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拜耳新华: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二)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二)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二)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二、住院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目前各权威学术机构对住院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基本达成共识,如AACE/ADA、ACP及英国国家健康服务机构(NHS)下的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都一致建议将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 8mmol/ L 作为住院高血糖的诊断标准(E级),本共识采纳这一诊断标准。

住院高血糖患者包括:应激性高血糖、药源性高血糖如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糖尿病前期、新诊断糖尿病、已知糖尿病及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和GDM 等。

三、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的流行病学因诊断标准不一,各家报道难以直接对比,但总体看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的患病率较高。

2011 年公布的美国最大规模住院血糖控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住院高血糖(>10mmol/L)的发生率ICU为32.2%,非ICU 为32%;同时低血糖(<3.9mmol/L) 的发生率ICU 6.3%,非ICU 5.7%。

国内成人MICU 收治患者的高血糖(FBG>7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发生率为26.3%。

心血管病患者合并高血糖的现象更普遍,约75%的冠心病患者及68.7%的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高血糖。

住院患者高血糖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甚多,多数研究发现:不论有无糖尿病史,住院患者的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相关,未诊断糖尿病者住院高血糖是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血糖控制不佳与患者感染、心血管事件、致死致残率及医疗费用增加等密切相关。

四、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循证医学证据多项住院患者高血糖干预研究的结果对血糖控制目标值的确定经由先追求严格控制,继而又由严格转为较宽松控制不尽相同的曲折过程。

Van den Berghe等2001 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SICU, 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较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11.1mmol/L)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该项研究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150/90 mmHg。
血糖控制目标值
空腹血糖
4.4 mmol/L ~7.0 mmol/L
非空腹血糖
<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 mmol/L
——01. ——02. ——03.
血脂控制目标值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低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非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1 mmol/L,TG<1.7 mmol/L。
药物治疗
3)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临床上可选择的降脂药物大体可分为2大类,包括:
➢ 主要降胆固醇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 抑制剂及其他降脂药(胆酸螯合剂、普罗布考)。
➢ 主要降TG的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 多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因此,为了降脂达标,临 床上应首选他汀类药物。一般推荐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可降低LDL-C水平25%~50%),并根据个体的降脂疗效和耐 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LDL-C不能达标,建议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LDL-C仍不达标,应加用PCSK9抑制 剂。 对血清TG水平增高(≥1.7 mmol/L)的患者,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TG≥2.3 mmol/L者可考虑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 用贝特类或高纯度ω-3脂肪酸。对于严重高TG血症患者(TG≥5.7 mmol/L),为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应首先考虑使用 主要降低TG的药物。
肾有益的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 ➢ 经足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不能达标的患者,可开始口服药和注射降糖药(GLP-1RA或胰岛素)的联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诊治糖尿病,中国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本共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颁布的2017年新诊断标准,如下:
- 空腹血糖≥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 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尿糖或糖尿病症状。

治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采用联合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控制血糖水平达到个体化目标。

- 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和身体体重管理,积极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惯。

- 密切监测和控制糖尿病的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防止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合并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应采用其他口服药物。

- 在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糖的情况下,应考虑胰岛素治疗,其中长效胰岛素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合并妊娠的女性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安全性,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的慢性病,本专家共识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药物治疗的方案,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及生活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建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_母义明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_母义明

h y p e rg y ce m
l i

a f o r t
yp
e 2 di a b e te s b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ev id e nc e a nd c l g



ca l
e xp e r


enc e s

T h e m a



c on t e n t s n c l u de d t h e d e fi ni t i o n a nd t h e h a rmf ul ne s s o f p os t p ra n d a


h yp e rg l y c em a t h e re l a t on s h p
作者单位


00 8 5 3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内 分 泌 科 母 义 明 h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内 分 泌科 纪 立 农






友 好 医 院 内 分 泌代 谢 中 心 杨 文 英
( ( )



北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内 分 泌科 洪 天 配




南 京 鼓楼 医 院 内 分泌 科 朱 大 龙
F PG
控 制 达 标 以 防 治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糖尿 病 患 者 餐 后 心 肌 血 容 量 及 心 肌 血 流 较 正 常 对 照 者 下 降 餐后 高 血 糖 及血糖 波动 与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糖 尿 病 的 管 理 中 控 制 PP G 的 手

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如何管理餐后高血糖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尤其面对众多的门诊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对餐后血糖毫无概念,大家不知道还需要监测餐后血糖,更不知道餐后血糖监测的时间。

