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偿正本

合集下载

晚清赔款知多少

晚清赔款知多少

晚清赔款知多少?一、战争赔款的内涵及其中国政府偿付的赔款内容近代中国偿付的战争赔款总值究竟有多少?说法有七、八种之多。

其中,数值最高者为银19.53亿两,①最低者为10余亿两,②被史学界广泛采用者为近13亿两。

这些数值差异颇大。

究其原因,是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各异:1.“战争赔款”的内涵是什么?自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的对外赔款计有百余次,到底哪些属于战争赔款的范畴?2.确定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的尺度是什么?是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值,还是清政府实际支付的赔款值?中国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是否计入?3.计值单位应该如何折算?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非常繁杂。

仅条约中提到的计值单位就有关平银(亦称海关银)、库平银等虚银两,以及银元、卢布、卢比、英磅、马克、佛郎克、弗乐林、克勒尼等多种外国货币名称。

不同的计值单位给计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

何谓“战争赔款”呢?战争赔款是一个国际法概念。

战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敌对国家,以武力推行国家政策造成的武装冲突和法律状态。

据瑞士人步伦《公法会通》和奥地利法学家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中所言,一国对另一国宣战,或虽未宣战而侵入另一国领土,或封锁另一国的海港、海岸,就是战争状态的开始。

战争状态通常是通过缔结和约而结束。

一国由于战败原因,根据和约支付给战胜国军费损失及战胜国商民在战争期间受害损失的款项,称战争赔款。

值得指出的是,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性的,为结束战争状态缔结的条约,是列强以威胁手段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掠夺性、强制性、奴役性的不平等条约。

战争赔款,是规定于不平等条约之中的对中国人民的勒索。

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看是无效的。

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政府事实上依约偿付了列强索要的赔款。

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继续偿付了清政府积欠下来的剩余赔款额。

参考国际法对战争赔款的界定,近代中国战争赔款的前提应是战争状态发生,中国战败;依据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一、甲午战争前(1853~1894年)清政府的外债与财政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所借外债经过了起步、全面发展两个阶段,其数量和用途不断地扩大,性质已经开始由经济性外债向政治性外债演变;中国的财政虽被破坏,但列强还不能利用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清财政还未到崩溃的地步。

(一)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外债。

中国的外债始于清代后期,其渊源可追溯到广东十三行对外商的“行欠”。

从1853年起,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清政府的外债就逐渐发展起来。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外债经过了起步和全面展开两个阶段,在起步阶段清政府共借外债14笔,具体包括:“上海洋商借款”(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笔外债);第一、二、三、四、五次“苏松太道借款”;第一、二、三、四次“江苏借款”;第一、二、三、四次“福建借款”。

这些借款都是清政府为镇压人民起义而向洋商所借,是清政府“借师助剿”的产物和体现,这些借款的特点是数额小(每笔不超过50万两白银),还款期限短(一年以内),随借随还,起临时周转的作用。

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全国的局势并未稳定,太平军余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愈演愈烈。

左宗棠奉命“西征”,由于清财政匮乏,且西北贫瘠,只得不断借外债以充军需。

另外,洋务派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清政府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海防”、“塞防”、中法战争等,这些事件耗资巨大,清政府财政系统无力提供,只得举借外债,从而使其外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展开阶段。

这一时期重要的借款有:左宗棠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的六次“西征借款”,总额达1,595万两;洋务运动中,1884年和1886年的两次“轮船招商局借款”,共200万两左右;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经费,有1883年、1884年4月和10月、1885年的四次“广东海防借款”,共500多万两;1884年100万两的“滇桂借款”和1885年约400万两的“福建海防借款”;清政府为修筑铁路而向外国银行举借的约80万两“津沽铁路借款”和“津通铁路借款”两笔外债;清政府为了挥霍而借的两笔“三海工程借款”和“内务府借款”,共约170万两。

