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通过上学期的考试,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并不理想。
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差,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低。
整体来看,低分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别是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第5章,交线和平行线:本章主要研究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本章重点介绍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笛卡尔坐标系:本章主要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及应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平等的基本属性;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
本章的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实用的问题。
第八章:二元线性方程组和不等式:本章主要研究线段和角度的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区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度的性质和计算;了解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应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度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1.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整式的加减2. 第2章:平行线与相交线3. 第3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 第4章:概率初步5. 第5章:二元一次方程组6. 第6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 第7章:函数的概念8. 第8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 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5. 学生能够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7.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8. 学生能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概率的计算、函数的概念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量角器、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加减运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例题讲解:讲解整式的加减运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
4.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数据。
6. 概率初步: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7. 二元一次方程组: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8.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涵盖了第二章《整式的乘除》和第三章《因式分解》两章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方法,为八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分数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将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乘除运算方法。
2.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2.教学PPT。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整式的乘除运算方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5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讲解一些整式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公式,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家庭作业和板书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数学下册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与比例的性质、百分数、图形的相似性等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与比例的性质、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相似性等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图形的相似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比例与比例的性质: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和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百分数的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图形的相似性: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和尺寸,引导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如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提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下节课的教学应该如何调整和改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主要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册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个别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2.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七年级数学下整册教案
教案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概念,了解整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
3.能够解决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2.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
2.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提高。
四、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展示一些由正负号和数字组成的数,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猜测数字的意思。
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概念讲解1.讲解整数的概念和意义,正数表示向右移动,负数表示向左移动。
2.引入整数的表示方法:正数前可不写正号,负数前要写负号。
3.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积极思考,向老师请教。
练习1.针对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设计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比较答案,互相纠正错误。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练习。
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加深对整数运算的理解。
巩固与拓展1.针对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进行解答。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导入和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小练习的加深理解,学生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掌握。
并且通过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了提高。
然而,有些学生在分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还比较被动,需要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全册教案
如果把剪子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剪子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而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剪刀刃之间的角所成角.(1)中的∠1和∠2不是对顶角,是因为它们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即它们既无公共顶点,每个角的两边只有一边是互为反向延长线;(2)中和∠2虽有公共点,但∠2的一边不是∠1两边中的一条反向延长线;)中的∠1和∠2也不是对顶角,只有(3)中的∠1和∠2是对顶角.解:如图4,由邻补角的定义,可得∠2=180°-40°=140°;解:因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所以∠和∠BOC是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AOC和∠是邻补角(邻补角的定义),所以∠AOC=∠(对顶角相等).又因为∠AOC+∠BOD=240°(已知),所以∠AOC=在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按照两个角的关系分类有邻补角和对顶角两类.如果按照角的大小分类,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有锐角、直角、钝角.的过程中,当转动到木条b和木条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总结用三角板画垂线的基本方法,强调用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一靠”:靠住已知点再画直线练习1:如图6(1),∠B=90°,过B作AB、BC、CA的垂线.练习2:如图6(2),过B作AC的垂线,过A作BC的垂线,过C作的垂线.练习3:如图6(3),过P点作AB、BC、CD和DA的垂线.四、课堂小结1.理解垂线的意义;为跳远时脚落地点.体育老师是如何量出跳远的成绩的?的垂线,垂足为O,AO的长度就是跳远的成绩.2:•为什么测,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足之间的线段的长度,最终归结为两个特殊点之间的距离.AB的垂线,垂足为O沟最短.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线段PO是P与直线上任一点连接成的生先回忆两条直线相交这部分知识,•并问:你们能够把它们画成一个知识结构图吗?.教师加以指导结构图.3.请学生畅所欲言,叙述一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五、布置作业课本本节练习.,CD的上方,并变式图形:图2中的∠1与∠2都是同位角.图形特征:在形如字母“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2.再看图1中,∠3与∠5,这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图形特征:在形如“Z”的图形中有内错角.3.在图1中,∠3和∠6也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的同一旁(左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在图图形特征:在形如“U”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4.辨一辨与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截线的位置关系,AC,截线是DE,所以与∠5,∠4与∠7,∠1与∠与∠5,∠3与∠8;同旁内角:∠与DE被AC所截得的同位角;与DE被AC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与DE被AC所截,是内错角.DE、BC被直线AB所截.