部分经住院强化教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才刚刚对餐后血糖有些许的概念。

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以及在整体血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您知道吗?餐后高血糖定义为进食后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 (140mg/dl)。

为何强调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因为人一生中或每天血糖波动的最高点出现在餐后,而血糖的最高点决定了血糖变化范围,若餐后血糖很高,血糖波动会较大,这对血管和心脏均有害。

很多研究并未发现空腹血糖和大血管病变有关,但几乎所有研究都发现餐后血糖与之相关。

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与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会导致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餐后高血糖与心肌血容量和心肌血流的减少有关;餐后高血糖与肿瘤风险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亚洲人群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西方国家则摄入较多蛋白类食物,蛋白类食物升高血糖较缓慢,血糖波动较小,但碳水化合物却使血糖较快升高。

中国人餐后高血糖患者的比例更高,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仍有近1/2的患者餐后血糖不达标。

此外,中国人群有其自身特点,如身高相对较矮、体重较轻,但中国人超重所致代谢紊乱比西方人群更严重,这与遗传及环境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喝粥”,尤其是在北方各个省份,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年的饮食习惯就是喝粥,每天早餐喝2碗粥,晚餐喝2碗粥,根本不吃主食,大家都是两个字喝了“舒坦”,如果严格要求老人三餐尽量吃干食,那是对他们生活习惯和胃肠道的挑战。

但是,粥类食物升高餐后血糖会更显著。

如无禁忌症,此时可适当选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降低餐后血糖。

《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对未来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血糖管理 建议,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危重 症患者的血糖管理技能,提高救 治成功率。
推动科研发展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临床经 验,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方向, 促进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领域的 科研发展。
提升患者教育水平
加强对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的血 糖管理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 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对于自身血糖管理的认知不足, 缺乏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影响了 血糖的控制效果。
医护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医护人员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血糖 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知识 和技能培训。
03 《共识》的主要内容
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监测
01
02
03
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波动较 大,及时、准确的血糖监 测对于评估病情、指导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各 科室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为危重症患 者提供全面的血糖管理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血糖监测方法
推荐使用床旁快速血糖仪 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注意 定期校准仪器以保证测量 准确性。
血糖监测频率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糖控制 情况,制定合理的血糖监 测频率。
血糖控制目标与策略
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大多数危重症患者,推荐将血糖 控制在80-180mg/dL(4.410.0mmol/L)的范围内。
血糖控制策略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血糖监测技术的改进
新型降糖药物的应用
如何提高血糖监测的准确性、便捷性和实 时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随着新型降糖药物的不断涌现,如何合理 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进一步提高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41(24–54)
非致死性心梗
14741
1.82(1.64–2.03)
37(19–51)
卒中亚型
缺血性卒中
3799
2.27(1.95–2.65)
1(0–20)
出血性卒中
1183
1.56(1.19–2.05)
0(0–26)
未分类的卒中
4973
1.84(1.59–2.13)
33(12–48)
其他血管死亡
3826
1.73(1.51–1.98)
0(0–26)
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人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RF=危险因素;TOD=靶器官损害;CKD(mmHg)
健康中国行动
厚德 博爱 敬业 尚廉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logo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病人群基数庞大
糖尿病: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目前我国 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
高血压: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我国 ≥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啊
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2/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高
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对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更明显
Chobanian AV et al. JAMA. 2003;289:2560-2572.心脑血管病治.2019,19(1) 1-44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心脑血管风险增加更明显
I-IGT,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T2DM,2型糖尿病;CVD,心血管疾病

2024《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建议总结

2024《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建议总结

2024《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建议总结重症患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约为40%-60%,在接受过心脏手术的患者中高达60%-80%o强化胰岛素治疗(IIT)是控制重症患者高血糖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存在低血糖风险,相对低血糖(血糖较入院前水平降低≥30%)和轻度低血糖(<3.9mmo1/1)的发生率达到34%-45%β高血糖和相对高血糖是危重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住院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因此,加强危重患者的血糖管理十分重要。

我国重症医学专家陈德昌教授领衔撰写的《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总结了26条重要建议。

共识采用GRADE分级(表1)来评估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

病理性的应激常导致危重症患者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等血糖异常以及血糖变异性增加,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监测、管理,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与彳氐血糖相关的不良事件。