清政府的军费筹措与甲午战争的惨败

清政府的军费筹措与甲午战争的惨败
即便如此绞尽脑汁,整个战争中,清政府从政府到民间筹集到的军费也不超过3千万两银子。反观日本,整个战争中耗费约8千万两银子,但其军费预算高达2亿5千万日元,折银1亿6千万两左右。特别是在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由于军费紧缺,前线各路将士人心浮动,后方受调清军延期开拔。更有甚者,一些将领为节约经费,把守军从已经设防的军事要地撤回。各地催款的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北京,令清政府焦头烂额。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就只列厘捐、盐厘等收入,而未列“土捐”等收入。至于厘金、杂捐的实收数量,各省隐匿虚报早已成为“潜规则”。因为有隐匿收入,所以各省无不有各种“小金库”,如一个山西的善后局,不明来历的余款达几十万两银子。而在甲午军费筹集过程中,地方疆吏却对中央政府命令置若罔闻、互相推诿,甚至时时叫嚷财政困难,给人的印象是地方财政都陷入了危机状态。
还有,《马关条约》要求中国赔款2亿多两银子,其中的8千万两被要求在战争结束半年多的时间内就得付出。这些钱,清政府都拿了出来。那为什么当战争来临时,筹集军费却如此困难呢?
艰难背面写满落后与悲哀
清代前中期,各项财政收支均归中央支配,地方政府只是扮演“代办”角色。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无款可拨,不得不让各省自己筹款,并将部分财权下放各省。从此,各省开始截留税收,隐匿地方收入,致使清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
清政府的军费
甲午战争前夕,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清廷感到情况紧急,遂命李鸿章迅速拿出办法。1894年6月30日,李鸿章提出添募士兵、加强北洋舰队等方案,并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军费。应该说,李鸿章提出的款子数目并不算大。要知道,整个甲午战争清政府共耗费五、六千万两银子,而日本在6月以后,就已经有条件地陆续支出了额度约为4千万两银子的预算外开支。

清朝的战争赔款

清朝的战争赔款

近代中国对外战争赔款及影响李云峰编辑整理众所周知,由于1840年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根据条约对外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这些赔款到底数量有多少?后来是怎样赔付的?最终赔付了多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历次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规定的赎城费600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62372银元;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1600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600万两、商亏银20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700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100万两。

(3)1874年琉球事件赔款①库平银50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40万两、抚恤费10万两。

(4)1876年马嘉理事件赔款②关平银20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

(5)1881年伊犁事件赔款900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23150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3000万两。

(7)1901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地方赔款16886708两。

(8)1906年拉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250万银卢比。

以上共计八大笔。

二.近代中国主要战争赔款的实际支付情况(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

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全部赔款于4年内分做7次全部偿清,“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

结果,清政府在1842―1845年如期偿付了这笔赔款。

(2)甲午战争赔款。

在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2亿两军费分8次交清,第1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6个月内交清,第二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12个月内交清,其余分6次交清,自第2年起每年交一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添加评论分享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13 个回答25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北斗第八星,明人不装暗逼北及、知乎用户、魏如等人赞同被赔款逼的,甲午赔款连本带利高达4亿两白银,庚子赔款连本带利高达9.8亿两白银,原来的那点财政收入不够赔给列强了,如果按照康乾盛世3000万两-4000万两白银岁入不知道要赔到什么时候,只能对内降低官员薪俸,提高田赋、厘金等税率,加大剥削力度,对本国百姓暴征横敛,财政收入自然就突飞猛进了。

清国的田赋收入从1842年的3000多万两白银到1894年的3200度万两白银,可以看出来提高不多,这很正常,作为一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国,康雍乾时期的“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改革又将田赋征收定额化,这就决定了清国从贫农身上剥削不到太多钱,即使甲午年后清国为了甲午和庚子赔款放弃永不加赋的政策,提高税率,在1911年的田赋也只达到4800多万两白银。

鸦片之役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破产,清国内外战事频繁,军费支出年年攀高,清国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

于是就出现了厘金,它是临时性一种商业税,自咸丰三年(1853)出现后很快通行全国,几乎达到“无处不卡,无货不税”的疯狂程度。

其税率起初仅为1%,但到后期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在5—10%之间。

别看税率那么高,以清国官吏的职业操守,上交清廷有多少我们就自己脑补吧。

这一新的临时性的收入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从1885年的一千两百八十多两白银到1911年四千三百一十两白银,占到财政收入总额的近20%,成为清国除了关税之外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过厘金只对本国商人收取,不对外商收取,所以它增加了本国商人的成本,也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所以厘金直接受益者是清国政府,间接受益者是外国商人。