是内错角,解:图(7)中,∠1的边DA与∠2的边BD都在直线AB上,个角的另一边分别是DE、BC.所以∠1和∠2是直线AB截DE、BC的一对同位角.∠3的边DE•和∠4•的边ED都在直线DE上,这两个角的另一边分别是DB、EC.所以∠3和∠4是直线DE截DB•、•EC所成的一2.如图9,∠而成的______角;∠而成的_______角;∠截而成的______•角;问题:(1)如图1(2),在木条a转动的过程中,观察∠2的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图1(1)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看到∠1与∠2的大小关系为三种情况:大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相交,构成几个角?的同一侧,并且在AB、CDC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图5中,因为线段EF、GH相交所成的锐角是因为∠1=∠2=45°,所以CD;因为∠2=∠3=45在图6中,∠3是∠的对顶角,所以∠3=55°(对顶角相等)因为∠1=∠2=55°,∠°,所以∠1=∠3.构成同位角,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小明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所以∠1=∠2.由此可得“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练习:在铺设铁轨时,两要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经知道∠2•是直角,那么再度量图中哪个角(图中已标出的)以判断两条直轨是否平行?说出你的理由.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理解平行公理.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你_______;•内错角______;∠1和∠2是同位角,通过测量知∠1=65°,∠2=50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1)解答如下: 与∠1相等的角有:∠∠9,∠11,∠13,∠15与∠1互补的角有:∠∠8,∠10,∠12,∠14,问题(2)解答如下:因为AB ∥DE,所以∠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3=∠4(已知)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1)的解答如下:内错角相等,所以乙地可以按南偏西°方向施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评价.问题(1)的解答如下:解:如图3,因为梯形上、下两底互相平行,所以∠A与∠D互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的直线A1B5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而命题(2)(3)(5)是正确的命题我们把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1)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2)上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2)你能将图3图案继续向右画下去吗?(3)在图4中所画的小雪人图形中任意找三个点或更多的点,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所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怎样的关系?和三角形A′B′C′有什么关系,.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如图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如图4,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如图5,因为经过平移,D,所以点A与点是对应点;又因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连接AD,然后过则线段CD就是线段因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在作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时,•可过点D作DC∥AB,则线段DC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由此可知:按要求进行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应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的.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9所示)点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三、巩固提高“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如图4•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图中“怪经过的其他几个位是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上?离约为多少厘米?实际距离呢?)某楼位于校门的南偏东75°的方向,到校门的实际距离约为米,说出这一地点的名称.)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图书馆的位置应)表示哪个地点的位置?A和点B分别表示哪一个数?,5,请用数轴上的点C和点D表示这两个数.学生参与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发现数学问题.在数轴上,确定一当坐标轴的位置发生变动时,各点的坐标变不变?各点的坐标也发生变化.例如在图6.1-7中,BC所在的直线为x •纵轴(y轴)位置不变,则六个顶点的坐标为A(-2,3),B(0,C(3,0),D(4,3),E(3,6),F(坐标原点、.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由点位置确定点的坐标.预习课本P48.并完成习题6.1复习巩固.)与点M′(x,y)在同一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M′的坐标为()和四边形BDFH都是正方形,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点A,B,C,D,E,F,“大树”,•其中,第(1)(2)组点连成一栋)组点连成一棵“大树”.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分类问题:已知点A(3,3),B(1,1),C(9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时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又分别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2)写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这种表示唯一吗?活动3——你能从上面的探究过程中,归纳出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的过程吗?类似地,你能把6棵古槐树也用坐标表示出来吗?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绘制一幅树木平面分布图.活动步骤:①取已准备好的坐标纸,标出4棵古松树的坐标,S3(11,6),S4(12,11);②确定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③标出6棵古槐树,写出坐标;。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直线的交点第六章:概率初步6.1 随机事件与概率6.2 概率的计算6.3 事件的独立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事件的独立性和概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展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线段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2)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如树状图、列表法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并标出相关角度。
(2)给出实际情境,让学生计算事件的概率。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袋中有3个红球、2个蓝球,B袋中有2个红球、3个蓝球。
从A袋中随机取一个球,再从B袋中随机取一个球,求取出的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2. 答案(1)错误,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的同位角相等。
(2)概率为:3/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彩票中奖的概率、天气情况预测的概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平行线判定与性质2. 概率的计算方法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一、平行线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1.2有理数1.2.2数轴。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
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
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
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
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勾股定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7.2: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图形实例,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5.2节练习题: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6.1、6.2、6.3节练习题: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
7.1、7.2节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 第六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复习与拓展,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实数的分类与运算。
3.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坐标与图形的关系,以及坐标变换。
4.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详细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的性质与应用,以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了解无理数的特点;(3)熟练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几何直观与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无理数的理解与运用;(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4)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轨道、建筑物的线条等,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3. 例题讲解:(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例题;(2)实数的运算例题;(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例题;(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例题。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计算下列实数的运算;(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连线;(4)求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线段、射线和直线7.2 角的概念及分类7.3 三角形7.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角的计算及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点。
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据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绘制统计图表。
