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环节改革创新论文
基于工作过程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改革

近年来 . 随 着 都 市农 业 的发 展 , 农 业 科 研 院 所 和 农 业现 代 化 园 区 几 乎都 有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 以下 简 称
确 定 学 生 就 业 的 岗 位 群 及 课 程 培 养 目标 近几 年 毕业 生 就业 跟 踪 调研 结 果 显 示 . 我 院 生 物
岗位 的技 能要 求 和工作 适应 性 为核 心 . 以 “ 重 基 础 知识 . 突 出分 析能 力和 应用 能力 培 养 ” 为 宗 旨进 行 教学设计 . 以 典 型 工 作 任 务 为 载 体 教 学 活 动 全 过 程 始 终 强 调 将 各 项 知 识 和 技 能 融 合 到 学 生 直 接 实
施 过 程 中 . 课 程 内容 的 选 取 以 服 务 于 学 生 未 来 就 业
力 的 要 求 . 所 以 在 本 课 程 教 学 中 注 重 突 出 知 识 的 应 用性 、 技 术 性 和 职 业 性 特 点 如 果 以 学 生 未 来 就 业 的 职 业 岗 位 和 岗 位 群 所 需 的 专 业 技 能 作 为 主 线 . 按 工 作 过 程 的不 同 工 作 任 务 和 工 作 环 节 进 行 能 力 分 解 . 细 化 成 若 干 能 力 点 . 由 此 将 其 转 化 为 由 专 业 知 识 和 技 能 训 练 所 构 成 的 课 程 内 容 . 实 现 实 践 技 能 与 理 论 知 识 的 整 合 .使 学 生 通 过 课 程 学 习 尽 可 能 地 获 取 与 工 作 过 程 有 关 的经 验 和 策 略 . 以实 现 学 习与 就 业 “ 零 距离 ” . 将 收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教 学 效 果 。 在 这 样 一 种 理 念 下 , 笔者对 《 植 物组织培 养技术》 课 程 进 行 了 实 践 探索 。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育种与生物工程领域。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与探究。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究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基的配制、组织培养操作技术等。
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已经发展出许多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在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如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植物育种与繁殖,还用于植物抗逆性的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时,还需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解和操作演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等。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科技的最新理论及实践相融合,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深入体验植物组织培养的乐趣和实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培养是主要评价指标。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生物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考核,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理论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植物组织培养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几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工程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研究手段之一[1],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中,如利用单倍体育种,胚培养,体细胞杂交等技术来培育植物新品种,对无性繁殖植物进行脱毒,快速繁殖苗木,生产次生代谢物质,保存种质资源等[2]。
《植物组织培养》是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为以后从事基础研究、苗木生产等工作奠定基础。
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观念,由只重视知识传授向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转变,突出素质教育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3-4]。
因此,在新形势下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迫在眉睫。
1.理论教学改革《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内容很多,近几年来,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不断缩减。
为此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内容精简成四个教学模块。
一是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实验室的布局安排、所需的主要工具及仪器设备,安排在实验室里进行现场教学,既少用学时又利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二是培养基选择和制备,使学生明确各种药品的作用和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三是器官培养,以根尖、茎尖、叶片、花瓣等器官为主要材料,讲授外植体选择和消毒处理方法,无菌接种技术,培养产物的统计方法。
四是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讲授脱毒技术,离体快繁技术,花药培养技术等。
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s c h o o l — 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e a c h i n g o f p l a n t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w a s r e f o r m e d .T h e m a i n p u r p o s e w a s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 p r a c t i c a l a b i l i t y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t e a c h i n g .