厘金之外,甲午年后又新出现的另一项弥补赤字的收入是公债收入,甲午赔款本息额度高达4亿,为了筹集赔款,清国发行国内公债共三次:光绪二十年的“息借商款”、光绪二十四年的“昭信股票”及宣统三年的“爱国公债”,直隶、湖北、安徽、湖南等省也发行过地方内债。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

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

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19世纪末,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000万两左右,而清政府所借的3.5亿两库平银外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的四、五倍左右。

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以年总收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厘金担保。

户部上奏:“方今国用匮绌,既异寻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2、外商在华设厂,利权大量外溢。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兴办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元)官1916208000煤矿商534704000官96143960纺纱商63023400官1100000机器工业商0官197900食品工业商0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中国日本人口4亿4千万国土面积1千万平方公里37万平方公里航运业1894年,轮船26只,共1893年,商轮680只,22900吨共110205吨棉纺业1894年,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1893年,纱厂40家,纱锭38万多枚生丝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5403吨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煤矿1894年, 426.1万吨1896年,54.4万吨军工企业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财政收入中国1893年为8867万(关平)两。

(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进出口贸易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出口12740.6万两9043.4万日元【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

通过甲午战争日军从清朝榨取了多少赔款?

通过甲午战争日军从清朝榨取了多少赔款?

通过甲午战争日军从清朝榨取了多少赔款?甲午战争共计约2.597亿两,折合日元为3.895亿元,是日本实际军费支出的2.6倍,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4.87倍。

狮子大开口:马关谈判日本漫天要价1894年11月后,中国水陆两战场连连败北,清政府决定对日议和。

次年1月,天皇任命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为议和全权大臣。

伊藤受命后,在给天皇的奏折中,突出强调了“索款”对日本的重要性:“索赔一事实关我国将来之隆盛。

”把战争赔款直接与日本发展联系了起来。

1895年2月12日,慈禧太后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议和。

4月10日,日本方面向李鸿章正式提出和约约稿,其中第四条就赔款问题写道:“中国约将库平银三万万两交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

”可谓狮子大开口。

而按照清政府对李鸿章的训令,“割地以一处为限,赔款以万万两为断”。

但日本方面的态度始终强硬,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声称“战后赔款,自与寻常事件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三亿两这个数目的制定,是日本政府既要考虑清政府承受能力的极限, 不能一下子将它搞垮, 又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西方列强的插手和干涉, 以确保日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一种折中选择。

李鸿章被日本青年行刺后,日本有所缓和,表示“赔款数额虽可略减,但绝不可能作大量削减。

”最终,《马关条约》签订时, 其第4款的内容最后敲定如下:中国将库平银二万万交与日本, 作为赔偿军费。

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又规定,第一次赔款交清后, 未经交完之款, 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

后来,又加上了赎回辽东半岛的赔偿金三千万两,威海卫驻军费用150万两,日本通过发动甲午战争,总共从中国勒索银两达2.3亿,约为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

清朝最终赔款高达2.597亿两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从中国尽可能地榨取更多赔款,新任日本驻华公使林董一到北京,变以“库平银成色不足”为由,提出要“库平实足”。

所谓库平银,是为清政府所规定的国库收支银两的计算标准, 并无白银实物存在, 实际上只是一种“作为价值符号的虚银两”。

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政府真的大多用于教育了吗

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政府真的大多用于教育了吗
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政府真的大多用于教育了吗?(2009-02-15 20:40:08)转载▼标签: 甲午战争赔款教育 分类: 网络辟谣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按照中日《马关条约》,日本获得了中国的澎湖、台湾等领土,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偿2亿两白银。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3.6亿日元,为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3.5-4倍。那么,日本政府是怎么用这笔钱的呢?有这样一种说法很流行,说日本政了很大的提升。2003年央视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也引用了这样的说法,更是使得这个说法影响广泛。前几天我的妹妹来我家,告诉我历史课上她的老师也是这样告诉他们的。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据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披露:“(这笔钱)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教授在几本著作中都讲过甲午赔款的使用情况:当时日本政府在“强兵”思想的指导下,穷兵黩武,日益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一切都服务于军事。所以赔款中2.2亿日元用于扩充军备,特别是扩充海军;8000多万日元用于抵押甲午战争费用;1200万日元充作侵占台湾的费用(事实上就是殖民地军事费用)。380万日元用于建设钢铁工业,其实就是用于军事工业方面的建设。明治天皇及其皇室的补偿费用2000万日元。只有1000万日元作为教育基金。
因此,“甲午战争的赔款大部分被用于教育”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这种说法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对事实究竟如何并不感兴趣,但觉得此说法非常地有“教育意义和反思意义”,于是便不加辨别或者说是不想辨别地传播了这种说法。但是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哪怕再有“教育意义和反思意义”,毕竟也是不真实的,一旦谣言被揭穿,即使“反思”的的确是真理,也会遭到怀疑。所以用谣言去“教育反思”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甲午中日战 争》赔款之重:经济压榨深