2. 答案: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几何图形: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8.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9.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10.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应用。
2. 第六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3. 第七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
4. 第八章:二次根式详细内容: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能够正确计算二次根式。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实数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2. 教学重点:(1)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实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三角形等数学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讲解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3. 随堂练习:(1)练习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练习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4.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
2. 例题解答过程。
3. 关键性质与定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B=∠C,求证: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
(3)计算:(√3+√2)²。
2. 答案:(1)错误。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1)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定义5.3 概率的计算第六章:平面几何6.1 线段、射线和直线6.2 角6.3 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掌握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线段、射线、直线、角和三角形。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平面几何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判定,概率的计算,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骰子、硬币等物品,引导学生了解随机事件,激发学生对概率的兴趣。
展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为学习平面几何打下基础。
2. 例题讲解概率初步:讲解如何判断随机事件,如何计算概率。
平面几何:讲解线段、射线、直线、角和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例题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本章主要知识点,如随机事件、概率计算、平面几何概念等。
右侧:板书例题、解题步骤、重要性质和定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率初步: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发生概率。
平面几何:判断一些图形的类别,计算角的度数。
2. 答案确保答案正确,并提供详细的解题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5.1相交线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C第五课时第六课时第七课时第八课时第九课时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典例剖析深化巩固6.1平方根(1)6.1平方根(2)dm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问:拼成的这个面积为2313656.,1.414213562.应用规律6.1平方根(3)问:前四个是什么运算?后面的又是什么运算?教师板书: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叫被开方数.。
问题(五)问:说出下列式子的含义吗?(总第十六课时)6.2立方根(1)年级七年级课题 6.2立方根(1) 课型新授教学目知识技能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2.掌握立方根的特性,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3.会求一个立方数的立方根.过程方法类比平方根学习立方根,感悟类比学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方与开立方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标情感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态度教学重点理解立方根概念及符号表示,能熟练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教学难点理解立方根的意义、符号.教学方法类比、探究、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总第十七课时)6.2立方根(2)年级七年级课题 6.2立方根(2) 课型练习教学目知识技能1.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灵活地进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2.进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灵活地进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3.进一步熟练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及立方根的符号表示.过程方法培养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标情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态度教学重点能熟练、灵活地进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运算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运用,三种方根的区别.教学方法类比、探究、练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总第十八课时)6.3实数(1)年级七年级课题 6.3实数(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3)知道实数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如何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利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
具体内容包括:1. 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2. 数据的整理方法:列表法、画图法等。
3. 数据的展示方式: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2. 学会利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绘制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这份问卷收集数据。
2.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教师讲解调查法、实验法等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教师讲解列表法、画图法等数据的整理方法,并举例说明。
4. 讲解数据的展示方式:教师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展示方式,并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数据的收集方法,绘制相应的图表,并进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法、实验法2. 数据的整理方法:列表法、画图法3. 数据的展示方式:条形图、折线图、饼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两种你曾经参与的数据收集活动,说明你是如何收集数据的。
(2)根据你收集的数据,绘制一张条形图或折线图,并解释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其他数据的收集和展示方法,如雷达图、散点图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2017-2018(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2017-2018(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2017-2018(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2017-2018(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魏城镇初级中学七年级下数学教案备课人:赵刚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出现,上课部分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
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2=180°-40°=140°(邻补角定义).∠4=∠2=140°(对顶角相等).三、范例学习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道题.变式1:把∠l=40°变为∠2-∠1=40°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变式3:把∠1=40°变为∠1:∠2=2:9四、课堂小结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角的名称特征性质相同点不同点五、布置作业:课本P3练习5.1.2垂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学生观察课本P3图5.1-4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5.简单应用(1)学生观察课本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 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3,4,5,9.5.1.2垂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学生看图、思考.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1)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2)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2)过P点出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二、点到直线的距离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2、练习课本P6练习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四、布置作业:课本P9.6,P10.10,11,12,P11观察与猜想.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难点: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直线a 、b 与直线c 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 、b 被第三条直线c 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cba 43215 6 87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三、例题例如图,直线DE ,BC 被直线AB 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为什么?(2)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解:(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 ,BC 之间,在截线AB 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 ,BC 之间,在截线AB 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 ,BC 的同方向,在截线AB 的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