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
十六年前的回忆和灯光同步练习及答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和灯光同步练习及答案《十六年前的回忆》和《灯光》同步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1、ū jí ōu tì1、请把这些( )和文件整理好,放进 ( ) 里。
án páo pì jìnɡ2、他穿着一条厚厚的( ) ,躲进一片( ) 的小树林里。
kǔxí há3、无论敌人使用什么样的()他一点都不屈服,也决不()fěú móǐ4、()们像()一般,凶恶残忍。
二、根据不同的音组词jì()ǎ()dāi ()ā()系强待夹xì()á()dài()á()三、瞅()僻()娱()绞()籍()揪()避()误()狡()藉()四、用“暴”、“严”、“激”备组成不同的词语,分别填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
1、暴:①你的脾气很(),应当改一改了。
②敌人()地将李大钊杀害了。
2、严:当前国际局势越来越()对各国都是一次()的考验。
3、锐:①不远处传来()的枪声,她害怕极了。
②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老鹰那()的目光。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父亲取出小手枪。
(扩句)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缩句)3、“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转述)六、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灯光》、《16年前的回忆》——自读整合课
问题: 1.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何特点?画出相关语句。 2.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杨子荣的语句,简单批注你的体会。
“天王盖地虎。”座山雕突然发出一声粗沉的黑话。 “宝塔镇河妖。”杨子荣从容地把右衣襟一翻答道。 “脸红什么?”座山雕紧逼一句。 “精神焕发。”杨子荣愈加紧张,可他却装着满不在乎的神气。 “怎么又黄啦?”座山雕的眼威比前更凶。 “防冷涂的蜡。”杨子荣微笑而从容地摸了一下嘴巴。 “你想怎么办呢?” “投奔三爷,好步步登高。” “山穷水尽,也有点进见礼?” “托三爷的威风,一只老虎碰到我的枪口上,”杨子荣笑嘻嘻地。 “那么老栾(luán)他的心意怎么样呢?” “一言难尽,请再来一碗酒,咱慢慢谈。” 杨子荣故意拿拿架子。 “三爷,看看,在这里,咱老胡给您拿来了!”杨子荣得意地一笑...... “老胡,真不含糊,好样的,有两下子......”座山雕和八大金刚一阵狂笑。 “三爷,小意思,算不了什么,这不过只是一点见面礼罢了!”杨子荣却拉出毫 不以为然的神气地说。
走进灯光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第一、 二自然段,画出描写灯光美好的语 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 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 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多好啊!”
内容:默读课文3—11自然段 方法:按照叙述的先后顺序,勾 画出出现“灯光” 的语句,简 单批注体会,准备交流。
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 • 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 • • 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 • 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 • 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 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 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 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 •• 默默地沉思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好啊!”。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回顾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回顾
1、《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
2、《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著和革命理想)。
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4、《一夜的工作》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我”陪同总理审阅稿子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
这部分是从(工作辛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六年级上册课文灯光
六年级上册课文灯光《灯光》是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课课文,是中国著名编剧家、作家王愿坚先生所撰写的一篇回忆散文。
作品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揭示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及解析。
灯光王愿坚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又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
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灯光》预习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有些不会的字,我查了字典,并标上了拼音,为了在课堂上汇报朗读的时候,读得好,我一连读了三遍,我一定能拿到五个星的。
我也会思考: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感受是:
课文哪些地方写现在,哪些地方写往事的?
我对作者:也有了解,我知道了。
2.细读:我读准了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词语和带拼音的词语,及四字词,并在书上圈划出来。
我现在认认真真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还标上拼音:(至少10个词)
我不懂的词语有:
后来,我查字典和资料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填在这个表格里:
我发现的多音字是,不同的读音和词语是:
3.我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了描写“灯光”的句子,并用笔在书本上勾画出来,我也把它们抄下来了。
我知道一共句:
我不断读这些语句,我会思考如下问题: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3)“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4)课文的题材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5)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五周《十六年前的回忆》丨人教新课标(PDF含答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灯光》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广场上千万盏灯时引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回忆,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反义词幼稚———成熟含糊———清楚坚决———犹豫粗暴———温和沉着———慌张勇敢———怯懦不慌不忙———惊慌失措描写人物神态、表情的词语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目光如炬冷若冰霜从容自若惊慌失措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
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
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
“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
“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既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800字3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800字3篇关于读后感的作文800字1清明节,烈士墓前站满了人。
他们的眼眶里带着泪水,不忘记过去的奋斗、牺牲和耻辱。