《甲午中日战 争》赔款之重:经济压榨深

《甲午中日战争》赔款之重:经济压榨深1894 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巨额的赔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虽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但仍然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国。

然而,战争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赔款,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要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这笔赔款数额巨大,对于当时的中国财政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为了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

这些外债的利息极高,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的债务负担。

赔款的压力首先导致了清政府财政的严重失衡。

原本的财政收入被大量用于赔款,使得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大幅削减。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等重要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税收方面,清政府为了筹集赔款资金,不得不增加各种苛捐杂税。

百姓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活苦不堪言。

农民们本就微薄的收入被进一步压榨,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

城市中的工商业者也面临着沉重的税收压力,经营环境恶化,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同时,赔款也导致了中国货币体系的混乱。

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大量铸造货币,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物价飞涨,人民的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的经济地位急剧下降。

由于赔款导致的资金短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冲击了本国的工商业,许多民族企业纷纷倒闭。

此外,甲午战争后的赔款还使得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度大幅降低。

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中国的贷款条件更加苛刻,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困境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失业人口增多,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甲午中日战争的赔款,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让中国的经济发展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困境。

被掏空的清政府 甲午战争实际赔给日本多少钱

被掏空的清政府 甲午战争实际赔给日本多少钱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一场由日本刻意挑起的战争,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而告终。

在这场反侵略的战争中,清廷的反抗力量被进一步削弱,作为侵略
国的日本,其称霸亚洲的野心和侵略势力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助长。

清廷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除了要赔偿巨额赔款外,还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胶
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在《马关条约》中,原本规定是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但此时的清
政府已经到了国库空虚的地步,一下子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白银,所以便约定先付第一笔五
千万,然后再加上百分之五的利息,到了后来,又增加了一笔3000万两的“赎辽费”,所以总
的加起来大概有3亿两白银。

从最初条款中规定的2亿两白银,到真实赔款中的3亿两白银,表面上看只是数字上的增加,但是狡诈的日本人却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日本在拿到这些巨额赔款后建立了强大的海陆军,并开始了飞速的工业化发展,而此时的清政府,就像是一个被掏空的机器一样,再也无
力经营军事装备力量,从此也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在国际中丧失了话语权,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那《马关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呢?
第一、主权方面: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从此以后朝鲜撤离脱离中国,而后中俄为争夺朝鲜发生了激烈的战争第二、割地赔偿: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离开了中国的怀抱。

第三、金钱赔偿:中国赔偿日本两亿元白银,并必须向日本每年支付威海卫的租金五十万两白银。

第四、战俘处理:双方互相释放对方战俘,赦免抗日战争中的汉奸,不得追究责任。

第四、其他要求:开放通商港口,在港口进驻日本领事馆,日本商品在港口通商免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款

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款

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款清代中国是如何衰落的,最官方的版本,是清朝闭关锁国,西方列强打上门来,中国在割地赔款中逐渐落后于时代。

似乎作为一个佐证,这些年出现一个被大量引用的说法,即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

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幻灯片制作:蕴秀園E-mail文化传播网背景音乐:黄河颂•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仍占世界总量的29%。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里,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正经的专家学者,自然不会拿这个当回事,但一些特别聪明的笨人就会拿这个不断联想,于是诞生了一篇奇文,曰《谁弄残了大英帝国》,作者卢麒元,但看其文章,显然是个宋鸿兵式的金融专家。

他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强悍的总结(以下均为其原文•一、历史跟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有一个叫大清帝国的肥大国家,竟然接受了英国人鸦片换白银的游戏。