学生实际操作 能力得以提升 ,提 高教 学质量 。
关键 词 :植 物组 织培养;校企合作 ;实验教 学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o n s t u d e n t s ’ s k i 1 l s f o r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i n
位 学生 操作 ( 原来 只有 4台,一 次只 能容纳 8 位 同学 源自‘ 一 ● 蕾 ^. r
互田
3 《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 内容改革
针对 本 院文理兼 收 的实 际情 况 ,考虑 到部分 文科 学生基 础较差 的情况 ,在实验内容 的安排上,以基础性 实验为主 ( 占总实验 的 7 0 % ,见表 1 ),增加综合性 ( 占 总实验 的 3 0 % ) 、 设计性 实验 ( 占总实验 的2 0 % ) 的开出率 , 进~步优化教学 内容 。具 体实验 内容及 安排见表 1 。 从表 1 可 以看 出,实验 内容 的安排按 照 “ 先 易后 难 ,先 简单后 复杂 ,先 基本技 能后 综合技 能 ”的循 序 渐进 的原则 ,大 致分 为基本 技能和 综合技 能两个 方面
独立学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教学实践探索・独立学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闫 彪摘 要:在独立学院中认真探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提高认识,以评促教,以改促教,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1-0207独立学院作为最近十五年才出现的新办学模式,在资金、师资、实验条件等方面都与公立院校都有很大差距,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对同学们认识细胞的全能型有很直观的教学意义,其以细胞全能性为基础的无性繁殖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园艺和制药业,未来在学生的就业,尤其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对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很有裨益。
一、改进独立学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验证性学科的生物学更是如此,植物生理本事比较抽象,简单的通过课堂讲授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使其对本门课程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同时掌握仪器的使用,相关资料的查阅,对同学们未来的科研和生产都有重大的引导意义。
二、独立学院中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实验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独立学院由于经费,追求效益等原因,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的投入不够。
例如,硬件设施中的超净工作台只有两台,而每个实验班都有将近40人,严重不足,一节课程下路,只能挑选每个实验小组中的一个人进行实际操作,其余同学只能旁观,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自然是镜花水月。
2.实验结构设置不合理,侧重点不突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的培养基配制、高压无菌锅使用、培养皿灭菌各站了两个学时,导致后边的无菌操作,接种过程、继代增殖、生根、驯化炼苗等核心技术讲授时间不充足,侧重点失衡。
组织培养技术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没有安排专门的学时让学生进行工厂化参观,对实际的流水线操作没有宏观印象,视野不开阔,导致学生不能跟现实生产生活相结合,教学效果一般。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自2000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几年实践下来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
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理论水平低、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课程的现状使得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从2002年开始,我院一直致力于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如今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单位,在全国拥有较强的声誉。
在学院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一直是重点工作之一,我们以此为契机,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现总结如下。
1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开展教学创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研究手段之一,其专业性、实践性很强。
我们通过积极去周边组培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组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参考兄弟院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编写了植物组织培养的课程大纲。
在大纲中规划设计了符合高职高专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以大纲此为指导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合理的创新。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项目教学法,屏弃了传统的“填鸭”教学模式。
课堂上师生通过实施项目工作而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采取两学期教学,增加的一学期对学生综合训练。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选题,写出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进度和预期结果等内容的开题报告,在—学期内独立完成实验。
教师负责对学生全程进行指导和检查。
第三,成立组培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很多学生对组培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学生中成立了组培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参与组培活动。
组培兴趣小组能做的事情很多,一方面可以将平时课堂实验继续深入下去,将组培技术的关键技能重复训练,从而达到技能熟练的目的。
另一方面,组培兴趣小组还能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去,现在我们教师的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珍稀树种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等课题均有学生参与。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
实验教学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
本文从五方面就河池学院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成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它以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最广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分支之一,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培育脱毒苗木、进行突变体筛选培育、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种质资源保存和植物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目前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也成为现代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上的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