看着那座在阳光底下折射出光芒的烈士碑,我不禁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李星华。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回忆十六年前发生的事情:十六年前,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是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却不幸被敌人发现,抓去严刑逼供。
可是她父亲很沉着,很冷静,绝口不提那些机密,使敌人无法获取信息。
无奈,敌人只好杀了他,而作者和她的母亲、妹妹就被释放了。
当街上传来消息:“李大钊被杀”时,作者非常伤心。
而这个信息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原因是敌人为了削减民众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支持。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叹:“革命烈士们真是伟大!”他们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惜承受严刑拷打,不怕辛苦不怕疼。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一直都是革命者不变的信仰,他们把祖国放在了第一位,自己的生命才是第二。
李大钊是一位英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
他被害的时候,年仅38岁。
如此年轻的革命者,却就这样牺牲了,多可惜呀!在《灯光》一文中讲到的郝副营长,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战士。
他为了使突击连和队伍联系上,点燃了自己的那本书,却不小心被敌人发现了。
他才活了22岁。
22岁呀!这么年轻,将来还有好一段的路途、好一段的光阴。
他完全可以去享受幸福。
但是,他知道,如果没有胜利,哪有幸福?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点燃了书。
中国由衰到盛,付出了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那些血,染红了手中的那面旗帜,却仍然坚持着不肯倒下。
若没有当时战士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又怎会有今天?怎会有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缓缓举起手,向着那座雪白的烈士碑敬礼……关于读后感的作文800字2在《迎奥运促和谐》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是《被拖着冲过终点》,题目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我的小脑袋中产生了太多太多的疑问:为什么要人拖着冲过终点?为什么他自己不跑?为什么……读了一遍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1908年的第四届奥运会上,由于当时天气很热,整个伦敦都被热气笼罩着,像个大蒸笼。
语文主题策略部编六年级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课件
9 单元整理课
复习梳理,强化目标
词语过关: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削 兴旺 解救 入 哀思 战地 突击 歼灭 陷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剥
憧憬 阻击 点燃 性命 焦急 审阅
极其 转椅 隔壁 思索
陈设
热腾腾 乱蓬蓬 炊事
员
复习梳理,强化目标
本单元易写错词语: 书籍 粗暴 魔鬼 匪徒 憧憬 易读错词语: 剥削 歼灭 转 热腾腾 乱蓬蓬 重点成语:
朗读品味,体悟情感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朗读品味,体悟情感
诗言志,读完后你体 会到了什么?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复习梳理,强化目标
朗读过关:
(1)朗读展示:出示本组课文重点
段落,先小组内展示,再以竞赛形式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读出自己的
理解。
(2)朗读《为人民服务》中印象深
刻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朗读体会。
互动交流,质疑问难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 (李星华),写于( 1943 )年,正值李 大钊同志遇难( 16 )周年。文章主要写 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照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 ( 被害后)的时间顺序记叙,表现了李大 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崇高品 质。
互动交流,质疑问难
《灯光》这篇课文通过对( 往事 ) 的回忆,歌颂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 ) 的献身精神,说明 (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倒叙的课文四年级
倒叙的课文四年级有《一件珍贵的衬衫》和《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件珍贵的衬衫》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一件珍贵的衬衫”为线索展开回忆记叙。
先描写衬衫,然后描写发生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衬衫上。
《十六年前的回忆》也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倒叙的课文四年级还有《灯光》。
这篇课文先描写了现在的灯光,然后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了灯光上。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倒叙。
通过倒叙的手法,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倒叙的手法也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喜欢阅读。
在《灯光》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事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感慨。
通过描写灯光的明暗变化,作者将情感融入到场景中,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同时,倒叙的手法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情,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敬仰。
文章开头先描写了人们对于鲁迅先生去世的反应,然后再回忆起他的生平和一些往事,最后再回到他的去世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这样的倒叙手法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月光曲》这篇课文则是一篇关于音乐的故事。
文章先描写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美妙旋律和它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回忆起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和背景,最后再回到这首曲子的演奏和它所带给人们的感受。
这样的倒叙手法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和感动。
总之,倒叙的课文四年级有很多有趣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文知识,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这些课文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语文主题策略部编六年级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课件
重点品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之我眼中的李大钊
时间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印象深刻的 李大钊的 我的体会 语句 形象
被捕前
父亲的动作让你有何体会?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 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 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 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1)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多好啊”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分 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每一次都有什么含义? (3)说说你对“灯光”的理解。 (4)对比《十六年前的回忆》,你发现这两
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吗?