问题1:重症患者血糖监测推荐哪种方法?声明1:如果有动脉导管,首选动脉血来监测血糖。

如果没有动脉导管,建议从静脉导管采血(2+级,弱推荐\连续血糖监测可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危重症患者(2+级,弱推荐X在重症患者中,血糖监测采血的优先级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问题2:提高血糖监测准确性需要哪些因素声明2:动脉血气分析仪比血糖仪检测动脉血糖更准确(2+级,弱推荐X问题3:多久监测一次血糖?声明3:建议对于新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或接受持续胰岛素输注的重症患者,血糖监测间隔不应超过1小时,直至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注射速率稳定(2÷级,弱推荐λ当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注射率稳定后,增加间隔时间到每2-4小时一次。

如果发生低血糖事件,应每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水平稳定。

问题4: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对监测重症患者的血糖是否有用?声明4:建议在转入ICU时常规检测HbA1c水平(2+级,弱推荐\HbAIC代表发病前4-12周内的血糖情况。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关键词】高血糖,餐后;糖尿病并发症;共识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6.05.001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三高”发病率高、达标率低“三高”常合并存在,我国成年人群中,“三高”患病率为8.9%,而仅有5.6%的患者达标1。

“三高”并存时,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产生协同作用,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过程和靶器官损害,成倍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三高”共管能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三高”共管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三高”共管路径,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共识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高”共管路径、患者风险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和管理目标值,强调早期筛查以及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的评估和分层。

全面评价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有助于临床医师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防治决策,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危险。

对患者进行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和分层后,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患者的血压、血糖和(或)血脂控制目标值,确定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优化治疗方案和进行综合管理。

注:ASVC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高”共管路径“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循序渐进,长期达标共识指出,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都应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身体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不饮酒等措施。

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优选长效降压药物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根据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选择降压药物,实现血压达标;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ACEI/ARB/ARNI、CCB 、BB、利尿剂均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优选一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

注: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B,β受体阻滞剂;C,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D,噻嗪类利尿剂;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SPC,单片复方制剂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重在降低患者心肾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安全、有效、能使血糖达标并维持达标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引言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导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高。

为了遏制和逆转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必须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

而与3项危险因素分别单独管理相比,实行〃三高〃共管可显著减少重复管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具体计划是到203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均提升至≥70%,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提高,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35%.为推动〃三高〃共管的落地与实施,建议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主导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三高〃共管上下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统筹各方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循序渐进将〃三高〃共管真正落到实处。

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注于〃三高〃共管的指南或共识。

为积极推广〃三高〃共管的理念,提升临床医生的〃三高〃共管技能,我国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管理和社区医疗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广泛复习文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了关于〃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一、我国人群〃三高〃的患病与控制现状二、〃三高"并存的危害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都是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有明显的聚集倾向,常常会成对或三联一起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形成'两高〃并存甚至〃三高〃并存。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波动较大及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采用动态血糖监测;·1,5-脱水葡糖糖醇也是反映短期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波动的指标,但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获益餐后血糖的控制有助于HbA1c达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体血糖达标率。

控制餐后血糖的治疗常常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但控制餐后高血糖是否带来T2DM患者心血管获益尚需确定。

餐后高血糖的管理控制餐后血糖对于HbA1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餐后血糖控制目标值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病发症的严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

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生活方式干预摄入升糖指数低的食物、餐后运动均能影响餐后血糖。

降糖药物各种降糖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但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短效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注射制剂包括短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特殊人群餐后高血糖控制药物的选择老年T2DM 已经确诊的老年T2DM患者HbA1c>7.0%,需要考虑口服单药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的基础用药,但以降低空腹血糖为主;α-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血糖,这两种药物都不增加低血糖发生,且耐受性良好。

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在使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之前应认真考虑低血糖风险。

T2DM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T2DM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餐后血糖较高时可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或短效促泌剂。

