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是国家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的,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优势,传统和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教学过程:
德育目标:受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培养受教育者修养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性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

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性质和本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用文字描绘现象。

定量研究:是基于数字和量表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用数字和量表描绘现象。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达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理解的感悟。

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的体会心得。

它的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较简单,内容那个单纯,涉及面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感觉阈限:衡量感受性大小的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人能察觉到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识记: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的过程。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五大要素,以抽象概括力为核心。

人格: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全程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过程。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永远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

是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概念学习: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的学习。

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指个体在面对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又没有现成的可利用的方法时,指向与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该定律认为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之间呈倒U 型曲线。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一般来说,最佳水平的动机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统称,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教育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和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律适用:简称教育司法,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具体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

教育行政执法: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法律责任:是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应依法承担的带有惩罚性,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救济: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以补救的法律制度。

依法执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