交流展示
1.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 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多好啊”在文中出现过三次。 3.“灯光”象征着革命的胜利,象征着 美好和光明。
作业布置
1.朗读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2.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谢谢你的观看
被捕时 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 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 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 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法庭上
如何理解父亲的神态?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 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
被捕前 从父亲的语言中体会到什么?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 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 ①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 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②从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 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 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灯光》、《16年前的回忆》——自读整合课
缅先烈,颂忠魂人教版小学语文《灯光》、《16年前的回忆》——自读整合课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读准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点燃”等词语。
2、读写结合,认识并学会运用倒叙的表达方式。
3、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让学生懂得革命英烈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前交流:(1)课前交流《战狼2》,引入国家和英雄话题。
(2)过渡: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英雄,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 4月5日是清明节,今天让我们缅英烈,颂忠魂,走进课文《灯光》、《16年前的回忆》寻找答案。
好,上课!一、走进灯光1.回顾内容初感广场的灯光(1)让我们走进那让好副营长梦寐以求的灯光,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灯光美好的语句,开始!(2)研读“多好啊”,感受灯光的美好。
(3)过渡:可是这样的灯光郝副营长却是虽梦寐以求却永远无法亲眼目睹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2.走进历史的灯光(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到11自然段,按照叙述的先后顺序,勾画出出现灯光的语句,简单批注体会,准备交流。
(2)抓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
a.研读语句: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1]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赶明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呀!”b.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当时情景感受郝副营长满怀憧憬、渴望灯光、人格的高尚。
学法小结:抓住人物特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了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
(3)引导认识写法:多么动人的人物形象啊,但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而是先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使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是的,这样表达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精读引领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10《十六年前的回忆》11《灯光》 (1)
18 — 29 自然段:法庭上 沉着镇定
30 — 32 自然段:被害后 家人悲痛
小组学习、讨论
1. 作批注: 请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 象或有疑惑的句子找出来,结合课 文,在空白处写出你的感受或者疑 问。 2. 小组内交流时,用记关键词语 的方法,记录同学精彩的发言。
品读句子,感悟形象
回顾课文,感悟写法
1 .读第一自然段,领会叙述顺序。 2 .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谈谈自己的感受。课文最后三个自 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依法自学《灯光》
浏览课文,请用自己常用的概括 方法,简单谈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 事。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比较,写 作方法有何相同之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 灯光
寿光市文家街道逢源小学 郑国芬
精读 引领课
社会背景及人物介绍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 工作。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手握兵权的将军都割据 一方,百姓处于灾难之中。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受日 本政府支持,势力比较强大。 1926 年李大钊亲自领导参 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 吴佩孚的斗争。他因此也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 年 4 月 6 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 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 种种刑罚,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 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 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明确倒叙
作者李星华在第一自然段中先 写了父亲李大钊的牺牲对自己的感 触很深,再写了父亲牺牲的过程。 这种叙述方法叫做倒叙。
小练笔
请给手中的文章添加第一自然 段,使用标志性语言,令读者一读 便知这是一篇回忆过往的文章,运 用了倒叙的手法。
2022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
2022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还要开发和提高学员智力、培养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六年级下册第11课《⼗六年前的回忆》课⽂朗读+知识点部编版语⽂六年级下册第11课《⼗六年前的回忆》课⽂朗读+知识点课⽂知识点⼀、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成派系的⼈。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拥⽽⼊:⼀下⼦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厉害。
会意:领会别⼈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种,⽤绳⼦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
⼆、句⼦解析(1)对句⼦的理解。
①⽗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对⽗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亲,却只得到⼀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亲平常不管⼯作多忙、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分严重,不是同孩⼦谈⼼的时候,⽽且像防⽌⾰命的书籍和⽂件落到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写出了李⼤钊同志对待亲⼈慈爱和善与对待⼯作认真严肃两个⽅⾯的统⼀。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劝李⼤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他把⾰命⼯作看得⽐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的⼯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李⼤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的⼯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命⾼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钊把⼯作看得⽐⽣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钊虽受敌⼈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对⽗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对亲⼈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句话......⾯对亲⼈的哭喊,李⼤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常安定,⾮常沉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版本人教新课标版课程标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编稿老师杨雪一校李秀卿二校林卉审核雷晴一、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感受革命传统,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2.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重点、难点1. 学习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 学习分析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段落和文章大意。
三、重点解读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1. 课文背景资料: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 词语理解:军阀轻易恐怖一拥而入严峻会意沉着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3. 文路整理。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被捕前(2—7自然段)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8—17自然段)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18—29自然段)描写了父亲的镇定、沉着;被害后(30—32自然段)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4. 重点句品析: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峻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5. 课文特色:前后照应的写法。
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前后照应,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四、课外拓展:李大钊被捕以后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
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
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
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
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
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
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
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
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
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
”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灯光》1.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2. 理解词语: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
皖,安徽省的简称。
苏,江苏省的简称。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
也叫交通壕。
倚: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
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
3. 重点句品析: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
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用以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
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
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
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
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我们还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4. 课文特色:对于郝副营长的回忆,是由天安门广场上群众对于灯光的一句赞叹“多好啊”引出的。
“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文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预习新知: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第三单元的《为人民服务》和《一夜的工作》,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二、预习点拨1. 读熟课文,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找出不理解的内容,并用标记注明。
3. 《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一夜的工作》讲了周总理的什么事?可在网上查一查有关周恩来总理的资料。
(答题时间:30分钟)一、读拼音写词语。
s hū jí chōu tì kǒnɡbùmóɡuǐyán jùn cán rěn ()()()()()()二、形近字组词。
籍()魔()峻()残()瞅()藉()摩()竣()贱()揪()三、从下列词语中找出6对近义词,分别填入括号里。
残暴含糊安宁可惜占据坚决模糊残酷坚定安定惋惜占领()——()()——()()——()()——()()——()()——()四、缩写句子。
1.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