当HbA1c>9.0%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联合用药的方案。

如果两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不达标,可考虑起始胰岛素治疗或GLP-1受体激动剂或3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避光药物稳定性差,遇光易发生氧化、分解、变色等反应,尤其是一些化疗药物,溶解后可发生裂环、重排、水解、聚合、氧化、异构化等复杂的反应,光照条件下可催化上述反应的进程。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 药。
特殊人群管理策略
老年患者
在考虑老年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 共病情况时,应谨慎选择药物种
类和剂量,避免过度治疗。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应在 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脂管理 ,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 响。在必要时,可选择安全性较
高的药物进行治疗。
者进行血脂管理至关重要。
02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现状
尽管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挑
战和问题,需要专家共识来指导临床实践。
03
共识制定的必要性
制定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糖尿病患
者血脂管理的认识和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共识制定过程
未来研究方向及展望
深入研究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机制
进一步探索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 据。
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现有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证 据支持。
关注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关注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发动态,及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断提升我国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水平
01
完善血脂管理指南与共识
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不断完善相关指南和共识,为医务
工作者提供更科学、更实用的指导建议。
0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方面
的能力水平,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制度的落实。
03

中国型糖病防治指南如何应对餐后高血糖

中国型糖病防治指南如何应对餐后高血糖

中国型糖病防治指南如何应对餐后高血糖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如何应对餐后高血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型糖尿病(T2DM)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餐后高血糖是困扰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给出了针对餐后高血糖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从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介绍这些指南。

1.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对于餐后高血糖,病人应该控制餐后血糖峰值以及血糖持续时间,以下是一些建议:- 分餐进食:建议病人采用每天6餐或者更多的方式进食,分散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的能量摄入,减少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和幅度。

- 高纤维食物:推荐病人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等。

膳食纤维有利于延缓胃肠道中的糖吸收,减缓餐后血糖升高。

- 控制碳水化合物: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应根据个体情况控制摄入量。

一般来说,建议将碳水化合物摄入控制在每餐45-60克左右。

2. 适量运动运动对控制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餐后高血糖的控制更为明显。

以下是一些运动建议:- 百步走:餐后,建议病人进行适量的运动,如百步走,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血糖下降。

一般来说,建议在餐后30分钟内开始运动。

- 持续运动:建议病人进行持续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

持续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 弹性运动:即使不能进行持续的运动,也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短时间的活动,如快速上楼梯、伸展运动等,也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3.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饮食和运动控制不力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胰岛素:对于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胰岛素是非常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以进行胰岛素注射或者使用胰岛素泵等方式。

-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GLP-1类似物):GLP-1类似物可以模拟胰高血糖素样多肽的作用,有助于胰岛素的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Muggeo M. et al. Circulation. 1997;96:1750-1754. 2. Monnier L, et al. JAMA. 2006; 295 (14): 1681-1687. 3. Egi M, et al.Anesthesiology. 2006 ;105(2):244-52. 4. Hu Y,etal. Atherosclerosis. 2010 May;210(1):302-6 5. Hermanides J,etal. Crit Care Med. 2010 Mar;38(3):838-42 6.申虎威,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 7) :1311 -1315. 7.Su G,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1 Feb 25;10:19. 8. Mi SH,etal. Chin Med J (Engl). 2012 Jan;125(1):38-43.
HbA1c与平均餐前和平均餐后血糖的对应值
HbA1c(%) 6
平均血糖 (mmol/L) 7.0
平均餐前血糖 (mmol/L)
平均餐后血糖 (mmol/L)
<6.5
6.5~6.99
6.6
7.7
8.0
9.1
7
7.0~7.49
8.6
8.4 9.8
7.5~7.99
8 10.2
8.6
10.5
8-8.5
10.5
日间血糖变异性(自我血糖监测或连续血糖监测)
MODD
在连续两天的同时血糖值之间 在日常实践中,用餐时间影 响差异值
SD:标准差;M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ODD: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 Frontoni S et al. Diabetes ReKrishna SV et al. 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 2013; 17(4):611-9
由此可见,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出
1.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881–5. 2.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7 ;77(2):280-5. 3.Kang X,et al.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 Jul;17(7):445-8.
立足国人,聚焦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目录
共识产生的背景
1 2 3
共识回答的问题
共识推荐的管理策略
餐后血糖至关重要,亟待关注
• 餐后血糖升高早于空腹 血糖,且随病程进展愈 加显著1 • 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 的贡献度较大2,3 • 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 症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4
DIS研究4
1996
在死于CHD的IGT 或T2DM患者中, 葡萄糖负荷2小时血 糖水平显著升高 1hPG升高显 著增加致死性 CHD及非致 死性MI风险 心血管并发症危 险性的升高与葡 萄糖耐量1小时高 血糖状态相关
2hPG与全因死 亡和CV死亡呈 独立相关性 1. 2hPG是心血 管死亡率的独 立高危因素 2. 2hPG升高可 使死亡率加倍
网膜病变危险性
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
Shiraiwa T2,3
周健5
陈玉灵 7
2005年 1995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14年
Kumamoto研究1
• 餐后高血糖增加糖 尿病视网膜病变和 肾脏病变进展
DCCT 研究后续分析
• 长期血糖波动能预 测微血管并发症的 发生风险
4
Giannini S 6
基于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国际餐后共识及指南不断更新
2001年
2008年
2011年
2014年
ADA餐后血糖共识
IDF餐后血管理指南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1.Primary care 1999 Dec; 26(4):771-89. 2.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881–5. 3.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7 ;77(2):280-5. 4. Mariella Trovati,et al. Diabetes Care. 2011;34:2237-2243.
2012年
Muggeo M 1
• 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患者 心血管死亡风险的预测 因素,可加重T2DM大血 管死亡危险
Egi M 3
• 血糖波动和ICU患
Hermanides J5
• 血糖波动增加ICU 住院死亡率
Su G 7
•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心 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者死亡率呈正相关
申虎威6
• 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 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11.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5, 38(Suppl 1): S1–S94.
3
餐后高血糖有哪些 危害?
• 对微血管的危害