不仅如此,这个国家愿意提供堪比大英帝国年度预算的战争赔款。

聪明的英国人再聪明也搞不明白,世界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商业模式•於是,英国人开始放弃在工业领域的激烈竞争。

他们收取天量的白银,向全世界放高利贷,将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很遗憾,这种“商业模式”有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复制,不可持续。

••二、历史这一次要跟美国人开玩笑了。

又一个肥大国家出现了。

这个国家竟然接受纸币换资源的游戏。

这一次,比鸦片战争还离谱。

美国人不用去种鸦片,也不用派舰队,人家主动就将资源送来了。

聪明的美国人与聪明的英国人一样,实在搞不明白世界上竟然可以有这样美妙的“商业模式•於是,美国人只能拼命地印钱了。

他们彻底放弃了在工业领域的竞争。

美国人终于成为全球资本的提供者。

又一个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这篇文章传播甚广,我这种无所事事的非专家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借他的文章澄清几个基本常识。

历史趣谈真相:甲午赔款总数是否比庚子赔款总数还多?

历史趣谈真相:甲午赔款总数是否比庚子赔款总数还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真相:甲午赔款总数是否比庚子赔款总数还多?
导语:甲午赔款总数竟然比庚子赔款总数还多!这样的认识很多人都容易形成,一些历史书籍甚至教科书里面也持这样的看法。

自己有不同看法,有必要和
甲午赔款总数竟然比庚子赔款总数还多!这样的认识很多人都容易形成,一些历史书籍甚至教科书里面也持这样的看法。

自己有不同看法,有必要和朋友们交换一下看法。

文中使用的观点和数据源自网络不是自己独立研究成果。

首先看一下朋友的帖子:
“《辛丑条约》的赔款总数在10亿两以上,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实际赔款并没有达到这个数目。

据历史资料统计,至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为止,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

马关条约提出的2亿两银赔款,以及赎辽费3000万两,完全超出了每年财政盈余不过百万两的清政府的承受能力,俄、法、英、德等国借此趁火打劫,向中国出借以中国海关、税收等权力为担保的高利贷。

为了支付甲午战争战败赔款,清政府总共负担上了71748万两本息债务,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笔巨额外债仍然是中国政府的梦魇。


本人的看法: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从中国得到的赔款应包括五项:(1)军费库平银2亿两;(2)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3)威海卫驻军费库平银150万两;(4)以“库平实足”为借口向中国勒索的库平银1325万两;(5)从“镑亏”
生活常识分享。

晚清对外赔款的总价值到底有多高?

晚清对外赔款的总价值到底有多高?

晚清对外赔款的总价值到底有多高?晚清对外赔款的总价值到底有多高?自1840年第一鸦片战争晚清政府给洋大人跪了之后,割地赔款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么,清政府到底赔了洋大人多少白银?这些白银的实际价值又有多少呢?清政府历次赔款一览表时间条约赔款其他合海关银1842年南京条约2100万两广州赎城600万元商馆损失62372元 19,207,884两1860年北京条约 1600万两 16,000,000两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 50万两 500,000两1875年烟台条约 20万两 200,000两1879年伊犁条约 900万卢布 5,833,549两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50万磅3,333,333两1895年马关条约2亿两赎辽东3000万两驻军费150万两 227,764,748两1901年辛丑和约 4.5亿两地方赔偿损失16886708两466,886,708两合计约7.3亿两备注:1两白银=1.18银元=3先令=0.15英镑(1英镑=20先令)数据来源:《辛丑条约》赔款栏衡制标准:第六款按照西历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渝,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价易金如左: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3.055);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3.595);即美国圆零七四二(0.742);即法国三佛郎克七五(3.75);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1.407);即荷兰国一弗乐林七九六;即俄国一鲁布四一二(1.412),俄国鲁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里亚四二四。

1海关两合含银7钱2分,每百两贴水6两补足成色,1881年海关两和英镑比值为1海关两合66.5便士,当时1镑为20先令240便士,1海关两近似37.4239克。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甲午战后,内外交困的对其政策作了调整。

根据"中外臣工"的意见,清政府表示:"惟以蠲除积习力行实政为先。

""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新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主办。

至整顿厘金、严核关税、稽查荒田、汰除冗员各节,但能破除情面,实力讲求,必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

"[1]上谕列举的14条措施,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这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基本的经济政策,也是贯穿清末的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导向。

