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均衡协调 创办优质教育

合集下载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镇乡)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镇乡)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镇乡)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镇乡)摘要: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笔者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的推进,以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实施方案一、绪论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一项工作实施方案,推动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制定目标1. 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 调整教育资源配置。

统筹规划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利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3. 推进教育公平。

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加强资金保障和强化监督机制,推动教育公平,减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

三、工作实施方案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2. 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

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加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和评估。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 组织教育资源统筹。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范文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范文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范文一、引言城乡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本文将围绕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目标1.均衡发展目标: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教育资源不均衡,提高城乡学校办学质量,使城乡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2.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评估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均衡资源配置: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给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学校,鼓励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提供帮助。

三、实施方案1.政策制定:制定有关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强化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拨款比例和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2.资源配置:增加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教学条件。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同时,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合作,为农村学校提供帮助和支持。

3.师资培养: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组织专家团队对农村学校进行教学指导,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4.教育评估:加强对城乡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注重教育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

5.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教育科研的实际应用效果。

鼓励学校建立教育科研中心,推动教育科研的组织化和专业化。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是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教育均衡指的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到优质教育。

而优质教育则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真正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教育。

教育均衡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管理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根据国家记录,中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教育资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文化、技术、品质等多方面的差异。

因此,教育均衡是当前教育政策所倡导的。

教育均衡的实现主要需要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情况的调查和监测,清楚地了解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及时采取措施来填补教育资源的缺口;二是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以确保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三是加强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普及,对每个孩子都应该给予充足的教育机会,保障他们得到公平、质量高的教育;四是改革教育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结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教育更加均衡。

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指从教育过程中得到的学习成果,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优质教育的实现需要以下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优质教育的核心。

建立职业发展体系,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育人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将所有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一起,管理员在全面考虑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分配。

第三、优质教育模式的创新,注重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使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实体机构和教师及家长等多方尽力合作,创立更加透明的教育态度及制度。

第四、视统筹教育需求的扶贫教育政策为优先治学要义。

第五、优质教育水平的评估。

建立公正、科学、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引领教育改革的重要工具,建立教育质量追踪机制,增强教育质量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

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

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

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首先,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格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方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指导,实现个性化发展。

其次,教育方案需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偏重于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育方案还需要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制定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此外,教育方案的实施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因此,教育方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最后,教育方案的实施还需要注重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资源支持,共同推动优质均衡教育方案的实施。

总之,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优质均衡教育的目标,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优质均衡教育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

实施义务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保障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优质均衡教育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因此,制定和实施一项科学有效的优质均衡发展方案,对于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每个孩子的接受教育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原则:1.公平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教育公平。

2.综合发展原则: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3.科学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方案应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规律和研究成果,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

4.可操作性原则: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依法依规有序实施。

5.可持续性原则:方案应符合教育长期发展需要,能够长期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比例。

2.改善城乡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4.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人才进入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二)优化教育服务方式1.推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落实学校的特长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3.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4.推广教师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优化教育管理机制1.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2.推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

3.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教育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汇报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汇报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汇报我代表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组,向大家汇报2019年度的工作情况和成果。

一、工作目标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社会共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质量、更加均衡的水平,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二、工作进展情况自2019年1月开始,我们立足于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实际,深入调研、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按照“规划引领、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了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

1. 规划引领我们制定并实施了《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2. 重点突破我们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1)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推广“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科素养标准”,加强教研和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2)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和职业满意度。

(3)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开展“素质教育年”活动,推广“新课程”理念和“素质评价”制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4)学校管理服务创新:推行“一校一策”管理模式,加强校园安全和管理,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3. 综合治理我们建立了“教育综合评价”和“教育投入保障”两个评价评估体系,加强对各类学校的评估和监督,同时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扶持和帮扶力度,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4. 全面提升我们积极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主题宣传,推广了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全面提升了本市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工作成果截至2019年年底,本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550所,学生总数约300万人。

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载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载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载体,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2011年创建教育现代化以来,淮安市清浦区按照“立足实际、以创促建、彰显特色”的思路,坚持“全面建设、条条达标、校校达标”的原则,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清浦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创建之路。

一、合理布局重规划清浦区本着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调整布局,保障学校布局与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

结合城区东扩南移,投入近3亿元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所初级中学和一所小学。

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中心初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一个社区教育中心,绝大多数乡镇都保留一至二个教学点。