不仅如此,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更是独占鳌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1-2]。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实验,所以,其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3-4]。
河池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是河池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是我院最早设立的教学系之一,近几年来生物教研室一直在探索专业课程的设置,从2005年至今,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科专业。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的改进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的改进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实验改进方法。
标签: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改进植物组织培养在过去的40多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是快繁技术和无毒苗培育技术,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虽然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给科研和生产造成损失。
因此,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积累经验和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实验,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实验改进方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一)培养基母液的配制MS培养基是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也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培养基,下面以MS培养基为例,简述其母液配制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大量元素母液配制。
大量元素中的Ca2+、SO42-和HPO42-容易生成CaSO4、CaHPO4沉淀。
改进的方法是把NH4NO3、KNO3、MgSO4·7H2O、KH2PO4、CaCl2·2H2O5种药品分别用蒸馏水溶解,按顺序依次混合,同时考虑到大量元素的溶解度和方便使用,通常配制成10倍的母液5000ml贮存在冰箱中,使用一个学期不会产生沉淀,例如配制1000ml培养基,只需取100ml大量元素母液。
2.微量元素母液配制。
在配制微量元素母液时常常出现加入钼酸钠(Na2MoO4·2H2O)后,钼酸钠难溶解,即使通过加热也无法解决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在室温下用蒸馏水分别溶解微量元素药品,然后再依次混合在一起放入冰箱保存,用前摇匀母液。
同时考虑到微量元素的用量极微,通常配制成100倍的母液1000ml例如配制1000ml培养基,只需用移液管取10ml微量元素母液。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针对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从实验项目安排、实验内容设计以及学生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技术已凸显出巨大的优势[1]。
现代农业对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在很多高校都受到重视。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对提高其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训练学生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2]。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三本院校,该校园林系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笔者结合校情、系情和学生的特点,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进行了改革。
1 实验项目与专业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考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业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的内容以实验项目为单位,分为如下项目:菊花快繁、石斛兰快繁、百合花药培养、郁金香脱毒等。
不同的实验项目有各自的特点:菊花快繁项目可以让学生了解普通植物快繁的一般过程;铁皮石斛快繁可以让学生理解兰科植物特殊的增殖方式——原球茎增殖;百合花药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单倍体的认识,明确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而郁金香脱毒项目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学生可以加深对植物病毒的认识并学会植物脱毒的方法。
在这些项目中基本都是采用园林观赏植物作为试验材料,与园林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对个人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此外,实验项目的设计还考虑到生产实际,目前全球的兰花工业蒸蒸日上,我国各地也有很多兰花生产和销售公司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兰花取得成功的案例。
园林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可能选择这样的单位,为了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市场接轨,更快地适应工作,可开展石斛兰快繁项目。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Ex l r to n a t e o h f r o a h n n e ta d M e h d o p o a i n a d Pr c i n t e Reo m fTe c i g Co tn n t o f c P a tTis e Cu tv t n l su li a o n i
lfnadm t l t nn , prt nt ii n rc cl hc .Wi e e t s bv , ec v es dn si ao u i e—r ig o e i a n adpat ac ek i n lp i a ao rn g i h h h pf o a t t l o h e oe w a g e u et i pr ni t t h n a n _
YI Y' geh i l oee Y nzo , nn4 50 , h a Y nzo oaoa adT cnc l g , oghu Hua 2 0 0 C i ) i aC l n
Ab 仃a t T i a e h e y ito u e et a h n o tn n t o f l t is e C l v t n i t s c : h sp p rc i f rd c st e c ig c ne ta d me d o a su ut a o .F r l t a i d a o . l n h h Pn T i i s y,i b sc ie f e s r fr i b s d u o e am f u rc l m d t e d ma d o ih e u a o rtln om a e p n t i o riu u a e n f s d c t n f e t—d v lp n .S c n l t e ta h n o tn s h c n h h i o a e eo me t e o dy, h c g c ne t e i s a e o g nz d e a oa ey a c r i g t ec re p n i g if r a o f r d ae n er q i me t f o ain l s , i r a r r a ie lb r tl c od n Ot o r s o d n o t n o a u tsa d t e u r h n m i g h e n o v c t a t w t og n— s o o p h c l v t n a t man t ra o str u h t e s tme t o a i o c p s u d me tl d p i r c n lg e .L s y u i gt e u t a o si i e d g e o g t e ns f s cc n e t ,fn a na sa r i i s h h h a b n ma y t h o o is a t ,d rn e l h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生物学课程中,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和实验教学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当前许多高校植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导致学生对此类现代生物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有所不足。