[2]一、国家资本的维持、改造与扩张政策变化的之一,是维持和改造原有的,同时向新领域扩张国家资本。

首先,对官办军用,主要是维持与扩充并进。

甲午战后,军工生产是"筹饷练兵"的重要一环,是作为"急务"之一来对待的。

此时,清政府采取了维持与扩充并进的措施。

所谓维持,是延续旧的经营管理机制,略加整顿之后,继续开工生产。

所谓扩充,既有原有企业的规模扩大,也包括新建一些企业。

整个看来,旧的体制并无多大变化。

当然,朝臣之中,有人也有一些新的设想。

胡���庇�"令民间自为讲求""托民厂包办包用"之议[3];给事中褚成博也主张将各省船械机器等局招商劝办。

[4]清政府根据户部"仿照西例,改归商办"的议复谕令将原有局厂"招商承办",要求有关省份的督抚派人赴海外招徕华商,"该商人如果情愿承办,或将旧有局厂令其纳赀认充,或于官厂之外,另集股本,择地建厂。

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

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

[5]乍一看,似乎军用工业都可交由商办。

实则不然。

从实际措施来看,武器制造这部分的生产经营方式,仍是完全官办的老办法,靠增加经费投入来维持,毫无"变计"可言。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又称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清朝政权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一、政治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政治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地位下降: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与外国列强进行正面冲突的战争,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此前,中国一直被视为东方大国,但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偿巨额赔款,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2. 内外交困: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上,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列强的压力和侵略,内部上,清朝政府面临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3. 政治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自身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清朝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等,试图挽救政权的危机。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动荡。

二、经济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崩溃: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同时,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这使得清朝政府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2. 外资侵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日本等列强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中国。

外资的涌入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的产业和市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外资的涌入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依赖性,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加脆弱。

3. 经济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薄弱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

以经济大格局的视角,看日本侵华五十年,从掠夺丰厚到越打越穷

以经济大格局的视角,看日本侵华五十年,从掠夺丰厚到越打越穷

以经济大格局的视角,看日本侵华五十年,从掠夺丰厚到越打越穷日本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由于侵华未遇有力抵抗,日本能够越打越富。

而在1937年之后,它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使日本的掠夺计划无法实现,这个资源缺乏而野心过大的岛国便越战越穷。

01甲午战争日本赚到第一桶金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时,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8000多万日元(约5000多万两白银)。

甲午战争打了8个月,日本政府经济困窘。

清政府如果利用国大人多的优势,持久抗战再多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就无法支撑下去了。

清政府却害怕日军进攻北京,更不敢发动民众,于是早早认输割地赔款。

战后日本政府一算帐,获得赔款约3.9亿日元(约白银2.6亿两),扣除战争费用净收入3亿日元,相当于国家4年的财政收入,另外还夺取富饶的台湾。

日本天皇问首相伊藤博文财政状况,回答是:感到无比的富裕。

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成为日本近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使工业、交通运输、银行贸易等获得惊人地发展。

日本把85%的赔款投入到发展工业和军事产业上。

大量资金的输入,使工业和军工企业完成了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

赔款给日本铁路建设提供了资金,战后铁路总里程比战前翻了一番。

铁路的大发展,推动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的赔款,推动日本向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地位迈进。

02占领东三省日本赚到第二桶金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两年间出口下降76%,进口下降71%。

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1/3,农业总产值下降40%。

城市有近一半工人失业,农民则更苦,许多人常年吃不饱饭。

面对经济危机,日本军阀尤其是少壮军官主张对外扩张来解决。

当石原莞尔发动九一八事件时,他非常紧张。

因为当时真正出动的日军不到700人,而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有8000人。

当时驻扎朝鲜的日军已经做好准备,一旦石原失败,就接应他渡过鸭绿江。

然而,东北军一枪未放退回关内,临走前所有枪械装备统统入库上锁,军官们揣着钥匙跑到了北平。

富有不是强盛甲午战争启示

富有不是强盛甲午战争启示

富有不是强盛:甲午战争启示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富强作为国家层面最首要的价值目标提了出来,充分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国家治理最基本的立足点。

反思甲午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点启示一:富有不等于强盛,富强才是一个国家的可靠前提。