全区中小学布局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完全符合“学生每天上学单程步行不超过40分钟”的要求。

注重建筑风格的规划,原有学校建筑和新建的建筑风格完全一致,整体融合。

在校园环境设计上,高标准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学校的办学底蕴和办学实际,对校园环境实行美化亮化,所有学校全部进行了内外出新和景观提升。

走进全区中小学,各校风格各异,教室宽敞明亮,环境美观整洁,校校都是一所崭新的校园。

二、硬件建设全覆盖一是基础建设全覆盖。

基建项目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包括农村教学点。

今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个,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个,另外还有4所中小学和12所幼儿园进行了内外出新和景观提升;新建16个塑胶运动场。

新建校舍12.1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37.5%;维修、改造校舍16.3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50.5%。

二是教育装备全覆盖。

全区中小学将实现“三个所有”:所有学校实现光纤联通,建成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实现备课、教研及日常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所有中小学都建成符合省规定标准的网络教室、课件制作室、校园安监系统及校园广播系统;所有学校实现“班班通”,每位专任教师都配备教学用笔记本电脑,班班建成多媒体教室,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数字触摸一体机。

三、发展创新破难题我区在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破解“四个难题”。

优质均衡创建推进工作方案

优质均衡创建推进工作方案

优质均衡创建推进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推进优质均衡的创建。

本文将提出一个1200字左右的方案,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优质均衡。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推进优质均衡的创建,促进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目标。

2. 原则(1)统筹兼顾:在推进优质均衡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确保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科学合理: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3)参与共建: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优质均衡的推进工作,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1.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挖掘和培育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

(2)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3)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2. 实现社会均衡发展(1)加强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基本医疗、教育、养老等权益的平等享有。

(3)解决城乡差异化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城乡间的公共服务水平。

3. 保护环境实现均衡发展(1)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倡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预防环境风险的发生。

四、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1. 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亲自担任,下设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任务。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师队伍的差异、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套能够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理念与目的“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应该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将学生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主要目的。

具体来说,该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义务教育应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设施、教材、课程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

2.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和评价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支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3.教育质量提升。

着力加强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学习,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机制,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竞争力。

二、重点措施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措施:1.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措施,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先保障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确保他们能够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2.实施一体化教育政策。

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协调和一体化。

同时制定针对农村学生的特殊政策,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加大教师到农村的支持和投入,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进行教育工作。

4.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加快城乡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一. 项目背景教育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为了实现教育的优质和均衡发展,我们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推动各级教育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二. 项目目标1.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提供师资培训、课程改进、教育技术支持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2.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确保农村学生享有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机会。

3.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教育资源能够公平分配到各地区,消除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三. 实施步骤1. 加强师资培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评估机制,激励优秀教师,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

2. 改进课程设置我们将推进课程改革,确保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具体措施包括:•更新课程大纲,结合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引入新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

•开展与行业合作的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3. 提供教育技术支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将提供教育技术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学校建设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引进教育技术工具和软件,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

•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4.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将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优质的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和环境。

•加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经验。

•提供奖学金和补助金,鼓励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5. 完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我们将完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保教育资源合理分配。

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1)

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1)

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各位校长、书记,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动员全市各校进一步凝聚创建共识、理清工作路径,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力以赴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创建工作,为教育提质提供坚强保障。

此次会议可以说既是一个业务培训会,也是一次临战动员会,会议虽短、但主题明确,希望广大校长、书记结合刚才刚才各领导、分线主任仔细研究、抓好落实。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讲三点意见。

第一点,创建工作怎么看?就是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坚决扛起创建工作的职责使命。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工作是推进社会共富、提升民生福祉的时代命题,是回应群众所盼、优化公共服务的关键路径。

今年,此项工作被明确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事关人民政府对社会各界和广大百姓的郑重承诺,同时又牵涉省政府“学有优教”等各类考核,极大影响着群众对于教育事业的满意度,所以说,这是一项硬指标、硬任务、硬要求,非创不可、必须攻坚。

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此项创建工作更是突破发展瓶颈、撬动教育提质的有效载体。

比如前些年年,我们结合“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创建契机,向市委市政府争取了资金、项目、编制等一系列优质资源,确保了各类政策进一步向教育倾斜、部门力量也进一步向教育汇聚,从而使得我们教育在硬件设施优化、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成功创成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市。

