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及措施。

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5*5=25)1、涵化理论2、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m3、媒介素养4、微博客5、再现representation二、简答题(5*10=50)1、谷歌(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就扫描中国作家的作品,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2、谈谈人人搜索现象。

3、传统大众传播的管制方式有哪些?媒介融合给管理带来哪些挑战?4、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场所。

现代媒介的公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5、你是否同意国家立法实行网络实名制?谈谈你的理由。

201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 新闻学基础真题

201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 新闻学基础真题

【201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专业课真题】新闻学基础新闻史论一、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2、《万国公报》3、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二、简答题1、简述清政府制定的报刊出版法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三、论述题谈谈你对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和评价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新闻学2、法兰克福学派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2、简述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新闻业务一、简答题1、简述录音采访的特点及其采访要求2、简述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二、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和报道要求三、应用题看材料《武汉300亿建全球第三高楼》,写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材料如下: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及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8日正式动工兴建,其核心部位将建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这也是仅次于迪拜塔(800米)和上海中心(632米)的全球第三高楼。

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位于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武昌滨江商务区,与汉口百年外滩隔江相望,是武汉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项目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据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介绍,商务区核心部位将建设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计划打造为集超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办公、高档商业、顶级公寓等为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

5年内全部建成后,该楼将刷新武汉楼高的新纪录,成为仅次于正在兴建的上海中心大厦之后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

出席奠基仪式的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称,该项目是武汉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后的一大力作,代表武汉的新高度、新未来,也标志着武汉的腾飞。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第一篇: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新闻学部分一、以下的概念诠释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

2、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二、辨析以下相对相反的观点,并论述你认为合理的观点(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新闻报道娱乐化(infotainment)是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必将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公众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不大。

2、新闻媒体应该更多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新闻媒体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会影响媒体的独立性,从而影响新闻的素质。

三、论述题:根据以下材料,论述如何处理记者与新闻来源的关系(25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电视台警事记者卡罗林.洛接到一名警官提供的线索:某大街每晚都有毒品交易,有人打群架,还有人当街小便。

洛很快发现情报是准确的,但产生了一个疑问:警察为什么不制止?于是,她采访了其他消息来源,发现在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警察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情。

这显然是一则有价值的新闻,但洛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报道这条新闻,就可能失去警方的消息来源,失去用15年的时间培植起来的消息来源。

洛在痛苦的抉择后,报道了这条新闻。

结果,警察局被重组,一些警察断绝了与洛的来往,但也有一些新的消息人士给她打电话,愿意给她提供线索和消息。

有美国记者议论说: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记者能否获取消息取决于他如何处理报道,而消息人士也在努力培植记者,好通过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公众。

传播学部分一、辨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是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是理性的,受众有自身特定的需求。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新闻学)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新闻学)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新闻学)一、名词解释1. 7 l5 s3 b o1 ~( x; @; }新闻本源2.新华通讯社3.《新青年》4.新闻体裁二、简答:1. 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三、论述:如何理解新闻批评的原则?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7 l5 s3 b o1 ~( x; @; }新闻本源新闻本源就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

在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即新闻的根本来源。

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回答“新闻是什么?”、“新闻从哪里来?”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2.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中国国家通讯社,中国最大的新闻采集和发布中心。

其前身是“红中社”。

1937年1月改名“新华社”。

总社在中国北京,还分国内分社和国外分社。

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级通讯社而奋斗。

3.《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它经历了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民主主义刊物,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宣传中共成立阶段重要理论的无产阶级刊物三个阶段。

《新青年》宣传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思想准备。

4.新闻体裁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分析评论等。

消息包括动态新闻和综合新闻。

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和述评新闻。

通讯包括一般纪实性通讯、新闻故事、访问记和散文体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2011年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简答题 2. 论述题 3. 案例分析题1.简述电子媒介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电子媒介的出现与发展,使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电子媒介时代,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犹如在村庄中一样简单,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联系,这是媒介技术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

首先,先进的媒介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让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迅速和便捷,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对方的e—mail,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联系。

其次,网络化的交往穿越了时空的控制,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有了开放性和多元性。

在互联网上,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突破了地域、种族、阶级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

再次,媒介技术的发展,也能够让人们的人际关系走向一种集中化——由于兴趣爱好或者宗教信仰等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电子媒介业给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电子媒介看起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使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在联系方便的同时疏远了彼此的心。

人们在媒介上拓宽了人际关系,却可能在现实中缩小了人际关系。

其次,在网络这样的电子媒介中,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没有身份的限制,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一些信任感,社会关系会变得冷漠。

2.简述可能对大众传播生产流程产生影响的因素。

正确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生产流程包括信息的生产、传递、接收和反馈四个环节。

影响大众传播生产流程的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者、接受者和媒介四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信息因素,信息因素即传播内容因素。