对大血管的危害
其他危害
餐后血糖及其引发的血糖波动, 对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影响
• 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 • 餐后高血糖增加视 • 血糖波动幅度升高可增加 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 因素
因此,我国餐后高血糖管理共识应运而生
可行性
中国糖尿病患者中餐后高血糖的患者比例更高,餐后高血糖 的重要性和危害已经非常明确
必要性
目前缺少基于中国人群的专门针对餐后血糖管理的指导 性文件
必然性
对餐后血糖的认识,从流行病学到分子生物学,从基础研究
到临床实践,20年来中国学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证据
专家组成员 母义明、纪立农、朱大龙、洪天配、童南伟、 郭立新、单忠艳、郭晓蕙、刘 超、李 强、 焱、 孙子林、肖新华、余学锋、邹大进、李
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Honolulu Heart Programme2 Helsinki Policemen Study1 1979 1987 Paris Prospective Study3 1989 The RanchoBernardo 研 究5 1998 2hPG升高使 老年患者致命 性CV事件发 生率升高2倍 圣路易吉 1.DECODE6 DECODA10 大学糖尿 2.Pacific and 病研究13 Indian Ocean Study7 美国 San Luigi 3.Funagata NHANES Gonzaga Toshihiko 糖尿病研究8 II研究9 Y研究12 研究11 1999 2001 2004 2006 2007 2011
餐后血糖与HbA1c有关吗? 2 ——HbA1c越接近达标,餐后血糖的贡献越大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Monnier研究1,2
对欧美人群来说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左右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
对中国人群来说
Kang X研究3
当HbA1c
时 • PPG的贡献>50%
另外,餐后高血糖引发的血糖波动 可影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Mi SH8
• 血糖波动幅度大是冠状动脉 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Monnier L2
• 血糖波动导致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障碍
Hu Y 4
• 餐后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997年
2006年
2010年
2011年
31.5% 39.7% 51.1% 41.8% 25.1%
脑血管疾病
下肢血管疾病 0%
17.3%
9.3%
10% 20% 30% 40% 50% 60%
1.Kodama 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6):1789-96. 2.DECODA Study Group. Diabetologia 2000;43(12):1470-1475. 3.The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354:617-21. 4.张斌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10;24(5):452-6. 5.Ji L,et al.J Diabetes. 2014 May 9.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餐后高血糖还是日内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
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
低血糖
低血糖
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但餐后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最主 要原因
2.Frontoni S,et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3 Nov;102(2):86-95.
1.Hirsch IB.Diabetes Care. 2015 Aug;38(8):1610-4
评估血糖波动的指标
指标 描述 备注
日内血糖变异性(自我血糖监测或连续血糖监测) SD
绝对上升和下降超过1个SD 的总和平均血糖值 通常用于反映血糖变异性 小于1个SD的被忽略,主观上 确定血糖波动
MAGE
姬秋和、李益明、彭永德、石勇铨、李延兵、
陈璐璐、李启富、陈莉明、李
红、杨 静、
尹士男、吕肖锋、祝开思、李全民
目录
共识产生的背景
1 2 3
共识回答的问题
共识推荐的管理策略
1 什么是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 发生机制
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
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胰高血糖素分泌不受抑制 餐后肝糖输出未受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