包括我们前年成功获评省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A等考核的成绩。

我举这些例子,其实就是为了向大家传达一个观念,创建工作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全市教育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做到以评促改、以创提质,用拉弓满弦之势推动各项创建指标达标和整改整治措施到位,不断巩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态势,奋力夺取这一项“国字号”荣誉。

第二点:创建工作怎么干?就是要对标对表、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创建工作的短板弱项。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及意义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基本阶段。

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国近年来在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差距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及原则(一)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保障。

2. 具体目标:(1)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校园面积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教师配备充足,学科结构合理。

(2)教育质量: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

(3)学校差距:全省城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资源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4)教育公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健全,特殊教育资源不断丰富,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原则1. 公平优先:确保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 质量为本: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4. 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实。

三、主要措施(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财政拨款足额到位。

2.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3. 加大教育装备投入,提升学校教育技术水平。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吸引力。

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实施方案

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实施方案

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实施方案1. 引言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的重要阶段。

为了推进学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均等的教育资源,并获得优质教育。

2.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 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缩小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原则优质均衡创建的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均等的机会;- 综合素质教育原则: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客观评价原则: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进行学生综合评价,减少对学生单一指标的评价。

4. 主要措施4.1 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鼓励优秀教师到艰苦地区任教,提高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教育质量;- 推行教师岗位轮岗制度,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4.2 教育资源投入-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补充和支持力度;- 建立教育资源信息平台,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调配;-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向学校捐赠教育设备和资金。

4.3 课程改革- 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强化艺术、体育、实践等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4 教育评估- 建立起科学、客观的学生评价体系,深化综合素质评价;- 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 实施步骤5.1 建立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组成立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项工作。

5.2 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安排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提高那些地区的教育质量;- 建立教师岗位轮岗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目标。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学校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实现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 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5.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三、措施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学校要根据学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因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要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同时,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

5.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同时,要加强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6.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机制,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

同时,要加强学校安全教育,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措施》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措施》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措施》
一、坚持和完善面向全体、立足基础、依法治国的义务教育政策。


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国家统一安排的义务教育政策落实到位,加
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管理,深入推进精细化资金定向拨付,积极发
挥义务教育红利,充分发挥义务教育政策的催化作用,强化义务教育责任,确保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学校间的公平均衡发放,把必要教育资金财
政支出作为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财政保障和优化服务能力相结合,实施优质均衡发展宏伟工程。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投资建设诚信校园、安全校园、高质
量校园,优先加大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确保义务教育资金的安全、当前和
长远的稳定增长,促进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资源
优化改造,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义务教育的技术服务能力,为
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坚持教育强国战略,完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

小学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述职报告

小学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述职报告

小学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述职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校抢抓机遇,紧盯时间节点,按照硬件达标、软件提质、特色增亮的原则,成立工作专班,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有序、有力的推进优质均衡创建工作。

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学校概况XX小学创立于1983年,是一所非寄宿制公办小学,占地面积7601.48m2,建筑面积III33.41∏f,现有45个教学班,1963名学生,教职工138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包含高级教师1人,县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0人。

我们秉承〃实施美的教育,成就美丽人生〃的办学理念,以“质量优秀、特色鲜明,师生幸福、群众满意〃为办学目标,恪守"崇德、尚美、启智、健体〃的校训,形成了''和谐致美、追求卓越〃的校风、〃德美行美、乐学善思〃的学风、〃以美育美、博学博爱〃的教风,〃美的教育〃办学特色初显成效。

二、指标达标情况(一)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122.83平方米,生均4.64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7455平方米,生均8.89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5252925元,生均2683元;网络多媒体教室50间,每百名学生拥数达到2.5间,以上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配备音乐、美术教室各3间,面积为60平方米,没有达到评估标准。

(二)师资达标情况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100%,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136人;体育、艺术专任教师24人;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52人,特级教师1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0人,师资配备全部达标。

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Io0%;每年交流轮岗教师7人以上,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书的10%;骨干教师2人以上,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的20%o三、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制度保障成立了创建工作专班,制定了实施方案,分层签订了目标任务书,规划了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周一安排,周四总结〃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查。

学校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方案

学校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方案

学校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方案一、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

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本方案旨在指导学校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旨在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