为此,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
1. 课程设置
传统植物学课程设置主要涵盖植物生长发育、植物分类、植物形态等基础内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通常并未被纳入其中。
因此,应当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和技术模块,加入到植物学课程中,构建现代植物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植物学的认识和技术储备。
2. 实验设计
对于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操作繁琐、实验设备和材料成本高,导致实验难度大、效果不佳等问题。
此时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实验效果,如采用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和实验方法,增加实验工具的使用率和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实验时间和成本等。
此外,还可以尝试开展现场教学和实验演示,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实验平台,以提高实验效果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 课程评价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实验内容和方法的设置,而且还与实验评价方式紧密相关。
为了更好地评价实验效果,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形式,对学生的实验得分等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实验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之,针对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局限,可以采取措施加强课程设置、优化实验设计和技术实践等方面,从而推动植物学课程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植物学和生物技术水平。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与创新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或组织的方法,为科学家研究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以及种子繁殖提供了便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也在不断地优化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应用。
一、培养基的优化培养基是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基础,其成分和配方的优化对于培养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对植物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深入,一些生长因子和植物激素的加入成为培养基优化的热门方向。
例如,添加生长因子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提高培养效果。
此外,调节培养基的pH值、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等也可以有效提高培养基的质量。
二、外植体的选择和准备在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和准备对于培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外植体是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初始材料,在培养中作为种子输入系统的移植物的主要来源。
为了提高培养效果,科学家们通过优化外植体的选择和准备流程来提高培养效率。
例如,选择生长健康、无病害的外植体,并通过适当的消毒等处理减少外植体的污染,可以显著提高培养的成功率。
三、生物体外胚胎发育技术生物体外胚胎发育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它通过体外培养,将植物胚胎发育过程模拟于实验室中,从而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
这项技术的应用在植物育种和植物繁殖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配方,可以实现植物大量繁殖和育种的需要,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基因转化技术的应用基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表达出新的特性,从而对植物进行改造的一种技术手段。
这种技术的应用在植物品种改良和农田物种改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载体构建、转化方法等关键环节,可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基因稳定性,为植物种质资源的改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总结起来,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创新对于植物繁殖、育种以及基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植物组织培养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不但在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模式却十分单一,以实验指导书为主,让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实验步骤,缺乏实际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很难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教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
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与实验操作密切结合,将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解释和阐述。
例如,讲解组织培养基的配制过程时,可以将其制备方法、组成和原理简要而生动地说明,然后通过带领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操作、培养罐的灭菌和填充等环节,从而令学生更具体、更真实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知识。
二、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训练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演习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培养外部淀粉质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配制移植物、营养基和植物生长素等液态培养基,然后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从而掌握基本的培养技巧和方法。