传播内容是否具有较大的传播价值、形式上是否为受众喜闻乐见都会影响大众传播的生产。

其次是传者因素。

在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中,传播者信息的发布者和最重要的把关人,媒介组织的纪律、要求以及传播者的个性、素养和喜好都会影响大众传播生产过程中信息的选择和发布。

2011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专业基础 440 的题,如名字一样,非常基础,一如考前很长时间考研就说过的, 440 这门课,要以传媒大学学术真题为参考(参考题型、参考历年真 题
其中有两道是超纲的题,一是“媒介批评”,二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新闻史部分:中外新闻史 3.5:1.5 分数比例,还是参照学术真题的模式,一 般中新史比重占 3/5 左右。中新史考察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都是 学术的历 年考研真题。外新史考察了《纽约太阳报》、“古登堡”两个知识点,这两个考 题再次验证了考研组之前给大家说的,专硕大纲有的,而学术大纲没有 的,则 作为复习重点,怎么样,应验了吧。
新闻理论部分:“新闻”、“党性原则”白给分,“媒介批评”属专硕超纲, 学术大纲则为一个章节。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则在学术、专硕大纲中都 难 寻觅,学术大纲有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条款和内容,本质特征则很少出题。这个 考的有点深度。舆论引导则在考点中明确涉及,也是近 1、2 年的新闻学热点
论述题:新闻媒体反三俗(低俗 庸俗 媚俗),出题点与胡锦涛同志一年前 关于“反三俗”亲自讲话、《非诚勿扰》节目等相亲节目被点名等低俗有关,也 与年内“郭德纲与北京台纠纷”引发的媒体声讨 “低俗相声”也有关,与媒介 伦理失范与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介公信力有关。如果你把这些都想到了,则论述 题反三俗的必要性就答到点子上了。
一.名词解释
王韬
葵丑报灾
《纽约太阳报》
பைடு நூலகம்二.简答
1.古登堡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2.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
三.论述
谈谈《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新闻 党性原则 媒介批评 二.简答 1.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2.为什么要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必要性)。 三.论述 举例说明新闻媒体反“三俗”的必要性。 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 消息 录音新闻 新闻五要素 二.简答 1.新闻标题特点及作用 2.电视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三.论述 结合实例谈谈,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采写编评带 来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2011)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2011)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2011年厦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 广告心理效应2. 公关谈判3. 广告合同制度4. 版心5. 白平衡二、简答题1. 危机事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 简述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3. 什么是公共新闻运动?4. 什么是解释性报道?三、论述题1. 有人认为广告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有人认为广告纯粹是一种市场行为,请就上述两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 论述采访中对待陌生的采访对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拆墙?四、综合题1. 分析比较电视和网络媒介的优缺点,谈谈广告在两种媒体上的运用策略。

2. 评论写作:2010年全国50天内连发6起校园血案。

请选择角度,撰写一篇新闻评论,字数800字以上。

3月23日,南平郑民生在小学门前杀死8名小学生4月12日,合浦在小学门前砍杀致2死3伤4月28日,雷州男子冲进一小学内砍伤数名师生4月29日,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4月30日,淮坊一男子闯入小学校园锤伤5名学生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市一男子闯入圣水镇幼儿园砍死7名儿童,2名教师2011年厦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相一、填空题1. 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壮分别收藏于_____ _____。

2. _____年4月30日《申报》创刊。

3. 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是_____ _____ _____三家报纸。

3.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_____ _____ _____ _____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 _____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宣传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6. 标志古代新闻传播开始向近代新闻事业过渡的两种传播样式是_____ _____。

7. 英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刊于_____年。

8.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_____。

9. 美国广播业的三强指的是_____ _____ 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小报
2、媒介权力
3、党性原则
4、有偿新闻
5、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营垒通常分为一些不同的政党和政治集团。

它们一般都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

为了争夺利润和政治权力,各个垄断财团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经常激化,代表它们利益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工具必然会互相攻讦。

当某一垄断财团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对政府制定的某项政策不满的时候,代表该财团的报纸就会批评政府。

因此,西方新闻界对政府的批评,常常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但是要看到:第一,这些批评总是以公正的公众批评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却大多是代表报团老板们的观点的批评,它们大多是财团与财团、在野派与在朝派
之间的斗争通过新闻工具的反映;第二,这些批评不管如何抨击现任政府和现行政策,西方国家产生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策;第三,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内部调节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资产阶级就可以防止个别集团、个别人物独霸政权,从而把政权置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监督之下,使政府不单为某一个资产阶级集团服务,而能兼顾其他集团的利益。

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对骂和互相拆台,是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制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的形式之一,在这种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下,各个垄断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得到了保障。

除了对政府、总统、高官及政府政策进行有分寸的批评外,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还常有一些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犯罪等社会痼疾的批评。

这些批评可以提请资产阶级政府引起关注,及时解决,树立政府高效为民的形象,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