2. 任务:(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均衡发展的教育设施;(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3)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4)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提升其教育设施和硬件设备;(3)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制定师资培养计划,确保每个学校都有合格的教师;(2)通过聘请优秀教师、建立师资库等方式,加强师资力量;(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 推进课程改革(1)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课程多样化;(2)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3)优化教材选择,提高教学效果。

4. 培育学生综合素质(1)开展兴趣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2)建立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开展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5. 完善评价体系(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科成绩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2)引入多元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评价效率和准确性。

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公平、公正”,而其中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因此,任何一位校长都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来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同步发展。

为此,笔者在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上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何谓“均衡”?为什么提出“优质”“均衡”?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

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均衡”就是各种力量在相互作用或“博弈”中形成相对“均势”或“平衡”的状态。

而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教育资源(如教育经费、师资等)配置的均衡,二是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如不同类别或层次的学校之间的资源)占有的均衡,三是教育机会(如入学机会)的均等。

在前两种观点看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尽管学校自身也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但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基本上是被动的;而就最后一个观点来看,教育均衡发展的承担者虽然也涉及政府,但是其重点已转向了学校内部,转向了教师,转向了教育的全过程,因而这种“均衡”是一种更为实质的面向学生发展的均衡。

只有实现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即学生在享用学校教育资源方面达到了均衡,学校本身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体现,才能对其他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我们所强调的“优质”“均衡”,其主旨就在于从外部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走向内部的资源占有或享用的均衡。

外部的资源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内部的制度安排更具有根本性和能动性。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育管理者认为均衡化就是平均化,把“三好学生”名额平均分给各级各类学校,把“推优生”名额平均分给层次不一的学校,把各种奖励平均分给办学质量有差异的学校。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主动的教育均衡发展,即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主动发展,去实现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在思考和实践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合作。

政府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落实作用。

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来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共同关注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使用。

三、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布局,合理设置学校、调整学校规模,确保每个学区都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供学生选择。

同时,要注重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四、改革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评价的力度,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鼓励学校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要提高家长对教育评价的认识和参与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

政府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引进和选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六、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推动教育信息化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同时,要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均衡协调创办优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自评报告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面积8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4万,流动人口86万,下辖10个镇(街道)。

顺德以制造业闻名中外,是家电名城,家具之都,花卉之乡,经济总量曾数度居全国“百强县”之首。

2006年,全区GDP在全国县域中率先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到1058亿元,2007年达到1 279.2亿元,2008年达到1562.3亿元。

“敢为人先”的顺德人,在全省“县级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的创新改革中,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向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迈进。

目前,全区有普通高中19所,职业技术学校13所,初中43所,小学16 2所,幼儿园279所,托儿所187所,高等院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社区学院(校)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在校学生357343人,其中在园在托幼儿59230人,民办学校在校生28262人,外来务工子女就读52000人。

顺德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区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贯彻《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精神,落实佛山市政府赋予的开展“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

成立由区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牵头的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攻缺补弱的专项经费,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工程、职业教育创新工程,民办教育促进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社区教育整合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立足整体均衡协调,发展优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顺德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回顾1、历史基础。

追赶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着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基础。

顺德素有“崇文重教”的民风社尚。

历史上的“状元之乡”和“岭南壮县”互为动因,曾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辉煌。

“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不仅创造了顺德传统经济的典范模式,也成就了传统教育背景下一大批顺德人文精英和工商奇才,也因此凸现了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支持、关心的共识和心理基础。

随着顺德近代工业化曙光的出现,伴随大机器生产以及商业文明的发达,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愈发强烈。

兴办教育、尊师重道的传统成为今天教育发展的一个源头,也成为本土社会和侨眷群体的自觉行为和良好风尚。

历史照亮未来。

顺德推进教育现代化,承接着自身的历史传统和顺德人的教育梦想,具备敢于创新的精神因素,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蕴含着适应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大内在动力。

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前进的选择,也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中华文明滋润下的顺德,也是珠江三角洲教育由古老向现代不断发展、不断迈进的一个缩影。

2、现实动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顺德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十年来,顺德教育现代化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顺德特色。

这三十年大体每十年为一个阶段,分为三个互为基础又层层递进的阶段。

1978-1987年的十年:与改革开放的步伐并进,是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的十年。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普及”、“奠基”。

通过以政府为主,建立分级投入、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机制和多元投入体制,实行“家门口办学”,大大调动了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大力普及农村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

1982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校数量达到近300所;1987年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学校数量达到近60所;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达到90%以上,形成了义务教育的大格局。