三、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应该非常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培养植物发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培养基配方、水分含量和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浓度,对发根效果进行对比实验,并用实验数据对培养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植物组织培养,是通过离体培养的方式,以高效而精细的技术方法,培养植物的某一种、某一部位、某一细胞的组织、器官和整个植株,从而实现对植物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的控制,产生优异的生物学特性。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深刻的推动了现代农业、林业、园艺业和生物科技的进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素质,已经成为一种先进而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是针对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实际,对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修整与升级,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进步。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学为主,以教师的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为主,学生仅仅是一个同时观摩的角色。
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了解的范围不够广泛,掌握的技能也较为固定。
教学改革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专业素质要求,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成批量生产方面的技能。
组织培养技术主要用于高效条件下的生产性繁殖,培养学生掌握高质量、高效率的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在生产领域中准确运用进行工作。
(2)培养学生提供实现增加生产方面的思想与技能。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理论知识,理性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思想与操作技能。
(3)提高学生对生物基因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的理解。
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基因选择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技术,可以有效提取高品质的生物物质,培育新品种,推动科学研究在生物领域上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教学改革应该开源、公正、准确地发挥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引导学生对这一领域有深度的理解和成长。
随着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衰落,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技能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设计实践中所具备的实践技能,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1)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繁殖。
在组织培养中,珍惜那些传统上难以保持或已经消失的生物物质,是最好的保护它的方式。
此项教学内容也要注意教会学生了解、收集、保存和传承优良、基础性植物种质。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植物学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手段单一等。
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探。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更新和调整。
传统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培养基、植物生理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新兴技术和前沿研究的介绍。
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引入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逆境适应机制等,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主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训练,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境和设施应该完善。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个注重实验操作的课程,实验室的环境和设施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应该提供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培养基,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还应该增加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需要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植物学人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创新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创新摘要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考核方式等细节进行创新,通过分析改革效果,表明创新该课程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意志品质,同时还分析了改革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对策。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考核;创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项技术的诞生、发展也催生了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1]。
安徽科技学院是安徽省首批应用型本科示范性建设高校,大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根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程实践性强、与理论结合紧密的特点,2010年对2008级农艺教育专业2个班共77名学生开展了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改革创新的尝试,同学期的89名同学仍然以讲授、操作验证性实验项目为参照,探索改革创新的优点与不足,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思路。
1 设计与实施研究性教学内容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2-3]。
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为例,对比研究性实验项目和验证性实验项目可知,前4个项目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即要求学生了解移液器、高温消毒器、电子天平及刀剪镊灭菌器等组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最常用的MS基本培养基母液及常用的激素的用途、配制方法及使用浓度,通过掌握1个最常见的培养基配方的配制及灭菌操作,同时结合掌握外植体灭菌及无菌操作,了解植物组织培养一整套的基本操作程序(表1)。
下一步实施中,将77名学生分为16组,每组4~5人,在4位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指导下,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植物,按照3条技术路线的1条具体实施(图1)。
2 创新考核方式对进行研究性实验的2008级农艺教育专业2个班,重新制定了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