曾有人讲,中国甲午之败是大国败给了小国,富国败给了穷国。

此语未见得全面但非空穴来风。

以下就是我们从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近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中摘录的内容:——其时中国的国土面积有1000余万平方公里,日本只有38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中国当时的人口是4.36亿,日本是6700万人,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

——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2%,仅次于英国,是世界第二。

直到甲午开战的第二年即1895年,经济总量才被美国超过。

当时中国的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日本高得多。

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日本的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年进口额、年出口额与年财政收入都低于中国。

中国当时年财政收入8867万两白银,日本11376万日元,折合白银年收入比中国少1000万两。

这些数据或许会有细微的出入,但也足以支持我们得出当时中国比日本富有这一结论。

可问题是富有有用吗?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捍卫不了自己核心利益的国家,其富有甚至是一种罪过,后果更可悲也更可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赔款动辄天文数字,割地动辄国中有国,可在西方列强的口中,鸦片战争不是侵略,而是资本开辟国际市场的必要手段。

面对富而朽弱的国家,不仅要拿走你的财富,连合法性的理由都不能让你保有。

之后的甲午战争不过是这场吃大户闹剧中的又一幕罢了。

有人说,只要有了钱还怕买不来强吗?或许当年清朝政府也这样想过并且也做了。

北洋舰队从国外买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就是号称综合了世界最先进战舰优势而成的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战舰,其装有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中央装甲堡式铁甲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偿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

当然,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

关于此,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仍占世界总量的29%。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里,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一,清朝社会经济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模式的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如既往地进入了盛世。

这个时期,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非常不错。

粮食生产、商业贸易、手工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只是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模式的延续。

●经济成分中,小农经济仍旧一家独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仍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表现出一种盛世情景,是因为在清王朝取得全国政权的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口锐减,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解,还有在清王朝对付农民起义军和明王朝的过程中,大量富户灭亡,土地兼并的到了很大的抑制。

小农经济拥有很强大的恢复能力,对于农民来讲,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口粮、种子、耕牛和农具,至多一年,生产就能恢复。

●但是,此时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仍旧没有解决。

土地兼并问题在康熙统治的后期逐渐显露出来。

黄河泛滥问题给黄河沿岸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各地富豪劣绅、贪官污吏大发国难财的机会。

华北、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各地官员贪污盛行。

同时,清政府的财政也很成问题。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财政危机。

雍正一开始就是因为处理财政问题非常得力,才得到了康熙的关注。

航运为殖民扩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相对来讲,这个时期的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新航线和殖民地,大发其财。

荷兰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航海业,建立了发达的商业体系,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在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府,并且发动圈地运动,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了发达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强大的工业。

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并且在资本主义发展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人就沉浸在旧日的辉煌之中,而欧洲已经开始在资本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社会经济与GDP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根据《大国的兴衰》一书的计算,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

英国53%其他国家47%生铁产量所占百分比英国其他国家英国50%其他国家50%煤和褐煤的产量所占百分比英国其他国家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中的无数珍宝,就是清朝统治者把本可投资于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奢侈活动的活标本。

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财富不仅没有成为清朝抵抗侵略的战争资源,反而让清朝统治者更容易对外投降。

1895年,慈禧太后没能把对日战争坚持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日寇打进北京城,让她心爱的颐和园重蹈圆明园毁于一炬的覆辙。

对一个处于自然经济为主的前现代社会,计算其GDP总量是无意义的,因为其财富积累和可供交换的剩余物资可以忽略不计。

仅就从财政角度来说,在鸦片战争时期,一个英国人的贡献能力相当于120个中国人。

总之,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与份额,都不一定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更难反映中国国际地位。

GDP 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往往比GDP更加重要。

三,甲午战争与赔偿问题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简介: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

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结果:清朝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影响: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中国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

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

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饱受欺凌50多年。

“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台湾行》一诗表达了诗人黄遵宪,对台湾被割占的强烈愤慨和悲痛之情。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它在近代史上不幸的遭遇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中的夷夏观念,使它一直免不掉在种族立场上被歧视的地位;一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大变局,使它一直承受着在民族立场上被侵略的地位。

前者随时代的进步,其观念已湮没不彰,早被淘汰;后者却随时代的演变,愈演愈烈,回顾往事,仍然是更增愤慨。

总的来说,清朝是一个贡献伴随着历史通病的朝代,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她存在的价值和她所做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