第一个十年为顺德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 86年顺德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基础教育先进县。

1988-1999年的十一年: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是自觉追求,构建大教育体系的十一年。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整体”、“系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二次创业”。

1991年顺德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研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思考与实践,把“科教兴市”作为“二次创业”的行动纲领。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顺德初级工业化基本完成,教育为适应经济的腾飞,实现全面统筹,整体发展。

这一时期,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市中的基础地位,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1997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每镇办有1、2所完中,县(市)4所,建有高标准的完全中学共19所(包括民办教育);九十年代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每镇一所职业中学、区属两所,13所中等职业中学齐齐出世,全线推进;形成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条腿”走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齐飞的大好局面。

19 99年在党委政府主办、社会各界和海外侨眷的大力捐助下,又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兴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同时,1999年8月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特殊教育学校——顺德启智学校建成使用;这一时期,顺德乘势而为,大兴民办教育。

1993年顺德成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私人办学的实施办法》,真抓实干,大力扶持民办学校的兴建,成人教育和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顺德城乡,顺德老年大学落成于凤岭公园。

从乡村到城市,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基础教育到成人教育,蔚为大观,教育成为这一时期顺德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初步构建起满足全体市民多层次终身教育需求的大教育体系,涵盖有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体系,优质程度高的基础教育体系,创新能力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覆盖各行业、包含各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这十年是快速发展、全面发展、整体发展、跨越发展的十年。

顺德教育规模布局更加合理,体系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的要素基本具备,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得到彰显。

1989年、1996年两度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

2000-2008年的九年:与新世纪的步伐相随,与改革开放相伴,向世界放眼,是攻坚破难,内涵提升的九年。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优质”、“协调”。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目标,适应顺德经济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战略发展要求,顺德开始思考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内涵发展的问题。

2001年年初,顺德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来支持”,再一次明确和强化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

吹响了向教育现代化纵深迈进的进军号。

2002年顺德成为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区,2004年顺德的10个镇(街道)全部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对教育现代化问题作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2005年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确立了优质、均衡、协调作为新世纪顺德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理念、核心内容和高位目标。

全力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

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实施“优化”与“创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教育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学历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协调,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调,教育与社会发展协调;探索学前教育新机制,提升社区教育水平,深化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规范成人教育机构管理,推动高等教育新发展,拓展顺德教育的国际化领域,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育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使顺德教育在新世纪之初又有了新发展,实现了新飞跃,达到了新高度。

其间,区委、区政府先后就教育的投入机制、资源配置、改薄造强、体制改革、多元办学、学前教育、社区教育、学校管理、初中建设、信息化应用、考试评价、队伍建设、教师交流、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扶贫助学、培优扶困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涉及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多个领域、多种因素,制订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坚定而大胆地破解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次难题,从区域的角度,统筹、协调、优化教育体系内部及与外部相关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丰富内涵发展特征,拓展教育现代化领域,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突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地域特色,增强了教育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程度,使我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充满了生机活力和美好前景。

2001年,顺德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区),2002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 06年评为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信息化示范单位;2007年评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2008年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三十年来,顺德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大跨越:农村教育的大跨越、城镇教育的大跨越和正在实现的现代化教育的大跨越;三十年来的不断跨越体现了顺德人自我超越的精神,体现了顺德社会发展的方向;而这一发展轨迹的指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和谐、幸福的公平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三十年来,我们不断努力奋斗、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旨归是:始终将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满足全体市民的教育需求,确保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百姓享受教育幸福。

我们的现实任务和不懈的追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学习型社会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高位均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推动教育与社会良性互动,夯实社会文明基础。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措施我区围绕“优先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履行政府职能,重视规划引领,着眼整体均衡,面向未来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科学发展的先进性、超越性及引领性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一)落实“教育先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区始终以改善民生,落实学有所教,享受教育幸福,统领教育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幸福从那里来,就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政府从观念更新,规划引导,机制创新去引领教育现代化工程。

1、坚持教育优先,实施教育牵引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才培养和市民素质提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历届区委区政府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撑;作为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阵地;作为吸引企业、凝聚人才、经济腾飞的重要软环境;作为提高市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家园的民心工程。

为此,我区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部署,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的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政府造环境,全民齐参与。

捐资办学,骤然成风;爱心助学,情真意切;教育问计,深入人心;关注教育,社会联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