一是增加了随堂考核环节。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组培的基础环节,在讲解完《培养基配制与灭菌》章节的内容后,立即给各小组发放1张有不同配方的纸条,要求各小组在10 min内完成配方内各类元素及激素、琼脂、蔗糖的计算,错误的组别扣除一定的平时分,并要求其重新计算直到正确为止。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之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用于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培养和研究。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探索创新的教育方式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通过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探讨创新教育方式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教学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应用创新教育方式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旨在找到适合当前时代教育需求的新型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研究也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验证创新教育方式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的实际效果,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植物组织培养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创新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引入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经验,有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创新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引入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等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摘要分别从母液配制、培养基配制及接种等3个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环节提出了改革和创新,表明在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和改进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环节;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9-0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不同类型的培养基(ms、white、n6、wpm等)以及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的开发和利用,该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
在稀有资源的组织快繁、离体脱毒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给农业、工业、医药行业及园林园艺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催生了组培技术行业的出现和大批组培产业园艺公司的诞生[1]。
目前,生物技术得到蓬勃发展,作为其精髓的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农业领域。
而作为其中的一个基本操作环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课程也在国内含有农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大学普遍开设。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组织培养室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有30多年历史。
在一大批教师兢兢业业的授课、科研积累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程得到飞速发展,除了对诸如蝴蝶兰、文心兰、石斛兰、甜叶菊、芦荟、矮牵牛、马铃薯、箭叶秋葵、油茶、丽格海棠等植物成功地进行离体快繁或脱毒外,在实验过程的诸多环节也
做出了有益的改革与创新。
1 母液配制环节的革新
1.1 微量元素母液配制精确配制
由于ms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用量极少,很多实验室所用的微量元素母液一般都将各元素扩大1 000倍进行配制。
但即使经过扩大,其中的cuso4·5h2o和cocl2·6h2o仍然都仅需要0.025 g/l,万分之一天平难以准确地称量,遗传性实验室则将上述2种元素扩大10 000倍,即各称量0.25 g/l,一起定容至1 l的容量瓶中,后取100 ml与其他微量元素一起定容至1 l,则微量元素的各组成元素都为1 000倍。
1.2 新型铁盐试剂的引用
此前,铁盐的配制需要将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与硫酸亚铁充分加热螯合后使用,一旦螯合不充分,极易在短期内出现沉淀。
而乙二胺四乙酸铁纳可看成是上述2种无极元素的合成体,易溶于水,无需加热螯合的过程,简化了铁盐配制的程序。
1.3 激素母液的配制
激素是植物组织培养各环节所需要的重要因子,有的激素溶于乙醇或水,有的则溶解于酸、碱。
因此,除了本身所带的酸、碱性外,其溶解试剂也会改变激素的酸碱度。
为了减少溶解试剂所导致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后续培养基ph值调节的方便,一般将溶解激素的酸碱试剂(如1 mol/l hcl或naoh)的体积设定在1 ml之内。
2 培养基配制环节的革新
2.1 ph值调节
培养基的ph值会影响其硬度,过碱会使培养基变硬,不利于组培苗吸收营养;过酸则会使培养基变软,甚至不凝固,需要重新配制。
因而,多数实验室通常会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培养基的酸碱度后予以调节。
但国内生产的ph试纸精准度低,而ph计的使用则较繁琐。
目前,实验室已摸索出一种方法,前提是保证溶解激素的酸或碱体积在1 ml之内。
基于此,1 l培养基可用滴管(由橡皮乳头和尖嘴玻璃管组成)滴加10滴1 mol/l naoh即可,简化了ph
值调节的过程。
2.2 删除培养基配制的加热程序
培养基的加热主要是需要保证琼脂粉均匀地分配到各组培瓶内,而一旦培养基组别过多,则每组都需要加热,极大地耗费配制时间[2-3]。
目前,实验室采用“边搅边倒”的方法,即将各母液成分、琼脂粉及糖混合,待其中的糖溶解于冷水后,将混合液充分搅拌,再用烧杯取500 ml的乳浊液,在倾倒至培养瓶的过程中,每隔3瓶搅拌1次,即可保证每个培养瓶的均匀分配。
2.3 使用组培瓶盖
长期以来,培养基分配完毕后,组培瓶需要借助线绳,将一定大小的耐高温塑料捆扎在盖口进行灭菌。
灭菌完毕接种时,需要解开线绳,接种后又需要重新捆扎瓶口,故操作程序非常复杂且耗时。
组培瓶盖的使用会极大地减少上述“捆扎—松开—再捆扎”的操作时间,只需“旋紧—松开—再旋紧”即可,提高了组培效率。
3 接种环节的革新
3.1 组培瓶、超净台和手的灭菌
以前组培瓶和超净台内部的灭菌需要用含有75%的棉球将组培
瓶外和超净台内部空间仔细擦拭,接种之前也需要先用棉球擦拭手,以减少手上携带的污染源。
因而,需要准备75%酒精、棉球,该过程会耗费酒精和脱脂棉。
经过革新,只需在超净台内放置组培瓶,瓶与瓶之间留少许空隙,用喷壶将75%乙醇通过细雾的形式喷向超净台内部空间,使超净台和其内部的组培瓶表面都附有75%乙醇,达到初步灭菌的效果。
在接种之前,手的灭菌也采用正反面喷酒精的方法,稍待片刻,待酒精挥发后即可进行无菌操作,无需使用脱脂棉。
3.2 三套接种工具的循环
手术刀、剪刀和镊子是植物组织培养最常用的3件操作工具,为了减少等待的时间,可安排3套上述操作工具,其中1套用于接种操作,1套用于灭菌,1套用于冷却,循环使用[4-5]。
4 参考文献
[1] 王蒂.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赵俊萍.关于高中开展开放式组培条件探究实验的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27(5):35-36.
[3] 尚宏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
农业科学,2011(14):595-596.
[4] 朱小虎.植物组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黑龙
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10-111.
[5] 徐凌飞,屈锋敏,李春梅.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